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秋天来了。菊花的蕾密密地爆满枝头,桂花的香恣意地四处流淌,菜园子里空空的,只有老而坚的丝瓜成了精,每天还挂在篱笆上怀旧。
②在择取了所有的故事和细节后,春天的序曲夏天的辉煌只剩下了半青半黄的提纲,枝枝蔓蔓地留在读过的残页上。
③霜冻来临前,蒿菜落种了。没有人问过他们为什么要生在秋天,生在万物都结果的时候。
⑨最粗壮,最饱满的蒿菜走了,菜园子里一片狼藉。破碎的老叶,幼小的嫩芯们依偎在一起,守着他们的家。生活是不能轻言放弃的。
⑩十天半个月后,他们又是葳蕤一片。命运之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蒿菜仿佛有无尽的生命力,前面的去了,后面的又来。
⑾任用他们是多么省心的一件事啊,他们取之不尽,他们生生不息。
⑿他们好像生来就是为了奉献。可书上说,他们是一种菊科的草本植物,只是\'嫩茎、叶可作蔬菜\'。
⒀是因为他们的无言,才没有人尊重他们作为植物的权利吗?
⒁仲春,当他们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的时候,他们的每根躯干才结上了一个,卜小的花蕾,蒿菜们那个高兴啊,他们就像浩劫之后再次相逢在母校的学子,彼此相拥,唏嘘感叹。
⒂风起处白发飞舞,没有人在乎。怎么会在乎呢,那么多寒冷的日子都没有哭,所有为生活的泪早已和汗水血水一起绞干了。
⒃春风中,他们努力展平脸上的褶皱,像年轻人一样开怀大笑,丙他们最后的金黄。原来,原来他们对生命的全部要求,只是开一朵花,小小的。
⒄望着阳光下那片兴高采烈的雏菊,刹那间,我热泪盈眶。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
6.下列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粗糙(c o) B.懈怠(xi )
C.依偎(w i) D.雏菊(z u)
7.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吹拂 潜藏 绽放 B.砍削 潜藏 绽放
C.砍削 埋藏 露出 D.吹拂 埋藏 露出
8.从全文来看,茼蒿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作答。(3分)
9.作者在第⑩段写道:“仲春,当他们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的时候,他们的每根躯干才结上了一个小小的花蕾,蒿菜们那个高兴啊……”联系上下文,请简要说说“蒿菜们”高兴的原因。(3分)
10.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茼蒿的复杂感情,其中有 ,也有 。(3分)
11.请从文中摘录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4分)
[57dd4b619c0c9c9a.jpg]
11.如:⑴“菊花的蕾密密地爆满枝头,桂花的香恣意地四处流淌”,句中的“爆满”“流淌”等词形象、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菊花花蕾的繁盛和桂花香味的浓烈。⑵“菜园子里空空的,只有老而坚的丝瓜成了精,每天还挂在篱笆上怀旧。”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丝瓜的枯老相,渲染出菜园里萧条冷清的情状,为下文写苘蒿的出现作了铺垫。⑶“在择取了所有的故事和细节后,春天的序曲夏天的辉煌只剩下了半青半黄的提纲,枝枝蔓蔓地留在读过的残页上。”一句想象奇特丰富,将视觉和听觉联通起来,非常诗化地写出了秋天菜园子里生机渐失、衰残渐显的景象,有力地反衬出茼蒿出现的适时。(任选一句进行赏析且符合要求即可)
“你从哪儿弄来这些没用的东西,该扔了。”
“那可不行,”我连忙阻止,“这是我的宝贝,是我的学生送的礼物!”我一件件把玩着那些东西,那个玻璃弹球是李军送的,那个塑胶小人是霍丽芬送的……我可以说出每一件礼物的来源。
这时,一张薄薄的画纸跃入眼帘,我小心地拿起它,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那是一天放学后,我抱着一摞作业向办公室匆匆走去。我的一个学生朝我跑来:“老师,我要送你一件礼物!”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
“是吗?”我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心里却因为想尽早赶回住处而焦躁起来。
“看,这是我画的小仙女,好看吗?”她从身后拿出她的宝贝,展示给我看。过于艳丽的色彩与稚拙的手法使那个所谓的小仙女看起来像个夜叉。“喏,送给你!”她得意地把那张画递给我。
“哦……谢谢。”我勉强地说,“不过,我现在不能拿。再说,我也没处放。”
“哦。”她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垂下手,慢慢地走开了。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后悔,因为我无法忘记她准备送我礼物时眼中的期待与爱,那是只有在孩子的眼光中才能找到的纯真;而且我同样无法忘记我拒绝后她眼光中的失望和沮丧。我立刻找到她,诚恳地说:“你送我的那张好看的画呢?”她看着我,面无表情:“我想你可能不喜欢,所以送给别人了。”
她的表情和决定让我很难受,我想尽可能挽回自己的过失。“也许你愿意再画一张送给我?”我试探地问。
“你喜欢吗?”
“是的!”我努力回忆那张画,我这回不再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看,而是以一个山区10岁孩子的眼光去看它,“那么多种颜色在一起真好看,而且小仙女的梅花耳环很漂亮!”
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我今晚再画一张,,明天送给你!”
我看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
从那以后,我经常收到学生送我的礼物。那些礼物实在不值什么钱,但对我来说却无比贵重。因为当他们送礼物时,可以从他们微笑的脸上看出,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
6.小女孩画的“小仙女”像“夜叉”,并不美,可为什么老师还说那是张“好看的画”呢?(4分)
7.赏析下列句子。(2分)
好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
8.文章标题“爱的礼物”蕴涵了怎样的深刻含义?(4分)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她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表现了她遭拒绝而失望、沮丧的心情。
B. “我看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一句中,“不同”在于小女孩的纯真。
C.“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这一比喻表明了这种爱的珍贵。
D.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起到了揭示中心的作用。
[1f541940130971e1.jpg]
黄土(18分)
邹志安
①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②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jǐn,饥荒)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夜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药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钱能买近20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③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病中神志不清说的胡话。谵,读zhān),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④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予,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精神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⑤他现在去了!在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⑥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77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合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⑦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选自《延河》1981年第11期)
13.速读全文,说说作者通篇都在写父亲,为什么要以“黄土”为题。(3分)
14.②~④段是对父亲生平事迹的描写,依次概括,应是 、
和 。(3分)
15.第②段加线句中的“一定”能否改为“也许”?说说你的理解。(3分)
16.文中的父亲默默无闻,生平并未做过什么大事,但读来却深沉感人,令人久久怀想。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一是作者对父亲的 ;二是作者对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 。(4分)
![]() |
17.2005年3月,____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采取更
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这句话再次回应
了广大农民的企盼。请从第⑥段找出表达农民心声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8.右图是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欣赏这幅油画,说说它的感人之处。(3分)
13、作为普通农民缩影的父亲,虽然一生都在奉献却默默无闻的特点,与黄土的普通、奉献和不为人注意的特点极其相似。 (3分)
14.生活节俭、辛勤劳作和精神贫困(3分)
15、不能。因为后面的推断符合父亲一生节俭的性格,所以作者用“一定”表示肯定。用 “也许”表示一种猜测,则与父亲的性格不符。3分)
16.文中的父亲默默无闻,生平并未做过什么大事,但读来却深沉感人,令人久久怀想。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一是作者对父亲的深深的怀念和同情二是作者对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描写和忧思。(4分)
17、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2分)
18、例:油画的感人之处是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典型的农民父亲的形象。他黝黑的脸,深深的纹,粗糙的手,显示出他艰辛勤劳的一生;他慈祥的面容,挺直的鼻梁,厚厚的嘴唇,透露出他的善良和质朴;他缠裹的白布头巾、手捧的粗瓷大碗及碗中的稀饭,又说明了他生活的贫困。(3分)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9.选文中几次写酒店的人对孔乙己的“笑”有什么作用?分析不确切的一项( )(2分)
A.增强悲剧气氛,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B.揭露封建社会的冷酷。
C.批判当时群众的麻木、冷漠。 D.加强喜剧色彩,是对孔乙己可笑性格的嘲讽。
10.画线句子对人物进行了 描写,作用是 ( 3分)
11.“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一句,除了交代时节气候之外,还有什么作用?(3分)
12.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2分)
②“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4分)
[dcec232368606271.jpg]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他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的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9.“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句中前后两个“秘密”分别是12类词中的 词和 词。(2分)
20.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_____(A.、严谨B.、严峻C.、严密D.、严厉)的搜查。
21.第5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指:
22.“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可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____________的态度。
23.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______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_______又________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 。(4分)
24.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伯诺德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女儿杰奎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
19.名 形容20.c 21. (1)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就遭破坏。 (2)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22.你可以不用蜡烛。 粗暴23.夸张紧张憎恨凶恶24.取出油灯,吹熄蜡烛推说睡觉,拿走蜡烛25.机智、勇敢、镇宗(或沉着)
①“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②“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历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③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④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⑤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⑥“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⑦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⑧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14.“她挂花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挂花”是什么意思。(1分)
15.第②段,老头子的身体为什么会往上“蹿一蹿”?(2分)
16.“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这一句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7.老头子说“我没脸见人”,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与性格特点?(3分)
18.第⑧段中加点的“偏偏”一词写出“老头子”怎样的心理?(4分)
14.负伤,受伤15.因为听到菱花受伤的话感到意外和懊恨自己的大意和过于自信。 16.烘托了老头子的心理,因过于自信而让别人受伤觉得丢了脸。 17.特别讲究自尊和面子。 18.写出老头子的懊丧与悔恨。
阅读文段,完成24—29题(共17分)
难忘的体罚
培根有句名言:天生的才干如同天生的植物一样,需要靠教育来修剪。这种修剪有一个必要的前提:不要伤害孩子。
也许,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有威信极高而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敬畏如神的老师,但肯定不会有哪位老师会像在我们镇上呆了三十多年的弗洛斯特女士那样,差不多成为全镇老少的严师,让大家都服膺于心。
我不知道她是如何走进众人的心底的,至于我,那是因为一次难忘的体罚:挨板子。
那是一次数学考试。试前,弗洛斯特女士照例从墙上把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取下来,比试着对我们说:“我们的教育以诚实为宗旨。我决不许任何人在这里自欺欺人,虚度时日。这既浪费你们的时间,也浪费我的时间。而我早已年纪不轻了,奉陪不起——好吧,下面就开始考试。”说着,她就在那张宽大的橡木办公桌后坐了下来,拿起一本书径自翻了起来。
我勉强做了一半,就被卡住了,任凭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于是,我顾不得弗洛特女士的禁令,暗暗向好友伊丽莎白打了招呼。果然,伊丽莎白传来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我赶紧向讲台望了一眼——还好,她正读得入神,对我们的小动作毫无察觉。我赶紧把答案抄上了试卷。
这次作弊的代价首先是一个漫长难熬的周末。晚上,我翻来翻去难以入眠,才迷糊过去,又被恶梦惊醒——连卧室墙上那些歌星、舞星们的画像都似乎变成了弗洛斯特女士,真让我心惊肉跳!早就听人说过,教室里一只蚂蚁的爬动也逃不过弗洛斯特女士的眼睛,这么说,她现在只是故意装聋作哑罢了。思前想后,我打定主意,和伊丽莎白一起去自首。
周一下午,我们战战兢兢地站到了老师身边。“我们知道了错了,我们以后永远不做这种事了,只是……”(没说出口的是“请您宽恕!”)“姑娘们,你们能主动来认错,我很高兴。这需要勇气,也表明你们向善之心。不过,大错既然铸成,你们必须承受后果——否则,你们不会记住!”说着,弗洛斯特女士拿起我们的试卷,撕了,扔进废纸篓。她又说道:“考试作零分计,而且……”
看到她拿起松木板子,我们都惊恐得难以自持,连话也说不囫囵了。
她吩咐我们分别站在大办公桌的两头,我们面面相觑,从对方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窘态。“现在你们都伏在自己身边的椅背上——把眼睛闭上,那不是什么好看的戏。”她说。
我抖抖索索地在椅背上伏下身子。听人说,人越是紧张就越会感受到痛苦,老师会先惩罚谁呢?
“啪”的一声,宣告了处罚的开始,看来,老师决定先对付伊丽莎白了。我尽管自己没挨揍,眼泪却上来了。“伊丽莎白是因为我才受苦的!”接着,传来了伊丽莎白的呜咽。
“啪!”打的又是伊丽莎白,我不敢睁开眼睛,只是加入了大声哭叫的行列。
“啪!”伊丽莎白又挨了一下——她一定受不了啦!我终于鼓起勇气说:“请您别打了,别打伊丽莎白了!您还是来打我吧,是我的错!——伊丽莎白,你怎么了?”
几乎在同时,我们都睁开了眼睛,越过办公桌,可怜兮兮地对望了一下。想不到,伊丽莎白竟红着脸说:“你说什么?是你在挨揍呀!”
怎么?疑惑中,我们看到老师正用那木板狠狠地在装了垫子的座椅上抽了一板。“啪!”哦,原来如此!
——这便是我们受到的“体罚”,并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在弗洛斯特女士任教的几十年中,这样的体罚究竟发生了多少回?我无从得知。因为有幸受过这种板子的学生大约多半会像我们一样:在成为弗洛斯特女士的崇拜者的同时,独享这一份秘密。
24. 文章开头部分极力渲染弗洛斯特女士的严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25.因为这次作弊,“我”付
|
26.伊丽莎白并没有挨打,为什么会“传来了伊丽莎白的呜咽”?(2分)
27.文章最后说,这种“体罚”并无“肌肤之痛”,而“我”却“记忆至深”。这是为什么?(3分)
28、结合第一段,你认为弗洛斯特女士能让“全镇老少服膺于心”的原因是什么?(4分)
29、“天生的才干如同天生的植物一样,需要靠教育来修剪”,这句话选自培根《论人生》中的《论读书》,请结合具体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59319fb7ed67a733.jpg]
阅读文段,完成21-23题(9分)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21、下列内容与文章不符的是( ) (2分)
A.《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
B.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描述,作者先抑后扬,表明对暖国雪的鄙弃以及对北方雪的喜爱。
C.“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D.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他成为了雨的惊魂——包含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灵魂。
22、填空。(3分)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上句中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来修饰“雪花”主要强调了___________。
(2)“那时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上句中“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形容江南的雪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特点。
23、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写了塑雪罗汉,两文在写到塑雪罗汉时的目的有何不同?(4分)
[3d94db454fabd754.jpg]
[31a2e60714038d6a.jpg]
活着
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我买牛的钱凑够了,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向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瞑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采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富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14.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
15.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①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2分)
②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缴晃动着身体。(2分)
16.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17.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14.老迈年高;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表现出生命的韧性。答出1个给1分,答出2个给3分,答出3个给4分。
15.①运用比喻,将牛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老人对亲人的渴望。②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出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
16.点出老人生活的乡间环境;透露出乡间的生活规律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照应开头,文章结构完整。每个1分。
17.“活着”概括了老人的生存状态;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形象生动,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答出1个给1分,答出2个给3分,答出3个给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3题。
乡村:民族的记忆与想象
①曾经的乡村,是一卷卷蓝布封皮的线装书,手工刻制的木版文字在薄薄的宣纸上印满了炊烟、古屋、插秧、刈麦,印满了拱桥、溪流、杏花、荠菜;平平仄仄的一些低吟浅唱,长长短短的一些唐诗宋词,都写在卷卷线装书的册页里。
②当然,还有滚滚的征尘,有苛捐猛于虎的悲号,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劳作,有“田园荒芜胡不归”的呼唤……
③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起根发苗,发展壮大就在农村;农村,刻写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想象。
④商品的繁荣造就了城市。城市的出现,拉开了城乡经济和文化的距离。如果说城市是一座座砖砌的奶桶,乡村只是一头头散落田野的奶牛。衣衫褴褛的乡村父母,吃糠咽菜送儿子走进学堂,开始了逃离农村,逃离劳动,逃离贫困与低贱的第一步。
⑤思念乡村的人也有,多是政治上的失意者,商战中的败北者,战场上的伤残者,是激烈的争斗之后寻找宁静地方的疗伤者。乡村以善意的同情接纳了他们,用源源不断的温情和取之不尽的草药为他们医治创伤。而这些受伤者往往如受伤的鸟,强健之后,又挣脱农人的双手飞进城市。却很少人想去写一部乡村史,像写一部王朝史那样,写乡村的发生、发展和变迁,写农人的劳作、灾难和贡献。
⑥广大的乡村,如今面临一次新的机遇,它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伟大变革,是都市前所未有的对乡村的亲情反哺!可是,我还是有一点杞忧。既往的每一次变革,哪怕是最小的,都伤害过乡村的美丽与个性。这一次,会不会也有一些难免的伤损?美丽的村舍被单一的水泥楼房代替,宁静的生活被喧嚣的市声淹没,一卷古朴柔软的线装书,被生生地改造成硬壳子西装书,千姿百态的乡村,成了千篇一律的城镇。
⑦乡村,是我们最后一片诗意的栖居地。保护诗意的乡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命题。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注意搜集和整理古老的乡村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当务之急。我国的乡村以其古老的存在,成为整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许多古老村落历经数千年,保留着深厚的为正史所缺失的宝贵记忆,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力的物证。
⑧如山西长治的八义镇,名称源于著名的长平之战,八位义士阻拦赵括草率发兵抗秦,被刚愎自用的赵括杀害;战争结果是赵军大败。此地后来立碑纪念“八义士谏赵处”,村子更名八义村。
⑨像这样一些有趣的记忆,中华大地的许多村子都有。建设新农村,关心和注意保护、留存乡村古老的文化记忆是十分必要的。不要再如“__”时期用那些流行语言替代乡镇街巷的古老名字;更不要用什么“罗马”、“阿拉斯加’之类的崇洋名字改造古老乡村。新农村,一定是中国式的,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一脉相连的农村。
⑩我们的记忆、想象和情感,还在农村里。那里,永远都应是我们诗意的精神家园,我们要让乡村与都市亲近,而不是让乡村的背影渐行渐远。
19.对第①②段中所描绘的乡村的特点加以概括。(不超过30字)
20.揣摩④、⑥段中画线的句子,理解这两个句子的深刻含义。
(1)如果说城市是一座座砖砌的奶桶,乡村只是一头头散落田野的奶牛。
(2)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伟大变革,是都市前所未有的对乡村的亲情反哺。
21.第⑤段中思念乡村的种种人有何共同点?作者写他们有何目的?
22.第⑧段中举长治的八义镇为例有什么好处?
23.从全文看,作者对建设新农村有着怎样的思考?
19. ①古老而质朴自然;②生活丰富而充满诗情画意;③饱含喜怒哀乐之情。(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0.(1)运用比喻,形象地阐述了城市和乡村的关系,乡村喂养(或:滋润、发展壮大)了城市。(2分)
(2)“反哺”原比喻子女长大后奉养父母,本句是说过去是城市从农村获取,现在是城市帮助乡村发展。(2分)
21.多是政治上的失意者,商战中的败北者,战场上的伤残者,是激烈的争斗之后寻找宁静地方的疗伤者。(1分)通过写思念乡村的人激烈的争斗之后寻找宁静地方疗伤,乡村接纳他们,医治他们,反衬了乡村的大度、厚道、善意、温情和真诚。(3分)
22.事例典型而为人所熟知(1分),有力地说明了古老村落保留着深厚的宝贵记忆,是有力的物证。(2分)
23.①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不应阻拦;②但不能损伤乡村的美丽与个性;③要搜集、整理和保护古老的乡村历史和文化。(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