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凶多吉少,那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姆姆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他,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宝玉见是个聋子,便着急道:“你出去叫我的小厮来罢。”那婆子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宝玉急得踩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命:“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 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子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去,那李宫裁王熙凤与迎春姊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颠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地走来。贾政上前躬身陪笑,说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叫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了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是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做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命人:“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家下人只得干答应着。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做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贾政听说,忙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一面说,一面只命快打点行李车轿回去。贾政苦苦叩求认罪。贾母一面说话,一面又记挂宝玉,忙进来看时,只见今日这顿打不比往日,又是心疼,又是生气,也抱着哭个不了。

20.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2分)

21.宝玉挨打的原因是什么?(2分)

22.贾政痛打宝玉的目的是什么?(3分)

23.王夫人护宝玉与贾母护宝玉方法不同,试分析说明。(3分)

24.试加以评析贾政教育儿子的方法是否恰当。(3分)

20.宝玉挨打。

    21.贾政认定宝玉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

    22.除掉将来可能弑君杀父的孽障,为光宗耀祖。

    23.王夫人与贾政是夫妻关系,封建伦理决定夫贵妻贱,护宝玉只能苦苦哀求;贾母与贾政是母子关系,母亲有绝对的权威,护宝玉可以随意发号施令。

    24.该题是开放性试题,能自圆其说即可。答案示例:这种方法不恰当。平时疏于管教,光在官场上钻营,放松对儿子的教育,出了事,也不问清原委,就乱打一气,对儿子的身心发展都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棋 王

郑时培

相思湾的傍晚,残阳如血。郑氏祠堂门口,少年郑寿直望着面前的棋盘焦躁不安,手里那枚已经捏出汗的黑子许久才犹犹豫豫落下。对面的叶知春站起来狂笑道:“寿直,你输了!哈哈哈……”

这盘棋他们是下过赌注的,郑寿直事先发誓,要是输了就自己剁掉右手。叶知春笑够了,轻蔑地说:“你要是肯跪下来称我为棋王,发誓以后再不下棋,我便饶了你。”

郑寿直朝郑氏祠堂上的门匾看了一眼,一把夺过叶知春手上的砍刀,手起刀落,那只细嫩的右手已经断在棋盘上了,鲜血染红了整个棋盘。郑寿直望着目瞪口呆的叶知春说:“以德以艺,你配称王?你等着,我一定会赢你的。”

说完,沿着苇河边大步走去。

民国三十一年端午节,郑寿直突然回到相思湾。这时候,叶知春已经做了日本鬼子的保安,专陪鬼子头头下棋,屡下屡败。郑寿直找到叶知春说:“听说你已经称棋王了,你可晓得棋界规矩?”

当时叶知春刚和鬼子头头下完一盘棋,见郑寿直来挑战,笑笑说:“手下败将还谈什么规矩,是不是还有一只手也不想要了?”

鬼子是半个中国通,见郑寿直与叶知春叽里咕噜地要较量棋艺,便在一边怂恿他们下赌,说输了的砍头大大的好。叶知春不敢驳鬼子的面子,冷笑一声应承下来,心里想对付鬼子不敢用真本事,对付你郑寿直真是小菜一碟,便激郑寿直说:“皇军说以头相赌,你还是算了吧,我本不想伤你。”

郑寿直扬眉一笑,抖出一张棋盘往桌上一摊,稳稳坐下说:“下吧。”

叶知春一看,认出是当年的那一张,心里不由一愣,碍于鬼子的面子还是缓缓地坐了下来。棋下得相当艰难,从早上下到傍晚,两人不断拼杀。掌灯时分,叶知春站起来将棋子一抛,拱手认输。鬼子的小头头骂了声什么话,郑寿直没听懂,只见叶知春脸色一变,转身逃出门去了。鬼子顺手一枪,叶知春当即倒下。

郑寿直收起棋盘想走。鬼子转过身来按住说:“我们下一盘,赌头。”

桌上摇曳的灯照着鬼子,屋子里阴森森的。郑寿直重新坐下来,感到肚子有点饿,这才想起已经一天没吃饭了。棋下得更加缓慢,郑寿直的心里平静如水,只几手便看出鬼子的棋艺远在叶知春之下。

天亮时分,疲惫至极的郑寿直终于以绝对的优势赢了。鬼子望着输定的棋,忽然将棋掀下桌,掏出枪来朝郑寿直大喊:“八格牙路。”

郑寿直看着鬼子那熊样,不由仰起头来狂笑。笑毕,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抽出鬼子腰间的佩刀,就势抹向鬼子的脖子。鬼子没防着郑寿直会来这一手,待扣动手枪扳机时,头已落地。

听见枪响,鬼子从睡梦中惊醒,立即把郑寿直围在屋里举枪乱射。许久,鬼子见屋里没有了动静才走进去,只见郑寿直以刀做杖。至死不倒。

这以后不断有鬼子失踪,没多久鬼子惶惶地逃出相思湾。郑氏乡亲拾掇了郑寿直的遗骨厚葬,树碑日:棋王之墓。自此以后,相思湾人再也不碰棋,更无人敢称棋王。

(选自《语文读本》第一册,略有删改)

10.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篇小小说的情节。(2分)

11.郑寿直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什么?(2分)

12.叶知春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什么?(2分)

13.你怎么看待郑寿直到日军军营挑战叶知春?(3分)

14.郑寿直死后,相思湾为什么再也无人敢称棋王?(3分)

10.开端:郑寿直与叶知春首次棋王之争,郑寿直战败断手。发展:郑寿直到日军军营挑战叶知春,叶知春战败丧命。高潮:郑寿直下棋战胜并杀死日军头头,壮烈牺牲。结局:日军逃出相思湾,郑氏乡亲树碑厚葬棋王郑寿直。

    11.德艺双全,刚烈正直,有智有勇,忠贞爱国。

    12.艺低更缺德,贪生怕死,卖国求荣。

    13.郑寿直到日军军营挑战叶知春,不仅仅是为了雪当年断手之辱,更是为了赢得中国人的尊严。因为已经称棋王的叶知春做了日本鬼子的保安,专陪鬼子头头下棋,故意屡下屡败。

    14.因为郑寿直不仅具有高超的棋艺,更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其爱国壮举惊天动地,令人景仰,非一般人所能及。

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众邻居道:“老爷,恭喜高中了。适才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方才吐出几口痰来,好了。快请回家去打发报录人。”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一个邻居旱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 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众人都笑起来。看着范进洗了脸,郎中又拿茶来吃了,一同回家。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6 范进屡试不第。突然高中,喜极而疯,醒了之后,感觉“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但对“中的第七名”记忆深刻,这说明了什么?(3分)

7 画曲线的句子是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后的夸奖,回想范进向他借盘缠应试时的一顿臭骂,说说作者用什么方法表现了胡屠户的什么性格特点?(3分)

8 画横线的句子隐含了一个什么事?这样说话表现了邻居们的什么心理?(3分)

9 “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些描写表现了什么?(3分)

6.范进热衷功名,但屡试不中,一生穷困潦倒,一旦他考上了,脆弱麻木的神经无法承受巨大的欢喜,所以他是喜极而狂,喜极而疯。说明科举制度对他毒害之深。

    7.作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出胡屠户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特点。

    8.众邻居的话隐含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事。凶说“疯”对新“老爷”不礼貌,所以这么说。这表现了众邻居尊重“老爷”的心理。

    9.范进中举之后,地位马上变了,原来平起平坐的邻居,不仅要口喊“老爷”,走路也让他在前边;原来威风八面的老丈人,也唯唯诺诺给他扯弄皱的衣服。

①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风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冰坨,狂风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②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员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__开辟一条通路。他们面临的将是十分a(恶劣、恶浊、拙劣)的环境和十分b(残暴、残酷、残忍)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C.(严密、严明、严峻)的考验?

③将军思索着……

④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⑤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⑥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⑦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从容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之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给他?

⑨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注)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⑩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11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剧烈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12终于,有人对将军小声说:“他就是军需处长……”

13将军发火的表情突然凝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为闪烁的明珠……他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14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15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耳边回响着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

注:军需处长是负责筹备__粮食、被子、衣服等军需物资的干部。

18.本文的主人公是 ,本文对主人公所作的描写是 描写。(2分)

19、从第②段a b c 处的括号中选取最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2分)

a处: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____ c处:____________

20、第⑧段画线句子是对军需处长的 描写,它的作用是

。(1分)

21、本文故事情节的高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2、“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小说反复描写风雪的主要作用是:(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末尾d 处应填入的文字,最恰当的是:( )(1分)

A.“这支队伍为什么不怕困难呢?”

B.“这样的队伍真是不可思议!”

C.“看来狂风可能征服不了这支队伍。”

D.“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25、下面是对这篇小说中心思想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表现红军不畏风雪严寒坚持行军的勇敢精神。

B.反映将军爱护战士、官兵一致的优良品质。

C.赞颂军需处长所代表的红军战士无私无畏的崇高品质。

D.赞扬将军知过能改、光明磊落的坦荡胸襟。

26.这篇小说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对表达中心思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你选取小说中的某一句子,就这个方面加以赏析。(2分)

句子

赏析:

18.军需处长     19.恶劣   残酷    严峻

20.外貌   以从容镇定更好的衬托他为胜利而甘于个人牺牲的精神,突出他品格的崇高。 21.有人告诉将军,牺牲者就是军需处长。

22.象征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永垂不朽

23.反衬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    24.D    25.C

26.要求从文句对中心思想的作用方面赏析。

歌 声

⑴梅林坳的路是难行的,肩上的负荷渐渐地沉重起来。我们进行在艰难的道路上。

⑵那正遭受着残酷践踏的土地——九龙新界的远影,还依稀地在那迷蒙的烟雾中,在那模糊的远山的阴影下,好像一只在荒野颤抖着的受伤的野兽。人们不都是刚从那死亡线上逃脱出来的吗?

⑶站在山道上回过头去,那久经荒芜的田地,变成了瓦砾的村舍的旧迹,被砍伐了树木残根……还清晰地显露在人们的眼底,这一切都铭志着这土地的被蹂躏、被残害的过往。

⑷仰望山头,路还多么悠长啊!可是,越过这山壁,越过这难行的险道,不就是自由的天地吗?怀着这希望,这确信,谁也不会发出一声怨叹。曾经走到绝望边缘上的人是不会屈服于艰苦的。

⑸一刻钟以前,我们不是还在敌人武器的控制之下吗?可是现在,我们竟然平安地转上了通向自己人的土地的路,摆脱了野兽的跟踪。谁还会顾虑到道路的艰难呢?

⑹当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那是多么地高兴啊!向北望去,一片丰饶的田地,展开在山下,虽然已是残冬的季候,可是,那些成熟了的麦子,那些将近开花的蔬菜,绿得多么诱人啊!就在那方向,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漫漫长路的目的。

⑺微风轻拂着我们发红的脸,阳光从云隙里伸展下来,温暖着我们,有如一条金色的被子。多么明朗的天气啊!我们多久不曾在这样明朗的天空下呼吸过了啊,三十天以来,在我们的记忆中似乎搜寻不出一个明朗的天气。那些日子,天空总是那么阴沉。战烟和阴雾混合着,低低地压了下来,压得人喘不过气。那时,我曾经想:“香港的天气难道向来是这样的么?为什么一向不曾发觉呢?”可是,现在,我们终于摆脱了那窒闷的空气的压迫!我们又能轻快地呼吸清新的空气了!

⑻经过了十几分钟的休息,一天行旅的疲劳,似乎很快地洗清了,我们又精神饱满地开始了未尽的旅程。

⑼下坡路特别地好走,人们的脚步都轻松了起来。有人轻轻地唱起歌来:

⑽“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歌是太熟悉了、不大容易在人们的心里唤起感动。可是,现在,这同样的歌声,却多么地叫人感动啊!

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不曾听到过这歌声,谁还敢唱这首歌?侵略者不是正在窥视着每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企图以一声歌或一句话来屠杀的罪犯吗?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圣诞节次日的那个__的早晨,邻家的三岁的孩子曾经为着唱了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遭到她母亲一顿打。当她母亲变了脸色,用手扪住她嘴的时候,她挣扎着,带哭地问:“为什么不许唱呢?”

⑿大人们也只能含着泪沉默地望着她,谁能说唱这歌是有罪的呢?三岁的孩子是不能了解这一夕之间的巨变的,她有什么理由要抑制这唱歌的欲望呢?

⒀可是“现在”我们又重新听到了这歌声!一个人低声地开始,于是第二人,第三人……不自觉地随和起来,于是这低声的吟哦终于成了壮大的歌声……叫人激动、颤栗的唱歌!

⒁负荷依然是那么沉重,道路依然是那么崎岖,可是却不再感到疲困,因为我们终于越过了那生和死的界山,踏上了自己人的土地!

说明:本文选自《旅程记》,作者以群,写于l942年4月。抗日战争期间,香港沦陷后,我党组织护送一批知名文化人离开香港,经由广东沦陷区到达抗战大后方。本文所写,即为这次行动的一段生活。

17.(3分)第⑷段中“自由的天地”在文中是指① 。⑸⑹两段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有:② ;例: 。

③ ;例: 。(6分)

18.第①段文字中多次写到“明朗的天气”,表达了作者 的心志;“那窒闷的空气的压迫”既指 ;又指 。(3分)

19.“这同样的歌声”现在为什么“叫人感动?”(3分)

答:

20.文中第⑾段划横线的文字对第⒀段的描写起到了 作用。

21.(5分)从全文看,⒁段连用“依然”一词的作用是

17、①抗战大后方  ②排比。例如:就在那方向,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漫漫长路的目的。  ③反问(或比喻)。例如:反问:我们不是还在敌人武器的控制之下吗?  谁还会顾虑到道路的艰难呢?  比喻:摆脱了野兽的跟踪。   18、向往光明,追求自由;战烟和阴雾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敌占区人们被蹂躏、被残害的内心感受。   19、经受被奴役的痛苦,才觉得这歌声的感人   20、反衬   21、①呼应开头。②为突出“踏上了自己的土地”,获得自由时的欢快心情。

历史,现实,在雨中( )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他们全是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员和音乐家。”莫马指着几个走向扩音器的人对我说。雨下得更大了。乐队奏起了音乐。一位女演员朗诵南斯拉夫著名女诗人迪桑卡的诗:……他们坐在书桌前就在那要命时刻前55分钟小小的人儿,急切地回答艰难的问题:假若一个人步行,结果是多少……许许多多这类问题。小脑子充满了数字,书包装满了练习簿,打的分数有好也有坏;兜儿还塞一把梦想和秘密,是爱和盟誓。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很久,很久直到任务了结时。……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 )在我们眼前。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 )和对自由的(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天地亦与人同哀。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我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馆外一大片石子,每颗石子象征一位牺牲者。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的证物、文件、照片、报纸。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10.填充文中空缺的四个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作者反复地写“雨”,作用是什么?(3分)

12.演员和音乐家很多,怀念的方式也多样,为什么单独提到女演员朗诵迪桑卡的诗?(2分)

13.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4.作者为什么会不由地想起南京大屠杀?(3分)

15.结尾段的含义是什么?(3分)

16.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3分)

10、融合 呈现 __ 执著11、天地与人同哀。 用“雨”来表达对南斯拉夫这个小城被残杀的7000多人的哀悼。12、突出被杀的是一群求知欲旺盛,充满幻想的孩子,表现了女演员对他们的怀念和哀悼。13、排比。 表现了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人对被残杀的亲人的怀念,他们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意向,希望永远不要再有战争了。14、日军发动的南京大屠杀使我30万同胞被杀害。 作者想到自己对受害者的感情,也就能完全理解南斯拉夫人对受害者的怀念之情。15、我们可以不记仇,但是不能忘记惨痛的历史事实,不能忘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不能忘记死于非命的孩子,不能忘记起来__的民族的英勇。要记住历史,珍惜和平。16、通过音乐会,重现残酷而沉重的历史,表达了人民的哀悼之情。

给 予

我有一位朋友名叫保罗,在圣诞节前夕收到一辆新车,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圣诞前夜,他从办公室里出来,看见一个小淘气正在看他的新车。小男孩问到:“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保罗点点头,“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你一分钱都没花?天啊!希望……”他犹豫了一下。

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

“我希望,”小男孩接着说,“我将来能像你哥哥那样。”

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兜吗?”

“当然,我非常愿意。”

车开了一段路,小男孩转过身来,眼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保罗笑了,这回他想他知道这小男孩想干什么:这个小男孩想在邻居们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车回家的。但是保罗又错了。小男孩请求他:“你能把车停到那两个台阶哪儿吗?”

车停后,小男孩顺着台阶跑进了屋,不一会见,保罗看到小男孩又返回来了,不过这次他回来得很慢。他背着脚有残疾的弟弟,他把他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然后扶着他,指着车对他说:“伙计,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在楼上告诉你的一样?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一分钱也没花。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车,那样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商店橱窗里那些好东西!”’

保罗下了车,把那个小男孩抱进了车里,那位小哥哥也坐进了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

21.本文以“给予”为题的两个基本意义是:

22.本文的中心句是:

23.新车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24.文中的主要人物是 和 ,他们的性格分别是:

25.请你联系你的生活,谈谈读完此文的最大感受。

21.哥哥送给保罗新车   保罗让小哥俩坐新车    22.给予是快乐的    23.道具、媒介、关键物件(答一即可)  24.小男孩、保罗;小男孩的性格是关爱弟弟,有远大抱负;保罗的性格是热情大方,乐于助人。 25.围绕“关爱、给予是快乐”等内容即可(以上第25题4分;其余每题各3分,共16分)

老 王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6.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内容。

17.选段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表现了老王

18.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与后文相照应的句子是:

19.最后一段中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作者“害怕” 表现了作者

20.请从肖像描写的角度,在所学的课文中找出一个类似的人物描写的句子。

16.老王带病给“我”送香油、鸡蛋   17.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表现老王那骨瘦如柴、身体虚弱、病得奄奄一息的样子   18.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19.老王的虚弱的身体禁不住生活的压力   善良   20.可以从《故乡》《我的叔于勒》》《卖蟹》等课文中查阅(以上第18、20题各3分,其余每题各2分,共12分)

阿长与《山海经》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1.用“|”线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2.联系上下文,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

13.当阿长把《山海经》买来给“我”时,我的心理活动是:

14.“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 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15.请到图书馆查阅《山海经》联系自身感受,想想为何童年的鲁迅这么深爱它?

 11.①|②③④⑤|⑥   12.“我”被阿长的热忱深深的打动了   13.由震惊到敬意,对阿长说的话有创意即可   14.“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15.语句通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以上第13、14题各3分;其余每题各2分,共12分)

读文答题。

……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①都震悚②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①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②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①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②因为别人不肯做和不能做,然而不识字的阿长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以上第5、6题各4分;7、8题各3分;其余每各2分,共26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