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欲望的孩子
①卡尔从小被祖母拉扯大,性格偏激执拗,方圆几个社区,没人愿意招惹他。
②13岁那年,一次喝酒后,卡尔竟抢了一位妇女的挎包,里面有几百美元现金。从此,卡尔爱上了抢劫,欲罢不能,无人不知他的恶行。校长对他很是头疼,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孤儿。
③事情越演越烈,卡尔的欲望愈发膨胀起来。在学校,他成了老大,拉帮结派,唯我独尊,公开旷课,还常常偷同学的东西。
④被学校开除后,卡尔才明白自己的行 为损害了祖母的尊严。想到祖母苍老的面庞,他无地自容。[中@~国教育出#&版%网]
⑤走在匆忙的人群中,卡尔看见了一个小个子的老者,他的钱包露了出来,简直是天赐良机。瞬间,欲望控制了卡尔,他跟随着老者,走街串巷。终于,老者走累了,坐在地上休息。
⑥卡尔的手伸向了老人的钱包。一刹那间,钱包就落到了卡尔的手中。[来源&:中*~#^教网]
⑦卡尔本来是这样设想的:拿到钱包后,冲老人扮一个鬼脸,然后逃之天天。但他的手遭到了强有力的__,老人的手像钳子一样抓住了他的手。卡尔看到了一张狰狞的可怕的脸。[来源@~^%:中教网*]
⑧老人什么也没说,反身将他塞进了身后的小屋里。
⑨老人问他,说吧,怎么办?是送到警察局,还是私了?
⑩别送警察局了,丢面子。卡尔垂头丧气地说。
11那好吧,看来你是个惯犯,有这样的本事也算了不起。我有个孙子,很想学会这一招,你将欲望和技能卖给他吧。话音未落,一个年轻人推门走了进来。
12他叫奇里,你现在把你所有的技术传给他。但要记住,以后你永远不能再有这样的欲望和行为了,否则你就是侵权。如果发现你再做坏事,就将你扭送到警察局和专利局,因为你同时犯了两大罪,要受到严厉制裁。
13老人的话说得斩钉截铁,容不得卡尔不同意。老人拿出一张协议书,抬头写着:出售欲望协议书。老人握着卡尔的手,让他摁下了手印。
14卡尔被放出来时,感到一阵恐惧和失望。他想到了老人的脸,那双有力的手,还有那张协议书。
15卡尔回到家时,祖母正在与老师谈话。看到祖母向老师求情的表情,卡尔不由失声痛哭。他发誓再也不做对不起祖母的事。
16回到学校后,卡尔解散了“坏蛋组织”,一心一意做个好孩子。欲望再次袭来时,眼前便立刻浮现出那位老人的脸。他不敢出手,他害怕报复,害怕那间小黑屋。
17卡尔考上高中后,身上的臭毛病彻底改掉了。渐渐地,祖母也年迈多病,无力再管制他。他学会了自立,每天帮祖母打扫房间、做饭,邻居们都夸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那天,卡尔正在侍弄庭院里的鲜花,一位老人推开了他家的院门。卡尔上前询问,却发现是那张可怕的脸。正是那个老者。
18卡尔心想,他一定是想将以前的事告诉祖母,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见到祖母,否则祖母的病会雪上加霜。这时,老人走了过来,脸上却荡漾着慈祥的微笑。他摸摸卡尔的头,问:你奶奶呢?
19她不在家,出去了,我知道你想做什么。你不能这样对待一位病中的老人!卡尔正言厉色。
20“学会护着奶奶了?好孩子,我是来看望你奶奶的,这不,牛奶、鲜花”。老人说着,指了指手中的袋子。
21原来他和祖母认识。卡尔一脸疑惑。老人进了屋,屋内传来了奶奶与老人 开心的对话。卡尔忍不住贴在门上偷听。听到一半时,卡尔禁不住潸然泪下。
22祖母早就知道了他的劣行,她没有张扬,而是与这位好友一起,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改掉了卡尔的毛病。这样做,既彻底解决了问题,又不让卡尔失去人格和尊严。
23这个出售欲望的孩子,当晚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欲望是可以出售的,但亲情和尊严永远不能。[www%.zzst*e@p.c#om~]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选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分)
13.选文标题中“出售欲望”的意思是什么?(2分)
14.选文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巧妙设置悬念,请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15.请结合全文,分析祖母的形象。(2分)
16.选文最后说:“欲望是可以出售的,但亲情和尊严永远不能。”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结合生活实际谈谈选文给了你什么启示?(4分)
12、答:写卡尔在祖母和老人的巧妙教育下,改掉了坏毛病
13.答:“出售欲望”指卡尔将抢钱偷钱的想法出卖给人,就没 有了这种权利,以后再抢钱偷钱就是侵权。
14.答:祖母早就知道了他的劣行,她没有张扬,而是与好友一起,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改掉了卡尔的毛病。(1分)这样写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1分)突出了祖母的慈爱与智慧(1分)
15.慈爱(1分)、有教育智慧. (1分)
16.答:一个人身上的贪欲是可以出卖的,是可通过别人的教育和自己的努力改正的,但亲情和人格尊严是不能出卖的,也就是说师长与亲人的关爱、自己的人格尊严无论如何不能丢(理解2分,联系实际2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乡的渡船老人
何为
我常常想起山乡的那个渡船老人。
大队部坐落在画屏似的山麓下,奇峰危岩的倒影俯临着村前的溪水,犹如一个山水空灵的绿色半岛。没有桥,渡口的小船便成为活动的桥梁。我到山乡的最初一段日子,寄居在大队部的侧屋,以后又搬到五里地外的一个小山村,来来往往都要靠着小船摆渡。
撑小船的是一个面色严峻的老人。不知为什么他总是那么阴郁,显得有点古怪。你问他十句话,至多回答你一句,甚至连一句话也不愿开口。有时,渡船上只有我和他两个人,他只管自己慢悠悠地撑着竹篙,好像这船上只有他一个人,这整个世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开始我觉得这老人未免不近人情,慢慢地也就习惯于这种载满一船沉默的摆渡了。
不过这样我倒有更多的余闲去观察他。他的古铜色头颅上的白发白须,他常常衣衫敞开裸露出古铜色的胸膛,还有他裤管卷起的古铜色腿部,这整个给人一种倔强的神气。
他看来没有亲属,也没有家,这渡船于是成了他的家。船艄篾篷下,铺着一张磨得发光的棕色草席,上面一条叠得很整齐的花布棉被。靠前的船舷旁,一缸米,一桶水,一堆木柴,这便是他全部的食宿所在。船身内外的木板擦洗得明净光洁,所有生活用品无不安置得井然有序,俨然是一个小小的水上人家。
最引人注目的是卧具上端,鸡毛掸子旁边,挂着一方明亮的小镜框。镜框里的照片,是一张十分年轻的笑脸。这是一种春日阳光般灿然的微笑,是一种对生活充满着无限热爱的微笑。我想这是老船夫留驻在相片上的永远的青春。每次我摆渡过岸时,情不自禁总要对着那张照片看一眼,觉得这照片上的笑容,在小船里投下一道生命的光辉。有几次我还发现,镜框下的一只空酒瓶里插着几朵野花。想不到古怪的老船夫还真是很有生活情趣的。
可是不知为什么,在这个老人满是皱纹的黝黑脸上,不只是刻着辛苦的印记,还隐约留下寂寞的阴影,宛如写在他脸上的是一页很难读懂的人生的书。
夏末,落了一场暴雨,千百条山涧汇集成川,呼啸着一齐流入河道里。渡口的溪水高涨,淹没了一片砂石地。为了免于被激流漂走,渡船早已拽上溪滩,系在一棵老樟树下,显然是无法摆渡到对岸去了。那天早上,我恰好有事要到公社去,站在水流激荡的石磴上迟疑了很久,末了决定试一试涉水过溪。
“慢着。”有人喊住我。“这水底有暗礁深潭!”
原来是那个古怪的渡船老头。他出现在我身边,有如一尊古铜色的雕像。
“可我要赶路。”我无可奈何地解释着。
他毫不犹豫地说:“来!”
我以为他要带我趟过溪水,高兴地请他走在我前面领路,不料他沉缓地低声说:“我背你过去!”
这实在使我吃了一惊。且不说他平时那种难以接近的冷漠神气,我简直不敢相信这话出自他的口中;即使论年纪,他也比我大了一截,我是不能领受这一份盛情的。
然而他却是极其认真,冷冷地重复说:“我背你。”
他弯下身子,不容我多做推辞,让我伏在他像船板一样厚实的背上。
这是我生平最难忘的一次摆渡。他驮着我,沉稳地一步一步踩着浪花激溅的溪水,水流渐渐淹过他的古铜色腿部,渐渐浸上他的腰部。我伏在他的背上,隐隐感到他脚下踩过的水底卵石,感到他绕过几次水下险道时的脚力。他照例是沉默无语,仿佛他自己就是一条载人的渡船。我也不知道对这样一次意外的经历该说些什么。
不久我就发现村内村外所有过渡的人,对大队里这个老船夫都很尊敬,而且都很关心他。每逢过年过节,船艄的篾篷下挂着社员们赠送的一尾鲜鱼,一块腌肉,或是一串干辣椒。辣椒干像一串红艳艳的鞭炮,喜滋滋地在船上晃动。
那天傍晚时天气阴寒,铅灰色的低空压着山巅。我和大队支部书记老林到溪丘地小队去开会,一同上了渡船,坐在篾篷内老船夫的卧铺上,举目细看篷壁上挂着的小镜框。我对老林说,这张相片一看就知道是老船夫年轻时照的,那双无邪的眼睛,透着一股灵秀之气。如今上了年纪老人家的眼神就黯然无光了。
老林摇摇头:“哪里,这照片上的青年不是他,那是他儿子!”
这时渡船在沉沉暮色中撑开去。寒风吹进篾篷,溪面闪着寒光。随着船桨起落的欸乃声,我听着老林声音悲怆地说起老船夫的一件往事。
老人大半辈子过的水上生涯,不幸早年丧偶,身边相依为命的只有一个独子。小男孩自幼跟着父亲浪里来风里去,在风浪里长成一个健壮聪颖的少年,进了县城中学后,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席卷全国的一场政治大风暴开始了,他同全国成百万的学生一样,到许多省市城镇去“串联”。
那一年他才十五岁。刚出去时还寄来两封简单的家信,以后就音信杳然。传闻不一,存亡不明。直到今天还是一个谜。一个年轻的生命竟然像流星一样陨落了。
只有老船夫从未失去过希望,他对一切不祥的传闻一概不闻不问。他不相信,他也不愿相信儿子一去不复返。他靠着希望生活,他生活在永远的期待之中。他心中燃烧着的希望之火是永不熄灭的。
山城不通火车。每隔一个时期,老人就到县城的长途汽车站去等待。他怔忡不定,唯恐失去一次在车站上亲自接到儿子回来的机会。时间无情地一年接着一年过去了。他对人说他儿子很可能在外地找到工作,按理说到了春节该会回乡来探亲,于是又改为一年一次,临近春节前十天到县里去。人们看见车站的长椅上,坐着一个面容严峻、衣冠整齐的老人,痴痴地寻视每一班长途汽车的每一个窗口。
清明时节,溪边的杜鹃花盛开,满山浓黛中一片绯红,映照着色调迷离的溶溶春水。长长的竹篙往水里一撑,水面上漾起红艳欲流的涟漪。船头上一个古铜色铸像一样的老人,撑着渡船渐渐靠近岸边。
山乡的孩子们采撷了一大把一大把的杜鹃花,纷纷跳上船来,带给那个年年月月为人们摆渡的老船夫。我也把随手采来的一束杜鹃花,默默地放在船篷内的小镜框下。不一会,又有几个摆渡的山村姑娘也捧着鲜花上船来。霎时间红花载满了一船,像载满一船无穷的希望,直向对岸驶去。
我常常想起山乡的那个渡船老人。(有删改)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竹篙( )②倔强( )③悲怆( )④陨落( )
18.开篇部分,作者连用三个“古铜色”来刻画渡船老人的外表,并从这一外表中品读出“一种倔强的神气”,阅读后文,概括两件能够印证老人“倔强”性格的事件。(4分)
19.本文修辞手法新颖、生动,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请从修辞角度,体会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每逢过年过节,船艄的篾篷下挂着社员们赠送的一尾鲜鱼,一块腌肉,或是一串干辣椒。辣椒干像一串红艳艳的鞭炮,喜滋滋地在船上晃动。
20.“靠前的船舷旁,一缸米,一桶水,一堆木柴,这便是他全部的食宿所在。船身内外的木板擦洗得明净光洁,所有生活用品无不安置得井然有序,俨然是一个小小的水上人家”,这段话中,你能读出老人的哪些情况?(4分)
21.渡船老人那阴郁、古怪、满是皱纹的黝黑脸庞与照片上“春日阳光般灿烂的微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一页很难读懂的人生的书”,但作者并没有急于道出真相,而是另叙他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
22.一切景语皆情语。“那天傍晚时天气阴寒,铅灰色的低空压着山巅”、“这时渡船在沉沉暮色中撑开去。寒风吹进篾篷,溪面闪着寒光”,这些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3.真情是散文的命脉,只有真情才能拨动读者心弦,发出美妙的和声。本文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感人至深。山乡的渡船老人只是一位与作者有摆渡关系的普通人,却让作者“常常想起”,请简要回答作者“常常想起”老人的原因。(4分)
17. ①ɡāo ②jué ③chuànɡ ④yǔn(共2分,每空0.5分)
18.一是暴雨过后,怕我遇险,大水中老人执意背我渡河;二是儿子失踪后,老人不相信传闻,年年执着地到县城车站去等待儿子。(4分,意思对即可)
19.运用比喻、拟人,将社员们赠送的“辣椒干”比喻成“红艳艳的鞭炮”,同时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村内村外人们对渡船老人的尊敬与关爱,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的美好风尚。(从排比的角度体会也可)(共4分,写出修辞2分,体会2分,指出一种修辞即可)
20.历数生活用品的简单,表明老人生活清苦;从生活用品的光洁和井然有序,可以看出老人爱整洁,爱生活。(4分,意思对即可)
21.为塑造“倔强”而富有内涵的老人形象埋下伏笔,创设情节波澜,引人入胜(耐人寻味)。(3分,写出伏笔即可)
22.作者用“阴寒”、“铅灰色”、“沉沉”“寒风”、“寒光”这些词语来描绘景物,突出景色的阴沉、昏暗和寒凉,借以烘托后文支部书记讲述故事时的感伤心态和渡船老人失去儿子的悲凉故事。(共4分,写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23 .老人心地善良,年迈的他踩着浪花、冒着危险背我渡河,让我终生难忘;老人饱经风霜,尽管饱受儿子失踪之苦,但他依然热爱生活,依然对儿子、对生活充满希望,他身上燃烧的希望之火令我钦佩,难忘。(4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家》一文,回答15—18题。(17分)
家
①家,多么温馨的一个字,我们在她的庇护里茁壮成长,当我们离开后,就得褪去背上的蜗壳,栉风沐雨,一个不经意,被倾倒在地,一蹶不振。兔飞鸟走,白云苍狗,某天我们背上行李步入远方,转首恍然发觉,回家,又是多么令人奢望的一个词。
②初入社会的情景如在昨日,雨后初晴的林荫两旁树木愈显浓密茂盛,乳白色的浮云褪去缠绕的黑纱,转眼间一年的时光已度,青涩与柔弱如烟挥散在这洁白的空中,成长与快乐如水流淌在这肥沃的地里。在这个摩肩接踵、车水马龙的快节奏时代里,如流的黑云压城般地鞭策着我们加快步伐,孱弱的身体气喘吁吁地忙碌着。而我或许是幸运的……
③终于,公司的年终小长假翩跹而至,有人选择游览享受山河、有人选择卧室调养生息,而我选择回到家的港湾,看望那发髻日渐斑白的奶奶、辛劳苦作的父母亲,和那渐行渐远的故乡。温暖如斯,然而事实总不如愿……
④正在整理行李准备回家的时候,接到母亲的电话,她有些哽咽地说道:“昨晚刮台风了,今早你爸爸去外面了,现在又下大雨了,家里都乱成一团了,好多低洼之地的房屋都被淹了,可是你爸爸还没回……”一阵滚烫的火焰瞬间从内心深处冒起,燃烧着眼睛。迫不及待地拨打父亲的电话,嘟嘟的声音犹如妖媚的嘲笑声,答案却是那一道道妖媚声不断萦绕。失望或许绝望,母亲再次打来电话,告诫我千万别回家,第七号台风“苏力”还在继续,她选择善意的谎言,告诉我父亲已经回来了。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颠簸不断,半个小时左右,父亲终于打来电话,他说他刚刚回来,命令的语气让我不要回家,而我却讨价还价般地和他争论,后来妈妈告诉我,全身淋透的他,一回家就打电话给我。
⑤忍着泪水,回忆起父母亲劳累的身影,环绕在耳旁那还未散去的絮叨,我终于懂得,家的温暖,永远是那刻骨铭心的亲情在支撑着,而不是那座重重的蜗壳,而我所要做的是竭尽全力回报那段养育之恩,尽心尽力让湓溢在内的亲情风雨弥坚。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16.阅读第②段,说说我的“幸运”主要表现在哪儿?(4分)
17.联系上下文,结合第④段的划线句,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我当时的表情及动作。(4分)
18.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能感受到那刻骨铭心的亲情。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在我们这个年龄段,要怎么做才能回报那段养育之恩?(5分)
15. (4分)“我”参加工作一年后,本来打算年终长假回家看望家中亲人,却被台风暴雨阻隔。在与父母的几次电话联系中,“我”感悟到了刻骨铭心的亲情。
16. (4分)由青涩与柔弱变得稳重成熟了;在快乐中成长了;工作虽然有压力,却又是踏实有成就感。 (每点2分,回答到2点即可得满分)
17. (4分)答题要点:表情抓住眼睛(注意文中字眼:滚烫的火焰、燃烧着眼睛)及脸色(注意文中字眼:失望或许绝望)的变化进行描写;动作抓住不停的打电话进行描写。
18. (5分)开放性试题,能扣紧主题,能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主要从自己在学习上、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谈谈如何尽自己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让父母满意。)
夜深了,花睡了
三毛
我爱一切的花朵。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阔交杂,成了都市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捧些花回家。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我总有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尤其是长梗的百合。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我在家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位,并不差的。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感。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了。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一会儿,丈夫回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我已经后悔了。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回到家里,把那孤零零的三五朵百合放在水瓶里,我好像看见了丈夫的苦心。他何尝不想买上一大缸百合,可口袋里的钱不敢挥霍。毕竟,就算是一小束,也是他的爱情。
那一次,是我的浮浅和急躁伤害了他。之后我们再没提过这件事。四年后,我去给丈夫上坟,进了花店,我跟卖花的姑娘说“这五桶满满的花,我买下,别担心价钱。”
坐在满布鲜花的坟上,我盯住那一大片花色和黄土,眼睛干干的。
以后,凡是百合花上市的季节,我总是站在花摊前发呆。
一个清晨,我去了花市,买下了数百朵百合,在那间房摆满了它们。在那清幽的夜晚,我打开家里所有的窗和门,坐在__,静静地让微风吹动那百合的气息。
那是丈夫逝去了七年之后。又是百合花开的季节了,看见它们,我就仿佛看见了当年丈夫弯腰从地上拾花的景象。没有泪,而我的胃,开始抽痛起。
(原题为“夜深花睡”。选自十月文艺出版社《你是我不及的梦》一书,有删改)
22.读完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最爱“百合花”?(2分)
23.读下面的句子,联系前文,试揣摩此刻“丈夫”内心的复杂情感。(2分)
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24.通读文,试简要分析“丈夫”的性格特点。(2分)
25.文章写了哪些往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6.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在结尾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妙。阅读下面语段,分析二者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3分)
(1)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背影》)
(2)又是百合花开的季节了,看见它们,我就仿佛看见了当年丈夫弯腰从地上拾花
的景象。没有泪,而我的胃,开始抽痛起。(《夜深了,花睡了》)
22.(2分)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更是作者夫妇刻骨铭心的爱情的象征。
23.(2分)一是为买百合花送给妻子,反遭妻子责骂感到委屈;(1分)二是为自己失业,不能让妻子过上幸福生活而感到愧疚。(1分)
24.(2分)深爱自己的妻子,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忘给妻子买百合花;(1分)能忍受委屈,在遭到妻子责怪时,不发火、不辩解,默默地弯腰拾起百合花。(1分)
25.(3分)作者回忆了夫妻所度过的艰难岁月,重点写了丈夫为“我”买百合花,反遭自己责骂及丈夫死后上坟等事件,(1分)表达了作者对丈夫深深的爱和追悔莫及的怀念之情。(2分)
26.(3分)都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1分)即由眼前所见引发回忆,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第11~15题。(12分)
【甲】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
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
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童区寄传》节选)
【乙】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
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啗食之。寄便
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
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李寄》节选)
1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布囊其口(口袋)B.贼易之(轻视)
C.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访求)D.寄从后斫得数创(用刀斧砍)
12.下列各句加点的“为”与例句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汝曹怯弱,为蛇所食
A.一人去为市(《童区寄传》)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记》)
C.为坻、为屿(《小石潭记》)D.贤能为之用(《隆对》)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2)便诣庙坐,怀剑将犬。
14.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甲】的主要内容。(2分)
15.联系文可以看出,区寄是偶遇豪贼,被动应战,而李寄不同,她是 。
不过两位少年英雄表现出了共同的性格特点,那就是 。
(每空限填一至两个四字短语)(2分)
11.(2分) A
12.(2分) D
13(4分) (1)儿童区寄,是郴州打柴放牛的孩子。(准确译出“童”、“荛牧”1分,句式正确,句子通顺1分)
(2)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前句准确译出“诣”字,且句子通顺1分,后句准确译出“怀”、“将”字1分)
14(2分)区寄智杀强盗。
15(2分)有备而,主动出击 智勇双,胆识过人(意思相同即可,用词不求与参答案完相同,每空1分)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共16分)
我喜欢 张晓风
⑴我喜欢冬天的阳光,在迷茫的晨雾中展开。我喜欢那份宁静淡远,我喜欢那没有喧哗的光和热。
⑵我喜欢在春风中踏过窄窄的山径,草莓像个精致的红灯笼,一路殷勤地张结着。我喜欢抬头看树梢尖尖的小芽儿,极嫩的黄绿色里透着一派天真的粉红。
⑶我喜欢夏日的永昼,我喜欢在多风的黄昏独坐在傍山的阳台上。小山谷里稻浪推涌,美好的稻香翻腾着。慢慢地,绚丽的云霞被浣净了,柔和的晚星一一就位。
⑷我喜欢看秋风里满山的芦苇。在山坡上,在水边上,白得那样凄凉,美而孤独。
⑸我也喜欢梦,喜欢梦里奇异的享受。我总是梦见自己能飞,能跃过山丘和小河。我梦见棕色的骏马,发亮的有鬃毛在风中飞扬。我梦见荷花海,完全没有边际,远远在炫耀着模糊的香红。最难忘记那次梦见在一座紫色的山峦前看日出--它原来必定不是紫色的,只是翠岚映着初升的红日,遂在梦中幻出那样奇特的山景。在现实生活里,我同样喜欢山。
⑹我还喜欢花,不管是哪一种,我喜欢清瘦的秋菊,浓郁的玫瑰,孤洁的百合,以及悠闲的素馨。我也喜欢开在深山里不知名的小野花。我十分相信上帝在造万花的时候,赋给它们同样的尊荣。
⑺我喜欢另一种花儿,是绽开在人们笑颊上的。当寒冷的早晨我走在巷子里,对门那位清癯的太太笑着说:"早!"我就忽然觉得世界是这样的亲切,我缩在皮手套里的指头不再感觉发僵。到了车站开始等车的时候,我喜欢看见短发齐耳的中学生。我喜欢她们美好宽阔又明净的额头,以及活泼清澈的眼神。
⑻我喜欢读信。我喜欢弟弟妹妹的信,那些幼稚纯朴的句子,总使我在泪光中重新看见南方那燃遍凤凰花的小城。最不能忘记那年夏天,他从最高的山上为我寄来一片蕨类植物的叶子。在那样酷暑的气候中,我忽然感到甜蜜而又沁人的清凉。
⑼我还喜欢看书,特别是在夜晚。在书籍里面,我不能自抑地要喜爱那些泛黄的线装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脉优美的传统,那涩黯的纸面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历史的兴亡、人物的迭代本是这样虚幻,唯有书中的智慧永远长存。
⑽我喜欢朋友,喜欢在出其不意的时候去拜访他们,尤其喜欢在雨中去叩湿湿的大门。当她连跑带跳地来迎接我,雨云后的阳光就似乎忽然炽燃起来。
⑾我喜欢松散而闲适的生活,我不喜欢精密地分配时间,不喜欢紧张地安排节目。我喜欢许多不实用的东西,我喜欢旧东西,喜欢翻旧相片。我喜欢美丽的小装饰品,像耳环、项链和胸针。我喜欢充足的沉思时间。我喜欢晚饭后坐在客厅里的时分。我喜欢听一些协奏曲,一面捧着细瓷的小茶壶暖手。当此之时,我就恍惚能够想像一些田园生活的悠闲。
⑿我喜欢活着,而且深深地喜欢能在我心里充满着这样多的喜欢!
8.文章的题目为“我喜欢”。请概括的说出作者喜欢什么?(4分)
9.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草莓像个精致的红灯笼,一路殷勤地张结着。
10.第⑺段“我喜欢另一种花,是绽开在人们的笑颜上的”一句中。“花”指的是什么?(2分)
11.文章结尾“我喜欢活着,而且深深地喜欢能在我心里充满着这样多的喜欢!”一句该怎样理解?(3分)
12.从作者的喜好上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4分)
8.作者喜欢冬阳、春风中的山径、夏日、秋风中的芦苇、梦、花、笑脸、读信、看书、朋友、松散闲适的生活等。(2分)
实际这些喜欢是作者热爱生活的写照。(2分)
9.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成熟的草莓低垂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草莓的喜爱,心情的舒畅。(3分)
10.指人们的笑脸,及笑脸所代表的和善、青春、活泼等。(2分)
11.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为自己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乐观的生活而高兴。(3分)
12.(1)作者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良乐观的人。(2分)
(2)略(2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谈自己获得的启示1分。(表达清晰完整,言之有理即可。)
我的童年才是真正的童年
于谦
①说到童年,我觉得在玩儿这方面,现在的孩子很可怜,太单调。除了到商场买玩具,就是在电脑上玩游戏。都说这些能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开发智力,可我一点都没有看出来。那些沉迷于电脑网络游戏的孩子不单智力没见开发,反而越玩越傻,甚至分不清现实和虚拟世界。我小时候的生活,那才是孩子应该过的童年生活。
②记得我八九岁时,院儿里有个大哥哥迷上钓鱼,每天早出晚归,回家时总能带回几尾活蹦乱跳的鲜鱼。到家后,拿盆放水,收拾工具,而家中的爷爷奶奶则忙着择葱、切姜、剥蒜、点火,一边忙活儿一边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述上鱼的过程。不一会儿,一盆香喷喷的侉炖鱼就端上了桌,随之张罗着拿碗拿筷子准备吃饭,同时还不忘打发孩子给邻居送上几块鱼肉尝尝鲜儿。这时的小院欢腾了,各家各户都来道谢,嘴里夸奖着老奶奶炖鱼的手艺,手里奉上自家的特色菜,之后每家都把小桌放在门前或葡萄架下,全院的人像一家人一样,吃着、喝着、聊着、乐着,那景象是现在住在楼房里的孩子想象不出来的。而在当时我认为这一切的美好都是钓鱼带来的,那就学学呗!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③那时不像现在,什么东西都将买。自己动手制作玩具的过程也是玩儿的一部分,而且使重要的一部分,它能让你对这个游戏更加了解更加期待。我的第一条鱼线就是姥姥被子用的粗棉线,用塑料泡沫中的颗粒穿在棉线中间做了一个七星漂儿,废牙膏皮卷成卷儿当铅坠,找邻居大哥要了一个旧鱼钩绑在线上。就剩鱼竿是个问题了,我特意跑了很远的路到郊区蔬菜大棚找了两根搭豆架用的细竹竿,把线绑在竿头,我的第一套钓具就这样拼凑成功了。
④【A.】和一小块面,倒点儿白酒,滴几滴香油,做成鱼饵。在自行车上绑上鱼竿,我迫不及待地出发了。玉渊潭公园有离家最近的水面,骑车大概要一小时。路上脑子里不想别的,一心只想尽快把钩儿扔到水里,幻想着钓到鱼那一刹那的感觉。车骑得飞快,来到湖边。我支好车,拿起竿儿,挂上食儿,【B.】哪儿管什么风线长了、水线短了、浮力大了、铅坠重了,扬竿甩线,先扔下去再说。说也奇怪,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越是棒槌越和牌——别看不会钓,扔下去鱼就吃食儿,抬起竿儿就有鱼。不管是窜钉儿、麦穗儿还是小虎头儿,一竿儿一条,虽然个儿都不大,但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那简直是意外的惊喜,收获颇丰,不到半小时,把我忙活了一脑门子汗。
⑤正忙得不可开交,就听得身后坡上有人喊我,转身看时,一个男的,四十多岁,推着自行车站在那里朝我招手。没看我这儿正上鱼吗!我不情愿地放下鱼竿,走上坡岸一问才知道,来人是公园管理处的,我被告知这地方不是公园的钓鱼区,严禁钓鱼,违者罚款。我傻眼了,谁知道还分钓鱼区和非钓鱼区呀!到这时我才看到岸旁立着“严禁钓鱼”的牌子,无奈只得拉下脸来跟他对付。求爷爷告奶奶,好话说了一箩筐,他看我是个孩子的份儿上,破鱼竿也没有什么没收的必要,最后的处理结果还真不错——竿儿撅折了,鱼也放了,最可乐的他撅竿儿的时候让鱼钩把自己的手狠狠地钩了一个大口子!该!谁让你撅我竿儿来着!可能是他也觉得这事儿弄到这份儿上挺没劲的,撅完竿儿看都没看我一眼,蹬上自行车回家上药去了。
⑥说实话,撅竿儿、放鱼,一点儿都没有影响我的好心情。那竿儿虽说是我自己做的,但真的没有什么保留价值,那鱼他不放我也得放,拿回家不能养也不能吃,还能看着它们死吗?所以我根本就没往心里去。最关键的是我把它们钓上来了,这个体验时最重要的,这个全新的感觉是最让我兴奋的。我高高兴兴地骑车回家了,很长时间都在回味着钓到鱼那一瞬间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充满着__,妙不可言。从此,我的爱好中多了钓鱼这一项。
⑦回想我的童年时代,孩子们可以尽情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并从中体验到生活的美妙与欢乐。那可真是无忧无虑,充满童真童趣。
(节选自中信出版社《玩儿》一书,有删改)
16.为什么作者认为“我的童年才是真正的童年“?(3分)
17.第②段描写了全院的人像一家人一样分享侉炖鱼的温馨场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答出两点。(4分)
18.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按指定角度对第④段画线的A.、B.两句进行赏析。(5分)
句子 | 角度 | 赏析 |
A. | 动词选用 | |
B. | 短句运用 |
19.竿儿被撅了,鱼也放了,却一点儿都没有影响“我”的好心情,从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真谛?(3分)
[447370ba2f64fd5f.jpg]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答案】
[e1f1283499946426.jpg]模式或理论总结,以备做题时的需要。此题首先可以想到渲染了一种邻里和谐的温馨场面,体现了一种人情美;从反面衬托了温馨和谐的邻里关系是现在住在楼房里的孩子所缺失的(原文有);烘托人物:“我”童年生活的快乐与美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我”学钓鱼做铺垫……此题一定要注意与环境描写的区别。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5e13f73c0b2f48c3.jpg]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案】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②钓胜于鱼。③在尝试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从文中感悟生活或人生真谛的题型,是一道对文本解读之后拓展出来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这类题的答题套路为:1、不能脱离文本谈感悟;2、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表达的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语言要简明扼要,不能长篇大论,语句应是一句最精练的生活哲理句。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汪曾祺《咸菜茨菇汤》一文,回答17-21题。(14分)
咸菜茨菇汤
汪曾祺
①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②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③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以比拟。
④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⑤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⑥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20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吃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⑦我十几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⑧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⑨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⑩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⑾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⑿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⒀我想念家乡的雪。
(选自《故乡的食物》,汪曾祺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有删节)
17.本文多次写到咸菜茨菇汤,同时借助咸菜茨菇汤写出了“我”对咸菜茨菇汤情感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是:(2分)
—— 离家多年也不想念 ——
18.文章第⑥小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
▲
19.汪曾祺的语言,不加雕饰却自然灵动。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所蕴涵的意思。(4分)
(1)这东西有一种苦味。(2分)
▲
▲
(2)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2分)
▲
▲
20. 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3分)
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
▲
21.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说说作者为什么“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2分)
▲
▲
17.情感变化是:小时候没有好感、在北京想念咸菜茨菇汤(1空1分,共2分)
18.写自己对茨菇没有好感的原因。(1分)突出茨菇的难吃(1分),同样为下文怀念咸菜茨菇汤做铺垫。(1分)共3分
19.(1)“苦”:一方面指茨菇使人产生的味觉上的苦味(1分),一方面指代家乡闹大水、粮食缺乏,大量吃茨菇的艰难日子。(1分)共2分
(2)“格”:一方面指味道,(1分)一方面指格调、内涵。(1分)共2分
20. 通过一系列动作(1分)写出了家乡的一种生活习俗,下文思念家乡埋伏笔;(1分)“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半年的青菜虽充当了口粮,却也叫人倒了胃口,为情感的发展做铺垫。意思对即可。(1分)共3分
21.作者远离故土后,对故乡难舍的乡情,(1分)使得他在人生的暮年怀念儿时的咸菜茨菇汤。意思对即可。(1分)共2分
阅读《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在我的故乡,高考中榜很不容易。一年中有一两个人如愿以偿,就很好了。我高考的第一年名落孙山,从此一蹶不振,整天浑浑噩噩,像一棵蔫了的草。一张没有带给我荣耀的成绩单将我隔离在理想世界之外。当时我一气之下想撕毁课本,认命与庄稼为伍,从此不再读书。父亲一直是乐观的,他没有责怪我,默默地拉住我的手,说:“孩子,别这样,东方不亮西方亮,人活一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过不去的坎,再复读一年吧,哪里的土地不长庄稼!”
②那段时间,他从不提及落榜之类的字眼,我知道他是在小心地呵护着儿子可怜的自尊。我内心深处用消极的生活态度筑起的壁垒被父亲的安慰一点点瓦解。我的父亲就像一头永不知疲倦的黄牛,一边在生活的阡陌上耕耘着那几亩并不肥沃的土地,一边在生命的田野上扶持我这样的因一时的风雨而倒伏的庄稼。
③在父亲的关爱下,我拿起书本,加入到复读的行列之中。送我上学那天,父亲特意刮了胡子,将脸洗得干干净净,穿了一身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我知道他是想用这种新的面貌来鼓励他的儿子重新开始。父亲一直没有说话,只在我上车时说了一句:“你肯定能行!”车开动了,车窗外九月的阳光将父亲结实的身影照耀得格外高大,我鼻子一酸,几乎掉下;目来,但我强忍着没有让脆弱的泪水掉下来。父亲如此相信他的儿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呢?
④高三的学习是很紧张的,每当想偷懒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父亲的那句话“你肯定能 行”!于是奋起,埋头苦学。那年冬天,期末考试我考得并不怎么理想,回到家里我如实相告自己的成绩,父亲说没事的。有一次在河边放牧,累了,我和父亲坐在河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父亲抽烟,埋头,一脸的心事。看着河面上结得厚厚实实的冰,父亲突然问我,“你知道冰什么时候开始融化的?”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问这么简单的问题,脱口而出,“天气变暖,气温升高的时候。”父亲笑了,一脸的执著,“不,孩子,你错了。冰看似在一夜之间融化,但实际上是在很早以前,从最冷的那一天起,冰就开始融化了,只是没人注意到。你的失败不就是暂时的寒冷吗?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只要你自信,失败就会像冰似的被阳光融化。”
23.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并写出两处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1)A.蔫 ( ▲ )B.呵护 ( ▲ )
(2)A. 我知道他是在小心地呵护着儿子可怜的自尊。
可怜: ▲
B. 扶持我这样的因一时的风雨而倒伏的庄稼。
风雨: ▲
24.第①段中划横线处是生活中常用的俗语,父亲引述它,用意是什么?请你从所熟悉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课内外皆可),选写出一句与文中引述的俗语意义相似的名言来。(2分)
用意: ▲
写出的名言是: ▲
25.请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特点。(2分)
我的父亲就像一头永不知疲倦的黄牛,一边在生活的阡陌上耕耘着那几亩并不肥沃的土地,一边在生活的田野上扶持我这样的因一时的风雨而倒伏的庄稼。
▲
26.本文没有结尾,文中的“我”历经生活的磨炼,在父亲的引导下,后来获取了怎样的成功与人生感悟?请联系上文,展开想象,续写一个结尾。(不超过60个字) (2分)
▲
[5e3c965777d9bda4.jpg]
家在途中
白岩松
①对于我来说,家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②童年时,家是一声声呼唤。
③那时的我似乎比今天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放学后不会先在父母前露面,而是与住的相邻的同学玩得天昏地暗,直到炊烟散去,听见父母“喂,回家了,吃饭了”的呼唤才回家,这样的声音伴着我慢慢长大,日复一日,至今仍在我的耳旁回响。
④一转眼,童年过去了,当胡须慢慢从嘴角长出,家又成了一个想逃脱的地方。
⑤书看多了,世界也变大了,一张床小了,父母的叮咛也显得多余了,盼望着什么时候我能拥有自己的天空。后来穿上了绿色的__,来到了__,家又变成了一封封信笺,每次收到信后,是最想家的时候。 [
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开始“受伤”,开始在人海中翻腾,开始知道,有些疼痛无法对人说,甚至知心的朋友。于是,重新开始想家。当受了“重伤”时,幻想着飞到远方的家中,在推开家门的一瞬,让自己泪流满面。此刻,世界很大,而我所需要的,只是家中那种熟悉的味道,那窗前一成不变的风景……
⑦远离母亲,在外省生存,工作之余便有无数个周末无处打发,手中的电话本很厚,从头翻到尾,却没有一个号码是为我此时准备的。这个时候,家又变成了自己要和另外一个人建立的那一个新的小家。
⑧从相识、相恋到相拥,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我拥有了一个平凡的家。此时,家的概念又变了,它是深夜回家时那盏为你点起的灯,是傍晚你看看书我看看电视偶尔交谈几句的那种宁静,是一桌胃口不好时也吃得下的饭菜,是得意忘形时可以呼朋唤友可以张口说粗话的地方。
⑨不久前,我成了父亲,我和一个新的生命在家中相逢,一种奇妙的感受充斥我的心,小生命开始让我“玩物丧志”,想挣脱却又那么愿意沉溺其中,一种用幸福来缚住你力量。
⑩家的概念在不停地变换着,生命在这种变换中匆匆地走着,众多的概念中,家有时也意味着悲伤,比如当年父亲的辞世,便让我知道,世界对你的伤害加在一起有时也不如家中的变故给你的伤害大。然而在家中,你也会感受到一种坚强,比如父亲过世后,柔弱的母亲开始变得坚强,她带着我们哥儿俩,一步一步地从变故中走出,之后,家又重新“站立”了起来,又变得详和,变得不再阴云密布。在这个过程中,家又像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⑪生命起步虽久,前路却还遥远。家的概念还会变换,然而我已经知道,家是奔波的意义,只是这家有时是自己的,有时是芸芸众生的。
18.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怎样理解“家”的?(4分)
19.作者为什么要说“家在途中”呢?(请用原文回答)(3分)
20.揣摩选文中的划线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4分)
⑴后来穿上了绿色的__,来到了__,家又变成了一封封信笺
⑵小生命开始让我“玩物丧志”。
21.在最后一段中,为什么说“这家有时是自己的。有时是芸芸众生的?”。(3分)
[38a5e09248276d8a.jpg]
[67666056e7ee1176.jpg]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