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22—28题。(请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共19分)
传递
⑴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⑵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⑶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⑷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⑸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⑹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⑺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⑻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⑼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22.请将“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这个句子,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格中。(2分)
23.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2分)
十分痛苦 ① 重拾希望 ② 十分感激
24.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5.第(6)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26.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⑺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2分)
27.分析结尾划线句“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3分)
28.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3分)
22.抄写正确、工整即可(2分)
23. ①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1分) ②心急如焚(1分)
24.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答出三点即可)(3分)
25.插叙。(1分)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1分)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1分)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1分)
26.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1分)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1分)
27.总结全文,(1分)照应题目(或点题),(1分)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1分)
28.能联系选文(1分),谈感受(1分),语言连贯、通顺(1分)。
示例: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善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阅读丁立梅的《花盆里的花仙子》一文,完成16-18题。(11分)
①他一直不是个好学生,惹事生非,自由散漫,不学无术。老师们看到他就摇头,同学们也不待见他。为了让他少惹事,老师们对他说:“张星,这次考试,你可以不参加。”“张星,星期天补课,你可以不来。”那么,好吧,他乐得逍遥,整日里游东逛西,打发光阴。偶尔坐在教室里,也是伏在桌上睡觉。
②新来的女老师,有双美丽的大眼睛。女老师特别喜欢花草,自己掏钱包,买来很多的花草装点教室。这个窗台上搁一盆九月菊,那个窗台上放一盆吊兰,教室被她装点得像个小花园。
③那天,上课铃声响过后,他才拖拖沓沓进教室,却遇见女老师一双微笑的眼。女老师手上托一个小花盆,对他说:“张星,这盆花放在你旁边的窗台上,交给你管理,可以吗?”
④他有些意外,一时竟愣住了。定睛看去,花盆里只一坨泥,哪里有半点花的影子。女老师看出他的疑惑,笑吟吟说:“泥里面埋着花的根呢,只要你好好待它,它会很快长出叶来,开出花来。”
⑤他接下花盆,心慢慢湿润了,第一次有种被人信任的感觉。虽然表面上,他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⑥他极少再东游西荡,呆在教室里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不再伏在桌上睡觉,他给那盆花松土,浇水。他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那只小花盆,心里开始充满期待。
⑦春寒料峭的日子,那盆土里,竟冒出了嫩黄的芽。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虫子,探头探脑地探出泥土来。他忍不住一声惊叫:“啊,出芽了!”心里的欣喜,排山倒海。同学们簇拥过来,围在他的座位旁,和他一起观看花长芽。弱小的生命,在他们的守望中,渐渐蓬勃起来。三月的时候,葱绿的枝叶间,开出了桃红的花,一朵,再一朵。居然是一盆漂亮的风信子。
⑧他激动地拉来女老师。女老师低头嗅花,突然微笑地问他:“张星,你知道风信子的花语是什么吗?”他茫然地摇摇头。女老师说:“风信子的花语是,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他没有吱声,若有所思地打量着那盆花。桃红的花朵,像燃烧着的小灯笼,把他黯淡的人生,照得色彩明艳。
⑨他开始摊开课本,认真学习。本不是个笨孩子,成绩很快上去了。老师们都有些惊讶,说:“张星啊,没看出你这小子还有两下子呀。”他羞涩地笑。坚硬的心,像窗台上的那盆风信子,慢慢地盛开了。有些疼痛,有些欢喜。做人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的好。
⑩后来,他毕业了。由于基础太差,他没能考上大学。但他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租了一块地,专门种花草。经年之后,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匠,培育出许多品质优良的花卉,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风信子。
16.请从“张星”的角度,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3分)
17.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面两小题。(4分)
(1)第⑦段中,“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虫子,探头探脑地探出泥土来。“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2)第⑨段中,“有些疼痛,有些欢喜。做人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的好。”请体会“有些疼痛“和有些欢喜”的原因。
1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女教师的人物形象(不少于两点)。(4分)
16.张星上学时一直不是好学生(1分),但在一位育人有方的女教师帮助下,他转变了态度,开始认真学习(1分)。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他最后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匠。(1分)
17.(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花芽刚刚出土的情态,新颖而富于活力,(1分)表现了同学们观看时的惊喜的心情。(1分)
(2)“有些疼痛”因为对过去的不思进取、不学无术而悔恨,而自责,而心痛。(1分)
“有些欢喜”因为在老师的鼓励下,认真学习,并取得了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而欣喜。(1分)
18.参考要点:热爱生活,积极开朗;具有爱心,关爱学生;充满智慧,善于引导学生。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评价。
一千个橘子
__涵
那一年,我读高三。食堂通往寝室的路上,一草一木,一瓦一石,在呼呼的寒风中更显得萧瑟。“嗒嗒嗒——”行李箱的声音,又老又旧,一如拖行李箱的这个老人——须发花白,瘦如柴枝,一口接一口喘着气,步履蹒跚……
我真怕老人一口气提不起来就……倏地,他真的一头栽倒了。我赶上前扶起他,一触他额头,惊叫:“呀,滚烫的!”路上的同学们一下子沸腾了,一个体育生一个转身,背起了老头,朝医务室奔去。
老人高烧竟达40℃,这孱弱的身子怎么熬得住?幸亏到傍晚就退下了。我们都松了一口气,这才知道他叫果老头,是新来的寝室门卫兼宿管。原先的门卫也许觉得任务过于艰巨,已经辞职了。
学校有一条传统校规,就是每天都要早起晨练,历任校长都说这象征着永不倒的长征精神。在我们看来,晨练很痛苦,尤其在隆冬时节。六点钟,天还是乌黑一片,路上的灯,寝室的灯,一瞬间亮起了。门卫鼓起中气,吹响了哨子。
“这讨厌的哨声!”我们一颗颗脑袋瓜刷刷地缩进了被窝。门卫就来掀我们男生的被子。冷风吹了进来,我们只好磨磨蹭蹭地起来了。走在路上,也睡眼蒙地耷拉着脑袋。
门卫也真的不容易,他的责任是按时让学生离开寝室。新校长上任后,门卫换了八个,一个比一个严厉,校长、主任都帮着一起监督,但收效甚微。一班子领导发下狠话,打算严惩一部分问题“严重”的学生。
当晚夜自修后,我们闹闹哄哄地涌进了寝室。运气真不好,果老头查的第一间寝室就是我们的。地上到处是果皮和零食袋,洗脚水洒在地上都快成河了。果老头一个劲摇头:“不行啊,这久了非得风湿不可!”他拿起门后的拖把拖起来,嘴里不忘念叨:“都人高马大的了,在外头咋还不知照顾自己,不叫家里人操心么?”他声音不高不低,却清清楚楚地在寝室里回荡着。
我们都瞠目结舌,继而面面相觑。换了以前的门卫,一见这种情况,免不了一顿痛骂。睡在我下铺的兄弟立刻蹦下床,羞怯地说:“我……我来……”
果老头又一个劲摆手:“快回去,要月考了,你们可感冒不起呀!明天开始可得保持好啦。”“没事,你看我多壮啊!”下铺的兄弟猛吸一口气,肌肉隆得很结实,随手就夺过了拖把……后来,我们都说这一夜是我们读高中以来睡得最香沉的一夜。
清晨,哨子又响起来了,我们挣扎着开始起床。路灯下,果老头一手扶着铁门,一手向我们挥着:“孩子们,快点儿!”刚塞嘴里的哨子又掉了下来。大家看到果老头这样,加紧了步子,出操速度如此之快,是非常难得的。
一星期后,校长又找了一个年轻人,说给果老头做帮手。果老头很健谈,这时已经和我们很多同学都熟了。有一次,我揶揄他:“别人都管你叫果老头,是因为你家种果树吗?”果老头大笑:“对,对,以后我还请你们吃呢!”
圣诞节这天安排了月考,抱怨声不绝,考完试,大家只想赶紧去休息。一进寝室,我们都愣了,女生宿舍楼也传来惊呼:“是圣诞老人来过吗?”每张床上放着一个金黄色的大橘子。原来圣诞老人就是果老头!他说:“我不是答应过要请你们吃水果吗?”
满屋飘溢着橘子的香味。我们没有马上吃掉,因为想让它的香气飘散得更久些,把它轻轻地放在枕边,携着美好的遐想,进入了香甜的梦乡。
第二天清晨,我们按例出操早练。值勤的是新来的年轻人,怎不见果老头的身影?还以为他病了,后来才知他昨夜就走了。我们早就怀疑过,学校请门卫是不会找老头的,果老头来得神秘,走得也蹊跷,到底什么来头呢?
这件事一直覆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后来,我回过一趟母校。听一个年长的老师说,二十年前,果老头就在这儿做校长了。他了解到我们当时的情况后,劝领导们别冲动,让他自己一试,于是第二天就拖着病躯赶来了。
我的心里燃起了一束温暖炽热的火焰,我又想起了果老头来后的每一天,想起了那个橘香飘飘的圣诞夜。一千个橘子是他自个儿掏腰包买的,领导感激他,要给他报销,他还是一个劲摇头:“把钱花在孩子们身上吧。”
(摘自2013年9月24日《天津工人报》)
16.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17.请问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18.“我们都瞠目结舌,继而面面相觑。”的原因是什么?(2分)
19.试说说文中“果老头”是怎样一个人?(3分)
20.请说说文章以“一千个橘子”作为标题的妙处?(3分)
16.退休的老校长“果老头”重回学校当门卫,用善良和爱感化学生,按时参加早操的故事,委婉地表达教育学生不能依靠“惩罚”手段,而要运用爱心和智慧来感化学生的观点。
17.倒叙开头,描写“果老头”的肖像和动作,设下悬念,为后文作铺垫。
18.门卫“果老头”不仅没有毒骂我们,相反而为我们拖地板,发自内心地理解我们,体贴我们,呵护我们。
19.慈祥、善良、体贴、有爱心,富有教育智慧的一位长者。
20.用“一千个橘子”作为标题,醒目,设下悬念,吸引读者眼球;有利于刻画老校长的性格,突出和深化用爱心转化学生这一主题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8分)
(1)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日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埕甓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俺饰郜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人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人都怍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2)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仪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人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 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1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两段文字的主题内容。(2分)
(1)
(2)
18、第(1)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它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19、第(2)段中引用高尔基的话,其作用是?(2分)
20、作者为什么写自己心中伟人平庸粗鄙的一面?(2分)
17. (1)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锐利
(2)描写了托尔斯泰的眼睛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18. 比喻、夸张,作用:突出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
19. 从修辞方法上看是夸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洞察力。
20、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
《藤野先生》(11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2自然段写了什么事情? (3分)
15、上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3分)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2分)
16、结合全文分析,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4、(3分)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和学跳舞的事情
15、(5分)比喻、夸__反语(3分)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之情。(2分)
16、(3分)起过渡作用,引出作者前往仙台学医和与藤野先生结识、相处的内容。
然而所有的磨难只是使他更坚强,他战胜了疾病,战胜了痛苦,战胜了所有的磨难!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坚强的意志。
租房三天的女人
__涵
我楼下有一间小屋,搁着旧家具,闲着也是浪费,干脆租出去吧。刚贴出信息,就有人来电话问租金。那是一个女人的声音,粗犷而略显沙哑。她说电话里说不清楚,人就在楼下的电话亭,请我下楼商量。
快到一楼了,我闻见一股淡淡的腐味,可能感冒鼻塞的缘故,也可能真的死老鼠了。
楼梯口已经站着一个女人,大脸盘,大手脚,皮肤糙黑,衣着也很旧,但洗得干净,她的身板尽量挺得直,还是有些微缩。
女人冲我笑笑,带着一丝勉强。我回了一个招呼,简单介绍了一下条件,问她要租多久。
“俺……三天!”女人拽紧了拳头,不等我变脸,又紧接上,“俺……我给两百,成吗?”她似乎失了勇气,又像是在恳求。
我看她不像来找茬的,也就软了下来:“光三天,还是住旅馆吧,再说搬东西也麻烦啊?”
“太贵了,而且我……”她的声音沉了下去。
她也不像作风不正的人。我依然不敢大意:“能告诉我,你这三天要用来干什么吗?”
女人的脸涨成了酱紫色,嗫嚅着:“我女儿要来看我。”
我一愣,问女人原来住在哪儿。
“在……住宿舍的。”女人说。“服装厂的。”女人说。“八个人一间,不能留客的。”女人说。
我向来不爱招麻烦,但这次要破例了。
女人欢天喜地地抱紧了拳头。她手脚很利索,一寸地一寸地地拖起来,瓷砖也擦得锃亮的。
第二天一早,女人就蹬着大三轮搬来了,一床洗白的被褥,一套旧炊具,还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
我问女人还需要些什么。她讪笑了一下:“你家阳台好多花呢,借俺一盆行不?”她盯着我的眼睛。
我说不好都难了,挑来挑去,还是选了茶几上的水仙。
这一晚,我吃完夜宵,下楼去散步,路过小屋。亮度不高的台灯下,一个女孩正在写作业,朴素,大方。女人坐在旁边静静地陪着。女人和女儿都洋溢着恬淡的笑。
“丫啊,这张是啥?”女人拿起一张表格。
“学生档案表啊。”
“高一不填过了吗?”
“这张高考要用啦。”女儿一栏栏写下来,“海王星服装厂!妈,我还记得你的单位呢。”
“妈工作不好呢。”
“没呢,咱班多的是工农子弟呢。”
女人笑了,两只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妈,我明儿想去你厂里参观下?”
“可远了。周末也放假的。妈明儿带你去附近逛逛,看看缺啥,妈给你买。”
女儿摇摇头:“啥都不缺呢。”
……
女人如期送走了女儿。她捧着水仙来退房。反正新房客也还没找来,我就意思意思收了五十。女人后来又折回来送了我一篮水果。
半个月后,感冒可算好了,到哪儿都精神抖擞呢。兴之所致,到老区拜访旧友。路过海王星服装厂的时候,我想起了租三天房的女人,她现在应该正忙碌着吧。
临近了老巷子,一股酸腐味袭过来。再往里几步,我傻眼了。晒场大的一块地上,一箱箱瓶罐,一叠叠硬纸板,一袋袋废纸,堆积如山。细看之下,山群中还有一间屋子,木板架起的,六七平米,一张床,一条方凳,再无空地。屋侧停着一辆大三轮,后面绕出来一个女人,大脸盘,大手脚,皮肤黝黑……我感到自己的眼睛被灼伤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
14.面对租房三天的女人,作为房东的“我”是如何做的?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以展示完整的故事情节。(4分)
租房女人冲“我”笑,感冒中的“我”回了一个招呼→ →
→感冒康复后,看到女人在收捡破烂,“我”
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15.作者笔下的租房女人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6.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7.文中多处使用省略号,且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下面的省略号反映了女人怎样的心理
活动。(2分)
“在……住宿舍的。”女人说。“服装厂的。”女人说。“八个人一间,不能留客的。”
18.读完选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3分)
14、“我”的心软下来,破例同意租房,并答应女人借花的要求;女人退房时,“我”只收了她半价。(每空2分,共4分)
15、租房女人是一个勤劳能干、朴实、心细、懂得感恩的人。(4分,答出2点以上得满分)
16、采用外貌描写的手法,使得这个女人俭朴的劳动者形象更加逼真,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为下文作铺垫。(4分,外貌1分,分析2分,作用1分)
17、示例:该处省略号表示女人欲言又止,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住址,反映了女人矛盾的心理。(2分)
18、示例:天底下的母亲,为了不让儿女担心,总是独自咀嚼痛苦,却会把阳光的一面展现在儿女面前。作为儿女的我们,除了理解母亲之外,更应该努力做好自己,让母亲少为我们担心。(3分,扣紧主题回答,言之成理即行)
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7分)
天上的星星
贾平凹
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讨厌,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不曾明白的。天擦黑,我们才在家捉起迷藏,他们又来烦了,大声呵斥。我们只好蹑蹑地出来,在门前树下的竹席上,躺下去,纳凉是了。
“星星!”妹妹突然叫了一声。
我们都抬起头来,就在我头顶,出现了一颗星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我们就好奇地数起星星来,数着那是四个光角儿呢,还是五个光角儿,但就在这个时候,那星的周围又出现了几颗星星,就是那么一瞬间,几乎不容觉察,就明亮亮地出现了。啊,两颗,三颗,十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一时间,漫天星空,一片闪亮。
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挑担的,也有提着灯笼跑的……
我们都快活起来了,一起站在树下,扬着小手。星星们似乎很得意了,向我们挤弄着眉眼,鬼鬼地笑。
过了一会儿,月亮从村东口的那个榆树丫子里升上来了。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先是玫瑰色的红,接着,就黄了脸,瞬间,它就又白了,极白极白的,夜空里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是怎么了,却发现星星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这使我们大吃了一惊。
“这是怎么了?”妹妹慌慌地说。
“月亮出来了。”我说。
“月亮出来了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
我们闷闷不得其解。坐了一会儿,似乎就明白了:这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嫌星星们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
“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妹妹说。
我们都没有了话说。我们深深懂得大人的威严,又深深可怜起星星了: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多么有精光灵气;月亮出现了,它们就变得这般猥琐了。
我们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低了头走到门前的小溪边,要去洗洗手脸。
溪水浅浅地流着,我们探手下去,才要掬起一抔来,但是,我们差不多全看见了,就在那水底里,有着无数的星星。
“啊,它们藏在这儿了。”妹妹大声地说。
我们赶忙下溪去捞,但无论如何也捞不上来。我们明白了,那一定是星星不能在天上,就偷偷躲藏在这里了。我们就再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让它们静静地躲在这里好了。
于是,我们都走回屋里,上床睡了。却总是睡不稳——那躲藏在水底的星星会被天上的月亮发现吗?可惜藏在水底的星星太少了,更多的还在天上闪着光亮。虽然它们很小,但天上如果没有它们,那会是多么寂寞啊!
大人们又骂我们不安生睡觉了,骂过一通,就打起了鼾。我们赶忙爬起来,悄悄溜到门外,将脸盆儿、碗盘儿、碟缸儿都拿了出去,盛了水,让更多更多的星星都藏在里边吧。
18. 理清选文思路,请将情节的发展与“我们”心理的变化按顺序填写在下面的空格处。(4分)
情节的发展 | 心理的变化 |
“我们”发现满天的繁星 | a |
月亮出来,星星少了 | b |
c | 深深可怜星星 |
d | 想要帮助星星 |
19. 从修辞的角度说说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挑担的,也有提着灯笼跑的……
20. 文章开头写大人们“烦”、对我们“呵斥”有什么作用?试联系全文简要分析。(4分)
21. 贾平凹在《月迹》中用月亮象征美好的事物,却在本文用月亮比喻威严的大人。请你试着概括一下本文的主题,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80—100字,5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e71914c1b239c7c.jpg]
阅读《萨娜、妈妈、爸爸》(方华译,有删改),完成13—15题。(共8分)
萨娜、妈妈、爸爸
①第一次知道google,是1998年夏天,在一本技术杂志上。你能利用它找到你要找的任何东西。但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和我上周找到的东西相提并论。下面就是我要讲的故事:
②我正忙于用google为妻子找食谱,她想吃一些墨西哥菜。妻子是个网页设计师,已怀孕6个月了,目前在家呆着。由于她有过一次流产的经历,所以我们,尤其是我,再不敢冒任何风险了。
③“救助中心的护士打电话了。你能帮我一个忙吗?”妻子在喊我。妻子是一家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该组织负责帮助一些先天性缺陷和阅读困难的儿童。那群孩子将被带往一家计算机学院参观,妻子希望我能代替她去。我答应了妻子的要求。
④在计算机学院,孩子们对面前的电脑充满了好奇,考虑到界面简单,我用google教他们入门。在教会他们如何搜索后,便让他们开始自己找东西,就像做“寻宝”游戏一样。
⑤就在这时,一个6、7岁的小女孩拽住了我的裤腿:“叔叔!它真的能找到任何东西吗?”“是的。你想找什么呢?”我带着微笑问道。但是小女孩接下来的回答却让我笑不出来了。“妈妈、爸爸。”她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目光里满怀希望。
⑥我把小女孩抱起来,紧挨着我,放在长凳上,然后对她说:“当然,为什么不能呢?”我在搜索栏里输入了“妈妈、爸爸”,立刻,网页上返回了一大堆结果。小女孩瞅着我,她还弄不明白屏幕上的文字到底都是什么意思。
⑦“我们再试试其他的吧。”我问小女孩,“你叫什么名字?”“萨娜。”“我们现在要找什么呀?”我问她。“萨娜、妈妈、爸爸。”她嘴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三个词。我教她在搜索栏里输入刚才的内容,然后让她点击搜索按钮。
⑧没有页面返回。小萨娜似乎完全明白这里面的意思,连google都找不到“萨娜、妈妈、爸爸”。她的目光黯淡了。
⑨那天晚上,我回家后,对妻子说起了那个叫做萨娜的女孩以及她上网搜索的事情,我还给她看了萨娜的照片。我告诉妻子,萨娜曾被医生诊断活不过四岁,但她还是幸运地活了下来,简直是一个神奇的小女孩,妻子完全被萨娜的故事迷住了。“她真了不起。我们就把我们的女儿取名‘萨娜’吧!”妻子偎依着我,把头枕在我的胳膊上,“我想要女孩。我认为会是个女孩。”她边说边靠紧了我。
⑩几天后,我妻子再一次流产,我们的世界再一次塌了下来。坏事情中的好事情是:坏事情终究会被时间冲淡。几周后,妻子回到电脑前,开始设计网页。我也一样。但是坏事情中的坏事情是:坏事情从来不会真正地消失。我们重新开始了工作,但是,生活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目标和意义。夜里,我们仍然会抱在彼此的怀里痛哭。我很想知道,一切能否再一次好转起来。就在那时,来了一个电话……
⑪“你们必须过来看看。”救助中心的护士边说边把我们领到了他们新建的电脑室。里面坐着一个小女孩,正是萨娜。一看到我们,她立即开心地跳起来,扑入我妻子的怀里,尖声叫着:“妈妈!妈妈!”妻子热泪盈眶,她抱起萨娜,失声哭了起来。虽然对“妈妈”的哭泣感到有些奇怪,小萨娜仍然非常兴奋。我看着护士,对眼前的一切大惑不解。
⑫“自从上周我们买了电脑以来,她就一直坐在这里,满脸的沮丧。但是今天早上,她突然开心地大叫起来,嘴里一直喊着‘萨娜、妈妈、爸爸’,并且指着屏幕。”护士道出事情的原委,指了指显示器。
⑬屏幕上显示的是我妻子流产后,一直在编写的网页。上面有一张照片,照片里有我和妻子,以及那间我们为曾经将要出生的孩子布置的房间。网页的标题是“纪念萨娜”。我们的照片被标注上“妈妈和爸爸”。上面有一段文字,叙述了我妻子是如何想到“萨娜”这个名字,以及她对自己宝贝的挚爱。页面里还有一张萨娜的照片,就是以前我给她看过的那张。
⑭我本能地点击了一下后退键。是的,这是一张google搜索的结果页面。查询结果只返回了一页,是我妻子制作的纪念网站。搜索用的字符串是“萨娜、妈妈、爸爸”。
13.阅读第④—⑭段,用词语概括萨娜的心理变化。(3分)
14.文章的语言亲切、自然、形象,富有感染力,试举一例进行分析。(2分)
15.请你说说第⑨⑩段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13.答案:期待(盼望、期望、希冀、渴望)→沮丧(失望)→开心
(共3分。每个要点1分)
14.答案示例:第11段中萨娜看到我们后的“开心地跳起来”“扑入我妻子的怀里”“尖声叫”等行动和语言,表达出了萨娜当时激动兴奋的心情,也表现了妻子制作的网页“纪念萨娜”对萨娜的重要意义(或“在萨娜心中的重要位置”)。(共2分。)
15.答案要点:内容:①萨娜的遭遇和病情②萨娜给妻子留下的深刻印象③妻子流产给夫妻二人造成沉重的心理打击④夫妻二人经过调整重新投入工作。
作用:①交代了妻子制作网页“纪念萨娜”的原因②为下文妻子见到萨娜的激动态度做了铺垫③为下文妻子制作网页“纪念萨娜”埋下伏笔④促使萨娜情感心理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3分。有内容,有结果,内容和结果中确实存在因果关系,答出其中一组即可给1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18题。(17分)
租房三天的女人
__涵
我楼下有一间小屋,搁着旧家具,闲着也是浪费,干脆租出去吧。刚贴出信息,就有人来电话问租金。那是一个女人的声音,粗犷而略显沙哑。她说电话里说不清楚,人就在楼下的电话亭,请我下楼商量。
快到一楼了,我闻见一股淡淡的腐味,可能感冒鼻塞的缘故,也可能真的死老鼠了。
楼梯口已经站着一个女人,大脸盘,大手脚,皮肤糙黑,衣着也很旧,但洗得干净,她的身板尽量挺得直,还是有些微缩。
女人冲我笑笑,带着一丝勉强。我回了一个招呼,简单介绍了一下条件,问她要租多久。
“俺……三天!”女人拽紧了拳头,不等我变脸,又紧接上,“俺……我给两百,成吗?”她似乎失了勇气,又像是在恳求。
我看她不像来找茬的,也就软了下来:“光三天,还是住旅馆吧,再说搬东西也麻烦啊?”
“太贵了,而且我……”她的声音沉了下去。
她也不像作风不正的人。我依然不敢大意:“能告诉我,你这三天要用来干什么吗?”
女人的脸涨成了酱紫色,嗫嚅着:“我女儿要来看我。”
我一愣,问女人原来住在哪儿。
“在……住宿舍的。”女人说。“服装厂的。”女人说。“八个人一间,不能留客的。”女人说。
我向来不爱招麻烦,但这次要破例了。
女人欢天喜地地抱紧了拳头。她手脚很利索,一寸地一寸地地拖起来,瓷砖也擦得锃亮的。
第二天一早,女人就蹬着大三轮搬来了,一床洗白的被褥,一套旧炊具,还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
我问女人还需要些什么。她讪笑了一下:“你家阳台好多花呢,借俺一盆行不?”她盯着我的眼睛。
我说不好都难了,挑来挑去,还是选了茶几上的水仙。
这一晚,我吃完夜宵,下楼去散步,路过小屋。亮度不高的台灯下,一个女孩正在写作业,朴素,大方。女人坐在旁边静静地陪着。女人和女儿都洋溢着恬淡的笑。
“丫啊,这张是啥?”女人拿起一张表格。
“学生档案表啊。”
“高一不填过了吗?”
“这张高考要用啦。”女儿一栏栏写下来,“海王星服装厂!妈,我还记得你的单位呢。”
“妈工作不好呢。”
“没呢,咱班多的是工农子弟呢。”
女人笑了,两只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妈,我明儿想去你厂里参观下?”
“可远了。周末也放假的。妈明儿带你去附近逛逛,看看缺啥,妈给你买。”
女儿摇摇头:“啥都不缺呢。”
……
女人如期送走了女儿。她捧着水仙来退房。反正新房客也还没找来,我就意思意思收了五十。女人后来又折回来送了我一篮水果。
半个月后,感冒可算好了,到哪儿都精神抖擞呢。兴之所致,到老区拜访旧友。路过海王星服装厂的时候,我想起了租三天房的女人,她现在应该正忙碌着吧。
临近了老巷子,一股酸腐味袭过来。再往里几步,我傻眼了。晒场大的一块地上,一箱箱瓶罐,一叠叠硬纸板,一袋袋废纸,堆积如山。细看之下,山群中还有一间屋子,木板架起的,六七平米,一张床,一条方凳,再无空地。屋侧停着一辆大三轮,后面绕出来一个女人,大脸盘,大手脚,皮肤黝黑……我感到自己的眼睛被灼伤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
14.面对租房三天的女人,作为房东的“我”是如何做的?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以展示完整的故事情节。(4分)
租房女人冲“我”笑,感冒中的“我”回了一个招呼→ →
→感冒康复后,看到女人在收捡破烂,“我”
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15.作者笔下的租房女人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6.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7.文中多处使用省略号,且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下面的省略号反映了女人怎样的心理
活动。(2分)
“在……住宿舍的。”女人说。“服装厂的。”女人说。“八个人一间,不能留客的。”
18.读完选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3分)
现代文阅读(30分)
14、“我”的心软下来,破例同意租房,并答应女人借花的要求;女人退房时,“我”只收了她半价。(每空2分,共4分)
15、租房女人是一个勤劳能干、朴实、心细、懂得感恩的人。(4分,答出2点以上得满分)
16、采用外貌描写的手法,使得这个女人俭朴的劳动者形象更加逼真,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为下文作铺垫。(4分,外貌1分,分析2分,作用1分)
17、示例:该处省略号表示女人欲言又止,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住址,反映了女人矛盾的心理。(2分)
18、示例:天底下的母亲,为了不让儿女担心,总是独自咀嚼痛苦,却会把阳光的一面展现在儿女面前。作为儿女的我们,除了理解母亲之外,更应该努力做好自己,让母亲少为我们担心。(3分,扣紧主题回答,言之成理即行)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21日 24 版)
15.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怒”?(2分)
16.阅读第⑤⑥⑧⑨自然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4分)
17.按要求赏析写列句子。(4分)
(1)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词语锤炼)
(2)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修辞手法)
18.第③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2分)
19.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4分)
附录: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15.芦花之怒(1分)黄河之怒(1分)
16.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2分,关键词“壮观”)看到卢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2分,关键词“怒放”“怒吼”“壮烈”,答到其中一个关键词即可给满分)
17.(1)示例: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1分)生动具体地表现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1分)
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卢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卢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示例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卢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卢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18.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1分)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做铺垫。(1分)
19.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作答,分析到其中一点即可。(4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