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汤的温度

叶倾城

①那时,我对自己说:“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一两次寒冬。”但也许有的人生活在亚热带,连秋天都没见过呢。又或者,真正的寒潮会在明天才陡然到达,把我冻僵。啊,我还没减肥成功,史上最胖的一尊冰雕。

②最山穷水尽的时候,我找到了一份工作:钱少得不能提,路远得一塌糊涂。我在百度地图上查到公交车,后来才发现这趟车要绕个大圈子。微有阳光、全无暖意的下午,我扣紧羽绒服所有的扣子,穿过四环积雪未融的桥洞去搭公车,黄花鱼一样贴着边,经常有疾驰的三轮车、电动车与我擦身而过。应该有车水马龙,记忆里却死寂,许是我聋了,要么内心的哭喊太大声。

③在车上,我迟钝地看着窗外,看到一块“周记米粉”的招牌,我下了车。

④是临街民居的底楼,要上几步台阶,一进门暖气扑面,满眼郁郁葱葱的绿叶植物。叫了份“招牌米粉”,我连汤都喝尽,热流一点一滴,在全身弥漫开来,像一只手轻轻拂过我全身。不够给力,不是一把揽我入怀,但已经够让我有力气去搭长长的一程车。

⑤就这样,每天车行此处,我就下来吃一碗米粉。有时是正饭点,一屋子人,更显得热闹。玻璃板下压着井字蓝格桌布,老板娘扬声向后厨报客人点的餐。我的米粉端上来,扑我一脸热气,是食物的舌吻。我突然间,意识到了饿,是知觉被唤醒。

⑥曾经的我,“饿过劲”了。求而不得,于是索性不求——不用因此承担得不到的绝望。真正的无欲则刚。

⑦但此刻,热汤在口腔里,米粉像一群滑梯上的小孩子,哧溜哧溜、排着队下肚。周身都发出满足的低吟。

⑧即使我还一无所有:爱人离开我,事业正低谷,我与世界爱恨交织。未来是紧闭着的嘴,我渴望它吐出祝福又怕会听到诅咒。但,能有一碗热汤粉吃,就是幸福。

⑨我把菜单看了又看,终于扬声:“老板,给我加一个蛋。”没关系,即使他答“没鱼丸没粗面”,我还可以要牛腩。

⑩握筷在手,我像《胡桃夹子》里被魔法变身的王子,一点点,从指尖开始,从木偶人化回血肉之躯。啊,吃饱了,多么好。

⑪我还不及成为熟客,公司就搬了家,我从此再没有去过那家店。回忆起那段日子,像《海洋》最后的一个镜头,被割去双翅的鲨鱼沉默地、沉默地坠进海底,一动不动,连血色都只有一点点,在海水里很快看不见了。

⑫只有它,有声有色:绿植物,花桌布,老板娘温软的南方口音,常常放着一首歌:《勇气》。以及,冰冷世界里,一碗热汤粉。在我的冬天里,它是一个名叫“春天”的岛屿。虽然,我不曾对它说感激,也没必要——我是规规矩矩付了钱的。

⑬活着,只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食物。只要不饿死,冬天就一定会过完。

14.请在文中找出两个能反映作者心理变化的关键词:①       

       (2分)

15.有人认为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写得很好,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3分)

答:

16.第⑫段作者为什么说回忆起那段日子“只有它,有声有色”?(3分)

答:

17.读完全文引起了你怎样的触动?请谈谈感想。(3分)

答:

14.①死寂或绝望 ②满足或幸福

15.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粉的可爱及“我”吃米粉时的感觉。

16、因为在那段日子里,“周记米粉”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与希望。或在“我”的冬天里,它是一个名叫“春天”的岛屿。

17.人生难免遭遇困境、挫折,如考试失利、朋友误会、亲人离去等,我们应坚强面对,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9.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

栏( ) 蹒( )

10.请为选文拟定一个四字小标题。(1分)

答:

11.选文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父亲的背影的?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父亲怎样的情感?(3分)

答:

12.选文中作者两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13.选文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请在文段中用横线标出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感情。(3分)

答:

9、略

10.答案(示例):买橘送别(或车站送别;或望父买橘)

11.答案:外貌、动作描写。体会到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对儿子深切的关爱。

12. 第一次因父亲艰难地给“我”买橘子而感动得流泪,第二次因即将与父亲分别,因依恋和牵挂父亲而流泪。

13.三句话分别是:“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三个句子都表现了父亲的宽厚少言、满怀慈爱,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关怀之情。

我长大了(21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20、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

(3分)

21、文中画线句子是 描写,作用是

(4分)

22、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4分)

23、文中“撞人”和“吃晚饭”是 (详写,略写),而照顾老奶奶却是 _________(详写,略写)。请从括号号中选出答案填在横线上。(4分)

2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20、希望早点进入中学早点成为大人

21、环境描写  作用:为下文写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

22、因为我的车撞人了,自己还想一走了之。

23、详写     略写

24、略

最后一课(节选)(19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4、老师为什么在最后一课时穿戴礼服?郝叟等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 (用原文句子回答)(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选文的第二段加点的“这种方式”指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6、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和号声后“脸色惨白”?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7、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分)

18、选文的最后一段用了_____ _____ __ 描写。(3分)
19、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3分)

14、⑴老师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⑵郝叟等人坐在教室里,是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15、坐在教室里上最后一堂法语课。      

16、钟声和号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宣告了阿尔萨斯从此将被普鲁士占领,对于一位爱国之士来说,韩麦尔先生感到内心悲痛,精神受到沉重打击。(意思对即可)       

17、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信念的体现,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意思对即可)     

18、神态  动作  语言   

19、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母亲的手

①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孩童挨大人骂、挨大人揍是不免的,但我却怎么也想不起任何挨母亲打的片段来。连最常的打手心、打屁股都没有。虽如此,母亲的惩戒更甚于打,她有揪拧的独门绝招。我说绝招,是她揪拧同时进行——揪起而痛拧之。揪或拧,许是中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除了后娘对“嫡出”的“小贱人”尚有“无可奉告”的狠毒家法外,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qū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

②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jié,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大动乱时代,大勇大义之前,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苦难的中国母亲一样,对子女们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打牙祭”的大好机会了。我因图贪嘴,较往常多盛 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瞅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的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不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没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地说:“为什么明明吃不下了还盛?有得饱吃多么不易,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有再剩过饭。

③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贴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6口的衣衫裤袜由母亲来洗。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入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来了。安顺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jí取来用,无井的便需买水。终日市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的卖水的人。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寒冷的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的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头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的,大哥、我、三弟,每人都有奶娘带领。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

④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茧的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cāo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厉害。可是,出乎意外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⑤冬夜,炉火渐尽,屋内的空气更其萧寒,待我们上床入睡后,母亲坐在火旁,借着昏灯,开始为我们缝补衣袜。有时她用锥子锥穿厚厚的布鞋底,再将麻绳穿过针孔,一针一针的勒紧,那痛苦的承受,大概就是待新鞋制好,穿在我们脚上时,所换得的欣快的透支罢!

⑥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萧和一枝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而富才情的了。

⑦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捧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八千里路云月找到了恒定的力量。

⑧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惟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

9.给下面的字注音。(2分)

(1)拽 (   ) (2)窥望(   )

(3)硕大(   ) (4)蔻 (   )

10.根据拼音加汉字。(2分)

(1)qū使(   ) (2)遭jié(   )

(3)jí取(   ) (4)粗cāo(   )

11.本文从“手”着笔,写了母亲对作者的教养之恩,概括一下有哪几方面?(5分)

12.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道“我瑟缩地瞅着母亲”,从这句话中可以推测出作者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3分)

13.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母亲脸色的词语。你是否看过母亲的脸色,请你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3分)

14.从第三~六自然段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的手是怎样的一双手?(3分)

15.第七自然段中作者写道:“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摸”,为什么?(4分)

16.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写道:“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

17.读罢本文,你也会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请你用一组排比句来表达一下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与赞美。(4分)

9.zhuài  kuī  shuò  kòu

10.驱  劫  汲  糙  11.“揪拧”教育我要懂事;洗衣缝补,供我衣食;辅导课业;“吹箫”艺术熏陶。12.他意识到了剩饭是不对的,害怕母亲责骂 

13.平静  肃然  失望  懊忿(可结合具体事例,重点写母亲的神态)

14.红肿、纤纤玉手、厚实而刚强、结满厚茧、颤抖、秀美而富有才情,母亲的手由“纤纤玉手”变成了“结满厚茧”,可见出在国难之时,作者家庭生活由富裕而变得艰难。

15.在作者的心目中,那双手是完美而神圣的。

16.母亲用她那双手在最艰难的时候支撑了全家的生活,在孩子的眼中,那是一双巨大完美的手。

17.可采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言之成理即可。

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缝间的生命

①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是那不定的风把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③于是,大自然出现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就是一簇一簇的无名野草,春绿秋黄,岁岁荣枯。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生长出自己的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己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以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不可扼制。

⑤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挖去做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出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jí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窄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做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⑥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xùn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是多么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树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插进上,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象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息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一片天地。

⑦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大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__。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yǎn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撒落到肥沃的大地,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⑧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⑨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⑩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shè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7.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2分)

(1)不屑 (   ) (2)潸然(   )

(3)黑黝黝(   ) (4)困厄 (   )

8.给文中拼音填上适当的字。(2分)

(1)贫jí(   ) (2)繁yǎn(   )

(3)xùn(   )色 (4)震shè(   )

9.第3段“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这惊人的奇迹指什么?文中写了哪些惊人的奇迹?(5分)

10.第4段画横线的一句话,你会联想到哪位诗人的哪一句诗?(2分)

11.第5段内容告诉我们怎样的生存规律和生活哲理?(2分)

12.第6段哪些语句说明石缝间的松柏生长十分艰难?(3分)

13.许多人在生活的“石缝”间也常产生惊人的奇迹,你认为这奇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分)

14.第6段画横线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生长于石缝间的松柏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15.最后一段有何作用?(2分)

16.结合自己的认识,用一组排比句描述你对“生命”的理解。(3分)

17.有人认为只有良好环境才能促使人不断走向成功,但作者认为生命是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升华自己。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种认识的理解。(2分)

7.(1)xiè  (2)shān  (3)yǒu  (4)è

8.(1)瘠  (2)衍  (3)逊  (4)摄

9.指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惊人的奇迹有(1)石缝间生出无名的野草 

(2)石缝间长出一团一团无名的山花,大多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  (3)石缝间长出参天的松柏。

10.唐代的诗人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1.适者生存;生命就是拼搏。

12.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是多么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

13.围绕着“在困境中,不畏艰苦,顽强拼搏”来答即可。

14.坚韧不拔的意志,不畏艰苦,顽强拼搏的精神。说明石缝间松柏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

15.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石缝间顽强生命的重大意义。

16.应按照排比句式的要求,来表达对生命的理解。

17.开放性试题,能自圆其说即可。

掌声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上——”

“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道。我一下子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者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这是我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过去每当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的。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他。我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真有__________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了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现真诚,但_________,很多学生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_________,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说完了,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长长地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______是个______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a)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

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b)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1.填空:文章中的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___________,具体地点是__________ 。(2分)

2.依次加到文中_________里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 )

A.不知所措    收效甚微    不甘失败

B.怒发冲冠    事半功倍    不甘失败

C.不知所措    事半功倍    趁热打铁

D.怒发冲冠    收效甚微    趁热打铁

3.对文中画线句子(a)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赞赏李晓勇于承认错误。

B.赞叹李晓敏锐地发现了老师对他的怀疑。

C.为李晓的敢作敢当而感叹、吃惊。

D.为李晓说话练习的题目新颖别致而感叹、吃惊。

4.对文中画线句子(b)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时时回响”虽是虚写,但反映了“我”的真实感受。

B.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在于一次比一次更热烈、更有意义。

C.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不仅褒奖了三位说话人的口才,而且褒奖了三个人的坦诚。

D.这句话指出三次掌声给“我”的印象之深。

5.有关选文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开头采用了设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

B.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C.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文章构思巧妙,究竟是谁在黑板上写字的谜底揭示以后,出人意料。

6.下面有关“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按文中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我非常惊奇。 ②我完全陶醉了。 ③我十分欣慰! ④我就感到有些蹊跷了。

⑤我颇感意外。 ⑥我一下子惊呆了。 ⑦我控制住了自己。

A.④⑥⑦②⑤①③B.④⑦⑥⑤②①③

C.④①⑥②⑤⑦③D.④①⑥⑤②⑦③

7.请从教学和性格两方面简要概括文中高老师的特点。(2分)

8.请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2分)

1.上第三节课时 教室里

2.D 3.B 4.B 5.C 6.A

7.教学特点:教学水平高,方法灵活。性格特点:真诚、机智。

8.文章表现了高老师的机智灵活和教学艺术,赞颂了真诚的品质,表达了师生间应互相理解,以诚相待的愿望。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方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不受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2分)

3.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2分)

4.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2分)

5.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6.哲学家为什么在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7.在除野草的事情上,除了文章提示的主题,你还有别的想法吗?(2分)

1.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2.饱学:学识丰富 成语:饱经风霜 饱食终日

3.点点头 微笑 后两种态度与前两种基本相同。 略(言之成理即可)

4.不失信。人虽未到,却已用事实“宣布”了最正确、最理想的答案。

5.点题。美德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重要一部分。

6.美德太重要了。

7.实践出真知。

点名

刺耳的铃声急骤响起,马教授心头一震,随即用发颤的声音说道:“同学们,下课了!”

然而,同学们瞪着大大的眼睛,目光聚在他们敬佩的老师身上,谁也没有动。四年前,他们怀着无限的憧憬踏进校园,转眼,就毕业了。明天,他们将奔向各自的岗位。面对讲台上这严父慈母般的老人,这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又平易近人的老专家,这位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的老教授,他们是多么想将时光留住片刻,和老教授多呆一刻啊!怅然之中,他们每个人还意识到,只要这个班集体一解散,就意味着他们这一生再也难以相聚了。

马教授望着自己的学生们,喉结动了动,他很想再次宣布“同学们,下课了”,但嘴巴张了张,竟未能说出。整个教室一片寂静。

这时,班长站了起来,红着眼圈说:“老师,你给我们点个名吧!”

沉默打破了,同学们终于找到一个释放点,渴盼地望着老师,说:“对!老师,您就给我们再点个名吧!”

马教授愣怔了半响,深情地扫视了一遍同学们,然后捧起了花名册。同学们立即调整坐姿,端端正正坐好,静神凝望着老师。

“现在开始点名!”马教授清了清嗓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肖石、张天利、温颖……”他大声呼点着。四十五位同学相继站起又端正坐下。

“马国政!”

“?”同学们蒙了。

“到!”未等同学们反应过来,马教授已响亮地回答了自己。

掌声立即掀起,同学们眼里噙满了激动和幸福的泪水。

1.小说选取的生活场面是大学生活的 。(用一篇课文的题目回答)(2分)

2.马教授宣布下课的声音为何“发颤”?(2分)

3.下课了,同学们为何“谁也没动”?(2分)

4.马教授很想再次宣布下课,可为何“嘴巴张了张,竟未能说出”?(2分)

5.“同学们终于找到一个释放点……”,“释放点”是什么意思?(2分)

6.“马教授……捧起了花名册”中“捧”用得很准确,请你说说“捧”有何表达效果?(2分)

7.文末“掌声立即响起”,同学们眼里噙满眼泪,是何原因?(2分)

8.如果你是班上一名学生,此时你想对马教授说句什么话?(2分)

1.《最后一课》

2.最后一次对这班学生宣布下课而心情激动所致。

3.因一解散,他们再难相聚。

4.马教授内心很激动,很伤感。

5.感情的寄托。

6.表达马教授的郑重其事和对同学们一片深情。

7.因为马教授把自己看做是班级的普通一员。

8.略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  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  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将选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字词。(2分)

2.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这篇课文选自《 》,作者________,本名 ,浙江绍兴人。(2分)

3.上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各举一例。(2分)

4.本段从多方面描写百草园的美景和无限乐趣,请你从形状、颜色、声音、滋味四方面各找出两个词。(4分)

①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滋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原文上用“||”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2分)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具体描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乐趣,依次写的对象是(2分)( )

A.何首乌、木莲、覆盆子;油蛉、蟋蟀、斑蝥。

B.油蛉、蟋蟀、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C.斑蝥、蟋蟀、油蛉;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D.油蛉、蟋蟀、斑蝥;木莲、何首乌、覆盆子。

1.伏 窜 喷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朝花夕拾》 鲁迅 周树人

3.拟人,如:油蛉在这里低唱。 排比,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比喻,如: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4.①光滑、高大 ②碧绿、紫红 ③低唱、弹琴 ④酸、甜

5.“不必说……云雾里去了”‖“单是周围……要好得远”

第一层:写百草园概貌

第二层:泥墙根一带无限趣味

6.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