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最后一课》选段,完成1—6题(18分)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小弗朗士看见普鲁士兵操练,想了些什么?看见布告牌前许多人,想了些什么?此时的小弗朗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2. 文段中有两处暗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请写在下面。

3. 这篇小说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可是小说开头描写的“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的明媚景象,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4. 由选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这篇小说采用了第几人称的叙述方式?这种方式有什么好处?

5.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6.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关于韩麦尔先生上述表现,下列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阅读《最后一课》选段,完成1—6题(18分)

1.见普鲁士兵操练,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看见布告牌前站了许多人,想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又出了什么事了。  是个不懂事,幼稚,不爱学习的孩子,但又憎恨侵略者的布告。

2.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3.合适。前后对比,看出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以乐景写悲情,反衬悲情,悲情更悲。景物是那么美好,而人民却受沉重的苦难,这种反衬更加突出悲壮气氛。

4.一人称,给读者亲切、真实的感受

5. 对韩麦尔先生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十分崇敬。

6. D.

不一样的幸福(14分)

①到浦东机场接朋友,从悉尼到上海,不知什么原因,飞机误了点,于是,大厅里聚了好些等侯的人。

②他很有些特别,因了手里的那束火红的玫瑰。这一团玫瑰红得扎眼,张扬得旁人都免不了生出好些个羡慕来。我猜,他是来接女朋友的。他捧着花,安静地坐着,和周围渐渐地就形成了反差。等待的人,或多或少总有些烦躁,或大声地对着手机嚷嚷;或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讨论,穿插着好多的抱怨;也有带着孩子来接人的,小孩子就满大厅瞎跑,又制造出各种嘈杂的声音。我也等得很有些无聊,于是,更加地羡慕起他来:等待自己爱的人,过程也可以这般恣意。我猜,他一定很爱他的女朋友。

③我在他的旁边坐下,我觉得他的安静可以感染我,让我不断烦躁的心宁静下来。他看了我一眼,然后微笑,他的笑容很好看。

④他耐心地等着,手机不时地响起,“今天下午的会议先取消,我还在机场,晚点了,我赶不回来。”“对不起,杨总,今晚不行,今晚我已经有安排了。”“这个合同有些地方还需修改,明天我回公司来处理。”“这件事让陈助理先处理,等我回公司再说。”我猜,他一定是个不小的领导,而且很忙。这样一个大忙人现在在等待一架晚点的飞机,其实,接人,他完全可以安排下属的。

⑤终于,终于,广播里有了那架飞机的消息,已经安全降落了,乘客们开始办手续了,我们可以去通道那里候着了。通道口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人,想要看清里面出来的人得踮起脚尖。他站在那里,高高地举着那束玫瑰,比任何牌子都醒目。

⑥陆陆续续,人开始走出来了。我一边找着朋友,一边“找”着他的女朋友,一定非常非常的漂亮。

⑦朋友很快就出来了,看到我,一阵寒暄。我却忍不住地分神,看他,依然举着玫瑰,依然安静地等待。

⑧然后,他笑了,大步地往前走。通道里,一对老公公和老太太相扶着走向他。他把玫瑰塞在老太太的手里:“妈,我怕你们看不清,特地选了最红的一束。”“儿子,等很久了吧。”“没事,接到你们就好了。”“澳大利亚真漂亮……”“下次,再给你们报个欧洲团……”他一手推着行李车,一手搂着母亲,另一边站着父亲,一家三口向停车场走去。那束玫瑰花像火一样照耀在他母亲的胸前。

⑨原来,我的猜测是错误的。错误的更好,错误的更显出了意想不到的幸福,怪不得,这束玫瑰如此鲜活。

9.第②段中说“他很有些特别,因了手里的那束火红的玫瑰”,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在哪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④段写“他”的手机不时响起这一细节有何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赏析第8段的句子:那束玫瑰花像火一样照耀在他的母亲胸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完全文,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尽孝其实很简单,一句温馨的问候,一个关切的眼神,一杯浓浓的香茶……都能让父母为之感动。也请你讲述一个你对父母关爱的事例。(3分)

9.(1)、捧着玫瑰花安静、耐心你地等待,不烦躁,与周围的人渐渐形成反差,很特别。

(2)、他用火红的玫瑰花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出人意料,很特别。

10、手机不时地响起,可知他是个大忙人,接人的事可叫下属去做,但他去安静、耐心地等待晚点的飞机,侧面反衬出他对父母的重视、对父母的爱高于一切。

11、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对他父母火热的爱,让母亲感受到火一般的温暖溢满胸膛。

12、他是一个成功人士,是一个注重亲情,孝顺父母,关爱父母的人。

13、例子略(能写出具体事例,体现关爱父母的行为即可)

难忘的体罚

兰妮·麦克穆林

  培根有句名言:天生的才干如同天生的植物一样,需要靠教育来修剪。这种修剪有一个必要的前提:不要伤害孩子。

  也许,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有威信极高而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敬畏如神的老师,但肯定不会有哪位老师会像在我们镇上呆了三十多年的弗洛斯特女士那样,差不多成为全镇老少的严师,让大家都服膺于心。

  我不知道她是如何走进众人的心底的,至于我,那是因为一次难忘的体罚:挨板子。

  那是一次数学考试。试前,弗洛斯特女士照例从墙上把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取下来,比试着对我们说:“我们的教育以诚实为宗旨。我决不许任何人在这里自欺欺人,虚度时日。这既浪费你们的时间,也浪费我的时间。而我早已年纪不轻了,奉陪不起——好吧,下面就开始考试。”说着,她就在那张宽大的橡木办公桌后坐了下来,拿起一本书径自翻了起来。

  我勉强做了一半,就被卡住了,任凭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于是,我顾不得弗洛特女士的禁令,暗暗向好友伊丽莎白打了招呼。果然,伊丽莎白传来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我赶紧向讲台望了一眼——还好,她正读得入神,对我们的小动作毫无察觉。我赶紧把答案抄上了试卷。

  这次作弊的代价首先是一个漫长难熬的周末。晚上,我翻来翻去难以入眠,才迷糊过去,又被恶梦惊醒——连卧室墙上那些歌星、舞星们的画像都似乎变成了弗洛斯特女士,真让我心惊肉跳!早就听人说过,教室里一只蚂蚁的爬动也逃不过弗洛斯特女士的眼睛,这么说,她现在只是故意装聋作哑罢了。思前想后,我打定主意,和伊丽莎白一起去自首。

  周一下午,我们战战兢兢地站到了老师身边。“我们知道了错了,我们以后永远不做这种事了,只是……”(没说出口的是“请您宽恕!”)“姑娘们,你们能主动来认错,我很高兴。这需要勇气,也表明你们向善之心。不过,大错既然铸成,你们必须承受后果——否则,你们不会记住!”说着,弗洛斯特女士拿起我们的试卷,撕了,扔进废纸篓。她又说道:“考试作零分计,而且……”

  看到她拿起松木板子,我们都惊恐得难以自持,连话也说不囫囵了。

  她吩咐我们分别站在大办公桌的两头,我们面面相觑,从对方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窘态。“现在你们都伏在自己身边的椅背上——把眼睛闭上,那不是什么好看的戏。”她说。

  我抖抖索索地在椅背上伏下身子。听人说,人越是紧张就越会感受到痛苦,老师会先惩罚谁呢?

  “啪”的一声,宣告了处罚的开始,看来,老师决定先对付伊丽莎白了。我尽管自己没挨揍,眼泪却上来了。“伊丽莎白是因为我才受苦的!”接着,传来了伊丽莎白的呜咽。

  “啪!”打的又是伊丽莎白,我不敢睁开眼睛,只是加入了大声哭叫的行列。

  “啪!”伊丽莎白又挨了一下——她一定受不了啦!我终于鼓起勇气说:“请您别打了,别打伊丽莎白了!您还是来打我吧,是我的错!——伊丽莎白,你怎么了?”

  几乎在同时,我们都睁开了眼睛,越过办公桌,可怜兮兮地对望了一下。想不到,伊丽莎白竟红着脸说:“你说什么?是你在挨揍呀!”

  怎么?疑惑中,我们看到老师正用那木板狠狠地在装了垫子的座椅上抽了一板。“啪!”哦,原来如此!

  ——这便是我们受到的“体罚”,并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在弗洛斯特女士任教的几十年中,这样的体罚究竟发生了多少回?我无从得知。因为有幸受过这种板子的学生大约多半会像我们一样:在成为弗洛斯特女士的崇拜者的同时,独享这一份秘密。

14.文章开头部分运用对比手法极力渲染弗洛斯特女士的严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1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A.面面相觑:

B.窘态:

16.文章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分)

17.“这便是我们受到的体罚“”句中的“体罚”一词为什么要加引号?(3分)

18.文章最后揭示了弗洛斯特并没有真正体罚"我们",这在前文中有伏笔,请找出来。(3分)

19.你认为弗罗斯特老师最令人感动的是哪一点?为什么?(不少于30字)(4分)

14.突出它的严格,以及为下文弗洛斯特女士用特殊的方法来"体罚""我"和伊丽莎白作铺垫

15.我和伊丽莎白因惊恐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尴尬难堪的样子。

16.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突出地写出了弗洛斯特女士眼光的锐利.(2 分)

17为这次“体罚”,弗洛斯特女士并未真正"体罚""我们虽无肌肤之痛,却唤醒了我们的勇气和我们的向善之心,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她对"我们"的爱,感受到了她高超的教育艺术.

18.她吩咐我们站在大办公桌的两头(1分);现在你们都伏在自己身边的椅背上——把眼睛闭上,那不是什么好看的戏.(2分)

19..开放性试题——注重学生的精神教育,而不是以体罚来让学生醒悟,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又起到了深入心灵的效。

阅读下文完成9-13题 (14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9.《藤野先生》选自 (作者)的散文集 。 (2分)

10.加点的“他们”分别指什么?(2分)

(1) (2)

11.“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作者觉得“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2分)

A.叫声特别响,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B.日本青年的叫声极大地刺伤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C.是日本学生的发出的叫声,而作者是中国人。

D.叫声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听课。

1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3.“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时那地”是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体现出作者的什么精神?(4分)

                                          

                                          

9.鲁迅;《朝花夕拾》

10.日本所谓的“爱国青年”;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

11.B

12.反语 作者特意用了这个本来不构成因果关系的句子来表示自己民族自尊心受到损害之后极大的愤概和对这些别有用心的日本青年的强烈谴责。这样即表现了自己的爱国之情,也为下文的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做了有力的铺垫,使上下文有很自然的过渡。

13. 那时指的是:仙台学医时。那地指的是:在日本仙台。我的意见变化了:弃医从文     从而可看出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4 题。 (18 分 )

邂逅霍金

⑴自从《时间简史》〔《时间简史》霍金所著的科普作品,1988年初版,讲述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的科学探索成果)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学人争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一则太忙,二则有自知之明,未必看得懂。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是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⑵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⑶7月1日下午,一位青年朋友约我一起去那家有百年历史的ORCHARD(果园)茶室,走过剑河边时他告诉我,傍晚霍金常在这里散步,有时可以遇见他。于是霍金成了我们的话题,我问这位学西方哲学的博士生是否看过《时间简史》,他说看过,但也没有看完。这使我颇感__,我的选择看来是明智的。

⑷六时半,当我们从茶室回家又经过剑河边时,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⑸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

⑹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的魅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⑺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

⑻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随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⑼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⑽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要不,凭着他的才华和毅力,他完全能为人类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⑾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⑿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可贵。

⒀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更愿世界上其他“霍金”能像他那样幸运。

【注释】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 他因患“渐冻症”(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卢伽雷氏症),禁锢在一把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

20、在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3分)

21、文中“我”初见霍金时“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22、作者说“霍金是幸运的”,其理由是什么?请分条称述。(3分)

23、最后一段中,作者为什么希望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的一生?(3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次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女记者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疾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的太多吗?”霍金的脸庞充满恬静的微笑,他艰难地扣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标准的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幕下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以及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 ”

(1)你认为霍金的回答反映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2)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3分)

20、①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这样一位的超常的人,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②周围的感染了我,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意思对即可,4分)

21.排比。写出初见霍金时的复杂心情,增强语气语势。(3分)

22.作者说“霍金是幸运的”,其理由是什么?请分条称述。(3分)

①取得非凡杰出的科学成就;②直接挑战传统权威理论;③以坚强毅力战胜罕见疾病; ④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答对三点即可,3分)

23. 希望人们能够让霍金远离各种干扰,像常人一样平静地生活,这才是对他最大的尊重。(意思对即可,3分)

24.乐观、坚强、有理想、有爱、有感恩的心等;启迪有条理,角度多,有现实意义,有正能量。

阅读课内文段,回答16--19题。(共12分)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6、 怎么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

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深刻含义。(3分)

17、 文中“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中连用

了三个“最”字体现了怎么的思想情感?(3分)

18、小弗朗士对鸽子的叫声引发的联想有什么深刻的含义?(3分)

19、作为中学生的你怎么将爱国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呢?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16.“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玥匙”比喻法国语言;只有牢牢记住祖国语言文化的根,才能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才能团结起来求得解放。

17.对法国语言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18.对普鲁士侵略者的讽刺,嘲弄普鲁士士兵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愚蠢。

19.要有思想,有条理,充满正能量,言之成理即可。

课外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21—26题(16分)

改变命运的一分

①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一声:“老师。”

②“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③“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为难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④“加分?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是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⑤“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地往头顶挡,好像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一颗pú sà 心。

⑥不经意地瞧了小男孩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哎!毕竟,他还是孩子,心还非常嫩。

⑦“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1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还我10分,怎么样?” “行,期末还你。”小男孩咬了咬嘴唇,就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⑧因为一直惦记着那l0分的“高利贷”,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所以小男孩在后来的学习中非常刻苦。期末,小男孩的语文取得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l0分,还有88分。于是学校给他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紧紧地抱着奖状和奖品,小男孩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⑨后来,小男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上了大学,成了村上第一个大学生。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乡都去看望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⑩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己,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21、根据语境解释第⑤段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

(2)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一颗pú sà 心

22、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3、为什么说秦老师当年“借”给小男孩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3分)

24、文中的秦老师有哪些优秀品质?(3分)

25、俗话说“不打不成人,黄荆棍下出好人”,对孩子教育就是要严厉。这种说法你是否赞成? 请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3分)

21、①家长盼望孩子成为出类拔萃(出色)的人  ②心地善良、仁慈。(4分,每个2分)

22、神态描写(外貌描写)(1分)表现了小男孩的紧张、胆怯(害怕)、羞愧的心理。(2分)   

23、秦老师当年“借”给小男孩的那一分,对小男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分)从那以后,小男孩变成了一个积极进取、心怀感恩的人。(1分)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不仅事业达到了高峰,人生也变得更加有意义。(1分)(意思相近即可)

24、秦老师富有爱心(善良);讲原则(有责任感);充满教育智慧(讲究教育方法)。(3分,每点1分)     

25、略。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赞成:(1分)“严师出高徒”, “黄荆棍下出好人”对于特别调皮而屡教不改的孩子,“棍子教育”未必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2分)不赞成:(1分)因为小孩子的心比较稚嫩,容易受到伤害.他们在成长中犯些错误在所难免,应该给他们改错的机会.要从正面鼓励孩子,欣赏孩子。(2分)(有语病酌情扣分)  

散文阅读(18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

清溪河畔春意浓

刘建春

①一月下旬,还是严冬季节,暖暖的阳光便从厚重的天穹里哗啦啦地泼洒在綦江城,也温婉地倾泻在了一湾澄澈如镜的清溪河。“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清溪河改写了

杜甫的诗句,不到二月,早春便俨然落户了清溪河。

②“嗬,上船啰。”艄公长篙一点,小船便离了岸边,顺着绿水如歌如诉地款款前行。“欸乃一声山水绿”,河畔两边一排排密匝匝的翠竹林更显幽谧、宁静,一任春意漾漾流淌。河水真的很静,只有变幻的水流发出潺潺的音响。眼前的溪流,澄澈清莹,浓绿逼人,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这是怎样的一条娉婷绰约、富于风致的原生态河流呵—盈盈一水,九曲分明,宛如一条玉带,袅袅地将“清溪河水上十景”环绕怀中。

③船过白鹤林时,我伸颈遥望,期冀能望见那壮观的几千只白鹤在这里凌空飞舞。可惜未见白鹤翱翔,但见一群灰色鸭子扑棱棱地跃入溪流,“嘎嘎嘎”地在水中奋力划游。“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与杜甫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倒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禁令人莞尔。

④有人说,清溪河的特点是“幽”,流水咏幽诗,白鹤传幽情,翠竹绘幽画,轻舟荡幽意,可谓“清溪巴渝幽”。此言极是,但我认为还应加一个字“静”。只有“静”,才能更突出“幽”的妙境。你看,两岸绿色欲滴的翠竹倒映水中,如一幅幅流动的水彩画次第展开;而明净如练、清澈如玉的河流,婉约得令人陶醉,那细细的波浪撞击声,那鱼儿唧水的咂咂声,和着那一篙一篙轻柔的摇橹声,全都在这静谧、祥和的氛围中,有一种天籁之音。只有这样的声响,你才能体会到静的可贵,幽的美妙,也才会感受那近岸、远水、竹林、半岛、山麓、缓丘起伏的田园风光,那淳朴的山野风情也才会真正令你眼热心动,流连不去。

⑤听人说,清溪河最令人称绝的应是“水上十景”中的“太极神图”。当小船荡漾在位于沾滩闸坝上游约300米处的河段时,只见火烽山对岸,横出一长条形半岛,随之蜿蜒弯曲成“V.”形的小河,山水相间,当地人称为“阴阳合”。这种奇妙的清溪河曲与两岸地形构成了一幅天然的蕴含阴阳玄机的太极图景。不能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⑥我伫立船头,凝视着这一奇妙的天然“阴阳合”自然景观,其意蕴令人遐想联翩: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前不久,读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这位皇帝一生不迷恋权利,而是追求精神的安宁与自由。而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也敢于放弃官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他们都追求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在这穿越千年的不朽文字中,去探望人生,寻找精神的家园。这种进与退、得与失的人生哲学,不正应合了阴阳合的“太极神图”吗?

⑦“嘭”的一声,沉思中,小船靠岸了。回首望,阳光依然普照河面,绿水依然潺潺流去,春意正盎然。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退休后能否来此,买一小屋,租一块地,晓耕晚锄,侍弄菜园。闲来去清溪河畔,或垂钓,或荡舟,或歌吟,或写作……不亦悦乎!

15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清溪河畔浓浓的春意?请简要概括。(3分)

16下列句中的水与清溪河水的特点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吴均《与朱元思书》)

B.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范仲淹《岳阳楼记》)

C.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郦道元《三峡》)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小石潭记》)

17 第③段中加点的“异曲同工之妙”指什么?(2分)

18 品味第④段划线句子,回答问题。(6分)

那细细的波浪撞击声,那鱼儿唧水的咂咂声,和着那一篙一篙轻柔的摇橹声。

(1)这几种声响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分)

(2)为什么要写这几种声响?(4分)

19 根据文意回答,清溪河上的“太极神图”为什么“最令人称绝”?(4分)

散文阅读(18分)

15(3分)从暖暖的阳光、澄澈如镜的绿水、一排排密匝匝的翠竹林、扑棱棱跃入溪流中的灰色鸭子身上都可见到浓浓的春意。(写出三点即可得3分,每点1分)

16(3分)D

17(2分)都通过小动物传递出春的暖意和生机。(意对即可)

18(6分)(1)细微,轻柔。(2分)

(2)反衬(衬托)出清溪河的静谧和幽美(以动衬静),渲染出静谧祥和的氛围,烘托作者欣赏陶醉之情。(写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19(4分)

①地形十分神奇:奇妙的清溪河曲与两岸地形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太极图景;

②蕴含阴阳玄机,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

③令人遐想联翩:让人探望人生,寻找精神的家园,思索进与退、得与失的人生哲学。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2~16题。(18分)

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③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采,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⑤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⑥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⑧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⑨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⑩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12.文章两处写了母亲给“我”以力量,请分别写出是在什么时候给的。(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13.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属于 描写,作用是:

14.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深刻含义。(3分)

15.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写出四点)(4分)

1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用“ 的门推开了”的句式,写四行句子,连缀成一首题为“把门推开”的小诗。(不能抄文中的诗句)(4分)

把门推开

12.不愿上学时,或惧怕风雪时;找不到工作时,或心情沮丧时。 13.环境描写;烘托我找不到工作时沮丧、郁闷的心理。 14.母亲教会我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使我懂得了如何乐观地面对生活。 15.母亲是一位乐观坚强,富有智慧,聪明能干,循循善诱(或善于教育、激励孩子),富有爱心,富有诗意,朴实温柔的人。 16.例:读书把知识的门推开了。运动把健康的门推开了。游戏把快乐的饿门推开了。理解把友谊的门推开了。

阅读下面《八号风球下》这篇小小说,回答问题。(共17分)

八号风球猛烈地袭击着香港这个小岛。

天色很暗,这一带木屋区在暴风狂雨之下,飘摇欲坠。这一天不用上课,朱明生老师的小房亮起了灯。

他正在全神贯注地伏案批改作业。可是风声、雨声、锌片屋顶的稀里哗啦声,声声入耳;孩子的吵闹声、电视广播声、音乐声,也声声烦人。设在阁楼的这小书房,小得只能放一张写字台,坐一个人。他隐隐约约觉得屋子在摇,他分明看到屋顶震摇得快被掀开了。看看玻璃窗外,湍急的雨水迅猛地从山上向下流,那土坡正在蠕移,快要崩塌了……他轻轻叹一口气:“不会那么坏吧,不要担心。”他这样安慰自己,继续批改学生作文。

刚改了一本,他又胡思乱想:“这住处迟早得搬……”朱老师入校任教不久,家里大小口有许多张,太太身体不好……教师应有的那些好待遇,他还没享受到。此刻,他又强打精神,打开另一本作文簿。作文题目是规定的“八号风球下”。就在一星期前,八号风球袭港。他给同学们出了有关八号风球的作文题,要他们谈些看法和感受。那么巧,今日又是八号风球。

有好几位同学都写得不错,他们目光远大,胸襟宽阔,朱老师读了深受感染,给他们打上不低的分数。……这时,改到新的一本,它的头一句就这么写着:“八号风球真好,又不用上课了。”他正欲读下去,忽听得玻璃窗噼里啪啦一阵响。抬头一看,玻璃窗已被震裂,碎片纷纷散落。朱老师慌得抓住一片方板,挡住那窗口玻璃破碎处。他继续读那篇作文:“每当八号风球来到,我喜欢睡懒觉。要不然呢,就听听音乐……”读到这儿,朱老师又被一阵巨响所打扰。屋外的狂风这时大施淫威,猛然一刮,将一片锌片刮到阴沉的天空去了。雨,从那露天的一角扑进来。“屋破成这样了,毫无办法可想。”朱老师想,继续看那篇作文:“要不然呢,我喜欢看看窗外风景。八号风球下的海真有气势,真美啊!”

看到此,朱老师不能不翻看写这篇作文的学生的姓名了。一看,是洪成平的。他记起了,他的家坐落在浅水湾畔那一列三四层高的别墅群之中。“我该给他打几分呢?”朱老师知道洪成平的父亲并不好惹,常为儿子学业的恶劣而怪罪老师。他继续读下去:“八号风球下的窗外风景,雄壮美好!”刚读完这一段,朱老师抓笔的手停在半空,就听到楼下妻儿凄厉的尖叫,他看到窗外泥坡向下滑去,一股很大的泥流迅速地朝自家滚涌而来……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作者:东瑞)

16.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4分)

17.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说朱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3分)

18.前文的哪些语句为朱老师一家最终遭到的自然灾难埋下了伏笔(写出两句)?(2分)

19.小说为什么把背景设置在“八号风球下”?(4分)

20.小说突出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写出其中最重要的一组对比,并由此探究作者写这篇小小说的目的。(4分)

16.八号风球来临,停课在木屋区家里的朱老师批阅学生作文,后被泥流侵吞。(共4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7.参考:虽然家境贫寒,但善良且富有责任心和爱心。(共3分,写出2点并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意对即可)

18.参考:他隐隐约约觉得屋子在摇,他分明看到屋顶震摇得快被掀开了;看看玻璃窗外,湍急的雨水迅猛地从山上向下流,那土坡正在蠕移,快要崩塌了……;忽听得玻璃窗噼里啪啦一阵响。抬头一看,玻璃窗已被震裂,碎片纷纷散落。(共2分。)

19.渲染悲凉的情感基调  随着暴风的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暗示人物悲剧的命运 把人物放在风球中更能凸显人物的高贵品质  (写出2点得4分)

20.参考:风球来临,物质生活贫乏的朱老师依然在破旧的小屋里忘我地工作,而洪成平家住在豪华别墅,或睡懒觉,或听音乐,或欣赏窗外风景。通过对比,表现了贫穷者的责任心和爱心,富贵者的精神空虚和冷漠。表达了作者对贫富悬殊现象的思考以及对物质生活贫乏者、精神生活贫乏者的关切。(共4分。对比准确2分,作用2 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