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镇的微笑
范 宇
四川盆地是一个多雨的地方,特别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这是一点也不错的,到达水磨镇时,绵绵的细雨正好如一层薄薄的面纱,把小镇朦胧得像一个温婉的梦。白脊青瓦,雕梁画栋,青石长街……这一切都太美丽了,美得让我以为是走错了路,乘错了车,误闯入了王剑冰先生笔下那烟雨朦胧的江南小镇——周庄。只是寻了很久都没有见到周庄的乌篷船,这才让我清醒过来,这里不是江南的周庄,这里是汶川的水磨。
唐宋的街道、明代的台阶、清代的灯笼……没有哪一样能够让我们把眼前这个小镇与地震、与废墟联系在一起。越是温婉的梦,越容易让人迷失,走进烟雨中的水磨,谁还会记得三年前的那场地崩山摧的大地震呢?可是那些破败的废墟以及废墟之前的那些迷烟,又与水磨镇无法分开。
虽然细雨朦胧,但是蜿蜒的禅寿老街上依然是游客不绝。大多都像我一样撑着一把油纸伞,在长长的街道上悠悠地徘徊。从繁华的现代缓慢走向静谧的古代,却又在似浓度不高的高粱小酒的雨中,我们都醉了。融合了羌、藏、汉三民族精髓的建筑风情,更是让我们不自然地想到了援建者们的良苦用心。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如江南周庄那样的小镇,而更多的是民族间的和谐乐章与当地居民们一个温暖的梦。我想,游客们醉在其中终究还是会醒的,而当地的居民却不会醒来,也不再愿意醒来,因为这已经是他们永远的梦,永远的家。
走得累了,收好油纸伞,小心翼翼地走进一家茶铺。一看就知道,迎上来的是一脸微笑的老板,不,应该是一脸微笑的掌柜。虽然他没有称我们为客官,也没有一套唐宋元明清的服装,但是古色古香的桌凳、宋元的柜台和那些挂着的清朝的灯笼,不得不让我把他和“掌柜”这个遥远的词联系起来。我不懂茶,也不会品茶,只是慕名要了一碗这里的名茶“高山羌牙”。我是品不出茶的神韵,只是觉得茶水进到舌尖时很舒服,让我情不自禁地吟出那句关于茶的广告词:“天堂甘露山里来,九寨神茶雾中生。”正好今天有些雨雾,又喝了此“神茶”,这水磨小镇也算得上是人间天堂了。
据茶铺的老板说,这里的居民都把新水磨镇叫做“乡巴啦”,而“乡巴啦”在他们的语言中即为“神仙居住的地方”之意。你看,不只是匆匆路过的游客们视这座古色古香的小镇为天堂,就连当地的居民也毫不谦虚地称它为“乡巴啦”。所以,今日的水磨镇的确很难与从前的那个污染重镇联系起来,你看,就连那臭水横流的寿溪河也都变成了碧波荡漾的湖泊。那么,2010年全球人居论坛把“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荣誉称号授予水磨镇,也就毫无夸张的成分了。对于这一世界级的荣誉称号,水磨镇没有感到丝毫的惶恐,而是从从容容地接受了。今日的水磨镇,也绝对有这个资格。
春季的细雨总是难以停息,水磨镇的雨雾是越来越朦胧了。越是朦胧越是像一个清远而温婉的梦,越是像梦也就越是让人联想到烟雨中的江南,联想到江南,就让人联想到了泼墨的山水画。流水潺潺的寿溪湖畔,黄墙青瓦、雕廊飞檐的吊脚楼,怎么不是一幅掩映在烟雨蒙蒙中的泼墨山水呢?雨在画中下,人在画中行,而画中的水磨古镇就变成了一个梦,一个愿意永恒的梦。我觉得水磨镇,也可以是“水墨”镇,亦真亦幻,梦与现实就在水磨与水墨之间来回,而烟雨还在继续。
每每走进一家店铺,接待的老板或是服务员都是面带着微笑。我已经看不出,面带着微笑的他们就是三年前从废墟里走出来的幸存者。灾难中的忧伤已经隐没在了水磨的烟雨之中,这里流淌着的是一派祥和的生命气息。水磨镇的居民们都在微笑,烟雨中的水磨镇也在微笑,这微笑就是水磨镇真真实实的幸福写照。
7.选文以“水磨镇的微笑”为题的深刻含义是什么?(3分)
8.“走得累了,收好油纸伞,小心翼翼地走进一家茶铺。一看就知道,迎上来的是一脸微笑的老板,不,应该是一脸微笑的掌柜。”作者叙写茶老板的“一脸微笑”目的是什么?(3分)
9.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全文简略说说这个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
10.根据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6分)
材料链接: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根据近期调查评估,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 451亿元人民币,死亡人数超过87 000人,倒塌房屋10万余间。截止2010年12月,灾后重建已完成95%,灾民全部搬入了新家。
【材料二】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市西北35千米处发生里氏6.6级地震,大约有11 000多间房屋倒塌,直接和间接造成62人死亡,9 000多人受伤,25 000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300多亿美元。至今有的灾民还住在临时安置房。
【材料三】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强烈地震,截止3月1日遇难人数已经上升至750人,同时有200多万人受到不同程度伤害。据智利政府预计,此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在150亿美元至300亿美元之间。灾后重建方案至今仍在酝酿之中。
7.解析:通过阅读文章可以发现,本文主要展示了水磨镇人民灾后的幸福生活,结合此来思考“微笑”的含义。
参考答案:反映了水磨镇人民灾后的幸福生活,展示了灾区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能答出其中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8.解析:水磨镇的人民虽遭遇地震的重创,但在党和全国人民的帮助下重建家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茶老板的“一脸微笑”即是一个缩影。结合此来思考。
参考答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灾区人民面对重建的新家园的喜悦以及对游客的感激之情。
9.这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了水磨镇春雨中那水墨画般的朦胧美、宁静美。
10.解析:通过阅读选文和链接材料,可以发现:同样是遭受地震灾害,其他国家的灾后重建远远不如中国,从而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答案示例:同样是遭受地震重灾,水磨镇以及整个地震灾区,能在短短三年内重建,而且比灾前更美,创造了人间奇迹,这是其他国家办不到的。这充分说明了中国__的伟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也说明我们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高尚的民族精神
夏日风情
我不大喜欢夏天,但能领略夏天的许多好处。
夏天会使人变得年轻。一到夏天,你不得不卸下厚实的外衣,连同收起那古板肃穆的面孔。让肌肤与太阳天天亲近,心胸受熏风夜夜爱抚。大汗淋漓之际,去洗一个热水浴,再捧出一盆冰西瓜,仰脸躺在瓜棚小院内,此时最不拘小节,最自由自在。夏天是打牌、聊天、讲故事的好辰光。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拱猪”,一起钻桌子,一起数天上有几颗星星;或眺望黝黑的苍穹,诉说鹊桥银河的爱慕思恋。于是,儿时的童趣与青年时代的豪兴,一齐凑到眼前,在追溯和幻想中年轻十岁。
夏天令人感到人生的多彩。翠绿的大自然在热浪中渐显幽深和成熟。茉莉如雪,紫薇带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大街上走过一群少男少女,仿佛飘过一朵七彩的云霓。大都市令人炫目的夏装琳琅满目,叫你说不出哪种颜色最美丽。夏天从来就不甘寂寞,淡雅和浓艳,都可以成为夏的象征。
夏天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因为闷热,便滋生出许多烦躁。意志薄弱的人,爽快地把夏天让位给无聊、懒散、游荡和倦怠;意志坚强的人,却分外珍惜夏天,珍惜夏天的光阴,也就延长了你的生命。在酷暑炎热中驾起充实的生命之舟,在磨炼中赢得时间老人的恩赐,让生命的每一刻不为之虚度。
夏天是最浪漫的季节。夏日的山水毫无羞涩地敞开自己的胸怀,让游人从容地欣赏它的雄奇,它的妖娆。夏天最有趣的节目是看海,去沙滩听潮声,嬉浪不夜天,或去唱卡拉OK,或去看通宵电影,在无风的夏夜默默期待东方第一缕曙光升起。夏天有许多缠绵的话可说,不说也可品味夏日情调的温馨。
人生旅程中的夏天往往太短促。才过三十,已届不惑,夏天很快成为甜蜜的回忆。但那如火如荼的岁月不会轻易淡忘,即使夹杂着难言的惆怅,也将在你两鬓如霜时勾起不尽的牵挂,唤起你思绪的百般依恋,撞击你的心灵再次震荡。
在夏天,不要埋怨熏风无常蝉声鸣,也无须讨厌蚊子夜夜扰清梦。每一个季节都是人生的一个台阶,纵然有挫折,有烦恼,有天崩地裂,有心灵创伤,有徘徊不定,有二度死亡,但只要心有所钟,不虚度,即便壮志未酬,遗恨成霜,也问心无愧,而留得真情在人间。
歌唱夏天,也就是歌唱热爱生命的人。只要你热爱生命,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也都将如温情的春天、潇洒的秋天一样,一样壮丽,一样迷人。
17.夏天有哪些好处?(3分)
18.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夏天的哪些色彩?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19.夏天的浪漫表现在什么地方?(3分)
20.文章最后两段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答案:17.解析: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段首有中心句,非常恰当地点明了夏天的优点,阅读时应注意体会。
参考答案:夏天使人变得年轻,令人感到人生的多彩;能考验人的意志,是浪漫的季节。
18.解析:作者用一个个特写镜头给我们展示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包括自然风物,也包括人的着装。
参考答案:雪白的茉莉,带蓝的紫薇,碧色的莲叶,映日的荷花,琳琅满目的夏装。比喻、排比、引用。
19.解析:抓住“浪漫”一词,根据文段内容进行归纳,语言要简洁。
参考答案:可以尽情地享受好山好水,可以通宵达旦地娱乐。
20.解析: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夏天有其所长,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所以要调整好心态来对待夏天,对待人生。
参考答案:夏天尽管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好的地方,就像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有所追求,即使失败也有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16题。(15分)
江南柳
①柳是江南水边的精灵,袅娜的枝叶粗拙的皮,深藏一颗不灭的灵魂。
②水美江南,池塘边、清河岸、小溪旁、大湖畔,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水滋养柳,柳装点水,水柳一家亲。柳叶青青,浓绿处,深藏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海。皲裂的树干,是一副粗糙的皮囊,在清水的倒影中,映衬出生命的不易与壮丽。树皮的裂口,静静地记录着一段段无关风月的旅程,厚厚的,累成生命的沉积层。
③柳音是江南水边最美妙的旋律。树无言,风有语。柳枝之繁,灿若满天星辰,密如佳丽青丝,春日清风徐来,沙沙如恋人喁语,夏天朗风飘过,呼呼似累牛喘息,设若暴风袭来,哗哗然像孩童喧闹。清人李渔说:“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年年柳荫浓,岁岁蝉声俏。村前村后,柳树成荫,枝头鸣蝉此起彼伏,嚷嚷着,一刻也不消停。
④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农人折枝,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来的眷恋之态。缠绕,是江南春柳衍生出的思恋之情。“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古时送别,凄清水边,舟岸两处,不胜挽留的酸楚,离别的悲伤,一任柳枝恣意无声地抒发。
⑤“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一城春色一城絮。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白绒的絮是柳的种子,离树飞散去,将生命洒落在远近各处。转生,尽是如此浪漫而快乐的旅行。
⑥柳树天生一个百变之身,枝丫插地即生,无心无意,即成荫成林。蚯蚓那百变金刚之身,断一截,不是生命终结,反而新生一命。柳是植物界的蚯蚓,是江南的树精,灵魂里潜藏着新生因子,便常插常新,生命在断裂与入土的疼痛中一次次复苏。
⑦江南柳,不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淡然,更有“截”后重生之灿然。那年冬天,从扶河边过,但见枝繁的密柳,齐刷刷被锯伐掉繁密的枝丫,光秃秃一截主干,让人心生疼惜。孰料,来年春天,一无所有的“枯干”,竞抽枝发芽,又生猛地垂成娇娆的绿姑娘了。
⑧抒发再生的奇迹,吟咏不灭的魂灵,这不正是江南柳吗?由此就不难理解历代文人雅士,如谢道韫、陶渊明、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左宗棠、蒲松龄、李渔和丰子恺等,为何会那般钟情于它了。柳之于他们,有不可企及的人生寄托,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⑨灵魂不灭,生生不息,江南柳啊,你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
12.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江南柳,依次是:柳的形态和声音、柳的妙处、__________。(2分)
13.第④段画线句子说:“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柳之妙”体现在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4分)
14.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4分)
(1)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2)品析下面句子。
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
15.阅读下面材料,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材料中的“柳”包含着怎样的情思。(2分)
材料: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选自《诗经·采薇》,往:离开故乡。思:语气助词。)
16.通读全文,说说你对第①段中“一颗不灭的灵魂”含义的理解。(3分)
答案:12.解析:从⑤~⑨段可以看出,这些文字是在写柳的生命力。
参考答案:柳的生命力
13.解析:可以分别从农人折枝和文人折枝来概括作答。
参考答案:有实用价值 表达情思
14.解析:(1)“狂颠”有随意飘摇摆动之意。(2)柳与诗联系在一起,自然赋予了柳诗一般的美丽和情致。
参考答案:(1)“狂颠”一词写出了柳絮在风的吹拂下无拘无束、肆意飘荡的姿态。
(2)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柳的美丽姿态和情韵。
15.解析:首先理解诗句含义,可扣住“昔”“今”两点分析。
参考答案:包含着不舍、留恋的情思。
16.解析:本题要结合全文主旨来作答。
参考答案: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柳树有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二是柳树是人们的情感依附,人生寄托(或“蕴涵着历代文人雅士的人生寄托,有着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阅读《春》选文,完成第7~11题。(12分)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7.文中“吹面不寒杨柳风”是______(朝代)志南和尚写的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这句诗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3分)
8.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3分)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2)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
(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
9.第一段如果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
10.“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这句话刻画出雨中的树叶和小草的什么特点?(2分)
11.作者描写春雨时,既正面描写了雨的形态,又通过雨中景物进行侧面描写,请举出五种雨中的景物,并结合词句说说其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答案:7.南宋 《绝句》 表示引用
8.(1)比喻 (2)拟人 (3)排比、比喻
9.B 解析:①是触觉角度;②是嗅觉角度;③④是听觉角度。
10.解析:回答事物的特点,必须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如“绿”“亮”“青”等。
参考答案:刻画出树叶和小草被春雨滋润后,清新碧绿的美好姿态。
11.解析:作者所写景物都是雨中的典型事物,体会了它们的特点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感情。
参考答案:五种景物如树、草、灯、房、人,由“安静而和平”“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静默”这样的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喜爱、欢悦、满足的感情。
我们大杂院里,有一家姐弟俩。姐姐芸芸,弟弟豆豆。姐姐比弟弟大十几岁。父母早逝,姐弟俩相依为命。
每天,芸芸用自行车把豆豆送到学校,下午去学校里接。上学与上班的方面相反。豆豆大些了,便乘车上学。芸芸把豆豆送到车上,下午还要到车站去接,领着他过马路。芸芸放心不下的,自然是豆豆的安全。记得学校第一次组织游泳,老师带队,可芸芸还不放心,她请了半天假,坐在游泳池边上,两眼一点也没离开水里的豆豆。在家里,芸芸管着弟弟专心看书,做作业,别的,几乎什么都不让他干。
芸芸的工资,除了生活必要( )之外,就全供豆豆念书了。豆豆升上高中之后,芸芸给豆豆买了台收录机,为的是学好英语。那机子的按键旋钮又多又复杂,豆豆用时,芸芸给插上插头,放好磁带,“咔嗒”打开机子,调好音量,豆豆说声“( )”,芸芸“咔嗒”一声关上;取出磁带,拔下插头。
豆豆考上了大学,只是学校在外地。芸芸一直把弟弟送到学校,安顿好才回来。一天,豆豆突然从学校跑了回来。他站在芸芸面前,抹着眼泪,说:“姐姐,我不念书了,我和你一辈子生活在一起。”
芸芸惊讶地看着豆豆,半天才闹明白。原来豆豆到了学校不会( )被子,不会( )衣服,甚至到食堂买饭时,不知买几两米饭才合适。
芸芸这时真有点茫然不知所措了。
1.给文中“( )”选择正确的词语(2分)( )
A.开支 不用了 洗 缝
B.开支 谢谢 叠 熨
C.费用 帮帮忙 拆 洗
D.开支 不用了 叠 洗
2.第二段中哪些动词反映出芸芸对豆豆的过度关心?(3分)
3.姐姐“茫然不知所措”,“茫然”在文中最准确的含义是(3分)( )
A.不懂得弟弟为什么从大学跑了回来
B.不懂得弟弟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不知道怎样回答弟弟
C.不懂得自己爱弟弟为什么反而害了弟弟,不知今后怎么办
D.不知今后怎样在生活上继续关心、照顾弟弟
4.这篇文章的中心是(3分)( )
A.说明溺爱青少年一代,反而害了他们
B.说明光读书不做家务,反而害了自己
C.赞美豆豆勤奋学习的好品质
D.歌颂姐弟俩相依为命的深厚情谊
5.给文章选择一个恰当的标题(3分)( )
A.芸芸和豆豆
B.茫然的爱
C.姐弟情
D.溺爱的害处
1.D 2.送,接,领。
3.C 4.A 5.B
牵手
顾林珍
握着母亲的手候在手术室外,窗外是一地阳光,女儿在我怀里睡着了,眼角还挂着一滴泪。她要下去玩。她不知道外公的事,外公离她太遥远,这次在内也不过见了三回;可我不能答应她,我是女儿,我得执着母亲的手,把母亲浑浊的双眼安抚得更浑浊。我告诉母亲没事的,说谁谁谁开掉了七斤重的一个瘤子,一个月不到就去上班了。
父亲过了四个钟头才出来,他看了母亲一眼,想笑笑,没笑出来。就这样母亲握住父亲的手,两滴泪滴在了自己手背上,母亲转过身抱起我的女儿,让她叫外公,女儿不肯,明明亮亮的眼泪盯着外公,然后哇地哭了出来,很无所顾忌也很嘹亮。母亲就拍着她的小手,睁着浑浊的老眼,轻轻地为她拭去眼泪。
女儿的泪太轻太轻,转眼工夫就烟消云散。母亲的泪太重太重,聚了六十多年的风雪沧桑才落下那么两滴,砸在心上,深深的,让我的泪怎么也流不出来,留在心里,滋润着心田,育出一片心的绿洲,带着女儿走向阳光灿烂的日子。
1.眼睛是心灵之窗,双手是情感触角。文中两次牵手虽都洋溢着浓郁的爱,但又有所不同:第一次是 的牵手,第二次是 的牵手。(2分)
2.文中的“我”的女儿有两次流泪,第一次是手术室外等候时,她的要求遭拒绝的失望、伤心的泪,第二次是见到外公时的 的泪。(2分)
3.为什么说,女儿的泪“太轻太轻”,母亲的泪“太重太重”?(3分)
4.“我的泪怎么也流不出来”,为什么?请从女儿、母亲这两个角度分析。(3分)
5.最后一句中“阳光灿烂的日子”指的是什么?(2分)
1.劝慰 伤感
2.害怕
3.女儿的泪,是孩子气,来得快,去得也快;母亲的泪,凝聚着对父亲几十年的爱。
4.作为女儿,“我”应该安慰母亲和父亲;作为母亲,“我”要看护自己的女儿。
5.没有痛苦,没有悲伤的日子。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A.)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B.)。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C.)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了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1.请从备选词中选出文中横线该填的字词(3分)
A. B. C.
备选词语:也许 一定 珍贵 名贵 无可挽回 贵重 到此结束 真相大白
2.对文中妈妈的语言和做法正确理解应该是(3分)( )
A.妈妈让“我”去送糖果,说明妈妈重视孩子间的友谊,是通情达理的。
B.为换回羚羊木雕,不得不拿出一盒糖果,可见妈妈一贯小气。
C.父母都舍不得送人的物品,孩子就更不应自作主张。妈妈的话是对的,而且妈妈还拿出一盒糖果,这都是为了顾全“我”的面子,表明妈妈对“我”十分关心。
D.妈妈的话和做法表面显得通情达理,好像珍视孩子间的友谊,实际上是狭隘的重财轻义思想作怪,对孩子心灵造成极大伤害。
3.奶奶说:“这样多不好。”“这样”二字在文中指代的是(3分)( )
A.父母和孩子发生争执。
B.孩子自作主张把木雕送人。
C.父母让孩子用糖果换回羚羊木雕。
D.“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
4.孩子推开妈妈的糖果是因为(3分)( )
A.觉得糖果作为礼物太轻,拿不出手。
B.对父母重财轻义认识十分不满,觉得送糖果做法很虚伪,是对纯洁友谊的一种玷污。
C.事情紧急不愿再添麻烦。
D.孩子受了极大委屈,采用对抗方式向母亲示威。
1.A.一定 B.贵重 C.无可挽回
2.D 3.C 4.B
父亲挑书
①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瘦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他,样子潇洒得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学到滇东南就读。六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单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家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出台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很多年的话:“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去?”他就抬高本来就很洪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尽是书。帮娃娃挑书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了。”“这回算对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⑤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便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的身子,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
⑦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啊!
⑧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地走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1.第③段中与“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这句话意思相呼应的语句是 ,父亲“逢人便说”这句话表明了他 的心情。(3分)
2.第④段中“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这句话运用了 、 (2分)的修辞方法,父亲时常对“我”重复此话的目的是(3分)( )
A.希望“我”不要像浮漂草那样软弱受人欺,要像捕鱼人那样善于保护自己。
B.希望“我”不要像浮漂草那样心情急躁,要像捕鱼人那样小心谨慎。
C.希望“我”不要惹是生非,要安分守己。
D.希望“我”做人不虚浮,要脚踏实地做事情。
3.第⑤⑥两段中,父亲挑书走路“蹒跚”而又“踉跄”,却“固执”地不肯放下书担,这表明他怎样的心情?(2分)
4.下面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选文的第①段,这一项是(3分)( )
A.六十多岁的父亲挑着一百多斤重的书沉闷地走着。
B.年老的父亲轻松地挑着一百多斤重的书。
C.一百多斤重的书无奈地压在父亲的身上。
D.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身上。
5.全文看,最后一段“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的原因是 。(2分)
1.(六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单身生活 高兴
2.对比 比喻 D
3.不顾年老路滑,一心为儿子着想的心情。
4.D
5.这些书倾注了父亲对我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
背影
①我说道:“爸爸,你走吧。”②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③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④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⑤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⑥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⑦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褂子,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A.)身下去,尚不大难。⑧可是他穿过铁道,要(B.)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⑨他用两手(C.)着上面,两脚再向上(D.);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就流下来了。⑩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本文选自课文《背影》,作者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先生。(2分)
2.在文中画线空白处填入适当的动词。A. B. C. D. 。(2分)
3.下列句子中朗读重音,标示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蹒跚地走到铁道边B.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C.我赶紧拭干了泪D.我的眼泪又来了
4.“他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理解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
A.终于买回橘子,所以感到很轻松。
B.把身上的土扑打干净,所以感到轻松。
C.尽到父亲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
D.完成与儿子分别前最后一件事,所以感到轻松。
5.“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1)为什么“怕他看见”?(2分)
(2)为什么“也怕别人看见”?(2分)
6.为上文所写内容,拟一小标题。(3分)
1.朱自清
2.A.探 B.爬 C.攀 D.缩
3.D 4.C
5.(1)怕父亲因我流泪而不放心
(2)怕别人看见难为情
6.买橘送别(或车站送别)
①风来啦!②庄稼的叶子翻过背,闪现出片片灰绿。小山羊的毛被梳理好,又弄乱了;小男孩脸上的汗珠被吹干,换上调皮的笑意。③雨来啦!
④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那又粗又亮的线线,似乎能数得清。
⑤风来啦!⑥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
⑦雨来啦!⑧它向小男孩跑来。小男孩一定很急,连鞋都不穿,光着脚丫跑得噼哩啪啦的。
⑨风来啦!雨来啦!⑩姐姐带着斗笠来啦!
1.把上面语段划分层次,用“//”号分隔。(3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文中描写了“风”和“雨”其特点分别是:(2分)
风 雨 风 雨 。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4.文中反复写“风来啦”“雨来啦”,其目的是 。(2分)
1.①②③④ ‖⑤⑥⑦⑧ ‖⑨⑩
2.小 稀 疾 急
3.夸张,表现雨点子又粗又亮。
4.渲染环境,引出“姐姐带着斗笠来啦!”表现姐姐对弟弟的爱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