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19题。(16分)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进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5.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2分)
16.请对“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这句话做简要赏析。(3分)
17.文中画线语句“在母亲停下敲击的当儿,黑影里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8.结合相关语句说说文中在塑造母亲形象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至少写出两种)从文中我们能够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9.文中多次写“我”流泪,请体会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再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你将怎样对待为你辛勤付出的父母。 (5分)
15、(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 (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共2分,不概括得1分)
16、(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立起来”将秧苗拟人化了,描绘出秧苗的动态之美, 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 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田中的秧苗”比作“绿色的地毯”,形象描绘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3分)
17、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了母亲的辛劳。(2分)
18、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相关语句略,没结合相关语句的扣1分)。母亲是一个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的人。(共4分,一、二问各2分)
19、年老体弱的母亲独立支撑着家庭,艰辛地劳作,任劳任怨,并不失对儿女的慈爱,让身在外地的“我”深感愧疚,对坚强伟大的母亲充满敬重感激之情。后一个问结合自身体验来谈即可。(第一问3分,第二问2分)
阅读《往事依依》语段,完成11—14题。(8分)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1.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2分)
12.“雕镂”“镌刻”都有“雕刻”的意思,体会一下两个词语各自的表达效果。(2分)
13.根据上文内容,试简要归纳出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观。(2分)
14.联系实际,敞开心扉,选一位你最喜欢的语文老师简要说说他的教课特点。(2分)
11、描写了两位国文老师生动的讲课情景和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共2分,意思对但不概括得1分)
12、第一句中的“雕镂”写出老师的讲课在我心上留下的印象深刻;第二处的“镌刻”写出这几诗句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深刻,也写出了老师的讲课对我的影响很大(2分,意思对即可) 。
13、答题要点:要以情动人,应以朗读为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等(2分,每小点1分,只要包含诸要点,用一句或多句表达,不设统一答案,意思对即可)。
14、没有标准答案(共2分,按内容是否深刻、语言是否通顺给分)。
济南的冬天(16分)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有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会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4.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5. “慈善”是用来形容___________的,作者在这里用来形容___________,从修辞上看是_________,这种用法,表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___________ 之情。(4分)
16. 画线句作者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分)
17. 第三段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2分)写景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2分)请找出标志性的词语。(2分)
14 .过渡作用,转到写冬天的山。
15. 人的性格,济南的冬天,拟人,喜爱。
16. 比喻,拟人,烘托出舒适温暖的环境。
17 . 妙 空间顺序 山上 山尖 山坡上 山腰上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6~20题。(共12分)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16.选文抓住哪些特征描写于勒的外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
18.在给于勒小费这件事上,“我”和父母的态度迥异,分别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2分)
答:
19. 文中的“我”是不是作者?“我”的名字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
20.选段属于这篇小说结构的哪部分?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这里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3分)
答:
16. 多皱的手,愁苦的脸,突出表现于勒生活窘迫,处境艰难。
17. 强调了“我”与于勒的血缘关系;表现了“我”对于勒的深切同情;刻画了“我”的矛盾心理。
18. “我”单纯、善良、富于同情心;菲利普夫妇自私、虚荣、势利、无情。
19.不是,“我”是若瑟夫,是小说中的人物(1分);采用第一人称写法(1分),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1分)。
20.高潮(1分) 菲利普夫妇(1分) 记叙和描写(1分)
罗圈腿的小猎狗(12分)
曹文轩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害羞。
它的主人,也就是那个猎人,一共有十一条猎狗。但猎人在清点狗数时,却总是只数到十。小猎狗以为猎人没看到它,它总是挤到前面去,可是猎人把目光越过它,还是数后面十条狗。
主人的忽视,很让小猎狗伤心。它决定要让自己跑得最快,终于有一天,它跑着跑着,竟然发现自己的影子越来越短了。此时,它又突发奇想,要成为世界上跳得最高的猎狗,尽管那十条猎狗一个劲地笑话它傻瓜。
终于,有一天,它跳过一堵高墙,不料,高墙那面是养鸡场。当鸡的主人找到猎人时,它自然受到了惩罚。
猎人罚它去看守潭底的石头,不要让石头浮上来。他带着其他十条猎狗打猎去了。当然,每次捕猎回来,它也分得一块肉。但小猎狗并不满足,看到小河,它竟然说要成为这个世界上一条跳得最远的猎狗。它开始起跑……跃起,“扑通”,掉进了河里,激起一大片水花。
河岸上,猎狗们笑成了一团:“哇,我们看到了世界上头号大傻瓜!”小猎狗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跳进河里。一次,正在飞跃河面的它,吓到了正准备上岸下蛋的母鸭,结果蛋全部生到了水里。
放鸭的老头非常恼火,一把揪住正在往岸边涛的小猎狗,将它扔在了猎人面前:“好好管教管教你们家的罗圈腿!”
猎人没辙了,让它去看葵花田,说要看住这些葵花,不许它们跟着太阳转:
所有葵花都跟着太阳转动。小猎狗来回跑动着,向它们“汪汪”叫个不停,但是它们根本不理睬它。小猎狗累坏了,不过,等它疲倦回家时,还是能吃上肉。
又到了给村民表演的时刻了。猎人的另外十条猎狗皮毛光滑,神气十足;
突然,一条毛发发红的公狼,愣是在十条猎狗的眼皮底下,满不在乎地跑掉了!
众人发出“嘘——”声,这太丢人了!猎人觉得颜面扫尽。
这时,小猎狗突然窜出去,穿过狗群,直向山冈上的狼扑去。它快得像一团光,人们甚至都没看清楚它的样子,等反应过来的时候,才发现小猎狗正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它的身边躺着那只雄壮的公狼,早已停止了呼吸。
从此,猎人最喜欢的一条狗,就是小猎狗。他特地做了一个漂亮的皮圈,套在它的脖子上,无论去哪里,都带着小猎狗。
人们见了,都会“啧啧啧”地赞叹:“瞧啊,那四条罗圈腿,弯曲得多美啊!”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骄傲。后面跟着那十条猎狗,学着小猎狗,一律走成罗圈腿。
6.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2分)
7.本文的语言很富表现力,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语句中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3分)
突然,一条毛发发红的公狼,愣是在十条猎狗的眼皮底下,满不在乎地跑掉了!
8.小小说往往篇幅短,意蕴长,经常留给读者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细细体会本文的结尾“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骄傲。后面跟着那十条猎狗,学着小猎狗,一律走成罗圈腿”,说说它的妙处。(3分)
9.读完本文,也许会不禁让你想起“丑小鸭”,你觉得这只罗圈腿的小猎狗和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有无相似之处?从他们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发?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点阅读感悟吧。50字左右(4分)
6.(2分)小猎狗在被别人瞧不起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别人的尊重。(意思对即可)
7.(3分)“愣是”、“满不在乎”,写出了公狼逃跑时从容镇定的情态,表现了它对十条猎狗的毫不畏惧甚至不屑,极力讽刺了十条猎狗的无能,与下文小猎狗的表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最后一点可以不写。)
8.(3分)小说的这个结尾,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既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又在内容上与开头形成强烈反差,小猎狗由原先为自己的罗圈腿感到害羞,变到为自己的罗圈腿感到骄傲,这种变化令读者深思。尤其是那十只猎狗从原先对小猎狗的嘲笑,到“学着小猎狗,一律走成了罗圈腿”,这是极大的讽刺,余味深长,让人不禁想到这哪是狗的世界?这分明是“人性”的写照!(此题为开放性赏析题,学生能结合文章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出一二即可。)
9.(4分)此题为片段写作式感悟题,所写内容必须有一个主题或中心。例如:①面对自己的缺陷,面对他人的嘲笑,内心必须强大。②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自己的追求。③不要怕挫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④要敢于在关键时刻亮出自己。⑤相信只要努力,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无结合生活体验酌情扣分)
评分标准:
①(3-4分)切合文章内容与主旨,感悟能充分展开,且语言流畅有表现力,字数符合;
②(2-3分)基本符合文章内容,感悟基本明确,且语言基本顺畅,字数基本符合;
③(2分以下)语言词不达意或感想偏离主旨或字数严重不足。
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2分)
别拍那双流泪的眼睛
张军霞
“你妈妈是什么时候去世的?”
“今年3月30日。”
“你爸爸呢?”
“去年11月10日……”
电视台的记者正在采访一位13岁的女孩,因为父母双双过世,她成了无助的孤儿,独自生活在一座破落的院子里,自己做饭、洗衣。
由于长时间独自生活,她变得不爱说话。面对记者的提问,她明显想要逃避。她背转过身子,低着头,轻轻拨弄地上的小草,没有抱怨,也没有痛哭流涕,只有难堪的沉默。
为了拍到理想的镜头,记者开始启发式地提问:“你妈妈对你好吗?”
“好。”
“怎么好呢?”
“天天为我做饭,送我去上学……”
“那你爸爸对你好吗?”
“好。”
“怎么好呢?”
“爸爸有病,身体不好。那时,我住学校。有一次,我要上学去了,妈妈已经给过我钱了,爸爸又悄悄塞给我一些钱。我不要,他一定要给……”话未说完,女孩的眼泪已如断线的珠子般滚落而下。所有伪装起来的坚强、冷漠,瞬间层层剥落。
一只黑色的小狗跑过来,静静地依偎在小主人的脚旁,女孩伸出手去,怜爱地抚摸着它:“现在,每天陪着我的只有它。它是我唯一的伙伴。”
“妈妈的病本来快要好了。可爸爸突然离开,她受不了,就又病倒了……”
记者没再提问,女孩却断断续续地说着,仿佛在自言自语。
镜头一直对着女孩的脸。
因为缺乏营养,缺乏快乐,缺乏关爱,这张脸那么苍白。苍白的脸上,乌黑的大眼睛,一直饱含着泪水。
随着女孩的述说,她的泪水如小溪,淌个不停。
眼泪一直是镜头里的焦点。在镜头的逼视下,女孩的自尊碎落一地。女孩的脆弱无处逃避。也许,他们是真的想帮她,但这种居高临下的方式,真的让人心里非常不舒服。
记者又问:“你有什么愿望吗?”
“有,我想回到从前,哪怕只有一天也好。爸爸在,妈妈也在,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这时,女孩再也控制不住,放声大哭。
镜头紧紧追赶着那张流满泪水的脸。
能不能不拍那双流泪的眼睛?我想大声喊,却感觉只是徒劳。只好站起身,“啪”地关掉电视,伏在桌子上,任泪水潸然而下。
(摘自《读者》2013年第24期)
19.面对记者的采访,小女孩的反应如何?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短语。(3分)
记者刚采访时,女孩 ▲ ;→ 记者启发提问,女孩泪流满面;→ 记者不再提问,女孩 ▲ ;→ 记者继续追问,女孩 ▲ 。
20.文中多次提到记者手中的镜头,请结合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品析其作用。(4分)
在镜头的逼视下,女孩的自尊碎落一地。
镜头紧紧追赶着那张泪流满面的脸。
▲
21.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现在每天陪着我的只有它,它是我唯一的伙伴”一句,表现出女孩内心的孤独。
B.文章写的虽是悲情故事,却充满爱的味道,如父母与孩子的爱,“我”对女孩的爱等。
C.本文以“我”为叙述者,既增强了真实性,也表达了“我”的悲悯之心和人道主义关怀。
D.已成为孤儿的女孩“没有抱怨,也没有痛哭流涕”,体现出女孩内心的坚强与冷漠。
22. 选文和链接的相关报道的故事,是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写出你探究的结果。(2分)
【链接材料】河北贫困村民王秀青为供养三个孩子读书,只身一人来北京打工,为节省开支,住在热力管道的井下整整十年。近日因网友的爆料,“井底人”引起了广泛关注,社会各方纷纷伸出援手。“成名”后的王秀青却选择了推却诸多好意。
在此期间,北京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司高管来访,公司愿意暗中资助王秀青的三个孩子一直到大学毕业,这让他格外感动。“井底人”苦尽甘来,但不想把家庭信息透明化,以免孩子求学之时遭受太多异样眼光。北京这家公司不事张扬、低调献爱,无疑更让人愿意接受。 (根据《金陵晚报》相关报道整理)
▲
19.(3分)保持沉默(想要逃避) 独自诉说 放声大哭(每点1分)
20.(4分)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镜头以人的神态和动作)(1分),传神地写出了记着对女孩紧追不放(1分),让女孩内心的伤痛无情地被揭开,让她的自尊碎落一地(1分)。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做法的不满与批评(1分)。
21.(3分)D(“冷漠”错)
22.(2分)无论何种形式的帮助,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尽可能地护卫弱者的尊严。(1分)因为,接受关爱,不等于必须放弃应有的自尊,弱者也有自己的尊严。悄悄送温暖,其实已不仅仅是一种要求,而更当看作一种亟待提升的文明素养了。(1分)(言之成理皆可)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①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
一朵淡紫色。A.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②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档。大朵、小朵,单辨、复瓣,红、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连那些最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③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认为,太阳花经久不衰,.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经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巳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旺盛。
④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一朵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光太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新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新的花蕾。
⑤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 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放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饱满,不遗余力。尽管一朵大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⑥B.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就腾出空隙,把承受阳
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 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待到秋霜肃杀时,它们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⑦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啊1
12。第②段写太阳花的美丽时,是如何进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 (4分)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13.依据第④段内容,填写下表。(2分)
时间 | 花的状态 |
日出前 | |
日出后 | 即刻开放,开开大开园 |
日落时 |
14.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太阳花,请在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简要赏
析。(3分)
15.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太阳花能“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4分)
12. 正面描写:从形态、色彩等方面描写太阳花的美丽;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答出任意一方面即可。2分)
侧面描写:写最不爱花的人也被深深吸引,衬托(或突出)太阳花的美丽。(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13. 包裹严紧(1分) 花瓣收缩(1分)(共2分)
14. A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 把太阳花比作霞和宝石, (1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花鲜艳夺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太阳花的喜爱之情。(1分) (意思对即可。共3分)
B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 把太阳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花不消沉、不意懒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太阳花的赞美之情。 (2分) (意思对即可。共3分)
15. ①太阳花喜爱阳光,阳光越炽热,它开得越艳丽旺盛。(2分)②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就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2分) (意思对即可。共4分)
紫色葡萄慈父心
①小院的葡萄树是父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第二年栽下的。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
院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诉我,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能实现,它
就会长得旺盛。父亲说:“许个愿吧!”于是,我们父女俩把美好质朴的心愿寄托在了小小
的葡萄树上—— !
②父亲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施肥要施那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牛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碾碎……父亲每天早上都要把我推到葡萄树前,仔细地看上一阵。葡萄树梅长出一片新叶,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 父亲还很有信心地说:“等到能在葡萄树下乘凉的时候,你就好了……”
③葡萄树长大了,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枝繁叶茂。父亲用粗铁丝和钢筋精心地给葡萄树搭了架子,第二年,长长的藤蔓就爬满了半个院子,碧绿肥嫩的叶子在小院的上空舒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
④然而,我,依然坐在轮椅上。
⑤其实父亲心里也明白,他的女儿再也不能像只花蝴蝶一样在他身边欢快地跑、轻轻地跳了,可他依然痴望着、幻想着有一天能出现奇迹……
⑥葡萄树在第三年结了果。连父亲也未料到,他栽下的葡萄树竟是优质品种,不但个大味甜,而且熟得早。夏日里,那些成熟了的葡萄一串串挂在小院里,阳光透过叶隙落上去,颗颗晶莹剔透,硕大滚圆,既好看又诱人。
⑦从此父亲又多了一项任务。炎热的午后,父亲总会踩上凳子,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到我的书桌上,对我说:“累了就歇歇,吃点葡萄,解暑。”我停了手中的笔,津津有味地吃葡萄。葡萄被井水洗过,凉凉的,又酸又甜,真好吃!葡萄汁顺着下巴流下来,我全然不顾。父亲看我贪婪的样子,一脸满足的笑。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悄悄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
⑧而今,几年进去了,葡萄树越来越旺盛,一到夏天,它厚厚的绿阴就遮满了小院。当父亲坐在萄萄树下戴着老花镜读我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时,他的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父亲已经接受了我不能走路的现实,当初许的愿或许早已忘了。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能升起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的站立!
7.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8.想一想,第①段中父亲栽种葡萄树时与“我”一起许下的心愿是什么? (2分)
9.“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 父亲为什么那么兴奋?说说其中包含的情感?(3分)
10.读完文章,你认为父亲许的心愿最终实现了吗?请说明理由。(3分)
1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中的“慈父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7. 父亲栽种下葡萄并许下希望女儿好起来的心愿,在他的精心伺弄下,葡萄树越长越茁壮,女儿也终于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实现心灵上的站立。(意思对即可。3分)
8. 希望“我”能够尽快好起来。(意思对即可。2分)
9. 因为父女俩曾在葡萄树前许下心愿,葡萄树发芽了,预示着“我”的腿也有了希望,父亲自然很兴奋;(2分)表现了深深的父爱。(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0. 实现了。(1分)因为虽然“我”不能走路,但“我”在文学上取得了成就。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能升起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的站立!(2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1.“慈父心”具体表现在:①栽种葡萄并许下希望女儿好起来的心愿;②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有病的女儿;③为女儿采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给女儿吃,自己却以怕酸为由舍不得吃;④对女儿心灵的站立倍感欣喜,“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 (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星夜
⑴他把好几幅画在地上摊开。小店原本就挤,三张画铺在地上,我们就不能转身,一转身就要踩到画布上了。“这一幅,”我指着梵谷的《星夜》。他说,“一百块。”我说,“六十块。”他做出夸张的痛苦的表情,指着地上的《星夜》说,“你看看你看看,画得多么好,画得多么像,就是颜料钱也不只六十块呀小姐。”我说,“那好,我们再逛逛。”他一把拉住,说,“算了算了,就六十块吧。”
⑵油彩很浓,他用一张薄薄的塑料膜覆盖在画面上,再把画小心地卷起来。
⑶我走出小店,踏入画家村的街,一整条街都卖画,颜色缤纷,琳琅满目,气氛像成衣市集,只是挂得满坑满谷的不是衣服,是画。据说是一个奇人在这深圳的边缘荒村专门模仿梵谷的画,画得多,画得像,以致于国际媒体都纷纷来采访这中国深圳的“梵谷”。没几年,荒村已经变成画家一条街。梵谷的画,人人能画,从这里批发到香港的小摊上,和开叉的旗袍、绣着五彩金龙的衬衫、缎料的面纸盒等等“中国风味”礼品混在一起,卖给观光客。
⑷回到家,我把《星夜》摊开,仔细端详。从色彩和结构来说,仿得还真像,该有的笔触,显然一笔都不少。如果──我将窗户打开,让海风吹进来,因为画的油彩气味还呛鼻──如果,用科学的方法鉴定,仿画的人功夫确实好到完全逼真,好到任何人都看不出破绽来,我是否能被这幅《星夜》感动呢?
⑸爱上《星夜》,是有过程的。住在大海旁每天看日落月出,就发现有一颗星,总是在黄昏时就早早出场,那样大,那样亮,那样低,使我疑惑它是不是渔船顶上的一枚警示灯?是不是一架飞机停在空中探测气候的动向?是不是隐藏在山头里只有云破时才看得见的一盏隐士读书的火?那颗星,低到你觉得海面上的船桅一不小心就会勾到它。
⑹太阳沉下去,月亮起来时,星还在那里,依傍着月亮。不管那月亮如何地艳色浓稠,这颗星还是堂堂正正地亮着。
⑺有一天黄昏,一个天文学家在我的阳台上,我们一同看那轮绯霞绚烂的夕阳在星的陪同下,从云到山到海,冉冉层层拾级而下。他说,“海面上看金星好亮。”
⑻我吃一惊,啊,原来它就是金星!无知的人,朝朝暮暮看着它,却不知它的身份。今天知道了,跟它的关系可就不一样了。
⑼我赶忙上网去看梵谷的《星夜》,因为我记得,他画的是金星。
⑽梵谷在法国南部的精神疗养院里,写信给他的兄弟:“今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在窗口看了很久,窗外什么都没有,唯有一颗金星,好大的一颗星。”“夜,”他说,“比白天还要活,还要热烈。”
⑾如果我失眠,披衣起身,走进沁凉的夜里;如果我凑巧走过一个大门深锁的精神病院,那么我一仰脸就会看见在黑沉沉的大楼上有一扇开着的窗,窗口坐着一个孤独的人,正在注视大地的荒芜和人间的荒凉,只有夜空里的星,有火。他说,“看星,总使我神驰……我问自己:我们摊开地图,指着其上一个小黑点,然后就可以搭乘火车到那个点去,为什么我们到不了那颗星呢?我们难道不可以搭乘‘死亡’到星星那一站?”
⑿三十七岁的梵谷真的买了一张死亡的单程票,说走就走了,行囊里只有煎熬的痛苦和无可释放的热情。《星夜》,在我看来,其实是一幅地图──梵谷灵魂出走的地图,画出了他神驰的旅行路线:从教堂的尖塔到天空里一颗很大、很亮、很低的星,这颗星,又活又热烈,而且很低,低到你觉得教堂的尖塔一不小心就会勾到它。
⒀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
⒁换一个问法: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做一滴“眼泪”呢?
13.作者在第⑸段中提到,“爱上《星夜》,是有过程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爱上《星夜》的过程。(4分)
⑴住在海边看日落月出的时候,我发现了天空中很特别的一颗星。
⑵
⑶上网查看梵谷的《星夜》后,“我”确认他画的就是我所见的金星。
⑷
14.仔细品读下面语句,说说这段话是怎样传达出作者心情的?(4分)
《星夜》,在我看来,其实是一幅地图──梵谷灵魂出走的地图,画出了他神驰的旅行路线:从教堂的尖塔到天空里一颗很大、很亮、很低的星,这颗星,又活又热烈,而且很低,低到你觉得教堂的尖塔一不小心就会勾到它。
15.文章中两次提到“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作者不能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16.作者在文章结尾为什么要“换一个问法”?科学家复制的“眼泪”到底能不能被称做一滴“眼泪”呢?请结合本文的写作意图说明你的理由。(6分)
13、(2)和天文学家在阳台看夕阳的时候,我知道了海面上最亮的星是金星。(2分)(4)阅读了梵谷给兄弟的信之后,明白了梵谷的痛苦而热情的内心世界。(2分)
14、这段文字把油画《星夜》比喻为梵谷灵魂出走的地图,通过对油画内容的具体细致的描绘,写出了梵谷对事物的仔细观察与对生活的热爱,(2分)从而表达出作者对梵谷的赞赏和敬佩之情。(2分)
15、第一次是因为复制油画油彩气味呛鼻,材质低劣。(2分)第一次是因为复制油画没有能够体现作品作者的灵魂和内心世界。(2分)
16、“换一个问法”的目的是运用同类事物的比较,使说理更易于读者理解接受。(2分)科学家复制的“眼泪”不能被称做“眼泪”,因为“眼泪”中包含了喜怒哀乐的感情。(2分)结合本文写作的意图来看,复制的作品只能复制结构、色彩等外在的形似的东西,作品中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态度是无法被复制的。(2分)
一棵死树能孕育多少生命
①某个清晨,密林深处的一颗古老的橡树倒下了,一些受惊的动物仓惶而逃,然后又是一片寂静。
②虽然一棵老树的“去世”会使人很伤感,但这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很自然的一件事。或许人们还不知道一棵死树能为很多植物和动物提供食物及避难所,同时这些植物和动物又渐渐地将树分解,使其变为泥土重新被植物所利用。白蚁、甲虫及另外一些靠树木为生的昆虫是死树的第一批“入侵者”,因为她们能以粗糙的树皮为食。如果仔细观察过一棵死树的树皮,会发现树皮里面有很多“隧道”,而入侵昆虫就把卵产在这些“隧道”中。
③当然,当一些树木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时,早已有昆虫和其它一些分解者在其体内生活了。这一迹象表明,如果树皮受到了损伤,会促使昆虫的入侵。当入侵大树的昆虫从上到下把整个树都消耗殆尽时,树就死去,这也许就是那棵老橡树死去的原因。
④现在这棵树已经倒下。树生昆虫使它变得很松软,甚至把它搞成糊状,这吸引了更多的昆虫前来觅食,如蚂蚁、苍蝇等。当这些昆虫成倍增长时,也招来了它们的“克星”,如蜈蚣、蜘蛛、癞蛤蟆、啄木鸟等。有时候当一棵树倒下时,它已经被蛀空,那么它又会变成浣熊、花栗鼠和蛇的“乐园”。
⑤ 但是在所有寄居树木的生物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分解者却是真菌和细菌。真菌是一种不含叶绿素的植物,必须从其它植物中获取营养。当芽孢(真菌的种子)着生在一棵潮湿而腐烂的树上时,它就生长出像根一样的菌丝,菌丝释放出某种化学物质,溶解了木质素,这样真菌就能吸取其中的营养。人们很有可能注意到,蘑菇(真菌的果实)在一场温暖的大雨过后如雨后春笋般突然从地下冒出来。蘑菇能产生成上千万个孢子,但只有极少数的孢子能“找到”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⑥从某种意义上讲,细菌也是一种植物。虽然它们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树木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的作用。它们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它养分而长成的树干和枝条,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植物循环中。细菌通过将碳素不断地转移到土壤和空气中,维持了整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的盎然的绿意。
⑦森林中的许多生物能依赖这棵死去的橡树生活很多年。最终这棵橡树开始支离破碎,碎末混入泥土,形成腐殖质。这种类型的土壤,含有丰富的营养,适宜新种子萌芽与生长。
⑧当人们漫步森林看到倒在地上的大树时,也许没有想到,就在它们的下面,是树木释放其营养的地方,也是萌发新生命的地方。
5.对“森林中的许多生物”分类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树生昆虫、真菌和细菌、某些动物和植物
B.昆虫、真菌和细菌、植物、动物
C.树生昆虫、真菌、细菌、某些动物
D.昆虫、真菌和细菌等植物、某些动物
6.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 如果树皮受到了损伤,会促使昆虫的入侵,尽管树木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B. 当树死后,树生昆虫使它变得更松软,甚至把它搞成糊状,这吸引了更多的昆虫前来觅食,如蚂蚁、苍蝇等。
C. 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植物循环中。
D. 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树木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的作用。
7.对细菌在分解树木过程中的关键性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接通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链条。
B.能将植物中的养分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C.能将植物体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D.能使植物体内的碳素转移到土壤和空气中。
D 6.C 7.B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