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朵一朵的阳光》,完成17~20题。(20分)
一朵一朵的阳光
周海亮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蚂蚱。他穿过一条狭窄的土路,土路的尽头,趴着一座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男人在小屋前站定,擦一把汗,喘一口气,轻轻叩响铁锈斑斑的门环。少顷,伴随着沉重的“嘎吱”声,一个光光的暗青色脑壳出现在他的面前。
“你找谁?”男孩扶着斑驳的木门,打量着他。
“我经过这里,迷路了。”男人专注地看着男孩,“能不能给我一碗水?”他目送着男孩进屋。然后在门前的树墩坐下。
男孩端来了水。男人把一碗水一饮而尽。那是井水,清冽,甘甜,喝下去,酷热顿消。男人满足地抹抹嘴,问男孩:“只有你一个人吗?你娘呢?”
“她下地了。”男孩说,“她天黑才能回来,回来的路上她会打满一筐猪草;回来后还得做饭,吃完饭她还得喂猪,或者去园子里浇菜……除了睡觉,她一点儿空闲都没有。今天我生病了,我没陪她下地。”
“你生病了吗?”男人关切地问他。
“早晨拉肚子。不过现在好了。”男孩眨眨眼睛说。
“你今年多大?”男人问他,“七岁?”
“你怎么知道我七岁了?”男孩盯着男人。
男人探了探身子,他想摸摸男孩青色的脑壳。男孩机警地跳开,说:“我不认识你。”
“你们怎么不住在村子里了?”男人笑笑,手僵在空中。
“本来是住在村子里的,我爹和别人打架,把人打残,跑了,娘说她在村子里抬不起头,就搬到山上来。娘说他的罪,顶多够判三年,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就出来了……可是他跑了。”
男孩又给男人一碗水,男人再次喝得精光。燥热顿消,久违的舒适从牙齿直贯脚底。男人将空碗放在树墩上,问男孩:“你和你娘,打算就这样过下去吗?”
男孩仰起头:“娘说,在这里等爹。”
“可是他逃走了。他怕坐牢,逃走了……你们还能等到他吗?”
“不知道。”男孩说,“我和我娘都不知道。可是娘说我们在这里等着,就有希望。如果他真的回来,如果他回来以后连家都没有了,他肯定会继续逃亡。那么,这一辈子,每一天,他都会提心吊胆……”
“就是说你和你娘仍然在乎他?”
“是的。他现在不是我爹,不是娘的男人。”男孩认真地说,“可是如果他回来,我想我和我娘,都会原谅他的。”
男人叹一口气,站起来,似乎要继续赶路。突然他顿住脚步,问男孩:“你们为什么要砍掉门前这些树?”
“因为树挡住了房子。”男孩说,“娘说万一哪一天,你爹知道我们住在这里,突然找回来,站在山腰,却看不到房子,那他心里,会有多失望呐!他会转身就走,再也不会回来吧?娘砍掉这些树,用了整整一个春天……”
男人沉默良久。太阳静静地喷射着火焰,世间的一切仿佛被烤成了灰烬。似乎,有生以来,男人还是头一次如此畅快地接受这样炙热的阳光。
他低下头,问男孩:“我能再喝一碗水吗?”
这一次,他随男孩进到屋里。他站在角落里,看阳光透过窗棂爬上灶台。
“看到了吗?”男孩说,“灶台上,有一朵阳光。”
“一朵?”
“是的,娘这么说的。娘说阳光都是一朵一朵的,聚到一起,抱成团,就连成了片,就有了春天。分开,又变成一朵一朵,就有了冬天。一朵一朵的阳光聚聚合合,就像世上的人们,就像家。”男孩把盛满水的碗递给男人,“娘还说,爬上灶台的这朵阳光,某一天,也会照着爹的脸呢。”
男人喝光第三碗水。他蹲下来,细细打量男孩的脸。男人终于流下一滴泪,为男孩,为男孩的母亲,也为自己。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哽咽着,塞给男孩。他说:“从此以后,你和你娘,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可是你们,至少,还得等我三年。”
照片上,有年轻的男人、年轻的女人,以及年幼的男孩。
男人走出屋子,走进阳光之中。一朵一朵的阳光,抱成了团,连成了片,让男人不想再逃了……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
18.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画线句和加点词。(6分)
①下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蚂蚱。
②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表现了男人怎样的心理?(3分)
男人探了探身子,他想摸摸男孩青色的脑壳。男孩机警地跳开,说:“我不认识你。”
“你们怎么不住在村子里了?”男人笑笑,手僵在空中。
19.“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答两点即可)(6分)
20.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17.(4分)示例一:负罪逃跑(伤人外逃、犯错外逃)的男人(1分)在妻子的宽容善良或亲情(爱、家人、妻儿、妻子)的感召下醒悟(2分),决定自首。(认罪伏法后回家好好生活。)(1分)
示例二:妻子的宽容善良或家人(妻儿)的爱(2分)唤醒了负罪逃跑的男人(丈夫)(1分),男人决定自首。(认罪伏法后回家好好生活。)(1分)。
18.( 6分)(1)(3分)①渲染天气的炎热;②突出男人在烈日烘烤下痛苦难忍的感受;③与下文三次描写男人喝水后的清凉舒适感觉照应;④突出逃跑在外的男人处境艰难;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男人向男孩要水喝埋下伏笔。(3分。答到一点得1分,答到二点得3分,意近即可。)
(2)(3分)看到多年未见的儿子时,对儿子的爱抚(关爱)、愧疚(能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和遭到儿子拒绝的尴尬之情(难为情)(1分)。
19.(6分)示例:①勤劳。从早到晚忙农田,忙家务,一点空闲都没有。 ②宽容(善良)。原谅丈夫错误行为,撑起家庭,执著等待丈夫回来。 ③坚强。丈夫负罪逃跑,面对压力,她没有倒下,独自抚养儿子,撑起家庭。 ④乐观。坚信负罪逃跑的丈夫会回来自首(坚信爬上灶台的这朵阳光,有一天,也会照着丈夫的脸。或:坚信家人的亲情能唤起丈夫对家庭的热爱,唤醒丈夫敢于承担罪过的勇气)。 ⑤执著。坚持几年等待丈夫回来,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 ⑥细心。担心丈夫回家后,因为门前大树遮挡,看不到房子而失望回去,砍了门前树。 ⑦爱家(重视亲情):丈夫负罪逃跑后,艰难地撑起家庭,守住家庭,等候丈夫回来。(或:她认为家庭成员就像一朵一朵的阳光,必须抱成团,连成片,不能散开。)(谈到两点即可,每点3分,其中人物评价1分,分析2分,评价与分析必须吻合,不一致则以评价为主。)
20.(4分)①篇末点题,与标题“一朵一朵的阳光”呼应;②首尾呼应,与文章开头描写阳光呼应;③点明文章的中心(或篇末点题),亲情的温暖、爱的力量唤醒了负罪逃跑的男人自首;④通过写景暗示家的团圆、爱的力量让男人鼓起勇气,决定自首。(从结构和内容上各谈一点,每点2分)
阅读《浅谈细读》,完成13~16题。(13分)
浅谈细读
杨葵
①一般来说,每个人的阅读都是速读和细读并存。从书的角度而言,有的完全经不起细读,比如很多畅销小说、随笔合集,粗翻翻还行,细读会发现“太水”了;而又有一些书,速读完全读不出好,简直是暴殄(tiǎn)天物。阅读的收效,与阅读速度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这样说,读得细一点,我们才能读出书中特有的意趣。
②去年,买了一本新翻译的《方丈记·徒然草》,这本小书据说在日本家喻户晓,大致相当于中国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书做得很漂亮,拿到手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读得索然寡味,毫无被打动之感。这两天北京连日阴雨,窝在家里无意间挑了这本《方丈记·徒然草》细读,不想这一读完全不一样,突然就字字入心,欲罢不能。两次阅读感受如此不同,主要在于阅读速度。
③书读得太快,像旅人只顾赶路,无暇驻足欣赏沿途美景,而书中字里行间往往美景密布,无数细节动人心魄。 比如《方丈记·徒然草》书中这样的段落——“清早眺望往来冈屋的船只,感到自身如那船后白波,恰盗得满沙弥风情。傍晚桂风鸣叶,心驰浔阳江,效源都督琵琶行。”如速读,就是一堆华丽句子堆砌,必须细读才会读出其中的蕴意。白居易长诗《琵琶行》里写到“枫”,而日语里“枫”字发音同“桂”,所以文中会说“桂风鸣叶,心驰浔阳江”……如此丰盈至美,不细读如何领略?
④在今天这样以更高更快更强为主流价值观的社会,作家写作面临的现实之一是,你费九牛二虎之力推敲文字,使其更精炼,但是读者没有那份耐心,他们反而会喜欢那些“水货”,因为那些废字废句,正好适合了一目十行的粗心。
⑤“速读”和“水货”就像一对黑白双煞,“速读”流行,“水货”才有市场,“水货”反过来又助长“速读”的流行。问题是,我们干吗要读得那么快?
(选自《青年文摘》2014年第4期,有删改)
13.请写出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3分)
14.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中“水货”的意思。(2分)
15.第②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5分)
16.同样是讲“读书”的道理,下面材料能否作为本文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13.(3分) 读得细一点,我们才能读出书中特有的意趣。
14. (2分)粗制滥造的作品(或者:质量低劣的作品,废话成篇的作品,低俗的作品)
15.(5分)论证方法(2分):举例论证(摆事实、事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3分):示例:以自己(两次)阅读《方丈记·徒然草》(不同)的感受为例(1分),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读得细一点,我们才能读出书中特有的意趣”这一中心论点(2分)。
对比论证(3分):示例:将自己第一次速读《方丈记·徒然草》,读得索然寡味,与第二次细读,读得字字入心,欲罢不能(或:将自己两次读《方丈记·徒然草》不同感受)对比(1分),突出强调了“读得细一点,我们才能读出书中特有的意趣”这一中心论点(2分)。(其中分析1分,作用2分)
16.(3分)
示例一:不能(1分)。因为本文论述的是“读得细一点,我们才能读出书中特有的意趣”这一观点( 1分),而材料讲的是“坚持读书大有益处”,二者侧重点不同(1分)。
示例二:不能(1分)。因为本文论述的是“读得细一点,我们才能读出书中特有的意趣”这一观点(1分),而材料讲的是“广泛阅读(略读),粗略了解历史,大有好处”,二者侧重点不同(1分)。
示例三:不能(1分)。因为本文论述的是“读得细一点,我们才能读出书中特有的意趣”这一观点(1分),而材料讲的是“只要读书态度端正,就能挤出时间来读”,二者侧重点不同(1分)。
示例四:不能(1分)。因为本文论述的是“读得细一点,我们才能读出书中特有的意趣”这一观点(1分),而材料讲的是“读书必要性和重要性”,二者侧重点不同(1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①~④题。(8分)
①游览武夷山,最美最qiè( )意的,莫过于在九曲溪中漂流。②九曲溪,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因水绕山行折成九曲而得名。③九曲溪自上而下有九道河湾,像一块无瑕的翡翠。④溪水有时如镜,竹筏轻荡□溪水有时湍急,浪花飞溅。⑤当你乘坐古朴竹筏漂流而下,抬头可观山景,俯首能赏水色,侧耳可听溪声,伸手能嬉浪花。⑥那种yōu( )然,那种闲情,那种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感受油然而生。
①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qiè ( )意 yōu( )然
②根据语境,用合适的成语替换加点的文字。(2分)
③结合语境,在第④句“□”处加上标点符号。(2分)
④划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正确语句写出。(2分)
①(2分) 惬 悠 ②(2分)顾名思义
③(2分)分号(;) ④(2分)那种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感受油然而生。
一碗牛肉面
记忆中,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黄昏,店里来了一对特别的客人—父子俩。说他们特别,是?蛭歉盖资歉雒と耍阂徽琶懿甲胖刂刂逦频膟ǒu( )黑的脸上,一双灰白无神的眼睛茫然地直视着前方。他身边的男孩小心地搀扶着他。那男孩看上去才十来岁,衣着朴素寒酸,身上却带着沉静的书卷气,是个正求学的学生。男孩把老人搀到一张离我收银台很近的桌子旁坐下。
“爸,您先坐着,我去开票。”男孩放下手中的东西,来到我面前。“两碗牛肉面。”他大声地说着,我正在开票,他忽然又朝我摇摇手。
我诧异地看他,他歉意地笑了笑,然后用手指指我身后的价目表,告诉我,只一碗牛肉面,一碗是葱油面。我先是怔了一怔,接着①__________。他叫两碗牛肉面是给他父亲听的,实际上他náng( )中羞涩,又不愿让父亲知道。我会意地冲他笑了,开出了票。他脸上露出了感激之情。
厨房很快就端来两碗热气腾腾的面。男孩把那碗牛肉面移到父亲面前,细心地招呼:“爸,面来了,小心烫着。”自己则端过那碗汤面。
老人却并不着急着吃,只是摸摸索索地用筷子在碗里探来探去,好不容易夹住了一块牛肉就忙不迭地把肉往儿子碗里夹。
“吃,你多吃点。”老人慈祥地说,一双眼睛虽无神,脸上的皱纹却布满温和的笑意。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那个做儿子的男孩并不阻挡父亲的行为,而是默不作声地接受了父亲夹来的牛肉片,然后②__________把肉片夹回父亲碗中,③_________,那父亲碗中的肉片似乎永远也夹不完。
“这个饭店真厚道,面条里有这么多肉。”老人感叹道,一旁的我不由得一阵汗颜。那只是几片④________又薄如蝉翼的肉片啊!
做儿子的这时也趁机接话:“爸,您吃吧,我的碗都装不下了。”“好,好,你也快吃。”老人终于夹起一片肉片,放进嘴时慢慢jǔ jué( )起来。儿子微微一笑,这才大口吞咽他碗里的面。
姨妈(即店老板)不知什么时候也站到了我的身边,静静地凝望着这对父子。这时,厨房的小张端来了一盘干切牛肉,她用疑惑的眼神看着姨妈。姨妈呶嘴示意,让小张把盘子放在那对父子的桌上。
男孩抬头环视了一下,见自己这一桌并无其他顾客,忙轻声提醒:“你放错了吧,我们没要牛肉。”
姨妈微笑着走了过去:“没错,今天是我们开业年庆,牛肉是我们赠送的。”
一听这话,我左顾右盼了一下,怕引起其他顾客的不满,更怕男孩疑心,好在大家似乎都没注意到这一幕。男孩也只是笑笑,不再提问,他又夹了几片牛肉放入父亲的碗中,然后把剩下的装入了一个塑料袋中。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看他们吃完,然后目送他们出门。
这对父子走后,小张去收碗时,忽然轻声地叫起来。原来那男孩的碗下,还压着几张纸币,一共是六块,正好是我们价目表上一盘干切牛肉的价钱,一时间,我和姨妈都说不出话来,只是无声的叹息静静地回荡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1.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内写出汉字。(3分)
2.把下列词语准确地填在横线上(2分)
A.悄无声息B.周而复始C.屈指可数D.恍然大悟
3.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2分)
4.画横线的语句是间接引语,请把它改成直接引语。(2分)
5.“一听这话,我左顾右盼了一下,怕引起其他顾客的不满,更怕男孩起疑心。”这里的“不满”和“疑心”各指什么?(3分)
6.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受?(3分)
略
金色花
] (1)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花、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
(2)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3)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鹏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和空气。
(4)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强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长该有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5)许久后的一个黄昏,我倚着阳台远望,无意中瞥见了这盆仙人掌。它竟横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却忍不住大笑起来。
(6)它的大小掌节歪歪斜斜,怪模怪样,那绿色的掌面,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
(7)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8)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
(9)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10)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十二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1:第四自然段中,开花前的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等花草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阅读本文说一下仙人掌为什么让人起敬。
3:文章中作者把金色花比喻成孩子,谈谈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4: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金色花描写,表达了什么哲理?
1、答案: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海棠、月季、文竹都需要细心呵护才能够生长好。
2、答案:仙人花之前是放弃了,它却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并且开出了美丽的仙人花,拥有顽强的生命,顽强的美丽长久耀眼。
3、 答案:二者都是美丽的,把孩子想像成金色花,以此来赞美孩子的可爱。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4、答案:作者通过拟物的写法,表达了金色花的坚强的品格。
金色花 泰戈尔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从这开始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到这里是画波浪线的句子~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
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1.“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朵金色花?请概括说明。
2.画波浪线句中,妈妈急着找孩子而孩子却“暗暗的在哪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怎样理解孩子的举动?
3 请你概括一下“妈妈”的形象。
4 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春草散章
杨林雪
①连篇累牍,风之笔蘸着水之墨,春草将她绿色的文字刻于春天的大地上。
②冬雪渐消,湿润的泥沼里,草种子就潜心于构思了。春天的诠释在她的横叶竖茎里悄悄拱出地面。
③或章,或篇,或段,或句,写满山坡,写满原野,写满堤边岸头,写满水泽沟壑,甚至写满农家小院的墙头和屋檐——春草任性,最得意于写她的随笔。
④旷野上,树林忙着做插画,野花赶着绣彩图,春草蔓延漫生,更行更远,没有谁能阻得住她行路的脚丫。而鸟在空中配着它的画外音,解说给匆忙行走的云听。
⑤春草珍惜每一寸土地,驱除荒凉,征服贫瘠,以她绿色的大手笔和庄稼汉的锄头较量着:看谁的文章更流芳千古!有时候春草忍不住顽皮,悄悄钻在庄稼行里闹一闹,结果常给严谨认真的农人发现,一锄头钩了出来:“你来掺和啥?这儿不是你歇脚的地方。”草扮个鬼脸儿仍回田头地角扎根。
⑥春草素朴天真,她淡漠都市的豪华,却甘愿将她的脚步不断伸向浩瀚无边的沙漠,为饥渴的旅人们寻找生命的甘泉水。
⑦在一望无际的千里牧场,春草更是热情奔放,恣意抒写,淋漓尽致挥洒她绿色的畅想!春草且行且止,收放自如,天涯海角,迤逦而行。文章可谓篇篇华美,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⑧春草深懂得自己的使命,她从不嫉妒农民沉甸甸的收成,也不在乎野火会不会烧尽她全部的卷稿。冬去春来,她只是饱蘸生命的浓墨,在稿纸一般的广袤大地上,不停地写啊,写啊,写!
1.全文构思的着眼点是将春草的生长比拟为一个女孩在________,贯串全文的一个字是________,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词语,都以系列暗喻的方式紧扣着这一点。
2.第③、④、⑤、⑥、⑦段使用________顺序,首先________,其余依次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8段中的文字使你想起哪首诗?默写这首诗前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1.写文章“写”“风之笔”“水之墨”“横叶竖茎”“卷稿”“稿纸”“浓墨”2.总分总写 旷野 田头地角 沙漠 牧场 3.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荷叶母亲/冰心
①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②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③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的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④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hàndàn),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⑤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了,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qī)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⑦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⑧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
荷叶母亲 阅读题:
1.作者为什么要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
2.本文用什么方法引出对家庭的回忆的?
3.最后一段蕴含作者怎样的心情?
4.倒数第2段她深受感动,为什么?
1.作者先将九年前与祖父在自家庭院赏莲写出,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2.本文用触景生情的方法引出对家庭往事的回忆.
3.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无私,抒发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和爱恋之情.(差不多就行)
4.因为荷叶倾侧过来覆盖红莲,正如母亲为儿女遮风挡雨,荷叶无畏无惧地为红莲遮蔽风雨.作者被感动了.大雨来临,荷叶会自觉地保护荷花,就像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纯洁的母爱,总在我们遇到风雨的时候悄然而至,给我们慰藉和力量;无私的母爱,将永远保护我们,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母亲无私的帮助自己.
我们是一家人
(1)我进中学那年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2)当时,我在学校的交际圈不小,有位姓毛的圈内女生是个孤女,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每月拿一笔救济金自己安排。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
(3)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__示威,饿了一顿。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当晚,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有了这个朴素的分配,我想就不会沦为挨饿者。
(4)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5)我还和姓毛的孤女一起去小吃店,对面而坐。虽吃些简单的面食,但周围都是大人,所以感觉到能和成年人平起平坐,心里还是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
(6)这样当了半个来月单身贵族后,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我仿佛只是个寄宿者。有时,我踏进家门,发现家人在饭桌上面面相觑,心里就会愣一愣,仿佛被抛弃了。
(7)天气忽然冷下来,毛姓孤女患了重感冒,我也传染上了,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没了,出了校门就奔回家。
(8)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下来,深深地感觉到与亲人有隔阂、怄气,是何等的凄楚。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
(9)可惜,事违人愿,因为一项特殊的事,离一个月还剩三天, 身无分文了。我想向那孤女朋友借,但她因为饥一顿,饱一顿,胃出了毛病,都没来学校。我只能向母亲开口借三天伙食费。可她对这一切保持沉默,只顾冷冷地看我。
(10)被母亲拒绝是个周末。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中午时,感觉双膝发软。那时的周末,中午就放假了,我没有理由不回家,因为在街上闻到食物的香味,更觉得饥肠辘辘。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
(11)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地递给我一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12)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常说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13)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
(14)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15)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我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16)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选自《中国当代散文精华经典阅读》,作者秦文君,有改动)
阅读题
19.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20.“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感情,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请你在文中找出三个“我有叛逆倾向”的例子,简要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结合上下文简要描述一下(11)段画线句子中“犹豫”一词表现的人物内心活动。(2分)
22.选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2分)
23.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第(10)段中“母亲没去上班”的原因。(2分)
24.选文用“我”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25.你的身边或许就有与“我”一样有“叛逆倾向”的青年,请你以朋友的身份给他(或她)写几句赠言,帮助他(或她)走出误区。(3分)(不得少于30字。如果写得精彩,奖励1分,本题最高可得4分)
19.选文记录了“我”在母亲的帮助下,改变了“叛逆倾向”,最后回到了温暖的家的经历。
20.(1)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
(2)向往毛姓女生的单身生活。(或向往自己做主的豪气)
(3)受母亲责怪后,__示威,饿了一顿。
21.不吃吧,自己正饥饿难忍;吃吧,又怕给家人留下笑柄。
22.“我”对“我们是一家人”这句话认识的变化。
23.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
24.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25.有帮助作用2分,语言通顺、流畅1分,写得精彩奖励1分,此题最多可得4分。
①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果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②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③我手里搭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么?一定不会了。
7、与第一段中“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相照应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8、“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想一想,“妈妈的眼睛”是什么样的眼神?
9、爸爸妈妈执意让“我”取回羚羊,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10、课文与第③段文字相照应的是哪一段?
7、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8、应该是有恐慌、焦急、气恼和期盼的眼神。
9、同意奶奶的观点。奶奶更懂道理。她也知道羚羊贵重,但是,她更懂得执意让孩子取回羚羊,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多不好,对孩子间的感情影响多不好,对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多不好。她把情义看得重于财者物是深明情理的。
10、课文倒数第3段:“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咱俩还是好朋友’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