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未,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疲,自然不尊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多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9.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10.我决定走大路的理由是什么?
11.母亲为什么要“变了主意”呢?
12.从这一文段中,这一家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9.母亲、儿子、妻子都听“我”的,一切都取决于“我”。 10.母亲年老了;儿子还小,“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11.母亲疼爱小孙子。 12.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谐。
阅读与感受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 ) 一霎那( ) 水波粼粼( )
2、解释成语“各得其所”并造句。
解释:
造句:
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
①
②
③
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
①
②
5、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 品质,体现了 的家庭关系。
7、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简单说一说。
1.qí shà lín 2.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3.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侯我依赖她一样。 4. ①母亲听我的 ②儿子听我的 ③妻子在外也听我的 原因:①母亲年迈难走小路 ②不愿意一家人分开 5.景色描写。美好的景物烘托了一家人和谐、美满。 6.尊老爱幼 和谐亲密 7.暗示了人到中年,肩负着赡养父母,抚养孩子的重任,在家庭、社会里都充满了使命感。 8.这家人互敬互爱、相互体谅,家庭氛围和谐、美满。
少留些遗憾
⑴春节前夕,我去邮局取稿费,站在我旁边的一位老人戴着老花镜一边填写汇款单,一边自言自语地念叨:“真是眼花了,咋写也写不成。”老人喊了我一声:“同志,请你帮我填一下吧。”他一边说,我一边填“××市××路××号××收,伍佰元整。”随后老人又嘱咐我在附言单上写上:“祝妈妈新好!”我一阵惊异,不禁抬着打量他,老人已有六十多岁年纪,满头白发,满脸的皱纹刻满岁月的沧桑。我的心顿时涌上一阵感动的潮水,颤抖着把汇款单递给他。
⑵谁知他又拿出一张,“麻烦你再给我填一张吧。”这回的附言上却写着“寄去伍佰元给岳父、父母过年,祝春节愉快!”我写着写着,眼前一阵模糊。看着眼前的老人,已是做爷爷的年龄了,也许正享受着儿孙的孝敬,却不忘尽一份人子之孝,这里面包含着怎样的一种对养育之恩的深厚答谢啊!
⑶老人一再地感谢我,并对我说:“俺老伴脑血栓,走路不方便,我就自己来了,替她也寄点钱给老人过年,俺俩想回去看看,可也走不动啦。”老人说着眼眶里竟有些湿润,那神情完全像一个想家的孩子。莫非一个人只要有父母健在,无论多大的年纪都还是孩子?望着这位“永远的孩子”,我的眼泪不禁流了下来。
⑷是啊!人在青壮年时期,先是执着地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与事业,后又为家庭、孩子不停地奔波操劳,等到进入人生之秋时,才蓦然发现自己多年来对父母的一种最不该有的疏淡。待自己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时,自己已身牵着千丝万缕的事情,想去父母身边,也去不成了。那是多么沉重的一种愧疚和自责啊!
⑸走出邮局,在我心里翻腾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今年春节,无论多忙,无论有多大的事情,我都要回家看看,回家陪年老的父亲过年,到母亲的坟前放声器一场:“母亲,您生前女儿不孝,没有常回家看看,没有常回家听听您的唠叨,女儿真后悔啊!”可是如今,子欲尽孝,而母已不在了……
16.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惊异:
蓦然:
愧疚:
17.第一段交待的记叙要素中: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 。
18.“我的心中顿时涌上一阵感动的潮水……”我为何而感动?
19.对第三节画横线一句是怎样理解的?
20.从表达方式上看第四节属于 。
21.“我心里翻腾着一种强烈的愿望”是指 。
22.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16.惊奇诧异;不经心地,猛然;惭愧内疚 17.“我”和一位老人;春节前夕的一天;邮局;“我”替老人填写汇款单 18.为老人的孝敬之心所感动。 19.人不论年龄多大,只要有父母在,自己永远是父母的“孩子” 20.抒情和议论 21.回家看望父母,和父亲一起过春节。 22.能答出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内容,文通字顺即可。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是欺负新来的吗,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姜、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着面,不敢与孩子对视……
12.文章刻画孩子的神情动作,说说它们表现了孩子的什么特点?
13.写小男孩“背着手”有的作用是 。
14.最后一段写小薇惊呆了,不敢与孩子对视,其原因有二:⑴ ⑵ 。
15.本文与课文都制造了误会,先抑后扬,都在篇未揭示了人物的 。
12.天真.纯朴.玩皮.机灵 13.为下文小男孩拿出蜡烛作铺垫 14.误解了孩子;暴露了自己自私的性格 15.内心世界
①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了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②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③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么?一定不会了。
6.第一节中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7.第一处划线句子的含义是 。
8.划线第二句是奶奶的话,你同意奶奶的观点吗?为什么?
9.从描写方法角度看第二、三节属于 和 。表现出了我的 。
10.写奶奶的目的是什么?
11.第一节中写奶奶“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此情此景,奶奶会说些什么呢?为什么又没有说?
6.羚羊木雕很贵重,不能送人,一定得要回来。 7.这里巧妙地透露出:奶奶深知儿子、儿媳的为人,左右为难。 8.同意。奶奶知道羚羊贵重,可她更懂得孩子的心情,执意让孩子取回羚羊,伤害孩子心灵,对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好。奶奶更懂道理,把情义看得比财物重。 9.心理;动作;被逼无奈 10.反衬爸爸妈妈,批评他们的不良行径,奶奶当不了家,使事情无可挽回。 11.不要逼孩子去要回羚羊木雕。深知儿子、儿媳的为人,自己也不需要说什么。
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
那是一次作文题,题目是《愿望》。他极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于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高分,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一定会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喜欢你的。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等待一个美好的时刻。
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那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亲手做的美丽的大信封里,信封上画着一个塌鼻子的男孩儿,那小男孩儿咧着嘴笑得正甜。他静静地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妈妈刚刚醒来,他就甜甜地喊了声“妈妈”,然后笑眯眯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我要送你一件礼物。”
妈妈笑了:“什么?”
他笑笑:“我的作文。”说着双手递过那个大信封。
接过信封,妈妈的心怦怦地跳!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阴,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张玉庭《一个美丽的故事》)
10.从小男孩的作文《愿望》看,他希望得到什么?他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了吗?
11.从文章看,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12.“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这句话除了讲明天气和时间外,还有别的什么意思吗?
13.“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妈妈为什么感动?
10.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和尊重,他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11.老师是一个有爱心,善解人意的人; 妈妈是一个懂得爱,能给孩子爱的人。 12.还有暗示作用,表明这是一个美丽的日子,将给人带来好心情。 13.妈妈为孩子对她的信任,对她的爱而感动。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6.解释
无可挽回________
7.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奶奶所说的“这样”是指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好?奶奶说这句话时,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借奶奶的话批评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末画线部分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试用比喻句描述“我再也受不了了”时心理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事情没有任何转变的余地 7 .妈妈逼孩子要送出去的羚羊木雕,伤害了孩子间的友谊。深知儿子、媳妇的为人,而左右为难的心理。 8.重财轻义的行为 9.心理、动作(比喻句略)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22分)
快乐的二傻
陈永林
(1)二傻是我饭店里的服务员。
(2)当初招二傻时,妻子极力反对。妻子的反对并不是没有道理,二傻长得丑,走路一跛一跛的,左肩高出右肩一大截。而且个子矮,才一米五。妻子说:“顾客见了他,会没食欲的。”但我想帮二傻。二傻再找不到工作,会饿肚子的。另外,二傻脸上的笑吸引了我。二傻的笑同婴儿的笑一样,纯洁、简单、透亮、真实,这笑是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我一见他的笑,感到很愉快,也想笑。
(3)我对妻子说:“先试试,不行再说。”
(4)二傻第一天端菜,菜汤就泼到一顾客的衣袖上。二傻慌赔不是:“对不起,真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您千万别生气,这是我第一次端菜……要不,我给你唱首歌……烦恼烦恼真烦恼,我办的喜事真烦恼,丈娘狮子大开口,这不能缺,那个不能少,结婚的彩礼还拼命要……”二傻边唱歌,边做怪脸。二傻的声音并不好听,但他滑稽的样子把许多顾客逗笑了。许多人鼓掌,那顾客也笑着鼓掌。他一笑,二傻就知道他原谅了自己,一个劲地说:“谢谢,真谢谢你原谅了我。要不,老板准不会要我。”他走时,二傻说:“希望我下回还能为您服务。”“行,我过两天来。”他拍了一下二傻的肩,“你真可爱。”
(5)妻子说:“还是让二傻走吧,要不所有的顾客都会被他赶跑,我们这里不是慈善机构。”
(6)“要不再过两天。”我也犹豫。
(7)幸好后来的两天,二傻没出啥差错。而且那人,也就是被二傻泼了菜汤的顾客真的又来店里吃饭了。那人自己拣一张空桌坐下后,喊:“二傻,来杯茶。”
(8)二傻应:“来啰。”二傻脸上的笑显得更灿烂了。
(9)“你怎么笑得这么开心?”那人说,“我真想像你一样笑。”
(10)这天晚上,店里来了一个眉心里有颗美人痣的女孩。女孩点了两个菜,一瓶一斤装的二锅头。女孩喝酒时,泪水一串串地往下淌。二傻问女孩:“啥事这样不开心?”女孩说:“陪我喝一杯。”二傻说:“喝就喝。”店里规章制度规定服务员不能吃顾客的菜,不能喝顾客的酒。可这个二傻竟然视规章制度为一张废纸。二傻从女孩嘴里得知今天是她的二十岁的生日,男朋友也在这一天与她分手了。二傻去了厨房,拿来一个酒蛊样大的蛋糕,并拿来两根比牙签稍粗的蜡烛。二傻把蜡烛插在蛋糕上,点燃了。然后对大厅里所有的顾客说:“能允许我关一会儿灯吗?一个女孩今天二十岁生日,而且她今天遇到一件开心的事,她把一个臭男人甩了。”所有的顾客都说:“行。”二傻关了灯,对女孩说:“先许愿,再吹蜡烛。”女孩吹了蜡烛,二傻用那五音不全的嗓子唱:“祝你生日快乐……”所有的顾客也跟着唱:“祝你生日快乐!……”女孩笑了,泪水却淌得更欢。
(11)女孩走时,弯下腰拥抱了二傻,并在二傻的额头上亲了一下:“谢谢!谢谢你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会记住你的。”
(12)几天后,二傻发现了一个脸上挂着泪水的中年妇女,那女人一个劲地喝酒,二傻走上前,站在她面前笑。中年妇女问:“你笑啥?”二傻装出一脸傻相:“笑比哭好,我就笑,不哭。”中年妇女说:“你这个二傻!你问我干吗不开心?我和丈夫已冷战一个月了,谁也不理谁。”二傻说:“我给你讲个小故事。有两个脾气很犟的人在一座独木桥上相遇了,谁也不让谁过,他们站了一天,然后坐下了,又一天,他们躺下了。”中年妇女笑了:“行,我听你的。我现在就给他打电话,让他来陪我吃饭。”一会儿,一个男人来了。男人敬二傻的酒:“谢谢你让我们夫妻和好。”
(13)许多顾客都喜欢二傻,二傻把他天使样的笑传染给每个顾客。二傻让他们把痛苦留下,把快乐带走。顾客都抢着要二傻服务,“二傻,给我添茶。”“二傻,给我拿个打火机。”“二傻,帮我催一下菜。”二傻乐颠颠地跑来跑去。
(14)快乐的二傻让我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一个顾客对我说:“再痛苦的人一见二傻脸上的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笑。”
(15)让我没想到的是,二傻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二傻得了肠癌。二傻笑着对我说:“我早知道自己得了癌。”二傻出殡那天,一两千个人来送二傻。而且这天是二傻二十五岁的生日,那个眉心里有个美人痣的女孩拿来一个脸盘样大的蛋糕。女孩把蛋糕放在二傻的棂台前,然后把二十五根蜡烛插在蛋糕上,点上了,然后自己吹灭了,然后唱:“祝你生日快乐……”在场的所有人也跟着唱:“祝你生日快乐!……”许多人都哭了,声音哽在喉咙吐不出来,变成呜咽。女孩说:“二傻准不愿我们哭,我们都别哭,我们要快乐……”女孩说不下去了,泪水泉涌样淌。
(16)为纪念二傻,我把店名也改为“快乐的二傻”。
(17)那个眉心里有个美人痣的女孩来到我店里当服务员,她说她要像二傻那样,把快乐带给每一个顾客。
8.第(4)-(12)段主要写了二傻的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6分)
答:
9.联系上下文填空。(4分)
第(10)段中,“女孩笑了,泪水却淌得更欢”,这里女孩流下的是 之泪;第(15)段中,“女孩说不下去了,泪水泉涌样淌”,这里女孩流下的是 之泪。
10.二傻的快乐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11.品味第(13)段“顾客都抢着要二傻服务”这句话,简析句中“抢”字的表达效果及其对表现二傻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3分)
答:
12.第(12)段“笑比哭好,我就笑,不哭”这句话中你悟出了什么?请联系实际简要阐述。(5分)
答:
8.(6分)
示例:(1)二傻唱歌求得顾客原谅;(2)二傻宽慰失恋女孩;(3)二傻开导中年妇女。(每点2分,概括合理即可。)
9.(4分)感动 悲痛(每处2分,合理即可。)
10.(4分)
(1)经常笑(或:爱笑。1分)
(2)把快乐传染给别人(或:善待他人。1分)
(3)虽然丑、残、贫、病,却依然快乐(或:笑对人生。2分)(言之成理即可。)
11.(3分)“抢”字生动地表现了顾客对二傻的喜爱(1分),侧面表现(或衬托,1分)了二傻的善良和快乐(2分)。
12.(3分)
评分说明,感悟2分,能写出“微笑乐观面对生活”、“不因自己的不足而自卑”、“勇敢坚强地活着”等一个方面的感悟即可,其他方面介绍合理亦可,能恰当联系实际进行阐述,3分。
永远的门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来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暂,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那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衷情奉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9.通读全文,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对郑、潘二人的语言描写只有“你早”“出去啊”两句,这种简单、缺乏温情的交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B.小说高潮部分先写发现“门”,再写“门”是画的,最后以“一扇门在墙上的门”结尾,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C.小说中的邻居们对郑、潘二人的态度是有变化的:起头是热切盼望,接着是遗憾、同情,最后是倍感愤懑,这样写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和虚伪,揭示了主题。
D.画线句子“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与向往。
20.第1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 的特点,暗示这里的人们 ,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3分)
21.文中郑若奎的性格特点是 ,着也是造成其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2分)
22.依据文本回答问题(3分)
⑴郑若奎在墙上画“门”,表达了其怎样的愿望?(1分)
⑵谈谈你对题目“永远的门”的理解。(2分)
【答案】c (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C项中,邻居们的热切盼望是指郑若奎捧回来的鲜花能够在潘雪娥的房里出现,但这一奇迹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因此人们的情感是理解与同情。当发现他们之间有一道门时,邻居们由误解而变得愤懑。写出了人们的思想保守。文章的主旨还表现两位独身男女之间由于观念的陈旧,没能最终走到一起。故C项表述不正确。【答案】古老(古旧) 观念陈旧(思想保守)(3分 第一空1分,第二空2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关于景物描写的理解能力。第1自然段中有“古井”“古老的平屋”,我们联想到第一个空的答案是古老(古旧),暗示这里的人们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也可从下文所表达的主旨中总结出来。【答案】拘谨(怯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性格的理解能力。通过语言描写“你早”“出去啊”,郑若奎心中有着对爱情的渴望,但最终没能向邻居潘雪娥表达,成为终生遗憾。从这一情节上也可以总结出来。⑴【答案】郑若奎渴望爱情,希望与潘雪娥交往。(评分:1分,大意对即可。)
⑵【答案】即指画在墙上的门永远打不开也指随着郑若奎的离世,他希望交往,渴望爱情的愿望永远不会实现。(评分: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的理解能力。郑若奎在墙上画门,可以联系上文他回家插花这一情节,看出他渴望得到潘雪娥的爱情,但又没有勇气去追求。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能力。根据文章内容,“永远的门”从字面上是指画在墙上的门永远打不开;联系故事情节,又指郑若奎临终前也没能和潘雪娥交往,渴望得到爱情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类文阅读
众座哗然,指责的指责,否认的否认,最后,有人提出抄身的建议。大家深表赞同,只有雷勃反对。朋友们无不为之惊讶。
“你不同意抄身?”格兰汀问道。
雷勃涨红着脸说:“是的,我反对抄身。”
“你是否明白,拒绝抄身意味着什么?”金币的主人不客气地追问道。
“我没有偷金币,所以我不允许抄身。”雷勃回答。
尽管如此,抄身照样进行。人们一个个把袋口翻开,等着搜查。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注意力又移到雷勃身上。
“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吧?”格兰汀问道。雷勃默不作声。主人气乎乎地走出了房间,雷勃则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
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人们有意避开他。雷勃更穷了。不久,他妻子也离开了人间。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格兰汀家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光灿灿的古金币。
真相既白,格兰汀感到十分内疚。于是,他急忙跑进雷勃那破旧的小屋,连声道歉。
“不过,老弟,你也太固执了,既然金币不在你身上,当时何必反对抄身哩?”格兰汀嗔怪道。
雷勃那滞呆的目光停落在格兰汀的脸上。“不,我那时确实是个贼啊!几个星期来,我们全家老少实在饿坏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让我那可怜的妻子跟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啊。”
6.对小说第一段文字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雷勃的性格特点,点明雷勃决不会是偷金币的人。
B.交代雷勃与战友的生活贫富悬殊,暗示了雷勃的悲剧的必然性。
C.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了造成雷勃悲剧的是战争。
D.交代了雷勃的身世,为雷勃性格发展作铺垫。
7.文中“朋友们无不为之惊讶”的原因是( )
A.有人提出抄身的建议。
B.大家赞同抄身。
C.大家深表赞同(抄身),只有雷勃反对。
D.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而他却反对抄身,大家不相信是他偷了金币。
8.文中加粗词语“涨红”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第一段中说:“弗朗科·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这与结尾所写的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的开端:格兰汀的金币不翼而飞。
B.故事的发展:格兰汀决定抄身找金币。
C.故事的高潮:雷勃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
D.故事的结局:雷勃告诉格兰汀,他偷了食物。
6.C
7.D
8.表现人物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9.不矛盾。他是自尊自爱的人,他之所以偷食物是迫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
1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