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4分)。

《春天的心》

青秋

(1)早春的一个中午,煦风微送,晴空万里。阳光,正让人有些惊喜地倾泻而下,暖暖地照在每个人的身上。

(2)公园里,一大片迎春花正在率先辉映着和风暖阳的呼唤,一面夸张地宣扬身姿①,一面吐放着鹅黄娇嫩的花朵,把一根根缠绵的枝条尽情地往四下里伸展,向春天的深处伸展。

(3)我忍不住了,就用手里的摄像机,记录这早春的时刻。

(4)不知什么时候,竟涌过来一大帮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一来到这片迎春花前面,立刻像兴奋的小鸟儿,一下子就钻进了迎春花丛中②。有的使劲儿唤着花朵,有的把脸埋进了迎春花的枝条里面,他们完全陶醉了。

(5)冷不丁地,一个男孩子跑到我面前,对我说道:“叔叔,你能不能为我们录一段像?”看到他脸上的期待,我点了点头,准备为他们录像。可就在这时,却见一个女孩子走到他面前,小声地说了几句话,随后,就见那个男孩子皱着眉头想了想,又和其他几个孩子悄悄地说着什么。然后,那个男孩子大声对其他孩子说道:“叔叔摄像机里面的电不多了,为了能够快些录完,咱们就来一种新颖的方式,围着迎春花跳着跑一圈儿怎么样?”他的话刚说完,刚才那个女孩子就和另外几个孩子热烈响应起来。于是,那帮十几岁的孩子就排成一队,手牵着手,围着那片迎春花,整齐而有节奏地微微弯下身体、并起双脚跳着跑。

(6)我一边给他们摄像,一边纳闷儿:这些孩子怎么了?我并没有跟他们说摄像机里电不多了呀,况且,就算是要快些摄完的话,他们围着迎春花跑一圈儿就可以了,可为什么要并着双腿跳呢?

(7)当我为那些孩子摄完像,并将录像带交给他们后,他们向我致了谢,一起向公园里别的地方走去。可是,这个时候,我却突然发现他们当中的一个女孩子,走路竟然一跛一跛的。她,是个残废孩子。

(8)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原来,刚才那些孩子之所以要并起双脚,围着迎春花跳着跑,是为她,是为了让她和他们一样,在这如花的春天里留下一个完美的记忆。

(9)那一刻,看着那些孩子离去的身影,我忽然感到:其实,这早春里最美的景色并不是那些迎春花,而是这些灿烂纯真的孩子,他们就是春天的心——就是那轮春天的太阳,明亮、温暖,向四周散发着光芒。 (选自《读者》,有改动)

14、读完全文,你感受到作者所说的“春天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2分)

15、你认为文章开头两段对春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16、请你运用积累的方法,重点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下列句子进行简单赏析。(6分)

① 公园里,一大片迎春花正在率先辉映着和风暖阳的呼唤,一面夸张地宣扬身姿

②不知什么时候,竟涌过来一大帮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一来到这片迎春花前面,立刻像兴奋的小鸟儿,一下子就钻进了迎春花丛中。

17、如果把这篇文章推荐给《自读课本》的编辑作为自读教材,请把你的推荐理由写下来。(可以从内容或写作特色方面进行说明。)(4分)

(12分)14、春天的心是一颗纯真的心,是一颗仁爱的心。(意对即可得2分)  15、一方面表现早春的优美景色(1分),一方面以此衬托春天中孩子们的美好心灵(1分)。16、(1)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迎春花在春日里盛开的情态,表现出人们对春天(迎春花)的欣喜之情。(3分)。  (2)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欢快活泼、动作敏捷,表现出孩子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3分)(言之成理好可)  17、此题是开放性的,如,这篇文章不仅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春色,更表现了孩子们的美好心灵,他们同样构成了一道风景线。在写作上,作品多处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等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11.开篇独句成段,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3分)

12.仿照例句从文段中另选一个精彩的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例句:每一朵盛开的花都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分析: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把一朵朵小花比作一只“张满了的帆”的生命的航船,在闪光的花和河流上航行,又比作人的笑容,生动形象的表现出花的生机勃勃,也表达了作者眼见紫藤萝时的喜悦和欢欣,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选句:

赏析:

13.将文中的“挑逗”一词换成“嬉戏”好不好?为什么? (3分)

[7210842fb330520d.jpg]

12、选句:略(1分)

赏析:  修辞手法及具体化(1分)、表达效果及内容(1分)、情感及表达作用(1分)。

[4325dd49b7aa320a.jpg]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19题。(16分)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进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5.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2分)

16.请对“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这句话做简要赏析。(3分)

17.文中画线语句“在母亲停下敲击的当儿,黑影里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8.结合相关语句说说文中在塑造母亲形象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至少写出两种)从文中我们能够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9.文中多次写“我”流泪,请体会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再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你将怎样对待为你辛勤付出的父母。 (5分)

15、(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 (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共2分,不概括得1分)

16、(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立起来”将秧苗拟人化了,描绘出秧苗的动态之美, 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    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田中的秧苗”比作“绿色的地毯”,形象描绘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3分)

17、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了母亲的辛劳。(2分)

18、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相关语句略,没结合相关语句的扣1分)。母亲是一个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的人。(共4分,一、二问各2分)

19、年老体弱的母亲独立支撑着家庭,艰辛地劳作,任劳任怨,并不失对儿女的慈爱,让身在外地的“我”深感愧疚,对坚强伟大的母亲充满敬重感激之情。后一个问结合自身体验来谈即可。(第一问3分,第二问2分)

阅读《往事依依》语段,完成11—14题。(8分)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1.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2分)

12.“雕镂”“镌刻”都有“雕刻”的意思,体会一下两个词语各自的表达效果。(2分)

13.根据上文内容,试简要归纳出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观。(2分)

14.联系实际,敞开心扉,选一位你最喜欢的语文老师简要说说他的教课特点。(2分)

11、描写了两位国文老师生动的讲课情景和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共2分,意思对但不概括得1分)

12、第一句中的“雕镂”写出老师的讲课在我心上留下的印象深刻;第二处的“镌刻”写出这几诗句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深刻,也写出了老师的讲课对我的影响很大(2分,意思对即可) 。

13、答题要点:要以情动人,应以朗读为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等(2分,每小点1分,只要包含诸要点,用一句或多句表达,不设统一答案,意思对即可)。

14、没有标准答案(共2分,按内容是否深刻、语言是否通顺给分)。

济南的冬天(16分)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有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会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4.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5. “慈善”是用来形容___________的,作者在这里用来形容___________,从修辞上看是_________,这种用法,表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___________ 之情。(4分)

16. 画线句作者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分)

17. 第三段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2分)写景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2分)请找出标志性的词语。(2分)

14  .过渡作用,转到写冬天的山。

15. 人的性格,济南的冬天,拟人,喜爱。

16. 比喻,拟人,烘托出舒适温暖的环境。

17 . 妙 空间顺序 山上 山尖 山坡上 山腰上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6~20题。(共12分)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16.选文抓住哪些特征描写于勒的外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


18.在给于勒小费这件事上,“我”和父母的态度迥异,分别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2分)

答:

19. 文中的“我”是不是作者?“我”的名字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

20.选段属于这篇小说结构的哪部分?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这里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3分)

答:

          

16. 多皱的手,愁苦的脸,突出表现于勒生活窘迫,处境艰难。

17. 强调了“我”与于勒的血缘关系;表现了“我”对于勒的深切同情;刻画了“我”的矛盾心理。

18. “我”单纯、善良、富于同情心;菲利普夫妇自私、虚荣、势利、无情。

19.不是,“我”是若瑟夫,是小说中的人物(1分);采用第一人称写法(1分),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1分)。

20.高潮(1分)  菲利普夫妇(1分)  记叙和描写(1分)

罗圈腿的小猎狗(12分)

曹文轩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害羞。

它的主人,也就是那个猎人,一共有十一条猎狗。但猎人在清点狗数时,却总是只数到十。小猎狗以为猎人没看到它,它总是挤到前面去,可是猎人把目光越过它,还是数后面十条狗。

主人的忽视,很让小猎狗伤心。它决定要让自己跑得最快,终于有一天,它跑着跑着,竟然发现自己的影子越来越短了。此时,它又突发奇想,要成为世界上跳得最高的猎狗,尽管那十条猎狗一个劲地笑话它傻瓜。

终于,有一天,它跳过一堵高墙,不料,高墙那面是养鸡场。当鸡的主人找到猎人时,它自然受到了惩罚。

猎人罚它去看守潭底的石头,不要让石头浮上来。他带着其他十条猎狗打猎去了。当然,每次捕猎回来,它也分得一块肉。但小猎狗并不满足,看到小河,它竟然说要成为这个世界上一条跳得最远的猎狗。它开始起跑……跃起,“扑通”,掉进了河里,激起一大片水花。

河岸上,猎狗们笑成了一团:“哇,我们看到了世界上头号大傻瓜!”小猎狗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跳进河里。一次,正在飞跃河面的它,吓到了正准备上岸下蛋的母鸭,结果蛋全部生到了水里。

放鸭的老头非常恼火,一把揪住正在往岸边涛的小猎狗,将它扔在了猎人面前:“好好管教管教你们家的罗圈腿!”

猎人没辙了,让它去看葵花田,说要看住这些葵花,不许它们跟着太阳转:

所有葵花都跟着太阳转动。小猎狗来回跑动着,向它们“汪汪”叫个不停,但是它们根本不理睬它。小猎狗累坏了,不过,等它疲倦回家时,还是能吃上肉。

又到了给村民表演的时刻了。猎人的另外十条猎狗皮毛光滑,神气十足;

突然,一条毛发发红的公狼,愣是在十条猎狗的眼皮底下,满不在乎地跑掉了!

众人发出“嘘——”声,这太丢人了!猎人觉得颜面扫尽。

这时,小猎狗突然窜出去,穿过狗群,直向山冈上的狼扑去。它快得像一团光,人们甚至都没看清楚它的样子,等反应过来的时候,才发现小猎狗正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它的身边躺着那只雄壮的公狼,早已停止了呼吸。

从此,猎人最喜欢的一条狗,就是小猎狗。他特地做了一个漂亮的皮圈,套在它的脖子上,无论去哪里,都带着小猎狗。

人们见了,都会“啧啧啧”地赞叹:“瞧啊,那四条罗圈腿,弯曲得多美啊!”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骄傲。后面跟着那十条猎狗,学着小猎狗,一律走成罗圈腿。

6.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2分)

7.本文的语言很富表现力,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语句中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3分)

突然,一条毛发发红的公狼,愣是在十条猎狗的眼皮底下,满不在乎地跑掉了!

8.小小说往往篇幅短,意蕴长,经常留给读者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细细体会本文的结尾“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骄傲。后面跟着那十条猎狗,学着小猎狗,一律走成罗圈腿”,说说它的妙处。(3分)

9.读完本文,也许会不禁让你想起“丑小鸭”,你觉得这只罗圈腿的小猎狗和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有无相似之处?从他们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发?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点阅读感悟吧。50字左右(4分)

6.(2分)小猎狗在被别人瞧不起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别人的尊重。(意思对即可)

7.(3分)“愣是”、“满不在乎”,写出了公狼逃跑时从容镇定的情态,表现了它对十条猎狗的毫不畏惧甚至不屑,极力讽刺了十条猎狗的无能,与下文小猎狗的表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最后一点可以不写。)

8.(3分)小说的这个结尾,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既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又在内容上与开头形成强烈反差,小猎狗由原先为自己的罗圈腿感到害羞,变到为自己的罗圈腿感到骄傲,这种变化令读者深思。尤其是那十只猎狗从原先对小猎狗的嘲笑,到“学着小猎狗,一律走成了罗圈腿”,这是极大的讽刺,余味深长,让人不禁想到这哪是狗的世界?这分明是“人性”的写照!(此题为开放性赏析题,学生能结合文章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出一二即可。)

9.(4分)此题为片段写作式感悟题,所写内容必须有一个主题或中心。例如:①面对自己的缺陷,面对他人的嘲笑,内心必须强大。②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自己的追求。③不要怕挫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④要敢于在关键时刻亮出自己。⑤相信只要努力,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无结合生活体验酌情扣分)

评分标准:

①(3-4分)切合文章内容与主旨,感悟能充分展开,且语言流畅有表现力,字数符合;

②(2-3分)基本符合文章内容,感悟基本明确,且语言基本顺畅,字数基本符合;

③(2分以下)语言词不达意或感想偏离主旨或字数严重不足。

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2分)

别拍那双流泪的眼睛

张军霞

“你妈妈是什么时候去世的?”

  “今年3月30日。”

  “你爸爸呢?”

  “去年11月10日……”

  电视台的记者正在采访一位13岁的女孩,因为父母双双过世,她成了无助的孤儿,独自生活在一座破落的院子里,自己做饭、洗衣。

  由于长时间独自生活,她变得不爱说话。面对记者的提问,她明显想要逃避。她背转过身子,低着头,轻轻拨弄地上的小草,没有抱怨,也没有痛哭流涕,只有难堪的沉默。

  为了拍到理想的镜头,记者开始启发式地提问:“你妈妈对你好吗?”

  “好。”

  “怎么好呢?”

  “天天为我做饭,送我去上学……”

  “那你爸爸对你好吗?”

  “好。”

  “怎么好呢?”

  “爸爸有病,身体不好。那时,我住学校。有一次,我要上学去了,妈妈已经给过我钱了,爸爸又悄悄塞给我一些钱。我不要,他一定要给……”话未说完,女孩的眼泪已如断线的珠子般滚落而下。所有伪装起来的坚强、冷漠,瞬间层层剥落。

  一只黑色的小狗跑过来,静静地依偎在小主人的脚旁,女孩伸出手去,怜爱地抚摸着它:“现在,每天陪着我的只有它。它是我唯一的伙伴。”

  “妈妈的病本来快要好了。可爸爸突然离开,她受不了,就又病倒了……”

  记者没再提问,女孩却断断续续地说着,仿佛在自言自语。

  镜头一直对着女孩的脸。

  因为缺乏营养,缺乏快乐,缺乏关爱,这张脸那么苍白。苍白的脸上,乌黑的大眼睛,一直饱含着泪水。

  随着女孩的述说,她的泪水如小溪,淌个不停。

  眼泪一直是镜头里的焦点。在镜头的逼视下,女孩的自尊碎落一地。女孩的脆弱无处逃避。也许,他们是真的想帮她,但这种居高临下的方式,真的让人心里非常不舒服。

  记者又问:“你有什么愿望吗?”

  “有,我想回到从前,哪怕只有一天也好。爸爸在,妈妈也在,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这时,女孩再也控制不住,放声大哭。

镜头紧紧追赶着那张流满泪水的脸。

能不能不拍那双流泪的眼睛?我想大声喊,却感觉只是徒劳。只好站起身,“啪”地关掉电视,伏在桌子上,任泪水潸然而下。

(摘自《读者》2013年第24期)

19.面对记者的采访,小女孩的反应如何?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短语。(3分)

记者刚采访时,女孩;→ 记者启发提问,女孩泪流满面;→ 记者不再提问,女孩;→ 记者继续追问,女孩

20.文中多次提到记者手中的镜头,请结合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品析其作用。(4分)

在镜头的逼视下,女孩的自尊碎落一地。

镜头紧紧追赶着那张泪流满面的脸。

21.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现在每天陪着我的只有它,它是我唯一的伙伴”一句,表现出女孩内心的孤独。

B.文章写的虽是悲情故事,却充满爱的味道,如父母与孩子的爱,“我”对女孩的爱等。

C.本文以“我”为叙述者,既增强了真实性,也表达了“我”的悲悯之心和人道主义关怀。

D.已成为孤儿的女孩“没有抱怨,也没有痛哭流涕”,体现出女孩内心的坚强与冷漠。

22. 选文和链接的相关报道的故事,是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写出你探究的结果。(2分)

【链接材料】河北贫困村民王秀青为供养三个孩子读书,只身一人来北京打工,为节省开支,住在热力管道的井下整整十年。近日因网友的爆料,“井底人”引起了广泛关注,社会各方纷纷伸出援手。“成名”后的王秀青却选择了推却诸多好意。

在此期间,北京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司高管来访,公司愿意暗中资助王秀青的三个孩子一直到大学毕业,这让他格外感动。“井底人”苦尽甘来,但不想把家庭信息透明化,以免孩子求学之时遭受太多异样眼光。北京这家公司不事张扬、低调献爱,无疑更让人愿意接受。 (根据《金陵晚报》相关报道整理)

19.(3分)保持沉默(想要逃避)  独自诉说   放声大哭(每点1分)

20.(4分)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镜头以人的神态和动作)(1分),传神地写出了记着对女孩紧追不放(1分),让女孩内心的伤痛无情地被揭开,让她的自尊碎落一地(1分)。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做法的不满与批评(1分)。

21.(3分)D(“冷漠”错)

22.(2分)无论何种形式的帮助,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尽可能地护卫弱者的尊严。(1分)因为,接受关爱,不等于必须放弃应有的自尊,弱者也有自己的尊严。悄悄送温暖,其实已不仅仅是一种要求,而更当看作一种亟待提升的文明素养了。(1分)(言之成理皆可)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①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

一朵淡紫色。A.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②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档。大朵、小朵,单辨、复瓣,红、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连那些最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③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认为,太阳花经久不衰,.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经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巳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旺盛。

④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一朵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光太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新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新的花蕾。

⑤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 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放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饱满,不遗余力。尽管一朵大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⑥B.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就腾出空隙,把承受阳

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 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待到秋霜肃杀时,它们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⑦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啊1

12。第②段写太阳花的美丽时,是如何进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 (4分)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13.依据第④段内容,填写下表。(2分)

时间

花的状态

日出前

日出后

即刻开放,开开大开园

日落时

14.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太阳花,请在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简要赏

析。(3分)

15.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太阳花能“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4分)

12. 正面描写:从形态、色彩等方面描写太阳花的美丽;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答出任意一方面即可。2分)

侧面描写:写最不爱花的人也被深深吸引,衬托(或突出)太阳花的美丽。(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13. 包裹严紧(1分)  花瓣收缩(1分)(共2分)

14. A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 把太阳花比作霞和宝石, (1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花鲜艳夺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太阳花的喜爱之情。(1分) (意思对即可。共3分)

B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 把太阳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花不消沉、不意懒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太阳花的赞美之情。 (2分) (意思对即可。共3分)

15.  ①太阳花喜爱阳光,阳光越炽热,它开得越艳丽旺盛。(2分)②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就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2分) (意思对即可。共4分)

紫色葡萄慈父心

①小院的葡萄树是父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第二年栽下的。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

院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诉我,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能实现,它

就会长得旺盛。父亲说:“许个愿吧!”于是,我们父女俩把美好质朴的心愿寄托在了小小

的葡萄树上—— !

②父亲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施肥要施那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牛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碾碎……父亲每天早上都要把我推到葡萄树前,仔细地看上一阵。葡萄树梅长出一片新叶,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 父亲还很有信心地说:“等到能在葡萄树下乘凉的时候,你就好了……”

③葡萄树长大了,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枝繁叶茂。父亲用粗铁丝和钢筋精心地给葡萄树搭了架子,第二年,长长的藤蔓就爬满了半个院子,碧绿肥嫩的叶子在小院的上空舒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

④然而,我,依然坐在轮椅上。

⑤其实父亲心里也明白,他的女儿再也不能像只花蝴蝶一样在他身边欢快地跑、轻轻地跳了,可他依然痴望着、幻想着有一天能出现奇迹……

⑥葡萄树在第三年结了果。连父亲也未料到,他栽下的葡萄树竟是优质品种,不但个大味甜,而且熟得早。夏日里,那些成熟了的葡萄一串串挂在小院里,阳光透过叶隙落上去,颗颗晶莹剔透,硕大滚圆,既好看又诱人。

⑦从此父亲又多了一项任务。炎热的午后,父亲总会踩上凳子,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到我的书桌上,对我说:“累了就歇歇,吃点葡萄,解暑。”我停了手中的笔,津津有味地吃葡萄。葡萄被井水洗过,凉凉的,又酸又甜,真好吃!葡萄汁顺着下巴流下来,我全然不顾。父亲看我贪婪的样子,一脸满足的笑。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悄悄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

⑧而今,几年进去了,葡萄树越来越旺盛,一到夏天,它厚厚的绿阴就遮满了小院。当父亲坐在萄萄树下戴着老花镜读我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时,他的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父亲已经接受了我不能走路的现实,当初许的愿或许早已忘了。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能升起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的站立!

7.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8.想一想,第①段中父亲栽种葡萄树时与“我”一起许下的心愿是什么? (2分)

9.“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 父亲为什么那么兴奋?说说其中包含的情感?(3分)

10.读完文章,你认为父亲许的心愿最终实现了吗?请说明理由。(3分)

1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中的“慈父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7. 父亲栽种下葡萄并许下希望女儿好起来的心愿,在他的精心伺弄下,葡萄树越长越茁壮,女儿也终于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实现心灵上的站立。(意思对即可。3分)

8. 希望“我”能够尽快好起来。(意思对即可。2分)

9. 因为父女俩曾在葡萄树前许下心愿,葡萄树发芽了,预示着“我”的腿也有了希望,父亲自然很兴奋;(2分)表现了深深的父爱。(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0. 实现了。(1分)因为虽然“我”不能走路,但“我”在文学上取得了成就。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能升起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的站立!(2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1.“慈父心”具体表现在:①栽种葡萄并许下希望女儿好起来的心愿;②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有病的女儿;③为女儿采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给女儿吃,自己却以怕酸为由舍不得吃;④对女儿心灵的站立倍感欣喜,“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 (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