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远大理想成就人生辉煌》,完成第21-23题。(共8分)

远大理想成就人生辉煌

①青春是刚刚起航的征帆,理想是指引人生的灯塔。青年人必须拥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成就人生的辉煌。

②什么是远大的理想呢?符合祖国人民和时代发展需要的理想才会是远大的理想。 “把青春献给祖国”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分别是建国之初和改革开放之后两个时代青年人的不同理想,但都与祖国人民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紧密相联,正是在这两个远大理想带动下,当时的许多热血青年创造出了辉煌的人生业绩。

③为什么青年人只有树立远大理想才能成就人生辉煌呢?

④首先,青年时代的远大理想能孕育出丰功伟业。历史证明,有大志者方能成大器。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就立下了为人类幸福献身的坚定信念;__在学生时代就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来抒发自己的宏伟抱负,最终,他们都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⑤其次,远大理想能带来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徐特立老人曾经说过:“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的确,与辉煌业绩相伴随的往往是极端的艰难困苦,一个人如果缺乏远大的理想,一旦遭遇到这样的困难,就会像大海里一只没有动力的小船,只能随波逐流,很难再向目标前行。而如果此刻他拥有远大的理想,就好像小船拥有了巨大的能量源,无论风浪怎样凶猛,他都能开足马力,勇往直前,直到抵达胜利的彼岸。

⑥那么,青年人又该怎样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人生辉煌呢?这就必须要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 。桥梁专家茅以升,从小立下大志,要为人们造一座结实的桥。为了实现理想,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认真观察桥,读书读到桥,就把内容摘抄下来,看到报刊上桥的照片,他就搜集起来。正是靠这样一步一步的积累,后来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设计建造了著名的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⑦今天的广大青年,更应当早日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肩负起时代的重托,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脚踏实地,拼搏进取,成就自己人生的辉煌。

21.请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写一句话,阐明本段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关系。(2分)

答:

22.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4分)

答:

23.根据文意,下列句子填入第⑥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填序号)(2分)

【甲】有理想而无行动的人,只能在梦中等到收获。(谚语)

【乙】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雨果)

【丙】人生最高之理想,在于追求真理。(李大钊)

21.示例:他们正是因为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所以才在后来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共2分。青年时代树立远大理想1分,后来才能建立丰功伟业1分)

22.示例:①首先提出本段论点“远大的理想能带来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②其次引用徐特立的话阐明远大理想在克服困难时所起的作用,③然后用比喻论证对比面对困难时没有远大理想和拥有远大理想的人的不同结局。

(共4分。①②每点1分,③2分)

23.甲

(共2分)

饺子啊饺子

白阿莹

①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要携妻带儿回东郊我的父母家去,陪二老吃顿饺子。

②从懂事时起,我就爱吃母亲包的饺子。小时候,吃饺子还是一家人过年时最憧憬的奢望,平时家里几乎是吃不到纯肉馅的饺子的。即便如此,母亲还是会想各种办法,比如用猪油渣与蔬菜掺合了给我做出美味的饺子来。我总能吃到母亲包的美味饺子,每次都会吃得满嘴生津,直喊:“香!香!”一到这时,母亲就会拍拍围裙上的面,眯着眼笑。

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饺子对我们的吸引力大大减弱了,宴请亲朋时只吃饺子,会被嘲笑成吝啬。但母亲却依然固守着对饺子的嗜好,每周末都打电话提醒我早点儿回家来包饺子。此时我已成家立业住到城里,回父母家去吃那已有些乏味的饺子,主要是尽对年迈父母的孝道。每次回家,一半是担心父母受累,一半是不想老吃饺子,我总给母亲建议,换个主食吧,吃米饭,蒸馒头,炒点菜。母亲不吭声只皱眉看我一眼说,我现在老得想不出做啥好了,你看面都和好了,下礼拜吃米饭吧。但是下一个周末又是饺子,只是饺子皮里边的馅会有些变化。回回如此,日子久了,我也只好不再提了。

④近来一段时间,儿子进入青春期,开始爱抱怨了,时常嘟囔说:“又是饺子。”我们教训儿子,奶奶包的饺子不能说不好吃。然而,我们的教训不起作用,几乎每次回他爷爷奶奶家,儿子都要闹些让我们不愉快的事。然后常常是一出家门,我就会和儿子在楼外吵将起来,结果直到当天深夜,我的心情也舒缓不过来。儿子对付我们的办法越来越多,后来干脆每次回家吃饺子,碗还没端就说吃过饭了,引得一屋人怏怏不快。我实在烦得不行,忍不住又劝母亲换个花样,让儿孙们也有个期盼。母亲听了并不吭声。我再多说,她便嘟囔一句:“想吃什么,你们自己回来做好了。”

⑤于是,那个周末,我满怀“信心”地提了一大包在超市买好的蔬菜,带着妻儿兴冲冲地迈进父母家门——厨房内外又充盈着饺子馅的香气,客厅中央的茶几上支着一个面案,上边放着一碗面,面案周围一圈摆了五只小板凳:看来母亲是早计划好了,这次要全家一起包饺子。我不好再说什么,强装笑颜坐到母亲旁边,又坚决地示意儿子赶快坐下来擀饺子皮。母亲好像忘了上周的话,只顾招呼大家围坐到面案旁来,一家人擀皮的擀皮,包馅的包馅,忙忙碌碌的,却没多少说笑。

⑥妻子与父亲找了些话题唠家常,聊着聊着又聊到母亲买菜包饺子的事上了,母亲便开始夸耀起她做饺子的诀窍,说着说着,忽然问我懂了吗。我闻声抬头望了母亲一眼,但见母亲的眼睛正朝着这边盯着她的儿子。噢,母亲苍老了许多,特别是她那原本清澈乌亮的眼睛,眼仁变成了棕色,眼白已有些泛黄,眼仁眼白间没了清晰的界限,眼睛便显得异常混浊。我心里不由一酸,想说什么,却不知说什么好。

⑦母亲显然看出了我情绪上的波动,说了句让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话。她一边包饺子一边自言自语似地说:“你爸你妈老了,也不想吃啥了,饺子香不香,关键是心情。一家人围在一块儿多好啊,一边包一边聊,非要吃什么米饭,准备一两天,吃完你们嘴一抹走了,连句多的话都没有……”她叹一口气,眼窝湿了:“你们也有这一天呢!”

⑧饺子香不香,关键是心情!天哪,我怎么就没想一想呢?心灵手巧的母亲什么菜不会做?何曾不想变个花样来款待她的儿孙?但母亲太珍惜这个阖家团圆的周末了,她渴望用这种方式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气氛,品味生活的乐趣和悲苦,虽然仅仅是一会儿,可这段时光对于母亲和父亲来说,是多么难得啊……

⑨那天的饺子皮我擀得很慢很慢,一家人也包得很慢很慢,一个个饺子又周正又美丽,犹如一个个工艺品,围着那笼屉一圈一圈螺旋着向外扩展,让人不忍下锅。那天的饺子,妻儿都说香,我却吃不出味道来。儿子问我,爸你咋了?我抬头看见镜子里自己的一双眼睛涌满了泪花,只能遮掩地说辣到了——谁又能理解,这小小的饺子承载了多少味道啊!

⑩我已不记得那天的饺子是什么馅的了,但我异常高兴,因为我清晰地记得母亲吃得很香,父亲也吃得很香。 (有删改)

14.本文叙述了长期以来“我”对饺子的难忘记忆与情感变化,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时间

有关记忆

情感变化

小时候

就是爱吃

成家立业之初

每周末回父母家吃那已有些乏味的饺子

近来一段时间

吃起来烦

那个周末

听母亲聊饺子懂得了她的心思

15.结合文章,说说第⑨段中加点词“味道”的含义。(4分)

答:

16.就下面歌词与上文内容之间的相同点,简要谈谈你的感悟。(7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答:

14.①总能吃到母亲包的美味饺子        ②不想老吃

③和儿子因吃饺子闹不愉快          ④吃着高兴

(4分。每空1分)

15.示例:

①这“味道”指的是母爱的味道。文中写“我”小时候,母亲想尽办法给“我”做肉味饺子,见“我”吃得香就会眯着眼笑,这饺子承载的就是母爱的味道。

②这“味道”指的是家人和睦团聚的味道。文中最后写全家人一起慢慢包出来一个个周正又美丽的饺子,这饺子承载的就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在一起的味道。

③这“味道”指的是儿子孝顺的味道。文中写“我”每周末都携妻带儿回家陪父母吃饺子,这饺子承载的就是儿子孝心的味道。

④这“味道”指的是“我”内心感到愧疚的味道。文中写母亲已变得衰老,“我”却没有注意到,母亲说饺子香不香关键是心情,“我”才猛然醒悟,这时饺子承载的就是“我”内心愧疚的味道。

(共4分。答出两种“味道”即可,每个“味道”解释1分,结合原文分析1分。)

16.示例:歌词与上文的相同点是,都强调了老人希望子女回家,只是为了全家人能其乐融融地团圆在一起,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由此我更深地感悟到子女要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要懂得珍惜亲情,要一家人团圆和睦……)。

(共7分。相同点4分,其中老人希望团圆2分,子女要常回家看看2分;谈感悟2分,语言1分)

我长大了(21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20、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

(3分)

21、文中画线句子是 描写,作用是

(4分)

22、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4分)

23、文中“撞人”和“吃晚饭”是 (详写,略写),而照顾老奶奶却是 _________(详写,略写)。请从括号号中选出答案填在横线上。(4分)

2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20、希望早点进入中学早点成为大人

21、环境描写  作用:为下文写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

22、因为我的车撞人了,自己还想一走了之。

23、详写     略写

24、略

 

最后一课(节选)(19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4、老师为什么在最后一课时穿戴礼服?郝叟等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 (用原文句子回答)(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选文的第二段加点的“这种方式”指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6、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和号声后“脸色惨白”?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7、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分)

18、选文的最后一段用了_____ _____ __ 描写。(3分)
19、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3分)

14、⑴老师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⑵郝叟等人坐在教室里,是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15、坐在教室里上最后一堂法语课。      

16、钟声和号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宣告了阿尔萨斯从此将被普鲁士占领,对于一位爱国之士来说,韩麦尔先生感到内心悲痛,精神受到沉重打击。(意思对即可)       

17、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信念的体现,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意思对即可)     

18、神态  动作  语言   

19、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陕 北 柳

朱景敏

走进陕北,随处可见一种伞状的柳树。柳树树身短粗,顶端一根根笔直的椽子像伞架般张着,一头的翠绿盖在这些椽子上。

陕北柳是极普通的树。陕北的河道渠沟山坡崖畔处处有她的身影。她不似江南垂柳般婀娜,不像塞外白杨般挺拔,不及黄山松之长青,不如曲阜柏之长寿。然而,她是一棵母亲树。她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直到老朽成一桩枯木,也要再挣扎出一丝绿……

带着妈妈的血肉和体温,她出嫁了。她从母亲的身上被直接砍割下来,削得只剩一根直杆时,嫁给了河边的泥土。她赤条条地安家,光溜溜地奋斗,从滴血的伤口上生根,从裸露的肌肤上萌芽,在第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努力长成了树形。

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开始第一次梳妆。她将几枝倔强的小辫冲天扎起,辫梢的绿就如花般散开。那冲天的小辫,完全是一位女性为了一生的繁衍而孕育出的生命的胚胎。长到五岁时,冲天的小辫儿变成了硕壮的椽子,浓密的绿已经在为怕晒的懒狗和反刍的老牛遮阳。毛驴靠在她身上蹭痒她不恼,山羊抵在她身上磨角她不烦,她早已成熟得像陕北的母亲们那样,过早地开始履行生育的天职,开始承受生活的苦累。她努力将树枝向上竖起,为的是让阳光更近地温暖每一张叶;她拼命把树根向下扎去,为的是让水分更近地滋润每一丝须。她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很快就用阳光雨露喂养出第一茬茁壮的孩子。

送子出征或送女出嫁是激动人心的。第一批椽子成熟了,她颤抖得摇落了一树黄叶。那个季节,主人已收获了当年的所有谷禾豆薯,正等着用这些粗壮的椽子,给他第三个儿子的新窑洞制作雕花的窗棂和添置待客的炕桌。她为自己孩子成材而自豪,为能给主人带来幸福而骄傲。她时时都在想着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她面对利斧颤抖,是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但她的心里是甜的。

从献出第一茬椽子开始,陕北柳再也没停歇过。每隔三五年,她就几根、十几根、几十根地将椽子呈奉给主人。于是,主人家房里屋外门前院后便处处是柳制的家什——门窗箱柜、米仓面囤、扁担水桶,甚至于黄牛的犁杖、绵羊的圈栏、猪娃的食槽……年轻的主人变成耄耋老人时,陕北柳再也无法计算出在自己的身体上,究竟砍割了多少椽子。她忘光了多少个夏,炸雷在头顶霹响,洪水在脚下吼叫;她记不起多少个冬,狂风从身上抽过,大雪向肩头压来。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狂风抽断了她的枝,积雪压弯了她的身,但她始终坚持着。因为在她的早已老朽的身体上,正擎托着几十个嫩绿而茁壮的孩子……

陕北柳终于老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她的树身甚至枯朽得不能成为引火的木柴,只能慢慢腐朽成一块泥土,最终融入陕北的黄土地。黄土地上的陕北柳,她就像我们黄土地下的母亲们一样,养育了那块黄土地的一切,却唯独没有养育她自己……

19.本文形象地描绘了“陕北柳”生命成长历程,根据文意完成填空。 (2分)

插杆生根—— —— 奉献椽子——

20.文章第二段为什么写到江南垂柳、塞外白杨、黄山松、曲阜柏树?(3分)

21.赏析词句。(4分)

(1)第五段两次写柳树“颤抖”,第二次的“颤抖”与第一次的“颤抖”有什么不同?

(2)赏析第六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狂风抽断了她的枝,积雪压弯了她的身,但她始终坚持着。

22.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将陕北柳喻为“母亲”。(3分)

19.(2分)长枝成椽(茁壮成长);腐烂入泥(枯朽老去)(

20.(3分)将陕北柳与其进行对比(1分),烘托出陕北柳的普通平常(1分);更突出陕北柳一生都在生儿育女,不断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特点(1 分)。

21.(4分)(1)(2分)第一次“颤抖”是骄傲和自豪,第二次“颤抖”是痛苦又是甜蜜的。(第二次“颤抖”答出“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她的心里是甜的”也可)

(2)(2分)运用排比,多方面表现了陕北柳经历了无数磨难(1分),“始终坚持”更表现柳的顽强不屈(1分)。

22.(3分)因为陕北柳与母亲有以下相似点:一是普通平凡辛勤劳碌(繁衍后代);二是顽强,任劳任怨;三是不计自己得失,乐于奉献。所以把陕北柳比作母亲。(答出陕北柳特点,一点1分)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之建

①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冷月和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他,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了,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④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泥土,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而背阴山坡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⑤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作了春天的天空呢!

(选自2011年3月26日《广州日报》,略有改动)

22、文章开头写杭州西湖的春天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霜花的变化来写春天来临的过程。请你把第②段中太阳升起后霜花颜色的变化写在下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为标题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用杭州西湖的春天来得迅猛而热烈与北国立春时的严寒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写北国的春天来得艰难作铺垫。

23.嫣红 橘黄 鹅黄 雪白

24.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水微波荡漾的动态美和阳光的生动明媚,突出了春天的生活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5.突出过程漫长(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曲折、艰难;突出其沉着果敢,心无旁骛,顽强拼争的精神品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优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1题(13分)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16、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的大意(连标点不超过20个字)。(2分)

17、30年代初闻一多先生为什么要“向古代典籍钻探”?请你用原文中的语言回答。(2分 )

18、找出表现闻先生潜心学术的句子。可以用原文上回答也可以概括归纳出来。(2分 )

19、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2分 )

16、示例:闻一多潜心学术,成就卓越。意对即可。

17.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8.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或者:闻一多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头发零乱,无暇及此,废寝忘食,惜寸阴。)

19、灯火陪伴他进行学术研究。

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

父亲的自行车 曾业桃

①那次回老家,父亲说自行车丢了。“唉,真倒霉,到菜场买菜,一转头自行车就没了。丢就丢了,再买一辆,又不值多少钱。”我对父亲说。父亲没有吭声,只是神情沮丧,仿佛多年前和我赶集走散的光景。

②记忆里,父亲的自行车是在我五六岁时买的。那时,父亲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母亲在乡下务农。父亲为了方便回家干农活和照看我们,花费半年的工资买了辆凤凰牌自行车。

③有了自行车,我和一起出生的弟弟就有了期盼。日之夕矣,我们坐在门槛上焦急地等待父亲。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铃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我们赛跑的原因只是为了能坐在前面的单杠上按铃铛。自然我总是比弟弟跑得快。等到我兴奋地把铃铛按得叮当直响时,弟弟往往才气喘吁吁地赶到。父亲像先前抱我一样把弟弟抱上后座,乐呵呵地推着我们回家。

④最快乐的等待在节日里,因为父亲的自行车上比往常多了月饼、糖果之类的东西,它们是那时最美味的食品。铃声还没有响,我和弟弟就已经翘首以待。我们一边等待,一边讨论,一边想象自行车满载而归的情形。等待的时光快乐而漫长。或许是单位加班的缘故,或许是我们心情焦急的缘故,父亲在节日里似乎总回来得晚些。太阳快要落山了,父亲尚未归来。 “爸爸回不回来呀’”弟弟担心地问。“怎么不回来,你听,铃声。”铃声并没有响,我只是哄他。“好像有。”弟弟侧耳倾听,但很快又失望了。

⑤记忆里,总是在我们略略失望时,铃声乍起。于是,我们又赛跑着上路,不过,这时的我们不是争坐前面,而是争提食品。父亲取下食品,每人手里放一些。我们小心翼翼地往家提,生怕有半点闪失。

⑥记忆里也有不快乐的时光。我和弟弟常常同时生病,而且常常在夜晚。等到忙碌一天的父亲准备休息时,我们便开始发烧。为什么我们的病总在晚上发作?我很不明白。我只记得,父亲把我们一前一后放在车上,急匆匆地往镇卫生院赶,父亲要推六七里路才能到达。有时,月光如水,静静地铺在父亲的背上和自行车的单杠上,显得那么温存;有时,满天星辰,每一个亮晶晶的星星都在向我们眨眼,似乎是责备我们又惹父亲劳神:有时,夜黑似漆,父亲和自行车在__中一步一步艰难地摸索,而我们常常就在自行车上睡着了。

⑦轮到我们上学,父亲的自行车便成了我、弟弟还有二哥的公交车。父亲便请会木工手艺的二叔在车的后座上加了一块结实的木板。我和二哥坐在后面,弟弟则坐前面。父亲骑得十分费劲,数九寒冬都会累得满头大汗。若逢雨天,他骑得更吃力,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分不出哪是汗水哪是雨水。但无论天气如何,父亲都坚持把我们按时送到学校,从未让我们迟到。

⑧父亲黯然的神情让我想起过去,也许父亲和我一样并不在乎买自行车的钱,在乎的只是逝去的艰难岁月,而我更多了一份对父爱的深深谢意。

21.文章围绕“父亲的自行车”写了四个场景,根据提示简要概括。(4分)

(1)平日里:“我”和弟弟赛跑争位的欢快情景;

(2)节日里:

(3)生病时:父亲夜晚送儿治病的温馨情境;

(4)上学时:

22.赏析第③自然段划线句子。(3分)

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铃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

答:

23.第⑥段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4.文章以“父亲的自行车”为题有什么作用?(3分)

答: _________

25.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2分)

21.(4分) (2)“我”和弟弟翘首以待争提食品的情形; (4)父亲风雨无阻送儿上学的艰辛之景。(每点2分,,意对即可)22.①运用动作描写。“穿过”“跨过”“冲去”等连贯动词生动准确地表现“我”与弟弟的喜悦之情。②“当……便……”句式,写出“我”与弟弟反应速度之快,体现其等待心情之切。23.①点明了父亲送儿治病的时间;②通过不同时期(夜晚)的景物,渲染了温馨的气氛。③突出父亲送孩子上医院的艰辛,表现父爱的主题;(每点1分,写出2点,意对即可)

24.(4分)①构成行文线索,串起父子生活情境的点点滴滴。②寓情于物,再现父亲对儿女的挚爱之情;③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意蕴丰厚独特。(每点1分,写出2点,意对即可)25.点明主旨。

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11分)

外婆的小河 谢志强

①“前边有一条小河。”外婆肯定地说。

②外婆昨天从乡下来到我们这里。她几次捎口信,说要到城里来,可乡下家里那一摊子又放不下,不放心哟。其实她无非是替晚辈操持零碎家务。养鸡养鸭,烧饭炒菜,都是她做媳妇起就忙乎着的事情,她却像头一回做那样新鲜、认真。我知道,农村那个院落门前淌过一条小河,她常在小小的河埠头洗菜、淘米、浆衣。

③“这是在城里,哪里有小河?”我懒懒地说。我猜她幻觉中仍惦记着乡村那条伴随着她生活的小河。我现在的住宅小区坐落在近郊,据说早先是一片菜畦。近几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已辨别不出本来的面目了,像宣纸上滴落了一团颜料,迅速地浸润开来。

④外婆坚持道:“没错,是有条小河。”我笑了,说:“外婆,我已在这住了四年了,还没发现什么小河。何况,也不需要什么河,用水,拧开自来水龙头,水就会出来。”

⑤外婆走到阳台,似乎真看见了那条小河。可是,她面前耸立着楼房,楼房前边露出另一幢楼房的墙影,但她仍说:“是有条小河。”我不再跟她争辩,我每天出入这片新村,再熟悉不过了,我说:“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⑥外婆的目光仿佛要穿越楼群,她没回头,说:“一定有条小河,早晨,一个老太太端着一面盆衣裳往前头去了呢。”我倒是对断水特别敏感,关心的是一旦停水,楼内便陷入瘫痪,自来水已成了城市的血液,偶尔停水,会弄得我们束手无策,怨声载道。我想,这是城市的脆弱之处。我便说:“那位老太太的家大概没有自来水,她到邻家去洗衣服。”外婆回过头,像是讨厌一个孩子无知的固执——我儿时常领教外婆这种神情,说:“可老太太就住在旁边这栋楼里,我看见她走出走进。”

⑦我心不在焉地说:“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外婆长长地叹了口气。外婆是位威严却又不失随和的老人,她不再使用昔日的权威了,这大概与她初入城市的不适应有关吧!

⑧晚餐后,外婆要我陪她出去走走。是呀,我怎么忘了,一个闲不住的老人,整天待在混凝土建筑物里,到底憋闷得慌。外婆指指前边,说往那走走。我说:“那边是郊区,我也不大去。”外婆先走两步,停下来。于是,我想到了外婆提起的那条河——一条杜撰的河。我想,没错,人老了,更像老小孩,那好奇、执著,就似我孩提时要偷偷地去小河里玩耍。

⑨走过七幢楼房,面前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一片片菜畦,绿油油的,十分醒目。果然,楼群尽头显出一条蜿蜒的小河,两岸的树丛草丛将河面遮挡得时隐时现,窄窄的河面还漂浮着水葫芦之类的植物。可是,小河就在我们眼前,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

⑩外婆乐了,说:“是哦!”我疑惑了:“这么多日子,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呢?”外婆慈爱地笑了。我好像重新回到童年的天地,她颇有权威地向我介绍这个世界。这时我疑心自己陡然衰退了,我那天真、我那好奇、我那敏感,似乎都消磨在固定的生活程式之中。

(11)我惊愕了,原来真有这样的一条小河。而我,曾一直那么自信。

16.第①段中,外婆为什么“肯定地说”前边有一条小河?请联系下文回答。(2分)

17.对于外婆说的那条小河,“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分)

18.从第⑤、⑩段画线的句子中选择一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2分)

(1)“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2)“是哦!”

19.第⑨段对楼群尽头那条小河的描写,有什么用意?(2分)

20.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6.外婆早晨时发现一个老太太端着一面盆衣裳往前头去了,因而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前边有一条小河。(意对即可)17.从确信没有小河,到小河出现后的疑惑、惊愕。

18.示例1:选(1),对外婆的坚持,“我”在口头上作了妥协,其实内心并不认为小河真的存在。示例2:选(2),外婆的言外之意是“我说的没错吧,你还不信”,体现了外婆看到小河后的快乐和得意。(3分,根据表达,酌情给分)19.(1)印证了外婆的判断,小河确实存在;(2 )交代了小河因树丛草丛的遮挡,不易被发现。(3分,第1点2分,第2点1分)20.经验丰富、威严却又不失随和、执著

攥一把芳香的泥土

(1)故乡三面环山,土地不贫瘠也不肥沃,依然保留着传统农耕文明的习俗和风貌。置身故乡的田间地头,格外兴奋踏实。泥土的故乡,扎满我生命的根须,是我心灵皈依和朝拜的圣地。

  (2)我和妻子借假日回到地处沂蒙山区东部的老家。早饭后,跨进父母精心打理的菜园,只见一片片韭菜、大蒜、小葱、白菜、生菜,你挤我,我挨你,长得亲密而兴旺。夜晚与爹娘拉呱半宿,像品尝味道醇正的陈酿,甘美香甜,余味悠长。盖着母亲提前晾晒过的被子,有一股阳光的味道扑面而来,勾起许多记忆。

  (3)难忘童年时代,我放学后扔下书包就去沟底岭剜菜、割草、放羊。麦苗浇过返青水,麦苗间弥漫着薄薄的雾气,伴随各种野花的清香,沁人心脾。夏季,田间、沟底、河沿上的野草紧紧抓住大地,长得墨绿、茁壮、坚韧,那是上等的牲畜饲料。

  (4)我深爱土地,缘于我的祖辈,尤其是我的爷爷。爷爷一生坎坷,七八岁时就为富裕人家放牛。后来,有了自己的土地,便把土地当作命根子,无论是耕种、管理、收获,都精掐细算,妥妥帖帖。每次下地,必须先把鞋脱了,直接光着脚板。爷爷说,地是通人性的,可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了,庄稼也就不爱长了。因而全家人把土地当作恩人、亲人,春夏秋冬,义无反顾地爱惜、保护着。

  (5)父亲就像能感觉到土地的体温和脉动。他经常把责任田深翻整平、刨垄调畦,体味土地苏醒的喧哗与冲动。记得那年播种前,父亲走到地中央,深深刨了几镢头,轻轻跪下右腿,将十指插入泥土中,用力攥一把,看一看土地的墒情,放到鼻子前闻一闻,口里念叨着:“这土,多润呀!这土,多香呀,这土,多肥呀!肯长庄稼,种啥都成!”那是父亲一生重复了许多次的庄重礼仪和独特享受。人勤地不懒。那普通的土坷垃,在串串汗珠的浸润下,长出一茬茬小麦、地瓜、苞米,点缀着全家人幸福的鼾声。那把弯弯的镰刀,在父母布满老茧的手里,飞快地收割生活的希望。 

  (6)记得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捏泥巴、塑泥哨、摔跤等游戏,每项游戏都离不开泥土。山地上的土壤是砂土质的,干净,爽气。大家沐浴着温煦的阳光,手里抓满温软的浮土,让土从指缝里慢慢漏下来,看细土在头皮上、脖子上、肩膀上、胳膊上水一样流淌,挂在密密的汗毛上,一会工夫,个个除了眼睛外,都成了“泥娃娃”。然后跳到池塘或河溪中冲洗干净,周身光滑。那是多么惬意和幸福的童年!

(7)游子在外,根依然扎在故乡的泥土中,血液依然流淌在那片土地上。因为心里装着乡村的碾磨、土坯房、庄稼地和亲人,于是就有了根深蒂固的乡情和刻骨铭心的故园情结。

(8)年复一年,土地一声不吭地奉献着。只要用犁深翻,依然露出一层层新土。万物生长于泥土,又回归于泥土。故乡的土地上,有我的祖辈辛勤耕耘的足痕和生活艰辛的泪滴,记载着一代代人的苦乐、荣辱与辉煌,包括安睡在山坡上的坟墓;又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新生命,常有婴儿清脆的啼哭划破山乡的黎明……

  (9)赤脚走在故乡的土地上,攥一把芳香的泥土,一股地气从脚底板一下传遍全身,顿增许多昂扬向上的力量。

             (文/ 厉彦林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9.标题中“芳香”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4分)

20.第(1)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第(9)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分)

  

21.品味词句。(4分)

(1)结合语境,说说第(4)段带点词语“义无反顾”在文中的含义。(2分)

 

(2)第(7)段中“游子在外,根依然扎在故乡的泥土中,血液依然流淌在那片土地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余光中在《乡愁》中流露出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本文作者也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那么,你对自己的故乡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请简述。(限100字以内)(4分)

                                                  

19.“芳香”一词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表义,是指故乡“山地上的土壤是砂土质的,干净、爽气” ,闻起来是芳香的。(2分);另一层含义是它的象征义,在这里象征泥土的精神。泥土是无私的,伟大的,宽容的。它一声不吭地奉献着。万物生长于泥土,复归于泥土,泥土孕育希望,给人以昂扬向上的力量。“芳香”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泥土的热爱和赞美。(2分)

20. ( 4分)第(1)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故乡比喻成“心灵皈依的圣地”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引起下文对儿时的回忆和对故乡深深的敬意。

  第(9)段从形式上总结了全文,在内容上抒发了对泥土的赞美之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21.(1)“义无反顾”原意指“勇往直前,毫不犹豫” (1分),这里指家里人对土地毫不动摇毫不怀疑的爱惜、保护和感恩之情。(1分)

   (2)这句话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1分),以及对泥土所散发的昂扬向上力量的赞美。(1分)

22.示例:我的故乡虽然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没有经济区的富有,但我的家乡山清水秀,人们勤劳淳朴。在这里,我学会了走路;在这里,我学会了说话;在这里,我学会了做人;在这里,留下了我美好的童年记忆。无论我走得多远,我都深恋着我的故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