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 王

郑时培

相思湾的傍晚,残阳如血。郑氏祠堂门口,少年郑寿直望着面前的棋盘焦躁不安,手里那枚已经捏出汗的黑子许久才犹犹豫豫落下。对面的叶知春站起来狂笑道:“寿直,你输了!哈哈哈……”

这盘棋他们是下过赌注的,郑寿直事先发誓,要是输了就自己剁掉右手。叶知春笑够了,轻蔑地说:“你要是肯跪下来称我为棋王,发誓以后再不下棋,我便饶了你。”

郑寿直朝郑氏祠堂上的门匾看了一眼,一把夺过叶知春手上的砍刀,手起刀落,那只细嫩的右手已经断在棋盘上了,鲜血染红了整个棋盘。郑寿直望着目瞪口呆的叶知春说:“以德以艺,你配称王?你等着,我一定会赢你的。”

说完,沿着苇河边大步走去。

民国三十一年端午节,郑寿直突然回到相思湾。这时候,叶知春已经做了日本鬼子的保安,专陪鬼子头头下棋,屡下屡败。郑寿直找到叶知春说:“听说你已经称棋王了,你可晓得棋界规矩?”

当时叶知春刚和鬼子头头下完一盘棋,见郑寿直来挑战,笑笑说:“手下败将还谈什么规矩,是不是还有一只手也不想要了?”

鬼子是半个中国通,见郑寿直与叶知春叽里咕噜地要较量棋艺,便在一边怂恿他们下赌,说输了的砍头大大的好。叶知春不敢驳鬼子的面子,冷笑一声应承下来,心里想对付鬼子不敢用真本事,对付你郑寿直真是小菜一碟,便激郑寿直说:“皇军说以头相赌,你还是算了吧,我本不想伤你。”

郑寿直扬眉一笑,抖出一张棋盘往桌上一摊,稳稳坐下说:“下吧。”

叶知春一看,认出是当年的那一张,心里不由一愣,碍于鬼子的面子还是缓缓地坐了下来。棋下得相当艰难,从早上下到傍晚,两人不断拼杀。掌灯时分,叶知春站起来将棋子一抛,拱手认输。鬼子的小头头骂了声什么话,郑寿直没听懂,只见叶知春脸色一变,转身逃出门去了。鬼子顺手一枪,叶知春当即倒下。

郑寿直收起棋盘想走。鬼子转过身来按住说:“我们下一盘,赌头。”

桌上摇曳的灯照着鬼子,屋子里阴森森的。郑寿直重新坐下来,感到肚子有点饿,这才想起已经一天没吃饭了。棋下得更加缓慢,郑寿直的心里平静如水,只几手便看出鬼子的棋艺远在叶知春之下。

天亮时分,疲惫至极的郑寿直终于以绝对的优势赢了。鬼子望着输定的棋,忽然将棋掀下桌,掏出枪来朝郑寿直大喊:“八格牙路。”

郑寿直看着鬼子那熊样,不由仰起头来狂笑。笑毕,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抽出鬼子腰间的佩刀,就势抹向鬼子的脖子。鬼子没防着郑寿直会来这一手,待扣动手枪扳机时,头已落地。

听见枪响,鬼子从睡梦中惊醒,立即把郑寿直围在屋里举枪乱射。许久,鬼子见屋里没有了动静才走进去,只见郑寿直以刀做杖。至死不倒。

这以后不断有鬼子失踪,没多久鬼子惶惶地逃出相思湾。郑氏乡亲拾掇了郑寿直的遗骨厚葬,树碑日:棋王之墓。自此以后,相思湾人再也不碰棋,更无人敢称棋王。

(选自《语文读本》第一册,略有删改)

10.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篇小小说的情节。(2分)

11.郑寿直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什么?(2分)

12.叶知春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什么?(2分)

13.你怎么看待郑寿直到日军军营挑战叶知春?(3分)

14.郑寿直死后,相思湾为什么再也无人敢称棋王?(3分)

10.开端:郑寿直与叶知春首次棋王之争,郑寿直战败断手。发展:郑寿直到日军军营挑战叶知春,叶知春战败丧命。高潮:郑寿直下棋战胜并杀死日军头头,壮烈牺牲。结局:日军逃出相思湾,郑氏乡亲树碑厚葬棋王郑寿直。

    11.德艺双全,刚烈正直,有智有勇,忠贞爱国。

    12.艺低更缺德,贪生怕死,卖国求荣。

    13.郑寿直到日军军营挑战叶知春,不仅仅是为了雪当年断手之辱,更是为了赢得中国人的尊严。因为已经称棋王的叶知春做了日本鬼子的保安,专陪鬼子头头下棋,故意屡下屡败。

    14.因为郑寿直不仅具有高超的棋艺,更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其爱国壮举惊天动地,令人景仰,非一般人所能及。

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众邻居道:“老爷,恭喜高中了。适才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方才吐出几口痰来,好了。快请回家去打发报录人。”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一个邻居旱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 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众人都笑起来。看着范进洗了脸,郎中又拿茶来吃了,一同回家。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6 范进屡试不第。突然高中,喜极而疯,醒了之后,感觉“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但对“中的第七名”记忆深刻,这说明了什么?(3分)

7 画曲线的句子是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后的夸奖,回想范进向他借盘缠应试时的一顿臭骂,说说作者用什么方法表现了胡屠户的什么性格特点?(3分)

8 画横线的句子隐含了一个什么事?这样说话表现了邻居们的什么心理?(3分)

9 “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些描写表现了什么?(3分)

6.范进热衷功名,但屡试不中,一生穷困潦倒,一旦他考上了,脆弱麻木的神经无法承受巨大的欢喜,所以他是喜极而狂,喜极而疯。说明科举制度对他毒害之深。

    7.作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出胡屠户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特点。

    8.众邻居的话隐含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事。凶说“疯”对新“老爷”不礼貌,所以这么说。这表现了众邻居尊重“老爷”的心理。

    9.范进中举之后,地位马上变了,原来平起平坐的邻居,不仅要口喊“老爷”,走路也让他在前边;原来威风八面的老丈人,也唯唯诺诺给他扯弄皱的衣服。

①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风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冰坨,狂风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②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员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__开辟一条通路。他们面临的将是十分a(恶劣、恶浊、拙劣)的环境和十分b(残暴、残酷、残忍)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C.(严密、严明、严峻)的考验?

③将军思索着……

④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⑤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⑥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⑦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从容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之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给他?

⑨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注)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⑩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11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剧烈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12终于,有人对将军小声说:“他就是军需处长……”

13将军发火的表情突然凝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为闪烁的明珠……他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14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15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耳边回响着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

注:军需处长是负责筹备__粮食、被子、衣服等军需物资的干部。

18.本文的主人公是 ,本文对主人公所作的描写是 描写。(2分)

19、从第②段a b c 处的括号中选取最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2分)

a处: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____ c处:____________

20、第⑧段画线句子是对军需处长的 描写,它的作用是

。(1分)

21、本文故事情节的高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2、“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小说反复描写风雪的主要作用是:(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末尾d 处应填入的文字,最恰当的是:( )(1分)

A.“这支队伍为什么不怕困难呢?”

B.“这样的队伍真是不可思议!”

C.“看来狂风可能征服不了这支队伍。”

D.“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25、下面是对这篇小说中心思想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表现红军不畏风雪严寒坚持行军的勇敢精神。

B.反映将军爱护战士、官兵一致的优良品质。

C.赞颂军需处长所代表的红军战士无私无畏的崇高品质。

D.赞扬将军知过能改、光明磊落的坦荡胸襟。

26.这篇小说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对表达中心思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你选取小说中的某一句子,就这个方面加以赏析。(2分)

句子

赏析:

18.军需处长     19.恶劣   残酷    严峻

20.外貌   以从容镇定更好的衬托他为胜利而甘于个人牺牲的精神,突出他品格的崇高。 21.有人告诉将军,牺牲者就是军需处长。

22.象征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永垂不朽

23.反衬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    24.D    25.C

26.要求从文句对中心思想的作用方面赏析。

歌 声

⑴梅林坳的路是难行的,肩上的负荷渐渐地沉重起来。我们进行在艰难的道路上。

⑵那正遭受着残酷践踏的土地——九龙新界的远影,还依稀地在那迷蒙的烟雾中,在那模糊的远山的阴影下,好像一只在荒野颤抖着的受伤的野兽。人们不都是刚从那死亡线上逃脱出来的吗?

⑶站在山道上回过头去,那久经荒芜的田地,变成了瓦砾的村舍的旧迹,被砍伐了树木残根……还清晰地显露在人们的眼底,这一切都铭志着这土地的被蹂躏、被残害的过往。

⑷仰望山头,路还多么悠长啊!可是,越过这山壁,越过这难行的险道,不就是自由的天地吗?怀着这希望,这确信,谁也不会发出一声怨叹。曾经走到绝望边缘上的人是不会屈服于艰苦的。

⑸一刻钟以前,我们不是还在敌人武器的控制之下吗?可是现在,我们竟然平安地转上了通向自己人的土地的路,摆脱了野兽的跟踪。谁还会顾虑到道路的艰难呢?

⑹当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那是多么地高兴啊!向北望去,一片丰饶的田地,展开在山下,虽然已是残冬的季候,可是,那些成熟了的麦子,那些将近开花的蔬菜,绿得多么诱人啊!就在那方向,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漫漫长路的目的。

⑺微风轻拂着我们发红的脸,阳光从云隙里伸展下来,温暖着我们,有如一条金色的被子。多么明朗的天气啊!我们多久不曾在这样明朗的天空下呼吸过了啊,三十天以来,在我们的记忆中似乎搜寻不出一个明朗的天气。那些日子,天空总是那么阴沉。战烟和阴雾混合着,低低地压了下来,压得人喘不过气。那时,我曾经想:“香港的天气难道向来是这样的么?为什么一向不曾发觉呢?”可是,现在,我们终于摆脱了那窒闷的空气的压迫!我们又能轻快地呼吸清新的空气了!

⑻经过了十几分钟的休息,一天行旅的疲劳,似乎很快地洗清了,我们又精神饱满地开始了未尽的旅程。

⑼下坡路特别地好走,人们的脚步都轻松了起来。有人轻轻地唱起歌来:

⑽“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歌是太熟悉了、不大容易在人们的心里唤起感动。可是,现在,这同样的歌声,却多么地叫人感动啊!

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不曾听到过这歌声,谁还敢唱这首歌?侵略者不是正在窥视着每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企图以一声歌或一句话来屠杀的罪犯吗?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圣诞节次日的那个__的早晨,邻家的三岁的孩子曾经为着唱了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遭到她母亲一顿打。当她母亲变了脸色,用手扪住她嘴的时候,她挣扎着,带哭地问:“为什么不许唱呢?”

⑿大人们也只能含着泪沉默地望着她,谁能说唱这歌是有罪的呢?三岁的孩子是不能了解这一夕之间的巨变的,她有什么理由要抑制这唱歌的欲望呢?

⒀可是“现在”我们又重新听到了这歌声!一个人低声地开始,于是第二人,第三人……不自觉地随和起来,于是这低声的吟哦终于成了壮大的歌声……叫人激动、颤栗的唱歌!

⒁负荷依然是那么沉重,道路依然是那么崎岖,可是却不再感到疲困,因为我们终于越过了那生和死的界山,踏上了自己人的土地!

说明:本文选自《旅程记》,作者以群,写于l942年4月。抗日战争期间,香港沦陷后,我党组织护送一批知名文化人离开香港,经由广东沦陷区到达抗战大后方。本文所写,即为这次行动的一段生活。

17.(3分)第⑷段中“自由的天地”在文中是指① 。⑸⑹两段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有:② ;例: 。

③ ;例: 。(6分)

18.第①段文字中多次写到“明朗的天气”,表达了作者 的心志;“那窒闷的空气的压迫”既指 ;又指 。(3分)

19.“这同样的歌声”现在为什么“叫人感动?”(3分)

答:

20.文中第⑾段划横线的文字对第⒀段的描写起到了 作用。

21.(5分)从全文看,⒁段连用“依然”一词的作用是

17、①抗战大后方  ②排比。例如:就在那方向,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漫漫长路的目的。  ③反问(或比喻)。例如:反问:我们不是还在敌人武器的控制之下吗?  谁还会顾虑到道路的艰难呢?  比喻:摆脱了野兽的跟踪。   18、向往光明,追求自由;战烟和阴雾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敌占区人们被蹂躏、被残害的内心感受。   19、经受被奴役的痛苦,才觉得这歌声的感人   20、反衬   21、①呼应开头。②为突出“踏上了自己的土地”,获得自由时的欢快心情。

历史,现实,在雨中( )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他们全是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员和音乐家。”莫马指着几个走向扩音器的人对我说。雨下得更大了。乐队奏起了音乐。一位女演员朗诵南斯拉夫著名女诗人迪桑卡的诗:……他们坐在书桌前就在那要命时刻前55分钟小小的人儿,急切地回答艰难的问题:假若一个人步行,结果是多少……许许多多这类问题。小脑子充满了数字,书包装满了练习簿,打的分数有好也有坏;兜儿还塞一把梦想和秘密,是爱和盟誓。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很久,很久直到任务了结时。……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 )在我们眼前。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 )和对自由的(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天地亦与人同哀。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我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馆外一大片石子,每颗石子象征一位牺牲者。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的证物、文件、照片、报纸。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10.填充文中空缺的四个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作者反复地写“雨”,作用是什么?(3分)

12.演员和音乐家很多,怀念的方式也多样,为什么单独提到女演员朗诵迪桑卡的诗?(2分)

13.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4.作者为什么会不由地想起南京大屠杀?(3分)

15.结尾段的含义是什么?(3分)

16.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3分)

10、融合 呈现 __ 执著11、天地与人同哀。 用“雨”来表达对南斯拉夫这个小城被残杀的7000多人的哀悼。12、突出被杀的是一群求知欲旺盛,充满幻想的孩子,表现了女演员对他们的怀念和哀悼。13、排比。 表现了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人对被残杀的亲人的怀念,他们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意向,希望永远不要再有战争了。14、日军发动的南京大屠杀使我30万同胞被杀害。 作者想到自己对受害者的感情,也就能完全理解南斯拉夫人对受害者的怀念之情。15、我们可以不记仇,但是不能忘记惨痛的历史事实,不能忘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不能忘记死于非命的孩子,不能忘记起来__的民族的英勇。要记住历史,珍惜和平。16、通过音乐会,重现残酷而沉重的历史,表达了人民的哀悼之情。

给 予

我有一位朋友名叫保罗,在圣诞节前夕收到一辆新车,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圣诞前夜,他从办公室里出来,看见一个小淘气正在看他的新车。小男孩问到:“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保罗点点头,“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你一分钱都没花?天啊!希望……”他犹豫了一下。

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

“我希望,”小男孩接着说,“我将来能像你哥哥那样。”

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兜吗?”

“当然,我非常愿意。”

车开了一段路,小男孩转过身来,眼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保罗笑了,这回他想他知道这小男孩想干什么:这个小男孩想在邻居们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车回家的。但是保罗又错了。小男孩请求他:“你能把车停到那两个台阶哪儿吗?”

车停后,小男孩顺着台阶跑进了屋,不一会见,保罗看到小男孩又返回来了,不过这次他回来得很慢。他背着脚有残疾的弟弟,他把他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然后扶着他,指着车对他说:“伙计,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在楼上告诉你的一样?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一分钱也没花。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车,那样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商店橱窗里那些好东西!”’

保罗下了车,把那个小男孩抱进了车里,那位小哥哥也坐进了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

21.本文以“给予”为题的两个基本意义是:

22.本文的中心句是:

23.新车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24.文中的主要人物是 和 ,他们的性格分别是:

25.请你联系你的生活,谈谈读完此文的最大感受。

21.哥哥送给保罗新车   保罗让小哥俩坐新车    22.给予是快乐的    23.道具、媒介、关键物件(答一即可)  24.小男孩、保罗;小男孩的性格是关爱弟弟,有远大抱负;保罗的性格是热情大方,乐于助人。 25.围绕“关爱、给予是快乐”等内容即可(以上第25题4分;其余每题各3分,共16分)

老 王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6.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内容。

17.选段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表现了老王

18.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与后文相照应的句子是:

19.最后一段中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作者“害怕” 表现了作者

20.请从肖像描写的角度,在所学的课文中找出一个类似的人物描写的句子。

16.老王带病给“我”送香油、鸡蛋   17.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表现老王那骨瘦如柴、身体虚弱、病得奄奄一息的样子   18.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19.老王的虚弱的身体禁不住生活的压力   善良   20.可以从《故乡》《我的叔于勒》》《卖蟹》等课文中查阅(以上第18、20题各3分,其余每题各2分,共12分)

阿长与《山海经》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1.用“|”线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2.联系上下文,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

13.当阿长把《山海经》买来给“我”时,我的心理活动是:

14.“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 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15.请到图书馆查阅《山海经》联系自身感受,想想为何童年的鲁迅这么深爱它?

 11.①|②③④⑤|⑥   12.“我”被阿长的热忱深深的打动了   13.由震惊到敬意,对阿长说的话有创意即可   14.“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15.语句通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以上第13、14题各3分;其余每题各2分,共12分)

读文答题。

……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①都震悚②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①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②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①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②因为别人不肯做和不能做,然而不识字的阿长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以上第5、6题各4分;7、8题各3分;其余每各2分,共26分)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他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的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9.“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句中前后两个“秘密”分别是12类词中的 词和 词。(2分)

20.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_____(A.、严谨B.、严峻C.、严密D.、严厉)的搜查。

21.第5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指:

22.“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可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____________的态度。

23.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______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_______又________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 。(4分)

24.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伯诺德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女儿杰奎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

19.名  形容20.c 21.  (1)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就遭破坏。  (2)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22.你可以不用蜡烛。  粗暴23.夸张紧张憎恨凶恶24.取出油灯,吹熄蜡烛推说睡觉,拿走蜡烛25.机智、勇敢、镇定(或沉着)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