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高贵的生命不卑微》,按要求回答问题。(11分)

①他是黑人,1963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贫民区。对于未来,他看不到什么希望。

②十三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父亲突然递给他一件旧衣服:“这件衣服能值多少钱?”“大概一美元。”他回答。“你能将它卖到两美元吗?”父亲用探询的目光看着他。“傻子才会买!”他赌着气说。父亲的目光真诚又透着渴求:“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要是你卖掉了,也算帮了我和你的妈妈。”他这才点了点头:“我可以试一试,但是不一定能卖掉。”他很小心地把衣服洗衣净,没有熨斗,他就用刷子把衣服刷平,铺在一块平板上阴干。第二天,他带着这件衣服来到一个人流密集的地铁站,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叫卖,他终于卖出了这件衣服。

③过了十多天,父亲突然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想想,这件衣服怎样才能卖到二十美元?”怎么可能?这么一件旧衣服怎么能卖到二十美元,他最多只值两美元。“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父亲启发他,“好好想想,总会有办法的。”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请自己学画画的表哥在衣服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唐老鸭与一只顽皮的米老鼠。他选择在一个贵族子弟学校的门口叫卖。不一会儿,一个开车接少爷放学的管家为他的小少爷买下了这件衣服。那个十来岁的孩子十分喜爱衣服上的图案,一高兴,又给了他五美元的小费。二十五美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④回到家后,父亲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能把他卖到两百美元吗?”父亲目光深邃,像一口老井幽幽地闪着光。这一回,他没有犹疑,他沉静地接过了衣服,开始了思索。

⑤两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当红电影《霹雳娇娃》的女主演拉佛西来到了纽约宣传。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猛地推开身边的保安,扑到了拉佛西身边,举着旧衣服请她签个名。拉佛西先是一愣,但是马上就笑了①。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纯真的孩子。拉佛西流畅地签完名。

⑥他笑了②,黝黑的面庞,洁白的牙齿:“拉佛西女士,我能把这件衣服卖掉吗?”“当然,这是你的衣服,怎么处理完全是你的自由!”他“哈”的一声欢呼起来:“拉佛西小姐亲笔签名的运动衫,售价两百美元!”能过现场竞价,一名石油商人以一千两百美元的高价收购了这件运动衫。

⑦回到家里,他和父亲,还有一大家人陷入了狂欢。父亲感动得泪水横流,不断地亲吻着他的额头:“我原本打算,你要是卖不掉,我就派人买下这件衣服。没想到你真的做到了!你真棒!我的孩子,你真的很棒……”父亲接着说道,“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件只值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何况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呢?我们只不过黑一点穷一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就在这一刹那间,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连一件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我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

⑧从此,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刻苦地锻炼,时刻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二十年后,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名字叫——迈克尔 乔丹!

16.试分析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2分)

17.文中有两处“笑了”,其内涵有何不同?请根据上下文揣摩。(2分)

18.“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3分)

19.纵观全文,为什么说“高贵的生命不卑微”?(4分)

16.交代了男孩的身份和他的自备心理,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1分);与结尾形成照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1分)。

17.第①处“笑了”:女主演拉佛西被男孩的热情和纯真感染,感到高兴,决定满足男孩的愿望,为他签名(1分);第②处“笑了”:男孩为实现了自己的“计谋”而感到高兴(1分)。

18.太阳象征着信心和希望(1分);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的事实,使得男孩从自备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增强了自信,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2分)。

19.生命不因种族、肤色、贫富而有贵贱之分,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是高贵的,不要妄自菲薄(自卑);只要不丧失希望,努力学习,刻苦锻炼,积极探索,不断奋斗,就能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超越自我,终而获得成功,实现理想。(答到一点给2分。大意对即可。)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最后一课》

11.文中哪句话表明小弗朗士已经觉醒懂事了?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12.标点符号往往与文章内容情感密切相关。细细品味,“法兰西万岁!”一句为何用感叹号而不用句号?(3分)

13.把小说结尾改成“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对我们说:“散学了,——你们走吧。”与原文结尾比较,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11.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1分)

12.使用感叹号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更能突出韩麦尔先生此时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之情(1分),更能突出他对祖国必将收复失地取得胜利的信念(1分)。而句号则不能突出这样强烈的情感(1分)。(如回答“感叹号比句号更能突出……”亦视为完整作答。)

13.原文结尾更好。原文以无声的动作结尾,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意境无穷的艺术效果(1分);更能突出韩麦尔先生此时内心痛苦难过之极(1分);而改文以韩麦尔的语言结尾,对韩麦尔先生内心痛苦的表现就不如原__烈,艺术效果也大打折扣。(1分。答“改文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亦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4分)。

《春天的心》

青秋

(1)早春的一个中午,煦风微送,晴空万里。阳光,正让人有些惊喜地倾泻而下,暖暖地照在每个人的身上。

(2)公园里,一大片迎春花正在率先辉映着和风暖阳的呼唤,一面夸张地宣扬身姿①,一面吐放着鹅黄娇嫩的花朵,把一根根缠绵的枝条尽情地往四下里伸展,向春天的深处伸展。

(3)我忍不住了,就用手里的摄像机,记录这早春的时刻。

(4)不知什么时候,竟涌过来一大帮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一来到这片迎春花前面,立刻像兴奋的小鸟儿,一下子就钻进了迎春花丛中②。有的使劲儿唤着花朵,有的把脸埋进了迎春花的枝条里面,他们完全陶醉了。

(5)冷不丁地,一个男孩子跑到我面前,对我说道:“叔叔,你能不能为我们录一段像?”看到他脸上的期待,我点了点头,准备为他们录像。可就在这时,却见一个女孩子走到他面前,小声地说了几句话,随后,就见那个男孩子皱着眉头想了想,又和其他几个孩子悄悄地说着什么。然后,那个男孩子大声对其他孩子说道:“叔叔摄像机里面的电不多了,为了能够快些录完,咱们就来一种新颖的方式,围着迎春花跳着跑一圈儿怎么样?”他的话刚说完,刚才那个女孩子就和另外几个孩子热烈响应起来。于是,那帮十几岁的孩子就排成一队,手牵着手,围着那片迎春花,整齐而有节奏地微微弯下身体、并起双脚跳着跑。

(6)我一边给他们摄像,一边纳闷儿:这些孩子怎么了?我并没有跟他们说摄像机里电不多了呀,况且,就算是要快些摄完的话,他们围着迎春花跑一圈儿就可以了,可为什么要并着双腿跳呢?

(7)当我为那些孩子摄完像,并将录像带交给他们后,他们向我致了谢,一起向公园里别的地方走去。可是,这个时候,我却突然发现他们当中的一个女孩子,走路竟然一跛一跛的。她,是个残废孩子。

(8)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原来,刚才那些孩子之所以要并起双脚,围着迎春花跳着跑,是为她,是为了让她和他们一样,在这如花的春天里留下一个完美的记忆。

(9)那一刻,看着那些孩子离去的身影,我忽然感到:其实,这早春里最美的景色并不是那些迎春花,而是这些灿烂纯真的孩子,他们就是春天的心——就是那轮春天的太阳,明亮、温暖,向四周散发着光芒。 (选自《读者》,有改动)

14、读完全文,你感受到作者所说的“春天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2分)

15、你认为文章开头两段对春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16、请你运用积累的方法,重点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下列句子进行简单赏析。(6分)

① 公园里,一大片迎春花正在率先辉映着和风暖阳的呼唤,一面夸张地宣扬身姿

②不知什么时候,竟涌过来一大帮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一来到这片迎春花前面,立刻像兴奋的小鸟儿,一下子就钻进了迎春花丛中。

17、如果把这篇文章推荐给《自读课本》的编辑作为自读教材,请把你的推荐理由写下来。(可以从内容或写作特色方面进行说明。)(4分)

(12分)14、春天的心是一颗纯真的心,是一颗仁爱的心。(意对即可得2分)  15、一方面表现早春的优美景色(1分),一方面以此衬托春天中孩子们的美好心灵(1分)。16、(1)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迎春花在春日里盛开的情态,表现出人们对春天(迎春花)的欣喜之情。(3分)。  (2)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欢快活泼、动作敏捷,表现出孩子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3分)(言之成理好可)  17、此题是开放性的,如,这篇文章不仅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春色,更表现了孩子们的美好心灵,他们同样构成了一道风景线。在写作上,作品多处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等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11.开篇独句成段,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3分)

12.仿照例句从文段中另选一个精彩的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例句:每一朵盛开的花都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分析: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把一朵朵小花比作一只“张满了的帆”的生命的航船,在闪光的花和河流上航行,又比作人的笑容,生动形象的表现出花的生机勃勃,也表达了作者眼见紫藤萝时的喜悦和欢欣,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选句:

赏析:

13.将文中的“挑逗”一词换成“嬉戏”好不好?为什么? (3分)

[7210842fb330520d.jpg]

12、选句:略(1分)

赏析:  修辞手法及具体化(1分)、表达效果及内容(1分)、情感及表达作用(1分)。

[4325dd49b7aa320a.jpg]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19题。(16分)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进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5.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2分)

16.请对“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这句话做简要赏析。(3分)

17.文中画线语句“在母亲停下敲击的当儿,黑影里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8.结合相关语句说说文中在塑造母亲形象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至少写出两种)从文中我们能够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9.文中多次写“我”流泪,请体会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再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你将怎样对待为你辛勤付出的父母。 (5分)

15、(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 (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共2分,不概括得1分)

16、(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立起来”将秧苗拟人化了,描绘出秧苗的动态之美, 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    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田中的秧苗”比作“绿色的地毯”,形象描绘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3分)

17、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了母亲的辛劳。(2分)

18、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相关语句略,没结合相关语句的扣1分)。母亲是一个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的人。(共4分,一、二问各2分)

19、年老体弱的母亲独立支撑着家庭,艰辛地劳作,任劳任怨,并不失对儿女的慈爱,让身在外地的“我”深感愧疚,对坚强伟大的母亲充满敬重感激之情。后一个问结合自身体验来谈即可。(第一问3分,第二问2分)

阅读《往事依依》语段,完成11—14题。(8分)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1.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2分)

12.“雕镂”“镌刻”都有“雕刻”的意思,体会一下两个词语各自的表达效果。(2分)

13.根据上文内容,试简要归纳出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观。(2分)

14.联系实际,敞开心扉,选一位你最喜欢的语文老师简要说说他的教课特点。(2分)

11、描写了两位国文老师生动的讲课情景和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共2分,意思对但不概括得1分)

12、第一句中的“雕镂”写出老师的讲课在我心上留下的印象深刻;第二处的“镌刻”写出这几诗句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深刻,也写出了老师的讲课对我的影响很大(2分,意思对即可) 。

13、答题要点:要以情动人,应以朗读为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等(2分,每小点1分,只要包含诸要点,用一句或多句表达,不设统一答案,意思对即可)。

14、没有标准答案(共2分,按内容是否深刻、语言是否通顺给分)。

济南的冬天(16分)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有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会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4.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5. “慈善”是用来形容___________的,作者在这里用来形容___________,从修辞上看是_________,这种用法,表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___________ 之情。(4分)

16. 画线句作者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分)

17. 第三段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2分)写景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2分)请找出标志性的词语。(2分)

14  .过渡作用,转到写冬天的山。

15. 人的性格,济南的冬天,拟人,喜爱。

16. 比喻,拟人,烘托出舒适温暖的环境。

17 . 妙 空间顺序 山上 山尖 山坡上 山腰上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6~20题。(共12分)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16.选文抓住哪些特征描写于勒的外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


18.在给于勒小费这件事上,“我”和父母的态度迥异,分别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2分)

答:

19. 文中的“我”是不是作者?“我”的名字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

20.选段属于这篇小说结构的哪部分?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这里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3分)

答:

          

16. 多皱的手,愁苦的脸,突出表现于勒生活窘迫,处境艰难。

17. 强调了“我”与于勒的血缘关系;表现了“我”对于勒的深切同情;刻画了“我”的矛盾心理。

18. “我”单纯、善良、富于同情心;菲利普夫妇自私、虚荣、势利、无情。

19.不是,“我”是若瑟夫,是小说中的人物(1分);采用第一人称写法(1分),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1分)。

20.高潮(1分)  菲利普夫妇(1分)  记叙和描写(1分)

罗圈腿的小猎狗(12分)

曹文轩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害羞。

它的主人,也就是那个猎人,一共有十一条猎狗。但猎人在清点狗数时,却总是只数到十。小猎狗以为猎人没看到它,它总是挤到前面去,可是猎人把目光越过它,还是数后面十条狗。

主人的忽视,很让小猎狗伤心。它决定要让自己跑得最快,终于有一天,它跑着跑着,竟然发现自己的影子越来越短了。此时,它又突发奇想,要成为世界上跳得最高的猎狗,尽管那十条猎狗一个劲地笑话它傻瓜。

终于,有一天,它跳过一堵高墙,不料,高墙那面是养鸡场。当鸡的主人找到猎人时,它自然受到了惩罚。

猎人罚它去看守潭底的石头,不要让石头浮上来。他带着其他十条猎狗打猎去了。当然,每次捕猎回来,它也分得一块肉。但小猎狗并不满足,看到小河,它竟然说要成为这个世界上一条跳得最远的猎狗。它开始起跑……跃起,“扑通”,掉进了河里,激起一大片水花。

河岸上,猎狗们笑成了一团:“哇,我们看到了世界上头号大傻瓜!”小猎狗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跳进河里。一次,正在飞跃河面的它,吓到了正准备上岸下蛋的母鸭,结果蛋全部生到了水里。

放鸭的老头非常恼火,一把揪住正在往岸边涛的小猎狗,将它扔在了猎人面前:“好好管教管教你们家的罗圈腿!”

猎人没辙了,让它去看葵花田,说要看住这些葵花,不许它们跟着太阳转:

所有葵花都跟着太阳转动。小猎狗来回跑动着,向它们“汪汪”叫个不停,但是它们根本不理睬它。小猎狗累坏了,不过,等它疲倦回家时,还是能吃上肉。

又到了给村民表演的时刻了。猎人的另外十条猎狗皮毛光滑,神气十足;

突然,一条毛发发红的公狼,愣是在十条猎狗的眼皮底下,满不在乎地跑掉了!

众人发出“嘘——”声,这太丢人了!猎人觉得颜面扫尽。

这时,小猎狗突然窜出去,穿过狗群,直向山冈上的狼扑去。它快得像一团光,人们甚至都没看清楚它的样子,等反应过来的时候,才发现小猎狗正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它的身边躺着那只雄壮的公狼,早已停止了呼吸。

从此,猎人最喜欢的一条狗,就是小猎狗。他特地做了一个漂亮的皮圈,套在它的脖子上,无论去哪里,都带着小猎狗。

人们见了,都会“啧啧啧”地赞叹:“瞧啊,那四条罗圈腿,弯曲得多美啊!”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骄傲。后面跟着那十条猎狗,学着小猎狗,一律走成罗圈腿。

6.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2分)

7.本文的语言很富表现力,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语句中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3分)

突然,一条毛发发红的公狼,愣是在十条猎狗的眼皮底下,满不在乎地跑掉了!

8.小小说往往篇幅短,意蕴长,经常留给读者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细细体会本文的结尾“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骄傲。后面跟着那十条猎狗,学着小猎狗,一律走成罗圈腿”,说说它的妙处。(3分)

9.读完本文,也许会不禁让你想起“丑小鸭”,你觉得这只罗圈腿的小猎狗和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有无相似之处?从他们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发?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点阅读感悟吧。50字左右(4分)

6.(2分)小猎狗在被别人瞧不起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别人的尊重。(意思对即可)

7.(3分)“愣是”、“满不在乎”,写出了公狼逃跑时从容镇定的情态,表现了它对十条猎狗的毫不畏惧甚至不屑,极力讽刺了十条猎狗的无能,与下文小猎狗的表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最后一点可以不写。)

8.(3分)小说的这个结尾,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既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又在内容上与开头形成强烈反差,小猎狗由原先为自己的罗圈腿感到害羞,变到为自己的罗圈腿感到骄傲,这种变化令读者深思。尤其是那十只猎狗从原先对小猎狗的嘲笑,到“学着小猎狗,一律走成了罗圈腿”,这是极大的讽刺,余味深长,让人不禁想到这哪是狗的世界?这分明是“人性”的写照!(此题为开放性赏析题,学生能结合文章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出一二即可。)

9.(4分)此题为片段写作式感悟题,所写内容必须有一个主题或中心。例如:①面对自己的缺陷,面对他人的嘲笑,内心必须强大。②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自己的追求。③不要怕挫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④要敢于在关键时刻亮出自己。⑤相信只要努力,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无结合生活体验酌情扣分)

评分标准:

①(3-4分)切合文章内容与主旨,感悟能充分展开,且语言流畅有表现力,字数符合;

②(2-3分)基本符合文章内容,感悟基本明确,且语言基本顺畅,字数基本符合;

③(2分以下)语言词不达意或感想偏离主旨或字数严重不足。

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2分)

别拍那双流泪的眼睛

张军霞

“你妈妈是什么时候去世的?”

  “今年3月30日。”

  “你爸爸呢?”

  “去年11月10日……”

  电视台的记者正在采访一位13岁的女孩,因为父母双双过世,她成了无助的孤儿,独自生活在一座破落的院子里,自己做饭、洗衣。

  由于长时间独自生活,她变得不爱说话。面对记者的提问,她明显想要逃避。她背转过身子,低着头,轻轻拨弄地上的小草,没有抱怨,也没有痛哭流涕,只有难堪的沉默。

  为了拍到理想的镜头,记者开始启发式地提问:“你妈妈对你好吗?”

  “好。”

  “怎么好呢?”

  “天天为我做饭,送我去上学……”

  “那你爸爸对你好吗?”

  “好。”

  “怎么好呢?”

  “爸爸有病,身体不好。那时,我住学校。有一次,我要上学去了,妈妈已经给过我钱了,爸爸又悄悄塞给我一些钱。我不要,他一定要给……”话未说完,女孩的眼泪已如断线的珠子般滚落而下。所有伪装起来的坚强、冷漠,瞬间层层剥落。

  一只黑色的小狗跑过来,静静地依偎在小主人的脚旁,女孩伸出手去,怜爱地抚摸着它:“现在,每天陪着我的只有它。它是我唯一的伙伴。”

  “妈妈的病本来快要好了。可爸爸突然离开,她受不了,就又病倒了……”

  记者没再提问,女孩却断断续续地说着,仿佛在自言自语。

  镜头一直对着女孩的脸。

  因为缺乏营养,缺乏快乐,缺乏关爱,这张脸那么苍白。苍白的脸上,乌黑的大眼睛,一直饱含着泪水。

  随着女孩的述说,她的泪水如小溪,淌个不停。

  眼泪一直是镜头里的焦点。在镜头的逼视下,女孩的自尊碎落一地。女孩的脆弱无处逃避。也许,他们是真的想帮她,但这种居高临下的方式,真的让人心里非常不舒服。

  记者又问:“你有什么愿望吗?”

  “有,我想回到从前,哪怕只有一天也好。爸爸在,妈妈也在,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这时,女孩再也控制不住,放声大哭。

镜头紧紧追赶着那张流满泪水的脸。

能不能不拍那双流泪的眼睛?我想大声喊,却感觉只是徒劳。只好站起身,“啪”地关掉电视,伏在桌子上,任泪水潸然而下。

(摘自《读者》2013年第24期)

19.面对记者的采访,小女孩的反应如何?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短语。(3分)

记者刚采访时,女孩;→ 记者启发提问,女孩泪流满面;→ 记者不再提问,女孩;→ 记者继续追问,女孩

20.文中多次提到记者手中的镜头,请结合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品析其作用。(4分)

在镜头的逼视下,女孩的自尊碎落一地。

镜头紧紧追赶着那张泪流满面的脸。

21.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现在每天陪着我的只有它,它是我唯一的伙伴”一句,表现出女孩内心的孤独。

B.文章写的虽是悲情故事,却充满爱的味道,如父母与孩子的爱,“我”对女孩的爱等。

C.本文以“我”为叙述者,既增强了真实性,也表达了“我”的悲悯之心和人道主义关怀。

D.已成为孤儿的女孩“没有抱怨,也没有痛哭流涕”,体现出女孩内心的坚强与冷漠。

22. 选文和链接的相关报道的故事,是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写出你探究的结果。(2分)

【链接材料】河北贫困村民王秀青为供养三个孩子读书,只身一人来北京打工,为节省开支,住在热力管道的井下整整十年。近日因网友的爆料,“井底人”引起了广泛关注,社会各方纷纷伸出援手。“成名”后的王秀青却选择了推却诸多好意。

在此期间,北京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司高管来访,公司愿意暗中资助王秀青的三个孩子一直到大学毕业,这让他格外感动。“井底人”苦尽甘来,但不想把家庭信息透明化,以免孩子求学之时遭受太多异样眼光。北京这家公司不事张扬、低调献爱,无疑更让人愿意接受。 (根据《金陵晚报》相关报道整理)

19.(3分)保持沉默(想要逃避)  独自诉说   放声大哭(每点1分)

20.(4分)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镜头以人的神态和动作)(1分),传神地写出了记着对女孩紧追不放(1分),让女孩内心的伤痛无情地被揭开,让她的自尊碎落一地(1分)。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做法的不满与批评(1分)。

21.(3分)D(“冷漠”错)

22.(2分)无论何种形式的帮助,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尽可能地护卫弱者的尊严。(1分)因为,接受关爱,不等于必须放弃应有的自尊,弱者也有自己的尊严。悄悄送温暖,其实已不仅仅是一种要求,而更当看作一种亟待提升的文明素养了。(1分)(言之成理皆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