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二(14分)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 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⑾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⑿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充完整记叙的六要素。(2分)
时间:春天 地点:溪边 人物:我、母亲、螃蟹
起因:我想吃螃蟹 经过:
结果:
2.第⑧段中加下划线字“是”是“这样”的意思,请说出它所指代的具体内容。(2分)
答:
3.仔细阅读第⑾段,联想全文想想,为什么我会“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 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2分)
4.第⑨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3分)
5、找出第②段写景的句子,并简要分析其作用。(2分)
6.第⑿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3分)
1.经过: 母亲找螃蟹 结果:母亲放螃蟹(每空1分)
[15a5f248e5c2963a.jpg]2
[7d4ac9792442026b.jpg][c15c2fb630931c0d.jpg]3
4
5.写景句子: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1分)
6.议论抒情(只有议论给1分,只写抒情给0.5分,总共1分)
作用:结构:点题(1分);内容:深化文章中心或画龙点睛(1分)。(意近即可)
现代文阅读一。(12分)
我爱我家
①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父母都在很普通的岗位上工作,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家庭,却处处都充满着幸福的旋律。
②首先是一家之主——爸爸,爸爸是一名教师,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同时他也是一个特别恋家的人,每天下班后的“工作”就是回家,爸爸几乎不在外面吃饭。他总是说:“外面的鱼肉再好吃。也抵不过妈妈的手艺,而且吃得放心。”
③爸爸平时话不多,对事情很执着,只要是他认为对的,若是别人拿不出什么真凭实据,他是不会改变观点的。在学习上,爸爸是我的导师、我的智囊,在家务上是妈妈的好帮手,在滑游戏方面,则成了我的敌手。但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是我的好爸爸。
④然后是美丽温柔的妈妈。我敢说妈妈绝对是一个理家好手,不仅仅对丈夫、女儿体贴,而且对老人也是照顾有加。那次奶奶病了,妈妈几乎每天都要去趟奶奶家,嘘寒问暖的,又是做饭,又是拿一些脏的衣物回家来洗。做这些事情妈妈从没有过怨言,在她的观念中还保留着传统的做规矩:做一个贤惠的妻子。
⑤我把妈妈称为家里的大厨,因为不管是什么材料,在她的手中这么一次换几下,就会变成一道美味菜肴。现在,妈妈也讲究菜的营养搭配、荤素搭配,而且妈妈偶尔还会做一些她小时候吃的菜,吃起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⑥然后是喜欢安静的我,也有,一些贪玩、贪嘴的我。初中生活是很紧张的,但是我有我自己的办法来调整,给自己的一个死党打个电话,谈谈心,这是最好的办法。
⑦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一个宝,当然我也不例外。自从出生的那进起,我便储蓄了一份不薄的亲情。在海上航行时,亲情是我的指南针;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亲情是一片绿荫;而在风平浪静、美丽的港湾中,亲情则是我的海岸。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会陪伴在我的左右。
⑧就这么一个由爸爸、妈妈还有我组成的三口之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却是彼此都相爱的幸福家庭。我爱我家。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2分)
2文中的“爸爸”、“妈妈”、“我”有什么样的特点?(3分)
3第①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4第⑦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海上航行时,亲情是我的指南针;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 亲情是一片绿荫;而在风平浪静、美丽的港湾中,亲情则是我的海岸。”请说说“在海上航 行时”“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在风平浪静、美丽的港湾中”的含义。(3分)
5概括文章主旨。(2分)
1文章思路清晰,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或先写普通的家庭,却处处进了充满着幸福的旋律;再分写爸爸、妈妈和我;最后总写全家人彼次都相爱的幸福。
2.爸爸的特点是恋家、执着、勤劳、智慧,且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妈妈的特点是美丽、温柔和善于理家。我的特点是安静、贪玩、贪嘴。
3.开篇点题,引起下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答出1个给1分。
4.“在海上航行时”指学习和生活中,“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指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困难,“在风平浪静、美丽的港湾中”指平淡的家庭生活。
5.文章记叙家庭生活中爸爸、妈妈和我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家庭生活的爱恋(1分)和对和谐家庭的深情赞美(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8题。(15分)
萧萧池塘暮
(1)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①:烟锁池塘柳。在老家,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呜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2)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3)“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阵春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翠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4)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5)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洌,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6)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啊!”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水凉好个秋。
(7)冬天,村人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提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池塘上空久久回荡。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8)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②。
(9)回到家乡,池塘触目惊心:锅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二层楼房,粗粝的土砖和硬冷的水泥在绿树旁狰狞着;门口塘已被淤泥壅塞,深处没不了8岁小孩,跳水已是不可能了,及至深秋,不用抽放,水就只剩一线了;养鱼塘里没有鱼也没有水,长满肥美杂草,牛可以在上面行走了;莲花塘深居田地一侧,早已没有了莲花,还算清澈的残水、里,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农药瓶,难以让目光停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在,被房子取代了….
(10)我固执地认为,故乡年年难逃的水患与池塘迟暮有关。如果每年有人清理池塘,如果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难题,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春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鸭隐退……
(11)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
(1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
(13)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14)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
【注释】:①残对:残缺的,不完整的对联。
②迟暮:指晚年,比喻到了尽头,多有惋惜之情。
1.文章第(2)节中说,池塘“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请联系文章(3)~(7)节写出两件村人和池塘有关的事情。(2分)
2.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回忆了昔日的池塘,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3分)
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呜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第(8)节在文中的作用。(2分)
4.文章开头第(1)节和结尾处第(12)节都引用了“烟锁池塘柳”,根据上下文分析它们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5.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的标题“萧萧池塘暮”是什么意思?其中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4分)
1、春日:妇女在池塘中浣纱洗衣;聆听池塘中鸭子报春的讯息,青蛙春鸣;夏日:孩子们在池塘中跳水;孩子在池塘里摸螺丝抓鱼;农人在池塘中洗去一天的疲劳,话农桑,谈天气;秋日,农人依旧在池塘中洗澡,感受季节的变化,冬日,村人在抽干水的池塘里摸鱼闹年。
2.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池塘具有灵性、充满活力的特点,表明了池塘与故乡人生活密切相关,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3分)
3.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过去的池塘,开启下文写现在的池塘(1分)
内容上:在对比中突出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触目惊心,流露作者的痛心遗憾。(1分)
4.第1节引用是为了引出文章的写作对象,故乡的池塘;(2分)
第12节引用是为了突出“烟锁池塘柳”将成为真正的残对,绝联,突出池塘的现状让人堪忧,表达对池塘将不复存在的感慨。(2分)
5.“萧萧”概括了池塘残败的现状,“暮”则指池塘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情感:对池塘迟暮的感慨,对生态恶化的担心,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古典乡村之美永远失去了的惆怅。(4分)
现代文阅读 (23分)
弱种子也要发芽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阅读一篇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我们必须首先梳理故事情节。 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3分)
求种瘪种 给儿新生
2.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
⑴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⑵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3.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4分)
4.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4分)
5.文章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6. 联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想。( 4分 )
1.(每空1.5分,意思对即可。) ⑴挑种种地 ⑵种下瘪种
2.⑴冷落(“漠视”或“抛弃”)。 ⑵农民为了让城里人的儿子看到他对瘪种子有着很高期望,也是他内心被触动后的行为表现。
3.农民是一个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
4.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在我的那个寂静而有__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5.(答两位父亲或农民和城里父子都可,只要理由合理,理由不完整或不确切酌情扣分)示例一:我觉得农民,因为是农民花去了所有的积蓄为他安最好的假肢,让他发芽、开花、结果,给了他成长的力量。
6.用“弱种子”喻指存在某种缺陷的生命,小说以“弱种子也要发芽”为题告诉读者即使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长的权利,不能被剥夺,也喻劝人们要呵护“弱种子”,使其发芽、开花、结果。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1)文中加点的“这样”指代的是 ,“这么”指代的是 。
(2)文中两次描写“蚊子吹着喇叭”,对其正确的理解是( )
A.两次描写作用都是一样的,表现了蚊子敢于向狮子进攻的无畏气概。
B.两次描写作用不同,第一次表现蚊子的无畏和勇敢,第二次表现蚊子洋洋自得,骄傲自大。
C.两次描写作用相同,表现蚊子洋洋自得,不可一世的心态。
(3)文中“叹息”一词写出了蚊子 。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纸上谈兵 B.自食其果
C.夜郎自大 D.骄兵必败
(1)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 用爪子抓,用牙齿咬 (2)B (3)懊悔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D
一只鹅的羽毛白得令新雪感到羞愧。她为大自然赋予她的这种得天独厚的恩赐骄矜异常,宁愿把自己看作是一只天鹅,而不相信自己原来的出身。她离开自己的同类,孤独而庄重地在池塘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她伸长她的脖子,用尽力气去补救这不争气的短处,一会儿她又设法使自己的脖子变成一个漂亮的曲度,天鹅都具有这种高贵的外观,但是毫无用处,她的脖子过于僵硬了。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变成一只天鹅,依然还是一只可笑的鹅。
(1)天鹅高贵美丽的外观有哪些?
(2)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只可笑的鹅,这个成语是 。
(1)洁白的羽毛,脖子长,脖子可以弯成一个漂亮的曲度。( 2)邯郸学步
敢于打拼勋章属于你!
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常参加学校的文娱活动。一次,母亲来看我演出大头舞《庆丰收》。演出结束后,我问母亲:“你知道哪个大头娃娃是我吗?”
“左边第四个。”
我 (好奇、惊讶、奇怪)地看着她。参加演出的共有10个大头娃娃,个头儿一般高,服饰一模一样,动作也被教练调训得极 (规范、规矩、规律)。母亲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你的脚是不是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快结束的时候,我看见左边第四个人微微甩了甩左手,你被什么东西扎疼了的时候就是那样的神情。我就是凭这个认出了你。”母亲说。
在阳光下,我默默地垂着头,幼小的心灵似乎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忽然看到母亲紧搀着我的那只手。如果有10个母亲都只露出这只手,让我于其中去选择母亲,我能认出哪一掌粗糙的痕迹是属于她的吗?不能。
儿女和母亲的爱的出发点、着落面与延伸线永远也不会相同。因为她是母亲,她的眼睛是纯净而深情的海。而我们只是小小的船,永远也走不出她的海。
如果有一天,你的母亲说起你很久以前做出的一件极小的傻事,你不要惊奇她的记忆,在母亲面前,没有奇迹。
(1)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2)用“‖”在原文上将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3)文中加点的“微微”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我”幼小的心灵为什么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5)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含义是什么?因为她是母亲,她的眼睛是纯净而深情的海。而我们只是小小的船,永远也走不出她的海。
(6)请你给这篇文章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题目( )
A.我的母亲 B.走不出深情的海
C.童年往事 D.母亲面前没有奇迹
(1)惊讶 规范
(2)第一部分(1~5):记叙了小时候“我”演大头舞,演出结束后,母亲竟能仅凭一个极细微的动作认出哪个是我。
第二部分:是抒情议论部分,歌颂了母爱的“博大”。
(3)“微微”不能去掉。因为“微微”强调了“我”动作的细微。如此微小的动作,母亲竟能察觉,足见母亲的心细如丝,更能表达母爱的伟大。
(4)因为“我”万万没有想到母亲竟能认出我,而且是仅凭一个细微的动作,母亲的爱给了“我”巨大的震撼。
(5)比喻。将母亲的眼睛比作纯净而深情的海,将“我们”比作小小的船,永远也走不出她的海,强调了母爱永远伴随着自己的孩子,无论你在哪里,都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感觉到她的伟大。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②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③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将文段中所述三个时间发生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①19日晚上9点32分
②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③7月21日上午11点51分
2.从宇航员的行动中,可以看出登月行动非同一般,从描写宇航员行动的语句中,找出体现这一点的两个词语。
① ②
3.文中第③段加点的词“这”指代的是 。
4.为什么说这次登月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5.假设你此时此刻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舷窗,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请以此为出发点,展开联想,写一段二三百字的短文。
6.请以月亮或月光作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烘托人物的高兴、惬意或悲伤、孤独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选取其中的一种来写,50字以内)
1.①宇航员做登月准备。
②登舱降落月球。
③宇航员登上月球。
2.①急忙 ②紧张
3.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时候
4.因为这次登月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
5略
6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练习。
①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②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③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凌沙。④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⑤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⑥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⑦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⑧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⑨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⑩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1)试指出第③句中的一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2)本文段介绍了 、 、 、 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本文段从文字上看,它具有什么特点?
(5)⑤⑥中加点词“一般”“左右”能否去掉?为什么?
(6)本文段主要说明了什么事理?
(1)绫纱
(2)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常在两千米左右的高空,都是很美丽的
(3)打比方、下定义、列数字。
(4)简洁、准确。
(5)不能,去掉以后语言就不准确、不严谨,也就没有科学性。
(6)主要说明了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的特点。
6.知识迁移:
纸器时代
新60世纪90年代,尸体复活技术已十分成熟,于是使考古成为地球上最热门的工作。年轻的考古学家们在南极挖出一具古尸,经鉴定这个人死于旧20世纪90年代,这个时期是旧人类阶段。
科学家们使用尸体复活技术,让这个人“醒”了过来。
考古学家们开始提问了:“在你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人都干什么?”
“挣钱。”
“‘钱’是什么?”
“一种特殊的纸。”
“除了挣钱呢?”
“混文凭。”
“什么是‘文凭’?”
“一种特殊的纸。”
“呃……你们最基本的生活还需要什么?”
“需要有身份证。”
“什么是‘身份证’?”
“一种特殊的纸。”
“那结婚证、驾驶证、工作证、绿卡、职称证书、Internet证书……”
“都是一些特殊的纸。”
不必再发问了,于是考古学家们将这古尸生活的那个时期称为“纸器时代”。
考古学家们做了一篇题目为《新人类诞生史》的论文。其主要论点是:纸器时代是旧人类社会的末期,而后由于一场各种纸造成的灾难,导致旧人类的消亡。而后,才出现了我们——新人类。
(1)结合上下文内容思考“纸器时代”应指的是什么时代?
(2)指出下面引号使用表示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A.让这个人“醒”了过来 B.什么是“文凭”
C.“钱”是什么? D.什么是“身份证”
(3)在本文的作者看来,左右当今社会人们生活的东西是什么?它讽刺了一种什么样的现象?
(4)如何理解“挣钱”与“混文凭”二词?这两词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呢?
(5)这篇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想像、幻想能力,写出了一个应引起人们警觉和思考的问题。该文体裁应是( )
A.童话 B.神话 C.科幻 D.寓言
(1)指的是旧20世纪90年代,即我们当今生活的时代。
(2)A
(3)左右当今社会人们生活的是一堆废纸,它讽刺了纸品泛滥成灾,无形中成为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怪异现象。
(4)“挣”字写出了赚钱的不容易,“混”写出了捞文凭的一种轻松感。这说明当今社会生活的艰难。但艰难之中弄文凭却很容易,说明文凭含水分太多。
(5)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