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9-22题。(12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才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9.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 (2分)

20.文中画线句子是 描写,作用是

4分)

21.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3分)

22.“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19.希望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

20.环境  为下文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交代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的缘由)  

21.因为我坐的车撞了人,自己还想一走了之 

22.长大并不仅在于年龄,更在于心理。年龄大并不等于“长大”,年龄小也未必是没有“长大”,“长大”的标准是有责任感  。(意思相符即可)

阅读《社戏》选段,回答(14---18题 共15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使我的心也 ,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4.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3分)

A.悠扬 宛转 愉快 消散 B.宛转 悠扬 沉静 弥散

C.宛转 悠扬 宁静 融汇 D.如泣 如诉 悲凉 弥散

15.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选文内容: 。(2分)

16.选文写“连山”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衬托出了

(3分)

17.第一段中的“依稀”和“似乎”二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

18.这几段景物描写,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来写。请按下面要求各写出一个例句:(4分)

从听觉方面写的有

从视觉方面写的有

触觉方面写的有

从嗅觉方面写的有

(16分)

仙人掌花

看见别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了我养花的兴致。我从花草市场陆续买了一些回家种养,海棠、月季、杜鹃、米兰、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施肥,但终究是很难坚持,结果一盆盆花草都枝枯叶落。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只是闲情逸致,那完全是精明勤快人的事儿,与我这个愚汉、懒汉无缘。

例外的是,只有一盆仙人掌活了下来。

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和空气。

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犟呢?要是海棠、月季、杜鹃、米兰也这样易于生存该有多好啊。对于仙人掌的存在,我也不再关心。

许久后的一个黄昏,我倚着阳台观望,无意中又瞥见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却忍不住大笑起来。

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活像一张老人的脸。

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都困难。这可怕的东西!

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一到,奇迹竟发生了。一个雨后的清晨,我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发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映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竟然是花。

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12个金黄色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此刻,仙人掌正骄傲地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朵,能不倾注全部心血吗?

八年级语文试题卷(第3页,共6页)

可以想象,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正是有了这冷峻和坚强,在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的花之后,我们还能欣赏到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它绝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肃然起敬。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11.文中说,“仙人掌花”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它的“异常漂亮”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12.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内容。(4分)

(1)谁想夏天一到,奇迹竟发生了。

(2)它绝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肃然起敬。

13.下列句子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1)它总是绿而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和空气。

(2)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14.文章题为“仙人掌花”,为什么还要写“海棠、月季、杜鹃、米兰”?而且作者前半部分极写仙人掌花的丑陋,而后半部分又对其极尽赞美之词,是否有矛盾之嫌?请简要分析。(4分)

11.花瓣的颜色、光泽(2分);花穗、花粉的质感(2分)。

12. ①丑陋的仙人掌竟开出了一朵异常漂亮的金色花。(2分)②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而变得冷峻而坚强。(2分)

13.①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仙人掌的毛刺获得“阳光和空气”的情态,突出了仙人掌顽强的生命力。(2分)②议论,从仙人掌身上感受到,外在美只有同顽强不屈的内在美结合在一起,才会魅力永存。(2分)

14.对比,突出开花前的仙人掌外表丑陋却倔强,不美不雅却易于成活。

不矛盾,先抑后扬,突出仙人掌的顽强。

阅读《擦不掉的鼓励》,完成19---24题 (共14分)

擦不掉的鼓励

①十八年前,我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对画画独具的天赋,我意识深处有一种当画家的梦。那时候,我家太穷,买不起画笔和画纸,上学的时候,内心迸发出的画画冲动让我偷偷拾起老师用过的粉笔头,在黑板上一展风采。  

②有一天,一个戴着眼镜、鹰钩鼻子、笑嘻嘻的人头像出现在黑板上。同学们进来了,看着这幅漫画哄堂大笑。因为大家知道,我画的是班主任老师,一位头发白了一多半的老人。大家笑过后,我开始害怕了。正想上去擦掉,老师却已大步走了进来。老师朝黑板上看了一眼,轻咳一声,眯起双眼,表情严肃而凝重:“是谁画的?请站出来!”

③刹那间,教室里一片沉寂。谁都有种预感——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同学们紧绷心弦,始终没人应声,我当然吓得不行。老师却微笑起来,慢慢地拿起了黑板擦。随着黑板擦在黑板上慢慢地移动,一些歪歪扭扭的字迹不见了,顶边的淡淡的细线也擦去了,留下来的,只是黑板中心的那个人头像。

④“好,现在我再问一遍,这是谁画的?”班主任老师再次将目光转向同学们。同学们将所有的目光又都聚向了我,半晌,我才站了起来,嗫嚅地说:“是我。”然后重重地低下头。然而老师没有责骂我,来到我的身边,用手帕轻轻地抹净我沾满粉笔灰的脸,然后走向讲台,大声问道:“同学们,你们看,这个人头像像谁呀?”

⑤同学们全都屏气息声,谁也不敢说它像老师。于是,老师把目光转向了我:“你画的是我吗?” “是的。”我的声音细若蚊蝇。“那你说说,你画的是我什么时候的神态?”老师笑了,“不要怕,尽管说。”

⑥这时,我抬起头,看见了老师一__颜悦色的脸。一时间,我忘了在黑板上画老师的过错,大声说道:“我是画的老师高兴时的神态!”

⑦这时候,我看见老师笑了,还点了点头,眼神中满是赞许,我也笑了。我看了看老师,再扫了一眼画像,发现鼻子上是有一些偏差。我羞愧地红了脸。老师却手抚下巴,慢条斯理地说:“鼻子是大了点儿,不过,这是漫画,漫画是允许夸张的。小画家敢于把我的鼻子拉长放大,说明他准确地抓住了我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同样的道理,我们写作文,也要抓住描写对象的基本特征去写,才能又简约,又鲜明。”说着,他拿起粉笔,在人头漫画的嘴角处加了一道笑纹,立即,一个笑容可掬形态更生动的人头像出现了。

⑧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时,老师向同学们打了一个手势,又说:“鱼儿在水里才能遨游,我们这位小画家的画应该出现在哪里呢?应当出现在他的画本上,应当出现在学校的墙报上,应当出现在一些漫画家的著作上。画在黑板上,往往容易产生不礼貌之嫌,而且也影响环境美。所以说,我得擦掉它!”然后,我看见老师拿起黑板擦,往那个人头像擦去。随着那人头像一点一点地消失,我的眼睛,也一点一点地湿润起来。

⑨十八年后,我终于成了一名全国有名的青年画家。画作先出现在画本上,然后是墙报上,直至漫画家的著作上。逢人我便提起,是老师那个擦不掉的鼓励,让我实现了今生的梦。

1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3分)

20.结合文意解释选文第③段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21.选文第④段写道:“(老师)来到我的身边,用手帕轻轻地抹净我沾满粉笔灰的脸。”请说说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2分)

22.阅读选文第⑧段,结合全文,说说“我”眼睛为什么会“湿润”?(2分)

23.文中班主任是一个怎样的老师?(3分)

24.最后一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2分)

[2afe30ec246acadf.jpg]

阅读《最后一课》,完成13---18题 (共15分)

①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②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普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3.“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这一语句,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2分)

14.“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这一细节,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2分)

15.小弗郎士对鸽子的叫声产生的联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16.“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17.如果结尾处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一举止和表情的?(3分)

18.“最后一课”结束了,请你续写一段,写“我”是怎样离开教室的。(50字左右)(4分)

[ae467b1786350388.jpg]

阅读《一只空瓶子的温暖》完成19-23(共12分)

①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②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③我知道女儿会不屑一顾,还会说我老土。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会比着谁会浪费。不过我会用事实告诉她,即使像有钱的比尔·盖茨,在生活中也是反对浪费的。

④果然,女儿看到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给扔掉。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钱,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⑤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不想,她趁我不备,伸手把空瓶子从我手提袋里取了出来,回过头,又重新把它放到了原处。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

⑥看着女儿清水般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那个老人我是知道的,每天靠捡一些废品养活自己,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

⑦我没有说话,只是感激地冲女儿笑,夸她长大了。我看到,暖暖的夕阳下,那只空瓶子稳稳地站在垃圾箱旁边,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

⑧它带去的,有温暖,有尊严。

19.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填写下表。 (2分)

人 物

事 件

心理反映

女儿

把空瓶子放到垃圾箱旁

爸爸想教育女儿

爸爸

捡回瓶子

女儿__________

女儿

(2)

爸爸惭愧

20.爸爸本想教育女儿不要浪费,教育过后,为什么“忽然有些惭愧了”?(3分)

21.赏析下面句子。(3分)

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

22.第⑦段中加点的词语“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2分)

23.理解题目“一只空瓶子的温暖”的含义。(2分)

19.吃惊 重新把瓶子放到原处并说明原因 (2 分)每空1 分。

 20.一是因为爸爸明白女儿把空瓶子放回到垃圾旁,是为了给捡废品的老人劳动的尊严— —靠劳动吃饭; 二是因为自己曾经给予老人的帮助是一种施舍; 三是因为对女儿的误解; (3 分)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即可得满分3分。

 21.示例: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女儿完成任务后的一种轻松、愉快和十分自 豪的心理。 评分说明:(3分)答出赏析角度1 分,准确赏析2分。 22.一方面是指那个捡废品的老人,另一方面是指有尊严靠劳动生活的人。 评分说明:(2 分)每一点1 分,全答对得2 分。

 23.示例:一方面是指女儿用空瓶子给捡废品的老人带去的有尊严的温暖;另一方面是指 爸爸看到女儿成长后内心感到的温暖。 评分说明:(2 分)每一点1 分,全答对得2 分。

课外现代文阅读(15分)

奶奶与父亲

父亲走时,我17岁。奶奶走时,我18岁。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啊。

父亲讲完这个故事,欲言又止。我看到他显得很疲惫,说:“您别讲了吧,我明白,我们会照顾好奶奶的。”父亲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时父亲已经在病床上躺了3个月,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那些日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却从未发现奶奶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她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起床,给鸡喂食,然后做饭。

每当亲戚或乡邻来探望父亲的时候,奶奶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跟他们拉家常,像根本

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快要离去一样。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人一样。我也一直觉得奶奶是老糊涂了,因为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父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摸着父亲的额头,冲着父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还可以带曾孙呢。

没过多少日子,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那天,家里人哭成一团,唯独奶奶没有流泪,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门口,无论谁叫她,她也不应不动。

第二天我才发现,奶奶的头发已经找不到一根黑色的了。我突然间觉得奶奶一下子老了十几岁。

在父亲去世后的一个星期,奶奶连一粒米都未曾下肚。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奶奶的床前,奶奶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了父亲讲过的故事。讲究,奶奶木然地望着窗户,自言自语地说:“母疼儿是长江水,娘不想让你走得有牵挂啊。”我说:“奶奶,如果你想父亲了,就哭出来吧。”奶奶说:“孩子,奶奶的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8个月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在一个大家不曾想到的夜里,奶奶睡下后便没有再醒过来。

(选自2012. 10《读者》作者尹定瀚)

16、读完文章,你是如何理解奶奶对病危父亲那种平静的态度的?(3分)

17、奶奶对父亲的爱看似平静超然,实则刻骨铭心,请你结合文章找出依据。(3分)

18、这篇文章中转引的故事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用意?(4分)

19、本文的行文章法很特别,采用了双线结构:写故事中母子之爱与现实中母子之爱。试分析比较现实中和故事中母子之爱有何异同?(3分)

20、读了本文之后,每个人都会被文中母亲那种无私的爱所感动,请你结合所知道的赞美母爱的诗词谚语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2分)

16.(3分)奶奶表面上对病危的父亲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悲伤留恋;实质上是不想让她的

儿子带着牵挂离去;表达了奶奶对父亲深藏不露的爱。

17.(3分)父亲去世后,奶奶的头发一夜变白;一个星期奶奶一粒米未曾下肚;“我”劝奶奶“想父亲就哭出来”,奶奶说“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18.(4分)用了对比手法;儿子落水,不会水的母亲下水施救,母亲落水年轻力壮的儿子仅伸出扁担施救;用意在于自然引出故事的主旨: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

19.(3分)现实中和故事中的母亲都很爱自己的儿子;但表现不同,现实中的母亲对儿子的爱表现得更理性,更深沉;现实中的儿子对母亲的爱远远超过了故事中的儿子,在自己无力尽孝的情况下,让孙子承担起为奶奶尽孝的责任。

20.(2分)可供引用的谚语诗句:儿行千里母担忧。养儿方知父母恩。天地宽大,父母恩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具体答案略。

课内现代文阅读【12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

——你们走吧。”

12、文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哽住了”?(2分)

1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2分)

14、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运用 、______描写,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集中体现了韩麦尔先生______的思想感情。文中最能表达韩麦尔先生心声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5分)

15、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3分)

11、(2分)父亲不让他学习,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12、(2分)因为祖国被占领,自己不能教法语而极度悲痛(悲愤)。

13、(2分)最后一课结束。德语要代替法语。

14、(5分)动作  、语言  、神态(表情) 、 无限热爱自己的祖国  、 法兰西万岁。

15、(3分) 一是表达了对祖国土地被占领的痛苦(悲愤),二是坚信法兰西必胜。  

一起午餐

(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费方利 译

看戏中途休息时,她愉快地招呼我:“啊,我们第一次见面已经是很多年前了。还记得我见你的第一回吗?你请我一起午餐。”

我记得吗?

那是20年前,我租住在巴黎一间小小的公寓,挣的钱勉强够生活。她读了我的一本书,写信来与我探讨。我回信去感谢她。不久,我又收到她的一封来信,信中说她要经过巴黎,希望能跟我聊聊;但是时间有限,她唯一的空闲时间是下个星期四。她上午在卢森堡,问我中午是否可以请她到福伊约吃顿简便的午餐?福伊约是法国参议员用餐的地方,我完全消费不起,也从未想过去那个地方。但我想我有80法郎(金法郎),能维持到月末,一顿简单的午餐应该不会超过15法郎。若是把接下来两个礼拜的咖啡开销省下,应该足够应付。

我回信约这位朋友星期四的十二点半在福伊约碰面。她不如我想象的年轻,且外表僵硬,丝毫不吸引人。她实际上已经是年过四旬的妇人。她给我的印象是牙齿极多,又大又平整的白牙,远多出实际的需要。

菜单上来的时候,我惊呆了,因为这里的价格远比我料想的高出很多。不过她一再为我宽心。

“我午餐从不吃东西。”她说。

“哦,请不要这么说!”我慷慨地回应她。

“我从来只吃一样东西。我想如今人们吃得太多了。也许,一条小鱼。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三文鱼。”

那时三文鱼还不当季,菜单上也没有。但我还是开口问侍者有没有供应。有的,一只漂亮的三文鱼刚刚到,是店里来的第一只。我为我的客人点了。侍者问她等三文鱼上桌的时候,是不是要来点什么。

“不,”她回答道,“我从来都只吃一样东西。除非有点儿鱼子酱。我从不介意吃鱼子酱。”

我的心沉下一点。我知道我请不起鱼子酱,但是我总不能对她开这个口吧。我跟侍者说,无论怎样要送上鱼子酱。至于我自己,我选了菜单上最便宜的——羊排。

“我觉得你吃肉真不明智。”她说。“你吃那么油腻的肉,下午怎么工作呢?我不想让自己的胃负担太重。”

接下来是喝什么的问题。

“我午餐从不点喝的。”她说。

“我也不喝。”我立马回应她。

她向我露出友好的、白亮亮的牙。

“除了香槟,医生让我别喝其它的。”

我猜想我的脸色应该有点发白了。我点了半瓶香槟。故作轻松地说了声医生严格禁止我喝香槟。

“那你要喝点什么?”

“水吧。”

她吃着鱼子酱,啖着三文鱼。她欢快地谈美术、文学和音乐。可我在担心账单有多少。我的羊排上了,她很严肃地指导我的饮食。

“我看你习惯吃很重口味的午餐。这个习惯肯定不好。为什么不学学我,只吃一样东西呢?我保证你一定会感觉舒服很多。”

侍者拿着菜单又过来时,她装模作样地把他招呼到一边。

“不,不,我午餐从不吃什么。只要一口,其它的不用了,我说吃饭不过是个交谈的借口。我吃不下其它的了,除非他们有那种大芦笋。若是在巴黎没吃点芦笋就回去,那我多遗憾。”

我的心沉下来了。我在商店见过芦笋,知道价格奇高。每次见到,我都馋得流口水。

“夫人想知道你们这儿有没有那种大芦笋?”我问侍者。

我使尽全身力气祈祷侍者说不。他那宽大的、牧师一样的脸上堆满愉快的笑容,他跟我们保证绝对供应很大、很壮观、嫩滑无比,简直奇迹一样的芦笋。

“我一点都不饿,”我的客人叹口气道,“但是如果你坚持,我不介意来点芦笋。”

我点了芦笋。

“你要不要来点?”

“不,我从不吃芦笋。”

“我知道有人不喜欢芦笋。其实问题是,你吃的肉坏了你的胃口。”

我们等着厨师做芦笋。我焦灼不堪……

芦笋上来了。笋大、多汁且惹人垂涎。我看着这个邪恶的女人大口大口地下咽。终于吃完了。

“来点咖啡?”我问道。

“好吧,就要点冰激凌和咖啡。”她回答。

我已经死猪不怕开水烫了,便给自己点了咖啡,给她点了冰激凌和咖啡。

接着,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我们等咖啡的时候,侍者领班那张假面上带着谄媚的微笑,端着满篮子的大桃子走到我们跟前。这些桃子灿若纯真少女的绯红面庞,充满了意大利风景画的风情。桃子不是还不到上市的时候吗?天知道它们得值多少钱。可过了一小会儿,我也知道它们值多少钱了,因为我的客人,边说着话,边心不在焉地拿起一个来。

“你瞧,你的胃里塞满了肉”——我可怜的一小份羊肉——“你再吃不下别的了。我刚刚就吃了点小吃,可以再享用一只桃子。”

账单来了,当我结完账,我发现剩下的只能付一个寒酸的小费。她扫了一眼我留给侍者的三法郎,我知道她觉得我吝啬。可是当我走出饭店,我接下来一个月就穷得响叮当了。

“学学我的方式,”临别握手的时候她对我说,“午餐不要超过一样食物。”

“我比你还厉害,”我回嘴道,“我今晚什么都不吃。”

“幽默!”她欢快地喊道,跳进出租车。“你真是够幽默啊!”

我不是有报复心的人,但我毫无愧疚地看到了满意的结果。今天,她的体重足足有294磅。 (选文略有删改)

18.全文围绕“午餐”展开故事,请依照形式把表格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4分)

“她”的话

“我”的反应

“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三文鱼。”

“我从不介意吃鱼子酱。”

尽量显出慷慨,为她点了三文鱼、鱼子酱,而自己只要了最便宜的牛排。

“除了香槟,医生让我别喝其它的。”

(1)

“若是在巴黎没吃点芦笋就回去,那我多遗憾。”

(2)

“好吧,就要点冰激凌和咖啡。”

已经死猪不怕开水烫了,给她点了冰激凌和咖啡,给自己点了咖啡。

19.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

(1)从“她读了我的一本书,写信来与我探讨”这一句话中,你可以看到“她”和“我”是什么关系?(2分)

(2)“我”为什么说“毫无愧疚地看到了满意的结果”?(4分)

20.阅读故事,离不开想象。请你以“我”的身份,把画线句子“焦灼不堪……”中省略的内容写出来。(4分)

21.从全文来看,“她”有哪些鲜明的性格特征?请联系文章简要分析。(4分)

22.本文讽刺意味极强。有人认为,除了讽刺“她”外,对文中的“我”也含有讽刺。请你谈谈对这种看法的认识。(4分)

18. (4分)① 脸色发白,为她点了半瓶香槟,而自己只要了白水。②焦灼不堪,但仍为她要了芦笋,而自己借口不吃。

19.(2分)(1)是读者和作者的关系。

(4分)(2)“满意的结果”指现在“她的体重足足有294磅”。(1分)“毫无愧疚”是因为这种结果是她咎由自取。(1分)这也表现了“我”的幸灾乐祸(或自我安慰)(2分)

20. 20. (4分)开放试题。内容符合情境2分,语言符合身份1分,上下文通顺1分。示例:

(1)我焦灼不堪,额头上渗出了细细的汗珠……

(2)我焦灼不堪,偷偷地将手伸进了口袋,摸了摸我所有的财产——80法郎。

(3)我的额头开始渗出密汗,心里思忖:我的钱恐怕不够买单了,我是否该明确向她表明我的钱不够?

(这类题目指导学生答题时加入:外貌(神态)描写或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21. (4分)①虚伪:明明是自己要吃,却说什么“但是如果你坚持,我不介意来点芦笋”。②贪婪:吃饭时一边一遍又一遍地说她从来只吃一道菜,却一边装作很随便的样子点了一道又道最昂贵最稀缺的菜。③健谈:整个午餐,她说个不停。(每点2分:特点1分,分析1分)

22. (4分)开放试题:

赞同:文中的“我”生活窘迫,受到一个所谓的忠实女读者的奉承,在她的要求下,不得不请她去福伊约餐馆用餐,这远远超过了他的经济承受能力。一直弄得要一个月挨饿。讽刺了“我”囊中羞涩却又抹不开面子,硬充好汉。(不赞同:主要是讽刺“她”,并且处处把“我”和她对照来写,虽写出我的窘态,但是为了突出她的虚伪贪婪。)

出售欲望的孩子

占保祥

卡尔从小被祖母拉扯大,性格偏激执拗,方圆几个社区,没人愿意招惹他。

13岁那年,一次喝酒后,卡尔竟抢了一位妇女的挎包,里面有几百美元现金。从此,卡尔爱上了抢劫,欲罢不能,无人不知他的恶行。校长对他很是头疼,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孤儿。

事情越演越烈,卡尔的欲望愈发膨胀起来。在学校,他成了老大,拉帮结派,唯我独尊,公开旷课,还常常偷同学的东西。

被学校开除后,卡尔才明白自己的行为损害了祖母的尊严。想到祖母苍老的面庞,他无地自容。

走在匆忙的人群中,卡尔看见了一个小个子的老者,他的钱包露了出来,简直是天赐良机。瞬间,欲望控制了卡尔,他跟随着老者,走街串巷。终于,老者走累了,坐在地上休息。

卡尔的手伸向了老人的钱包。一刹那间,钱包就落到了卡尔的手中。

卡尔本来是这样设想的:拿到钱包后,冲老人扮一个鬼脸,然后逃之夭夭。

但他的手却遭到了强有力的__,老人的手像钳子一样抓住了他的手。卡尔看到了一张狰狞的脸,可怕的脸。老人什么也没说,反身将他塞进了身后的小屋里。

老人问他,说吧,怎么办?是送到警察局,还是私了?

别送警察局了,丢面子。卡尔垂头丧气地说。

那好吧,看来你是个惯犯,有这样的本事也算了不起。我有个孙子,很想学会这一招,你将欲望和技能卖给他吧。话音未落,一个年轻人推门走了进来。

他叫奇里,你现在把你所有的技术传给他。但要记住,以后你永远不能再有这样的欲望和行为了,否则你就是侵权。如果发现你再做坏事,就将你扭送到警察局和专利局,因为你同时犯了两大罪,要受到严厉制裁。

老人的话说得斩钉截铁,容不得卡尔不同意。老人拿出一张协议书,抬头写着:出售欲望协议书。老人握着卡尔的手,让他摁下了手印。

卡尔被放出来时,感到一阵恐惧和失望。他想到了老人的脸,那双有力的手,还有那张协议书。

卡尔回到家时,祖母正在与老师谈话。看到祖母向老师求情的表情,卡尔不由失声痛哭。他发誓再也不做对不起祖母的事。

回到学校后,卡尔解散了“坏蛋组织”,一心一意做个好孩子。欲望再次袭来时,眼前便立刻浮现出那位老人的脸。他不敢出手,他害怕报复,害怕那间小黑屋。

卡尔考上高中后,身上的臭毛病彻底改掉了。渐渐地,祖母也年迈多病,无力再管制他。他学会了自立,每天帮祖母打扫房间、做饭,邻居们都夸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那天,卡尔正在侍弄庭院里的鲜花,一位老人推开了他家的院门。卡尔上前询问,却发现是那张可怕的脸。正是那个老者。

卡尔心想,他一定是想将以前的事告诉祖母,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见到祖母,否则祖母的病会雪上加霜。这时,老人走了过来,脸上却荡漾着慈祥的微笑。他摸摸卡尔的头,问:你奶奶呢?

她不在家,出去了,我知道你想做什么。你不能这样对待一位病中的老人!卡尔正言厉色。

学会护着奶奶了?好孩子,我是来看望你奶奶的,这不,牛奶、鲜花。老人说着,指了指手中的袋子。

原来他和祖母认识。卡尔一脸疑惑。

老人进了屋,屋内传来了奶奶与老人开心的对话。卡尔忍不住贴在门上偷听。听到一半时,卡尔禁不住潸然泪下。

祖母早就知道了他的劣行,她没有张扬,而是与这位好友一起,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改掉了卡尔的毛病。这样做,既彻底解决了问题,又不让卡尔失去人格和尊严。

这个出售欲望的孩子,当晚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欲望是可以出售的,但亲情和尊严永远不能。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以“出售欲望”为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耐人寻味,给读者以充分想象和深入思考的余地。

B.文中老人上门来看望祖母的情节,既对前面情节作了合理的解释,又充分展示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祖母和老人对卡尔的无限关爱。

C.“别送警察局了,丢面子。”一句,一方面表明卡尔内心十分恐惧,另一方面表明他对原来的偷抢行为深深自责。

D.小说通过讲述卡尔在祖母和老人的巧妙教育下彻底改掉了坏毛病的故事,表明亲情与尊严的重要。

1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5分)

(1)标题中“出售欲望”的意思是什么?(2分)

(2)卡尔偷听奶奶与老人的对话,为什么听到一半时,禁不住潸然泪下?(3分)

15.选文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巧妙设置悬念,请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16.选文最后说:“欲望是可以出售的,但亲情和尊严永远不能。”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结合生活实际谈谈选文给了你什么启示。(6分)

13.(3分)C 

14.(5分)(1)“出售欲望”指卡尔将抢钱偷钱的想法出卖给人,就没有了这种权利,以后再抢钱偷钱就是侵权。(2分) 

(2)因为他从奶奶与老人的对话中知道了两个长辈为了拯救自己用心良苦,深为长辈的关爱而感动,也深为自己的行为而悔恨。(3分)

15.(6分)祖母早就知道了他的劣行,她没有张扬,而是与好友一起,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改掉了卡尔的毛病。(2分)这样写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2分)突出了祖母的慈爱与智慧。(2分)

16.(6分)(1)一个人身上的贪欲是可以出卖的,是可通过别人的教育和自己的努力改正的,但亲情和人格尊严是不能出卖的,也就是说师长与亲人的关爱、自己的人格尊严无论如何不能丢。(3分)

(2)示例:现实生活中,老师、家长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犯错误的孩子,要懂得教育智慧。而有坏毛病的孩子,应多为父母、亲人着想,多为家庭、学校着想,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