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现代文阅读【12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

——你们走吧。”

12、文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哽住了”?(2分)

1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2分)

14、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运用 、______描写,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集中体现了韩麦尔先生______的思想感情。文中最能表达韩麦尔先生心声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5分)

15、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3分)

11、(2分)父亲不让他学习,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12、(2分)因为祖国被占领,自己不能教法语而极度悲痛(悲愤)。

13、(2分)最后一课结束。德语要代替法语。

14、(5分)动作  、语言  、神态(表情) 、 无限热爱自己的祖国  、 法兰西万岁。

15、(3分) 一是表达了对祖国土地被占领的痛苦(悲愤),二是坚信法兰西必胜。  

一起午餐

(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费方利 译

看戏中途休息时,她愉快地招呼我:“啊,我们第一次见面已经是很多年前了。还记得我见你的第一回吗?你请我一起午餐。”

我记得吗?

那是20年前,我租住在巴黎一间小小的公寓,挣的钱勉强够生活。她读了我的一本书,写信来与我探讨。我回信去感谢她。不久,我又收到她的一封来信,信中说她要经过巴黎,希望能跟我聊聊;但是时间有限,她唯一的空闲时间是下个星期四。她上午在卢森堡,问我中午是否可以请她到福伊约吃顿简便的午餐?福伊约是法国参议员用餐的地方,我完全消费不起,也从未想过去那个地方。但我想我有80法郎(金法郎),能维持到月末,一顿简单的午餐应该不会超过15法郎。若是把接下来两个礼拜的咖啡开销省下,应该足够应付。

我回信约这位朋友星期四的十二点半在福伊约碰面。她不如我想象的年轻,且外表僵硬,丝毫不吸引人。她实际上已经是年过四旬的妇人。她给我的印象是牙齿极多,又大又平整的白牙,远多出实际的需要。

菜单上来的时候,我惊呆了,因为这里的价格远比我料想的高出很多。不过她一再为我宽心。

“我午餐从不吃东西。”她说。

“哦,请不要这么说!”我慷慨地回应她。

“我从来只吃一样东西。我想如今人们吃得太多了。也许,一条小鱼。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三文鱼。”

那时三文鱼还不当季,菜单上也没有。但我还是开口问侍者有没有供应。有的,一只漂亮的三文鱼刚刚到,是店里来的第一只。我为我的客人点了。侍者问她等三文鱼上桌的时候,是不是要来点什么。

“不,”她回答道,“我从来都只吃一样东西。除非有点儿鱼子酱。我从不介意吃鱼子酱。”

我的心沉下一点。我知道我请不起鱼子酱,但是我总不能对她开这个口吧。我跟侍者说,无论怎样要送上鱼子酱。至于我自己,我选了菜单上最便宜的——羊排。

“我觉得你吃肉真不明智。”她说。“你吃那么油腻的肉,下午怎么工作呢?我不想让自己的胃负担太重。”

接下来是喝什么的问题。

“我午餐从不点喝的。”她说。

“我也不喝。”我立马回应她。

她向我露出友好的、白亮亮的牙。

“除了香槟,医生让我别喝其它的。”

我猜想我的脸色应该有点发白了。我点了半瓶香槟。故作轻松地说了声医生严格禁止我喝香槟。

“那你要喝点什么?”

“水吧。”

她吃着鱼子酱,啖着三文鱼。她欢快地谈美术、文学和音乐。可我在担心账单有多少。我的羊排上了,她很严肃地指导我的饮食。

“我看你习惯吃很重口味的午餐。这个习惯肯定不好。为什么不学学我,只吃一样东西呢?我保证你一定会感觉舒服很多。”

侍者拿着菜单又过来时,她装模作样地把他招呼到一边。

“不,不,我午餐从不吃什么。只要一口,其它的不用了,我说吃饭不过是个交谈的借口。我吃不下其它的了,除非他们有那种大芦笋。若是在巴黎没吃点芦笋就回去,那我多遗憾。”

我的心沉下来了。我在商店见过芦笋,知道价格奇高。每次见到,我都馋得流口水。

“夫人想知道你们这儿有没有那种大芦笋?”我问侍者。

我使尽全身力气祈祷侍者说不。他那宽大的、牧师一样的脸上堆满愉快的笑容,他跟我们保证绝对供应很大、很壮观、嫩滑无比,简直奇迹一样的芦笋。

“我一点都不饿,”我的客人叹口气道,“但是如果你坚持,我不介意来点芦笋。”

我点了芦笋。

“你要不要来点?”

“不,我从不吃芦笋。”

“我知道有人不喜欢芦笋。其实问题是,你吃的肉坏了你的胃口。”

我们等着厨师做芦笋。我焦灼不堪……

芦笋上来了。笋大、多汁且惹人垂涎。我看着这个邪恶的女人大口大口地下咽。终于吃完了。

“来点咖啡?”我问道。

“好吧,就要点冰激凌和咖啡。”她回答。

我已经死猪不怕开水烫了,便给自己点了咖啡,给她点了冰激凌和咖啡。

接着,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我们等咖啡的时候,侍者领班那张假面上带着谄媚的微笑,端着满篮子的大桃子走到我们跟前。这些桃子灿若纯真少女的绯红面庞,充满了意大利风景画的风情。桃子不是还不到上市的时候吗?天知道它们得值多少钱。可过了一小会儿,我也知道它们值多少钱了,因为我的客人,边说着话,边心不在焉地拿起一个来。

“你瞧,你的胃里塞满了肉”——我可怜的一小份羊肉——“你再吃不下别的了。我刚刚就吃了点小吃,可以再享用一只桃子。”

账单来了,当我结完账,我发现剩下的只能付一个寒酸的小费。她扫了一眼我留给侍者的三法郎,我知道她觉得我吝啬。可是当我走出饭店,我接下来一个月就穷得响叮当了。

“学学我的方式,”临别握手的时候她对我说,“午餐不要超过一样食物。”

“我比你还厉害,”我回嘴道,“我今晚什么都不吃。”

“幽默!”她欢快地喊道,跳进出租车。“你真是够幽默啊!”

我不是有报复心的人,但我毫无愧疚地看到了满意的结果。今天,她的体重足足有294磅。 (选文略有删改)

18.全文围绕“午餐”展开故事,请依照形式把表格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4分)

“她”的话

“我”的反应

“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三文鱼。”

“我从不介意吃鱼子酱。”

尽量显出慷慨,为她点了三文鱼、鱼子酱,而自己只要了最便宜的牛排。

“除了香槟,医生让我别喝其它的。”

(1)

“若是在巴黎没吃点芦笋就回去,那我多遗憾。”

(2)

“好吧,就要点冰激凌和咖啡。”

已经死猪不怕开水烫了,给她点了冰激凌和咖啡,给自己点了咖啡。

19.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

(1)从“她读了我的一本书,写信来与我探讨”这一句话中,你可以看到“她”和“我”是什么关系?(2分)

(2)“我”为什么说“毫无愧疚地看到了满意的结果”?(4分)

20.阅读故事,离不开想象。请你以“我”的身份,把画线句子“焦灼不堪……”中省略的内容写出来。(4分)

21.从全文来看,“她”有哪些鲜明的性格特征?请联系文章简要分析。(4分)

22.本文讽刺意味极强。有人认为,除了讽刺“她”外,对文中的“我”也含有讽刺。请你谈谈对这种看法的认识。(4分)

18. (4分)① 脸色发白,为她点了半瓶香槟,而自己只要了白水。②焦灼不堪,但仍为她要了芦笋,而自己借口不吃。

19.(2分)(1)是读者和作者的关系。

(4分)(2)“满意的结果”指现在“她的体重足足有294磅”。(1分)“毫无愧疚”是因为这种结果是她咎由自取。(1分)这也表现了“我”的幸灾乐祸(或自我安慰)(2分)

20. 20. (4分)开放试题。内容符合情境2分,语言符合身份1分,上下文通顺1分。示例:

(1)我焦灼不堪,额头上渗出了细细的汗珠……

(2)我焦灼不堪,偷偷地将手伸进了口袋,摸了摸我所有的财产——80法郎。

(3)我的额头开始渗出密汗,心里思忖:我的钱恐怕不够买单了,我是否该明确向她表明我的钱不够?

(这类题目指导学生答题时加入:外貌(神态)描写或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21. (4分)①虚伪:明明是自己要吃,却说什么“但是如果你坚持,我不介意来点芦笋”。②贪婪:吃饭时一边一遍又一遍地说她从来只吃一道菜,却一边装作很随便的样子点了一道又道最昂贵最稀缺的菜。③健谈:整个午餐,她说个不停。(每点2分:特点1分,分析1分)

22. (4分)开放试题:

赞同:文中的“我”生活窘迫,受到一个所谓的忠实女读者的奉承,在她的要求下,不得不请她去福伊约餐馆用餐,这远远超过了他的经济承受能力。一直弄得要一个月挨饿。讽刺了“我”囊中羞涩却又抹不开面子,硬充好汉。(不赞同:主要是讽刺“她”,并且处处把“我”和她对照来写,虽写出我的窘态,但是为了突出她的虚伪贪婪。)

出售欲望的孩子

占保祥

卡尔从小被祖母拉扯大,性格偏激执拗,方圆几个社区,没人愿意招惹他。

13岁那年,一次喝酒后,卡尔竟抢了一位妇女的挎包,里面有几百美元现金。从此,卡尔爱上了抢劫,欲罢不能,无人不知他的恶行。校长对他很是头疼,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孤儿。

事情越演越烈,卡尔的欲望愈发膨胀起来。在学校,他成了老大,拉帮结派,唯我独尊,公开旷课,还常常偷同学的东西。

被学校开除后,卡尔才明白自己的行为损害了祖母的尊严。想到祖母苍老的面庞,他无地自容。

走在匆忙的人群中,卡尔看见了一个小个子的老者,他的钱包露了出来,简直是天赐良机。瞬间,欲望控制了卡尔,他跟随着老者,走街串巷。终于,老者走累了,坐在地上休息。

卡尔的手伸向了老人的钱包。一刹那间,钱包就落到了卡尔的手中。

卡尔本来是这样设想的:拿到钱包后,冲老人扮一个鬼脸,然后逃之夭夭。

但他的手却遭到了强有力的__,老人的手像钳子一样抓住了他的手。卡尔看到了一张狰狞的脸,可怕的脸。老人什么也没说,反身将他塞进了身后的小屋里。

老人问他,说吧,怎么办?是送到警察局,还是私了?

别送警察局了,丢面子。卡尔垂头丧气地说。

那好吧,看来你是个惯犯,有这样的本事也算了不起。我有个孙子,很想学会这一招,你将欲望和技能卖给他吧。话音未落,一个年轻人推门走了进来。

他叫奇里,你现在把你所有的技术传给他。但要记住,以后你永远不能再有这样的欲望和行为了,否则你就是侵权。如果发现你再做坏事,就将你扭送到警察局和专利局,因为你同时犯了两大罪,要受到严厉制裁。

老人的话说得斩钉截铁,容不得卡尔不同意。老人拿出一张协议书,抬头写着:出售欲望协议书。老人握着卡尔的手,让他摁下了手印。

卡尔被放出来时,感到一阵恐惧和失望。他想到了老人的脸,那双有力的手,还有那张协议书。

卡尔回到家时,祖母正在与老师谈话。看到祖母向老师求情的表情,卡尔不由失声痛哭。他发誓再也不做对不起祖母的事。

回到学校后,卡尔解散了“坏蛋组织”,一心一意做个好孩子。欲望再次袭来时,眼前便立刻浮现出那位老人的脸。他不敢出手,他害怕报复,害怕那间小黑屋。

卡尔考上高中后,身上的臭毛病彻底改掉了。渐渐地,祖母也年迈多病,无力再管制他。他学会了自立,每天帮祖母打扫房间、做饭,邻居们都夸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那天,卡尔正在侍弄庭院里的鲜花,一位老人推开了他家的院门。卡尔上前询问,却发现是那张可怕的脸。正是那个老者。

卡尔心想,他一定是想将以前的事告诉祖母,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见到祖母,否则祖母的病会雪上加霜。这时,老人走了过来,脸上却荡漾着慈祥的微笑。他摸摸卡尔的头,问:你奶奶呢?

她不在家,出去了,我知道你想做什么。你不能这样对待一位病中的老人!卡尔正言厉色。

学会护着奶奶了?好孩子,我是来看望你奶奶的,这不,牛奶、鲜花。老人说着,指了指手中的袋子。

原来他和祖母认识。卡尔一脸疑惑。

老人进了屋,屋内传来了奶奶与老人开心的对话。卡尔忍不住贴在门上偷听。听到一半时,卡尔禁不住潸然泪下。

祖母早就知道了他的劣行,她没有张扬,而是与这位好友一起,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改掉了卡尔的毛病。这样做,既彻底解决了问题,又不让卡尔失去人格和尊严。

这个出售欲望的孩子,当晚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欲望是可以出售的,但亲情和尊严永远不能。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以“出售欲望”为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耐人寻味,给读者以充分想象和深入思考的余地。

B.文中老人上门来看望祖母的情节,既对前面情节作了合理的解释,又充分展示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祖母和老人对卡尔的无限关爱。

C.“别送警察局了,丢面子。”一句,一方面表明卡尔内心十分恐惧,另一方面表明他对原来的偷抢行为深深自责。

D.小说通过讲述卡尔在祖母和老人的巧妙教育下彻底改掉了坏毛病的故事,表明亲情与尊严的重要。

1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5分)

(1)标题中“出售欲望”的意思是什么?(2分)

(2)卡尔偷听奶奶与老人的对话,为什么听到一半时,禁不住潸然泪下?(3分)

15.选文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巧妙设置悬念,请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16.选文最后说:“欲望是可以出售的,但亲情和尊严永远不能。”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结合生活实际谈谈选文给了你什么启示。(6分)

13.(3分)C 

14.(5分)(1)“出售欲望”指卡尔将抢钱偷钱的想法出卖给人,就没有了这种权利,以后再抢钱偷钱就是侵权。(2分) 

(2)因为他从奶奶与老人的对话中知道了两个长辈为了拯救自己用心良苦,深为长辈的关爱而感动,也深为自己的行为而悔恨。(3分)

15.(6分)祖母早就知道了他的劣行,她没有张扬,而是与好友一起,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改掉了卡尔的毛病。(2分)这样写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2分)突出了祖母的慈爱与智慧。(2分)

16.(6分)(1)一个人身上的贪欲是可以出卖的,是可通过别人的教育和自己的努力改正的,但亲情和人格尊严是不能出卖的,也就是说师长与亲人的关爱、自己的人格尊严无论如何不能丢。(3分)

(2)示例:现实生活中,老师、家长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犯错误的孩子,要懂得教育智慧。而有坏毛病的孩子,应多为父母、亲人着想,多为家庭、学校着想,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3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7题。(20分)

我 长 大 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是 描写,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4.家里“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我”想象中会有怎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

5.为什么文中“撞人”和“吃晚饭”详写,而照顾老奶奶却略写呢?

6.“我”曾认为上中学就是“长大”,是把 作为长大的标准。第二次,“我”曾认为长青春痘就是“长大”,是把 作为长大的标准。我终于意识到“长大”的真正含义,是因为 。

7.“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7题。(20分)

1.希望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2.环境为下文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交代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的缘由) 

3.因为我坐的车撞了人,自己还想一走了之 

4.想象中父亲会严厉地批评我;因为他亲眼看到我闯了祸,而闯祸是要受惩罚的  

5.文章要突出的是我如何意识到什么是“长大”,“撞人”和“吃晚饭”交代了我意识到长大的具体内容 

6. 拥有一定的学识;身体发育到一定的程度;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有责任心,敢于承担责任。

7.长大并不仅在于年龄,更在于心理。年龄大并不等于“长大”,年龄小也未必是没有“长大”,“长大”的标准是有责任感

阅读《最后一课》选段,完成1—6题(18分)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小弗朗士看见普鲁士兵操练,想了些什么?看见布告牌前许多人,想了些什么?此时的小弗朗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2. 文段中有两处暗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请写在下面。

3. 这篇小说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可是小说开头描写的“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的明媚景象,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4. 由选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这篇小说采用了第几人称的叙述方式?这种方式有什么好处?

5.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6.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关于韩麦尔先生上述表现,下列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阅读《最后一课》选段,完成1—6题(18分)

1.见普鲁士兵操练,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看见布告牌前站了许多人,想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又出了什么事了。  是个不懂事,幼稚,不爱学习的孩子,但又憎恨侵略者的布告。

2.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3.合适。前后对比,看出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以乐景写悲情,反衬悲情,悲情更悲。景物是那么美好,而人民却受沉重的苦难,这种反衬更加突出悲壮气氛。

4.一人称,给读者亲切、真实的感受

5. 对韩麦尔先生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十分崇敬。

6. D.

不一样的幸福(14分)

①到浦东机场接朋友,从悉尼到上海,不知什么原因,飞机误了点,于是,大厅里聚了好些等侯的人。

②他很有些特别,因了手里的那束火红的玫瑰。这一团玫瑰红得扎眼,张扬得旁人都免不了生出好些个羡慕来。我猜,他是来接女朋友的。他捧着花,安静地坐着,和周围渐渐地就形成了反差。等待的人,或多或少总有些烦躁,或大声地对着手机嚷嚷;或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讨论,穿插着好多的抱怨;也有带着孩子来接人的,小孩子就满大厅瞎跑,又制造出各种嘈杂的声音。我也等得很有些无聊,于是,更加地羡慕起他来:等待自己爱的人,过程也可以这般恣意。我猜,他一定很爱他的女朋友。

③我在他的旁边坐下,我觉得他的安静可以感染我,让我不断烦躁的心宁静下来。他看了我一眼,然后微笑,他的笑容很好看。

④他耐心地等着,手机不时地响起,“今天下午的会议先取消,我还在机场,晚点了,我赶不回来。”“对不起,杨总,今晚不行,今晚我已经有安排了。”“这个合同有些地方还需修改,明天我回公司来处理。”“这件事让陈助理先处理,等我回公司再说。”我猜,他一定是个不小的领导,而且很忙。这样一个大忙人现在在等待一架晚点的飞机,其实,接人,他完全可以安排下属的。

⑤终于,终于,广播里有了那架飞机的消息,已经安全降落了,乘客们开始办手续了,我们可以去通道那里候着了。通道口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人,想要看清里面出来的人得踮起脚尖。他站在那里,高高地举着那束玫瑰,比任何牌子都醒目。

⑥陆陆续续,人开始走出来了。我一边找着朋友,一边“找”着他的女朋友,一定非常非常的漂亮。

⑦朋友很快就出来了,看到我,一阵寒暄。我却忍不住地分神,看他,依然举着玫瑰,依然安静地等待。

⑧然后,他笑了,大步地往前走。通道里,一对老公公和老太太相扶着走向他。他把玫瑰塞在老太太的手里:“妈,我怕你们看不清,特地选了最红的一束。”“儿子,等很久了吧。”“没事,接到你们就好了。”“澳大利亚真漂亮……”“下次,再给你们报个欧洲团……”他一手推着行李车,一手搂着母亲,另一边站着父亲,一家三口向停车场走去。那束玫瑰花像火一样照耀在他母亲的胸前。

⑨原来,我的猜测是错误的。错误的更好,错误的更显出了意想不到的幸福,怪不得,这束玫瑰如此鲜活。

9.第②段中说“他很有些特别,因了手里的那束火红的玫瑰”,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在哪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④段写“他”的手机不时响起这一细节有何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赏析第8段的句子:那束玫瑰花像火一样照耀在他的母亲胸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完全文,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尽孝其实很简单,一句温馨的问候,一个关切的眼神,一杯浓浓的香茶……都能让父母为之感动。也请你讲述一个你对父母关爱的事例。(3分)

9.(1)、捧着玫瑰花安静、耐心你地等待,不烦躁,与周围的人渐渐形成反差,很特别。

(2)、他用火红的玫瑰花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出人意料,很特别。

10、手机不时地响起,可知他是个大忙人,接人的事可叫下属去做,但他去安静、耐心地等待晚点的飞机,侧面反衬出他对父母的重视、对父母的爱高于一切。

11、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对他父母火热的爱,让母亲感受到火一般的温暖溢满胸膛。

12、他是一个成功人士,是一个注重亲情,孝顺父母,关爱父母的人。

13、例子略(能写出具体事例,体现关爱父母的行为即可)

难忘的体罚

兰妮·麦克穆林

  培根有句名言:天生的才干如同天生的植物一样,需要靠教育来修剪。这种修剪有一个必要的前提:不要伤害孩子。

  也许,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有威信极高而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敬畏如神的老师,但肯定不会有哪位老师会像在我们镇上呆了三十多年的弗洛斯特女士那样,差不多成为全镇老少的严师,让大家都服膺于心。

  我不知道她是如何走进众人的心底的,至于我,那是因为一次难忘的体罚:挨板子。

  那是一次数学考试。试前,弗洛斯特女士照例从墙上把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取下来,比试着对我们说:“我们的教育以诚实为宗旨。我决不许任何人在这里自欺欺人,虚度时日。这既浪费你们的时间,也浪费我的时间。而我早已年纪不轻了,奉陪不起——好吧,下面就开始考试。”说着,她就在那张宽大的橡木办公桌后坐了下来,拿起一本书径自翻了起来。

  我勉强做了一半,就被卡住了,任凭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于是,我顾不得弗洛特女士的禁令,暗暗向好友伊丽莎白打了招呼。果然,伊丽莎白传来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我赶紧向讲台望了一眼——还好,她正读得入神,对我们的小动作毫无察觉。我赶紧把答案抄上了试卷。

  这次作弊的代价首先是一个漫长难熬的周末。晚上,我翻来翻去难以入眠,才迷糊过去,又被恶梦惊醒——连卧室墙上那些歌星、舞星们的画像都似乎变成了弗洛斯特女士,真让我心惊肉跳!早就听人说过,教室里一只蚂蚁的爬动也逃不过弗洛斯特女士的眼睛,这么说,她现在只是故意装聋作哑罢了。思前想后,我打定主意,和伊丽莎白一起去自首。

  周一下午,我们战战兢兢地站到了老师身边。“我们知道了错了,我们以后永远不做这种事了,只是……”(没说出口的是“请您宽恕!”)“姑娘们,你们能主动来认错,我很高兴。这需要勇气,也表明你们向善之心。不过,大错既然铸成,你们必须承受后果——否则,你们不会记住!”说着,弗洛斯特女士拿起我们的试卷,撕了,扔进废纸篓。她又说道:“考试作零分计,而且……”

  看到她拿起松木板子,我们都惊恐得难以自持,连话也说不囫囵了。

  她吩咐我们分别站在大办公桌的两头,我们面面相觑,从对方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窘态。“现在你们都伏在自己身边的椅背上——把眼睛闭上,那不是什么好看的戏。”她说。

  我抖抖索索地在椅背上伏下身子。听人说,人越是紧张就越会感受到痛苦,老师会先惩罚谁呢?

  “啪”的一声,宣告了处罚的开始,看来,老师决定先对付伊丽莎白了。我尽管自己没挨揍,眼泪却上来了。“伊丽莎白是因为我才受苦的!”接着,传来了伊丽莎白的呜咽。

  “啪!”打的又是伊丽莎白,我不敢睁开眼睛,只是加入了大声哭叫的行列。

  “啪!”伊丽莎白又挨了一下——她一定受不了啦!我终于鼓起勇气说:“请您别打了,别打伊丽莎白了!您还是来打我吧,是我的错!——伊丽莎白,你怎么了?”

  几乎在同时,我们都睁开了眼睛,越过办公桌,可怜兮兮地对望了一下。想不到,伊丽莎白竟红着脸说:“你说什么?是你在挨揍呀!”

  怎么?疑惑中,我们看到老师正用那木板狠狠地在装了垫子的座椅上抽了一板。“啪!”哦,原来如此!

  ——这便是我们受到的“体罚”,并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在弗洛斯特女士任教的几十年中,这样的体罚究竟发生了多少回?我无从得知。因为有幸受过这种板子的学生大约多半会像我们一样:在成为弗洛斯特女士的崇拜者的同时,独享这一份秘密。

14.文章开头部分运用对比手法极力渲染弗洛斯特女士的严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1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A.面面相觑:

B.窘态:

16.文章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分)

17.“这便是我们受到的体罚“”句中的“体罚”一词为什么要加引号?(3分)

18.文章最后揭示了弗洛斯特并没有真正体罚"我们",这在前文中有伏笔,请找出来。(3分)

19.你认为弗罗斯特老师最令人感动的是哪一点?为什么?(不少于30字)(4分)

14.突出它的严格,以及为下文弗洛斯特女士用特殊的方法来"体罚""我"和伊丽莎白作铺垫

15.我和伊丽莎白因惊恐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尴尬难堪的样子。

16.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突出地写出了弗洛斯特女士眼光的锐利.(2 分)

17为这次“体罚”,弗洛斯特女士并未真正"体罚""我们虽无肌肤之痛,却唤醒了我们的勇气和我们的向善之心,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她对"我们"的爱,感受到了她高超的教育艺术.

18.她吩咐我们站在大办公桌的两头(1分);现在你们都伏在自己身边的椅背上——把眼睛闭上,那不是什么好看的戏.(2分)

19..开放性试题——注重学生的精神教育,而不是以体罚来让学生醒悟,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又起到了深入心灵的效。

阅读下文完成9-13题 (14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9.《藤野先生》选自 (作者)的散文集 。 (2分)

10.加点的“他们”分别指什么?(2分)

(1) (2)

11.“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作者觉得“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2分)

A.叫声特别响,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B.日本青年的叫声极大地刺伤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C.是日本学生的发出的叫声,而作者是中国人。

D.叫声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听课。

1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3.“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时那地”是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体现出作者的什么精神?(4分)

                                          

                                          

9.鲁迅;《朝花夕拾》

10.日本所谓的“爱国青年”;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

11.B

12.反语 作者特意用了这个本来不构成因果关系的句子来表示自己民族自尊心受到损害之后极大的愤概和对这些别有用心的日本青年的强烈谴责。这样即表现了自己的爱国之情,也为下文的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做了有力的铺垫,使上下文有很自然的过渡。

13. 那时指的是:仙台学医时。那地指的是:在日本仙台。我的意见变化了:弃医从文     从而可看出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4 题。 (18 分 )

邂逅霍金

⑴自从《时间简史》〔《时间简史》霍金所著的科普作品,1988年初版,讲述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的科学探索成果)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学人争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一则太忙,二则有自知之明,未必看得懂。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是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⑵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⑶7月1日下午,一位青年朋友约我一起去那家有百年历史的ORCHARD(果园)茶室,走过剑河边时他告诉我,傍晚霍金常在这里散步,有时可以遇见他。于是霍金成了我们的话题,我问这位学西方哲学的博士生是否看过《时间简史》,他说看过,但也没有看完。这使我颇感__,我的选择看来是明智的。

⑷六时半,当我们从茶室回家又经过剑河边时,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⑸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

⑹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的魅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⑺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

⑻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随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⑼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⑽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要不,凭着他的才华和毅力,他完全能为人类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⑾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⑿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可贵。

⒀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更愿世界上其他“霍金”能像他那样幸运。

【注释】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 他因患“渐冻症”(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卢伽雷氏症),禁锢在一把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

20、在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3分)

21、文中“我”初见霍金时“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22、作者说“霍金是幸运的”,其理由是什么?请分条称述。(3分)

23、最后一段中,作者为什么希望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的一生?(3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次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女记者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疾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的太多吗?”霍金的脸庞充满恬静的微笑,他艰难地扣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标准的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幕下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以及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 ”

(1)你认为霍金的回答反映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2)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3分)

20、①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这样一位的超常的人,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②周围的感染了我,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意思对即可,4分)

21.排比。写出初见霍金时的复杂心情,增强语气语势。(3分)

22.作者说“霍金是幸运的”,其理由是什么?请分条称述。(3分)

①取得非凡杰出的科学成就;②直接挑战传统权威理论;③以坚强毅力战胜罕见疾病; ④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答对三点即可,3分)

23. 希望人们能够让霍金远离各种干扰,像常人一样平静地生活,这才是对他最大的尊重。(意思对即可,3分)

24.乐观、坚强、有理想、有爱、有感恩的心等;启迪有条理,角度多,有现实意义,有正能量。

阅读课内文段,回答16--19题。(共12分)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6、 怎么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

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深刻含义。(3分)

17、 文中“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中连用

了三个“最”字体现了怎么的思想情感?(3分)

18、小弗朗士对鸽子的叫声引发的联想有什么深刻的含义?(3分)

19、作为中学生的你怎么将爱国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呢?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16.“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玥匙”比喻法国语言;只有牢牢记住祖国语言文化的根,才能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才能团结起来求得解放。

17.对法国语言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18.对普鲁士侵略者的讽刺,嘲弄普鲁士士兵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愚蠢。

19.要有思想,有条理,充满正能量,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