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
那是一次作文题,题目是《愿望》。他极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于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高分,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一定会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喜欢你的。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等待一个美好的时刻。
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那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亲手做的美丽的大信封里,信封上画着一个塌鼻子的男孩儿,那小男孩儿咧着嘴笑得正甜。他静静地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妈妈刚刚醒来,他就甜甜地喊了声“妈妈”,然后笑眯眯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我要送你一件礼物。”
妈妈笑了:“什么?”
他笑笑:“我的作文。”说着双手递过那个大信封。
接过信封,妈妈的心怦怦地跳!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阴,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张玉庭《一个美丽的故事》)
10.从小男孩的作文《愿望》看,他希望得到什么?他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了吗?
11.从文章看,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12.“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这句话除了讲明天气和时间外,还有别的什么意思吗?
13.“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妈妈为什么感动?
10.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和尊重,他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11.老师是一个有爱心,善解人意的人; 妈妈是一个懂得爱,能给孩子爱的人。 12.还有暗示作用,表明这是一个美丽的日子,将给人带来好心情。 13.妈妈为孩子对她的信任,对她的爱而感动。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6.解释
无可挽回________
7.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奶奶所说的“这样”是指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好?奶奶说这句话时,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借奶奶的话批评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末画线部分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试用比喻句描述“我再也受不了了”时心理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事情没有任何转变的余地 7 .妈妈逼孩子要送出去的羚羊木雕,伤害了孩子间的友谊。深知儿子、媳妇的为人,而左右为难的心理。 8.重财轻义的行为 9.心理、动作(比喻句略)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22分)
快乐的二傻
陈永林
(1)二傻是我饭店里的服务员。
(2)当初招二傻时,妻子极力反对。妻子的反对并不是没有道理,二傻长得丑,走路一跛一跛的,左肩高出右肩一大截。而且个子矮,才一米五。妻子说:“顾客见了他,会没食欲的。”但我想帮二傻。二傻再找不到工作,会饿肚子的。另外,二傻脸上的笑吸引了我。二傻的笑同婴儿的笑一样,纯洁、简单、透亮、真实,这笑是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我一见他的笑,感到很愉快,也想笑。
(3)我对妻子说:“先试试,不行再说。”
(4)二傻第一天端菜,菜汤就泼到一顾客的衣袖上。二傻慌赔不是:“对不起,真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您千万别生气,这是我第一次端菜……要不,我给你唱首歌……烦恼烦恼真烦恼,我办的喜事真烦恼,丈娘狮子大开口,这不能缺,那个不能少,结婚的彩礼还拼命要……”二傻边唱歌,边做怪脸。二傻的声音并不好听,但他滑稽的样子把许多顾客逗笑了。许多人鼓掌,那顾客也笑着鼓掌。他一笑,二傻就知道他原谅了自己,一个劲地说:“谢谢,真谢谢你原谅了我。要不,老板准不会要我。”他走时,二傻说:“希望我下回还能为您服务。”“行,我过两天来。”他拍了一下二傻的肩,“你真可爱。”
(5)妻子说:“还是让二傻走吧,要不所有的顾客都会被他赶跑,我们这里不是慈善机构。”
(6)“要不再过两天。”我也犹豫。
(7)幸好后来的两天,二傻没出啥差错。而且那人,也就是被二傻泼了菜汤的顾客真的又来店里吃饭了。那人自己拣一张空桌坐下后,喊:“二傻,来杯茶。”
(8)二傻应:“来啰。”二傻脸上的笑显得更灿烂了。
(9)“你怎么笑得这么开心?”那人说,“我真想像你一样笑。”
(10)这天晚上,店里来了一个眉心里有颗美人痣的女孩。女孩点了两个菜,一瓶一斤装的二锅头。女孩喝酒时,泪水一串串地往下淌。二傻问女孩:“啥事这样不开心?”女孩说:“陪我喝一杯。”二傻说:“喝就喝。”店里规章制度规定服务员不能吃顾客的菜,不能喝顾客的酒。可这个二傻竟然视规章制度为一张废纸。二傻从女孩嘴里得知今天是她的二十岁的生日,男朋友也在这一天与她分手了。二傻去了厨房,拿来一个酒蛊样大的蛋糕,并拿来两根比牙签稍粗的蜡烛。二傻把蜡烛插在蛋糕上,点燃了。然后对大厅里所有的顾客说:“能允许我关一会儿灯吗?一个女孩今天二十岁生日,而且她今天遇到一件开心的事,她把一个臭男人甩了。”所有的顾客都说:“行。”二傻关了灯,对女孩说:“先许愿,再吹蜡烛。”女孩吹了蜡烛,二傻用那五音不全的嗓子唱:“祝你生日快乐……”所有的顾客也跟着唱:“祝你生日快乐!……”女孩笑了,泪水却淌得更欢。
(11)女孩走时,弯下腰拥抱了二傻,并在二傻的额头上亲了一下:“谢谢!谢谢你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会记住你的。”
(12)几天后,二傻发现了一个脸上挂着泪水的中年妇女,那女人一个劲地喝酒,二傻走上前,站在她面前笑。中年妇女问:“你笑啥?”二傻装出一脸傻相:“笑比哭好,我就笑,不哭。”中年妇女说:“你这个二傻!你问我干吗不开心?我和丈夫已冷战一个月了,谁也不理谁。”二傻说:“我给你讲个小故事。有两个脾气很犟的人在一座独木桥上相遇了,谁也不让谁过,他们站了一天,然后坐下了,又一天,他们躺下了。”中年妇女笑了:“行,我听你的。我现在就给他打电话,让他来陪我吃饭。”一会儿,一个男人来了。男人敬二傻的酒:“谢谢你让我们夫妻和好。”
(13)许多顾客都喜欢二傻,二傻把他天使样的笑传染给每个顾客。二傻让他们把痛苦留下,把快乐带走。顾客都抢着要二傻服务,“二傻,给我添茶。”“二傻,给我拿个打火机。”“二傻,帮我催一下菜。”二傻乐颠颠地跑来跑去。
(14)快乐的二傻让我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一个顾客对我说:“再痛苦的人一见二傻脸上的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笑。”
(15)让我没想到的是,二傻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二傻得了肠癌。二傻笑着对我说:“我早知道自己得了癌。”二傻出殡那天,一两千个人来送二傻。而且这天是二傻二十五岁的生日,那个眉心里有个美人痣的女孩拿来一个脸盘样大的蛋糕。女孩把蛋糕放在二傻的棂台前,然后把二十五根蜡烛插在蛋糕上,点上了,然后自己吹灭了,然后唱:“祝你生日快乐……”在场的所有人也跟着唱:“祝你生日快乐!……”许多人都哭了,声音哽在喉咙吐不出来,变成呜咽。女孩说:“二傻准不愿我们哭,我们都别哭,我们要快乐……”女孩说不下去了,泪水泉涌样淌。
(16)为纪念二傻,我把店名也改为“快乐的二傻”。
(17)那个眉心里有个美人痣的女孩来到我店里当服务员,她说她要像二傻那样,把快乐带给每一个顾客。
8.第(4)-(12)段主要写了二傻的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6分)
答:
9.联系上下文填空。(4分)
第(10)段中,“女孩笑了,泪水却淌得更欢”,这里女孩流下的是 之泪;第(15)段中,“女孩说不下去了,泪水泉涌样淌”,这里女孩流下的是 之泪。
10.二傻的快乐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11.品味第(13)段“顾客都抢着要二傻服务”这句话,简析句中“抢”字的表达效果及其对表现二傻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3分)
答:
12.第(12)段“笑比哭好,我就笑,不哭”这句话中你悟出了什么?请联系实际简要阐述。(5分)
答:
8.(6分)
示例:(1)二傻唱歌求得顾客原谅;(2)二傻宽慰失恋女孩;(3)二傻开导中年妇女。(每点2分,概括合理即可。)
9.(4分)感动 悲痛(每处2分,合理即可。)
10.(4分)
(1)经常笑(或:爱笑。1分)
(2)把快乐传染给别人(或:善待他人。1分)
(3)虽然丑、残、贫、病,却依然快乐(或:笑对人生。2分)(言之成理即可。)
11.(3分)“抢”字生动地表现了顾客对二傻的喜爱(1分),侧面表现(或衬托,1分)了二傻的善良和快乐(2分)。
12.(3分)
评分说明,感悟2分,能写出“微笑乐观面对生活”、“不因自己的不足而自卑”、“勇敢坚强地活着”等一个方面的感悟即可,其他方面介绍合理亦可,能恰当联系实际进行阐述,3分。
永远的门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来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暂,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那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衷情奉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9.通读全文,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对郑、潘二人的语言描写只有“你早”“出去啊”两句,这种简单、缺乏温情的交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B.小说高潮部分先写发现“门”,再写“门”是画的,最后以“一扇门在墙上的门”结尾,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C.小说中的邻居们对郑、潘二人的态度是有变化的:起头是热切盼望,接着是遗憾、同情,最后是倍感愤懑,这样写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和虚伪,揭示了主题。
D.画线句子“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与向往。
20.第1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 的特点,暗示这里的人们 ,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3分)
21.文中郑若奎的性格特点是 ,着也是造成其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2分)
22.依据文本回答问题(3分)
⑴郑若奎在墙上画“门”,表达了其怎样的愿望?(1分)
⑵谈谈你对题目“永远的门”的理解。(2分)
【答案】c (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C项中,邻居们的热切盼望是指郑若奎捧回来的鲜花能够在潘雪娥的房里出现,但这一奇迹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因此人们的情感是理解与同情。当发现他们之间有一道门时,邻居们由误解而变得愤懑。写出了人们的思想保守。文章的主旨还表现两位独身男女之间由于观念的陈旧,没能最终走到一起。故C项表述不正确。【答案】古老(古旧) 观念陈旧(思想保守)(3分 第一空1分,第二空2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关于景物描写的理解能力。第1自然段中有“古井”“古老的平屋”,我们联想到第一个空的答案是古老(古旧),暗示这里的人们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也可从下文所表达的主旨中总结出来。【答案】拘谨(怯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性格的理解能力。通过语言描写“你早”“出去啊”,郑若奎心中有着对爱情的渴望,但最终没能向邻居潘雪娥表达,成为终生遗憾。从这一情节上也可以总结出来。⑴【答案】郑若奎渴望爱情,希望与潘雪娥交往。(评分:1分,大意对即可。)
⑵【答案】即指画在墙上的门永远打不开也指随着郑若奎的离世,他希望交往,渴望爱情的愿望永远不会实现。(评分: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的理解能力。郑若奎在墙上画门,可以联系上文他回家插花这一情节,看出他渴望得到潘雪娥的爱情,但又没有勇气去追求。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能力。根据文章内容,“永远的门”从字面上是指画在墙上的门永远打不开;联系故事情节,又指郑若奎临终前也没能和潘雪娥交往,渴望得到爱情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类文阅读
众座哗然,指责的指责,否认的否认,最后,有人提出抄身的建议。大家深表赞同,只有雷勃反对。朋友们无不为之惊讶。
“你不同意抄身?”格兰汀问道。
雷勃涨红着脸说:“是的,我反对抄身。”
“你是否明白,拒绝抄身意味着什么?”金币的主人不客气地追问道。
“我没有偷金币,所以我不允许抄身。”雷勃回答。
尽管如此,抄身照样进行。人们一个个把袋口翻开,等着搜查。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注意力又移到雷勃身上。
“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吧?”格兰汀问道。雷勃默不作声。主人气乎乎地走出了房间,雷勃则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
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人们有意避开他。雷勃更穷了。不久,他妻子也离开了人间。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格兰汀家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光灿灿的古金币。
真相既白,格兰汀感到十分内疚。于是,他急忙跑进雷勃那破旧的小屋,连声道歉。
“不过,老弟,你也太固执了,既然金币不在你身上,当时何必反对抄身哩?”格兰汀嗔怪道。
雷勃那滞呆的目光停落在格兰汀的脸上。“不,我那时确实是个贼啊!几个星期来,我们全家老少实在饿坏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让我那可怜的妻子跟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啊。”
6.对小说第一段文字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雷勃的性格特点,点明雷勃决不会是偷金币的人。
B.交代雷勃与战友的生活贫富悬殊,暗示了雷勃的悲剧的必然性。
C.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了造成雷勃悲剧的是战争。
D.交代了雷勃的身世,为雷勃性格发展作铺垫。
7.文中“朋友们无不为之惊讶”的原因是( )
A.有人提出抄身的建议。
B.大家赞同抄身。
C.大家深表赞同(抄身),只有雷勃反对。
D.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而他却反对抄身,大家不相信是他偷了金币。
8.文中加粗词语“涨红”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第一段中说:“弗朗科·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这与结尾所写的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的开端:格兰汀的金币不翼而飞。
B.故事的发展:格兰汀决定抄身找金币。
C.故事的高潮:雷勃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
D.故事的结局:雷勃告诉格兰汀,他偷了食物。
6.C
7.D
8.表现人物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9.不矛盾。他是自尊自爱的人,他之所以偷食物是迫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
10.C
课内阅读
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
安格尔在餐桌上写诗。只见他写下第一行:
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掩面哭泣。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安格尔低声对我说:“我要问他三个问题: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百姓吗?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前扔过炸弹吗?他们先发动战争!他们先杀人!”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
“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3.文段第一段末尾一句话“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联系下文,说说“现实”给人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记述了德国作家和日本作家对侵略战争的不同态度,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文段的最末一段,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承上启下,既令人欣慰,也令人失望与不安。
4.西德作家:态度诚恳,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是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日本作家:承认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他还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
5.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类文阅读
我们的舱位是一向为我国同胞保留的那部分。它叫做统舱。我的东家说:它是专留给我们的,因为它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也没有危险的穿堂风。这不过是美国人仁慈无私地宽待一切外国难民的又一例。统舱有点儿挤,而且相当闷热,但无疑这种安排对我是最合适的。
昨天,我们自己人中间发生了争吵,船长朝他们放了一通滚烫的蒸汽,烫伤了七八十人,伤势有轻有重。有些人身上的皮烫得一片片、一条条掉下来。舱里面狂呼乱叫,东推西撞,但蒸汽笼(zhào)着这慌作一团的人群,结果有些没有烫伤的人也被(cǎi)伤。我们没有抱怨,因为听我东家说,这是平息船上骚乱的通常办法,在美国人的二等舱里每一二天也要来这么一次。
7.“一向为我国同胞保留”这句话表明( )。
A.赴美华工一向受到非人的待遇。
B.美国资本家很看重华工。
C.轮船船长对华工特别照顾。
8.第1段“我的东家”说的话表明( )。
A.东家宣扬美国人的仁慈无私。
B.这轮船的统舱的确有这两个优点。
C.作者借“我”的口说反话。
7.A
8.C
9.B
10.罩 踩
11.凶残 狠毒
类文阅读
a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妇女。显然她在独自沉思,b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着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老兵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去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c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0.综观全文,加线句子a包含了哪些信息?
11.读加线句子 b思考:数数的声音是否真的盖过了火车声?为什么?
12.读加线句子 c思考:车厢里为什么“静得可怕”?
13.上文的主题是( )。
A.反战 B.爱国 C.称赞勇敢 D.歌颂奉献
10.说明健壮男子都去了前线,暗示本文主题,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
11.不是,这种声音不正常,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从内容来看,老妇人刚在战争中失去了3个儿子。
12.周围的人听了老兵的话,为这个女人的不幸所震撼。同时也反映了德国战败前疲惫不堪、死寂的气氛。
13.A
课内阅读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3.“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中“又”的作用是什么?
4.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5.第四自然段属于_________描写,表现了老妇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3.“又”表明老妇人将珍藏的又一支蜡烛也拿了出来,表现了老妇人更珍重南苏情谊,更感谢年轻的士兵。
.表现了红军士兵对老妇人的关心、感谢。
5.动作描写。 我感谢苏联士兵的援助,只有用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的喜烛祭奠亡灵,心里才觉慰藉。
6.感谢老妇人,赞扬老妇人的勇敢及对友谊的珍视。
7.解释说明。如果没有破折号,就不能突出老妇人把惟一珍爱的花烛献给苏联士兵的崇高精神。
8.作者从一个苏联人的角度表示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高敬意。
9.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将万古长存。这烛光是精神的火花,象征着母亲对孩子的深情,激励着士兵们勇敢战斗。
类文阅读
④几十双眼睛在问。
⑤“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
⑥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线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⑦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褂,衬褂紧裹着的他更显得单薄。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5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⑧就在我还未能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⑨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起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的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8.在文中第②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丢今非昔比 惊叹
B.落神态自若 惊恐
C.栽一反常态 惊异
D.飘判若两人 惊诧
9.下边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个句子是( )
A.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
B.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C.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D.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
10.下列对本文描写人物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主要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B.用对自然界暴风雪的描写来衬托人物。
C.对欧阳老师用了正面、形象描写。
D.对同学们用的是侧面、概括的描写。
11.文章第①至⑦段写的内容是________。作者详写了________,略写了________,目的是为了通过________的渲染,突出文章的中心。
12.文章中揭示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用意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在第⑧段补充叙述了“一课”之外的另一件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给这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
8.C
9.D
10.D
11.欧阳老师在风雪交加的一天带领班上学生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上了一堂令人难忘的课。 风雪很大的恶劣天气 人物活动的过程 细节环境气氛
12.面对困难,许多人……困难不过如此……。
13.以欧阳老师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事实,证明了经过努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使欧阳老师的形象更丰满,充实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中心思想。
14..难忘的一课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