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念

简答题:

(1)请阅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语句回答,作者认为做事情必须要有什么精神?

(2)阅读第二自然段,然后思考作者以蚕作比意在说明什么?

(3)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交流。

①对于科学的研究,给人们的感觉是枯燥的,可是居里夫人却用了近五十年的时间一直致力于对真理的探索,你认为这种动力源自哪里?

②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4)阅读第四自然段。

①用原文回答,居里夫人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②从这段的叙述中可看出居里夫人怎样的人格?用四个字来概括。

(5)阅读第五自然段。

①画出居里夫妇放弃申请“镭”的专利的原因,你如何看待居里夫人的这一做法?

②同桌讨论,你怎样理解“我的惟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里,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6)居里夫人的丈夫皮埃尔·居里1906年悲剧性地死于车祸,这对居里夫人来讲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打击。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从居里夫人的字里行间,去体会那种深沉的怀念。思考并回答,面对如此巨大的悲痛,居里夫人又是如何做的呢?表现了她怎样的人生态度?

(7)品读文章最后一段。

①体会“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②学生讨论:怎样才能使学习变得不再是负担?

(1)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2)说明集中一个目标,勤奋地工作,这也是居里夫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3)①这种动力来源于对科学事业的浓厚的兴趣,强烈的爱。

②正是对科学、对知识、对真理的渴求,才使得原本“孤独的求学岁月”成为了“美好快乐的记忆”。

(4)①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

②不慕虚名。

(5)①“在科学方面,我们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对于一件忘我的事业的进展,受了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正是居里夫人这种纯粹的为真理、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才决定了她成为一位科学巨人。

②自由,对居里夫人来讲来之不易。不受外界干扰,自由地在科学的海洋中探索遨游也就成了她惟一的奢望,体现了居里夫人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热爱科学。

(6)居里夫人继续坚持不懈地进行自己的研究工作,继她丈夫之后任索尔本大学教授,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女教授。这些都表现了居里夫人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心态。

(7)①这源于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事业的衷爱,对它的极大兴趣。非凡的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对科学有着非凡好奇心的女性。

②培养学习兴趣。

《白兔和月亮》简答题:

(1)白兔得到月亮之前,欣赏月色的心情是怎样的?

(2)白兔得到月亮后,赏月的心情变成了什么样?

(3)王子在落难之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4)落难之后的王子,对人生的灾难有了怎样的感悟?

(1)无忧无虑地嬉戏,心旷神怡地赏月。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神韵。

(2)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3 )“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4)“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简答题:

(1)《行道树》第3自然段里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这份痛苦带来怎样的深沉?

(3)行道树的这份深沉与痛苦就是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4)《第一次真好》第1段中的“景色”并不见得很美,为什么“我”却把它比喻成一幅秋日风情画?(可摘引文中原句回答)

(5)第4段中“我和孩子们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中的“眼巴巴”写出“我”和孩子们的什么心情?(答案不得超过10个字)

(6)第5段中“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在文中是指哪一次?(答案不超过10个字)

(7)作者在文中详细提到的第一次的经验有哪些?

(8)“第一次”给作者奇妙的感觉是什么?(可摘引文中语句回答)

(9)作者在文中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10)下面两个句子意思相同,但第①句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①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自己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喷气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

②第一次去露营、自己动手做饭、坐火车、坐喷气机、看见雪、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

(11)《行道树》中“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

(12)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好像有点矛盾?不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①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②因为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

(2)制造清新,勤生绿叶,献出浓阴,给市民带来快乐。

(3)“以苦为乐”,“奉献精神”。

(4)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

(5)急切的盼望。

(6)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

(7)第一次看到果实丰硕的柚子树和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

(8)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9)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10)第①句表达效果好,因为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语气强烈。

(11)这是假设,“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12)原因:①因为“忧愁”是说它有抖不落的烟尘,人们不重视它;“快乐”说的是它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

②“忧愁”是因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是因为“我们”能“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阴”为城市制造清新。“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晶。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知识迁移:

坚 持

点 点

①“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但要获取成功,其实还需要好好地坚持到底。如果坚持不到终点,就会失去差不多全部的意义。所谓“笑到最后的笑得最好”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功亏一篑”也是这个意思。

②A.人的一生必须通过不断 a (争取、竞争、抗争)才能获得一些机会,才能拥有一丝希望。机会仅仅是一种幸运,希望也最多不过是挂在高处的一个奖杯。奖杯的设置只是一种__,__的目的,在于激发我们显示实力。显示实力的过程,常常需要忍耐。

③B.人都是些欲望的,为了实现某一个预定的图谋,最容易心急如焚,火烧火燎。这实际上是很难归入 b (抗争、竞争、竞技)范畴的,在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身上只不过是一种浮躁和慌张而已。滴水不求朝夕之效,故能坚持到穿石的日子;穿石之后,依然平心静气,坚持着自己的步伐。这就是沉着。沉着拒绝急功近利,所以才会勾起人们的长久怀念,所以才会对所有的人永远地发挥作用。

④C.因为它常要我们把头埋得很低,要把眼光盯在脚尖,要把嘴巴腾出来帮助呼吸,于是,就不可能气宇轩昂,就不可能目光“远大”,就不可能慷慨陈词,只能以一副艰难的样子,维护自己的不屈。

⑤D.鲁迅先生非常赞赏虽然是最后一个但仍能坚持跑到终点的人。这样的人在赛程中可能最不引人注目,但却最能鼓舞我们这些虽然平凡但仍要生活的人。其实,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 c (竞技、抗争、竞争)状态来应付我们所有平淡无奇的日子,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⑥坚持是一种品质,需要我们去培养;而坚持的可贵之处,也正在于它可以培养我们的许多品质。

⑦一鸣惊人的人,肯定是默默无闻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豁然开朗的境界,必须得经过一段昏暗狭窄的路程。这之间,最重要的是坚持。

⑧愚公荷担移山,终得天帝相助,达摩__参禅,石壁为之感化。这样的效果,虽是不可企求的,但毕竟是坚持者才会得到的待遇。

(1)结合上下文,从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A. B. C.

(2)下面的句子是从原文中摘出来的,请分别填入相应的方框内。

①坚持下来很不容易 ②坚持的姿势很不壮观 ③坚持体现着沉着 ④坚持意味着忍耐

A. B. C. D.

(3)写出下面句子所加引号的作用。

①“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②所谓“功亏一篑”就是这个意思

(4)根据全文的意思归纳“坚持是一种品质”中的“品质”具体指什么。

(1)a.抗争  b.竞争  c.竞技

(2)A.④  B.③  C.②  D.①

(3)①引用  ②突出强调

(4)忍耐、沉着、吃苦、持之以恒、默默无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1.文段按先写 ,再写 ,最后写 的顺序来描绘紫藤萝花,越写越见花的活泼热闹、生机勃勃。(每空限填两个字)

2.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B.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C.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D.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1.花瀑  花穗  花朵

2.B

知识迁移:

感谢生命

李 丹

①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我漫步在北京朝阳门外大街上,忽然发现天空中浑然不觉地飘着许许多多纤维状的白色物,一大片一大片,像下雪似的,但又比雪花更绵薄更柔软,纷纷扬扬,连天扯地。

②我没见过这种东西,不觉诧异,还以为是附近有什么工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由吃了一惊。但看到街上的人们,穿行在这种漫天漫地的乳白色雾中,一副毫不介意泰然处之的样子,任它轻轻地飘在身上,缓缓地从身边擦过,静静地落在脚边的地上,漫不经心地挂在林阴道的树枝上。一时间,大街上像披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白纱。

③时间从春延至初夏,一连好几个月,这些棉絮似的东西,一直在天地间不舍昼夜地飘扬,飞舞旋转,像白云撩动天际,像仙女翩翩起舞的裙裾,铺天盖地弥漫整个京城。我不知它来自何方,也不知北方特有的长风,将它一丝丝、一缕缕地飘送到城外的哪一个山谷,哪一块草地,哪一片湖海。

④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杨絮。依靠风力在传播种子。

⑤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植物自己播种生命的方式,我完全被震撼了。

⑥我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敬仰之情。我无比喜悦地伸出一只手,只一瞬,便有一片悄悄地落入我的手心,像一朵小小的白云,载着希冀的梦幻。我不忍惊扰它美好的梦境,松开手,让它随风飘去。我看见它像一羽洁白的翎毛,在风中纷飞旋舞,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一忽儿左,一忽儿右,像在向我招手,又像在微笑。很快地,它与天空中无数羽毛交融在一起,带着一粒种子的希望,飘向它梦幻的草地与湖畔,去撒下一地可见的生命。

⑦因为有了它,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盎然,充满着活力和勃勃生机。

⑧谁见了这种场面也不会无动于衷,谁都不能不被这种生命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所感动。在它辛劳的飘散中,仿佛听见有一种声音在殷切地呼唤,那是它在呼唤每一粒种子落入黑乎乎的泥土,绽出一株嫩绿的新芽,在春天里疯长,散发着生命的芬芳。这是它的心愿。但是这些成千上万飘飞着的杨絮,也许只有一颗种子能够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浓荫蔽日的参天大树。而其余的种子,因为土地的贫瘠,尽管艰难地生长,终究无法蔚然成荫,便早早地夭折在胚胎中。但它依然如故,年复一年,像候鸟一样,在这个季节从不失约地如期而至,自始至终不间断地潜心这浩大的生命工程的创造与劳动,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⑨我在惊叹这种奇妙无比的生命创造时,又为造物主非同寻常的姿态和慈母般的无私奉献情怀深深折服。

⑩我在想,杨絮日日夜夜不知倦怠地飘送,是因为它生命本能的使然,还是一种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想在创造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葆有一份永恒?是它深谙生命的无常,才将自己所有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最大限度地展示一种生命过程?还是它将生命的价值,隐逸在这令人感泣的茫茫无际的生命绝唱和制造里?

11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人类的生命史。

12《shèng jīng 》上说,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耶和华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亚当,又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条肋骨造成夏娃。因为他们在伊甸园偷吃了禁果,才繁衍了人类,夏娃是众生之母。而唯物论者认为,人是由类人猿衍变而来。人类的生命究竟是以何种形式转化而成,我们从何而来?这已成为千古之谜,不得其解。尽管迄今为止,世上已有无数学者写下皇皇巨著对生命的奥秘这个深奥的科学问题进行最权威的论证和阐释,却没有一种答案能够令人完全满意和毫无质疑地信服。

13其实,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不是人类学家的我们,是用不着在这件事上刨根问底纠缠不休的。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在于:在大自然生命的启悟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

14自古以来,一代一代的人去了,一代一代的人又将生命延续、传承了下来。从医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不过是父精母血基因密码的一次偶然组合,至于为什么在这一个特定的时刻孕育了你,而不是在那一个时刻,为什么把你组装成这番模样,而不是那番模样,这其中一定总有道理。也许这就是人的生命如此纷繁奇异却又无法被人破译的奥妙所在。

15由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生命投之以虔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畏。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只有一次。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不要绝望,只要一息尚存,一切都会慢慢地好起来。要知道,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一种幸运,一种对不公命运勇敢的挑战和蔑视啊!

16感谢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盎然( ) 虔诚( )

(2)文章中描写杨絮飘舞的美的情态的句子有哪些?

(3)第⑤自然段中“我完全被震撼了”的原因是什么?

(4)请你概括第⑩自然段的内容。

(5)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对杨絮感情的变化和递增?

 (1)ànɡ  qián

(2)这些棉絮似的东西,一直在天地间不舍昼夜地飘扬,飞舞旋转,像白云撩动天际,像仙女翩翩起舞的裙裾,铺天盖地弥漫整个京城。

像一朵小小的白云,载着希冀的梦幻。

它像一羽洁白的翎毛,在风中纷飞旋舞,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一忽儿左,一忽儿右,像在向我招手,又像在微笑。

(3)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植物自己播种生命的方式。

(4)对杨絮日日夜夜不知倦怠地飘送原因的推测。

(5)震撼、欣喜、敬仰、惊叹、折服。

知识迁移:

地平线

小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平原,最喜欢骑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向那树丛骑去,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如同仙翁。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

“天边?”

“就是那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不太懂了,以为他骗我,我又对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但我失败了;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我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一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来,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1)本文从下列角度描述“地平线”,请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回答问题。

①形态: (10字以内)

②颜色: (8字以内)

③衬托物: (6字以内)

(2)“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这样说,是因为地平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的“我一天天长大起来”具体指的是什么?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5)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体会?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1)①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线  ②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③树丛在伏着

(2)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方。

(3)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

(4)地平线。

(5)略

空难“见证人”——黑匣子

①空难事故发生后,飞机往往解体,甚至被烈火烧毁。人们到现场救援的时候,总是会寻找一个东西,它的名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对了,这就是被誉为空难“见证人”的黑匣子。它可以给调查人员提供证据,帮组他们了解事故的真相。

②实际上,黑匣子并不是黑色的,而是色调较亮的“国际橘”。这种明亮显眼的颜色,以及记录仪外部的反射条带,使事故调查员在飞机失事后很快找到它。

③媒体很喜欢用“黑匣子”这个名称,但大多数专业人士不这样叫。航空专家通常把黑匣子叫作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

④黑匣子由两个设备构成:飞行数据记录仪和舱声录音器。它们在任何一架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黑匣子通常安装在飞机尾部,这样在飞机失事时,它们才更容易被保存下来。数据记录仪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油流量等数据。舱声录音器记录驾驶舱内的各种声音,包括通话声、发动机声、爆炸声等。黑匣子记录的飞行数据、驾驶舱的各种声音能帮助人们分析事故原因。

⑤黑匣子是由澳大利亚人戴维·沃伦博士发明的。戴维·沃伦博士的父亲死于1934年的巴斯海峡飞机失事,当时戴维只有9岁。20世纪50年代初,沃伦博士萌生了一个念头:制作一个能记录飞行数据和驾驶室对话的装置,用于帮助分析人士了解飞机失事原因。他为墨尔本航空研究中心写了一篇名为《帮助飞机失事调查的设备》的备忘录,并于1956年发明了名为“ARL飞行记忆装置”的飞行记录仪。直到5年后,他的发明才得到广泛关注,该设备最终在英国和美国投产。

⑥黑匣子装有水下定位信标,一旦其感应器接触到水,就开始发射脉冲信号,每秒发射一次,共发射30天,然后会因电池电量耗尽而停止发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给搜寻带来巨大困难。法航447航班失事坠入大西洋后,搜索人员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并打捞起黑匣子。

黑匣子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包含记忆板的关键部分可承受带有钢钉的227公斤的物体从3米的高度砸到它上面。研究人员尝试在1100摄氏度的火中摧毁它,把它放进有压力的盐水罐中或浸入航空燃料中,但黑匣子都安然无恙,所以黑匣子实际上是无法毁灭的。但黑匣子的功能并不像你的手机那样强大。马航MH370事件之后,专家表示,可能是时候为搜集航空数据的手段升级了。当前飞机上的数据记录仪不能与外界进行实时沟通,还没有从大型飞机上传输大量数据的能力。

(选自《读者》2014年第10期,有删改)

18.请根据第①—④段内容,概括说出什么是黑匣子。(4分)

19.为方便飞机失事后查找黑匣子,人们在设计上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20.文章第⑤段讲述戴维·沃伦博士的故事,有何作用?(4分)

21.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用语准确。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做具体分析。(4分)

①它们在任何一架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

②黑匣子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

2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舱声录音器记录飞行速度、高度等数据,记录驾驶舱内的对话和其他各种声音,它能帮助人们对事故原因做出正确的分析。

B.飞行行记录仪发明出来之后,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5年之后在英国和美国开始投产。

C.第⑦段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黑匣子的坚固。

D.马航MH370事件之后,各国都升级了搜集航空数据的手段。

18.黑匣子就是安装在飞机尾部,颜色为色调较亮的“国际橘”,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油流量等数据和驾驶舱内通话声、发动机声、爆炸声等的各种声音,便于飞机失事时便于帮助人们分析事故原因的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

19.外部有反射条带,颜色明亮显眼;装有水下定位信标,一旦触水,就开始发射每秒一次能持续30天的脉冲信号;外部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

20.讲述戴维·沃伦博士的故事,用举例子方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黑匣子发明的原因;同时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吸引读者兴趣。

21.第①句中,“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任何”一词,起限制作用,说明在“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它无一例外都是必备品,不可缺少。“任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②句“通常”一词,也起限制作用,说明大多数情况下,黑匣子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但不排除特别情况,在特别情况下,黑匣子可能也用其他材料包裹。“通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2.C

喜旺的年

谷凡

①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雪花越飘越多,不一会儿,树上和房子上落了白白的一层。喜旺注视着飘落的雪花非常沮丧,是的,他害怕,特别特别害怕这场雪下大,如果这是一场大雪,许多的地方又会不通车。

②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传来,听响声,这鞭炮是世界家放的。再有几天就过年了,是世界的爸爸妈妈从外面回来了。这几年,只要谁的爸爸妈妈从外面打工回来,到家后总是要先放一挂鞭炮。

③喜旺的爸爸妈妈今年过年也是要回来的,自从他知道爸爸妈妈要回来过年的那天起,就天天数日子,兴奋得睡不着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喜旺起床,等喜旺把早饭做好,老天爷居然飘起了雪花。

④喜旺今年九岁了,上小学三年级,本来不是农忙时,早上他是不用做早饭的,可今天他高兴,也想让奶奶高兴。奶奶60多岁了,而且还有高血压,平日里,这个家里只有喜旺和奶奶两个人。

⑤一边做早饭,喜旺一边想着爸爸妈妈会给自己带什么礼物。老实说,他什么都不想要,只要爸爸妈妈能回来过年,他就高兴。有一次同学诬陷他偷书,喜旺和这个同学打了起来,结果被罚站。喜旺觉得自己非常委屈,他特别想念爸爸妈妈。

⑥雪越下越大,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他真想上去用身体挡住天上那个下雪的口子,让雪不要再下了。“喜旺,你爸爸妈妈回来了,快去接哟!”是隔壁二爷的声音。喜旺顾不上丢下手里的书本,转身冲出大门……

⑦喜旺一口气跑到村东头的那条路上,路上安安静静,连爸爸妈妈的影子也没有。就在喜旺忐忑不安的时候,远远地,有两个人影从路的另一头走来……喜旺兴高采烈地迎着那两个人跑去。

⑧近了,又近了,喜旺喘着气,爸爸妈妈就在前面,喜旺笑出了声。跑了一会儿,喜旺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他放慢了脚步,准备就这样迎着爸爸妈妈走过去。喜旺在心里数着,二十一步,二十二步……是他们,就是他们,他日日夜夜想念的爸爸妈妈真的出现了。喜旺走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他想张嘴喊爸爸妈妈,可不知怎么,他居然没有喊出来。

⑨爸爸妈妈走到喜旺身边,脚步匆匆,他们是那样的急切,恨不能一步就跨到家,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然后又急匆匆往前走。

⑩喜旺和爸爸妈妈擦身而过,他们居然没有认出自己。喜旺的鼻子一酸,一股莫名的委屈油然而生。爸爸妈妈已经有3年没有回来过年了,他们走时,自己才6岁,而现在的自己,已经长高长大了。

(11)喜旺还记得,上次爸爸妈妈悄悄离开时,他整整哭闹了一个星期,可不管他怎么闹,就是不见爸爸妈妈的影子。一星期、两星期,一个月、两个月,他就这样跟着奶奶渐渐长大了,大到他们都认不出了。

(12)爸爸妈妈走的第一年,本来要回来过年的,可是没有买到车票;第二年大雪封路;第三年老板要给留下过年不回家的人发红包。想到这些,喜旺的泪水不听话地流了出来。

(13)这个时候,雪住了,看着爸爸妈妈进村的身影,喜旺忍不住哭出声来……他躲到村头的一面矮墙下,呆呆地望着天,想起自己向奶奶要20块钱买的鞭炮还没有放呢!

(14)远处传来奶奶的叫喊声:“喜旺,你在哪里?你爸爸妈妈回来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改)

13.喜旺再见到父母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14.请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删去,再与原句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

15.文中第①③⑥段对“雪”的描写,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作用?(4分)

16.文中第⑨段划线部分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

17.有人说:“留守儿童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扎在每个人柔软的心尖,融不进去拔不出来。”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3.得知父母回家消息后,每天就兴奋得朝思暮想,急切盼望。见父母那一天,害怕雪大,见雪越下越大越揪心;高兴做好早饭后焦急地等待,在忐忑中兴高采烈去迎接父母。见到父母时,因太激动张嘴喊不出爸妈,酸楚委屈油然而生,忍不住哭出声来。

14.原句文字照应前面喜旺“天天数日子”的生活,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喜旺在漫长等待中那种朝思暮想急切盼望的煎熬,表现了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删去后则无法表达出这样的效果。

15.第①段描写雪,表现了喜旺的沮丧害怕心情;第③段反衬了喜旺心情的高兴,暗示了希望心情可能发生的变化;第⑥段以雪越下越大,写出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以雪景衬托人物心情,表现喜旺盼望父母的急切心情,表现了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

16.动作细节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父母盼望回家见到亲人见到儿子的急切心情;喜旺看父母望自己时陌生的感觉,一方面表现了希望的失落感心酸感,另一方面也深刻表现出三年父母未回家,父母和儿子心灵上的陌生感。

17.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的当下存在的普遍现象,外出的父母为了生存,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无奈背井离乡,户口入学等诸多现实问题又只能让留守的儿童无奈地留守家乡。这种空间距离逐渐会演变成亲人间的情感距离、心理距离。就像文中的喜旺,独自留守中盼望父母回家,可回家的父母居然不认识自己,和自己形如陌路。这就是中国当下留守儿童问题的两难境地,谁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两难问题。

阅读《三峡》一文,完成9一12题。(15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略无阙处( ) (2)夏水襄陵( )

(3)不以疾也( ) (4)属引凄异 ( )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12.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4分)

广告语:

9.(1)“阙”通“缺”,空缺;(2)襄:漫上;(3)疾:快;(4)引,延长。

10.(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白色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11.A[

12.连绵三峡奇景,敞开四季温情,三峡欢迎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