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和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4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5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6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7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带走了这些时 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痛楚,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8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是稀落的,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9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计划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10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美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11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4.文中加点的“它”和“别的一切”分别指代什么? (2分)

15.为什么作者“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4分)

16.第8段中插入了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一大株紫藤萝的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17.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又写“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联系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说说作者这样写在结构上的作用。(6分)

14.“它”指的是盛开的藤萝。“别的一切”指的是关于生死迷、手足情的焦虑和悲痛。( 2分)

15.作者睹物释怀,她看到蓬勃盛开的紫藤萝花,感悟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从而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4分)

16.写十几年前的藤萝与眼前盛开的藤萝进行对比,突出现在紫藤萝的勃勃生机。(4分)

17.“停住脚步”是被花的盛开所吸引,“加快脚步”是被花的精神所感动,激励自己尽快投入生活。结构上首尾呼应。(6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9-23题。(21分)

卖火柴的小女孩

A.天气冷得可怕。正在下雪,__的夜幕开始垂了下来。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 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她的衣服又旧又破,脚上穿着一双妈妈的大拖鞋。她的口袋里装着许多盒火柴,一路上不住口地叫着:“卖火柴呀,卖火柴呀!”人们都在买节日的食品和礼物,有谁会理她呢?

中午了,她一根火柴也没卖掉,谁也没有给她一个铜板。

她走着走着,在一幢楼房的窗前停下了,室内的情景吸引住了她。哟,屋里的圣诞树多美呀,那两个孩子手里的糖果纸真漂亮。

看着人家幸福的情景,小女孩想到了生病的妈妈和死去的奶奶,伤心地哭了。哭有什么用呢?小女孩擦干眼泪,继续向前走去。

“卖火柴呀,卖火柴呀!叔叔,阿姨,买一些火柴吧!”

可是,人们买完节日礼物,都匆匆地回家去,谁也没有听到她的叫卖声。雪花落在她金黄色的长头发上,看上去是那么美丽,可谁也没有注意到她。

小女孩走着走着,一辆马车飞奔过来,她吓得赶快逃开,大拖鞋跑掉了。马车过去后,她赶紧找鞋。那是妈妈的拖鞋呀,妈妈还躺在床上呢。可是,一只找不到了,另一只又被一个男孩当足球踢走了。小女孩只好光着脚走路,寒冷的雪将她的小脚冻得又红又肿。

天渐渐黑了,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小女孩一个人了。街边的房子里都亮起了灯光,窗子里还传出了笑声。食品铺里飘出了烤鹅的香味,小女孩饿得肚子咕股直叫。小女孩好想回家,可是没卖掉一根火柴,她那什么钱去给妈妈买药呢?

雪越下越大,街上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地毯。

小女孩一整天没吃没喝,实在走不动了,她在一个墙角里坐下来。她用小手搓着又红又肿的小脚,一会儿,小手也冻僵了。真冷啊,要是点燃一根小小的火柴,也可以暖暖身子呀。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火柴,在墙上一擦,哧!小小的火苗冒了出来。小女孩把手放在火苗上面,小小的火光多么美丽,多么温暖呀!她仿佛觉得自己坐在火炉旁,那里面火烧得多旺啊。小女孩刚想伸出脚暖和一下,火苗熄灭了,火炉不见了,只剩下烧过的火柴梗。

她又擦了一根,哧!火苗有窜了出来,发出亮亮的光。墙被照亮了,变得透明了,她仿佛看见了房间里的东西。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上面放满了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一只烧鹅突然从盘子里跳出来,背上插着刀叉,蹒跚地向她走来。几只大面包也从桌上跳下来,一个个像士兵一样排着队向她走来。就在这时,火柴又熄灭了,她面前只剩下一面又黑又冷的墙。

小女孩舍不得擦火柴了,可她冻得浑身直抖。她又擦了一根,吃!一朵光明的火焰花开了出来。哗!多么美丽的圣诞树呀,这是她见过的最大最美的圣诞树。圣诞树上挂着许多彩色的圣诞卡,那上面画有各种各样的美丽图画。树上还点着几千支蜡烛,一闪一闪地好像星星在向她眨眼问好。小姑娘把手伸过去,唉,火柴又熄灭了,周围又是一片漆黑。

小姑娘又擦了一根火柴,她看到一片烛光升了起来,变成了一颗颗明亮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上划出一条长长的火丝。所有的星星也跟着落下来了,就像彩虹一样从天上一直挂到地上。

小女孩又擦亮一根火柴,火光把四周照得通量,奶奶在火光中出现了。奶奶朝着她微笑着,那么温柔,那么慈祥。

“奶奶--”小女孩激动得热泪盈眶,扑进了奶奶的怀抱。

“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熄灭,你就会不见了!”小女孩把手里的火柴一根接一根地擦亮,因为她非常想把奶奶留下来。这些火柴发出强烈的光芒,照得比白天还要亮。奶奶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美丽和高大。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她们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起来了。她们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天堂里去,和上帝在一起。

火柴熄灭了,四周一片漆黑,小姑娘幸福地闭上了眼睛。

新年早晨,雪停了,风小了,太阳升起来了,照得大地金灿灿的。大人们来到街上,大家祝贺着新年快乐。小孩们着新衣,愉快地打着雪仗。

这时,人们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冻死在墙角,B.她脸上放着光彩,嘴边露着微笑。在她周围撒满一地的火柴梗,小手中还捏着一根火柴。

C.“她使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是多么光荣的和祖母在一起,走到新的幸福中去。

19、划线句A.属于 描写,其表达效果是 。(3分)

20、如果把划线句B.去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答:

21、说说吧小女孩的悲剧安排在除夕夜的表达效果。(3分)

答:

22、小女孩的一次划着火柴,“看”到了 (1分),最终看到的是 (1分);第二次划着火柴,“看”到了 (1分),最终看到的是 (1分);第三次划着火柴 ,“看”到了 (1分),最终看到的是 (1分);第四次划着火柴,“看”到了 (1分)。这样写的目的是 。(2分)

23、谈谈你对最后一段划线句子C.的理解。(2分)

答:

19、景物(或:自然环境)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气氛,为小女孩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20、本句是对小女孩的外貌及神态描写,反衬出现实生活中的小女孩的痛苦、悲哀之深重,去掉便没有这个表达效果。

21、除夕夜是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刻,把小女孩的悲剧安排在这一时刻,更能衬托悲凉的气氛。

22、温暖的火炉  烧过的火柴  美丽的烤鹅  又厚又冷的墙  幸福的圣诞树  天上的星星  慈祥的老祖母 强烈的对比出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

23、小女孩的悲剧的根源是人们的冷漠,社会的无情。

阅读《皇帝的新装(节选)》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6—18题。(共9分)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见布料。

“这是怎么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16、那位诚实的官员称赞布料的原因是想说明 。(2分)

17、第二段中两个“难道”的反问,表现了什么? (3分)

答:

18、说说文中两次出现“真是美极了”的用意。(4分)

答:

16、、他们也是称职的。       

17、、表现了皇帝的惊恐和骄横。

18、运用反复手法,表现了从皇帝到随从的虚伪和自私,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阅读下文,完成18-23题(21分)

《躺在母亲身边》 (王晓明)

①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

②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说她又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了,说她年轻时有多么健康,一个人能干多少活了。这时我总是很不耐烦。

③有一次,母亲突然探过身来凑近电脑说:“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 ④“聊天。”我不耐烦地说。 ⑤“聊天?跟谁聊啊?”母亲又问。⑥“一个外地的,不认识。”⑦“不认识?”母亲好像很是不解,“那说什么呀?”⑧“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都行。”我说。⑨“哦。”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⑩我又聊了一会儿,无意中转头看看母亲,她正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里突然一动。我名义上是在这里陪伴母亲,可除了能为她做点饭倒杯水外,还做了什么?

⑾母亲是生我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 A. (倍受、备受)疾病的折磨,近年又添上了许多老年病。也许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她自己不在乎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周末回家,也很少想着要主动帮她干点什么,总是她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干这干那。

⑿母亲这次犯病,就是累病的。她病了,不但得不到我们的同情,反而谁见了她都会抱怨,都觉得她把自己累病了,害得我们也跟着受累。每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母亲总是一声不吭,仿佛她真的做错了什么一样。

⒀我关掉电脑,给母亲倒上一杯水。还没等我说什么,母亲却说:“看电脑累眼睛吧?快躺下闭着眼歇一歇。”

⒁我答应着,拉了一床被子就躺在母亲身边。我说:“妈,你给我说说你以前的事,我看看能不能写篇文章。”⒂母亲 B. (惊喜、欢喜)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静静地躺着,耐心地等着她说。⒃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 ⒄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

18、根据文意,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到A.、B.两处(2分)A.: B.:

19、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短语运用的妙处。(3分)

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搅——暖暖的

20、阅读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说说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分)

21、试分析第⑾、[12]两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2、结尾“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4分)

23、从小我们听着“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入睡;伴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游子吟》的吟诵声长大。母亲,一个人世间最亲切的名字。她们用甘甜的乳汁滋养着子女成长,她们将生命热血全部奉献给她的孩子。如果,“中国母亲”这个伟大的群体能获得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特别奖,请你为她们写一段颁奖词。(4分)

“中国母亲”颁奖词:

18、(2分)A.备受  B.惊喜

19、 (3分)“暖暖的”形象地写出了“我”躺在母亲身边的惬意之感。通过触觉之感含蓄隽永地表达出“我”多年后重新体验到亲情时的幸福感受。

20、(4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生病时因身体不适需要人来照顾,以及多日卧床而倍感孤寂无聊,渴望与“我”说会儿话、解解闷的心理。

21、 (4分)这两个自然段补充交代了母亲生病的原因及母亲生病时仍常年一个人忙里忙外、默默承受疾病折磨,最后积劳成疾却又遭受家人抱怨的事实。这样写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中心也更为突出。

22、(4分)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忘记了对身边亲人的关爱。文章的结尾发出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读后发人深思。(紧扣文章主题,意对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共15分)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甲)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乙)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

13.选文中(甲)处应填______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______。(2分)

A.糊里糊涂B.迷迷糊糊

C.模模糊糊D.稀里糊涂

14.一般说,孩子多是期盼假期到来的。为什么作者这时觉得暑假“漫长”?(3分)

15.画直线句“看看那块席子”不能删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6.对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人称代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读起来很别扭。

B.选文是回忆往事,用第三人称,这里是和蔡老师在一起,改用第二人称。

C.由于抒情的需要,变换人称,改用第二人称,可以直接抒发对蔡老师的思念、崇敬之情,显得更加亲切。

D.散文中可以叙事、议论、抒情,也可以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变换使用,这样更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17.选文中“我才醒了”的“才”和“我才睡熟了”的“才”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才”字饱含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3、(2分)B C 点拨:甲处的“迷迷糊糊”是自己睡觉睡迷糊了,而乙处的“模模糊糊”是指话说得不清楚。14.(3分)因为作者非常爱戴、敬佩老师,对老师恋恋不舍。 点拨:因为作者爱戴老师,假期又要同老师分别,所以才会觉得假期漫长。

15.(3分)“那块席子”是参照物,自己离开了那块席子,说明“梦中寻师”是真的,如果去掉,就不符合实际了。

16.(3分)C 点拨:用第二人称“你”,如同直接同老师对话,可以抒发真挚的感情。

17.(4分)“我才醒了”说明作者当时在睡梦中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走,是不清醒的,直到他的母亲指出,现在已经放了暑假,他才从睡梦中真正地醒了。“我才睡熟了”是说母亲把作者“拉”回来,又“劝说”了一会,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他只好睡下来,是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睡熟了。两个“才”字饱含着作者热爱蔡老师到了近乎着迷的程度的深厚感情。

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24分)

四季分明

①、隆冬的深圳街头依然保留着夏的痕迹,我第一次在这样的季节里穿着丝袜、短裙来来去去,感觉好极了。乍回到寒风萧萧的南京,忍不住频频回首,不料友人却对我说:南京城冬天冷,夏天热,可是它四季分明,每一季都让你为生命的力量而感动。

②、年复一年,我行走在北京西路(注:南京城内一条街道的名称)上,两行笔直的银杏树是一道四季分明的风景线:初春的细雨淋湿了它们柔弱的嫩芽,不知不觉中绿就覆满了枝头;夏日的它们虽比不上法国梧桐的大家气派,却也亭亭玉立,碧阴如盖;秋风渐起是它们最美的时节,短短一季凝聚了一生的精彩,片片金黄的“小扇儿”在晴空下潇洒飞扬又无声飘落,簇簇白果已珠圆玉润待字闺中;冬季来临,它们淡妆素裹,脱尽繁华,只留下干干净净的枝条与风雪共舞。

③、有人说南京没有春天,那是因为人们恨这里春光短暂,缕缕梅香携春来到紫金山下,经不得几番风雨,白玉兰、樱花已是落红满地,乍暖还寒之中,草也绿了,叶也绿了,南京的春天,活脱脱十六七岁少女的花季,转瞬即逝

④、夏季说来就来,五月里满城飘起靓丽的裙子,到了七月,更是热得浓烈、热得深沉,仿佛一场爱得死去活来的恋情,让人大汗淋淋,透不过气来。

⑤、秋风中的南京,天特别蓝,云特别白,有大雁飞过,有菊黄枝头,有艳阳高照,有雨丝缠绵,那千姿百态如人到中年历经甘苦,展现出成熟的的魅力,欲说还休的无奈。

⑥、一夜大雪装饰了辽阔的天地,校园里许多来自南方的新同学兴奋得在大操场厚厚的雪层上打滚,这是在他们十八岁年轻的生命中第一次惊讶四季变幻的奇光异彩,第一次惊讶冬天的如此美丽。

⑦、红红绿绿,冷冷热热,四季分明的南京城给了我们生命的启示,生命中的春夏秋冬赋予我们圆满的人生。

⑧、透过今夜雪色迷蒙,隐约可寻春影萌动,那是又一年四季的轮回。

17、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转瞬即逝:

(2)、欲说还休:

18、阅读全文后,概括各段意思,补全下面的表(5分)


19、第②段中,作者抓住银杏树的变化,表现南京四季分明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体现这一点的语句来,或用自己的话来说。(8分)

(1)、春天:

(2)、夏天:

(3)、秋天:

(4)、冬天:

20、第③段到第⑤段中写南京的四季,用人的成长过程作比。

例如:用“ ”来比喻“春的短暂”

用“ ”来比喻“夏的火热”

用“ ”来比喻“秋的成熟”。(6分)

21、品读第⑥段,如采用“老年人”这个比喻来形容南京的冬季,你认为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答:

17.这篇文章写了被人们视为“神农”的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事迹。

18.(1)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2)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19.一个热衷于自己事业的人,他的讲话的话题永远是自己的事业,讲起来当然就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或:因为袁隆平一生都在研究水稻育种,对水稻育种工作的全过程了如指掌。

20.在辉煌、荣耀、名利面前不自满,在功成名就之后仍不断追求。

21.不设统一答案。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有序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7分)

①、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3、概括出第②、③、④段分别写了哪几幅画面?(6分)

答:

14、“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句中“闹”字好在哪里?(4分)

答:

15、“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此句在写春草时,为什么又写到人的活动。 (4分)

答:

16、“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是从什么角度写春风的? (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__。(一点2分)

14.表明闻一多作好了牺牲的准备(1分),表达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2分)

15.“他走到__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2分)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充满着对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2分) 

16. 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崇敬之情。

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22分)

  ①一夜春雨。清晨,我撩开白色的帘幔,一眼瞥见小窗下那几根光秃秃的枝条上,冷不丁爆发出些淡绿、鹅黄色的嫩芽。“新叶!”我不由眼睛唰地一亮,惊喜地叫出声来。陡然觉得一阵清风带着春的气息从胸间穿过。“啊!你好,新叶!”

  ②大自然里的花五彩缤纷,而“绿色的花”却十分罕见,如果说我见过的话,那就是新叶了。

  ③人们总是把燕子飞来当作春天来临的预告,而我认为,新叶,才真正称得上春的使者。早在严酷的冬天,它就怀着自己的信念和希冀,坚定执着地等待着,积蓄着,一旦冰消雪化,它便急不可耐地从干枝秃条上冒出来,怯怯地朝四处窥探一眼,然后,轻轻抖动小小的身子,亲热地互相招呼着,迎阳光,沐春雨,尽情舒展开来。不几天,就星星点点地缀满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

④新叶一天天长大了,伴着春的脚步。转眼间,便是满目碧绿。仰头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片片澄明透亮,青翠欲滴,恰似一芽鲜嫩的新茶投入沸水里。老远看来,却见一团团、一簇簇,浓淡相间,亭亭如盖。密处浓得深邃,像汩汩流油;稀处,淡得清亮,像一层薄薄的光晕。  

⑤然而,倘若它只有惹人喜爱的风姿,怎值得我动之以情。留意观察许久,我发现一些使我敬慕的——它的德行和情操。

  ⑥新叶的一生是短暂的。春天萌芽,夏日生长,秋风起后,大都飘飘去了。短暂的一生,却洋溢着无穷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爱。首先,它从不挑剔所处环境的恶劣。可安家于深山僻野,或置身繁街闹市,忠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于地不争丰瘠,于人但求有益。它辛勤地工作着,日夜不停地吸收二氧化碳,输出新鲜氧气。它用自己的身体装点河山,美化环境,为大道挡阳拦沙,为路人庇荫遮雨。它扶持着香甜的果实、艳丽的花朵,却从不炫耀自己。默默地专心致志地垂着绿阴,谦逊而不卑贱,清高而不孤傲,淡妆自恃,深根自养,忘我自献。大地的乳汁养育了它,它报以一腔忠诚。即使凋落下来,也总是挤挤地集在树根前,不肯离去。而且,大多是叶面朝下,把最后一吻献给母亲。

  ⑦也许是因为“绿叶红瘦”的缘故,花朵常常比绿叶更容易博得人们欢心。可是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没有绿叶的“无穷碧”又哪来花朵的“别样红”?我赞美绿叶,尽管我也十分喜欢花朵。

  ⑧新叶青青,使我忽然想起: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又何乐而不为呢。人生,本该像它一样青翠、蓬勃、谦逊、勤恳。

  ⑨朋友,愿你生命之树,永远长满绿油油的新叶,四季长青。

19.文中赞美了新叶的诸多可贵品质,请你简要写出其中四种。(8分)

20.第一段中描写作者内心感觉的是哪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21.第五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22.①请找一处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4分)

例:第一段“光秃秃的枝条”与“淡绿,鹅黄色的嫩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嫩芽”的勃勃生机。

② 绿叶对人生有什么启示意义?(3分)

19、提示:①一生短暂,热爱生活;②不惧环境恶劣;③忠于岗位;④与地不争,与人有益;⑤工作辛勤;⑥美化环境;⑦从不炫耀;⑧知恩图报……

20、陡然觉得一阵清风带着春的气息从胸间穿过。表达了作者突然看到新叶时的喜悦之情。

21、承上启下

22、①写出修辞手法或用法得1分,写出作用得2分。

②人生本该像绿叶一样,清脆、蓬勃、谦逊、诚恳。

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完成15-18题。(共14分)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5、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16、对第6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身艰难的生活” 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B.、 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

C.、 侧面表现了崇高的母爱D.、 揭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17、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①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答:①

18、这篇小说的主旨是

(4分)

15、A   16 、D (揭示了母亲坚韧、顽强的性格正是经历过千辛万苦的磨练才形成的。)

17、①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②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18、本文塑造了一位忍着肝病的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的形象,歌颂了母爱的崇高伟大。

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共10分)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3分)

A.母亲老了,她依赖长大了的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B.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C.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D.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

13.第③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方法。文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________品质,体现了_______ _的家庭关系。(3分)

14.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2. C  13.心理  尊老爱幼  亲密和谐 

14.“整个世界”是指:一个是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是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深化全文中心,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