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1)文中加点的“这样”指代的是 ,“这么”指代的是

(2)文中两次描写“蚊子吹着喇叭”,对其正确的理解是( )

A.两次描写作用都是一样的,表现了蚊子敢于向狮子进攻的无畏气概。

B.两次描写作用不同,第一次表现蚊子的无畏和勇敢,第二次表现蚊子洋洋自得,骄傲自大。

C.两次描写作用相同,表现蚊子洋洋自得,不可一世的心态。

(3)文中“叹息”一词写出了蚊子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纸上谈兵 B.自食其果

C.夜郎自大 D.骄兵必败

(1)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  用爪子抓,用牙齿咬  (2)B  (3)懊悔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D

一只鹅的羽毛白得令新雪感到羞愧。她为大自然赋予她的这种得天独厚的恩赐骄矜异常,宁愿把自己看作是一只天鹅,而不相信自己原来的出身。她离开自己的同类,孤独而庄重地在池塘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她伸长她的脖子,用尽力气去补救这不争气的短处,一会儿她又设法使自己的脖子变成一个漂亮的曲度,天鹅都具有这种高贵的外观,但是毫无用处,她的脖子过于僵硬了。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变成一只天鹅,依然还是一只可笑的鹅。

(1)天鹅高贵美丽的外观有哪些?

(2)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只可笑的鹅,这个成语是

(1)洁白的羽毛,脖子长,脖子可以弯成一个漂亮的曲度。( 2)邯郸学步

敢于打拼勋章属于你!

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常参加学校的文娱活动。一次,母亲来看我演出大头舞《庆丰收》。演出结束后,我问母亲:“你知道哪个大头娃娃是我吗?”

“左边第四个。”

(好奇、惊讶、奇怪)地看着她。参加演出的共有10个大头娃娃,个头儿一般高,服饰一模一样,动作也被教练调训得极 (规范、规矩、规律)。母亲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你的脚是不是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快结束的时候,我看见左边第四个人微微甩了甩左手,你被什么东西扎疼了的时候就是那样的神情。我就是凭这个认出了你。”母亲说。

在阳光下,我默默地垂着头,幼小的心灵似乎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忽然看到母亲紧搀着我的那只手。如果有10个母亲都只露出这只手,让我于其中去选择母亲,我能认出哪一掌粗糙的痕迹是属于她的吗?不能。

儿女和母亲的爱的出发点、着落面与延伸线永远也不会相同。因为她是母亲,她的眼睛是纯净而深情的海。而我们只是小小的船,永远也走不出她的海。

如果有一天,你的母亲说起你很久以前做出的一件极小的傻事,你不要惊奇她的记忆,在母亲面前,没有奇迹。

(1)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2)用“‖”在原文上将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3)文中加点的“微微”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我”幼小的心灵为什么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5)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含义是什么?因为她是母亲,她的眼睛是纯净而深情的海。而我们只是小小的船,永远也走不出她的海。

(6)请你给这篇文章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题目( )

A.我的母亲 B.走不出深情的海

C.童年往事 D.母亲面前没有奇迹

(1)惊讶   规范

(2)第一部分(1~5):记叙了小时候“我”演大头舞,演出结束后,母亲竟能仅凭一个极细微的动作认出哪个是我。

第二部分:是抒情议论部分,歌颂了母爱的“博大”。

(3)“微微”不能去掉。因为“微微”强调了“我”动作的细微。如此微小的动作,母亲竟能察觉,足见母亲的心细如丝,更能表达母爱的伟大。

(4)因为“我”万万没有想到母亲竟能认出我,而且是仅凭一个细微的动作,母亲的爱给了“我”巨大的震撼。

(5)比喻。将母亲的眼睛比作纯净而深情的海,将“我们”比作小小的船,永远也走不出她的海,强调了母爱永远伴随着自己的孩子,无论你在哪里,都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感觉到她的伟大。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②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③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将文段中所述三个时间发生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①19日晚上9点32分

②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③7月21日上午11点51分

2.从宇航员的行动中,可以看出登月行动非同一般,从描写宇航员行动的语句中,找出体现这一点的两个词语。

3.文中第③段加点的词“这”指代的是

4.为什么说这次登月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5.假设你此时此刻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舷窗,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请以此为出发点,展开联想,写一段二三百字的短文。

6.请以月亮或月光作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烘托人物的高兴、惬意或悲伤、孤独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选取其中的一种来写,50字以内)

1.①宇航员做登月准备。

②登舱降落月球。

③宇航员登上月球。

2.①急忙  ②紧张

3.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时候

4.因为这次登月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

5略

6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练习。

①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②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③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凌沙。④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⑤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⑥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⑦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⑧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⑨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⑩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1)试指出第③句中的一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2)本文段介绍了 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本文段从文字上看,它具有什么特点?

(5)⑤⑥中加点词“一般”“左右”能否去掉?为什么?

(6)本文段主要说明了什么事理?

(1)绫纱

(2)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常在两千米左右的高空,都是很美丽的

(3)打比方、下定义、列数字。

(4)简洁、准确。

(5)不能,去掉以后语言就不准确、不严谨,也就没有科学性。

(6)主要说明了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的特点。

6.知识迁移:

纸器时代

新60世纪90年代,尸体复活技术已十分成熟,于是使考古成为地球上最热门的工作。年轻的考古学家们在南极挖出一具古尸,经鉴定这个人死于旧20世纪90年代,这个时期是旧人类阶段。

科学家们使用尸体复活技术,让这个人“醒”了过来。

考古学家们开始提问了:“在你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人都干什么?”

“挣钱。”

“‘钱’是什么?”

“一种特殊的纸。”

“除了挣钱呢?”

“混文凭。”

“什么是‘文凭’?”

“一种特殊的纸。”

“呃……你们最基本的生活还需要什么?”

“需要有身份证。”

“什么是‘身份证’?”

“一种特殊的纸。”

“那结婚证、驾驶证、工作证、绿卡、职称证书、Internet证书……”

“都是一些特殊的纸。”

不必再发问了,于是考古学家们将这古尸生活的那个时期称为“纸器时代”。

考古学家们做了一篇题目为《新人类诞生史》的论文。其主要论点是:纸器时代是旧人类社会的末期,而后由于一场各种纸造成的灾难,导致旧人类的消亡。而后,才出现了我们——新人类。

(1)结合上下文内容思考“纸器时代”应指的是什么时代?

(2)指出下面引号使用表示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A.让这个人“醒”了过来 B.什么是“文凭”

C.“钱”是什么? D.什么是“身份证”

(3)在本文的作者看来,左右当今社会人们生活的东西是什么?它讽刺了一种什么样的现象?

(4)如何理解“挣钱”与“混文凭”二词?这两词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呢?

(5)这篇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想像、幻想能力,写出了一个应引起人们警觉和思考的问题。该文体裁应是( )

A.童话 B.神话 C.科幻 D.寓言

(1)指的是旧20世纪90年代,即我们当今生活的时代。

(2)A

(3)左右当今社会人们生活的是一堆废纸,它讽刺了纸品泛滥成灾,无形中成为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怪异现象。

(4)“挣”字写出了赚钱的不容易,“混”写出了捞文凭的一种轻松感。这说明当今社会生活的艰难。但艰难之中弄文凭却很容易,说明文凭含水分太多。

(5)C

我的信念

简答题:

(1)请阅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语句回答,作者认为做事情必须要有什么精神?

(2)阅读第二自然段,然后思考作者以蚕作比意在说明什么?

(3)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交流。

①对于科学的研究,给人们的感觉是枯燥的,可是居里夫人却用了近五十年的时间一直致力于对真理的探索,你认为这种动力源自哪里?

②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4)阅读第四自然段。

①用原文回答,居里夫人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②从这段的叙述中可看出居里夫人怎样的人格?用四个字来概括。

(5)阅读第五自然段。

①画出居里夫妇放弃申请“镭”的专利的原因,你如何看待居里夫人的这一做法?

②同桌讨论,你怎样理解“我的惟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里,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6)居里夫人的丈夫皮埃尔·居里1906年悲剧性地死于车祸,这对居里夫人来讲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打击。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从居里夫人的字里行间,去体会那种深沉的怀念。思考并回答,面对如此巨大的悲痛,居里夫人又是如何做的呢?表现了她怎样的人生态度?

(7)品读文章最后一段。

①体会“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②学生讨论:怎样才能使学习变得不再是负担?

(1)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2)说明集中一个目标,勤奋地工作,这也是居里夫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3)①这种动力来源于对科学事业的浓厚的兴趣,强烈的爱。

②正是对科学、对知识、对真理的渴求,才使得原本“孤独的求学岁月”成为了“美好快乐的记忆”。

(4)①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

②不慕虚名。

(5)①“在科学方面,我们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对于一件忘我的事业的进展,受了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正是居里夫人这种纯粹的为真理、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才决定了她成为一位科学巨人。

②自由,对居里夫人来讲来之不易。不受外界干扰,自由地在科学的海洋中探索遨游也就成了她惟一的奢望,体现了居里夫人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热爱科学。

(6)居里夫人继续坚持不懈地进行自己的研究工作,继她丈夫之后任索尔本大学教授,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女教授。这些都表现了居里夫人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心态。

(7)①这源于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事业的衷爱,对它的极大兴趣。非凡的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对科学有着非凡好奇心的女性。

②培养学习兴趣。

《白兔和月亮》简答题:

(1)白兔得到月亮之前,欣赏月色的心情是怎样的?

(2)白兔得到月亮后,赏月的心情变成了什么样?

(3)王子在落难之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4)落难之后的王子,对人生的灾难有了怎样的感悟?

(1)无忧无虑地嬉戏,心旷神怡地赏月。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神韵。

(2)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3 )“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4)“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简答题:

(1)《行道树》第3自然段里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这份痛苦带来怎样的深沉?

(3)行道树的这份深沉与痛苦就是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4)《第一次真好》第1段中的“景色”并不见得很美,为什么“我”却把它比喻成一幅秋日风情画?(可摘引文中原句回答)

(5)第4段中“我和孩子们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中的“眼巴巴”写出“我”和孩子们的什么心情?(答案不得超过10个字)

(6)第5段中“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在文中是指哪一次?(答案不超过10个字)

(7)作者在文中详细提到的第一次的经验有哪些?

(8)“第一次”给作者奇妙的感觉是什么?(可摘引文中语句回答)

(9)作者在文中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10)下面两个句子意思相同,但第①句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①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自己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喷气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

②第一次去露营、自己动手做饭、坐火车、坐喷气机、看见雪、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

(11)《行道树》中“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

(12)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好像有点矛盾?不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①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②因为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

(2)制造清新,勤生绿叶,献出浓阴,给市民带来快乐。

(3)“以苦为乐”,“奉献精神”。

(4)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

(5)急切的盼望。

(6)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

(7)第一次看到果实丰硕的柚子树和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

(8)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9)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10)第①句表达效果好,因为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语气强烈。

(11)这是假设,“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12)原因:①因为“忧愁”是说它有抖不落的烟尘,人们不重视它;“快乐”说的是它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

②“忧愁”是因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是因为“我们”能“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阴”为城市制造清新。“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晶。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知识迁移:

坚 持

点 点

①“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但要获取成功,其实还需要好好地坚持到底。如果坚持不到终点,就会失去差不多全部的意义。所谓“笑到最后的笑得最好”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功亏一篑”也是这个意思。

②A.人的一生必须通过不断 a (争取、竞争、抗争)才能获得一些机会,才能拥有一丝希望。机会仅仅是一种幸运,希望也最多不过是挂在高处的一个奖杯。奖杯的设置只是一种__,__的目的,在于激发我们显示实力。显示实力的过程,常常需要忍耐。

③B.人都是些欲望的,为了实现某一个预定的图谋,最容易心急如焚,火烧火燎。这实际上是很难归入 b (抗争、竞争、竞技)范畴的,在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身上只不过是一种浮躁和慌张而已。滴水不求朝夕之效,故能坚持到穿石的日子;穿石之后,依然平心静气,坚持着自己的步伐。这就是沉着。沉着拒绝急功近利,所以才会勾起人们的长久怀念,所以才会对所有的人永远地发挥作用。

④C.因为它常要我们把头埋得很低,要把眼光盯在脚尖,要把嘴巴腾出来帮助呼吸,于是,就不可能气宇轩昂,就不可能目光“远大”,就不可能慷慨陈词,只能以一副艰难的样子,维护自己的不屈。

⑤D.鲁迅先生非常赞赏虽然是最后一个但仍能坚持跑到终点的人。这样的人在赛程中可能最不引人注目,但却最能鼓舞我们这些虽然平凡但仍要生活的人。其实,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 c (竞技、抗争、竞争)状态来应付我们所有平淡无奇的日子,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⑥坚持是一种品质,需要我们去培养;而坚持的可贵之处,也正在于它可以培养我们的许多品质。

⑦一鸣惊人的人,肯定是默默无闻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豁然开朗的境界,必须得经过一段昏暗狭窄的路程。这之间,最重要的是坚持。

⑧愚公荷担移山,终得天帝相助,达摩__参禅,石壁为之感化。这样的效果,虽是不可企求的,但毕竟是坚持者才会得到的待遇。

(1)结合上下文,从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A. B. C.

(2)下面的句子是从原文中摘出来的,请分别填入相应的方框内。

①坚持下来很不容易 ②坚持的姿势很不壮观 ③坚持体现着沉着 ④坚持意味着忍耐

A. B. C. D.

(3)写出下面句子所加引号的作用。

①“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②所谓“功亏一篑”就是这个意思

(4)根据全文的意思归纳“坚持是一种品质”中的“品质”具体指什么。

(1)a.抗争  b.竞争  c.竞技

(2)A.④  B.③  C.②  D.①

(3)①引用  ②突出强调

(4)忍耐、沉着、吃苦、持之以恒、默默无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