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
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
安格尔在餐桌上写诗。只见他写下第一行:
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掩面哭泣。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安格尔低声对我说:“我要问他三个问题: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百姓吗?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前扔过炸弹吗?他们先发动战争!他们先杀人!”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
“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3.文段第一段末尾一句话“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联系下文,说说“现实”给人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记述了德国作家和日本作家对侵略战争的不同态度,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文段的最末一段,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承上启下,既令人欣慰,也令人失望与不安。
4.西德作家:态度诚恳,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是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日本作家:承认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他还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
5.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类文阅读
我们的舱位是一向为我国同胞保留的那部分。它叫做统舱。我的东家说:它是专留给我们的,因为它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也没有危险的穿堂风。这不过是美国人仁慈无私地宽待一切外国难民的又一例。统舱有点儿挤,而且相当闷热,但无疑这种安排对我是最合适的。
昨天,我们自己人中间发生了争吵,船长朝他们放了一通滚烫的蒸汽,烫伤了七八十人,伤势有轻有重。有些人身上的皮烫得一片片、一条条掉下来。舱里面狂呼乱叫,东推西撞,但蒸汽笼(zhào)着这慌作一团的人群,结果有些没有烫伤的人也被(cǎi)伤。我们没有抱怨,因为听我东家说,这是平息船上骚乱的通常办法,在美国人的二等舱里每一二天也要来这么一次。
7.“一向为我国同胞保留”这句话表明( )。
A.赴美华工一向受到非人的待遇。
B.美国资本家很看重华工。
C.轮船船长对华工特别照顾。
8.第1段“我的东家”说的话表明( )。
A.东家宣扬美国人的仁慈无私。
B.这轮船的统舱的确有这两个优点。
C.作者借“我”的口说反话。
7.A
8.C
9.B
10.罩 踩
11.凶残 狠毒
类文阅读
a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妇女。显然她在独自沉思,b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着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老兵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去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c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0.综观全文,加线句子a包含了哪些信息?
11.读加线句子 b思考:数数的声音是否真的盖过了火车声?为什么?
12.读加线句子 c思考:车厢里为什么“静得可怕”?
13.上文的主题是( )。
A.反战 B.爱国 C.称赞勇敢 D.歌颂奉献
10.说明健壮男子都去了前线,暗示本文主题,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
11.不是,这种声音不正常,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从内容来看,老妇人刚在战争中失去了3个儿子。
12.周围的人听了老兵的话,为这个女人的不幸所震撼。同时也反映了德国战败前疲惫不堪、死寂的气氛。
13.A
课内阅读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3.“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中“又”的作用是什么?
4.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5.第四自然段属于_________描写,表现了老妇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3.“又”表明老妇人将珍藏的又一支蜡烛也拿了出来,表现了老妇人更珍重南苏情谊,更感谢年轻的士兵。
.表现了红军士兵对老妇人的关心、感谢。
5.动作描写。 我感谢苏联士兵的援助,只有用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的喜烛祭奠亡灵,心里才觉慰藉。
6.感谢老妇人,赞扬老妇人的勇敢及对友谊的珍视。
7.解释说明。如果没有破折号,就不能突出老妇人把惟一珍爱的花烛献给苏联士兵的崇高精神。
8.作者从一个苏联人的角度表示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高敬意。
9.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将万古长存。这烛光是精神的火花,象征着母亲对孩子的深情,激励着士兵们勇敢战斗。
类文阅读
④几十双眼睛在问。
⑤“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
⑥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线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⑦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褂,衬褂紧裹着的他更显得单薄。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5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⑧就在我还未能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⑨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起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的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8.在文中第②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丢今非昔比 惊叹
B.落神态自若 惊恐
C.栽一反常态 惊异
D.飘判若两人 惊诧
9.下边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个句子是( )
A.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
B.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C.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D.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
10.下列对本文描写人物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主要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B.用对自然界暴风雪的描写来衬托人物。
C.对欧阳老师用了正面、形象描写。
D.对同学们用的是侧面、概括的描写。
11.文章第①至⑦段写的内容是________。作者详写了________,略写了________,目的是为了通过________的渲染,突出文章的中心。
12.文章中揭示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用意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在第⑧段补充叙述了“一课”之外的另一件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给这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
8.C
9.D
10.D
11.欧阳老师在风雪交加的一天带领班上学生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上了一堂令人难忘的课。 风雪很大的恶劣天气 人物活动的过程 细节环境气氛
12.面对困难,许多人……困难不过如此……。
13.以欧阳老师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事实,证明了经过努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使欧阳老师的形象更丰满,充实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中心思想。
14..难忘的一课
课内阅读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4.上文的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 )
A.神态描写B.动作描写C.心理描写D.语言描写
5.填空。
①“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这个句子形象地写出了老头子________到了极点。
②“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句话写出了老头子强烈的________心理。
③“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这句话写出了老头子深深的________心理。
6.上面老头子的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热闹哩!”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从下文看,指的是哪件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
5..①痛苦 ②自责 ③内疚
6.自信和自尊。
7.制造悬念,引出下文。痛揍鬼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4题。(14分)
恒久的滋味
蒋勋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味觉,这些味觉停留在记忆中,成为生命的滋味。
小时候,喜欢吃糖,甜味停留在孩童时代记忆,不只是口腔四周的快乐,同时呼唤起许多满足、幸福、受宠的回忆。
几乎每一个儿童都有过爱吃糖的记忆,在许多民族的语言文字中,“糖”、“甜”,都已经不单单只是生理味觉上的反应,“sweet”、“candy”,也同时包含了满足、幸福、爱等等心理上的感觉。
甜味如果是人生第一个向往的味觉,甜味停留在记忆里,也就有了童年全部的幸福感受。人不会一直停留在童年,因此人也不会一直满足生命里只有甜味。甜味是幸福,但是甜味太多,也觉得腻。
我不知道为什么开始喜欢上了酸味。
大概是在身体发育之后,十二、三岁左右,被称为青少年,被称为惨绿少年,好像没有熟透的果实,透着一种青涩的酸味。没有放糖的柠檬汁,盐腌渍的青芒果,那种酸,好像初尝到生命里的一种失落、怅惘,一种不严重的感伤。
酸是一种味觉吗 ?
为什么我们说一个人“好酸”,当然不是他身上的气味,而是他透露出的一种在得不到时的一点点忌妒、讥刺、不满足的愤怨委屈吧。记忆里嗜吃甜食的童年,偶然吃到母亲调了许多醋的面条,立刻皱起眉头,酸得全身皱缩起来,那时还不懂得“酸”的意味。等到我在青少年时期,挤了满满一杯纯柠檬汁,不放糖,咕嘟咕嘟喝着,忽然彷佛懂了生命原来除了“甜”, 还有别种滋味。
但是我品味着“酸”的时候,还是不能了 解,为什么母亲会顿顿饭都吃苦瓜,极苦极苦的瓜,加上极臭极臭的豆豉,加上极辣极辣的辣椒,极咸的小鱼干,用热油爆炒,还没有吃,远远闻着,扑鼻一阵咸、辣、臭、苦,呛鼻刺激的气味,呛到使人喉头都是哽咽,呛到眼泪止不住。我长大之后,看着母亲耽溺在这样的味觉里,听她叙述战乱里人的流离,她描述炸弹下来,刚才说话的人,不见了,肠子飞起来,挂在树上。她在咸、辣、臭、苦里,回忆着她五味杂陈的一生吗?
五味杂陈,说的是味觉,但也是人生。
人生应该只有甜味吗?还是在长大的过程,一步一步,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生命经验的扩大,我们的味觉也在经验不同的记忆?我在甜味里记忆幸福满足,在酸味里学习失落的怅惘,在辣味里体会热烈放肆逾越规矩的快感。
我终于也学会了品尝苦味,在母亲临终的时刻,我怀抱着她的身体,在她耳边诵念金刚经,我懂得一种苦味,比甜味安静,比酸味丰富,比辣味深沉庄严。我难以形容,但是我知道,我不能拒绝生命里这样苦味,我终于知道:我多么眷恋不舍,母亲还是要走!我也终于知道:我人生的滋味大部分从母亲处学来。
从小到大,记忆里最不能忘记的滋味都从母亲的菜饭里学来。我们很少上餐厅,母亲总是一边摘菜叶,一边娓娓说着故事,她用小火煎着一条赤鯮,鱼的酥香的气味久久停留在空气中,至今也似乎没有消逝。母亲的菜有糖醋,有盐渍,有抹了花椒的辛香,有酸辣,有辣苦,也有臭豆腐奇特使人迷恋的臭香。她教会了我去品尝各种味觉,品尝各种味觉混合的不可言喻的滋味。
但是母亲的滋味里有一种仪式,她会特别慎重料理,那滋味却只是米麦五谷的平淡。
每一年过年,母亲要蒸一百个馒头,发面的面头要特别挑选过,蒸锅里的水,大火煮沸,蒸气白烟缭绕,馒头要蒸得白胖圆满,用来在年夜祭拜祖先,也象征预兆一年的平安祥和。母亲在揭开蒸笼的盖子时,慎重庄严肃穆的表情,使我难忘,她没有任何zōng jiāo 信仰,但是她有生活的虔诚。
馒头饱满丰圆,透着淡淡五谷的香。我负责的工作是在每一个馒头正中心用筷子点一个红点。红染料用天然胭脂调成液体,用筷子头蘸着,刚好一个圆圆的红点。母亲在一旁叮咛:要点在正中心哦!那时候还没入学,大概四、五岁,我也开始学会了慎重庄严的举止。
我如此贴近那些馒头,好像麦 子在土地里、阳光里、雨水里的全部饱实的生命都给了我,平淡悠长而且沉着,在所有的滋味之上,是更恒久的滋味吧!
20.文章第6段中加点的“惨绿少年”有怎样的含义?(2分)
答:
21.在作者的生命历程中,甜、酸、苦等滋味,各代表了什么样的人生阶段?甜味、酸味和辣味各自包含怎样的感觉?(4分)
答:
22.本文行文有两条线索,请指出。(2分)
答:
23.画线的问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3分)
答:
24.年夜祭祖的白馒头给作者的启示是什么?(3分)
答:
21.甜:童年,酸:青少年,苦:成年。 甜味里记忆幸福满足,在酸味里学习失落的怅惘,在辣味里体会热烈放肆逾越规矩的快感。
22.一是体验各种生命的滋味,一是“我”的成长历程。
23.用问句更能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对母亲艰辛一生的感叹,引起下文对人生的感悟。
24.生活平平淡淡才恒久;生命平平安安才是真,从母亲身上得到的人生启迪是恒久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1题。(22分)
曾经有过的落日
陆平
①不经意间,望着天际那一轮正在沉沉下坠的落日,忽然心头怦然一动,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遥远,很亲切,好像在潜意识中已经驻留了好久,感受着一种靠近归宿的温暖,就像一个疲惫的行人,终于在朦胧的暮色间看见了远处可以落脚的村落。而那个时候,你或许正伫立在高楼层自家温馨的窗前,或许正漫步在旷野宁静的小道,或许正骑着车子在下班的人流中。
②记忆中确实有过那样一刻,扶着把铁锹,痴痴地望着遥远的那轮落日,大地是一片温和得无法表达的金黄。一只不安分的鸟雀盘旋在空中,叫着“归去,归去”。而那里,炊烟早已经袅袅飘起,一盆清冽的凉水,小桌上一海碗汤面,一盘浓浓醋味的洋芋丝,还有一夜甜美的梦。
③那回出差回来,邻座的小女孩奶身奶气地唱起一支熟悉的歌:“……赤足走在窄窄的田埂上/听着脚步噼啪噼啪响/伴随着声声亲切的呼唤/带我走进童年的时光……”童稚的歌声天真、质朴。车窗外又是那一轮亲切的落日。那一刻的落日随着长途行驶的列车久久不肯离去。一种不舍的柔情,一种神秘的饥渴,一种久远的感动,更有一种回归的安谧,充盈在疲惫的心头。童年的落日,跟晚年的落日,应该是同一个太阳。落日实在并不比东升的旭日和朝霞低下,尽管人们习惯于对朝阳的赞美。
④几年前,在西又版纳的一个傍晚几年前, 一车 游人已经疲惫地靠向座,连导游也是一副恹恹的模样。这时,落日在凤尾竹编织的绿色网隙展开一幅迷离的情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正如朦胧之中的的月牙,还如闪闪烁烁的星辰……这从群贤天独厚的大自然的赐予,这种灵犀相通的感应,在这个小小的空间,只是属于我的一个人的专利,历为同行者沉溺于旅途的困顿,不再生成这种雅兴。
⑤落日没有太多的记忆,落日下的世界却已走过千年万年。
⑥二千多年前的屈原,在找到最后归宿地汩罗江之前,无疑也经历过大多的日出日落,也承受到的沐浴,他在《天问》中感喟“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日出日落也给他的心灵带来深长的震动。
⑦当乔尔丹诺·布鲁诺被捆到那高高的十字架上,木柴在他的足下熊熊燃烧起来时,殉道者吐出的最后一句话是:“火焰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而当他最后一次在阴暗的牢房里看到落日的余晖,一定在心里想着:明天的旭日就是今天的落日。
⑧落日的故事太多,没有人能够记得住每一个发生在落日下的故事。
⑨可是每个活着的人都会面临落日,即使千百年以后的日子里,落日依旧。后人无法记得太多的前人,哪怕最亲爱的长者,可是每一个后人都将经历落日,都会想到曾经有过的落日——最美、最热烈地燃烧。
(有删改)
17.通读全文,思考作者由眼前的落日联想到哪些曾经有过的落日?(4分)
答:
18.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19.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答:
20.请结合语境,理解第⑦段中“明天的旭日就是今天的落日”的深刻含意。(4分)
答:
21.【甲】【乙】两个片段同写落日,请从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甲】那一刻的落日随着长途行驶的列车久久不肯离去。一种不舍的柔情,一种神秘的饥渴,一种久远的感动,更有一种回归的安谧,充盈在疲惫的心头。童年的落日,跟晚年的落日,应该是同一个太阳。落日实在并不比东升的旭日和朝霞低下,尽管人们习惯于对朝阳的赞美。
(陆平《曾经有过的落日》)
【乙】啊,太阳!人们对它的感情,在自然界中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拟的。不论是初生的红日还是即将消失的落日,都是红彤彤的巨大的火轮,披着五光十色,一瞬万变的彩霞,给天下万物以无限生机和柔美的抚爱。即使落日给我们留下夜晚的__,那也没有什么可怕,那闪光的星星,仿佛是太阳在__中留下的火种。
(柯蓝《飞红滴翠记黄山》)
答:
17.①出差回来,在火车上看到的亲切的落日。②几年前,在西双版纳看到的若有若无的落日。③两千年前,屈原投江时的落日。④布鲁诺被捆到十字架上看到的落日。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完成时,注意概括清楚时间和人物。
18.承上启下。由上文对记忆中的落日过渡到对千百年前落日的描写;点题,照应文章第⑧段。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语句作用的理解和把握。我们一般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由于该句是在文章中间,所以结构上承上启下。
19.示例: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落日比作月牙、星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落日在凤尾竹编织的绿色网隙间迷离的情境,抒发了作者对落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从题干可以知道,该题要求从语言特色方面进行分析,所以,可从修辞或者语言的整散角度进行分析。
20.“今天的落日”和“明天的旭日”其实是同一个太阳,只是形态不同而已。这句话表现布鲁诺心中的坚定信念:今天(现在)在火刑架上的布鲁诺和明天(未来)得到认同的布鲁诺其实是同一个生命,只是存在方式不同而已,应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不要悲观。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完成时,应弄清楚“旭日”和 “落日”其实就是同一个太阳。
21.相同点:都表达了对落日的赞美。不同点:甲抒发了自己对家的思念,对童年的回忆。乙抒发了对太阳让自然万物生机勃发的赞美。 【解析】此题是一道比较类题目。完成时,注意从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
迷人的太平山
陈慧瑛
香港太平山原来叫做扯旗山----从前海盗多,人们见海盗来,便登山扯旗为号,故名。后来海上平静,天下太平,便改作太平山。
黎明时分上山,晨风轻柔似水,绿树氤氢如烟,山间有空中缆车。乘缆车登山如飞鸟腾空,半山富家别墅千姿百态似繁花朵朵。闪腰有一座西班牙式与中式珠联璧合的四层楼房。
山中有司徒拔道瞭望台,台旁有一石,亭亭玉立如秀女临风,人称姻缘石,问奇缘由---原来,石中有一缝,据说游人燃香其间,在烟雾弥漫之中,男可见未婚妻容颜,女可见未婚夫面目,难怪石缝四周香烟缭绕,红男绿女翩然而来,络绎不绝。
山顶有狮子亭,精工细致,古色古香,立亭远眺,高楼如云,碧水如带,维多利亚湾风光尽收眼底,实在美丽极了。据说狮子亭没有狮子会----这是一个由知名人物、热心人士形成的世界名人组织,旨在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一夜,同学陈君来探望我,问我香港何处最美,我答:“太平山首屈一指!”陈君说:“你看到的是白日的太平山,倘夜游更佳!”
于是,兴致勃勃驱车伴我前往太平山。上山的柏油路如巨蟒盘旋,路面有石标如一线萤火,闪着柔嫩的绿光,陈君说,那是一块块猫眼石按等距离钉成的路标,保证行车安全的。山高约海拨 400米,全山碧汪汪不见,全山碧汪汪不见一尺裸土,绿化极好。
抵山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山寺立的大东电报局发射台,如炬红灯在漆黑的夜空里闪烁着神秘的光芒。俯瞰山下,则东西南北,景观各不相同。港岛南部,无数灯火倒映水中,海面如坠宝石万顷,清风徐来,浮光跃金,发电站和致富花园小区静卧在美丽璀璨的灯影里,宛如琼楼玉宇。
眺望香港北面,是维多利亚港,无数船舱灯火辉煌,如一串巨大的金刚钻别在港口的胸襟上,仅次于鹿特丹的世界第二大港----葵涌集装箱码头亮晃晃如同白昼。据说这儿的集装箱吞吐量比内地所有集装箱的码头吞吐量的总和还大。
中区是香港的心脏地带,东南亚和世界许多跨国公司的银行都设在这儿,它可以左右整个东半球的经济命脉。在这里,高楼林立,多姿多彩的霓虹灯珠光宝气,令人望之目迷五色。
回望东区走廊,高速公路密如星群的灯火,像一尾硕大的金蛇,蜿蜒在港岛的东角落。过海为尖沙咀,灯光灿然如万顷珠玉漫地,叫人分不清海洋和岛屿。不夜的香港岛是一位不睡的美人,从太平山上看夜美人,除尽览万般风情于眼下,还别有一番既辉煌艳丽又朦胧如梦的东方情调。
太平山有山顶公园,公园里草地茵茵如丝绒,松风飒飒(sà)似古东,星月交辉,灯影明灭,好风如水,极清幽雅静,有情侣双双,偎依于石凳石栏,喁喁(yóng)低语,万种柔情,弥漫山间。
香港具有太平山这样秀丽的山林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身居闹市的太平山居然如许清幽恬淡,温情脉脉,令人销魂。
太平山,憩息心灵的胜地,飞翔爱神的地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平”指海上风平浪静之后,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B.、“络绎不绝”以善男信女众多,侧面反映“姻缘石”的灵验。
C.、“据说”用一种猜测的说法,突出葵涌集装箱码头吞吐量大。
D.、“情调”指太平山美景给人一种只有眺望东方才有的感觉。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够切合文义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了作者两次登山。白日登山重点突出了传说美,夜游登山详细描写了在山巅俯瞰的夜景。
B.、作者以日景和夜景的描写,表现了“迷人的太平山”的柔情、瑰丽、辉煌、朦胧。
C.、在山巅,作者先总写一句:“俯瞰山下,则东西南北,景观各不相同。”然后再按此顺序进行描写。
D.、作者在浓墨重彩、生动描摹太平山的万种风情时,也奇寓着自己对太平山的脉脉温情,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爱意。
13、本文语言优美丰富、瑰丽绚烂,请对文中加横线的句子作简洁的批注,发表你的评价或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568e5b6e4285737.jpg]
[695e113785c09156.jpg]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4题。(14分)
姥家门前唱大戏
顾振威
姥姥是个戏迷,只要听到我们公社有唱戏的,三里五里她去听,十里八里她也去听。
姥姥住的村庄是个只有四百多人的小村子,在我的记忆里,姥姥的村子只唱过一场戏。
那是一个炎热的暑假,姥姥让舅舅拉着架子车请我们去听戏。父亲要忙农活脱不开身,在我的撺掇下,母亲坐在舅舅拉的架子车上,去姥姥家听戏。
戏台就搭在姥姥家门前的空地上,我和母亲刚吃过晚饭,锣鼓家伙就“当当咚咚”地响起来了。跑出院子一看,晚饭前还空空如也的场地黑压压地坐满了人,我急得大哭起来。姥姥一脸慈祥地说,在你们吃饭时,我早把家里的小板凳搬到戏场了。姥家门前唱大戏,哪能让我的小外孙听不成戏呢?
终于开戏了,我被戏台上的人物深深吸引住了,聚精会神地听着戏。母亲趴在我耳边小声说,你在这听戏,千万别乱跑,我回家去找你姥姥。
母亲站起来走了,我哭着撵上母亲,母亲只好拉着我的手,回到姥姥家里。
如豆的煤油灯光下,我吃惊地看到姥姥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沉重的石磨。汗水像小溪一样在她身上流淌着。
母亲颤着声说,娘,你——咋不去呢?你那么好听戏!
姥姥一只手扶着磨棍,一只手擦着脸上的汗,乐呵呵地说,你们好不容易才来一趟,我总得让你们吃上好面吧?
母亲知道为了给姥爷看病,姥姥卖光了家里的小麦,就问姥姥,咱家里不是没有小麦了吗?
没小麦,我不会借吗?在村里我人缘最好,到谁家去借,谁不借给我呢?姥姥一脸自豪地说。
咱俩一块推吧,磨太沉了。母亲说着就抓起地上的磨棍。
你是来听戏的,哪能让你掏苦力呢?姥姥说着就放下磨棍,像是轰赶小鸡一样把我和母亲轰出了院子。
在我8岁那年的暑假,我不但在姥姥家听到了大戏,还吃上了让我唇齿留香的凉面条打鸡蛋。母亲曾多次内疚地对我说,为了让咱们吃上用小麦磨的好面,你姥姥借了人家二十多斤小麦,直到两年后土地包产到户了她才把小麦还清。
姥姥是个戏迷,可那年在她家门前唱的大戏她却没听成。就是那一场戏,让童年时代的我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醇浓的亲情。姥姥在几十年前就离开了我们,她坟前那经细如手指的的柳树,已经有碗口粗了。
(选文略有删改)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11.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12.请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母亲颤着声说,娘,你——咋不去呢?你那么好听戏!
13.选文最后一段在结构和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3分)
14.读完选文后,你有怎样的人生感受?(3分)
[3e79caf797432d43.jpg]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