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5—1 9题。(共10分)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舞台

孙道荣

①他拘谨地站在我的面前,脸上带着憨憨的讨好的笑,不停地搓着双手,显得局促不

安的样子。我犹疑地看看朋友,朋友看出了我眼中的困惑,拍拍他的肩膀,对我说,他是我

工地上最好的水电师傅,漏水那点小事,保准他手到擒来。

②家里卫生问滴滴答答漏水,已经很久了,找过物业,找过家政,都没找到症结。朋友

听说后,向我推荐了手下的一名水电师傅,夸他手艺如何如何好。可是,站在我面前的这

位水电师傅,样子看起来就木木讷讷,老实得连话都说不利索,他能行吗?

③他挽起袖子,从工具包里拿出小榔头、凿子,开始敲瓷砖。没想到,一干起活他就

像彻底换了一个人一样,完全没有了刚见到我时的拘谨、木讷和局促。只见他左手握着凿

子,右手挥动榔头,一锤锤准确有力地敲打在凿子上,在凿子的重击下,瓷砖一块块碎裂,

飞溅。汗水很快布满了他的脸,他浑然未觉,继续有节奏地敲打着。一个多小时后埋在地下的水管终于暴露了出来,只见水管拐弯接头处,正不停地往外渗着水。他抹一把脸上的汗珠又露出了憨厚的笑容,说:“你瞧,问题就出在这儿。”咦,还真被他找到症结了。“得把水阀关了。”我闻声赶紧跑到厨房去关总水阀。他指指水管说:“这个水管弯头老化了,必须更换了。找几块干布给我,将水擦干了。”我点点头,赶忙去找干抹布……当我将抹布递给他的时候,他忽然有点尴尬地笑着说:“不好意思,把你当徒弟使唤了。”我笑着摇摇头说:“你这么辛苦,我也出不上什么力,递递东西,是应该的。”

④他继续专心致志地埋头干活,我无所事事地垂手站在一边。从侧面看,他的神情如

此专注,如此投入,如此专业,仿佛不是在修理一截漏水的水管,而是在做一件什么了不起

的大事情。我忽然意识到,也许对他来说,这就是他的舞台,只有在这个舞台上,他才可

能成为主角。也只有站在自已的舞台上,他才会显得那么干练,那么自如,所有的拘谨、木

讷、局促,以及仿佛与生俱来的自卑感,都瞬息离他而去。

⑤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

⑥单位边上有个停车场,收费员是个四十多岁的农民工大姐,平时看到她,都是一脸

卑微。可是,当指挥一辆辆汽车停进车位的时候,她的声音忽然变得坚定而响亮,指挥的

动作,特别准确、到位、有力。这个从未摸过汽车方向盘的中年妇女,在她的舞台上气定

神闲,像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 ‘

⑦我的一位老乡,在小区边上开了一家小吃店,他生性内向,讲话还有点娘娘腔,很多

人看不起他,可是,他家的小吃,却是这一带味道最好的,尤其是他做的拉面,又细又匀又

有劲道,回味无穷。而看他做拉面,更是一种独特的享受,一揉,二拍,三甩,四抛,五拉,六盘,七飞,八削,一招一式,无不充满阳刚之气,力量之美。在他的舞台上,他的这一连串“表演”,简直让人眼花缭乱,气吞长河。

⑧与那位水电师傅一样,他们都是为了生计,从遥远偏僻的乡下,来到了城里。在繁华、热闹、时尚、激情的城市街头,他们往往局促而无知,可笑而笨拙,憨厚而木讷,土气而无趣,显得与周遭的一切都那么格格不入。可是,请不要轻视他们,更不要鄙视他们,那不是他们有什么错,而仅仅可能只是,没有给他们提供一次机会,一个舞台。而只要有一个舞台,他们就总是努力将这个角色演绎得最为精彩。因为,在他们心里,也有一个舞台,有一个人生主宰的梦想。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1年24期,有改动。)

15.文章具体描写了三个平凡的农民工在他们自己的舞台上的表演,请仿照“水电工?

‘神医’?”的格式给另外两件事拟个小标题。(2分)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16.文章第⑤段中加点词语“舞台”的含义有何变化?请结合语境加以分析。(2分)

17.文中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2分)

18.文中多处采用了欲扬先抑写作手法,使文章跌宕起伏。请你从文中举出一例并简

要说明。(2分)

19.仿造下面示例,结合文章立意,从文中选择一个最感人的事例续写句子。(2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舞台,但它的内涵不尽相同。三尺讲台,那是人民教师的舞台,

在这个神圣的舞台上,他们用知识和智慧铸造着民族明天的大厦;手术台,那是医生的舞

台,在这个庄严的舞台上,他们用自己精湛娴熟的技艺解除了千百万人的病苦;

15.示例  第二件事:看车大姐?将军?     第三件事:拉面老乡?魔术师?

    16、“舞台”本义是供演员表演的台子,在文中比喻义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美丽,实

现自己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地方。(本义1分,比喻义1分,意对即可,共2分。)

    17.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刻画了他熟练的拉面技术,蕴涵了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意。

(手法1分,作用1分。意对即可,共2分。)  

    18.①先写水电工在“我”面前的局促掏谨的样子,后写他工作起来专注专业,技术高超的样子。③先写看车大姐平时的一脸卑徽,再写她当指挥一辆辆汽车停进车位的时候,气

定神闲。③先写拉面老乡生性内向,讲话还有点娘娘腔,很多人看不超他,再写他拉面技术熟练和味道回味无穷。(举例恰当1分,概括1分。共2分。)

   19 .示例: ① 维修场所,那是水电师傅的舞台,在这个苦累的舞台上,他用专心致志和高超技术赢得顾客的尊重。 ② 停车场,那是农民工大姐的舞台,在这个平凡的舞台上,她用责任心和气定神闲指挥汽车到位停靠。 ③ 小吃店,那是拉面老乡的舞台,在这个忙碌的舞台上,他用精湛技术和乐观把拉面做得声名遐迩。(评分提示:“舞台”必须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即便是虚写的人生舞台,也应该有一个实在的活动场所,不可以是抽象的、虚无飘渺的东西。立意上,要把“虚”的舞台重新落到实处。即用一个实在的场所来展现一个虚的主题。(具体舞台 1 分,虚写舞台 1 分,意对即可,共 2分。)

阅读《苦痛者的天籁》(作者:马德)一文,回答18~22题(共12分)

①那两年,逢年过节,养鱼的蔡婆总要给我家送几条新鲜的鱼来。我有点讨厌父亲,集市上什么鱼都有,为什么父亲偏偏喜欢蔡婆的鱼呢? 我问蔡婆,你咋知道我爸爸喜欢吃你家的鱼哩?蔡婆说,你爸爸呀,是个馋猫,为了吃我的鱼,每天晚上敲我的门。父亲真没出息。

②父亲在镇里的一家工厂上班,两班倒。但父亲很少上白班。父亲每天晚上从镇里回来,要翻过一面坡,再翻过一面坡,七八里路,上坡下梁地要走半天。就在那两面坡中间,有一块洼地,蔡婆的鱼塘就在那里。

③父亲说,蔡婆不容易。蔡婆那个做生意的丈夫卷走了家里的所有积蓄,扔下三个孩子跑了。为了养家糊口,蔡婆包了山洼里的鱼塘,并在鱼塘旁盖了间简陋的土房子。然后,把孩子扔给老人,一年四季,蓬头垢面地照看着她的鱼塘。每天晚上,父亲下夜班,骑车路过那鱼塘的时候,总要去敲敲她的门。嘟——,嘟嘟——,舅奶,睡了没有?屋子里亮着油灯,蔡婆还没睡。她便唤父亲进去,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几句话,然后,父亲才走。有时候,父亲下夜班很晚,蔡婆屋子里的油灯早已熄灭了,但父亲依然要去敲敲蔡婆的门。听着屋里的蔡婆在睡梦中含混地应了,父亲才走。

④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去敲蔡婆的门,是想吃她养的鱼吗?父亲摸摸我的头,笑笑说,你还小,不懂。我已经不小了,都上初中了!我一本正经地喊。

⑤父亲依旧每晚去敲她的门,蔡婆依旧逢年过节送鱼来。

⑥后来,我大学毕业了,父亲退了休,蔡婆也不养鱼了。混得不错的儿女们,把她接进了城里,让她去安享清福。有一次,我和父亲谈起了蔡婆,谈起了那些年的事。父亲突然叹了口气,说,其实啊,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⑦你奶奶是生你五叔的时候,难产死的。你爷爷受不了这个打击,想不开,几次想寻短见。村里有一个叫杨有贵的人,就经常来劝他,说,为了孩子们,你也得活下去啊。但你爷爷还是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那一段日子,每天晚上,杨有贵都要来咱家坐坐,或者拉家常,或者聊东说西。即便真的没话说了,也要干坐着,一直待到很晚才走。

⑧你爷爷后来说,如果没有杨有贵这个人,如果没有他每晚来陪着坐一阵子,也许,咱们家就没有今天。所以,你爷爷临去世的时候,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伸出手来可以扶人,拿出钱来可以帮人,人在遭难的时候,就是有人陪着说说话,也是能救人的。

⑨爸爸深深记住了爷爷说的这句话。那几年蔡婆不容易,爸爸想帮帮她。于是,每天晚上去敲敲她的门,就是想让她知道,

⑩是啊,那些夜晚的敲门声,对蔡婆来说,不仅是温暖的,而且那也是敲响在她苦痛心灵里的天籁之音啊!其实,这个世界还有更多不愁吃穿却心底痛苦的人。他们所缺少的,也许只是陪他们坐一坐、唠唠嗑、说说话的人。哪怕,在他们最寂寞的时候,能够听到“嘟嘟”的敲门声,也是好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世界上最温暖、最美妙的天籁。

(选自《做人与处世》, 2009年第7期)

17.“我”对父亲为何总去敲蔡婆的门这一举动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请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内容梳理这一认识过程,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幼时

初中

“我”认为父亲是想白吃人家养的鱼儿去敲蔡婆家的门

“我”不理解父亲

大学毕业

18. 文中第六、七小节写了父亲回忆中的一件往事,这属于记叙中的哪种顺序?有什么作用?(2分)

19.“父亲每天晚上从镇里回来,要翻过一面坡,再翻过一面坡,七八里路,上坡下梁地要走半天。”推测一下,作者在这句里可能会强调哪几个词语,为什么?(2分)

20.根据全文内容及主旨,补写出最后第3小节中省略的句子。(2分)

21.“天籁”本指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等,选文标题“苦痛者的天籁”该怎样理解?并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为什么“这是世界上最温暖、最美妙的天籁”。(2分)

17.嘴馋,想白吃人家养的鱼,没出息。有点讨厌、看不起父亲。

终于明白父亲的举动是为了给蔡婆以温暖和帮助。理解、赞赏父亲。(4分。每点1分)

18.文中插叙了爷爷的故事,交代了父亲之所以常去敲蔡婆的门的原因,回应了上文“我”的一连串疑问与不解,使文章更吸引人。(2分)

19.示例:“要翻过”“再翻过” “上坡下梁”等。强调来回路途之远,行走艰难、费时。间接突出父亲实心实意、毫无怨言地帮助他人的美好举动。(2分。直接意思与表达作用各1分)

20.“有人在惦记着她,好让她那颗凄冷而孤独的心得到温暖,看到希望。”(2分。意对即可)

21.天籁的含义:表面是指父亲的敲门声给身处困境的蔡婆带来了温暖和慰藉,犹如天籁之音。实指及时给与生活或精神苦痛者以援助和鼓励,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美好举动。

阐述提示:扣住原文,结合自我体验,阐述充分具体,表述流畅。(2分)

阅读《散步》选段,回答12~17题(共12分)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①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儿的小脑瓜,变了注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2.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2分)

A.母亲老了,凡事不想太操心,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B.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C.母亲老了,她尊重、顺从正当中年的儿子的话,母子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

D.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

1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这句话中“熬”字用得特别传神,请你加以赏析(2分)

14.“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15.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6.文末一句中,“慢慢”、“稳稳”、“仔细”这些词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我背母亲”和“妻背儿子”,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2分)

17.请你用简短的话说一说本文的主旨。(2分)

12.C(2分。)

13.“熬”写出母亲面对漫长的酷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所受的磨难之巨,和我对母亲又过了一关的庆幸之情。(2分)

14.用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展现了“小路”前景的美好;烘托了和谐美好的家庭生活。(或答烘托了生命的力量也可)(2分。) 

15.比喻。体现我对家庭的巨大责任感,表达我对母亲、妻子、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

16.这些词语具体、细致地写出了当时“背”的情景,“慢慢地”言其速度慢,“稳稳地”言其脚步稳而有分寸,“很仔细”形容走路很小心。体现了“子对母”、“妻对儿”的无比关切和爱护。(2分)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这时他们夫妻俩想到的只有母亲和儿子,母亲和儿子就是整个世界,这就凸现了两袋人的母子情深,抒发了“我”和妻子的对生活的高度的使命感。(2分)

17.本文赞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并体现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2分)

儿子的鱼(11分)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鱼网向那孩子走去。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0.整体感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2分)

拉锯战→ →与鱼周旋→ →捕鱼成功

11.品析语言: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描写,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3分)

我来赏析( )处:

12.你认为小说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位男孩?(2分)

13.生活体验:生活中,你捕到过自己的“鱼”吗?请写出你“捕鱼”的经历和感受。(4分)

我的经历:

我的感受:

10. 拉锯战→沉入深水区→与鱼周旋→拖入灌木丛 →捕鱼成功

11.我来赏析( A )处:这句生动的描写表明这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做好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体现了父爱的深沉。

我来赏析( b )处: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尊重,注重对孩子的独立性格的培养。

我来赏析( c )处:父亲终于忍不住高声叫出了儿子的名字,这是情不自禁的担心,又一次点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我来赏析( d )处:因为父亲这时清楚地知道,儿子已经精疲力竭,用尽了最后一点力量。父亲对儿子垢那种特殊的关爱,至此表露得淋漓尽致。

12.是一个沉着坚毅、倔强勇敢的小男孩。

 13.我的经历: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时,看到我摔倒了,他也不扶我,而是让我自己站起来。渐渐地我从跌倒中掌握了要领,学会骑车。

 我的感受:在生活中要学会独立,学会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爸爸的花儿落了(11分)

林海音

 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床的毛病。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 扎辫子,换制服,再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却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怀 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最糟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有一天,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因为爸爸已经在吃早点。我听着,望着大雨,心里愁得了不得。我上学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妈妈打扮得穿上肥大的夹袄(是在夏天!),拖着不合脚的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走向学校去!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我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过了一会,妈妈进来了。她看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催促着我,但是我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哀求说:

  “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

  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在床前来,瞪着我:

  “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

  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钱坐车去上学。

  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来的鞭痕,是红的,而且发着热。我把裤脚向下拉了拉,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我最怕被同学耻笑。

虽然迟到了,但是老师并没有罚我站,这是因为下雨天可以原谅的缘故。

  老师叫我们先静默再读书。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五分钟。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的功课有没有做好? 今天的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告别了吗?……我听到这儿,鼻子抽搭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流出来。

  静默之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过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

  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

6.概括选文内容。(2分)

7.课文题目取名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什么丰富含义?(2分)

8.“我”因为睡懒觉,赖在床上不去读书,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订下。后来,“我”去上学,爸爸特地给我送来了花夹袄,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给我,这样写,前后矛盾吗?为什么?(3分)

9.联系全文说说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爸爸在“我”的生活中起了怎样的作用?(4分)

6.  回忆自己因赖床不起爱爸爸的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

7.题目一语双关,一是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文章以此为题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8.不矛盾,因为都是对子女的关爱,“凶”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女儿,希望她从小养成好习惯,“好”是怕女儿冷,怕女儿饿坏身子。

9.  爸爸表面严厉,内心却充满爱;鼓励孩子要坚强,懂得怎样教育子女;很重感情,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的人。

  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从爸爸那里,我也学会了坚强,懂得了做一个正直的、爱国的人。

去年除夜买的一球水仙花,养了两个月,直到今天方才开花。

今春天气酷寒,别的花束萌芽都迟,我的水仙尤迟。因为它到我家来,遭了好几次灾难,生机被阻抑了。

第一次遭的旱灾,其情形是这样:它于去年除夜到我家,我特为跑到瓷器店去买了一只纯白的瓷盘来供养它。看它们在寒窗下绿白相映,素艳可喜。可是它们结合不到一个月,就要别离。为的是我要到石门湾去过阴历年,预期在缘缘堂住一个多月,希望把这水仙花带回去,看它开花才好。如何带法?颇费踌躇:叫工人阿毛拿了这盆水仙花乘火车,恐怕有人说阿毛附庸风雅;把它装进皮箱里,又不可能。于是阿毛提议:“盘儿不要它,水仙花拔起来装在饼干箱里,携了上车,到家不到三四个钟头,不会旱杀的。”我通过了。回到家里,大家纷忙地很,我也忘记了水仙花。三天之后,阿毛突然说起,我猛然觉悟,找寻它的下落,原来被人当作饼干,搁在石灰凳上。连忙取出一看,绿叶憔悴,根须焦黄。阿毛说“勿碍”,立刻把它供养在家里旧有的水仙花盆里,又放些白糖在水里。幸而果然勿碍,过了几天它又欣欣向荣了。是为第一次遭的旱灾。

第二次遭的是水灾,其情形是这样:家里的水仙花盆中,原有许多色彩很美丽的雨花台石子。有一天早晨,被孩子们发现了,水仙花就遭殃。她们把水仙花拔起,暂时养在脸盆里,把石子倒在另一脸盆里,掇到墙角的太阳光中,给它们一一洗刷。然后把石子照形状分类,照色彩分类,照花纹分类;然后品评其好坏,给每块石子打起分数来;最后利用其色形,用许多小石子拼起图案来。图案拼好,她们自去吃年糕了!直到晚上,阿毛在墙角发见了石子的图案,叫道:“哎,水仙花哪里去?”东寻西找,发现它横在花台边上的脸盆中,浑身浸在水里。自晨至晚,浸了十来小时,绿叶已浸得发肿,发黑了!阿毛说:“勿碍。”再叫小石子给它扶持,坐在水仙花盆中。是为第二次遭的水灾。

第三次遭的是冻灾,其情形是这样的:水仙花在缘缘堂里住了一个多月,它还是含苞未放。然后雨水过了,不开花。惊蛰过了,又不开花。阿毛说:“不晒太阳的原故。”就掇到阳台上,请它晒太阳。今年春寒殊甚,阳台上虽有太阳光,同时也有料峭的东风,使人立脚不住。所以人都闭居在室内,从不走到阳台上去看水仙花。直到次日早晨,阿毛叫了:“啊呦!昨晚水仙花没有拿进来,冻杀了!”一看,盆里的水连底冻,敲了敲也不开;水仙花里面的水分也冻,其鳞茎冻得像一块白石头,其叶子冻得像许多翡翠条。赶快拿进来,放在火炉边。久而久之,盆里的水溶了,花里的水也溶;但是叶子很软,一条一条弯下来,叶尖儿垂在水面。但是看它的花蕊还是笔挺地立着,想来生机没有完全丧尽,还有希望。问阿毛,阿毛摇头,随后说:“索性拿到灶间里去,暖些,我也可以常常顾到。”我赞成。是为第三次遭的冻灾。

谁说水仙花清?它也像普通人一样,需要烟火气的。自从移入灶间之后,叶子渐渐抬起头来,花苞渐渐展开。今天花儿开得很好了!阿毛送它回来,我见了心中大快。此大快非仅为水仙花。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个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国家、民族的事也如此。 (作者:丰子恺,有删改)

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中水仙所遭受的三次灾害。(2分)

旱灾:因为旅行的缘故,水仙被放在饼干盒里旱了三天。

水灾:

冻灾:

12.揣摩语句,回答下面①②小题。(4分)

①“发现它在花台边上的脸盆中,浑身浸在水里。”句中加点的“横”若换成“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②“水仙花里面的水分也冻,其鳞茎冻得像一块白石头,其叶子冻得像许多翡翠条。”文中画线部分用了比喻,你觉得好在哪里?

13.从作者写作目的的角度看,《生机》和《水仙的灾难》这两个题目哪一个更恰当?说说理由。(4分)

14.《爱莲说》《紫藤萝瀑布》等文章都是作者运用联想、咏物抒怀的名篇。请你结合资料,运用联想,说说你会把什么比作水仙?(3分)

资料:水仙别名金盏银台,多为水养,花朵素洁,叶姿秀美,花香浓郁,亭亭玉立于水中,有“凌波仙子”的雅号。

我把 比作水仙,理由是         

[70647d749a69a7b7.jpg]

 

  晒旧衣 摩罗

①要出远门,自然要先去看看母亲。自从十七岁那年,远离家乡去念书,便一直生活在异乡,很少有时间与母亲相伴。每次回家见到那日渐衰老的容颜,都会生起些陌生感,常常不知该说些什么,似乎我离母亲已越来越远。

②正是盛夏天气。母亲泡了一杯糖水,送到我面前。又拿起一把扇,扇那热气腾腾的杯子,一边说:“累了吧?这么热的天!”待我喝完糖水,母亲便去太阳底下收东西,原来母亲今天在晒旧衣。

③家里有两只旧木箱,全塞满旧衣裳。每年夏天,母亲都要翻晒一次。我总要批评母亲太爱破烂,那些东西,何不早日毁弃。然而直到现在,母亲这个习惯还是没改。

④母亲一抱一抱地将旧衣收进屋来,衣服堆里散出热气。我说: “怎么不当垃圾烧掉,晒了几十年了,有什么用?”母亲望望我,那眼神似很委屈,我乃默然。母亲搬过一把木椅,认认真真坐下,像是做着十分重要的事,一件一件整理旧衣。每拿过一件,都要抚弄再三,还常常凝神默想,似乎对这旧衣着迷了。

⑤“这是你父亲的西装短裤,”母亲抬起头,这样告诉我, “是他年轻时做的,只穿过两三回。”那件短裤我早已熟悉,以前每年翻晒,母亲都要跟我讲一遍。每次听到,我都犹如看见一个年轻人,穿着黑色短裤,在田间耕作。

⑥“这是你外公送你的小袜子。那年你三岁,我带你去浮梁看外公,回来时,你外公抱着你送我们上车站。到了车站,你赖着不从他怀里下来,我抱了你上车,你就乱哭乱蹦要外公。这时候,你外公一边哭,一边塞给你这双袜子。”外公中年迁居浮梁,相隔几百里,我一生只见过他这一回。“他已经死了十五年了!”母亲将那双破烂的小袜子攥在手里,眼睛望着门外,似乎期待着外公的影子突然在门口出现。“那一年,我拿着电报赶到浮梁时,他已经躺在地下,只见一个圆土堆。那边的坟跟我们这边的不同,是圆的。”

⑦母亲流了几滴泪,叹着气,又去收拾别的旧衣,一件一件折好,几乎每一件旧物,都有一段故事在里边。

⑧母亲一件一件地把它们收进箱子,神情很是专注,几乎带着一种虔敬,同时还有一丝欣慰。我忽然想到,母亲每年翻晒旧衣,都是过一个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她既有失落的痛苦,又有怀旧的慰藉。母亲以这一丝慰藉,装点孤寂的老年。

⑨母亲收拾好了,我走上前,将那只箱子搬进房去。吃晚饭时,母亲看了我很久,试探着问我: “你到城里上学那年,穿的那件蓝咔叽褂,还在不?”我说还在。“怎么不拿回家来?”我不再说这有什么用,而是说: “下回带来吧。还有别的几件旧衣,我也一起带回家来。”

⑩母亲听了“下回”,别过脸去,似乎黯然神伤,过了一小阵,才喃喃地说: “这回走了,哪知道何时回来。”

 11我这回出远门,不是一般的出门,的确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家。临走的时候,我给朋友写了一封信,请她把我的那些旧衣服,全都寄给我母亲。

12母亲一定会每年都翻晒一次,一定会抚着我的旧衣,追思我的音容。可是,当她含着老泪,讲完一段故事,猛抬头,却见旁边没有人在听。 1988年,写于广州

7.母亲对旧衣抚弄再三,还常常凝神默想,联系全文来看,母亲为什么对旧衣怀有如此深厚的感情?请用概括的语句来回答。(3分)

8.“我”对待母亲翻晒旧衣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方框内填写上恰当的内容。(4分)

忽然明白母亲翻晒旧衣时的心情,答应下次带回旧衣


9.本文选自作者摩罗的文学作品自选集《西风的竖琴》,在摩罗的博客里也有这篇文章,其中的第二段是这样写的: “正是盛夏天气。我刚放下行李,母亲泡了一杯糖水,送到我面前。又拿起一把麦秸编织的扇子,扇那热气腾腾的杯子,一边说:‘累了吧?这么热的天!’待我喝完糖水,母亲便去太阳底下收东西,原来母亲今天在晒旧衣。”

与本文的第②段相对比,你能发现作者在整理出版本文时做了细微的修改,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修改?(3分)

10.结尾一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a8d960c85d290bd3.jpg]

你并不是一个坏孩子 (丁立梅)(11分)

①一个自称叫陈小卫的人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他满怀激动地说:“丁老师,我终于找到你了。”

②他说他是我10年前的学生。我脑子迅速翻转着,十来年的教学生涯,我换过几所学校,教过无数的学生,实在记不起这个叫陈小卫的学生。

③他提醒我,那年你教我们初三。你穿红格子风衣,刚分配到我们学校不久。

印象里,我是有一件红格子风衣的。那时正值青春好时光,我穿着它,蹦跳着走进一群孩子中间,微笑着对他们说,以后,我就是你们的老师了。我看到孩子们的脸朝向我,饱满,热情,如阳光下的葵花。

④“我当时就坐在教室最北边一排啊,靠近窗口的,很调皮的那一个,经常打架,曾因打破一块窗玻璃,被你找到办公室谈话的。老师,你想起来没有?”他继续提醒我。

⑤“是你啊!”我笑。记忆里,浮现出一个男孩子的身影来,隐约着,模糊着。他个子不高,眼睛总是半睨着看人,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经常迟到,作业不交,打架,甚至还偷偷学会抽烟。刚接他们班时,前任班主任特意对我着重谈了他的情况:父母早亡,跟着姨妈过,姨妈家孩子多,只能勉强管他吃穿。所以少教养,调皮捣蛋,无所不能。所有的老师一提到他,都头疼不已。

⑥“老师,你记得那次玻璃事件吗?”他在电话里问。

⑦当然记得,那是我接手他们班才一个星期,他就惹出事来,与同桌打架,打破了窗户,碎玻璃划破了他的手,鲜血直流。

⑧“你把我找去,我以为,你也和其他老师一样,会把我痛骂一顿,然后勒令我写检查,把我姨妈找来,赔玻璃。但你没有,你把我找去,先送我去医务室包扎伤口。还问我疼不疼。后来,你找我谈话,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以后不要再打架了,你打了人,也会让自己受伤的,对不对?’那块玻璃你也没要我赔偿,是你掏钱买了一块安上的。”他沉浸在回忆里。

⑨我有些恍惚,旧日时光,飞花一般,隔了岁月的河流望过去,昔日的琐碎,都成了可爱。他突然说:“老师,你做的这些,我很感动,但真正震撼我的,却是你当时说的一句话。”

⑩这令我惊奇。他让我猜是哪句话,我猜不出。

⑪他开心地在电话那头笑,说:“老师,你对我说的是‘你并不是个坏孩子哦’。”

⑫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让他记住了十年。他说他现在也是一所学校的老师,他也常找调皮的孩子谈话,然后笑着轻拍一下他们的头,对他们说一句,你并不是个坏孩子哦。

⑬一句话,对于说的人来说,或许如行云掠过。但对于听的人来说,有时,却能温暖其一生。

10、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2分)

11、老师当时说的一句话震撼了陈小卫,老师还有哪些行为感动了他? 请简要例举三件事。(3分)

12、结合具体语境,揣摩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2分)

“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仰向我,饱满、热情,如阳光下的葵。”

1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起到什么作用?(2分)

14、读完全文,你可以感受到师生之间怎样的情感呢?(2分)

[7bde7574af696428.jpg]

母亲为我做棉被(12分)

①天还没有冷时,娘就从百里外的乡下给我送来了一床新棉被。

②俗话说:“秋风凉,娘心慌。”每年进入中秋八月,自家责任田里的半亩棉花刚开,娘就在阳光很好的午后去摘棉。棉花一朵一朵地开,娘就一朵一朵地摘。摘下来的头喷棉花,是娘给我这个唯一不在她身边的孩子的专用棉。用它絮棉被,絮棉衣。娘常说:“一条棉被七斤三,暖暖和和过冬天。”

③娘把头喷棉花摘回来后,背到房顶上,铺上苇席,将棉花晒得干干的,透透的。然后,背到三里开外的邻村轧花坊将棉花弹成棉絮。回家后,她便把这白云一般的棉絮照旧背到房顶上,苇席用笤帚扫过,将新买的白崭崭的被里铺上去,便开始絮棉被了。只见娘把棉絮撕成巴掌大小的棉片子,一片一片往白被里上沾,沾了一层又一层。最后,可着被里摊成蓬蓬松松、厚厚道道的一大片。接着,娘便把印着大朵大朵红牡丹图案的花被面覆盖上去,再把用秫秸秆儿扎成的箅子放到上面,用手摁来摁去,待棉絮稍微踏实些后,娘就把比花被面宽出两三指的白被里从四边挽上来,腿跪在上面,然后在头皮上润润针,便飞针走线起来。我在旁边看了,怀疑这还是不是平日动作有些缓慢的母亲。阳光下,清楚可见她的头发和眉毛上落满了细细的棉花绒毛,似一层初霜,闪着亮儿。这就是儿的娘亲啊!此时,八月的阳光照着母亲,照着老屋,而花喜鹊则在枝头跳来跳去,喳喳叫着,伴着娘哼着的好听的小曲,温馨得有让人想落泪的感觉。如果有邻家婶儿上房,就会打声招呼:“给儿子做棉被哪。”娘立刻就会抬起头来,喜盈盈地回道:“你算猜对了!有了这新棉被,今冬下三尺厚的雪,我也睡得安稳了。”听娘那愉悦的口气,就像戏里的花木兰打了胜仗归来一般。

④新棉被做好后,娘从房上抱下来,放到炕头上。这时,父亲收工回来了,摸摸暄腾腾的被子,风趣地说:“嗬!能把人暖和个跟头。”妹妹从学校回来了,嗅嗅被子,说:“好香的阳光味儿!”弟弟从外面疯跑回来了,一见炕上的新棉被,不管三七二十一,跳上去就翻筋斗。父亲在一旁看了笑眯了眼,娘便举起扫炕用的笤帚在弟弟的屁股上轻轻拍打着:“你个猴崽子。快下来,看给你哥弄脏了。”在一床新棉被面前,一家人高兴得像过年。

⑤现在已进入冬季了,夜里比前些日子冷了不少。离家在外的我从橱子里搬出娘做的那床新棉被,捂在身上看书。当打开被子的一刹那,母亲味儿、阳光味儿和着家的气息扑面而来。这足足七斤三两的新棉被,如浸透了阳光的云彩一般,一下子将我包裹起来,还未等把身子捂热,心早已经暖暖地醉了。不如何时,两滴热泪滴到了书本上……

5、选文使用了 的记叙顺序,叙述了母亲为“我”做棉被的事。(1分)

6、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7、下面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娘立刻就会抬起头来,喜盈盈地回道:“你算猜对了!有了这新棉被,今冬下三尺厚的雪,我也睡得安稳了。”

8、结合选文说说,第5自然段的“醉”字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9、怎样理解选文中的俗语“秋风凉,娘心慌”?(2分)

[1e4af7470fe40792.jpg]

现代文阅读(27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段并答题。(12分)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 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病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他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15.给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2分)

( ) 眼yì( )

16.这段文字写了母亲对“我”做的两件事,一是 ,二是 。由此可见母亲既是 ,又是 。(4分)

17.文中划“ ”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态?(2分)

18.文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二)轻点关门 (15分)

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搬进了新居。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祝贺的朋友,我与妻子便重重地躺在沙发上休息。忽然,门铃响了。咦,这么晚了还有客人?忙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两位不相识的儒雅的中年男女,看上去是一对夫妻。在疑惑中,那男子介绍他们是一楼的住户,姓李,特地上来向我们祝贺乔迁之喜。哦,原来是邻居啊!赶紧往屋里让。

②李先生连忙摆手:“不麻烦了,不麻烦了,还有一件事情要请你们帮忙。”我说:“千万别客气,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李先生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③我沉吟了片刻:“当然没问题,只是怕有时候急了便会顾不上。既然你父亲受不了惊吓,为什么还要住在一楼?”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父亲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还要有适度的活动。”听完后,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我们的单元门与别的单元门的确不太一样,大伙儿开关铁防盗门时,都是轻手轻脚的,绝没有其他单元时不时“咣当”一声巨响,一问,果然都是受李先生所托。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有天晚上,李先生夫妇又摁响了我们家的门铃,一见到我们,二话没说,先给我与妻子深深地鞠了个躬,半晌,头也没抬起来。

⑤我急忙扶起询问。李先生的眼睛红肿,原来昨天晚上,李老先生在医院病故了。前些时候,他对儿子交代过:非常感谢大家这些年对于自己的照顾,麻烦各位了,要儿子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一躬,以表示自己对大家的 A.(感恩、感谢、感激)。我用眼睛偷偷一扫,果然在李先生笔挺裤子的膝盖处有两块灰迹,想必是叩头叩的。

⑥送走了李先生夫妇,我不禁 B.(感叹、感慨、感激):“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啊。”我想:生活就是这样,

19、第⑤、⑥段横线填上恰当的词语分别是A B (2分)

20、李先生夫妇两次来“我”家的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答:①第一次:

②第二次:

21、李先生的儒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3分)

答:

22、文章第③段中“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 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23、把第⑥段画线处应填写的揭示文章中心的话写在下面。(3分)

答:生活就是这样,

现代文阅读

15.  tian     翳

16.罚跪,舔病眼。     严师、慈母

17、意识到自己说错了,想用听话来掩饰或弥补,对母亲敬畏有加。

18.不能,用上“如果”这个表示假设的词语,表现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也非常符合自传体的语言特点。

19.感激、感慨

20. ①祝贺乔迁之喜,并提出轻点关门的请求(2分)②完成父亲的意愿,感谢一年来“我”一家人对患病父亲的关照(2分) 。(意思对即可)

21、李先生的儒雅主要是从他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2分)(意思对即可)

22、李先生夫妇为了更好地照顾患心脏病的父亲,甘愿住在“既潮湿又脏”的一楼,这一片孝心使“我”感动。(答出为照顾患病的父亲而住一楼,得1分。答出孝心使我感动,得1分) (意思对即可)

23、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2分)(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