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方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不受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2分)

3.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2分)

4.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2分)

5.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6.哲学家为什么在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7.在除野草的事情上,除了文章提示的主题,你还有别的想法吗?(2分)

1.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2.饱学:学识丰富 成语:饱经风霜 饱食终日

3.点点头 微笑 后两种态度与前两种基本相同。 略(言之成理即可)

4.不失信。人虽未到,却已用事实“宣布”了最正确、最理想的答案。

5.点题。美德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重要一部分。

6.美德太重要了。

7.实践出真知。

点名

刺耳的铃声急骤响起,马教授心头一震,随即用发颤的声音说道:“同学们,下课了!”

然而,同学们瞪着大大的眼睛,目光聚在他们敬佩的老师身上,谁也没有动。四年前,他们怀着无限的憧憬踏进校园,转眼,就毕业了。明天,他们将奔向各自的岗位。面对讲台上这严父慈母般的老人,这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又平易近人的老专家,这位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的老教授,他们是多么想将时光留住片刻,和老教授多呆一刻啊!怅然之中,他们每个人还意识到,只要这个班集体一解散,就意味着他们这一生再也难以相聚了。

马教授望着自己的学生们,喉结动了动,他很想再次宣布“同学们,下课了”,但嘴巴张了张,竟未能说出。整个教室一片寂静。

这时,班长站了起来,红着眼圈说:“老师,你给我们点个名吧!”

沉默打破了,同学们终于找到一个释放点,渴盼地望着老师,说:“对!老师,您就给我们再点个名吧!”

马教授愣怔了半响,深情地扫视了一遍同学们,然后捧起了花名册。同学们立即调整坐姿,端端正正坐好,静神凝望着老师。

“现在开始点名!”马教授清了清嗓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肖石、张天利、温颖……”他大声呼点着。四十五位同学相继站起又端正坐下。

“马国政!”

“?”同学们蒙了。

“到!”未等同学们反应过来,马教授已响亮地回答了自己。

掌声立即掀起,同学们眼里噙满了激动和幸福的泪水。

1.小说选取的生活场面是大学生活的 。(用一篇课文的题目回答)(2分)

2.马教授宣布下课的声音为何“发颤”?(2分)

3.下课了,同学们为何“谁也没动”?(2分)

4.马教授很想再次宣布下课,可为何“嘴巴张了张,竟未能说出”?(2分)

5.“同学们终于找到一个释放点……”,“释放点”是什么意思?(2分)

6.“马教授……捧起了花名册”中“捧”用得很准确,请你说说“捧”有何表达效果?(2分)

7.文末“掌声立即响起”,同学们眼里噙满眼泪,是何原因?(2分)

8.如果你是班上一名学生,此时你想对马教授说句什么话?(2分)

1.《最后一课》

2.最后一次对这班学生宣布下课而心情激动所致。

3.因一解散,他们再难相聚。

4.马教授内心很激动,很伤感。

5.感情的寄托。

6.表达马教授的郑重其事和对同学们一片深情。

7.因为马教授把自己看做是班级的普通一员。

8.略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  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  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将选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字词。(2分)

2.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这篇课文选自《 》,作者________,本名 ,浙江绍兴人。(2分)

3.上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各举一例。(2分)

4.本段从多方面描写百草园的美景和无限乐趣,请你从形状、颜色、声音、滋味四方面各找出两个词。(4分)

①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滋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原文上用“||”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2分)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具体描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乐趣,依次写的对象是(2分)( )

A.何首乌、木莲、覆盆子;油蛉、蟋蟀、斑蝥。

B.油蛉、蟋蟀、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C.斑蝥、蟋蟀、油蛉;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D.油蛉、蟋蟀、斑蝥;木莲、何首乌、覆盆子。

1.伏 窜 喷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朝花夕拾》 鲁迅 周树人

3.拟人,如:油蛉在这里低唱。 排比,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比喻,如: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4.①光滑、高大 ②碧绿、紫红 ③低唱、弹琴 ④酸、甜

5.“不必说……云雾里去了”‖“单是周围……要好得远”

第一层:写百草园概貌

第二层:泥墙根一带无限趣味

6.B

种棵树收留时光
没有树的院落,就像没有父亲的家,空荡荡的。我发现时,春天已到了。
  那些树,是父亲种的,就像我和姐姐,有着各自葳蕤的时光。岁月不居,姐姐已结婚生子,我也将在城市安家。如同那些树,我们终要长到分叉的年纪,然后分道扬镳。现在父亲卖掉它们,手刃了那段时光。他把钱全都交给我,刚好够买一间卧室。
  我买了新房,父亲卖掉心房。我顾不了这么多,一如父亲和家的衰落。在他面前,我总像个孩子般没用。父亲总有他的办法,哪怕我天文数字的房贷,他眼也不眨一下,淡淡对我说,你工作你的,我想办法。卖掉树,父亲去打工了。这是他全部的办法。他终于明白,那块地能养活全家,却补不了我的城市生活。虽然他谙熟农事,在田地里游刃有余,但到了城里,他就像迷途的孩子,不知所措。
  父亲走了,我回家收拾“残局”。树枝凌乱散落一地,乍绿还黄。枝桠上,叶芽迈着整齐的步子,正饱满地跑向春天,到我面前,却戛然而止。我把它们捡起、码齐、放好,就像收集那些弥足珍贵的往事。
  清理好树枝,接着是树根。树是齐根锯断的,硕大的伤口,像父亲的嘴在喊我。我虽然听不见,但从明灭的年轮里,我能认出那些逝水流年。枣树清瘦,是父亲给我种的,我嘴馋;桃树细腻,是父亲给母亲种的,母亲身体不好,桃树避邪;槐树匀称,是父亲给姐种的,姐喜欢吃槐花……哪一棵是父亲种给自己的呢?我仔细辨认,这些让他疼痛不已的树,竟没一棵是他给自己的。
  扒完树根,坐在寂寞的院落里,我有种被掏空的感觉。
  母亲喊我烧锅。如今家里只剩下母亲,我一回家,她就喊我做这做那。我知道她并不想我干多少,只想我在她面前,让家有些回音和气息。母亲做着饭,说落着父亲:是不是又跑丢了。也不打个电话。吵闹一辈子,她还是关心他。
  我拨通父亲的电话问,习惯吗?父亲不屑地说,有啥不习惯的,工地的活,比种庄稼容易,钢筋扎好,往地上一种,就会长出大楼……父亲变得很健谈。他总是这样,再艰难的事,也说得轻描淡写。
  父亲忽然问,家里的树发芽了吗?我支支吾吾。或许他忘了,家里的树都卖了。父亲喃喃道,应该发了。我轻轻问,还迷路吗?他笑笑,不好意思地说,不迷了,我找棵大树,就有了方向。说起那树,他又来了精神,滔滔不绝。我没想到,竟然是棵异乡的树,引领着他走进城市,而我只能远远旁观着。
  我决定给父亲种棵树,帮他收留那些渐渐老去的时光,让他能找到回家的路。 24,从全文看,本文的标题“种棵树收留时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25,从语境看,怎样理解画线处“我买了新房,父亲卖了新房”这句话?(2分)

26,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形象?请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2分)

27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树是齐根锯断的,硕大的伤口,像父亲的嘴在喊我。

28请仿照示例将下面有关感恩的两个句子补充完整。

示例:我感恩大地,愿化为落叶,肥沃一方土地;我感恩天空,愿化为白云,装点一片天空。

我感恩大树, , ;

我感恩父母, , 。

24,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亲不再在外奔波操劳,而能让父亲安享晚年,重享天伦之乐的愿望。

25,为了我能在城市里买房,父亲卖掉了院子里所有的树。而这些树是父亲亲手为家人栽种的,是父亲心目中最珍惜,最重要的东西,所有说“父亲卖掉了心房”。

26,父亲是一个果断,坚毅,纯朴,一心为家人考虑而从不考虑自己的农民形象。

27,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从侧面写出了父亲和这些树的浓厚情感以及对于父亲卖树给“我”买房的痛心与愧疚之情。

28,愿化为甘霖,滋润一树繁茂;愿化为春风,驱散一身疲惫。

病 人

(1)每天下午,她都要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身,但并不能掩盖住她的典雅的气质。

(2)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3)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4)楼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5)下一趟的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想:这人真多事。

(6)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蓝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呢?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7)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8)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的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且触动了上行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9)“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10)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

15、在第(1)段中,“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这一句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在第(3)段中,“起风了”这一句交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分)

17、小说为了塑造“她”这个鲜明形象,凸现主旨,重点描写了电梯中的几个场景,请加以概括。(2分)

18、 结尾处“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1分)

19、 小说以“病人”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15、对冷漠的现代城市的不满。

16,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自然转入具体情节的叙述,推动情节发展。

17四个场景:在电梯发出超载警报时,“她”从人群中主动挤出来,等下一趟;“她”帮农民模样的大伯上楼,可是电梯内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不回应“她”的请求;热心告诉小伙子口腔科病房的地点;“她”帮一位姑娘捡起一枝玫瑰,被人关在电梯外,被某些人称着精神病人。

18、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世俗的评价,把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鲜明的对照中,暗示并深化了主题。

19,通过鲜明的对比,表明思想、道德上的欠缺比生理上的疾病更可怕、更危险,因而更需要治疗。

给美丽做道加法

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突然的声响,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

靠窗那排坐在最后的同学,弄碎了一块小镜子。

这是上午的第二节课,老师的讲述已停下来,同学们正进行课堂练习。有初冬的阳光从窗外 (漏、挤、涌)进来, (流淌、洒满、普照)在摊开着的课本上的字里行间。在教室的课桌间来回地踱步,看长长短短的七排秀发及秀下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捕捉沙沙的写字声合成的音乐,男老师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民在田间①小憩,擦汗的同时聆听着庄稼的拔节之声。

一个小姑娘心爱的小镜子摔坏了。

教室里低低地有了议论:

“臭美!扮啥②酷呀!”

“上课怎么能照镜子?”

“活该受批评了。”

“看老师怎么办?”

老师没有言语,他有意无意地听着同学们的每一句议论。这些女孩子呀,全十五六岁年龄,作为旅游职中的新生,脸蛋身材口齿当初都曾经过精心挑选,一笑甜爽爽的,开了口也如一巢出窝的小鸟,三五分钟是静不下来的。男老师的心里笑着,他知道她们在等讲台上的反应。

其实,开始练习后不久,老师就看见那位同学悄悄摸出了小镜子。他看到她将镜片偷偷压在作业本下,写几笔作业就照一照。借着阳光,一只蝴蝶形的淡黄色的发夹舞动在她的前额,花季的脸真是漂亮。男老师想提醒她,但一时没有想好合适的话,现在经同学一催化,他忽然有了一种灵感。

他微笑着先开口问了一个物理问题。

“请说说平面镜的作用。”

“有反射作用。”这很简单,全班56个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

“是啊,”老师说,“同学们,几分钟前,我们教室里56位同学变成了57朵花,有一个同学借镜子反射出一朵;但是,镜中的花是虚的 ,镜片只能反射美丽,并不能增加美丽。要增加美丽或者让美丽面对岁月风霜的一笔笔减数,还是保持总数不变,我们唯一的办法是从另一个方面给它再一笔笔添上加数。这加数是指,我们一次次做进步的努力,一次次为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或者,一次次向我们的同围伸出自己的手……而此刻,对坐在教室里的你来说,帮助你增加美丽的是你桌上的书本。”

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春水再度平静。

当天晚自习时,照镜的女孩在日记里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给美丽做道加法。

19、第三段中填上横线的最恰当的词语依次是 、 。(2’)

20、文章注意照应,篇末“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春水再度平静。”与“ ”一句照应。(2’)

21、读第3自然段揣摸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2’)

(1)文中“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一句有何妙处?

(2)“男老师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民在田间小憩,擦汗的同时聆听着庄稼的拔节之声”表现了老师怎样的心情?

22、整体感知文章,完成下面问题。(3+3’)

(1)文中“反射美丽”和“增加美丽”中两个“美丽”的含义不完全相同,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男老师这个人物形象。

19、涌  流淌

21、描绘出老师辛勤耕耘的形象。2形象地写出老师看到学生成长的欣喜之情。22、后一个“美丽”既指容貌好看,又指内在的美(心灵的美,知识的渊博)22、男老师是个讲究教育技巧、善于引导教育学生,能作学生良师益友的人。

我长大了(21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20、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

(3分)

21、文中画线句子是 描写,作用是

(4分)

22、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4分)

23、文中“撞人”和“吃晚饭”是 (详写,略写),而照顾老奶奶却是 _________(详写,略写)。请从括号号中选出答案填在横线上。(4分)

2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20、希望早点进入中学早点成为大人

21、环境描写  作用:为下文写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

22、因为我的车撞人了,自己还想一走了之。

23、详写     略写

24、略

最后一课(节选)(19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4、老师为什么在最后一课时穿戴礼服?郝叟等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 (用原文句子回答)(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选文的第二段加点的“这种方式”指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6、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和号声后“脸色惨白”?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7、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分)

18、选文的最后一段用了_____ _____ __ 描写。(3分)
19、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3分)

14、⑴老师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⑵郝叟等人坐在教室里,是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15、坐在教室里上最后一堂法语课。      

16、钟声和号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宣告了阿尔萨斯从此将被普鲁士占领,对于一位爱国之士来说,韩麦尔先生感到内心悲痛,精神受到沉重打击。(意思对即可)       

17、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信念的体现,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意思对即可)     

18、神态  动作  语言   

19、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9~13题。(13分)

无价的奖赏

①当她猛然发现身边的手提包不见了时,吓得冷汗涔涔。那手提包里的钱和银行卡都

在。其次,关乎“命门”的是海关进出口手册和关税证明的单据,一旦丢失,将给她所在的

报关公司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

②她失魂落魄,跌跌撞撞到广场派出所报了案,然后,又心急如焚地雇来了三个人,

让他'举着写有“一万元悬赏”的寻物牌,来回走动。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

来越紧。这时候,广场派出所的民警打电话来说,有一个人拾到棕色的提包。她急三火四

地赶到派出所,的确是她的手提包,她惊喜地叫起来,可是等她打开拉链,却傻了眼,包

里空空如也。像迎头挨了一瓢冷水,她心里的希望一下子熄灭了。

③拾到包的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衣着破旧,看起来挺精神的。民警悄悄告诉她:

“这男孩在假期经常来广场拾破烂,上次,他也说是捡到了提包,来交还失主,哪知失主

说,就是这男孩在他坐的地方转来转去,不一会提包就不翼而飞,失主一口咬定,包就是

他偷的。结果那失主不但没给赏金,还管那孩子要包里少的钱,甚至动了粗。”民警看了看

男孩又说:“我怀疑,这次他又故伎重演,要不,我们仔细地盘问盘问,看看有什么破绽?”

④她忙摇摇头,即使以前男孩有过劣迹,她也不愿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和

猜测他这次的诚心。许是猜出了民警和她谈论的内容,男孩涨红了脸,紧咬着下唇,一副

怒不可遏的样子,分辨道:“包是捡的,不是偷的。”

⑤她走上前去,拉过男孩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兄弟,姐姐相信你,即便你只

是送来了空提包,也谢谢你。”

⑥直到夜幕降临,也没有奇迹出现,她心灰意冷地往回走,月色清凉如水,冷得让她

心寒,突然,身后窜出一个人来,往她怀里塞了个方便袋,然后掉头跑开,消失在幽暗的

小巷里。

⑦等她从凉恐中回过神来,惊奇地发现,方便袋里竟是那些让她忧心如焚、想用一万

元“赎回”的票据。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她恍惚置身于不敢惊扰的梦境中一般。

⑧除了现金,一切失而复得,还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曾经,我把拾到的提包交

给失主,却被失主反咬一口,诬赖我是小偷,我当时很后悔把包给了他。今天下午,当我

看到地上的提包时,我心情很复杂,但还是不由自主地捡起了它,怕失主着急呀!这次我得

做得聪明点,于是先交上空包,投石问路。没想到,你不仅相信我,还握了我脏兮兮的手。

赏金我是不会要的、其实,你已经给了我比任何金钱都贵重的奖赏,那就是尊重和信任,

我收下了,也谢谢你。请你一定相信我,我捡到包时里面就没有钱。

⑨她呆呆地站在夜色里,心动如潮,为那个受了委屈依然善良的男孩,为那个在困境

中生存但内心并不贫穷的孩子。她总以为能让人心动的是金钱,却不知道真正能打动人心

的是人的体态、言语和笑容衍生出来的温暖与尊重。多少怀揣着真诚而来的帮助,多少明

媚而纯粹的心境,被我们审视、猜忌和怀疑的目光灼伤,变得冷漠而麻木。其实,每一个

善意都该得到尊重,容不得一丝龌龊的猜疑。

9.文章用了一定的笔墨写另一个丢包人,这对表现丢包的女士起什么作用?(2分)

10.请将男孩归还女士丢失物件的两个情节,按顺序填入下列空格。(2分)

拾提包——( )—— ( )

11.本文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请从文中任选…例,对此加以简析。

(3分)

例句:

简析:

12.认真研读⑧自然段中男孩所留小纸条上的内容,自拟一道题日,给出答案。(3分)

题目:

答案:

13.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请用一句话写出你阅读本文后最深的一点

感悟。(3分)

  9.另一个丢包人的无端猜忌,怀疑与丢包的女士形成对比(说对丢包的女士起“衬托”、“反衬”或“烘

托”作用亦可)(1分)。突出了丢包的女士的真诚待人和尊重他人的鲜明的个性(1分)

  10.(2分)还空包送票据(每空1分)

  11、【示例】“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例子典型1分)天色逐渐变晚,而丢失的

提包毫无着落,烘托了丢包的女士焦急的心情。(分析突出了景物特色和人物心理特征2分。下同)    【示例】“月色清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月色以“清凉”来形容,给人的感觉是“冷”“心寒”,很好地烘

托了“她”心灰意冷、情绪低落的心境。

    12.【示例】题目:小纸条上的内容对男孩归还女士丢失物件的两个情节起何作用?(1.5分)答案:对

先还空包后送票据的原因作了必要交代。(1.5分,答非所问不给分,下同)    【示例】题目:小纸条上

的内容可以看出小男孩有什么精神品质?答案:受了委屈依然善良;坚决不要奖金,不为金钱所动。

    13.【示例】只有真诚和善意才能消除隔阂。【汞例】对每一个卑微的善举都应该心怀感恩。【示例】善

意终归会得到别人的尊重。(3分)

 

犟 龟

一个美丽的早晨,小乌龟( a )在洞前吃着树叶。它的头顶上,一对鸽子正在谈话:狮王二十八世要举行婚礼了,它邀请所有的动物前去参加。因为狮子洞路途遥远,而庆典不久就要开始,必须马上动身。两只鸽子说完就飞走了。

小乌龟听了这番话后陷人了深思:如果所有动物都被邀请了,当然也会包括我。为什么我不去参加这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呢?
想了一天一夜,小乌龟拿定主意上路了。它一步一步向前爬去,虽然很慢,却一直没有停下。
路上,它遇到了蜘蛛。得知乌龟此行的目的后,蜘蛛哈哈大笑:婚礼两周后就要开始了,慢得出奇的乌龟哪能赶得上?乌龟满怀信心地看了看自己的腿,它们虽然很短,却很结实。它说:“我会准时赶到那里的。”
蜘蛛充满同情地劝说:“我的腿不但比你的灵巧,而且还多一倍呢。可连我都觉得路途太远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
小乌龟友好地回答:“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小乌龟走啊走,( b )过了种种障碍。在池塘边它看到了一个迷迷糊糊的蜗牛。蜗牛用了半个多小时才理清了思路,它难过地告诉乌龟:“你走的方向完全反了。”

“非常感谢你给我指路。”小乌龟说完慢慢掉转方向。尽管后天就要举行婚礼了,但乌龟说,只要一步一步坚持走,就一定会到的。
乌龟走啊走,它遇到了正在打磕睡的壁虎。作为狮王的高级官员,壁虎通知乌龟:“婚礼暂时取消了。由于非常突然的原因,狮王二十八世不得不和老虎开战。你可以回去了。”
“很遗憾,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乌龟说完继续向前爬去
当它穿过一片岩石荒漠时,遇见了一群乌鸦,它们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知道了乌龟的目的后,它们说它是可怜虫、无知者。乌鸦们都穿着丧服,因为几天前,狮王在与老虎的拼杀中身负重伤,已经不幸去世了。
乌龟非常难过。乌鸦们劝它赶紧回去或是留下哀悼狮王。谁知乌龟客气的回答:“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就这样,小乌龟又走了许多天。越过种种障碍,日夜不停地赶路。后来,它来到了一片鲜花盛开的草地。草地上( c )了许多动物,它们都兴高采烈,充满了期待的喜悦。

乌龟问一只小猴子去狮子洞怎么走。“你现在不就站在洞口前面吗?”小猴子叫道,“那边就是人口!”

“请问,这里是在庆祝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吗?”小乌龟( d )地问。
“不,大家都知道,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的是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

这天,小乌龟看到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它坐在客人中间,虽然有些疲劳,但感到非常幸福,它说:“我一直说,我会准时赶到的!”

17、填入文中括号a、b、c、d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2分)

A.、站---穿---汇集---不安B.、坐---穿---聚集---不安

C.、坐---越---聚集---不解D.、站---越---汇集---不解

18、小乌龟在文章中的名言是什么?这句名言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9、童话的题目是“犟龟”,内容是写小乌龟的故事,那为什么作者还要用那么多文字去写蜘蛛、蜗牛、壁虎、乌鸦等其他动物呢?(2分)

答:

20、“后来,它来到了一片鲜花盛开的草地。草地上( c )了许多动物,它们都兴高采烈,充满了期待的喜悦。”这是什么描写?结合全文说说它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1、说说你读了《犟龟》这篇童话后有什么收获(感想)。(3分)

答:

17、(2分) c   

18、(2分) 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作用:体现小乌龟坚强的意志。

19、(2分) 运用对比手法,反衬出小乌龟的坚定。

20、(3分) 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喜悦心情,为小乌龟实现它的理想创设了一种美好的气氛。

21、(3分) 不管做什么事情,要想成功,不仅要认准目标,坚持到底,还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