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 )

A.母亲老了,她依赖长大了的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B.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C.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D.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

2.第③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方法。

3.文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________品质,体现了________的家庭关系。

4.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中加粗的词语?

1. C  2.心理  3.尊老爱幼  亲密和谐  4.“走得很仔细”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他们如同生怕惊动整个世界那样,生怕稍有点闪失给老人和孩子带来惊恐、不安甚至伤害。因此他们“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整个世界”是指:一个是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是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当然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阅读课外文章《救灾车闯祸后……》,完成18—22题。 (17分)

7月 18日傍晚,四川彭山县火车站附近,一辆解放牌货车被团团围住,人们用近于粗俗的四川话争吵着,叫骂着。

我挤进人群,见一小伙子和一老太婆正揪住司机论理。据说两分钟前这辆货车停靠街边时,将小伙子的自行车碰坏了,行人躲避时又碰翻了老太婆的豆腐摊,雪白的豆腐倒了一地。“开的啥子个车”,小伙子横眉怒眼,挽衣袖想动手。

“不赔豆腐,走不脱!”老太婆尖叫着。

司机也不示弱:“你们聋了瞎了?听到喇叭声不理睬不让路!”众人都给小伙子和老太婆帮腔。路边包子铺老板指着司机的鼻子道:“整了人家还嘴硬,你今天想不想走?”戴红袖套的老汉连声喊:“啥子态度?罚款!”

“喊警察来。” “赔100块钱!” “不赔就扣货。”

人们吵嚷着,乱成一团。司机脾气大,但也是个干脆人:赔就赔,少起哄,我还要赶路。

“这人拉的是抗洪物资!”有人忽然惊叫道。马上有人爬上车查看“是的是的,省里让发往江苏的草袋”,一个穿铁路制服的人证实。现场立刻静下来。小伙子正要接司机赔的钱,听到这些,他的手缩回来了。

卖豆腐的老太婆也停止了叫骂。

算了,有钱就让他赔点,教他走,别误了装火车。有人提议。

一片赞同声。

“咋不早说呢?这货,灾区急等着用呢!快上车!”戴袖套的说。

“老兄,你不该停这个地方嘛。”小伙子口气缓和多了。“我……我停下想买几个包子就走,午饭晚饭都没吃”,司机边解释,边赔钱给小伙子。

“算了算了,我这破车就当捐给灾区抗洪了,你赔老太婆点钱就行了。”小伙子挺仗义地说。

“莫赔了,你这救灾车小心点就行了,快走吧。”老太婆也很宽容。

说话间,卖包子的老板用一张纸包了几个包子递给司机:“我请你。”司机捧着包子,愣在车前,一米八几的汉子,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

“没事了,同志,看在灾区份上。”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边安慰司机边将他推进驾驶室。

两分钟后,警察赶来了,还没张口,就有人风趣地告诉他:私了啦,私了啦,你回去吧。譬察简单了解情况后,笑着走了。

我很激动,走到老太婆豆腐摊前:“老人家,您的豆腐我全买了,就要这地上的。”

人们很快闪开,看着汽车加大油门朝火车站驶去。

18、下面选项中,最准确概括了全文中心的一句话是( )(3分)

A.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国家的利益。

B.歌颂人们为了抗洪救灾而表现出的宽容谅解。

C.说明互相谅解可以消除不必要的矛盾冲突。

D.歌颂谅解、宽容精神,反对骂人吵架的不文明的行为。

19、这篇文章写作上的一个主要特点是( )(3分)

A.用前后鲜明对比的方法突出中心思想。

B.形象具体、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C.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人胜。

D.条理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含蓄,发人深思。

20、使故事情节发生急剧转变的一句话是:(3分)

21、本文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描写方法是什么?(4分)

22、简要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表达作用。(4分)

(1)现场立刻静下来。

(2)人们很快闪开,看着汽车加大油门朝火车站驶去。

18.B  

19.A

20.“这人拉的是抗洪物资。

21.有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神态描写等。主要用了语言描写。

22.(1)“立刻”一词有力地表现出人们对“抗洪”的热情和重视。

(2)‘闪”字表现出在场的人们让道行动的迅速统一,大家生怕误了装火车。

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回答13—17题 (18分)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____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____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_____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_____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3、根据课文,在文段横线上填上一组动词: 。(4分)

14、用“一髻儿白花”来比喻的本体是 ;用“日本看护妇”来比喻的本体是 。 (4分)

15、这段文字围绕“______”字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又按___________顺序从山上写到山坡、山腰。(4分)

16、找出这段的中心句,画上波浪线。 (2分)

17、“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4分)

13.顶   镶   露    穿   

14..树尖上的雪     顶着白雪的树   

15.、妙     空间(方位)       

16.第一句

17.妙在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  妙在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 妙在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妙在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意思相近就行)

阅读《春》选段,回答8—12题 (18分)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 )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 )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着。

8、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有几种说几种): (3分)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⑵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

⑶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

9、第1自然段中的四句话,从人的感觉的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风送暖的景象,请将相关的项目用线连起来。(3分)

第①句 嗅觉 春风轻柔温暖

第②句 听觉 鸟鸣的宛转和笛声的嘹亮

第③④句 触觉 泥土清新的气息

10、如果将第1自然段划分层次,正确的划分是(   )(3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11、文中括号里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3分)

A.混  脑  罩  静默  B.夹  恼  盖  沉默

C.混  恼  笼  静默  D.混  恼  飘  静默

12、“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句话刻画出雨中的树叶和小草的什么特点?(3分) 说一说“逼”字的遣用之妙。 (3分)

8.(1)引用  比喻       (2)拟人       (3)比喻   排比 

9.

第①句         触觉      春风轻柔温暖

第②句         嗅觉       泥土清新的气息

第③④句       听觉      鸟鸣的宛转和笛声的嘹亮

10.B         

11.C

12.青翠、浓绿的特点。极写了小草的青翠,以一个动词达到了形容词达不到的效果。(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20——25题。(12分)

(1)生命是一种过程,你无法超越。

(2) 无论你是出身于豪门深宅还是穷家陋室,向人世间报道的第一声必定是嘹亮的啼哭。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你必须在大人的帮助之下,完成属于你的生命初级阶段的探索;从 ①__的青年到__的中年再到__的暮年,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必然要被时间轮船载着驶向不同港湾。

(3)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4)所以圣人感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有哲人高呼:当机会迎面扑来你牢牢抓住它,你就是天才。

(5)选择是痛苦的。

(6)你要么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让生命在自己手中变成一张白纸,在时间的风里飘来荡去。你要么另辟蹊径,按照预定的设想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哪怕是磨烂双脚也义无返顾。这时你所面对的也许是孤独和寂寞,但你奉献给社会的,也许是科技领域的重大发现,也许是艺术作品带给人赏心悦目的享受,也许什么都没有,只有你生命的充实

(7)作为常人,最重要的是把握你自己。当生命的过程临近尾声时,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你只要说一句:我努力过奋斗过,此生无悔矣,你的生命便结出了虽不丰硕但却饱满的果实。

(8)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比结果重要的多。

20.第(2)段中①②③三处依次应填的一组词是 ( )(2分)

A.、风华正茂 壮心不已 成熟丰稔B.、朝气蓬勃 成熟丰稔 壮心不已

C.、朝气蓬勃 壮心不已 成熟丰稔D.、风华正茂 成熟丰稔 壮心不已

21.第(3)段中“这个过程”是指第(2)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第(4)段中的“圣人感叹”与“哲人高呼”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23.文中哪句话与(6)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照应?(2分)

24.第(8)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分)

2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2分)

(每小题2分,共12分)

20.D

21.幼年 童年 青年 中年(壮年)暮年

22.要点:①珍惜时间,不懈奋斗。②把握机会,掌握命运。

23.我努力过奋斗过,此生无悔矣,你的生命便结出了虽不丰硕但却饱满的果实。24.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25.人生的真正意义在奋斗,奋斗的过程比结果重要的多。

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2分)

人生如瓶

①“人不是可以注入任何液体的空瓶”。这是俄国文学批评家皮萨列夫的一句名言。细细体味,此话看似波澜不惊,却寓意深远,振聋发聩。

②人生就如一只空瓶,但不可随意向里注入任何液体。它如若装满了卑劣和庸俗,决然装不进伟大和崇高;一旦被虚伪和凶残所占据,纯真和善良便无法容身……

③当我们为自己的房子、票子、位子整日忙忙碌碌,当我们的生活一天好似一天,但我们的神经却依然绷的紧紧的,我们的心情依然非常沉重,没有一天感到轻松,感到快乐。这是为什么?

是的,我们的人生之瓶里,如若满装着欲望和为之奋争不息的操劳,当然无法容纳安宁和详和,塞满了无穷无尽的浮躁与烦恼,宁静与欢愉当然被驱逐得无影无踪。

⑤一个想献身于人类公益事业的人,他必将无暇去顾及自己物质上的私利。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她和比埃尔﹒居里新婚燕尔,搬进了五层楼上的三间小屋。他们的会客室里,只摆着一张餐桌和两把椅子。后来,居里的父亲来信对他们说,他准备送给他们一套家具,问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家具。看完信后,居里若有所思的说:“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

⑥居里对新婚妻子说:“不要沙发可以。我们只有两把椅子,再添一把怎么样?客人来了可以坐坐。”

⑦“要是爱闲谈的客人坐下来,又怎么办呢?”居里夫人提出反对意见。

⑧最后他俩决定,不再添置任何家具了。后来,客人来了,看见只有主人两把椅子而没有他的座处也只好说完事就走。正如居里夫人后来所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正因为他们远离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才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攀上了光辉的顶点。

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潜心学问,心无旁骛,失志不渝。钱钟书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学者,他一生只钟情于书,博闻强识,学贯中西,辛勤探索,著作修身,饮誉海内外。他一生深居简出,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他拒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重金聘请并拒绝法国政府授予的勋章,拒当“东方之子”。一次英国女王访问中国,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钱钟书出席,他竟称病辞掉。事后有人私下问及此事时,钱钟书道:“不是一路人没有什么可说的。”真是大智若愚。

⑩人生之瓶,注入高尚与纯粹,人的一生将显得光明磊落,冰清玉洁。

15.“人生如瓶”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文中列举居里夫人的事例,意在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第④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8.作者是从哪两方面体现钱钟书“心无旁骛,失志不渝”的?(2分)

19.请你就本文再提出一个问题并作答。(不要与上面问题重复)(4分)

15(2分)人生就如一只空瓶,但不可随意向里注入任何液体。

16(2分)一个想献身于人类公益事业的人,他必将无暇去顾及自己物质上的私利。

17(2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文问题的回答,又引出下文列举的事例,是对下文内容的总提。

18(2分)他一生只钟情于书,他一生深居简出,甘于寂寞,淡泊名利。

19(4分)略

课外阅读(共计11分)

小小的米兰花

小小的米兰花,细微得像碎玉米的米兰花。你总是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小小的米兰花,你(牵引、 牵扯)出我多少衷心的思念。看见你,我总是想起小学时第一个老师,那个美丽、和蔼,像大姐姐一样的老师。她总是把着我的手写字,她的手总是暖烘烘的。有一次我生病了,她把脸紧紧贴着我的面颊,轻柔的发丝抚爱着我,我心中(洒入、注入)了永存的暖流。在大雨滂沱的时候,她还送我回家,背着我涉过那条湍急的小河。至今,那条小河还常常从我心里流过,我分明看到小河的浪花飞溅到老师那美丽而和蔼的脸上。

为了山村小学的明天,她散发出全身的清香,飘进农家的幢幢木房,了解我们学习中的疑难,帮助我们攻下一道道难关,直至夜深人静。此时,她却压住阵阵发痛的腹部,拖着蹒跚的脚步(一步一挨、一步三回)地返回在乡间的小路上。啊,敬爱的老师,我多么想放声为您高唱一曲颂歌!

岁月的波涛冲走了我许许多多关于花的回忆,可是小米兰那淡淡的清香却永远(飘溢、飘洒)在我心中……

1、将文中括号内恰当的词语用“——”划出。(每空0.5分,共2分)

2、写近义词: 颂歌( )疑难( ) (每空0.5分,共2分)

写反义词: 高唱( )细微( )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或造句:(每空1分,共2分)

(1) 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滂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划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2分)

5、本文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实际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6、读完短文,你想起了哪些赞美老师的语言?请写两至三句。(共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小小的米兰花_

小小的米兰花,细微得像碎玉米的米兰花。你总是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小小的米兰花,你(牵引、 牵扯)出我多少衷心的思念。看见你,我总是想起小学时第一个老师,那个美丽、和蔼,像大姐姐一样的老师。她总是把着我的手写字,她的手总是暖烘烘的。有一次我生病了,她把脸紧紧贴着我的面颊,轻柔的发丝抚爱着我,我心中(洒入、注入)了永存的暖流。在大雨滂沱的时候,她还送我回家,背着我涉过那条湍急的小河。至今,那条小河还常常从我心里流过,       

我分明看到小河的浪花飞溅到老师那美丽而和蔼的脸上。

为了山村小学的明天,她散发出全身的清香,飘进农家的幢幢木房,了解我们学习中的疑难,帮助我们攻下一道道难关,直至夜深人静。此时,她却压住阵阵发痛的腹部,拖着蹒跚的脚步(一步一挨、一步三回)地返回在乡间的小路上。啊,敬爱的老师,我多么想放声为您高唱一曲颂歌!

岁月的波涛冲走了我许许多多关于花的回忆,可是小米兰那淡淡的清香却永远(飘溢、飘洒)在我心中……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__小小的米兰花___________答案不唯一

2、将文中括号内恰当的词语用“——”划出。

3、写近义词: 颂歌(赞歌    )疑难(困惑  ) 答案不唯一

写反义词: 高唱(低语  )细微(硕大   )

4、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或造句:

(1)蹒跚:_爷爷蹒跚地向我走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滂沱:今天下起了滂沱大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划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6、本文通过写__米兰花_______________,实际赞美了____老师的高尚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短文,你想起了哪些赞美老师的语言?请写两至三句。答案不唯一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阅读文章《犹大的面孔》,完成21-26题。(共10分)

犹大的面孔

安德鲁

①几世纪前,一位大画家为西西里城里一大教堂画幅壁画,画的是耶稣的传记。他费了好几年功夫,壁画差不多都已画好,就只剩下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儿时的基督和出卖耶稣的犹大。

②有一天,他在老城区里散步,看见几个孩童在街上玩耍,其中有一个十二岁的男孩,他的面貌动了这位大画家的心,就像天使——也许很脏,却正是他所需要写生的面庞。

③那小孩被画家带回了家,日复一日,耐着性子坐着给他画,终于画家把圣婴的脸画好了。

④但是这位画家仍然找不到可以充当犹大的模特儿。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他深怕这一幅杰作会功亏一篑,所以继续不断地物色。

⑤这幅杰作没有完成的情形,传遍遐迩。许多人自以为面目邪恶,都毛遂自荐,替他充当犹大的模特儿,但都不是老画家心中的犹大:不务正业、利欲熏心、意志薄弱的人。

⑥一天下午,老画家照常到酒店喝酒,正当自斟自酌的时候,一个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人摇摇晃晃地走了进来,一跨进门槛就倒在地上。“酒、酒、酒”,他乞讨叫嚷。老画家把他搀起来,一看他的脸,不禁大吃一惊:这副嘴脸仿佛雕刻着人间所有的罪恶。

⑦老画家兴奋至极,就把这个放浪的人扶了起来,并对他说:“你跟我来,我会给你酒喝,给你饭吃,给你衣穿。”

⑧现在,犹大的模特儿终于找到了,于是老画家如醉如狂地一连画了好几天,有时候连晚上也都在画,一心要完成他的杰作。

⑨工作正在进行的时候,那个模特儿竟起了变化。他以前总是神志不清,没精打采的,现在却神色紧张,样子十分古怪。充血的眼睛惊惶地注视着自己的画像。有一天,老画家觉察到他这样激动的神情,就停了下来,对他说:“老弟,你有什么事这样难过?我可以帮你的忙。”

⑩那个模特儿低下头,手捧住脸,哽咽起来了。过了很久,他才望着老画家说:“您难道不记得我了吗?多年以前,我就是您画圣婴的模特儿。”

21、画家为什么要选那个十二岁的男孩做儿时基督的模特?(1分)

22、多年之后,画家为什么要选那个酒鬼做犹大的模特?(1分)

23、你认为可爱的男孩按正常发展,将来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什么原因使可爱的男孩变成了一个可恶的酒鬼?(2分)

24、第9段中对酒鬼的神态变化进行了描写。试展开现象,用简洁的语句描写此时酒鬼的心

理活动。(2分)

25、酒鬼为什么要“手捧住脸、哽咽起来”?(2分)

26、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你认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才能健康成长?(2分)

[de181e32518dd27d.jpg]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20题。(共9分)

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400多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像。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学的最小的零头都不到吧!不知怎么,我回忆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记得那时灯已熄了,我们在__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我和领队的那个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子却忽然哭了起来。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那么多,可我什么也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个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子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假如一生可以划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是又一个新的开始。

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徜徉,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有时,并不急着翻检借阅,只在书垛给我留出的窄窄小径上慢慢地走来走去,以目光抚爱每册图书。中文的、英文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语言,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渐渐地,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悦,安详。

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里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我眼前,我开始思索,开始怀疑,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16、用一句话简要的概括选文的内容。(1分)

17、“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两句雄壮“誓言”的意思是什么?(2分)

18、“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如何理解“涌”字的含义? (2分)

19、作者在北大图书馆面前为什么会想起过夏令营时的小女孩来? (2分)

20、同在北大图书馆,为什么作者一开始感觉“几乎绝望”后来又感觉“沉静、愉悦、安详”? (2分)

[bea1336e67953d2f.jpg]

人性的爱抚

这是个不大的小镇。中午的街道寂寥无人。树叶都打着卷,暗淡而倦怠地耷拉着。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未感觉到,就消逝在热气中了。

店铺的男人不禁有些困乏,趴在柜台上打起盹儿来。朦胧中,他被一阵声音惊醒。靠门的地方,一个年轻人正向里边探头探脑地张望着。他正要问些什么,年轻人突然又退了出去。他警惕地四下打量了一下自己的铺面,发现并无异样。他正要继续打盹,年轻人又探头进来。

“你要买点什么?”他不失时机地问。

“我,我……”年轻人有些慌乱,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他觉得事情有些蹊跷,就仔细打量起这个年轻人:除了满身的疲惫和蓬乱的头发外,穿戴还算整齐;最显眼的,是他背后的那把古琴,颜色红红的,像一簇火焰在燃烧。

“你到底有什么事?”这次问话时,他故意让自己的语气变得耐心些。

“我,我是个学生,要参加来年高考,考试之前,我想去市里师范学校找个老师辅导辅导……”男人很机敏:“那你是问去市里的路吧?”

“不,不,我不是……我父亲老早就去世了,母亲养我已经很吃力了,我想,我想为您弹支曲子……”年轻人似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和勇气。

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刚要开口,突然帘子一撩,从里屋走出一个睡眼惺忪的女人。“出去,出去,你们这号人我见得多了,无非就是编个谎话骗钱,没门!”女人说话像连珠炮一样。

男人似乎没有听到女人在说些什么,他起身把自己坐的凳子拿过来,轻轻地放下:“孩子,坐下来,弹一曲吧。”然后便静静地站立在一旁,欣赏而又专注地看着年轻人。乐声响起,偌大的店铺里,顿时像有一股清泉汩汩流淌,又似有一阵清风幽幽吹拂,时而低沉,时而绵长,营造出一种高雅曼妙的意境。

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就在他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时,女人快步上前,一把按在抽屉上,又开始数落起来。男人有些不耐烦了:“我不相信他是个骗子,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几年后,一位在音乐上颇有造诣的老师,在大学课堂上为学生讲起了这个故事:“……我在去那家店铺前,已经去了很多家,但都被轰了出来,冷眼、嘲笑甚至是谩骂,几乎使我丧失了继续求助的勇气。其实,不瞒大家……那个中午我看到店铺里的男人睡着了,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偷一笔钱,甚至我当时想,即使在这里不成功,我也要在下一个地方得到它。然而那个男人平和地接纳了我,他给了我钱,更重要的是,他那句‘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像一道耀眼的光芒,映照在我的心灵深处,荡涤着我内心的尘垢,把我从那个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是的,”他说,“一颗在困境中的心灵本已脆弱,但在人性这双大手的爱抚下,即将跌倒的生命又重新站了起来,因为没有一个灵魂自愿蒙尘。” (选文有删改)

12.开头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2分)

13.第段中那位老师说他当时“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前文的哪些具体描写可以看出他当时有过“邪念”?(3分)

14.文中两次描写店铺女主人的作用是以女主人的反衬男主人的。(2分)

15.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下面两个问题。(4分)

(1)第8段中写道“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此时男人明白了什么?(2分)

(2)第10段中写道“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此时男人又明白了什么? (2分)

16.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链接材料,围绕“当今社会需要‘人性的爱抚’”这个话题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见解深刻,理由充分,字数不超过100字)(3分)

【链接材料】(1)2010年3月23日,郑民生在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手持水果刀刺向13名小学生,致使8人死亡,5人重伤。据了解,郑民生曾是延平区马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2009年6月辞职后,屡次求职未果,生活日益窘迫,他一直未成家,与家人、邻里关系也不融洽。心理学家认为:在排除患有重度精神疾病的情况下,一个人在物质上、精神上屡遭挫折时,如果无法及时调整心理冲突,就会出现过激行为。

(2)近期,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连续发生员工坠楼自杀事件,人们在悲叹生命逝去的同时也不禁要问:这种高频度的坠楼自杀事件发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一些心理学专家通过调研发现:管理方法简单粗暴、劳动强度大、长期被漠视、身心疲惫无法排解以及性格孤僻、情感受挫、家庭突遭变故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12.故事情节:雕像被拒(雕像失败)     心理状态:兴奋(惊喜)   淡定(淡然、淡泊)

[本题要求理清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变化两大内容。本文共有10段,按照表格给出的情节四分法,抠掉“接了桩大买卖”“想起母亲,感受母爱”“成为大师”三部分情节,那么空白部分情节集中在了第⑤段,而该段讲述的情节是“雕像被拒(雕像失败)”。而与情节对应的人物心理,仔细探究,抠掉“沮丧”“感动”,那么就可以总结出开始的“兴奋(惊喜)”和最后的“淡定(淡然、淡泊)”。]

13.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石匠看重名利的心理;同时与后文石匠“忘记”自己的名字形成对比。(细节描写,是对某部分情节放大的描写,往往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在刻石像的过程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写石匠为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石匠重名利的心理。同时这个情节,与后文石匠“忘记”名字,不再重视名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4.A(A项中“这是一次机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探究,会发现:在石匠看来,这是一次出名的机会,而非提高雕刻技艺的机会。所以该项错了。)

15.要点:能围绕“具备高超的技艺”“淡泊名利”“真情(忘我)投入”三个要点做答即可。

(文中的石匠最后被人称为大师,一是因为他雕刻的石像逼真传神,这体现了他具备了高超的技艺。二是他已经不在乎在石像上刻下名字,说明他已经淡泊名利了。三是在雕刻过程中,因为忘我投入,所以最终雕像感动了顾客。从这三个角度,同学们可以扩展开分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