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节选)(10分)

①那时福楼拜住在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里,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他很讨厌用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古董来装饰屋子。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散乱地铺着写满密密麻麻的字的稿纸。

……

②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他像亲兄弟一样地拥抱着这位比他略高的俄国小说家。屠格涅夫对他有一种很强烈并且很深厚的爱。他们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__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

③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他一来就谈起巴黎的事情,讲叙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

④接着来的是左拉。他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当一种文学热潮或一种艺术的陶醉使谈话者激动了起来,并把他们卷入一些富于想象的人所喜爱的却又是极端荒谬、忘乎所以的学说中时,他还变得忧虑起来,晃动一下大腿,不时发出几声:“可是……可是……”然而却被别人的大笑声所淹没。过了一会儿,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

⑤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地陆续走了。他分别送到前厅,单独和每个人讲一小会儿,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12.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选文①⑤段可以看出福楼拜的淡泊宁静、执着文学以及和朋友们的亲密关系。

B.从②段中的划线句可以看出福楼拜和屠格涅夫“惺惺相惜”的知己关系。

C.从③段中的划线句可以看出都德崇尚巴黎的浪漫生活,想给朋友们介绍创作的素材。

D.从④段中的划线句可以看出左拉稳重、温文尔雅的绅士形象。

13.福楼拜是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老师,他曾经告诉莫泊桑表达要用精确形象的词语,而不能满足于“差不多”。下面句子结合加点字词最不能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影响的一句是( )(3分)

A.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B.那时福楼拜住在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里。

C.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D.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散乱地铺着写满密密麻麻的字的稿纸。

14.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86e7ebdbd626f019.jpg]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22分)

最痛苦的选择

白水

⑴在一个村庄里有这么一个家庭,家里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哥哥叫大刚弟弟叫小强。两个孩子今年都在读初三年级,而且成绩也都特别好。可家里的父亲不光要抚养两个孩子,还要照顾长年躺在病床上的妻子,就是送一个儿子上高中和大学都很吃力,何况同时要送两个去,这事他连想都不敢想,没办法父亲只好决定准备让一个儿子休学。
  ⑵可是用什么办法叫一个儿子心服口服地不去读书呢?父亲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第二天父亲给每个儿子一粒南瓜籽,让他们比赛种南瓜,看谁种出的南瓜大,将来就可以去上高中读大学。因为两个儿子都想去上高中、读大学,所以他们拿到南瓜籽后就立刻忙活起来。
  ⑶大刚在屋后挖了一个坑,小强在屋前也挖了一个坑,他们分别在坑里种下了那颗南瓜籽。然后两个孩子每天精心地照料着各自的南瓜籽,盼望着南瓜籽早点发芽结果。一天南瓜籽终于从地里长出来了,两个孩子见了他们的南瓜苗都欣喜若狂,因为这南瓜苗就是他们的希望。
  ⑷几天后父亲一有空就去看两个儿子种的南瓜秧,他希望小强的南瓜秧的长势能压倒大刚的南瓜秧。因为大刚有一条残疾的腿,走起路来一癫一癫地,他要是上完大学也没人敢用他上班的,我岂不是白白地供他读书。可不知怎的大刚的南瓜秧不但长得比小强的快,而且藤叶也长得比小强的粗壮。
  ⑸父亲越想越不是滋味,有一天他鬼使神差地抬起腿,在大刚的南瓜秧上踩了一脚。这一脚踩得太重了,拇指粗的藤茎裂成几瓣,瓜秧苗歪在一边就像大刚那条残疾的腿似的。
  ⑹傍晚大刚放学回来照例到屋后去看他的南瓜秧,当他来到屋后就傻了眼,他发现瓜藤都快被人踩断了,因此心痛地不禁放声大哭起来。父亲闻到哭声赶了过来,因为大刚不知道南瓜秧是被父亲踩的,所以他委屈地扑到父亲怀里哭得更伤心了。
  ⑺因为第二天是星期天,所以两个孩子都没有上学,一大早儿大刚居然在房前屋后查找起南瓜秧被踩的踪迹来,他时不时地还蹲下身子仔细地辨认起地上的脚印,那个架势活像一个小侦探。最后大刚好像发现了点什么,然后两眼含着泪默默地离开了他的那颗南瓜秧。
  ⑻过了几天父亲发现大刚的南瓜秧被踩了一脚后,虽然没有死但长势却远远不如小强的南瓜秧了。可大刚还是不死心地每天去屋后,精心地照料他的那颗被踩过一脚的南瓜秧。这时候大刚和小强已经初中毕业了,而且还双双考上了高中。按照当初的约定,要看谁种出的南瓜大谁才能去上高中。
  ⑼暑假快结束时,父亲看到小强的瓜秧上终于长了一个小南瓜,而大刚种的那颗南瓜秧却只是满藤的叶子。这天小强小心翼翼地把那个小南瓜摘下来让父亲去过秤。父亲边称南瓜边说:“大刚快过来看看,你弟弟的南瓜刚好8斤重。”
  ⑽大刚听了父亲的喊话却无精打采地答道:“不用看了,你说多重就多重。”父亲放下秤又故意地问大刚:“你的南瓜呢,也拿来叫我称一称。”大刚还是漫不经心地答道:“我的南瓜藤都被踩成那样了,它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哪还有什么南瓜呀。”过了暑假小强就被父亲送到县城读高中去了,可大刚却被留在家里跟着父亲下地干活。可是父亲却发现大刚干完活后,还是常常跑到屋后去看他的南瓜秧。
  ⑾第二天一大早儿父亲看见大刚又一瘸一拐地向屋后走去,便悄悄地跟在儿子身后来到屋后,他钻进草丛一看顿时傻眼了,原来草丛里竟藏着一个巨大的南瓜最少有20斤重。父亲看到大刚正坐在地上手里拿着一把小刀,全神贯注地在南瓜上刻着什么字。父亲走近一看才看清南瓜上刻着:“我的大学!”这下父亲的泪水顿时夺眶而出。
  ⑿大刚听到身后有响动猛一回头,看到父亲正两眼满含热泪死死地叮着他的那个大南瓜,而且他还是第一次看见父亲流泪,他惶恐地说:“爸爸你别哭,我知道家里困难,其实弟弟比我更适合读书。”父亲一把将大刚抱在怀里,哽咽着说:“好孩子,爸爸一定送你去读高中、上大学。”两天后父亲千方百计为大刚东凑西借地凑足了学费,并亲自送他到县城去读书。注册时父亲还特意向一位生物老师请教:“老师为什么小强种的南瓜,下的肥料那么足藤叶长得那么茂盛,却只结出一个小南瓜,反倒不如大刚那棵受伤的瓜藤结出了一个大南瓜呢?”生物老师风趣地说:“种植南瓜不但要有充足的肥料和水分,还要适当压制藤叶的生长才能结出大南瓜。”
  ⒀父亲听了老师的解释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被我踩了那一脚歪打正着地南瓜秧,恰好起到了压制藤叶生长的作用。我不但没有害了大刚,反而还成全了他,南瓜和人一样娇生惯养是成不了大器的,吃点苦受点挫折反到容易成材。但愿大刚今后不要记恨我呀!最后父亲更相信大刚总有一天会长成社会的栋梁之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8、请从父亲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内容。(3分)

9.小说题目“最痛苦的选择”中的“选择”指的是谁?为什么说是最痛苦的?(6分)

10.文章第七段画线句子“最后大刚好像发现了点什么,然后两眼含着泪默默地离开了他的那颗南瓜秧。”中小刚到底发现了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小刚流泪默默离开时的心理。(3分)

11、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小说中大刚的形象。(4分)

12、文中父亲“希望小强的南瓜秧的长势能压倒大刚的南瓜秧。因为大刚有一条残疾的腿,走起路来一癫一癫地,他要是上完大学也没人敢用他上班的,我岂不是白白地供他读书。”的这种想法是否正确,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6分)

8、父亲以选择种南瓜的方式决定两个儿子谁上大学。(1分)后来不得已偏爱小强,踩了大刚种的瓜苗。(1分)可是小强读书后,父亲被大刚的执着而打动,到处借钱送大刚上学(1分)。

9、做出选择的指的是父亲和大刚(2分)。父亲的痛苦在于在两个儿子间取舍(2分);大刚的痛苦在于自己能否继续上学和弟弟的未来之间的选择。(2分)

10、[65b6bc5573d67b90.gif]发现了父亲的脚印。(1分)“原来这瓜苗是父亲踩的!他不想让我去念高中大学!不管怎样,我一定要证明给他看。”(2分)

11、好学,从大刚每天精心照料南瓜苗以换取读书的希望可以看出;善解人意,体谅父亲,有担当,从大刚说出“爸爸你别哭,我知道家里困难,其实弟弟比我更适合读书。”可以看出;执着、永不放弃,从大刚对种瓜苗的一如既往可以看出。(4分)(任意两点即可)

12、我认为文中父亲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1分)因为我们不能因为他人的身体残疾而轻视他们。殊不知张海迪身残志不倒,文学创作赫赫有名;贝多芬耳聋也不被命运__,登上音乐巅峰……一切足以[65b6bc5573d67b90.gif]证明,成功的先决条件不是身体是否健康,而是在于意志。意志是成功的叩门石。所以说文中父亲的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4分)(语言表达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一17题。(21分)

喜旺的年

谷凡

①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雪花越飘越多,不一会儿,树上和房子上落了白白的一层。喜旺注视着飘落的雪花非常沮丧,是的,他害怕,特别特别害怕这场雪下大,如果这是一场大雪,许多的地方又会不通车。

②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传来,听响声,这鞭炮是世界家放的。再有几天就过年了,是世界的爸爸妈妈从外面回来了。这几年,只要谁的爸爸妈妈从外面打工回来,到家后总是要先放一挂鞭炮。

③喜旺的爸爸妈妈今年过年也是要回来的,自从他知道爸爸妈妈要回来过年的那天起,就天天数日子,兴奋得睡不着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喜旺起床,等喜旺把早饭做好,老天爷居然飘起了雪花。

④喜旺今年九岁了,上小学三年级,本来不是农忙时,早上他是不用做早饭的,可今天他高兴,也想让奶奶高兴。奶奶60多岁了,而且还有高血压,平日里,这个家里只有喜旺和奶奶两个人。

⑤一边做早饭,喜旺一边想着爸爸妈妈会给自己带什么礼物。老实说,他什么都不想要,只要爸爸妈妈能回来过年,他就高兴。有一次同学诬陷他偷书,喜旺和这个同学打了起来,结果被罚站。喜旺觉得自己非常委屈,他特别想念爸爸妈妈。

⑥雪越下越大,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他真想上去用身体挡住天上那个下雪的口子,让雪不要再下了。“喜旺,你爸爸妈妈回来了,快去接哟!”是隔壁二爷的声音。喜旺顾不上丢下手里的书本,转身冲出大门……

⑦喜旺一口气跑到村东头的那条路上,路上安安静静,连爸爸妈妈的影子也没有。就在喜旺忐忑不安的时候,远远地,有两个人影从路的另一头走来……喜旺兴高采烈地迎着那两个人跑去。

⑧近了,又近了,喜旺喘着气,爸爸妈妈就在前面,喜旺笑出了声。跑了一会儿,喜旺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他放慢了脚步,准备就这样迎着爸爸妈妈走过去。喜旺在心里数着,二十一步,二十二步……是他们,就是他们,他日日夜夜想念的爸爸妈妈真的出现了。喜旺走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他想张嘴喊爸爸妈妈,可不知怎么,他居然没有喊出来。

⑨爸爸妈妈走到喜旺身边,脚步匆匆,他们是那样的急切,恨不能一步就跨到家,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然后又急匆匆往前走。

⑩喜旺和爸爸妈妈擦身而过,他们居然没有认出自己。喜旺的鼻子一酸,一股莫名的委屈油然而生。爸爸妈妈已经有3年没有回来过年了,他们走时,自己才6岁,而现在的自己,已经长高长大了。

(11)喜旺还记得,上次爸爸妈妈悄悄离开时,他整整哭闹了一个星期,可不管他怎么闹,就是不见爸爸妈妈的影子。一星期、两星期,一个月、两个月,他就这样跟着奶奶渐渐长大了,大到他们都认不出了。

(12)爸爸妈妈走的第一年,本来要回来过年的,可是没有买到车票;第二年大雪封路;第三年老板要给留下过年不回家的人发红包。想到这些,喜旺的泪水不听话地流了出来。

(13)这个时候,雪住了,看着爸爸妈妈进村的身影,喜旺忍不住哭出声来……他躲到村头的一面矮墙下,呆呆地望着天,想起自己向奶奶要20块钱买的鞭炮还没有放呢!

(14)远处传来奶奶的叫喊声:“喜旺,你在哪里?你爸爸妈妈回来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改)

13.喜旺再见到父母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14.请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删去,再与原句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到了腊月二十八

15.文中第①③⑥段对“雪”的描写,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作用?(4分)

16.文中第⑨段划线部分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

17.有人说:“留守儿童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扎在每个人柔软的心尖,融不进去拔不出来。”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3.得知父母回家消息后,每天就兴奋得朝思暮想,急切盼望。见父母那一天,害怕雪大,见雪越下越大越揪心;高兴做好早饭后焦急地等待,在忐忑中兴高采烈去迎接父母。见到父母时,因太激动张嘴喊不出爸妈,酸楚委屈油然而生,忍不住哭出声来。

14.原句文字照应前面喜旺“天天数日子”的生活,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喜旺在漫长等待中那种朝思暮想急切盼望的煎熬,表现了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删去后则无法表达出这样的效果。

15.第①段描写雪,表现了喜旺的沮丧害怕心情;第③段反衬了喜旺心情的高兴,暗示了希望心情可能发生的变化;第⑥段以雪越下越大,写出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以雪景衬托人物心情,表现喜旺盼望父母的急切心情,表现了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

16.动作细节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父母盼望回家见到亲人见到儿子的急切心情;喜旺看父母望自己时陌生的感觉,一方面表现了希望的失落感心酸感,另一方面也深刻表现出三年父母未回家,父母和儿子心灵上的陌生感。

17.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的当下存在的普遍现象,外出的父母为了生存,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无奈背井离乡,户口入学等诸多现实问题又只能让留守的儿童无奈地留守家乡。这种空间距离逐渐会演变成亲人间的情感距离、心理距离。就像文中的喜旺,独自留守中盼望父母回家,可回家的父母居然不认识自己,和自己形如陌路。这就是中国当下留守儿童问题的两难境地,谁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两难问题。

阅读张枫霞的《父亲》,完成第19—23题。(共16分)

父亲

① 虽然我是家里惟一的女孩,然而,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等到上了初中,看到别人的父亲殷殷地关怀女儿 , 心里便有了比较 , 认为我这只知道春耕秋收的农民父亲不懂得什么叫“ 爱 ”。

② 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亦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学习和收成原本没有太大的联系。

③可是, 我考上了县一中 , 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年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已不年轻的父亲幽幽地说:“ 要不 ,别让妮子上了 ?” 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生动地一跳 : “ 哪能 ! 儿子娶媳妇花钱比妮子上学花钱多多了 , 咱们不能太偏心。” 就为这一句话, 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

④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 , 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 , 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我跟在父亲身后 , 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 , 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 不学出个样子来 , 无颜面对父亲 。等翻过两座山 , 骄阳更加炽烈 , 找到一块小树阴劝父亲休息一会儿。 A. 我随手抓起两个桃子 , 还不及放到嘴里 , 便被父亲劈手夺去 , 他瞪我一眼 说 : “这是卖的 , 有你吃的。” 说着他从兜里掏出几个歪裂的小桃子 , 在衣服上蹭了蹭递给我 : “ 这不一样吃吗 ?” 停了停又说 :“ 住校可不比在家里 , 动一动就得花钱 , 饭可以吃差点 , 但一定得吃饱。星期天不要往回跑 , 家里也不指望你干活 , 钱和干粮我会给你送去的。”B. 接着他自个笑了 :“ 没想到俺妮子还挺聪明 , 比你两个哥哥强多了。 我寻思把桃园好好侍弄侍弄 , 兴许能挣几个钱 , 你要有本事啊 , 考个大学让爹光荣光荣。” 这是父亲对我说得最多的一次 , 看得出他心里非常高兴。

⑤到学校门口 , 父亲让我一个人进去 , 他则去卖那筐桃子。等到报到完去城里找他 , 父亲已经走了。我想 , 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 , 翻山越岭 , 还得走二十里地啊 !

⑥三年高中 , 我真的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 , 当然都是些歪七裂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子。冬天天短 , 父亲每次来得起大早 , 见到我 , 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 , 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 , 硬邦邦的全是冰棱茬。中午 , 我们爷俩把饼泡在开水里 , 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 , 吃得有滋有味。夏日 , 父亲捎带着卖桃 , 二十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膛晒成了酱紫色。 赶到学校已近中午 , 我把早已晾好的白开水递过去 , 父亲一口气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都是当天来当天走 , 三年里 , 他走了他原来几十年走过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和爱也在这三年里变得缠绵与圣洁。

⑦三年后 , 我由县城读到了省城 , 甭说父亲的大半年收成 , 就是他的全部收成也难以应付我的高额学费了。父亲说 : “不要紧 , 先到处借借。不就是四年吗 ? 我用六年时间 , 六年不行十年 , 赶我死之前咋也能把它还清。 ” 我无言 , 我只是在心里对父亲说 : 我决不会让您用六年十年时间去还债 , 您就等着我慢慢地还您的债吧。

⑧也和三年前一样 , 父亲挑着行李送我上学 , 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 , 而是阴雨霏霏 。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 , 我倒有些不习惯 , 怪他过于奢侈。C.“ 你都成大学生了 , 吃个好桃子 , 配!” 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 , 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 !

⑨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 , 我要送父亲到学校的招待所往下 , 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个的宿舍 , 我知道 , 那样父亲一夜都不会安心 。所以 , 也只好随他去了 。下过雨后 , 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 , 再加上一天的颠簸我实在太累了 , 躺在床上不一会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突然 , 辅导员刘老师把我叫醒 , 她说 , 我父亲为了省 15 元的住宿费 , 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乓球台上。此刻 , 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感动。我扑过去 , 抱住他 , 哭着求他 : “ 为了我 , 爸爸 , 请您爱惜自己。” 宿舍的七姐妹齐刷刷地站在身后 , 哽咽着说 : “就住在我们宿舍 , 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

⑩ “ 可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 ?” 刘老师还很年轻 , 和其他人一样 , 眼里已经含满了泪水。“ 。”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⑾是啊 ! 他是父亲 , 他是勤劳又拙朴的农民父亲。

19.文章第①段作者就写 “ 父亲不是特别地喜欢我”“ 不懂得什么叫爱”, 这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 ?(2 分 )

20. “我”对父亲看法的改变源于“ 我 ”的两次感动。请结合文意概括出让“ 我”感动的具体内容。 (4 分 )

第一次感动是: ;第二次感动是:

21. 文中对父亲的语言行动进行了多次细腻而生动地描写 , 使父亲的形象栩栩如生。请从文中画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 , 简要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或心理 ?(3 分 )

答 :( ) 处:

22. 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不仅感动了我 , 也感动了我同寝室的姐妹。请你结合上下语境 , 在第⑩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 使之充分表现姐妹们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动。 (2 分 )

23. 有人说,母爱如水 , 父爱如山。读完本文你对父爱有了更多的感悟。请你将本文推荐给你的朋友 , 将推荐语写在下面。要求切合文意 , 情感真挚 , 不少于 50 字。 (5 分 )

现代文阅读 24分

19.(2 分 ) 作者这样写有欲扬先抑的作用 , 为下文写父亲深深的爱作了铺垫。 ( 回答扣住 “ 欲扬先抑”, 语意表达相近即可计分 )

20.(4 分 ) 第一次感动是 : 父亲不偏心 , 在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坚持让“我”读书;第二次感动是: 在烈日下,看见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 ( 语意相近 , 扣住重点即可计分 , 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 。

21.(3分 ) 示例:A 这几句话从父亲 “ 劈手夺桃子 ”“ 瞪我一眼 ”“ 掏桃子 ”“ 蹭了蹭 ” 这些细节描写 ( 动作描写 ) 中形象地表现出父亲节约克己的性格。 (或 : 这几句话从父亲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中 , 形象地表现出父亲节约克己的性格。 )B. 这几句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对 “ 我 ” 能考上县中而由衷高兴的心理及对女儿殷殷的希望。 C. 这句对父亲的语言描写 , 表现出父亲为“ 我 ” 的成长而感到的一份独有的自豪和快乐 , 也显出父亲对 “ 我 ” 深深的爱。 ( 任选两处分析 , 每处分析能准确指出描写手法计 1 分 , 能围绕此方法结合文意分析且言之有理 , 可计 2 分 , 否则酌情扣分。 )

22.(2 分 ) “那又怕什么 , 他是父亲。” ( 回答语意相近 , 符合语境即可计分 )

23.(5分 ) 此题是开放性题目 , 学生回答能扣住题干要求 , 表达语言通畅即可计分。

爱的旅程(15分)

黄昏时分,马车抵达这座百里外的小镇。

“要在这里住一夜了。”父亲看着儿子,拍了拍“栗子皮”浓密的鬃毛。妻子病故,除了十二岁的儿子,这匹马是他生命中的一份儿珍宝。

“行。”儿子从车上抱下铺盖卷儿。乡村学校也放暑假了。他跟父亲出门拉脚儿,锻炼锻炼。西望行程,落日在群山之间驾起独轮车,如炭火中烧着的铁块,大片的红与大片的黑辉映一体,透射出苍茫和沉重。

“拿些料喂喂它。”父亲吩咐。儿子拖下条麻袋。里面沙沙作响,是寸步不离的麦糠。就在他向外掏麦糠的时候,一只大刺猬滚了出来,扎疼了他的小手。“哎哟!爸爸你看——”

“什么啊?”父亲走过来,发现地上花白的刺猬,“哎,怎么连它也带来了?”家中有堆麦糠,里面住着一窝刺猬:母刺猬和它的三只才出生的小刺猬。这就是那只母刺猬。一定是装麦糠时没注意,将它装了来。“怎么办啊?”儿子停下手。

能怎么办呢?父亲摇摇头:“不好,家里还有三只小刺猬哩。一天了,那么小。”

“我们要明天才能回去。”儿子脸朝西转,叹了口气。

“最快也要这个时候到家。”父亲扫视夕阳。

“它们会饿死吧?”

“一天一夜。很有可能,也不一定。先把它装进去,明天咱早点回家。”

月出东南,像墨绿的麻地钻出个光脊梁,呈现铜的色泽和质感。“粟子皮”静静地嚼吃麦糠,有时也打响鼻。那迷人的沙沙声,散发出一股幽幽的气息。

父亲坐着,一口接一口咝咝地吸烟,吸得满腹苦香。妻子临走,抓住他的手说:“你要照看好孩子。”这还用说吗?我的儿子!可他当时什么也没说出,只一个劲儿地掉泪。现在想想,多遗憾。“放心吧!我,你还不放心吗?”他时常这样自言自语,似面对暗中的她。让儿子跟着出来,并不是叫他干活,主要是怕孤单、省牵挂。看到儿子,他就浑身是劲,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妻子。

儿子也没睡着。他仰卧席上,盯着父亲的背出神。母亲去世后,父亲胡子长了,话少了,但对他却温柔百倍,有时“柔”得让他不习惯,受不了。“多好的爸爸啊!这么累,这么疼我。我要听话,多帮他干活。”他默默地想,跟父亲出门,是他乐意的。一来能帮父亲,二来呢,他觉得父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你饿了吗?”父亲问。

“不饿,你呢?”

“我也不饿。”

“那就睡觉吧,翻山越岭跑了一天,挺累,睡吧,明天还得早起。”疲倦如同烈性白干,使他们沉睡了过去。

第二天清晨醒来,儿子想起麻袋里的刺猬,打开一看,刺猬没了。“刺猬呢?爸爸,刺猬呢?”

“跑了吗?找找。”

车上车下没有,四下里找找还是没有。“跑哪儿去了?这个家伙。”父亲不打算再找了,“耽误事儿吧?你看!小刺猬是白搭了。”

“胡乱跑!”儿子有些愤恨,对那只刺猬骂。停了一会儿,他问“小刺猬好吧?”

“问那个干什么?也可能没事儿。”

儿子点点头,怀着一腔惋惜,不再说话。黄昏时分马车终于返回小村。儿子跳下车,跑去看那三只小刺猬。

“爸爸!”儿子惊叫道,“大刺猬回来了!”

“是吗?”父亲慢慢走近,“哪儿呢?真是它吗?”

“是!是它。”

“像!”父亲伸手捧起刺猬,“咦?它怎么回来的?百十里山路啊!了得!”

“血!爸爸你看它肚子上有血。”

“对,它是爬回来的,磨破了。也不知道回来多久了。百十里地,翻山越岭,连滚带爬啊!这家伙真厉害。”

“它怎么认得路呢?这么远,还在麻袋里。”

“就是呀,怎么认路呢?奇怪,就是人,也没这种好记性。它牵挂着几个孩子——小刺猬啊。想它们,想着想着,就回来了。”父亲边寻思边解释。

“再远它也能认得路吗?”

“嗯。当娘的就这样,真不孬。”父亲只顾感叹,没留意儿子俊秀的双眼已波光粼粼。

23.这篇文章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关于 的故事;一条是关于 的故事。(2分)

24.文章题目“爱的旅程”有哪些含义?请你写出来。(3分)

25.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说说你的理解。(3分)

父亲坐着,一口接一口咝咝地吸烟,吸得满腹苦香。

26.文章最后“父亲只顾感叹,没留意儿子俊秀的双眼已波光粼粼。”儿子为何流泪?谈谈你的看法。(3分)

27.人们说母爱是伟大的,读完此文,我们感到父爱同样伟大。请你对天下的父亲写一段赞美的话(不超过50字)。(4分)

23.一条是关于父与子的故事;一条是关于母刺猬和小刺猬的故事。(2分)

24.(3分)

①父与子经历了一次爱的旅程②母刺猬经历了一次爱的旅程③儿子的生长过程是爱的旅程

25.(3分)

父亲坐着,一口接一口咝咝地吸烟,吸得满腹苦香。

①表面为烟味的苦与香  ②暗含失去妻子的痛苦和看到儿子的欣慰

26.(3分)

①儿子被母刺猬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②儿子想到逝去的母亲

27.人们说母爱是伟大的,读完此文,我们感到父爱同样伟大。请你对天下的父亲写一段赞美的话(不超过5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

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谁)的看法?(2分)

12、“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2分)

A.、日本青年无视周围群众,“我”十分气愤。

B.、日本青年影响“我”观看事实片的兴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日本青年为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大吼大叫,因此“我”很讨厌。

D.、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幸灾乐祸,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13、从全文看,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 两件事。(2分)

14、“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2分)

15.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4分)

16.概括文段大意。(2分)

11. (2分)

A.在课中的日本学生 (受毒害的日本青年)       B.闲看枪毙犯人的人(麻木的中国人)

12.D 13.(2分)

匿名信事件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要使自己的祖国强盛起来;看电影事件侧重写中国老百姓的麻木不仁,揭示了这一造成我们民族衰落的重要原因。这两件事促成了作者为了祖国的强盛而下定决心弃医从文。

14.(2分)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15.(4分)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鲁迅先生的人生选择启示我们:无论什么年代,一个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自己才会得到最好的发展,才会创造更有意义的人生价值。(参考)

16.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18分)

感悟七贤庄

陈朝慧

⑴今年6月,我应邀到甘肃省岷县参加中国文艺家走进岷州采风暨中国西部第三届散文节,回昆明经西安时,在西安小住了几日,这便有了机会去瞻仰七贤庄。

⑵走进七贤庄,你会感到一种崇高和神圣,有一种庄严和肃穆。你不敢咳嗽、不敢高声喧哗,你深怕惊醒了什么。你只静静的看,你只默默去感悟那些曾经被白色__围困了的人生。

⑶此时此地,我同样也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兴奋和感动。想象中我是一个当年的热血青年我,为了革命,为了理想不远千里来到西安,如饥似渴的要奔赴革命的怀抱。七贤庄,革命者的接待站,迷茫者在这里获得了思想,失望者在这里获得了希望,人生的理想在这里鼓满了风帆。在老交通的带领下,革命者一个又一个的从这里奔赴延安……

⑷七贤庄,夜行人的北斗。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初中部李传鹏输入

⑸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让我感觉得十分的情切,这里的所有情景都会让我感动。在__来坐过的那桌椅跟前,我就驻足了很久很久。想像对面还坐着那个思想深奥、指挥若定的圣者。我把那把他坐过的椅子审视了很久,可那把椅子却默默的立在我的面前,默默的一声不啃,好像是还在感受那种能让整个中国都温暖的体温,回忆那个伟人运筹帷幄的往事。

⑹是啊,在那风风雨雨的战争年代,日本军队正对中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胡宗南的__围困了延安,中国革命正处于紧急关头。那时的七贤庄,是抗日战争的桥头堡,一把插在敌人心脏里的尖刀。

⑺七贤庄,西安版图上一个小小的点,但这个点和八路军、新四军的装备给养有关;和老区延安的医药、布匹有关;和罢工、__有关;和转移革命青年到延安投身革命的活动有关。海伦是美国著名的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__称她为“伟大的女性”。1937年她到达西安后,就是通过七贤庄摆脱了监视她的密探,由地下党护送她到达延安去的。

⑻七贤庄,占地只有13600平方米,与整个中国的版图相比,它很小很小。就是在西安的地图上,它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但就是这个小小的圆点,它却成了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一个支撑点。中国革命一个十分敏感的神经结。

⑼是的,七贤庄很小,小得就像一个奶嘴,但它哺育了战争,奶大了中国革命。就是这个小小的点连接着延安和西安、连接着国统区和解放区、连接着__和老百姓。是国统区喷发革命热情的井口、凝聚革命力量大本营,是国统区向革命中枢传递信息最紧要端口。

⑾七贤庄,由10座“工”字形、土木结构的平房组成的院落,从头到脚都是一身的灰色,土不溜秋的,咋看咋像一些穿灰布__的军人。七贤庄,没明没夜的站在历史的暴风雨里,有被特务的目光盯咬过的疼痛,有被敌人的阴谋和暗算袭击过的内伤,走进七贤庄,我想象着那不屈不挠的艰苦卓绝,感悟着它的刚毅和艰苦的神圣。在这里,生命和历史有了一次舒心的邂逅,精神和精神一种宝贵的会悟,思想和力量一种无声的融入,人性一种新的迸发和张扬。在这里转悠久了,你就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应该怎样去铸造自己的理想和人生。

⑿七贤庄,革命暴风雨年代的一座大棚,里面栽满了意志,蓬蓬勃勃的生长民族精神!

(有删改)

20. ⑾段画曲线句子中错别字是 ,它的正确写法是

21.仔细阅读第⑺段简要回答,为什么说七贤庄“成了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一个支撑点,中国革命一个十分敏感的神经结”?(4分)

22.赏析文中画直线的两个句子。(4分)

⑴可那把椅子却默默的立在我的面前,默默的一声不啃,好像是还在感受那种能让整个中国都温暖的体温,回忆那个伟人运筹帷幄的往事。

⑵七贤庄很小,小得就像一个奶嘴,但它哺育了战争,奶大了中国革命。

23.结合全文,说说第⑵段的含义和作用?(4分)

24.仿照例句,以“校园”为开头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结构相似,修辞相同。(4分)

例句:七贤庄,革命者的接待站,迷茫者在这里获得了思想,失望者在这里获得了希望,人生的理想在这里鼓满了风帆。

仿写:

20.悟改为晤

21.因为它给八路军、新四军提供装备给养,给延安提供医药、布匹、支持罢工、__、转移革命者。

22.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那个伟人(__来)的敬仰和怀念。⑵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七贤庄的“小”和对中国革命贡献巨大。

23.含义:七贤庄在革命年代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培育了革命者顽强的意志,发扬光大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24.校园,求知者的大家庭,勤奋者在这里获得了智慧,孤独者在这里获得了温暖,少年梦想在这里张开翅膀。

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7分)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__的__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初中部273300 李传鹏输入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站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12.“我说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一句中“掂量”能不能换成“揣测”?为什么?(2分)

13.文中画线句子是 描写,作用是 。(2分)

1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年轻媳妇”是一个 的人(3分)

12.不能换。因为“掂量”是斟酌“那些话”的分量,而“揣测”是指推测或猜测别人的心思,所以不能换。

13.环境   暗示了此房的主人刚结婚,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14.美丽  纯朴 善良

阅读回答问题。(20分)

等你回家

(1)我曾陪一个父亲,去800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

(2)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正盛,一些鸟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天空很蓝,显得很高远。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棵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

(3)一路之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历数着儿子种种的不是,说他毁了一个家,毁了他。他含辛茹苦养大他,为他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帮他娶了媳妇.那个不肖子,却被一帮狐朋狗友拖下水,去吸食毒品。房子吸没了,媳妇吸跑了……他一辈子积攒的家业,几乎被他掏空了。

(4)“我真想跟他同归与尽!”这位父亲说到激愤处,双眼通红地睁着,抛出这样一句狠话来。若儿子在跟前,他是要把他撕成碎片才甘心的。

(5)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地担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儿子,会有怎样的结果?

(6)车子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终于,远远望见了几幢房子,青砖青瓦,连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地。开车的师傅说:“到了。”父亲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到了?”一看表,快上午10点了。他急了,说:“也不知能不能见着。”因为这家戒毒所的规定,上午10点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

(7)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15分钟的时间。办完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地往探视室跑。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这个个子高高的年轻人,脸上既无欢喜也无悲伤。看到父亲,他嘴角稍稍撇了撇,有嘲讽的意味。一层玻璃隔着,他在里面,父亲在外头。从他进来起。父亲就一直盯着他,话筒拿在手上,却不说话。

(8)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举起的另一个手掌上画着什么。里头是个清秀的男孩子。他眼睛跟着女孩的手指转动,频频点头,含着泪笑。他读懂了她爱的密码--从此,都改了吧。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的一个中年人说话。里面的中年人,一张脸憔悴无比,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到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去。孩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孩子怯怯地打量了一下四周,然后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立即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眼泪流了下来。

(9)“哭什么呢?你会改好的!”我听到那些人里的一个大声说。

(10)探视的时间快要过去了,管教干部已进来提醒。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这才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戚容。低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看他黑了,也瘦了。”

(11)他转身问我“你有纸笔吗?”

(12)“当然有。”我掏出来给他,正疑惑着他要做什么,只见他低头在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字,贴到玻璃窗上给儿子看。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13)探视结束后,我看到这位父亲在纸上留下的字,那几个字是:儿子,等你回家。

12.第(2)段划线句是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 。(3分)

1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6分)

人物

地点

情境

父亲的表现

父亲

去戒毒所的路上

想起儿子的__经历

情绪激愤,痛骂儿子

戒毒所大门

(1)

(2)

探视室

(3)

拿着话筒,却盯着儿子不说话

听到管教干部的时间提醒后

(4)

14.第(12)段中年轻人“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 (4分)

15.对文中父亲形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2分)

A.这是一个严厉、不近人情的父亲。

B.这是一个有着宽大胸怀、无私的父亲。

C.这是一个对爱表现含蓄、又能给儿子精神力量的父亲。

D.这是一个望子成龙又恨铁不成钢的父亲。

16.本文题目是“等你回家”的含义是:

(1)________ _____;

(2)____________ _。(4分)

12.自然环境(景物)(1分)通过写花草的茂盛、飞鸟的活跃和天空的高远,反衬出父亲心情的低落。(2分)   13.(1)发现快过探视时间了(1分) (2) 一口气跑到大门口,并急急火火地往探视室跑(2分)(3)看到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后(1分)(4) 一脸悲戚,为儿子写下“儿子,等你回家”的纸条(2分)14.为自己__给家庭带来的不幸而感到内疚(2分),为父亲给予的亲情而深深感动(2分):15.C(2分)16.(1)父亲用纸条告诉儿子将等待他成功戒毒后回归家庭。(2分)(2)家人等待戒毒所里的亲人戒掉毒瘾、走上正途。(家人等待失足的亲人走上正途)(2分)

阅读《奇遇》,完成15——17题 (共12分)

奇遇

⑴老王洗澡从来不买搓背票,就只掏5元钱,尽情地泡,泡一阵躺一阵,泡透了自己搓洗,然后就坐在池子边上自己修脚。修脚的工具也是没花一分钱,修脚刀是用废钢锯条磨的,搓具刮具等也全是自制的,那双脚让他修得有点惨不忍睹。

⑵这天,老王泡透洗完后又坐在角落给自己修脚时,一个白白胖胖的小伙子凑过来,笑眯眯地看他的脚,看了一阵说:“大爷,您这脚不能这么修了,我帮您修。”老王慢慢抬起老眼,瞅着小伙子,幽幽地说:“刚来的吧?”小伙子不明白话意,发愣,旁边几个老洗客大笑起来,也都把小伙子当成刚来做修脚生意的了,有人说:“小师傅,你要是能做成他的生意,我白给你100元!”

⑶小伙子很腼腆,红了脸,走了。

⑷老王自己修完脚,跛着脚出澡堂,回家。开门进屋,在关门时吓了一跳:那小伙子竟跟着他,看着他笑,“大爷,我想给你修修脚。”

⑸老王好气又好笑,这小伙子把生意做到这份上也够可怜的,叹了口气说:“我明给你说吧,我从来不做好事,你再难,也别想从我这里挣到一分钱!”小伙子笑了:“大爷,我不要钱。”

⑹老王想了想,就让小伙子进了门,决定让小伙子见识一下他老王的厉害。他坐下,看着小伙子不再说话。小伙子很高兴,问着忙着,弄好一盆热水,又兑了些随身带着的药水,泡着揉着,然后擦干,坐下,将脚放在他的腿面上,拿出一套专业修脚的工具,很老练地修了起来。

⑺小伙子真是修脚高手,话语温柔,说这脚早就该好好修修了,修脚也要讲究程序和手法,病脚不能乱修的……老王不吭声,心里在说:“你修得再好、再会感动人,我也不会给你钱,反正我提醒过你!”

⑻小伙子用了半个多小时,才把老王这双脚正规地修了一遍,收好工具就走,交代老王说:“大爷,您这脚一次是修不好的,我会再来,您千万别再自己修。”老王笑了,“你是说下次再给你钱?”小伙子笑说:“我说过了不要钱,大爷您放心好了。”说着就走了。

⑼老王冷笑自语:“你小子啥时要钱我啥时让你还我原来的脚!看谁耗过谁!”

⑽第二天,老王在晚报上看到一张照片,正是那小伙子,再看事迹报道,原来他是一家美容院的修脚工,8年前就开始为老人免费修脚……

⑾老王纳闷了,小伙子为啥要免费为老人修脚?他这一生上当受骗太多,早就不相信有什么好人了,怎么碰上这么大个意外?

⑿过了几天,小伙子果然又来为老王修脚了。修的过程中,老王问:“孩子,你这是为啥?”小伙子将老王的脚抱在怀里,说出一个故事:十年前,他是一个要饭的孤儿,有一天被几个小偷围打,几个拉板车的老人救了他,还凑了60元钱给他,让他学好……后来他在澡堂学会了修脚,再后来去了一家美容院……他一直在店外免费给老人修脚,他相信一直修下去,一定会修到那几个拉板车的爷爷的脚。

……

⒀第二天,老王做了一件让许多人都吃惊的事。第三天,老王再去那澡堂泡澡时,熟人们围着他笑闹起来,问他太阳为啥从西边出来了?他啥也不说,一时也难说清楚。

⒁原来,老王为灾区捐了3000元钱,被列在社区红榜上了。十年前,他只是和几个脚力老友一起帮了一个孩子,这孩子从此就做好人来报答好人。看来,做人处事,老把人往坏处想就不如把事往好处做,好人好事好世道都是有因有果的。

15.本文记叙了小伙子为老王修脚的经过。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项目

次数

小伙子的行为

老王的表现

第一次

主动要求给老王修脚

第二次

第三次

解释为老人修脚原因

16.文章第⑻段划线句子中“老王”和“小伙子”在告别时都“笑”了,请结合上下文内容,

理解两个“笑”的含义。(4分)

17.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小伙子”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4分)

[dba1318a169c493d.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