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短文,完成9—11小题。(13分)
飞人的成长故事
①他是黑人,1963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贫民区。对于未来,他看不到什么希望。
②十三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父亲突然递给他一件旧衣服:“这件衣服能值多少钱?”“大概一美元。”他回答。“你能将它卖到两美元吗?”父亲用探询的目光看着他。“傻子才会买!”他赌着气说。父亲的目光真诚又透着渴求:“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要是你卖掉了,也算帮了我和你的妈妈。”他这才点了点头:“我可以试一试,但是不一定能卖掉。”他很小心地把衣服洗衣净, 没有熨斗,他就用刷子把衣服刷平,铺在一块平板上阴干。第二天,他带着这件衣服来到一个人流密集的地铁站,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叫卖,他终于卖出了这件衣服。
③过了十多天,父亲突然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想想,这件衣服怎样才能卖到二十美元?”怎么可能?这么一件旧衣服怎么能卖到二十美元,他最多只值两美元。“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父亲启发他,“好好想想,总会有办法的。”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请自己学画画的表哥在衣服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唐老鸭与一只顽皮的米老鼠。他选择在一个贵族子弟学校的门口叫卖。不一会儿,一个开车接少爷放学的管家为他的小少爷买下了这件衣服。那个十来岁的孩子十分喜爱衣服上的图案,一高兴,又给了他五美元的小费。二十五美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④回到家后,父亲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能把他卖到两百美元吗?”父亲目光深邃,像一口老井幽幽地闪着光。这一回,他没有犹疑,他沉静地接过了衣服,开始了思索。
⑤两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当红电影《霹雳娇娃》的女主演拉佛西来到了纽约宣传。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猛地推开身边的保安,扑到了拉佛西身边,举着旧衣服请她签个名。拉佛西先是一愣,但是马上就笑了。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纯真的孩子。拉佛西流畅地签完名。
⑥他笑了,黝黑的面庞,洁白的牙齿:“拉佛西女士,我能把这件衣服卖掉吗?”“当然,这是你的衣服,怎么处理完全是你的自由!”他“哈”的一声欢呼起来:“拉佛西小姐亲笔签名的运动衫,售价两百美元!”能过现场竞价,一名石油商人以一千 两百 美元的高价收购了这件运动衫。
⑦回到家里,他和父亲,还有一大家人陷入了狂欢。父亲感动得泪水横流,不断地亲吻着他的额头:“我原本打算,【A.】你要是卖不掉,我就派人买下这件衣服。没想到你真的 做到了!你真棒!我 的孩子,你真的很棒……”父亲接着说道,“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件只值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何况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呢?我们只不过黑一点穷一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就在这一刹那间,【B.】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连一件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我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
⑧从此,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刻苦地锻炼,时刻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二十年后,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名字叫——迈克尔·乔丹!
(选自《读写月报》2011年4期,有删改)
9.文章写乔丹少年时卖旧衣服的故事,填齐下面表格。(4分)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
父亲的目标 | 价值1美元卖到2美元 | ① | 价值2美元卖200美元 |
他的做法 | 洗净、刷平、阴干 | 画米老鼠和唐老鸭 | ② |
事情的结果 | ③ | ④ | 超额6倍完成目标 |
10.请你简要写出对第⑦段两处画线句子关键词句的理解。(4分)
【A.】处:“你要是卖不掉,我就派人买下这件衣服。”父亲想那样做的理由?
【B.】处:“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灿烂的太阳”指什么?
11.请联系迈克尔·乔丹的成长经历,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5分)
[1606439899563a65.jpg]
两棵金银花
赵元波
①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及待的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有的含苞欲放,羞答答的细小的白色花蕾散发出若有若无的淡淡香味;有正在盛开,一蔟簇的小花在它们洁白的椭圆形细碎花瓣中伸出小小的心蕊,悠悠的清香,白黄两种颜色既不失单调,又高雅清洁,小雨滴沾在上面,为金银花增添几分姿色,就像邻家的小女孩活泼可爱;有一些花朵开的时间长了,白色的花朵已经变成金黄色,就像姑娘头上戴着的黄色发髻,一枝数朵,给人一种惊喜,一缕清爽,实在是标致极了。这些开放着的花朵在雨中默默地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把芳香送给从这里经过的每一个人,微风吹来,花枝花朵摇摆起伏,袭人香气简直可迷醉万人。想不到两年的时间,这棵金银花就由纤弱的一棵小苗长成了亭亭玉立的美少女,主干已经有两米来高了,足有大拇指那么粗,在主干上还发出了一些枝桠,这些枝桠柔柔的、嫩嫰的,伸着毛绒绒的头,吐出一丝绿意,左摆右摆地在风中摇着摇着就攀附在了桃树上,一个劲地噌噌直往上长,密密麻麻的卵形的绿叶非常茂盛,以白色的围墙做背景,配合着粉红色的桃花,桃树下一盆盆茉莉、竹子、山茶、文竹、玫瑰、水仙,姹紫嫣红,绿叶红花,色彩鲜丽,显得格外的娇艳动人,特别逗人喜爱,是入画的一景。
②看着金银花长得那么盛,花开得那么多,我心里有些后悔。其实朋友把金银花送给我之后,我就把只它栽在院子的一角,想起的话,就给它浇点水,有时连水都忘了浇,更不用说施肥了。超强的生命也让金银花显得不起眼,平凡的花,平凡的花香,甚至常被人忽略,就好象人们总是想得到天山雪莲的高洁,却忘记了山脚下狗尾巴草的万般风情。
③钟情于金银花的叶子绿,花儿的美,那淡淡的香味儿,去年我在花盆又扦插了一棵金银花,准备长大后放在客厅里。我希望这棵金银花能够带给我一片葱茏的绿色,淡淡的花香。曾经,我为我的这个设计充满了赏心悦目的憧憬和希冀。为此,我选用了树林里的基土,埋入了最好的基肥,随时不忘给它浇水,精心呵护,一如母亲精心照料刚出生的婴儿。甚至冬天还把他从院子里搬到房子里,白天又从房子里搬到院子里,让它充分享受阳光,乐此不疲。但很遗憾,一年来,它只是窝在花盆里,不长高出,也不长粗,它所报答于我的便只是若干枝条和绿叶,看来连花都不会开。
④然而,我对它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因为我就知道:它已经尽力了。就是说,它所能够报答于我的,也就是这些了。是的,它有着充足得过分的肥料供应,充足得过分的水的供应,充足得过分的主人的关怀……但没有足够的风,没有足够的地气,更是没有足够的成长的自由,没有足够让根自由伸张的空间!而那些自由,作为主人的我,竟然在很长的时间里茫然无知——居然不知道它还要自由!
⑤两棵金银花,一棵在院子里无拘无束自由生长,越长越高,绿树成荫,盘虬卧龙,花香四溢;一棵长在花盆里,虽然受到精心呵护,却似一棵长不高长不大的小草。我们应该知道:有自由的空间,有些小草其实是可以长成一棵树的!
(选自《新华副刊》,略有改动)
14.“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有哪些突出的特点?(4分)
15.第②段中“我心里有些后悔”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16.散文作品描写景物时,常通过精当的用词或恰当的修辞,对静态的事物作动态化的描写。下面是《紫藤萝瀑布》中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请你对此句作出自己的赏析,并从本文中再找出一个相似写法的句子作赏析。(6分)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17.作者还写了“去年我在花盆又扦插了一棵金银花”的用意是什么?(4分)
18.联系人的成长谈一谈你对“有自由的空间,有些小草其实是可以长成一棵树的”这句话的理解。(3分)
14.(4分,意思对即可,至少答出四点)(1)花期早(2)开得多(盛)(3)花朵美(4)花味香(5)叶子绿(6)生长快
15.(3分,意思对即可)(1)一开始并未重视,随意栽在院子一角,毫不关心。(1分)(2)经常忽略具有超强生命力却显得不起眼的平凡的花和平凡的花香。(2分)
16.(6分,两处赏析各3分,分析描写的动态化、作者情感及表达效果,各1分)
(1)示例:在作者笔下,紫藤萝花开得极为繁盛,色调上深深浅浅、错落有致,在阳光下跳跃闪烁,给人一种在不停流动、不停生长的感觉,所以作者将一株静静盛开着的紫藤萝比作一条不停流淌着人的瀑布,栩栩如生地表现其辉煌灿烂、气势非凡,而“欢笑”等词语又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紫藤萝以人的情感、性格,表现其勃勃生机,表达出由衷的喜爱之情。(“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紫藤萝花的繁盛,“瀑布”的气势,以及生生不息的蓬勃生机,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示例:如“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及待的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一句,运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以“迫不及待”表现金银花花期较早、生机盎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形象地、动态化地表现了花儿争先恐后、竞相绽放的情态,这些拟人化了的词句赋予金银花以人的情感、性格,深化了景物描写的内涵,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也表达了作者的惊喜、欣赏之情。(选择文中其他相关语句赏析亦可)
17.(4分,意思对即可)作者此处运用了对比(衬托、反衬)的写法,(1分)有意把院中的金银花和室内花盆里的金银花这两个寓意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对照比较着写(或:以室内花盆里的金银花衬托院中的金银花),(1分)以突出“自由的空间对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这一主旨,(1分)给人以极鲜明的感受和极深刻的启示,增强了艺术效果和感染力。(1分)
18.(3分,意思对即可)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自由的成长环境、自由的发展空间。(2分)过分的呵护,过于优越的物质条件,反而不利于一个人的成长。(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15分)
冷冰冰的继父
赵再年
①穷山沟里的娃娃常青把大学录取通知单看了两遍,又塞回到枕底下。大学对他来说似乎是个无法实现的梦,母亲在外屋操持着什么,这些天母亲明显地憔悴了,那是愁的啊!“唉……”母亲的叹息声,隔着薄薄的门帘传了进来,常青知道,她在等继父的消息。
②这些天,母亲一直在为常青借学费,可每次都是失望而归。在这个十年九旱的山旮旯里,“穷”就像一个永远无法摆脱的梦魔,借钱谈何容易?常青实在不忍心母亲天天去求人,早上他对母亲说,他不想上大学了,明天要上城里打工去。母亲怔了一下,就眼巴巴地望着继父。继父停下手里的活儿,说:“午饭别等我,你们吃。”背着手走了。
③对继父,常青不抱什么希望,因为这些天,继父对他上大学的反应就像他手里摆弄的石头,冷冰冰的。常青是15岁那年,随母亲嫁过来的,他知道母亲之所以嫁给这个男人,就是想让他继续读书,好有出息。这使常青心里常常有种含屈受辱的感觉,甚至对继父也有种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的敌意。从那时起常青就抱定一个念头:读书,有出息后把母亲接出去。平日常青住校,只有放寒暑假才回家住上一阵子,面对这个黑瘦、沉默寡言的男人,他的心也像一块石头一样,冷冰冰的。
④起风了,狗叫了,院门“咣当”一响,传来熟悉的脚步声,继父回来了。常青下意识地直起了耳朵。“回来了?”母亲问。“哎。”“吃了没?”“没。”接着是碗筷的声音,“这是5000元,给娃上学用吧。”“你找谁借的?”母亲惊喜地问。“矿上,我找他们一说,他们挺痛快,就借了。”“他叔,这钱咱不能借,快给人送回去。”“咋送?字据都立了,干半年,也值。”“他叔,我们娘儿俩不值得你这样,常青爹,就是死在那儿的。”母亲哭了。常青用被子蒙住了头,泪水涌了出来。
⑤第二天一大早,常青和继父出了家门,继父在前,他在后。五里外是个岔路口,继父要从另一条路到矿上去。继父停下说:“出门在外,照顾好自个儿,安顿好,给你娘来封信,别让她惦记着。”常青心底突然间涌起许多话,可话到嘴边,却什么都没说出来。继父冲他挥挥手就顺着山坡走下去了。常青突然觉得他的背驼得好厉害。
⑥常青走出了一段路,无意间回望了一眼,却见继父竟站在他们分手的地方一动不动地望着他。常青的眼睛模糊了,他忙回头,用衣袖狠狠地抹了一下,加快了脚步。
⑦常青到校,第一天就给家里写了封信,开头他写道:爸妈,天气凉了,二老多保重身体……
(选自微型小说集《一时暖身,一世暖身》)
18.文章第一节写“这些天母亲明显地憔悴了,那是愁的啊!”,读完全文,请概括母亲“愁”的原因有哪些。(4分)
19.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狠狠”的理解。(2分)
常青的眼睛模糊了,他忙回头,用衣袖狠狠地抹了一下,加快了脚步。
20.第⑤节画线句“常青心底突然间涌起许多话,可话到嘴边,却什么都没说出来”,请以常青的身份,说一段话,不超过50字。(2分)
21.文中的“常青”起初对继父心存“敌意”,联系课文,说说他为什么会这样?(4分)
22.结合全文,说说继父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5分) 18.家里穷,支付不起孩子上大学的钱;母亲外出借钱总无法借到。(每点2分,计4分)19.“狠狠”一词,既写出了常青以前疏远继父、不理解继父的惭愧之情,也写出继父不顾生命危险“上矿”挣钱给他上学的感激之情。(意对即可,计2分)20.提示:要扣住具体的情境,符合常青的身份,语言要流畅而简洁。(意对即可,计2分)21.因为这些天,继父对他上大学的反应总是冷冰冰的。他知道母亲之所以嫁给这个男人,就是想让常青继续读书,这使常青心里常常有种含屈受辱的感觉。(每点2分,计4分) 22.继父是一个能吃苦,沉默寡言,表面上对儿子冷冰冰,但却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对儿子的爱的人。(符合要求即可,每点1分,写三点即可,计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3题(19分)
龙眼与伞
迟之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②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③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④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⑤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⑥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了的最辛酸的一笔。
⑦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⑧《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那正是春光融融的__。有一天午后,青岛大学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和爱人因为工作忙,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选自《读者》2014年第2期)
19.本文围绕龙眼和伞写了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4分)
答: ▲
20.第②—④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 ▲ ”→“ ▲ ”→“ ▲ ”的变化过程。(3分)
21.品味词句。(5分)
(1)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3分)
▲
(2)“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句中加点字“抹”有怎样的表现力?(2分)
▲
22.“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作者用这样的语句结尾,有什么好处?(3分)
▲
23.有人认为把本文标题“龙眼与伞”改成“母爱”更好,你同意吗?为什么?(4分)
▲
19.春雪中母亲为我送伞;火车上刘老师把龙眼带给了孩子。(每点2分,共4分。语言不简洁,酌情扣分)
20.亢奋(如醉如痴)——不快(懊恼)——羞愧(难过、理解)。(共3分)
21.(1) 运用比喻的修辞(1分),将窗外的景色比作宽银幕电影(1分),形象写出了景色的迷离、朴实而温暖的特点,为回忆写母爱的朴实温暖做铺垫(1分)。(共3分)
(2)抹,偷偷地擦的意思。这一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准确地写出母亲害怕自己的眼泪引起“我”的不安的心理状态,从而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2分)
2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议论、抒情,既呼应标题,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赞美天下母亲的慈爱、宽容”这一文章主旨,耐人寻味(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答出3个方面,即得满分)
23.不同意。用“龙眼与伞”作标题,既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又以小见大,通过平凡的事物来表现伟大母爱的主题,更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而用“母爱”作为标题,则过于直白。(观点1分,理由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共4分。如果只答“同意”,得1分)
放花盒
肖复兴
①如今过年有些地方放爆竹、放烟花,放得越来越高级,越来越激烈,越来越震耳欲聋。但是,如今几乎看不到放花盒子的了。
②有时候,我会想,其实,那时候放花盒子才是一种讲究呢。如今放的爆竹再多,烟雾遮星蔽月,弥漫整个夜空,把各种新式的包括高科技的烟花放得个火树银花不夜天,不过是有些财大气粗,有些自以为是罢了。传统里好多的玩意儿,不见得比现在的高科技的差。在民俗中,许多玩意儿,越老越是个宝。
③在老北京,起码在我小时候,还讲究放花盒子,人们简化它,就叫放盒子。那是一种把烟花和鞭炮合在一起放的种类,两者结合,彼此呼应,相互的功能作用整合在一起,像是音乐里二重唱,或是菜肴里的烧两样、鸳鸯火锅。可以说,它是鞭炮和烟花的升级版。
④清时有竹枝词专写放盒子:“花灯彻夜是元宵,盒架高支望去遥,最怕层层分不断,连皮带骨一起烧。”当然,这是说的那种制造不好的盒子,一层层分别不出来,像是着火一样立刻把几层楼一股脑地烧掉。制造精良的盒子,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景,每一层展现的都是花样迭出,需要轻吟慢板,怎么可以瞬间就水流花谢呢?
⑤民国时也有写放盒子的竹枝词,就要高级得多了:“九隆花盒早著名,美丽花样整四层,若问四层为何物,一字一楼二连灯。”这里说的“一字一楼”,指的是每放一层的时候,会从盒子里飞迸出一幅大喜字,例如福禄寿喜之类的拜年话。
⑥放盒子,有时候,会像变戏法一样,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好的花盒子里,连买的人、放的人,也不知晓,就像看一部悬疑片,人们都等着看下一层盒子里会飞迸出什么新奇的玩意儿。
⑦放盒子,比放爆竹和放烟花要复杂。得先要架起一个不小的铁架子,那是它施展腰身的舞台。六角形、八角形的大盒子,一层一层地码在架子上,再把架子挂起来,那盒子里都是礼花和爆竹,第一层是礼花,第二层是花炮,第三层是蹦出来的人物画面……少的也有三四层,多的有十几层,点燃起来,一层一层分别飞上天空,纷呈着不同的缤纷情景,像是一台晚会,一个个节目次第出场,给你一个个不同的惊喜。那当然比一般放烟花或爆竹要堂皇得多了,像是小型的烟火晚会,常常会围上许多人驻足观看。
⑧金受申老先生《老北京的生活》一书里,称放盒子为“花盒”。金先生是见多识广的老北京通,据金先生讲,民国时期,在公园里和商店前,过年的时候,放完花炮之后,为了答谢和吸引顾客,表示诚意,一般还要放一两个花盒点缀一下。我猜想,那架势像是唱戏得请一两位名角最后出来压场一样,是仅仅靠放爆竹不可同日而语的。那劲头,一定是各家店铺有各家的绝活儿,不会雷同,让人们大饱眼福,让这一年的春节一下子活色生香,有情有义起来。
⑨春节,历史积淀下来沉甸甸的民俗里,含有民族的情感,也含有传统的艺术,还有我们民间的智慧。
15. 阅读文章第③~⑦段,概括老北京“花盒子”都有哪些特点。
答:
16.第⑧段作者说放花盒“让这一年的春节一下子活色生香,有情有义起来”,请结合文章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17.作者对传统的花盒和现今的爆竹烟花各有什么看法,对此你怎么评价?请简要阐明理由。(不超过140字)
15.答案要点:①烟花和鞭炮合在一起;②有多层;③每层里面都有不同的内容(或:燃放前人们不知道每一层里的内容);④燃放复杂。
(共4分。共四个要点,每个1分)
16.答案要点:①放花盒时“纷呈着不同的缤纷情景”,让人惊喜不断,大饱眼福。放花盒把人们的节日生活点缀得更加美好。②商家通过放花盒来答谢和吸引顾客,都拿出绝活儿,不会雷同。放花盒蕴含着商家对顾客的诚意。
(共4分。共两个要点,每个2分)
17.答案示例:
作者认为传统的花盒很讲究,含有民族的情感、传统的艺术和民间的智慧;而现今的烟花爆竹反映的是人们的财大气粗、自以为是。我觉得作者的看法不全对。传统的花盒体现出的民俗之美,固然让人欣赏和怀念,但现今燃放烟花爆竹,尤其在春节时,全家一起放,表达的是合家团圆的幸福之情。
(共4分。作者的看法2分;评价及理由阐释2分)
阅读包利民的《广场上弹吉他的弟弟》一文,完成18—21题。(15分)
①太阳刚刚爬过对面楼房的顶上,弟弟便开始忙活起来,穿上那件浅灰色的长风衣,背着那把破吉他出门,去家附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上班了。
② 弟弟所谓的工作,在我看来,和他周围那些面前摆着破碗或者竖着写满悲惨经历的人一样,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施舍。但只有他称那是工作,而且他是很认真地说那是他的工作。
③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我笑着对他说:“你周围的那些人,不会让你抢他们的生意的!”他神秘地笑笑,说:“我自有办法!”只是那天中午回来,弟弟的长风衣上布满了脚印,他连饭也没吃,回到自己的房间,一会儿便传出了呻吟声。到了午后,他居然起来了,而且把风衣上的灰掸得很干净,背上琴又要出去。我叫住他:“换身行头吧,你穿成这样去,不挨打才怪!”他留给我一个倔强的背影,走起路来,腿有点微瘸,看来被教训得不轻。
④晚上弟弟回来后神采飞扬,衣服也干干净净,看来他下午不但没有挨打,生意好像也不错。我打开他的琴盒,却是一个硬币也没倒出来。于是嘲笑说:“你连一毛钱都没挣到,还乐得像捡了金条一样!”他故作高深地一耸肩:“太俗,张口闭口都是钱!我这高雅的艺术岂是金钱能衡量的?”
⑤我曾在一个网站上看到过弟弟的长篇玄幻小说,他同时开了两本书,都已经签约上架,也已经出版了第一本的第一部。我常批评他:“白天的时间用来在家写书多好,你知道那些读者对你的作品有多么期待?你对得起他们吗?”他回应我的依然是背着琴盒有些酷酷的背影。
⑥快冬天了,弟弟还是那身装束。我曾对他说:“你得多买几件风衣了,总穿一件,观众们会有视觉疲劳!”他却说:“没多长时间了,冬天我就不去了,太冷,旁边的那些人冬天也很少出来!”呵呵,他居然跟那些乞丐对比上了,在我看来,他似乎忘了第一天他们联手揍他的事了。他还一本正经地说:“那些人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都是骗钱的!”
⑦天气逐渐冷起来了,从我们小区通往广场的柏油路被银杏树叶染成一片金黄。像我这种爬格子的人平时是很少出门的,这天却突发奇想,想去看看弟弟是怎样工作的。正是下班的时间,广场上人来人往,弟弟被那些下班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着,吉他声、歌声硬是从人群中传了出来。呵呵,这小子,一首看似普普通通的流行歌曲,倒是被他整出了“绕梁三日”的感觉。我好不容易挤了进去,看见弟弟面前的琴盒里已悠闲地躺着不少的零钱和整钞,这些钞票和它们新的主人一样,流露出一脸的得意。
⑧我从人群中退出来,躲在一边。凝视着落日那诱人的余晖,我点上了一支烟。渐渐地,围拢的人群散去了,弟弟艰难地站起来,把琴盒里的钱散发给周围的乞丐们。呵呵,原来整个秋天,他都是替那些曾经打过他的人讨过冬的钱啊!我想起弟弟在他的小说中说:“网上说今年冬天会更冷,这回你们冬天不用出来了!”
⑨为了不让弟弟看到我,我先跑回家,站在一楼的窗口,看着弟弟慢悠悠地走回来,凉凉的风吹动他长长风衣的下摆,他脸上依然是满足的神情。一进门,他立刻换了一副神情,急急地甩了风衣,脱下裤子,把左腿的义肢摘下来,疼得龇牙咧嘴,腿根的断处,已经磨得不堪入目。我忙为他抹药,再把他抱回房间。
⑩那个夜里,我在弟弟更新的小说中,看到他借主人公的口说出的几句话:“原以为最幸福的事,是和心爱的人相伴偕老,现在才发现,最幸福的事其实是给别人以帮助;原以为最痛苦的事,是恋人陌路,可是经历了才知道,在那份帮助别人而得到的幸福面前,这种痛苦微不足道。”弟弟在说着他自己的心声啊。
15、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③④两段,回答下列问题(4分)
⑴联系下文看,第③段写弟弟第一次去广场“工作”就被打,其作用是
(2分)
⑵文中和第④段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是 _____ (2分)
17、第⑤段插入弟弟在网站上创作小说这部分内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其中“长风衣”和“军大衣”的作用。(4分)
材料一:太阳刚刚爬过对面楼房的顶上,弟弟便开始忙活起来,穿上那件浅灰色的长风衣,背着那把破吉他出门,去家附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上班了。
材料二: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粟。
(契诃夫《变色龙》)
15.拟人(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钱在琴盒里的散乱状态,间接表现了弟弟愉悦的心情(得意的神态)(3分)
16.⑴与别的乞讨者因保护地盘而打弟弟,和下文写弟弟执着地帮助那些乞讨者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弟弟乐于助人的人格魅力。(2分)
⑵原来整个秋天,他都是替那些曾经打过他的人讨过冬的钱啊! (2分)(答到“弟艰难地站起来,把琴盒里的钱散发给周围的乞丐们”给1分。)
17.写出了弟弟到广场上弹奏吉他,并不是为了乞讨赚钱,而是为了更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并照应了下文他对乞丐的关怀和所抒发的“心声”。(4分)
18.材料一“长风衣”:①揭示了弟弟不是一般的乞讨者,用风衣能更好体现弟弟身上的艺术气质,他的“工作”绝不是为了钱。②穿风衣还能掩饰弟弟有残疾的腿,体现了弟弟坚强的个性。(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分)
材料二“军大衣”: 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交代人物的身份;这军大衣也是奥楚蔑洛夫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2分)
阅读《秋》,完成14~17题。(共18分)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玫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
我祝福秋天……
21.本文通过对___________ ___的描绘,抒发了______________的情怀。(3分)
2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4分)
(1) 这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
(2)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
23.“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和“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两句中加点词语能否调换,为什么? (4分)
24.从修辞的角度,对文中划线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25文中说“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请找出文中原句来具体阐释。(4分)
“兼容四季” :
“自己的个性”:
[ff8cb35affe012ec.jpg]
阅读林海音的《窃读记》,完成19—22题。(18分)
①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
②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
③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__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④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⑤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⑥我再施惯伎,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这是一本畅销书,那么厚厚的一册,拿在手里,看在眼里,多够分量!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难堪。
⑦每次从书店出来,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
⑧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诅咒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
⑨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
⑩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
⑪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
⑫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⑬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是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
⑭“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⑮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
⑯“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选自《城南旧事》,有删改)
19.概括全文内容,并说说对标题中“窃读”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4分)
⑴请说说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四平八稳”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章第⑬段划横线的句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6分)
【链接】“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 (苏教版七下阿累《一面》)
从刻画人物手段和设计用心上分析,本文第⑩—⑫段对店员的刻画和链接材料中对的“他”的描写有何不同?
《窃读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d62a42a3e36bb67.jpg]
21、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色多皱的布裙”比作“支不开的破伞”,形象地表现了“我”无钱买书的窘迫处境,衬托了“我”受到店员“礼遇”后愉悦松快的心情。(答出修辞计1分,赏析计3分)
22、《窃读记》: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店员的友善,富有爱心。(如答到细节描写也对,3分)
《一面》:运用了语言、肖像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爱,突出他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2—26题。 (20分)
唤醒生命
①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自己驾着车远赴2000多公里外的西藏。
②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③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④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车却出了故障。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⑤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⑨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他说:“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为纪念,他还把那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
⑩但我想说,那只殒命高原的小鸟,它并不曾想起过要救人,救他的还是他自己。小鸟的叫声唤醒了他求生的欲望,才使他得以绝处逢生。是啊,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才能够走出眼前看似无际的困境和厄运。
22、文章写“他”旅游,为什么对“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一笔带过?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4分)
23、“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请概述他的“这段经历”。(30字左右)(4分)
24、如何理解“他”把“那只风干得比拳手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橱里”这一做法?(4分)
25、作者说“救他的还是他自己”,这和第⑨段“他”所说的“挽救了我的生命”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26.、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它同前文有什么关系?(4分)
因为本文主题是唤醒生命,如果浓墨重彩地写奇特的高原风光,就偏离了主题。(2分)能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2分)。(意思对即可
23. 他驾车去西藏旅游,陷入困境。(2分)一只小鸟唤醒他求生的欲望,他自救成功。(2 分)(意思对即可)
24.这是对小鸟的敬重,实际上也是对生命的礼赞(意思对即可)
25. 不矛盾(1分)。因为小鸟只是唤醒他求生的欲望,而挽救生命是因为他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摆脱了困境。(3分)(意思对即可
26.点明题旨,画龙点睛。(2分)前文的记叙是这段议论的基础,这段议论是对前文的深化。(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以下问题(20分)
“娘,您别送了,”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
“娘晓得。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我记住了,娘……”我哽咽着,低下头……
娘终于回去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又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伸起手擦眼泪。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的流下来。
那一晚,我失眠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娘不识字。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桑市上去卖。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娠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肆”,故意克扣柴的重量。娘气得不行,只有哭。她一边骂,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看一叠奖状回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力气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娘只有一个办法——借!
跑东家,串西家,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能回来。好几次梦中醒来,我听见娘和爹的叹息声、交谈声,还有娘低低的抽泣声。娘为凑齐兄妹三人的学费,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却从来没抱怨过半句——娘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誓言。
我读高二那年,家里已经穷得丁当响。欠了一屁股债不说,屋破偏逢连绵雨,娘在干活时又不慎扭伤了脚。赤脚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医好娘的脚。由于没钱进医院,娘从此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可娘粗活、重活照样干。那时。我在校寄宿。礼拜六,我回家拿伙食费,看娘的表情,我没忍心问。礼拜天,娘一大早就出去了,傍晚才回来。我苦着脸,正打算返校时,远远地,我看见娘了——娘拄着一根竹竿,一瘸一拐地走回来了!五角钱!就为了省五角钱给儿子作伙食费啊!
我跑过去,扶着娘,看见娘的嘴唇已咬得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娘从怀里掏出两张10元钞票,吃力地笑着说:“儿,总算借到了。天快黑了,快回学堂吧!”
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泪水一点一滴地洒在钞票上。
前几天,妹妹来信说,娘收到我在__前照的相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地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
读着读着,泪水不由得又盈满了我的眼眶,我又想起了娘,想起为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16. 本文采用的主要记叙顺序是什么?(3分)
17.本文第8段画线部分的“那个誓言”指的是什么? (3分)
18..本文第2段画线句子“多挺一挺,咬咬牙”表现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她把这句话说给儿子听的用意是什么?
(4分).
19.本文三次写“我”的流泪。请用简练准确的词语分别写出这三次流泪的不同:(3分) 第一次流出的是 的泪。
第二次流出的是 的泪。
第三次流出的是 的泪。
20.第11段“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联系上文,揣摩此时“我”的心理活动。(3分)
21.概括出本文主要选取了哪些材料来歌颂母亲,请用简洁的文字列举出来,并说明它们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分)
16..插叙
17. 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18.刚强;希望儿子凡事也要刚强
19.离别
感恩
思念
20. .母亲克服很大的困难供孩子读书。(或借钱供孩子读书的艰辛历程。)
21.
①母子分别。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激与分别时的依恋。
②母亲为我借伙食费。表达我对母亲是感激。
③读着妹妹的来信。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意思对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