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

-

①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②其实,虽说是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

③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忽;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④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⑤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不论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渣……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⑥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⑦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渣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⑧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忽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⑨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1.对第⑧节的“粗暴”,根据具体语境,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④节说“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对“别样的体会”理解为__________。(2分)

3.本文与朱自清的《春》比较阅读,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春》的主旨是通过对春天美好景物的描写,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对北京春风独有魅力的描写,赞美春风带来了劳动的美好感受。

B.《春》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柔婉之美,语言清新明丽;本文描写的是北京春风的阳刚之美,语言质朴刚健。

C.这两篇都属于写景抒情散文,在描写景物特征时,都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D.《春》的思路是:盼春、赏春、赞春。《春风》的思路是:从北京与江南春风的对比性议论和描绘入手,对北京的春风欲扬先抑;然后酣畅淋漓地描绘北京春风的阳刚之美;最后呼应前文,在对比中强化对北京春风的赞美。

1.比喻北国春风过于狂野的一面

2.北京的春风另有一种有别于江南春风的雄健有力的美

3.A(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把《春风》与朱自清的《春》作比较。B、C、D 项分别从内容、语言、修辞、思路等方面比较异同,分析理解都很正确恰当。A项是两文主旨的比较,其中说《春风》一文“赞美春风带来了劳动的美好感受”不够正确,纵观全文,作者主要借赞美北国春风的威势,抒怀念北京春风之情)

父亲之笔 (游宇明)

一直觉得父亲是个优秀的田园诗人,春天他写下水稻、大豆,夏天写下他红薯、绿豆,秋天他写下荞麦、萝卜,冬天则写下油菜、小麦,每一首诗都那么郁郁葱葱、元气充盈,让人从心底里生出温暖。父亲用来写诗的笔是他的各种农具。

父亲是一个喜欢置办农具的人,我可以轻松地说出家里许多农具的名字:砍刀、小挖子、禾镰、竹扒、锄头、钯头、铁犁、铁钯、木钯、扮捅、耕牛。父亲不喜欢向别人借农具,他一向不善言辞,平时很少跟别人打交道,更不愿意在这种节骨眼上求人。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父亲很勤快,开垦了不少土地,自己家里工具齐全些,可以随手拿着走向田间地头,节省许多时间。

父亲最珍视的农具有两样,一是犁,一是耕牛。我家的犁架是用上等的杉木做的,杉木轻巧,可以节省力气;犁坯使用的是当地能买到的最好的生铁,锋利结实且富韧性。老家是山区,村里又没有江河潭湖,经常出现干旱,农田在秋天以后都是旱得开着很大一条裂缝的,如果犁耙功夫不到家,稻田就会漏水,影响收成。父亲犁的田却从来没有漏过水,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他做事认真,翻耕稻田时每个角落都会犁到,另一方面也与他善于造犁很有关系,犁造得好,能够深入田里的“死角”,裂缝容易堵住。记得我读大学那几年回乡帮着父亲搞“双抢”,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乡亲向父亲借犁,说我家造的犁比他们自己造的好用,父亲总是高高兴兴地借给他们。父亲不仅善造犁,还非常注意保养。每次犁完田,他都会到附近的塘里把犁冲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在敞阳处阴干(犁因为吸水太多,不能在太阳底下晒,否则犁架很容易开裂),他的犁坯总是闪着白晃晃的光,而不象村里某些人的犁一样上面总是盖着一层土色的铁锈。

我家有头好牛,这也是父亲很自豪的。我家的牛是母牛,它有一身深黄色油光发亮的的毛,头部较长,长相清逸,性格温驯。它犁田时从不惜力,又特别有悟性,父亲的每一句吆喝,它都能听懂,该快就快,该慢就慢,叫它直行就直行,叫它拐弯就拐弯。它工作努力,却不计较待遇。放养时总是围着一小块草地吃得团团转,茅草、蒿子、雷公藤、野苎麻叶来者不拒。冬天圈养时,就吃稻草、瘪谷,偶尔吃上一顿干薯藤,它会把这个当成过年,吃了就快快乐乐地唱歌。这牛还特别重感情。父亲患了骨质增生病,腰老是伸不直,走路的速度自然受影响,同样的时间我们走三步,他顶多走两步。因为走得慢,他随别人一起去草山放牛时,那些牛们常常把他甩在后面。然而,走一段路发现主人没来,我家的牛会让其它牛先走,自己静静地站在路边,也不吃草,只是一遍又一遍叫唤,父亲知道,这是牛在喊他了。于是,他会尽可能加快步子赶上去。早几年,我不让父母再种田,父亲一定要留下那条牛,说这头牛好养,我强迫他把牛买了,父亲满眼都是泪花。我知道,在心里,父亲不是把这条牛看成是普通的农具,而是将其当成自己的朋友的。

父亲真心地喜欢他的农具,就象我喜欢自己写作用的电脑一样。父亲用他的农具诗笔写成了一首首美丽的农事诗,写老了自己,写大了我们。

1、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概括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的犁造得好?(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和朱自清的《背影》比较,你觉得两篇文章在写法和语言上各有什么特色?(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父爱如伞,为儿女遮挡风雨;父爱如雨,为儿女濯洗心灵;请你根据本文内容仿照例句续写或者根据你的亲身感悟续写一个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对父亲辛勤劳作的一生高度赞美和对父亲的敬仰。(意思接近即可)

2、(2分)勤劳 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认真 珍惜农具(只需两点就可得全分,意思接近即可)

3、(3分)①犁架是用上等的杉木做的,杉木轻巧,可以节省力气;犁坯使用的是当地能买到的最好的生铁,锋利结实且富韧性。②父亲犁的田却从来没有漏过水,这也与他善于造犁很有关系,犁造得好,能够深入田里的“死角”,裂缝容易堵住。③一些乡亲向父亲借犁,说我家造的犁比他们自己造的好用。

4、(4分)写法:本文通过写父亲的农具来表达情感,《背影》通过写父亲送别的“背影”来表达情感。语言特色:《背影》语言朴实但饱含情感,本文开头结尾语言生动形象,中间语言朴实细腻。

5、(2分)如:父爱如笔,为儿女书写未来;父爱如路,为儿女铺垫人生等

①“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③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__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选文要论证的观点是 ___________。(2分)

2.阅读第④段,⑴分析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⑵文中的“胭脂”、“筋骨和脊梁”、

“状元宰相”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⑴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分别指的是: 、 和 。

3.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简直”

可删去吗?为什么?(3分)

答:

4.下列句中对“中国人”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的“中国人”指广大人民。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句中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一句中的“中国人”指一部分中国人。

D.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该句中的“中国人”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

1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1)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指被蒙蔽,表面现象;指有骨气、有自信力的中坚力量或革命力量;指反动御用文人。

3.不可以,因为这样表达出了作者的愤怒和痛斥。

4.C

妈妈的礼物

孙君飞

①一个妈妈提前被病魔带走了,她临走的时候,两只眼睛还像夜空中的星星那样。她没有什么能够留给女儿,她连一本书都没有,也没有什么回忆录。她只留给女儿一个心形的红色小盒子,小到可以轻轻松松地握在手掌心里。“宝宝,妈妈永远的好宝宝!这是妈妈送给你的最特别的一件礼物,它可以送给你很多次、很多次,不是只有这一次。它当然值钱,但不仅仅是值钱。你一定要保护好它,就像保护你自己。亲爱的好宝宝,妈妈永远爱你!”说完这番话,她永远闭上了眼睛,但小女孩觉得妈妈的眼睛还像夜空中的星星那样。

②不知道为什么,小女孩从一开始就没有打开过小盒子,越到后来越不想打开它。“这是妈妈留给我的最特别的礼物!”她感到这已经足够了,有这样一件小东西陪伴着自己,就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再打开盒子看里面是什么。妈妈叮嘱小女孩要像保护自己一样保护它,她相信自己办得到。

③她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个钎子,去叮叮当当地凿一块大石头,想凿出一个安放小盒子的空洞。不过,她的力气不够大,凿得大石头火星四溅,进展却很缓慢。小女孩在妈妈走后,第一次委屈地哭了,哭得那么伤心。这时,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她的眼泪滴到小盒子上,清风一吹,变成了蜡。蜡一层层地将妈妈的礼物包裹起来,最后变成一枚夜明珠似的东西。这一下,小女孩破涕为笑了。可是,另一件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她家的一只大母鹅突然跑过来,一口将这枚“夜明珠”吞进肚子里。小女孩惊呆了,却不能狠狠地揍大母鹅一顿,逼迫它交出她的宝贝礼物。因为这是她家唯一的一只鹅,家里的盐、米和油,包括她用的书籍、纸张都是大母鹅下的蛋换来的。既然什么也不能做,小女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母鹅,更加伤心地哭起来。今天怎么这么倒霉啊?她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④正在哭着,又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只大母鹅就在小女孩附近的干草堆上产下了一枚鹅蛋,稍微有些奇怪的鹅蛋,一是它接近圆形,二是它泛着红光。大母鹅下蛋以后,嘎嘎地叫了两声,又过来用大扁嘴巴衔小女孩的裤脚。当小女孩捧起这枚鹅蛋,觉得它有些沉重。对着阳光仔细一看,里面竟躺着那枚夜明珠似的盒子!妈妈的礼物失而复得,她第二次破涕为笑,兴奋地抱起大母鹅,亲了又亲。礼物外边的蛋壳跟石头一样结实,但却是透光的,不仔细看,别人还认为是个蛋形玩具。这样的玩具也太多太普通了,谁会想着要打开它呢?就这样,妈妈送给小女孩的特别礼物,一直安然无恙地呆在她的身旁。

⑤孤单的时候,生病的时候,饥饿的时候,受伤的时候……她都会想起这件小礼物,都会握着这枚泛着红光的“大鹅蛋”看了又看,吻了又吻。每次见到它,她都觉得是妈妈送的新礼物,她喜欢得不得了的新礼物——它果然可以送了一次又一次,虽然在外人看来,它仅仅只有“一个”,只能送上一次。

⑥有一年,小女孩穷得吃不饱饭,想卖掉妈妈的礼物,它也许是一块金子,或是一颗钻石呢?幸好小女孩没有打开它!当想到自己可能还拥有一块金子甚至一颗钻石时,小女孩就有了勇气和力量。第二年,小女孩真的拥有了一块金子;第三年,小女孩就拥有了一颗钻石。后来,小女孩长成大女孩,大女孩又长成一个妈妈。别人都说她长得很像很像她的妈妈,她的女儿也很像很像她。

⑦小女孩曾经问过大母鹅,你知道妈妈的礼物是什么吗?它不说话,就那么凝视着她。突然,从它的嘴里掉下来一枚玻璃球。小女孩非常高兴,她认为这是最好的答案。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5期,有删改)

1.文章以“妈妈的礼物”为题目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一篇童话,围绕妈妈的礼物,发生了哪三件曲折离奇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第⑤⑥段内容,说说妈妈的礼物具有怎样的神奇魔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女孩为什么认为妈妈的礼物是玻璃球是最好的答案?文章直到结尾也没有明确交代礼物的真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全文的线索 ②制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2.①妈妈的礼物成了夜明珠似的东西。

②妈妈的礼物被大母鹅吞进了肚子里。

③妈妈的礼物被石头一样坚硬的蛋壳保护起来了。

(注意原文中三次出现的“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3.①可以送了一次又一次。②它给了小女孩无穷的勇气和力量。③小女孩依靠它战胜了许多的挫折和困难。

4.因为妈妈的礼物是什么或是否贵重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代表着母爱,小女孩从中得到了精神力量。(或 小女孩感到妈妈的礼物是什么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有母爱在,就能给自己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好处是:启人深思;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蟋蟀出世记

①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儿耐心就够了。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地单独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②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③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对我有失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最后,它拔出自己那把点播种子的小铲,草草扒拉几下,抹掉钻眼的痕迹;它稍微喘口气,又溜达到另一个地点,再度开始往土里插产卵器;它这儿插一下,那儿插一下,所有可以利用的地皮都点播到了。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面螽(zhōnɡ)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二十四小时过去,我觉得产卵结束了。但为了做到更可靠地掌握情况,我又继续观察了两天。

④两天过后,我开始搜索土层。卵粒呈稻草黄色,都是有两个终端的小圆柱体,长约三毫米。它们彼此不接触,竖埋在土里,点播的距离很近。种子数量多少,取决于一个连续产卵过程中的产卵次数。整个土层下都发现了卵粒,它们离土表层大约两厘米。用放大镜观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根据这样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估计,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这等规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幅度裁员才行。

⑤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绝妙的小小机械系统。卵壳就像一个白色的遮光套,顶部有一个很规则的圆孔;沿圆孔周边扣着一个拱形顶帽,成为一个封盖。封盖不是在新生儿盲目推顶或割划下被划开,而是沿一道特意准备的、质地极其脆弱的线纹自动开启。这奇妙的孵(fū)化过程,也应该了解一下。

⑥产卵后十五天左右,卵壳前端隐约看得见一对黑里透红的视觉器官的大圆点。之后,在圆柱体顶端,恰好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断裂线。不久,透过半透明的卵壳,可以看见里面那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觉,频频察看了,尤其是上午的时间里。

⑦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来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随后落在一旁,其景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个小怪物。

(选自法布尔《昆虫记》)

1.文章按照 顺序说明蟋蟀出世的过程。

2.细读文章③⑥⑦段,将下面图示中蟋蟀出世的过程补充完整。

母蟋蟀产卵点播→卵壳前端出现一对视觉器官的大圆点→ →

→ →小生命顶起卵盖,破卵而出。

3.文章第②段“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监视”而不用“察看”?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4.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⑦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

5.结合文章,并根据你对法布尔《昆虫记》的了解,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法布尔是一位“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他用诗人的语言描绘鲜活的生命。他笔下的昆虫是那么生动、美丽、聪明、勇敢,让我们感悟到一位昆虫学家

;他在郊外的“荒石园”里,用简陋的设备观察昆虫真实的生活,并记录了那么多珍贵的资料,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一位科学工作者 的可贵品质。

1.时间

2.圆柱体顶端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 半透明的卵壳内出现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 微型垫圈变成强度甚低的条纹

3.示例:“监视”是严密注视蟋蟀产卵的全过程,而“察看”是细看,可以是偶尔的、短时间的。“监视”比“察看”能更好地突出科学观察需要耐心、细致、高度警觉,所以用“监视”更为准确。

4.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破卵而出时的可爱情状,表达了作者看到蟋蟀出世的欣喜之情。

5.示例:对生命(昆虫、自然)的尊重与热爱 严谨、细致、持之以恒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生命中没有导演,谁都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进行彩排。但我们可以是编剧,把生活变成我们想要的体裁:那些风花雪夜的浪漫可以改编成诗歌,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可以改编成散文,那些坎坷不平的经历可以改编成小说。让你的人生时而像水一样流淌,________,时而像山路一样跌宕起伏,_________。生活是一座杂乱无章的素材库,我们要做的,就是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地优秀编剧。

(1)请结合语境,将下面两句话的序号分别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A.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B.悠闲而又充满诗意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A

 (2)把“千方百计地”放在“使”的前面或者去掉。

 (可以在原句上改,也可以把修改意见写在横线上,还可以把修改后的正确句子写在横线上。)

宇航员的超级助手——类人机器人

①2011年2月24日,“发现”号航天飞机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升空。“发现”号此行搭乘6名宇航员,要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一个永久性多功能舱,并为它带来一个“常驻民”,即人形机器人宇航员R2。这是人类首次将人形机器人送入太空。

②人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的画面,他们走出舱外太空行走、在舱内漂移、在月球表面散步,甚至那略带机械颤音的对话都让人着迷。不过,单纯从技术层面上看,宇航员们的生活一点儿也不浪漫。他们的工作充满危险,尤其是出舱活动。要是登月就更充满变数,必须进行精确控制,稍有疏忽就会永远不能返回地球。另外,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在太空中却非常困难。人类宇航员精力有限,需要找一个机器人助手。

③机器宇航员(Robonaut)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它由美国宇航局(NASA)约翰逊太空中心的灵巧机器人实验室(DRL)设计,共经历了两个版本:R1与R2。此前,NASA设计的机器人更像一个有一定灵活度、能帮助宇航员的机械设备,如机械臂、起重机以及传送装置等。

④R2机器人是NASA与美国通用公司制造的,它是首个进入太空的仿真机器人,它要成为空间站的“居民”——NASA计划让这款机器人长期驻守在空间站。

“机器宇航员2号”主要是由铝合金和非金属材料制造,其重量为149.6公斤(330磅),从腰部至头部高1.01米(3英尺4英寸)。它将成为太空中首个模拟人类的灵活性机器人,也是美国为空间站建造的第一款机器人。虽然这仅是机器人研究领域发展的一小步,对于仿真人类机器人的发展却是一大步!

⑥“机器宇航员2号”像上一代产品“机器宇航员1号”机器人一样,它具有操作太空舱外活动工具的能力,并能协助宇航员工作。但同时技术升级后的“机器宇航员2号”机器人的动作速度是前者的4倍,整体设计更加紧密,更具灵活性。

⑦“机器宇航员2号”机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类似人类的灵巧手指,可以帮助人类完成枯燥、重复或者危险的任务。相比“机器宇航员1号”机器人,第二代人形机器人的手指活动关节增加至4个,使它能够完成一个宇航员需要带着手套完成的精密任务。

⑧此外,它还可以举起44公斤的物品,大约是其他灵巧机器人的4倍。R2能够使用它的机械手来完成之前的仿人机器人所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并且无论在地面还是太空,它都能够安全地与人类并肩工作。

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官员布兰迪说,对于“R2”而言,它只获得搭乘“发现”号的单程票,一旦进入国际空间站,“有生之年”将不再返回地球。

1.简要概括“机器宇航员2号”与“机器宇航员1号”的异同点。

答:

2.分析文章中画线语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机器宇航员2号”主要是由铝合金和非金属材料制造,其重量为149.6公斤(330磅),从腰部至头部高1.01米(3英尺4英寸)。

答:

3.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能删去吗?为什么?

它还可以举起44公斤的物品,大约是其他灵巧机器人的4倍。

答:

4.第二代人形机器人宇航员R2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

答:

三、写作训练

1.【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文章,可知第⑥段主要谈的是“机器宇航员2号”与“机器宇航员1号”的异同点,据此概括,意合即可。

答案(示例):同:都具有操作太空舱外活动工具的能力,并能协助宇航员工作。

异:“机器宇航员2号”的动作速度是“机器宇航员1号”的4倍,整体设计更加紧密,更具灵活性。

2.【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理解。先要明确常用的说明方法,再结合具体语句作答即可。

答案:列数字。具体说明了“机器宇航员2号”的建造材料、重量、高度等特点。

3.【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大约”表约数,可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角度理解回答。

答案:不能删去。“大约”表示约数,若删去,意思就成了一定“是其他灵巧机器人的4倍”,这样就不符合实际了,它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答案:宇航员工作充满危险,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在太空中却非常困难,人类宇航员精力有限,需要找一个机器人助手。人形机器人宇航员R2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阅读下面文章

中国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余建斌

①一年前的2月26日,一位87岁的科学巨星停止了思想,一年之后,苍穹之上的那颗以他的姓名命名的小行星依然并将永远放射光亮。

②朱光亚,这个名字承载了一段传奇而神秘的人生,代表了一个充满理想又无比睿智的大脑,也镌刻出一个大写的人,一颗淡泊的心。

③“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④1959年由钱三强推荐,宋任穷等人邀请35岁的朱光亚到核武器研究所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朱光亚自此投身于核武器研制,到2005年以年过八旬的高龄退休时,与核“打交道”长达近半个世纪。

⑤1946年,22岁的朱光亚被物理学家吴大猷选中,与李政道等人一起赴美留学,他当时选择进入了密执安大学攻读核物理博士学位。在密执安,朱光亚的学习成绩始终全部是A.,连续4年获奖学金,并在《物理评论》上相继发表了4篇英语论文。这也是目前公开渠道可查到的朱光亚仅有的4篇学术论文。平日里,他常组织大家围坐在草坪上传阅《华侨日报》,宣读家信,传递国内消息。

⑥1950年3月18日,一篇感情真挚的《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发表在《留美学生通讯》上。此信一出,仿佛是吹响了回国的集结号,让很多原本天平在摇摆的海外学子受到了感召,选择了新中国。

⑦这封信的主要牵头人,便是朱光亚。

⑧朱光亚认为,“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 1950年2月,他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旅费,匆匆告别学业尚未完成、正处在热恋中的女友,取道香港回到新中国。正是此次临行前,他和其他52名留学生签名发出了那封公开信。信中大声呼唤: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

⑨对朱光亚而言,漂洋过海去学习和追求的梦想,终于有了坚实的土壤。

⑩此后,从核武器研究所创业开始,朱光亚就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技术组织和领导工作,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计划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

⑪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的西北戈壁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国之核盾终于铸就。朱光亚一行人还没来得及赶到山头的观测站,转过身来看着正在升腾的蘑菇云,不禁潸然泪下。

⑫据说,朱光亚这辈子喝酒只醉过一次,就在这个晚上。

⑬1966年12月,氢弹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这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仅两年两个月。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研制速度之快,国际上惊叹万分。

⑭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惊叹中国在原子弹和氢弹上获得的巨大而迅速的成功,也对此深感好奇。后来李政道了解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一支了不起的科学家团队。好友朱光亚在这个科学家团队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政道称赞他是制造核盾的“科技众帅之帅”。

⑮回顾往事,朱光亚曾屡屡提到: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一切荣誉都是集体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

⑯在“朱光亚星”的命名仪式上,80岁的他曾经说:以我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我很不敢当……我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我忘不了信任和关心我的党组织,忘不了支持和帮助我的老领导,以及同舟共济的同事们。

(摘自《人民日报》2012年2月26日,有删改)

1朱光亚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意,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回顾往事,朱光亚曾屡屡提到: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一切荣誉都是集体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朱光亚是制造核盾的“科技众帅之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三次到朱光亚家中看望他,称赞他是“科学家的榜样,也是年轻人的榜样”,他的品质和精神“值得后人永远学习”。从选文看,朱光亚具有哪些高贵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1【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抓住朱光亚的语言描写,分析句意,第⑧段的语句最能表达朱光亚的爱国之情。

答案: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

2【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先解释词语的含义,再结合语境,联系他不求个人名利的话语,分析其在表达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答案:“屡屡”是很多次的意思,朱光亚把荣誉归于集体,这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甘于平凡的特点。

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搜寻题干中关键字眼在文中的位置,即第⑭段,再结合朱光亚在核武器研制这个科学家团队中的地位作答。

答案:朱光亚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技术组织和领导工作,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计划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在核武器研制这个科学家团队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品质的理解。通读全文,抓关键词语作答,如“理想”“淡泊”“以年过八旬的高龄退休时,与核‘打交道’长达近半个世纪”“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等。

答案:理想远大,淡泊名利,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5.答案:(1)朱光亚组织领导研发“两弹”,对于巩固国防功不可没。

(2)朱光亚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我们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将踏着朱光亚的足迹,行进在科学探索的漫长征途上。

乡村先生

吴长海

①进学校的第一天,老师用灌水笔在我们拼写本的封面上郑重地写上姓名、性别。看着平素“毛蛋”“妮子”随意称呼的我们有了正儿八经的“尊姓大名”,原本一同割猪草捏泥人连穿衣打扮都差不多的伙伴被分成两个阵营,内心很是兴奋了一阵子。带给我们这份别样兴奋的是周老师,村小学里唯一的老师,乡亲们都称他“先生”。

②先生是村子里的人物,在附近十里八村也是个重要的角儿。先生手抡毛笔就像巧媳妇穿针引线般轻巧灵便,让远近的乡邻都啧啧称赞。先生还有个绝活:把竹筷在炉火中烤上一阵子,蘸上墨汁就能写出漂亮的诗文。村子里甭管谁家娶亲嫁女上梁开业贺寿出殡,都请先生题写字联,先生一向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记得二黑哥结婚时,先生题写了“吹箫弄管庆引凤,鼓瑟鸣琴贺乘龙”的喜联;小光叔开酱坊时先生撰写了“国家无将边难靖,人家无酱饭不香”的妙联;村里辈分最长年纪最大的刘爷爷驾鹤西征时,先生书写了“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的挽联。到了岁末年初,先生更是竭尽才智撰写春联,给乡村旮旯披上文化的盛装。

  ③先生是民师,前些年的工资都是由村里“提留”供给。村民都知道先生照看几十个娃不容易,年底时都自觉地把“提留”钱交到村支书手里。每年正月初一,不少家长会带上孩子和好吃的去当面感谢先生,先生拗不过就收下来,收下来的好吃的最后还都分给了孩子们。有一年冬天,大雪把教室房顶压塌了,孩子们都被先生接到家里围炉而教,那教学氛围与清华导师陈寅恪“师生蚁聚一堂”的教学趣闻好有一比。

  ④先生不是科班出身,却十分尽责敬业。先生每天和我们一起到校,我们朗读课文时,他在看书,样子专注得像是要考学。我们读二年级时,先生开始让我们背《唐诗》、抄《宋词》,当时不明白先生这样做的意图。多年后,喜读诗书的我惊喜地发现村里很多只有高小文化的叔伯姑嫂茶余饭后在一起谈笑风生,时不时就会蹦出几句古诗文,想必这和早期接受先生的诗词教育是分不开的。

  ⑤先生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苹果的故事: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地区,有一位经营苹果园的杨格先生,他种植的“高原苹果”味美形佳无污染,在市场上很畅销。有一年,高原上突然遇到一场特大的冰雹,把结满枝丫的大红苹果打得遍体鳞伤,人们都认为杨格将损失惨重。但杨格却意外地发现,被冰雹打击后的苹果,味道变得格外清香扑鼻,酽浓爽口。杨格立即组织员工如期将苹果装箱发运,并在每个纸箱里放进一张纸片,上面写道:“这批苹果独具一格,只只带‘伤’。但请看好,这是冰雹打出的疤痕,是高原地区苹果的特有标记。这种苹果,果紧肉实,具有妙不可言的果糖味道。”面带疑虑神色的买主们当场品尝了样品,果真不假。从此,杨格的高原苹果闻名遐迩,畅销不衰。先生说“出身山乡的你们要争取做一只带有疤痕的高原苹果”。

⑥先生的话让我们有了长久奋斗的动力和方向。此后,我们中的很多人被比做凤凰,飞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选自《读者》2012年第2期)

1.说说第②段中加点的“人物”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生说“出身山乡的你们要争取做一只带有疤痕的高原苹果”,这句话的真正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以后,你认为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为学生的“我”,多年后回故里拜访先生,要写一副对联赞誉先生,请你

替“我”写一下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由第②段内容写先生富有学识,为乡人写对联可以看出,这里的“人物”指的是有才能的人,有学问的人。

答案:有才能之人。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应抓住“疤痕”“高原苹果”的比喻义来理解整句的含意。

答案:你们要经受住生活的磨砺,努力学习知识,不断提高修养,变得内涵丰富。

3.【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该语段位于篇末,应从收束全文、揭露题旨的角度来思考解答。

答案:写先生对我们的教育和影响,使我们成材成人,表达了对先生的感激之情。以此收束全文,点明题旨。

4.【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应从第②~⑤段记叙的事件入手来分析。

答案:有学问、有爱心、平易近人、尽责敬业、教育有方。

5.【解析】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应注意对联的格式和要求,抓住文章中体现的先生的特点来拟写。

答案(示例):才高德隆化愚顽    尽责敬业育凤凰

我说,你听

木铃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声情并茂地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若无其事地接着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大声称赞:“好!”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有一年,学校考虑到她快退休,没有给她排课,只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她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__。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儿反应,保持原姿坐着,雕塑一样。

“她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17期,有改动)

1.围绕老师,文章前后详写了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并填写在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她若无其事地接着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为什么是“若无其事”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眼泪喷涌而出。(“喷涌而出”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当年课堂上师生的精彩对话。请选择其中一句,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①“她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②“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选择第____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好!”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从这两个“好!”上,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

的老师?试分别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自身的经历,写出你与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感受最深的一次交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的概括能力。注意题目的提示,概括时两件事中都要有“老师”,第一件事要概括出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了“我”的什么状况,如何对待“我”的。第二件事则要讲清楚老师的健康状态,什么都不记得了,但还记得自己当年的课堂教学情况。

答案:“我”上课走神,老师引导“我”集中精力并积极发言老师脑梗严重,仍然记得当年的教学情景

2.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感悟能力。第(1)题中,老师之所以“若无其事”而没有点破“我”在课堂上的走神,要从老师爱护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另外也可从老师的教学艺术角度谈一谈其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于第(2)题中“我”的流泪,要讲清楚“我”此时的痛苦心情,以及对处于严重病情中的老师的爱怜之情。

答案:(1)因为老师已经巧妙地提醒了走神的学生,若无其事,正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想让学生尴尬,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巧妙的交流艺术。(意思对即可)

(2)看到老师的病情,伤心、难过之情难以控制,体现了我对老师深深的爱怜、痛惜。(答案应含有“对老师的深情”“情感难以控制”两点内容)

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赏析能力。两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赏析时应先分析比喻修辞的作用,以及句子中所蕴涵的人物的情感。

答案:示例一:①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头发的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老师的赞美之情。从而表现了老师高超的语言艺术,也表现了老师的细心、爱心,对学生的观察细致入微。

示例二:②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的亲切温和,表现了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学习内容的领悟,也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关爱心领神会等。(也可任选其他角度,如联想和想象、词语的赏析等,表达合理即可)

4.【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的评价能力。注意审题,题目要求要对两个“好!”分别作出概括。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第一个“好!”是在课堂上,“我”成功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后,老师即时进行鼓励;第二个“好!”是老师在脑梗,大脑80%混沌的情况下作出的表达,表现了其热爱工作的好品质。

答案:第一个“好!”表现的是一个善于鼓励学生的老师;第二个“好!”表现的是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老师。

5.【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紧扣“感受最深”和“交流”来回答,讲清楚这次课堂交流的内容,以及师生间在课堂上难忘的表现。

答案: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