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24分)

盼你回家

①我曾陪一个父亲,去800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

②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正盛,一些鸟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天空很蓝,显得很高远。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棵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

③一路之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历数着儿子种种的不是,说他毁了一个家,毁了他。他含辛茹苦养大他,为他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帮他娶了媳妇。那个不肖子,却被一帮狐朋狗友拖下水,去吸食毒品。房子吸没了,媳妇吸跑了……他一辈子积攒的家业,几乎被他掏空了。

④“我真想跟他同归于尽!”这位父亲说到激愤处,双眼通红地睁着,抛出这样一句狠话来。若儿子在跟前,他是要把他撕成碎片才甘心的。

⑤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地担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儿子,会有怎样的结果?

⑥车子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终于,远远望见了几幢房子,青砖青瓦,连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地。开车的师傅说:“到了。”父亲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到了?”一看表,快上午10点了。他急了,说:“也不知能不能见着。”因为这家戒毒所的规定,上午10点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

⑦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15分钟的时间。办完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地往探视室跑。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这个个子高高的年轻人,脸上既无欢喜也无悲伤,看到父亲,他嘴角稍稍撇了撇,有嘲讽的意味。一层玻璃隔着,他在里面,父亲在外头。从他进来起,父亲就一直盯着他,话筒拿在手上,却不说话。

⑧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举起的另一个手掌上画着什么。里头是个清秀的男孩子,他眼睛跟着女孩的手指转动,频频点头,含着泪笑。他读懂了她爱的密码——从此,都改了吧。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的一个中年人说话。里面的中年人,一张脸憔悴无比,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到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去。孩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孩子怯怯地打量了一下四周,然后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立即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眼泪流了下来。

⑨“哭什么呢?你会改好的!”我听到那些人里的一个大声说。

⑩探视的时间快要过去了,管教干部已进来提醒。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这才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戚容。低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看他黑了,也瘦了。”

⑾他转身问我“你有纸笔吗?”

⑿“当然有。”我掏出来给他,正疑惑着他要做什么,只见他低头在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字,贴到玻璃窗上给儿子看。窗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⒀探视结束后,我看到这位父亲在纸上留下的字,那几个字是:儿子,盼你回家。

(摘自2011年《青年文摘》第2期,有删改)

13.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的内容。(4分)

去戒毒所路上,“父亲”痛述儿子的__经历→戒毒所大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视室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玻璃窗前,“父亲”一脸戚容,为儿子写下“儿子,盼你回家”的纸条。

14.有人认为第⑤段与全文内容不协调,建议删去,你同意吗?为什么?(4分)

15.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1)第⑿段划线句子中,“儿子”流泪的原因是什么?(4分)

[] 划线句: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2)探视前后,时间很短,“儿子”的神情态度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请从文中找出“儿子”的神态变化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16.请结合描写的相关知识,品析第②段中划线句子“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正盛,一些鸟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天空很蓝,显得很高远。”(4分)

17.“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父亲”的两个特点。(4分)

13.(4分,每空2分)“父亲”急忙办手续,并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    “父亲”盯着儿子,拿着话筒却不说话

14.(4分)不同意(1分)。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1分);内容上,写出了父亲“恨铁不成钢”的酸楚和通心(1分),表现了“我”对父子见面情景担忧。(1分)

15.(8分)(1)(4分,每点2分)①为自己__毁了家而深深愧疚;②为父亲的宽容与爱心而深深感动。

(2)(4分,每句2分)①这个个子高高的年轻人,脸上既无欢喜也无悲伤,看到父亲,他嘴角稍稍撇了撇,有嘲讽的意味。 ②窗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16.(4分)运用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的方法,描绘了花草的茂盛、飞鸟的活跃、天空的高远,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或烘托出父亲心情的低落、哀怨。(紧扣文句内容1分,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1分,父亲心情1分,反衬或烘托1分)

17.(4分)示例:①“父亲”是一个宽容有爱的人,因为“父亲”到最后还是原谅了犯有巨大错误的儿子,给他留了“儿子,盼你回家”的纸条。②“父亲”是强悍严厉的人,因为“父亲”去看儿子路上,一路痛骂,激愤处双眼通红,极端无情苛刻,甚至抛出“我真想跟他同归于尽”的狠话。(或“外刚内柔”、“望子成龙”、“嫉恶如仇”、“情感丰富”等也可)(每点2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特点概括1分)

金果

[新西兰]吉姆·拉蒙特

①我与玛丽·特拉弗斯是偶然相识。她是一个孤儿。在青霉素这种药还没有发明之前,她的父母在几天之内就相继死去。这种悲剧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可不是轰动的新闻,不过7天就会被人遗忘。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他们自己没儿没女,而且全村都赞成他们应该这样做,所以,不管怎样,他们对此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事发生在两年前,那时玛丽只有5岁。

②我好歹算是个画家吧,对于真和美的追求已把我引入歧途,我变得相当自私,甚至对存在于我眼皮底下的真和美也视而不见。

③我既不是出于病态,也不是特地到乡村教堂的墓地去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因为这夏日的夜晚。我发现我们乡村的墓地是一块宁静的地方,它给人以无穷的沉思遐想。就在那一天,人们在这块墓地上举行了一次葬礼。可怜的老卢汾去世了,他是留在村里唯一的中国人,淘金热那个时代的遗老,至少有90多岁的年纪。我曾经把这位老人画入一套反映这个地区早期风貌的组画中。他住在村外的一间小草棚里,从不与任何人来往。人们发现他死在床上,便立即将他安葬了。据我所知,只有教区的牧师和殡仪员两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④我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斗,沉思地望着这位老人坟头上的新土,试图想象卢汾的童年生活一一假如他曾有过的话一一这时,我瞥见了玛丽·特拉弗斯。

⑤她沿着两边栽有白杨的小道走来,手捧一大束黄色玫瑰花,后来,她跪在卢汾的墓前,把那束玫瑰花放在肥沃的黑土上,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两手平整着那马马虎虎翻整过的草皮。

⑥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玛丽·特拉弗斯。随后,她也看见了我。

⑦她那对深思的棕色眼睛虽然仍是泪水盈眶,但却好像看穿了我整个面目。我觉得我那卑贱的灵魂仿佛已暴露无遗。

⑧“你是卢汾的朋友吗?”她问。

⑨我只好顺水推舟地说,”是的。”

⑩“我爱他。”她直言不讳地说。

在那一刹那问,我意识到我的寻求已告结束。

“告诉我,姑娘……把有关卢汾的事情说给我听听。”

“卢汾照管赫提婶婶的玫瑰花。赫提婶婶只爱她的玫瑰,哈里叔叔只爱她的书本,只有卢汾疼爱我。放学归来时,我总能在他的园子里见到他,而且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我的提问,他还送给我一件礼物。”

“孩子,是件什么样的礼物啊?”我轻声问道,生怕我的问话会中断她的叙述。

“您看。”她说时出乎我意料之外地拿出了一块纯金的小匾,上面精致地雕刻着中文。

“你知道这上面说的是什么吗?”我严肃地问道。

“知道,”她说,”黄金酬商贾,金果报人生。”她眼里饱噙着泪水。

“我不知道可怜的卢汾是否真的找到了金果,所以我从赫提婶婶的花园里给他带来了这些金色的花儿。”她这样结束了她的叙述。

“我的孩子,”我说,”他确实找到了金果,卢汾在他临终之前找到了金果。”

我激动地握着她的小手,领着她走出了教堂的墓地。

(选自《世界最好看的微型小说大全集》)

6.文中的玛丽和卢汾都很不幸,他们的不幸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

7.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写出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收养这个孩子。

(2)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

8.在第(12)、第(14)和第(19)段中,“我”依次称玛丽为“姑娘”“孩子”“我的孩子”,称呼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3分)

9.阅读小说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从玛丽、卢汾和“我”三个角度分别作答。(3分)

6.

[d181aed1b614af6e.jpg]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0661189b3bcfd086.jpg]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08e1b32afbefa310.jpg]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答案】示例:玛丽的角度:①受人恩德,要懂得报答。②人要懂得感恩。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卢汾的角度:①爱是有回报的。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③金果报人生。“我”的角度:①生活中不是没有真和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②人要不断自省,不然容易被表象蒙住眼睛。

【解析】

[bf96142fae9a3ce4.jpg]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向日葵

尤今

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

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和老公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稀少的小公园。天很冷,刺骨的寒风夺命也似地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寒风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

“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啊!”

“唉,”老公叹气,“伦敦的工作压力真是太大了!”

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老公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

我被冻得有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点了各种美食。刺身、煎和牛、鳗鱼饭、酱渍豆腐、软蟹手卷、天妇罗……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答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九点多了!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我翻身起 床,走出厅外,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 吗?”

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亲爱的妈妈:记得吗?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天漫地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出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那种美啊, 简直惊心动魄呢!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从心坎里爱着它宠着它。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是您的向 日葵;而您,就是我们的阳光。”

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车,我真的急坏了呀!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后,然后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才会迟到的呀!”

说着,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您猜我把花偷藏在哪儿?贮藏室!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起来还浇水呢!”

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有删改)

15.围绕“向日葵”,补全女儿为妈妈准备生日礼物的情节。(3分)

那天下班后, ( 1 ) →赶回家去, (2) → 半夜起来,浇向日葵 →第二天上午, (3)

16.下面两句话,都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怒气”。请根据句子后面的提示加以赏析。(6分)

(1)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

(2)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17.文中有多处伏笔,暗示着过生日事件的发生。请你找出两处。(4分)

18.结合全文,回答问题。(6分)

(1)阅读文章结尾段,请用两个词语形容作者当时的心情。

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2)文中的女儿值得称道,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

15.【答案】(1)买向日葵;(2)藏向日葵;(3)送向日葵

【解析】

试题分析:考生在备考前应该掌握一些分析文章内容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从题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中心的过渡段落、关键语句等方面去着手分析。围绕“向日葵”, 女儿为妈妈准备生日礼物的情节为:那天下班后,买向日葵;赶回家去,藏向日葵;半夜起来,浇向日葵;第二天上午,送向日葵。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6a7520f683b2a0d2.jpg]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dfc7fdbc6d96073f.jpg]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31432ee39a3a7a35.jpg]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外婆和鞋

席慕容

  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

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阿蓉,你这双拖鞋太老爷了。”或者:“阿蓉,你该换拖鞋啦!”我总是微笑地回答:

 “还可以穿嘛,我很喜欢它。”

如果我的回答换来的是一个很不以为然的表情,我就会设法转变一个话题。如果对方还会对我善意地摇摇头,或者笑一笑,我就会忍不住要地诉他:

 “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它的原因吗?”

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

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

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

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边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

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那时外婆住在永和,很少上山来。但来的话就总会住上一两天,把我们好好地宠上一阵子再走。那天傍晚,她就是那样含笑地对我说:

“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

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

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大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

门后面的笑容。这一切,是那么温柔,但又是那么遥远、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7. 认真阅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下面两个问题。(4分)

⑴文章刻画外婆主要集中在哪件事上?

⑵外婆去世后,“我”做了些什么事纪念她?

8.一双普通的拖鞋为什么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3分)

9.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6分)

⑴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

⑵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10.文章最后一句说“这一切,是那么温柔,但又是那么遥远、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7.(4分)  ⑴外婆为我洗晒拖鞋。(2分)

⑵收藏外婆给我的戒子、给我做的小棉袄以;穿着外婆洗过的破旧鞋舍不得丢掉。(2分,每点1分)  (或“收藏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也可)

8.因为这双鞋是外婆的慈爱的见证,它带给“我”儿时温暖(美好)的回忆,寄托了“我”对外婆的思念。 (3分,意对即可)

9.(6分)

⑴写出了“我”在外婆面前不拘小节、放肆的样子,也从中可以看出“我”和外婆关系很亲密。 (3分,答出一点给2分)

⑵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外婆的慈祥,让人体验到那种温暖的感觉。(3分,意对即可)

10.(3分) 外婆的关爱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但随着外婆去世和时光的流逝,这一切都只能在回忆中了(2分),也表达“我”对失去外婆的悲痛之情(1分)。

情在高处(15分)

大约七米的距离。

我紧握着枪托,手心里渗出了一把汗。小心地深呼吸一口山间潮湿的空气,努力把狂跳的心稳定下来,又取下眼镜仔细擦了擦。已发了誓,不击中它今生就不再摸猎枪。

那是个骄傲的家伙。尖曲的喙,强硬的躯,乌黑而微泛莹绿的羽。脖边还围着一圈浅褐色的纹锦,就像古希腊勇士的桂冠。他昂首站立在那岩石上,扇起的翅膀嵌在白蒙蒙的天空上面,于是属于鹰族的野悍与霸气变展露无疑了。我看不到它的眼,它正盯着自己爪下的猎物。一定是个年轻的家伙,这岩鹰!

我突然感到有股热血在胸里面沸腾了起来,它正全神贯注地撕扯爪下的猎物——如果我没看错的话——那是一只雏鸡。

它突然昂起头来高叫了一声,清凉的鸣声回荡在山峦与苍穹之间。这才是真正的鹰之

唳!那被霞光镀了的剪影,不啻为一座真正的力与美浑然天成的伟大雕像。我心里忽的一动,枪在中途停住了。

它居然对爪下的美味只撕不吞!我突然奇怪的发现!

它已把一切都完成了,天是如此的蓝,风又变得如此的清。它蓦然欣喜地高叫了两声,拍拍翅膀,消失在岩边。

  我一下子从震撼中清醒过来,心里一阵难耐的懊悔。但那心中的问号依然盘旋脑际:这冷酷与嗜杀成性的鹰竟会弃猎物而去?

我刚要失望地起身,突然从天空传来一声熟悉的鹰鸣。急忙伏下,心又狂跳了起来,紧盯着声音传来的地方。是它!只不过还携了一只鹰来。我以为是它的爱侣,但仔细观察之后,发觉自己错了。那是只苍老的岩鹰,很老了。它的羽毛在阳光下灰蒙蒙的,且脱落了不少,好像还受了重伤,一只翅膀耷拉着,脚无力地圈成了一个“7”形,它的脖子转动也很困难,也许根本就不能转动。年轻的鹰把它轻轻的放在向阳的岩石上,然后叼起猎物,一块块的喂它。
我静静得看着,托枪的手悄然垂了下来。
年轻的鹰在笨拙地喂着,显然它只习惯大力地撕扯暴吞,做这种温柔的动作还笨拙得可爱。它的大喙不时错过老鹰的嘴,有时还忘了松开。但老鹰自始自终都在安详地接受着,那半阖的眼中,流露出的也全是爱和满足。
天很蓝,风很清,我的眼睛开始潮湿。
年轻的鹰每喂完一口都忍不住发出一声欢叫。有好几次,老的鹰把嘴闭上了,不肯张开,只用慈爱的目光望着它。但它都轻轻啄开老鹰的嘴,那分明还带着少年的任性和撒娇!是的,它明白母亲(或父亲)的心,尽管它也确实很饿了,有好几次叼在嘴里的肉差点本能地吞下去;尽管再找到如此鲜美的野味已很不容易,但它宁愿去喝涧里的水充饥,也不肯吃一块给母亲(或父亲)的食物。

我的泪开始大股大股地往外涌,我不敢站起身,生怕惊动了那深情的两代鹰。我只有用泪水模糊了的眼,定定地望着那正紧紧依偎着晒太阳的两只鹰。不看那美丽的流云,也不听那柔歌似的松涛。

6.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情感也在发生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4分)

情节发展

发现岩鹰

看岩鹰喂食

情感变化

震撼

好奇、失望

7.文中划线的句子描写了“天蓝风清”的景色,其作用是什么?(2分)

8.阅读下列句子,回答句末括号中的问题。(6分)

(1)那是只苍老的岩鹰,很老了。它的羽毛在阳光下灰蒙蒙的,且脱落了不少,好像

还受了重伤,一只翅膀耷拉着。脚无力的圈成了一个“7”形,它的脖子转动也很困难,

也许根本就不能转动。(这句话着力描写老岩鹰的外貌形象,请结合上下文,说说这有

什么作用?)

(2)是的,它明白母亲(或父亲)的心,尽管它也确实很饿了,有好几次叼在嘴里的

肉差点本能的吞下去;尽管再找到如此鲜美的野味已很不容易,但它宁愿去喝涧里的水

充饥,也不肯吃一块给母亲(或父亲)的食物。 (这句话描写了年轻岩鹰喂食老岩鹰

的细节,极富感染力,请你品味其表达效果。)

9.请谈谈你对题目“情在高处”的理解。(3分)

6.(4分,每空1分。)

狂喜、激动、热血沸腾     看岩鹰的剪影   看岩鹰对猎物只撕不吞  感动、欣赏

7.衬托小岩鹰给老岩鹰喂食时的感人举动;渲染纯净、美好、和谐的氛围。(2分,每点1分)

8.(6分) (1)写出了老岩鹰受了重伤、苍老无力、处境艰难的形象;并为后文小岩鹰为它喂食埋下伏笔。(3分,答出其中一点给2分。)

   (2)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母子(父子)彼此都深爱着对方(天地间最珍贵最高尚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为之动容。(3分,答出其中一点给2分。)

9.一是指小岩鹰喂食老岩鹰的这一行为发生在高处,二是指两代岩鹰之间的感情深厚,感动天地。(3分,答出其中一点给2分。)

阅读《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一文,回答22—26题。

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

包利民

①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的树,比如那些些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机盎然。

②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女儿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葫芦,我问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③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子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④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倒在地上。幸好车开得很慢,女人并没有受伤,她从地上爬起,掸掉身上的雪,笑着告诉那个孩子以后过马路要小心。

⑤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⑥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透过茫茫夜色,我们依稀看见前方有隐约的灯光。走了近二十分钟,我们的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脸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一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开始抱柴禾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索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⑦至今还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情趣。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⑧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⑨去年冬末,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在一个山谷里,便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只见高高的悬崖顶上,已堆积了很厚的雪,如墙耸立。忽然,那雪便轰然而下,一时间如瀑布纵贯,惊天动地。约一分钟后,积雪倾尽,我们却依然沉浸在那一泻的气势里。是的,所有雪花的积累,竟会爆发出如此的辉煌,蕴含着如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沉重,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希望。面对飞雪的瀑布,心中似也燃起熊熊的火焰,激情满怀。

⑩常听有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6期,有删改)

22.联系全文,分条概述作者在“一片雪花”中走进了哪些“温暖”?(3分)

23.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

(2)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24.第⑤段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

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25.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5分)

26.文末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22.雪天里中年女人抱起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雪地里乡亲们帮助我们拖车;雪景中感悟到雪花蕴含着一种力量。(3分)

23.(1)是指文中给作者带来温暖的人和事(或“感动作者的人和事”)

(2)指作者被感动的心灵深处(2分)

24.洁白的雪花和火红的冰糖葫芦形成对比(1分),有力地烘托了(衬托出)(1分)中年女人这一人物形象: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热情似火(2分)(共4分)

25.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雪花”是明线,因为作者雪天所见到的、雪夜所经历的、雪景所感悟的都与雪花有关;“温暖”是暗线,因为中年女人的善良、乡亲们的热心,雪花积累蕴含着的希望等都让作者感到温暖。(答到一条线索且说理充分给3分,两条都答到给5分)(5分)

26.作者赞美雪花(1分),就是赞美那些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们。(2分)

阅读《邓稼先》选文,完成9—12题。

(1)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2)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3)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4)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5)“__”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6)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__”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7)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8)邓稼先是中国__的理想党员。

(9)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9.结合文章内容,对划线句子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则”字,紧承上文,与奥本海默形成对比。

B.一个“不要”,突出了邓稼先忠厚平实、从不骄人的性格特点。

C.邓稼先的“最不要引人注目”是中国原子弹工程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D.邓稼先的“最不要引人注目”指收敛锋芒,不张扬,不傲气。

10.对选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B.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C.邓稼先的纯朴坦诚、谦逊平和与奉献精神

D.邓稼先在钱三强的选聘下,成功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11.对选文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总说,第(2)(3)两段分说。

B.第(2)(3)两段形成对比。

C.第(5)(6)段是对第(4)段的具体阐述。

D.第(6)段是对第(5)段的深化和升华。

12.作者在这一部分里说:“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段话的一二句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相同之处。

B.作者用“可是”一转,概括地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

C.这段话先说二人相同的地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他们的不同。

D.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和对奥本海默的贬斥。

9.C   10.C  

11.D  12.D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晒月亮

丁立梅

乡村的夏夜是丰富的,最丰富的,莫过于月光了。

那真的是一泻千里漫山遍野呀,奶油样的,听得见汩汩流动的声音。远处的田野、小径,近处的树木、房屋,都开始了月光浴。白天的喧嚣与燥热被涤荡得干干净净,植物们在月下甜蜜地呼吸,脉脉含情。虫儿在叶间欢天喜地唱着歌。露珠儿悄悄滴落,沁凉的,清香的。这个时候的乡村,格外宁静。

竹床,长凳,门板,被早早地搁置到苞谷场上。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村人们都聚拢过来纳凉。人人手中一把蒲扇,坐着或躺着。风从这边吹过来,从那边吹走,月光的羽毛飞起来。这个时候,再坚硬的线条,也会变得柔软。

小孩子们可以缠着大人讲故事。我们最喜欢缠的人是邻居二伯,他仿佛有一肚子的故事。二伯长相挺“凶”,一脸麻子,还瞎了只眼。平时一个人过,住在两间草棚里。大白天我们看到他,都绕道走。但到了月亮的晚上,他的脸上,却奇迹般一片柔和,甚至有些慈眉善目,我们都不再怕他。

二伯见到我们缠他,颇为得意。总是卖关子似地轻咳一声,再咳一声,说,从前哪。然后就停顿下来。我们急啊,追问,是从前有只狐么?二伯笑着不吭声,只把那一把破蒲扇摇来摇去,像拈花而笑的佛了。

于是有聪明伶俐的孩子,赶紧上去帮他扇扇子,还有的孩子去帮他敲背。他很是享受地微闭着眼,笑对其他人语,谁说我无儿无女的日子不好过的?瞧瞧,我有这么多孩子呀。大家便哄笑,说,你好福气。

月亮饱满,像怀了无限甜蜜的女子,深情款款。二伯的故事讲开了,是我们百听不厌的狐故事。故事自然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从前,说有一个赶考的书生,在半路上救了一只掉进陷阱的狐,那是只成了精的女狐呀,一下子爱上书生了,就一路尾随了书生去赶考。就要赶到京城时,书生突遇强人,遭到抢劫,差点丢了性命。狐便化成女子,日夜悉心照料他。书生伤好后,就和狐结成了失妻。后来,狐妻助书生考上了状元。

故事说到这儿,很圆满了。我们满足地叹气。星光下,我们想像着那只美丽的狐狸,希望自己也能遇到一只。或者,自己就是那样一只狐狸。

一旁的祖母,蒲扇在手上摇得可有可无,眼睛,早就闭上了。我们这才发现,已是下半夜了,木板床上有鼾声响起。月亮渐渐偏西了,是情深意长的一个回眸。我们的眼睛也不争气地粘上。母亲用扇子轻轻拍我们,该回屋睡去啦。邻居二伯显得意犹未尽,说,明天再来听二伯讲故事呀,二伯一定给你们讲一个更好听的。

我们打着哈欠,嘴里面应着好,一脚高一脚低地往屋子里走,披一身一肩的月光。回到屋里,人刚一沾上床,就进入梦乡。梦里,摇晃着一个大大的月亮,月亮下,跑着一只漂亮的狐,白色的毛,雪一样的……

多年过去,故乡的月亮一直在我的心头亮着,我找不到很好的词汇来描述它。不久前,我在一篇文章里偶然看到“晒月亮”这个词,一下子像遇到知己般的,故乡夏夜里那明晃晃的月亮,原是供我们晒的呵。

16.选文第一段说“乡村的夏夜是丰富的”,结合全文,说说它的丰富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17.第二段中,哪个词最能突出景物的特点?结合下文,此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8.选文说“星光下,我们想像着那只美丽的狐狸,希望自己也能遇到一只。或者,自己就是那样一只狐狸”。对于孩子的这种想象,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19.下面两个描写月亮的句子有什么特点?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①月亮饱满,像怀了无限甜蜜的女子,深情款款。

②月亮渐渐偏西了,是情深意长的一个回眸。

20.“晒”通常与太阳相联系,意思是在阳光下吸收光和热。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晒月亮”的理解。(2分)

[49894b9bca098e0d.jpg]

阅读《宝石戒指》一文,完成15-19题。

宝石戒指

鲍尔吉·原野

(1)用一根带丝线的针穿过甲虫的身体,然后把线系在手指上,这是我幼时的宝石戒指。

(2)甲虫是瓢虫,我们叫“花大姐”。它傻傻地飞,很慢,然后落在纱窗、扫院子的竹帚和向日葵的叶子上,缓缓爬行。

(3)瓢虫爬得这么缓慢,竟然会飞?我们十分不理解。鸟飞得快走得也很快。慢就是笨。瓢虫无疑笨。有一次,它落在我的鼻子上,还有比这更笨的降落吗?

(4)而它被赋予戒指的意义后,变得高级一些。我戴着这枚戒指去游泳。

(5)“花大姐’’,有人指着我的手说。

(6)我把手指弯一弯,瓢虫还在。

(7)“这咋回事儿呀?”这家伙俯过身来要看,被我挡住了。

(8)“我给它用了定身法。”我告诉他,“一会儿给你也用。”

(9)他们嘻嘻笑着,表示不信。但花大姐始终趴在我的手指上。我戴着它潜泳。它可能从来没到盟①游泳池来过,这里充满漂白粉的气味。雨水被阳光晒热了之后,在水泥地上结成绿苔,光滑无比。更衣室里走动着裸体的人,他们在喷头冰冷的水流中发抖,以至穿不上衣服。我在水下睁开眼睛,看我的戒指还在。瓢虫看到了水底世界,阳光照不进来,绿蒙蒙地混沌。我们常在三米深处玩摸五分钱的游戏。有一次,小瑞用防水胶把硬币粘在了池底,我们谁也没捞土来。后来,换水之后,一个外院的小孩见了,说“钱!”扑通扎进水里。我们在岸上暗笑,看他手舞足蹈地抠钱。要是钱多,最好在池底粘二十个,人们会疯了一样钻进水里,再钻出。

(10)我的戒指不知什么时候丢失了,但不想再做另一枚。赤脚医生②曾用针从我的太阳穴扎进去,不知扎了多深;在另一太阳穴又扎一根,说治风湿。那滋味瓢虫已经尝到了。也许它带着丝线飞走了,对同伴炫耀:这是我的拿破仑绶带。

(11)瓢虫是昆虫中的坦克,圆滚滚地前进;又像一粒红小豆被切成了两半。翻过来看,剖面上竟然长着爪子。瓢虫的壳光洁闪亮,橙色带黑点儿,这几乎就是一颗宝石,如果你这样想的话。想——在锦缎的盒子里,放着这样一粒橙色带黑点儿的宝石,一点瑕疵都没有。灯光更加明亮,贵妇人用放大镜仔细观看。

(12)我正在窗台冥想的时候,宝石轻浮地飞走了。当时,我准备的台词还有:

(13)——开价吧,夫人。

(14)——500万法郎。

(15)我矜持地笑了笑,关上宝石的盒子。

【注】:①盟,设在自治区与自治县之间,作为上级国家机关的派出机构而存在,其行政地位与地区行政公署相同.②赤脚医生,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的农村医疗人员。

15.文章表达了“我”对“宝石戒指”的感情,在第(2)、(3)段中,作者却写了瓢虫的“慢、傻、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11)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瓢虫是昆虫中的坦克,圆滚滚地前进;又像一粒红小豆被切成了两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11)段中,作者设想贵妇人用放大镜看“宝石”情节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面对“锦缎盒子里的宝石”,贵妇人开价500万法郎后,“我”是“矜持地笑了笑,关上宝石的盒子”,没有说什么。如果作者让“我”开口,“我”会说什么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bc2a53396e2f65.jpg]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8-22题。(16分)

放牛

李汉荣

①大约六岁的时候,生产队分配给我家一头牛,父亲就让我去放牛。

②记得那头牛是黑色的,性子慢,身体较瘦,却很高,大家叫它“老黑”。父亲把牛牵出来,把牛缰绳递到我手中,又给我一节青竹条,指了指远处的山,说,就到那里去放牛吧。

③我望了望牛,又望了望远处的山,那可是我从未去过的山呀。我有些害怕,说:“我怎么认得路呢?”

④父亲说:“跟着老黑走吧,老黑经常到山里去吃草,它认得路。”

⑤父亲又说:“太阳离西边的山还剩一竹竿高的时候,就跟着牛下山回家。”

⑥现在想起来仍觉得有些害怕,把一个六岁的小孩交给一头牛,交给荒蛮的野山,父亲竞那样放心。

⑦我忐忑地跟着陌生的老黑向远处的山走去。

⑧上山的时候,我人小爬得慢,远远地落在老黑后面,我怕追不上它我会迷路,很着急,汗很快就湿透了衣服。我看见老黑在山路转弯的地方把头转向后面,见我离它很远,就停下来等我。

⑨这时候我发现老黑对我这个小孩是体贴的。我有点喜欢和信任它了。

⑩听大人说,牛生气的时候,会用蹄子踢人。我可千万不能让老黑生气,不然,在高山陡坡上,他轻轻一蹄子就能把我踢下悬崖,踢进大人们说的“阴间”。

(11)可我觉得老黑待我似乎很忠厚,它的行动和神色慢悠悠的,倒好像生怕惹我生气,生怕吓着了我。

(12)我的小脑袋就想:大概牛也知道大小的,在人里面,我是小小的,在它面前,我更是小小的。它大概觉得我就是一个还没有学会四蹄走路的小牛儿,需要大牛的照顾,它会可怜我这个小牛儿的吧。

(13)在上陡坡的时候,我试着抓住牛尾巴借助牛的力气爬坡,牛没有拒绝我,我看得出它多用了些力气。它显然是帮助我,拉着我爬坡。

(14)很快地,我与老黑就熟了,有了感情。

(15)牛去的地方,总是草色鲜美的地方,即使在一片荒凉中,牛也能找到隐藏在岩石和土包后面的草丛。我发现牛的鼻子最熟悉土地的气味。牛是跟着鼻子走的。

(16)牛很会走路,很会选择路。在陡的地方,牛一步就能踩到最合适、最安全的路;在几条路交叉在一起的时候,牛选择的那条路,一定是到达目的地最近的。我心里暗暗佩服牛的本领。

(17)有一次我不小心在一个梁上摔了一跤,膝盖流血,很痛。我趴在地上,看着快要落山的夕阳,哭出了声。这时候,牛走过来,站在我面前,低下头用鼻子嗅了嗅我,然后走下土坎,后腿弯曲下来,牛背刚刚够着我,我明白了:牛要背我回家。

(18)写到这里,我禁不住在心里又喊了一声:我的老黑,我童年的老伙伴!

(19)我骑在老黑背上,看夕阳缓缓落山,看月亮慢慢出来,慢慢走向我,我觉得月亮想贴近我,又怕吓着了牛和牛背上的我,月亮就不远不近地跟着我们。整个天空都在牛背上起伏,星星越来越稠密。牛驮着我行走在山的波浪里,又像飘浮在高高的星空里。不时有一颗流星,从头顶滑落。前面的星星好像离我们很近,我担心会被牛角挑下几颗。

(20)牛把我驮回家,天已经黑了多时。母亲看见牛背上的我,不住地流泪。当晚,母亲给老黑特意喂了一些麸皮,表示我们对它的感激。

(21)秋天,我上了小学。两个月的放牛娃生活结束了。老黑又交给了别的人家。

(22)半年后,老黑死了。据说是在山上摔死的。我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人们都觉得好笑,他们不能理解。

(23)前年初夏,我回到家乡,专门到我童年放牛的山上走了一趟,在一个叫“梯子崖”的陡坡上,我找到了我第一次拉着牛尾巴爬坡的那个大石阶。它已比当年平了许多,石阶上有两处深深凹下去,是两个牛蹄的形状,那是无数头牛无数次地踩踏成的。肯定,在三十多年前,老黑也是踩着这两个凹处一次次领着我上坡下坡的。

(24)我凝望着这两个深深的牛蹄窝。我嗅着微微飘出的泥土的气息和牛的气息。我在记忆里仔细捕捉老黑的气息。我似乎呼吸到了老黑吹进我生命的气息。

(25)我忽然明白,我放过牛,其实是牛放了我呀。我放了两个月的牛,那头牛却放了我几十年。

(26)也许,我这一辈子,都被一头牛隐隐约约牵在手里。

(27)有时,它驮着我,行走在夜的群山,飘游在稠密的星光里……

18.阅读全文,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我”对老黑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请筛选或概括出能够体现出这一过程的关键词语。(3分)

( ▲ )→喜欢(信任)→( ▲ ) →悲伤→( ▲ )

19.文中说老黑大概觉得我是小牛儿,需要大牛的照顾。老牛对我的照顾,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分条列出。(3分)

20.文章第(19)段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一段描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1.作者在文章第(22)段中为什么要写“人们都觉得好笑”?(3分)

22.根据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文章第(26)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709270949ea1b034.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