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 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讲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20、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2分)

21、“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分)

22.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2分)

23.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这是为什么?( 3分)

20.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答题要点:1、娟子的决定2、乡村教师的事迹3、事迹对我们的感染4、“我们“的举动”。每个要点1分。

21.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22.插叙。(1 分)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23.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每个要点2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6.老师为什么在最后一课时穿戴礼服?郝叟等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 (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文的第二段加点的“这种方式”指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和号声后“脸色惨白”? (2分)

19.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⑴老师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⑵郝叟等人坐在教室里,是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17.坐在教室里上最后一堂法语课。      

18. 钟声和号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宣告了阿尔萨斯从此将被普鲁士占领,对于一位爱国志士来说,韩麦尔先生感到内心悲痛,精神受到沉重打击。(意思对即可)

19. 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信念的体现,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意思对即可)

站在山脚下的人
27岁时,他从牧师转行去当画家,深信自己会在绘画艺术上有所成就。
  一天,他拿着自己的几幅临摹画作,去巴黎向一位知名的画家求教,希望他能指点一二。可一连去了好多次,对方都以他的作品太稚嫩,根本不具备绘画天赋为由拒绝给他指导,甚至连面都懒得见。
  无奈之下,他只好守在这位画家的院门口,希望能在他出门时拦住他。
  一天,画家果然被他等到了,“我对您的才华仰慕已久,请您务必花几分钟时间,指点一下我的作品。好吗?”说完,他便将自己的画双手奉上。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位画家不但没有伸手去接画,反而以无比轻蔑的语气说道:“让我去看一个无名小卒的画,除了浪费我的时间外,没有任何意义。”
  对方的话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但他还是稳了稳情绪,然后微笑着说道:“如果把绘画艺术比作一座高山,那么现在的您无疑是站在山顶的那个人,而我则毫无疑问是站在山脚的那个,您若是朝下看我,自然觉得我渺小得如同一只蚂蚁。”
  大画家听后哈哈大笑:“既然你懂得这个道理,就应该知趣地离我远一点!”
  他点了点头:“从下一刻起,我便会离您远远的。可是,难道您就不想知道山脚下的人看山上的人是怎样的感觉吗?”
  “什么感觉?高山仰止?”大画家得意地反问。
  “不,我在山脚朝上看您,同样也觉得您渺小无比。”他淡淡地答道。
  就在那位画家惊愕不已时,他接着说道:“人是不能永远站在山顶的,无论他站得多高,始终都是要下来的;而站在山脚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一定有登上山顶的一天,不是吗?”
  后来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攀上了绘画艺术的最高峰。不错,他正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文森特·梵高。

5.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6.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梵高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7.文中划线句“人是不能永远站在山顶的,无论他站得多高,始终都是要下来的;而站在山脚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一定有登上山顶的一天”,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3分)

8.自选角度赏析这篇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最成功的一种写作手法并说明理由。(3分)

9. 站在山顶和站在山脚的两个人,虽然地位不同,但在对方眼里,同样的渺小。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

5.梵高年轻时拿着作品向一位知名画家求教,遭到画家拒绝和羞辱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艺术顶峰。

6. ①谦虚好学的人。从梵高多次主动向知名画家求教可以看出;②自信坚毅的人。从梵高和画家的对话以及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攀上艺术高峰可以看出;③不卑不亢的人。从梵高冷静沉着地应对画家的拒绝和羞辱可以看出。(答出两点即可)     

7.赞同。因为一个人的成就往往只能代表某一时段,所以一个成功人士的贡献和影响总是有时限的,而一个积极进取的普通人,往往会有实现梦想获得成功的一天。(言之有理即可)

8.示例:塑造画家主要通过人物自身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不可一世、傲慢无礼;塑造梵高主要通过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自信坚毅、不卑不亢。

9.人与人的差别,不是体现在所具备的条件和能力,而在于其内在的品格。修养差的人,即便站得再高,也得不到人们永久的称颂;而修养高的人,即便站在最低的山脚,也不会被遗忘。(言之有理)

晒旧衣 摩 罗

①要出远门,自然要先去看看母亲。自从十七岁那年,远离家乡去念书,便一直生活在异乡,很少有时间与母亲相伴。每次回家见到那日渐衰老的容颜,都会生起些陌生感,常常不知该说些什么,似乎我离母亲已越来越远。

②正是盛夏天气。母亲泡了一杯糖水,送到我面前。又拿起一把扇,扇那热气腾腾的杯子,一边说:“累了吧?这么热的天!”待我喝完糖水,母亲便去太阳底下收东西,原来母亲今天在晒旧衣。

③家里有两只旧木箱,全塞满旧衣裳。每年夏天,母亲都要翻晒一次。我总要批评母亲太爱破烂,那些东西,何不早日毁弃。然而直到现在,母亲这个习惯还是没改。

④母亲一抱一抱地将旧衣收进屋来,衣服堆里散出热气。我说: “怎么不当垃圾烧掉,晒了几十年了,有什么用?”母亲望望我,那眼神似很委屈,我乃默然。母亲搬过一把木椅,认认真真坐下,像是做着十分重要的事,一件一件整理旧衣。每拿过一件,都要抚弄再三,还常常凝神默想,似乎对这旧衣着迷了。

⑤“这是你父亲的西装短裤,”母亲抬起头,这样告诉我, “是他年轻时做的,只穿过两三回。”那件短裤我早已熟悉,以前每年翻晒,母亲都要跟我讲一遍。每次听到,我都犹如看见,一个年轻人,穿着黑色短裤,在田间耕作。

⑥“这是你外公送你的小袜子。那年你三岁,我带你去浮梁看外公,回来时,你外公抱着你送我们上车站。到了车站,你赖着不从他怀里下来,我抱了你上车,你就乱哭乱蹦要外公。这时候,你外公一边哭,一边塞给你这双袜子。”外公中年迁居浮梁,相隔几百里,我一生只见过他这一回。“他已经死了十五年了!”母亲将那双破烂的小袜子攥在手里,眼睛望着门外,似乎期待着外公的影子突然在门口出现。“那一年,我拿着电报赶到浮梁时,他已经躺在地下,只见一个圆土堆。那边的坟跟我们这边的不同,是圆的。”

⑦母亲流了几滴泪,叹着气,又去收拾别的旧衣,一件一件折好,几乎每一件旧物,都有一段故事在里边。

⑧母亲一件一件地把它们收进箱子,神情很是专注,几乎带着一种虔敬,同时还有一丝欣慰。我忽然想到,母亲每年翻晒旧衣,都是过一个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她既有失落的痛苦,又有怀旧的慰藉。母亲以这一丝慰藉,装点孤寂的老年。

⑨母亲收拾好了,我走上前,将那只箱子搬进房去。吃晚饭时,母亲看了我很久,试探着问我: “你到城里上学那年,穿的那件蓝咔叽褂,还在不?”我说还在。“怎么不拿回家来?”我不再说这有什么用,而是说: “下回带来吧。还有别的几件旧衣,我也一起带回家来。”

⑩母亲听了“下回”,别过脸去,似乎黯然神伤,过了一小阵,才喃喃地说: “这回走了,哪知道何时回来。”

 11我这回出远门,不是一般的出门,的确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家。临走的时候,我给朋友写了一封信,请她把我的那些旧衣服,全都寄给我母亲。

 12母亲一定会每年都翻晒一次,一定会抚着我的旧衣,追思我的音容。可是,当她含着老泪,讲完一段故事,猛抬头,却见旁边没有人在听。 1988年,写于广州

10.母亲对旧衣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联系全文来看,母亲为什么对旧衣怀有如此深厚的感情?请简要回答。(6分)

11.“我”对待母亲翻晒旧衣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方框内填写上恰当的内容。(4分)

忽然明白母亲翻晒旧衣时的心情,答应下次带回旧衣


12.文章选择了父亲的西装短裤、外公送给“我”的小袜子和母亲跟“”要的蓝咔叽褂这三件“旧衣”来叙写,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选材。(4分)

13.本文选自作者摩罗的文学作品自选集《西风的竖琴》,在摩罗的博客里也有这篇文章,其中的第二段是这样写的:

“正是盛夏天气。我刚放下行李,母亲泡了一杯糖水,送到我面前。又拿起一把麦秸编织的扇子,扇那热气腾腾的杯子,一边说:‘累了吧?这么热的天!’待我喝完糖水,母亲便去太阳底下收东西,原来母亲今天在晒旧衣。”

与本文的第②段相对比,你能否发现作者在整理出版本文时做了哪些细微的修改?从写作语言的角度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修改?(5分)

14.结尾一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0.认认真真、抚弄、凝神默想、专注、虔敬、欣慰、节日、慰藉。旧衣承载了母亲对亲人的回忆、牵挂和思念,翻晒旧衣能够给她孤寂的晚年带来一丝慰藉。(6分,意思对即可)

11.不理解母亲,认为这些旧衣没用,抱怨母亲不早日毁弃  请朋友把自己的旧衣全都寄给母亲(各2分,意思对即可)

12.父亲、外公和“我”是母亲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作者写这三件旧衣,最能体现其中所寄寓的母亲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4分)

13.删掉了“我刚放下行李”,将“一把麦秸编织的扇子”删减为“一把扇”。这两句话跟本文中心没有关系,可以删去,也使得文章语言更加简洁凝练。(5分)

14.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对自己的牵挂的感动与幸福,对母亲孤寂晚年的哀痛与难过,以及自己不能陪伴母亲的愧疚。(4分)

《改变一生的闪念》

①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②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③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惟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④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有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⑤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⑥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⑦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令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脱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来,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地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⑧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⑤段中“她所料的那样”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第⑤段和第⑧段都写到了这位教师的笑,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品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3分)

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

答: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老师的心猛地一颤”,老师的心为什么会“猛地一颤”?并请你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说说女老师当时的心理活动。(5分)

答:

15、.一位女教师一个因“一念之差”而偷书的小女孩。(2分)

16.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或: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或:那是一个有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2分)

17.(4分)第一次:为了减轻小女孩的恐惧和愧疚感。(或:为了安慰小女孩)

第二次: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改变了女孩的一生而感到欣慰。

18、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冲”、“搂”等动作,生动地写出了女教师心地善良、善解人意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女教师的赞美之情。(3分)

19.因为女老师 意识到,如果当时不去帮这个女孩,这个女孩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就会毁了这个女孩。(2分)心理活动(3分)

春日感言  朱国良

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历数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需要反反复复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光也往往只能雨中(kuī shì) ,总在不经意中,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zhí zhuó) 。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像。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如果说冬天是一篇哲学,是一则寓言,那么春天则是一首(shēn suì) 的诗,是一曲明朗的歌,春天也让有思想的人感动和感慨。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对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们,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吟唱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南宋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为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沐浴春风,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女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的话,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甘愿为春天(fú lǔ) 的意味了。这先生长期在哈fó jiāo 书,五十岁那年的春日,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到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对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宇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史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表现了时间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摘自2004年2月22日《绍兴晚报》,有改动。

1.依据注音,在文中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词语。(2分)

2.通读全文,仔细体会,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赞美,从中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3分)

3.从第①段来看,作者认为“春光很金贵”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3分)

4.第②段最后说,“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5.第④段开头写到,“品味春色,沐浴春风,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请联系上下文,反复品味、揣摩这句话,谈谈你的感悟。(3分)

1. (2分)窥视 执著 深邃 俘虏   2.(3分) ①春天是美好的,但春天短暂而易逝,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②人应该保持青春的活力,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断奋斗和进取。

3. (3分)①因为春“总是乍暖还寒,需要反反复复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总在不经意中,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 ②引发了作者“春光难觅”、“春光易逝”的感慨
4. (2分)在春天的怀抱里,不论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人人都能尽享春天带来的欢乐,这正是春天被所有热爱生活的人所承认和赞美的原因。
5. (3分)美丽的春色,习习的春风,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促使人们从心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进而引发人们更加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珍视人生。

(甲)A.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乙)①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②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③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1.为上面文字甲按原文顺序重新排序:__ ________。(2分)

2.甲段文字从感觉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按下面要求,从文中摘抄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处(每空至少写两个词语)。(4分)

①触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②嗅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③听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④视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春风特有的芳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概括甲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0个字)。(2分)

5.甲乙两段文字中写出了江南春风与北京春风的特点,请分别用一个字准确概括。(2分)

江南的春风 ; 北京的春风

6.乙段文字写出了北京春天的别样的体会,分别是什么。(3分)

②段表示为 (10字以内)

③段文字表示为 (25字以内)

1. (3分)DBAC     2(4分)(每空至少写两个词语)

示例①触觉方面:不寒、母亲的手、抚摸。  ②嗅觉方面: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

③听觉方面:卖弄清脆的喉咙、婉转的曲子、牧童的短笛、嘹亮地响等。 

 ④视觉方面:繁花、嫩叶。

3. (2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4.(2分)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风图或江南春风图

5. (2分)柔刚   6. (3分)②段表示为:   使河冰开裂,冬眠惊醒。③段文字表示为:  使麦苗返青,山桃鼓苞,帮助人们把粪肥抛洒匀净。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是在亲眼看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又像在公园人工湖的游艇上戏弄着微波。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2分)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唐朝诗人韩愈在他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用“ 。”两句诗作比,以此来表达诗人 的思想感情。(3分)

答:

1. (2分)1.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 (3分)2.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 (3分)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河湾没了

冯骥才

我家门前有个小小的河湾。

它真美、真静、真迷人。它与平原上随处可见的河湾并无异处,不过一湾清亮亮的水日日缓缓流动,倒映着天、云彩、飞鸟、风筝,以及两岸垂柳的影子……(2)它总是淡淡的、默默的、静静的,只有在初春河上的冰片碎裂时,夏日水涨流急时,或狂风掀起波浪拍打泥岸时,它才发出一些声响。

它离我家门口不过五六十步。我曾经和小伙伴们在这爬满青草、开着野花的堤坡上玩耍,在河湾里洗澡,或蹲在河边,眼瞧着一些顶着草笠的渔人,一抖手中的竹竿,把一条半尺多长闪光的银鱼从水下甩到岸上来。

我见过一个画画的来到这儿,他一到这儿就仿佛被磁石吸住了似的,从此天天来。先是在河对岸画,后来又到这边来。我对这个浅黑脸儿、不爱说话、衣服沾满颜料的人产生了好感,大概是因为他对“我们的河湾”有了好感之故。

我说“我们的河湾”,这只是一种习惯,因为河湾街上的人家对外人都这样说,好像这河湾天经地义属于我们这些日夜守在它身旁的人。大人们严禁我们往河里撒尿,因为他们天天要在这河湾里浣衣、洗菜、淘米和打水。

再说那个画画的。我站在他身边,好奇地看着他把许多种颜色搅在一起后,涂在一块紧绷在木框子上的粗布上。他不理我,只是一忽儿抬起头看看河湾,一忽儿又注目他的画,还不住地摇头叹息。看来,把我们的河湾搬到他的画布上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我忍不住说:“你画得不好!”

他扭过半边浅黑色、瘦削的脸,目光依然盯着画布:“怎么不好?”

我一时说不出道理,却把自己的感受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我们这河湾是活的,都被你画死了!”

谁知我的话好似什么东西击中了他的要害。他瞠目瞅了我半天,那眼神于迷惘中略带惊讶。他茫然地怔了一会儿,忽然用一把带木柄的三角形薄铁片,把画布上的油色刮去,然后啪地关上画箱,骑车走了。此后他没有再来。

我以为我的话得罪了他,心中充满悔意。可是当我的目光一停在河湾的景色间,这悔意就像被一阵风吹得光光的。瞧吧!我们的河湾便是可以指责那位不成功的画家最充分的理由与依据。它本身才是一幅真正美丽的画呢!

有一天,那河湾里出现了一种绛紫的颜色,在两岸碧绿的苇草中间显得十分刺目。多少年来,这河湾一直像幅淡雅的水彩画,从来没有过这样浓艳的颜色。我跑到河边一看,原来不知从哪儿流来一股紫色溶液。(2)无论阴晴雨雾,河湾再变幻不出任何动人的情态,它总是一副刺目的、冷冰冰的紫色的面孔,在蓝天碧野间,不协调地炫耀着自己浓烈的色泽。当这溶液流入河湾时,岸边便泛起一堆堆泡沫。它仿佛是一种流动的、无形的恶魔,使河边茂密的芦苇发黑、萎缩、枯死。水面上再没有鱼儿游动的水纹,渔人也消失了。

河湾街上的人家再没人到河边打水或洗衣。人们也不再爱惜它了,常常有人把垃圾倒入河中。

没过多久,听说染料厂与附近一个生产队签了合同。生产队把河湾彼岸的几十亩地,包括这河湾在内,一起卖给染料厂,修建一座仓库。跟着来了一伙人,看样子,有工人,也有庄稼汉。他们赶着马车,带着铁锹、镐头、大锯,还开来一辆旧式的推土机,干得很带劲。先把河湾周围的老树齐根锯去,装上马车运走;再将河水抽干,把河床作为天然的沟槽,埋下染料厂排泄废水的水泥管道,河堤也被削去。

从此,小河便从地面上消失了,那条小河流经之地,被筑成一条宽宽的土公路,它离我家门前,还是那五六十步。

文中的“我”对河湾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6分)

10、下列句子很具有表现力,请加以鉴赏。(4分)

(1)它总是淡淡的、默默的、静静的,只有在初春河上的冰片碎裂时,夏日水涨流急时,或狂风掀起波浪拍打泥岸时,它才发出一些声响。

(2)无论阴晴雨雾,河湾再变幻不出任何动人的情态,它总是一副刺目的、冷冰冰的紫色的面孔,在蓝天碧野间,不协调地炫耀着自己浓烈的色泽。

11、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是河湾,记述中却闲出笔墨提到画家,其用意是什么?(3分)

12、题目“河湾没了”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9、对被污染前的美丽河湾,“我”由喜欢到爱恋;对被污染的河湾,“我”由吃惊到失落;对消失的河湾,“我”无奈、惆怅。(每点2分)

11、(4分)(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河水的“淡淡”“默默”和“静静”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家乡河的喜爱之情。

(2)运用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河水收到污染后刺目、冷冰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河水收到污染的失落和指责。

12、(3分,各一分)①写画家被河湾所吸引,突出了河湾的魅力。②画家难以在画布上表现河湾之美,揭示了河湾艺术审美之实质。③我感悟出河湾的活力,为之自豪,表达了我对河湾的痴迷爱恋。

12、 (1)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引出读者对文中的阅读;(2)“河湾”代表的是美好的往事或者美好的事物,“没了”表示的是一种消失,表达作者对“河湾”没有了的深深惋惜和痛惜之情;(3)揭示出了人类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残酷现实,呼吁人们关注我们自身生活的环境和家园。(3分,每点一分)

一元钱,两份温暖

每一天早上,女孩都来他的窗口买一元钱的煎包。

  那时物价还没上涨,一元钱,可以买六个煎包,女孩很娇小,饭量应该不大。可每次,他都会给她刻意挑选大一点的。

  因为,他能看出,女孩的家境不太好,穿的衣服虽然很干净,但都很旧了,手里拎着一个小水壶。不像其他孩子,穿崭新的衣服,手里拿着可乐、牛奶、纯净水。每天早上,她都步行上学,路一定不近,女孩光洁的额头有亮闪闪的汗珠。

  春天到了,物价涨得厉害。他是小本生意,利润很薄,涨价后,六个煎包卖一元钱,要赔钱了。算来算去,他将价格定在一元钱四个。

  那天早上,他在一张硬纸壳上写了新的价格:一元钱四个。

  七点多,吃早餐的孩子一双一对地挤在他的小窗口。有孩子念了他纸上的通告,转头对同伴说,煎包涨价了。后面的孩子开始翻着包往外拿钱,并没有谁因为这提出质疑。

   女孩走到窗口的时候,几个孩子刚刚离开。他先是愣了一下,然后一把将放在窗口的纸板拿了回来。

  她用手抹了一把汗,然后笑着递过一元钱硬币。他爱怜地责备女孩:“又跑,这么热的天。”然后利落地夹起六个煎包放在纸袋里。

  女孩接过来,照例说声“谢谢叔叔”。那寻常的一刻,看着女孩的背影,他的心,却有些不寻常的感动。

  之后的一段时间,每天早上,只要远远看到女孩,他就会把那张纸板收起来。依旧收着女孩的一元钱,给她六个煎包。

  后来,所有的顾客都熟悉了新的价格,他就彻底地将纸板收回了。只有女孩,一直蒙在鼓里。

  可是有天早上,他却没有看到女孩那张笑吟吟的脸。

  第二天,女孩也没有来,第三天,第四天……他的心从失落到担忧,他想女孩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了?

  又一天早上,他跑到学校门口等着。大概过了半个小时,他看到女孩,一路小跑着,径直跑进了校门。

  他松了一口气,想,一定是女孩子吃厌了煎包,改吃别的东西了……然后又开始有些心疼起来,因为他再不能偷着给她两个煎包的照顾了。

  春天过去了,转眼到了夏天。忽然有一天,女孩又出现在了他的窗口。她唤他“叔叔”,并递上一枚硬币,他愣了一下,接着飞快地挑选了六个煎包放入纸袋。女孩笑起来:“叔叔,您给多了,应该是四个。”

  女孩狡黠地笑:“叔叔,您的煎包早就涨价了,我知道的。这段时间,一直是同学帮我带的。四个就够了,您的煎包大,我能吃饱。”

  他张着嘴巴,心里却被重新涌入心底的暖意哽咽住了,四十多岁的男人一下子涌出了眼泪。他根本想不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然把他所给予的爱,悄悄地还给了他。

  女孩还在说:“叔叔,我考上高中就不在这里读了,等以后有空,我还来吃您的煎包……”他终于掩饰不住,任眼泪落了下来。他不过是想偷偷照顾这个生活背景和他相仿的孩子,却没想到,她也在以同样的心来呵护他。

一元钱就这样被分成两份温暖。他知道,从此以后,不管生活怎样艰辛,他和这个孩子,都会勇敢地面对,并努力地给予身边的人更多爱和温暖。

——摘自《小小说月刊》 2009年第02期

9.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一元钱,两份温暖”的理解?(4分)

10.分析下列句子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①她唤他“叔叔”,并递上一枚硬币,他愣了一下,接着飞快地挑选了六个煎包放入纸袋。

②他张着嘴巴,心里却被重新涌入心底的暖意哽咽住了,四十多岁的男人一下子涌出了眼泪。

11.文章多次提到“红色的毛衣”,其作用是什么?(4分)

12.读了本文,请结合生活感悟,谈谈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4分)

9.“一元钱分成,两份温暖”,一方面,指他依旧收女孩一元钱,给她六个煎包,女孩蒙在鼓里,这是让他每天都感觉到暖意的秘密;另一方面,女孩知道真相后,通过让同学买煎包的方式把他所给予的温暖悄悄地还给了他。(4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0.①通过他看到女孩再次来到窗口时的神态描写,表达了他当时内心的激动和惊喜,体现他对女孩许久未来的牵挂和惦念之情。

②通过对他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写出他对这个用心良苦的女孩能将同样的爱和温暖回馈自己的感动、激动与欣慰之情。

(4分,各2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11.一是说明女孩家境不好,没有较多的衣服;二是红色象征着女孩的热情与乐观,表达了女孩在艰难的情况下回报感恩的美好品质,也写出 女孩的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女孩在小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善良和纯朴作铺垫。(3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12. 根据文章内容可从“善意回报善意”“爱收获爱”这个角度来谈感悟与启示(谈感想,可以从文章某句话中提炼一个话题作为感想点,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并结合对生活的观察,谈论自己的感受) 。

(5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