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对 岸
[印度]泰戈尔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在洁净的软泥上;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正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选自《新月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1)本文以一个小孩的视角行文,有哪些好处?
(2)文章多次出现“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一句话有何作用。
1
[6ba59c506ea4a1f0.jpg]
2
[a9ee58b0343d02ab.jpg]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肖复兴
那天下午,我和妻子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忽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nì( ),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便对妻子嘀咕:“你还记得吗?” 妻子也忘记了。
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你们的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我和妻子都惊住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还是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
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想起了儿子。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回美国读书的时候,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我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百思不解。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子就坐在面前。
那一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都渐渐变黄了,天都渐渐地冷了。那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喝鸡块炖土豆汤?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净,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蒸腾的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背对着我坐着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走近了,我发现那个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我笑了,她也笑了。
我问:“这位是你父亲?”
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我都和我爸爸好几年没有见了。”
“想你爸爸了!”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了北京打工好几年了,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土豆汤……
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的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选自《2004中国散文排行榜》,有改动)
【小题1】根据注音写出文中所空汉字并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1)细nì( ) (2)浸润 ( )
【小题2】文中为什么两次提到“因为不是饭点儿”,请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小题3】作者写到“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根据上下文,请你具体说出其中有哪些味道。
【小题4】文中多处出现土豆汤“喝得很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5】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的土豆汤?。
【小题6】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句“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小题7】请任选角度赏析文中划双曲线的句子“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
【小题8】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①他们一家在吃告别饭时,作者写到“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出他们“彼此嘱咐”的话语。
②“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的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请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出小姑娘与她的爸爸在慢慢喝汤时的神态。
1
[4c57b0568958cd34.jpg]
2
[8646bd5d11cf0fe7.jpg]
3
[3cf22033c5ce16ca.jpg]
4
【答案】(1)深化文章的主题,突出了亲情的美好与温馨。(2)紧扣文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照应文章题目,使文章层次结构分明。(答两点给全分)
【解析】
试题分析:慢和浓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慢慢喝,浓浓的亲情才能显现出来。深化了主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00bf82841cec4090.jpg]
6
[63cdfb79566bdc5f.jpg]
7
[2fd0eba841e4ee15.jpg]
【课堂提升】
【甲】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A.寒潮、风雷、霹雳;我们B.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乙】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甲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把三个人称代词写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3分)
2.请将“共享、分担”两个词语还原到甲诗A.、B处。(2分)
3.甲诗阐述的是诗人崇尚的爱情观,诗人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请任选一点作答。(2分)
4.甲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3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乙诗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请你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来。(3分)
6.乙诗中说“我达达的马蹄声是个美丽的错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2分)
7.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人们歌咏爱情的诗句数不胜数,请你写出一句。(1分)
1
[287f6ccdb1ce84d3.jpg]
2
[0f26b6286d89682c.jpg]
3
[663672a05e44a86b.jpg]
4
[4a78f698cdfa5046.jpg]
5
[e15d547159ee746b.jpg]
6
7
[0052581ce3c87053.jpg]
阅读杨一枫的《转过几棵树》
①下雨了,雨细而密,在风中斜织着,我撑着伞走了出去。沿路往东百米,有一苗圃,苗圃周围是铁丝网圈着的,还密种着一排树,让人看不清里面的景致。在它的西北角有一个缺口,我便从这个“缝隙”钻了进去。
②转过几棵树,眼前豁然开朗起来,中间是一条小路,右手是连绵向前的一片松林,左手便是各种绿植的低矮幼苗了,每一种树苗都是一小片,而每一小片互相都紧挨着,而每一种又有着不同的颜色,就这样,【甲】放眼望去,一层叠着一层,就在这雨丝里漫了开去,我心中的静意也随着这叠递不穷的各种颜色漫了开去。
③【乙】工业时代的五彩斑斓,电子时代的光怪陆离,丰富的内容似乎让我们的生活既方便又充实,可人们总是能找到不同的机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绿色的渴望,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回归”的憧憬。回归?我们将归向哪里?
④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刀耕火种,战天斗地,他们凭着双手和生命在大自然的天地里争得一席之地,在他们的眼里,狼虫虎豹、悬崖峭壁、风霜雨雪等,都曾给人类带来过无穷的苦难和恐惧。我想,在他们眼里,大自然的美妙恐怕少于大自然的威严……
⑤生产力发展了,人类进步了。人们开始耕种,圈养家畜;开始建立城镇,书写文明;开始骑马远游,张帆出海,甚至直飞蓝天;开始开拓眼界,关注内心和思想,……
⑥而对于个体,随着生活的逐步富足,其它的困惑、不如意等比生存更为复杂的东西便挤到生活中来。复杂的社会关系便把人们之间的距离增大,同时把人们互相防备的思想变得更加复杂,于是便有了社会生活给人的压力,于是便有了“归隐文化”。
⑦是啊,谁不喜欢空山月明、微雨黄昏,谁不愿踏雪寻梅、横舟独钓……不用说陶渊明,也不用说倡导简单生活的梭罗和爱默生,就是此时的我,在这微雨中,走在这酷似乡间的小路上,两旁的松林和“旱地芦苇”,竟能让我的心如此宁静,宁静到喜不自胜……
⑧其实真正的归隐是有相当多的麻烦的,那不方便的生活,“遥远的卫生间”,成群的蚊子且不用说,就说我们在城市里最恐惧的孤独感在那深山老林里也会变本加厉。由于城市压力而产生的向往田园生活的美感,在真正长期消磨在田间地头的时候也会变得了无踪影。在我而言,一个普通人是没有也无须拿出那么大的勇气来远离人世,去成就绝对的归隐,而心灵深处保有一块“归隐的田园”用来感受偶然得来的宁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⑨我脚下的这条土路,走起来韵味十足:时不时地从路边蹿出的野兔,在眼前一闪,倏忽不见;这里听不见人声、车声,只有雨点打在松枝上、伞上的妙声;远处一层层的红黄绿在雨里静滞着,让我想象出阳光下、大雪中这田野的妙影…… (摘自《人民日报》)
1.下列是对选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选文借在宁静的苗圃观览来表达作者对生活中困惑的追问与思考。
B.作者在城市的喧闹中游览苗圃,被其自然、宁静所吸引,表达了归隐的强烈愿望。
C.第③段末句既表达了作者的困惑,更引出对自然的深入思考,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D.第⑨段表现作者思索有了答案之后的愉悦心情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照应了开头。
2.请谈谈对第⑧段中划线句句义的理解。
3.联系全文,简析文题“转过几棵树”的丰富内涵。
1. B
2.参考答案:现代城市生活的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人生心俱疲,但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不必像古代的隐士般隐迹山林,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保存着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之心,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
3一方面实指文中作者只需转过几棵树,就可以看到大片的绿色,见到向往的大自然,更可以看到不同于城市的景致;另一方面则指我们无需远离人世,去真正地归隐,只要有一颗向往的心,在城市里同样也能感受到那份大自然的宁静,就像转过几棵树一样简单。
照夜白
15年前,她丈夫去世之后,每次朋友操心他们母子的生活,她都笑笑说:“还好!我老公留下一卷名画,值不少钱,真急了,大不了卖掉。”她的儿子想必也知道,提到如果考不上公立大学,私立的学费不低,也自信满满:“还好!我爸留下一卷好画,大不了卖了。”
有一天,她果然抱着一个匣子来找我,一边打开盖子,一边说:“不得已,得卖了,您看看值多少?”她小心翼翼地拿出个手卷,题签上写着:韩斡照夜白。
我一怔,沉吟道:“韩斡照夜白?韩斡是唐代画马的名家。”
“是啊!所以我丈夫说是国宝级的。”
我没做声,慢慢打开手卷,看后确定:假的!且不说画笔不精,连伪刻的印章都拙陋。只是我不知该怎么说。
偏偏她还喜滋滋地指着画:“乾隆皇帝也收藏过呢!”
我耽豫再三,还是心一横说:“抱歉!我得告诉您实话,这是假的!”
她的脸一下子苍白了,扶着桌子,往下坐,没坐上椅子,滑到了地上。
我赶紧过去扶,她却把手一挥,蒙着脸。看不见她的表情,看到的是一片花白的头发。
“您确定?”她低着头问。
“确定!这是伪的,原件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她没再说,站起身,很快地收好那卷画。临走,用硬硬的声音说:“求求您,可别让我儿子知道。他要是问,就说是真的。”
后来有一次遇到他们母子,谈到留学,那大男生又自信满满地说:“我们不怕!我们有爸爸留下的无价之宝。”
我立刻心里一揪。
今年二月,我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才走进明轩,就看见一位男士正贴着橱窗看那幅著名的手卷。画中是骠壮硕骏、鬃毛直立、昂首扬蹄、想要挣脱缰索的白马,旁边有南唐李后主书“韩斡照夜白”。
男士见我靠近,微微让位,抬头。挺面熟,不是……
我妈去年过世了,和爸爸一样,也是心脏病,走得突然。”已经在大学教书的男士有点腼腆,“我特别从芝加哥过来,看这幅画。”
“你们家……”
“我爸也留给我们一幅,假的,因为高中美术课本上印了这张画,我早就知道真迹在这儿。所幸我妈不知道,她一直认为是真的。”他笑笑,“也多亏那张假画。我怕我妈拿去卖,知道是假的,一下子崩溃,所以拼命用功,一路拿奖学金。”
“那张画……”
“我带到美国了,常看,觉得它比这幅真的还真,真是一匹仰首长嘶的‘照夜白’。”
走出博物馆,我站在门口好几分钟,心想是不是该回去,告诉他,其实他妈妈早就知道画是假的。只是又想起答应过他母亲……
我的眼前突然飘起密密的雪花……
1.文章以“照夜白”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2.全文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写母亲,请指出其中两种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3.“儿子”为什么觉得假的“照夜白”比真的还真?联系全文,分点概括
4.读了这篇小说,你对“儿子”这个形象有怎样的认识?
1、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引起读者兴趣(能吸引读者)。
2、示例:动作描写:“扶着桌子,往下坐,没坐上椅子,滑到了地上。”“扶”“滑”两个动作描写,突出了母亲得知真相(画是假的)后受到的打击之沉重。语言描写:“是啊!所以我丈夫说是国宝级的。”表现了母亲的得意和自豪。肖像(外貌)描写:“看不见她的表情,看到的是一片花白的头发。”通过描写母亲的头发“花白“,从侧面突出了母亲的艰辛。神态描写:“偏偏她还喜滋滋地指着画……“喜滋滋”表现了母亲陶醉(喜悦)的心情。
3、①是父亲留下的念想(遗物);②凝结着母子的深情;③是我和母亲的精神支柱。④寄托了我对父母的怀念。
4、(1)热爱(孝敬)父母;(2 )体谅母亲(善解人意)(3)为爱用心良苦;④有奋斗精神。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⑴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⑵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放在餐桌上。
⑶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⑷“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⑸“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⑹“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父亲开始读诗。
⑺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⑻“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⑼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⑽“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⑾“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⑿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⒀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周岁。
⒁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⒂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1、横线处时间词语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2、用文中原句回答:为什么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3分)
答:
3、“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父母对“我”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4分)
母亲对我:
父亲对我:
4、从下列词语中选出能反映“我”思想感情变化全过程的3个词语,依次填入下面括号中。(3分)
得意 信任 醒悟 悔恨 失望
( )-----------( )----------( )
5、用文中原句回答,能够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是什么?(3分)
答:
1、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我等待父母归来的急切心情。
2、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3、热情鼓励 严格要求
4、得意 失望 省悟
5、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走一步,再走一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这段选文叙述的事件。(3分)
2.当“我”迈第一步时,那种恐惧心理克服了没有?请你仔细阅读第七段,从文中找几个关键词语来证明自己的看法。(4分)
3.从最后两段文字中找出“我”心理状态变化的语句。导致“我”心理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4.文中的这位父亲是值得赞赏的。你认为他哪一点最值得赞赏?请说明理由。(4分)
5、你认为文中的杰利是个怎样的孩子?(3分)
1。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克服恐惧,爬下了悬崖。
2。当我迈出第一步时,还没有克服心里的恐惧。几个关键的词语:似乎、小心翼翼、试探。
3。顿时有了信心、信心大增、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导致我心理变化的原因是父亲的鼓励。
4。父亲对“我"的鼓励让“我”有了走下来的信心。
5、朋友有难而没及时援手,做的不够好,但总的还算重情重义。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4分)
(1)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3 盖一癞虾蟆也 (4)驱之别院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与文中“观之正浓”相呼应的一个句子是 。(3分)
4、上文中哪些最富有童趣,选出两个句子加以说明。(4分)
1.(1)强:通“僵”,僵硬。 (2)观:景象;景观
(3)盖:原来是。 (4)驱:赶,驱赶。
2、(1)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2)、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3.方出神
4.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①燕子在南飞的路上无意间望到了骆驼,只见他长颈上系着红绸巾,两座骆峰中间搁着玲珑精致的篮子。燕子动了好奇心,想要看看骆驼到底寻到了什么“宝”。他回环往复地低飞在骆峰上空,看了又看,大为惊异:在篮子里面放着的只不过是一些保水源﹑耐盐碱的胡扬,沙地造林的沙枣,耐旱﹑耐碱﹑耐寒的罗布麻,以及沙芦草、芨芨草、梭梭草和骆驼刺的种子。燕子楞住了,嘘!这算什么宝?他转念一想,便醒悟过了。骆驼寻到的不是使自己养尊处优的宝,而是为大家谋福利的宝。
②鹦鹉听说骆驼寻到了真正的无价之宝,羡慕得要死,她追问燕子:“难道是《天方夜谭》里苏丹皇冠上的那颗夜明珠?”燕子鄙夷地说:“你太小看他了!世界上什么样的人寻什么样的宝。骆驼寻的是变沙漠为绿洲的宝!”鹦鹉又惊愕又惭愧,脸蛋涨得通红,拍拍翅膀,没趣地飞走了。
③这时候,骆驼和他的同伴们,正越过一道道长长的沙梁……
(节选自《骆驼寻宝记》,同学们,寒假里读一读我们的七下语文课本,还有很多这样的美文!)
1. 内容理解:试结合文段内容,简要作答:燕子为什么“大为惊异”?(2分)
我的理解:
2. 内容理解:试结合文段内容,简要作答:燕子转念一想,醒悟了什么?(2分)
我的理解:
3. 内容理解:鹦鹉听说骆驼寻到了真正的无价之宝,为什么羡慕得要死?(3分)
我的理解:
4. 文学知识:请把文中对鹦鹉进行神态描写的句子工整的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我的抄写:
5. 主观表达:读完这篇童话后,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请谈一谈你的看法。(3分)
我的启示:
1、骆驼篮子里并没有价值连城的宝。
2、骆驼寻到的不是使自己养尊处优的宝,而是为大家谋福利的宝。
3、答案举例:羡慕骆驼拥有了无价之宝。
4、答案:“鹦鹉又惊愕又惭愧,脸蛋涨得通红,拍拍翅膀,没趣地飞走了。”
5、①联系本文②有见解或表达通顺合理③泛泛而谈或书写较乱最高得2分)答案举例:略(关键词如:坚持,毅力,奉献等)
记叙文考查要点一般为:①识字写字②记叙线索③词句含义④句段作用⑤筛选信息⑥理解主旨⑦人物分析、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分析;辨析表达方式(描写)、赏析关键词句⑧文体发散。但论记叙文怎样考,最终考点主要有两类:一是基本知识(基本阅读技能);二是文体阅读知识与技能(分析综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评价鉴赏能力)
享 受 春 雨 (厉彦林)
①也许是刚经历了冬天太多的郁闷和压抑,也许是寒风、残雪在记忆的底片上留下太多的沧桑与悲凉,万物掐灭生命的色彩与声音,孤独地萧条着沉默着。一夜微风,唤醒早春三月的晨曦,也吹来了北方第一场春雨。山川、河流、乡村、房屋、树林、花草、庄稼、庄稼人,都在翘首春的惠风拂面,享受春雨的滋润,感觉春天那年轻的心跳……
②春雨如烟,如雾,如丝,如梦,悄悄落下来,一滴一滴,淅淅沥沥,飘飘洒洒,缠缠绵绵。恰似烟雾迷蒙、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水墨画,朦胧且迷人。春雨婀娜多姿,巧笑倩兮,步履轻盈,委婉含蓄,率性天然,没有夏雨的暴烈,没有秋雨的忧愁,没有冬雨的冷酷,像位清纯、含蓄待嫁的新娘,充满对生命、对世间万物的爱恋……为了履行前世约定,悄无声息地把睡梦中的大地山川抚摩一遍,湿润着每一个角落、每一棵小草。令人悄然想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美妙佳句。一会儿工夫,雨点越来越大,越来越急,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在干燥的土地上留下密密匝匝的雨窝。春雨从不埋怨和选择土地肥沃或贫瘠,总是执着地投入,迅速渗进地下,形不成水流,只让土地守候和感动,让世人留恋和感叹。
③走在乡间小路上,任细细的雨丝自由地落在脸上,痒酥酥的,滑到嘴里,甜丝丝的。此时可以真正感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与舒畅。我记得在老家院中赏雨的情景。雨点劈里啪啦掉下来了,洒在头上,落在脸上,说不清道不明的舒爽。我忘情地站在雨里,虽然衣服被打湿,可心里高兴,脸上绽放着笑容,享受着那份难得的清凉和惬意。院里的梧桐树耸立雨中,紫红的小芽芽摇曳着甜美的心事。枝杈上被雨淋过的喜鹊窝颜色更加凝重,淘气的小喜鹊躲在老喜鹊的翅膀下,时而从窝里探出小脑袋,新奇地瞥一眼外面的风景,又唧唧喳喳地把头缩回去。树下有一群相互依偎的鸭子,时而用嘴巴梳理着羽毛,呱呱地交流着什么。那鸟鸣声、鸭叫声,伴随风声雨声,滋润,清雅,恬淡,宁静……
④春雨贵如油,老天爷也十分小气。雨刚下了一会儿,就停了。雨虽然不大,却滋润着乡间万物,悄然改变了山乡的颜色,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图画,点燃了生命的期待与呼唤!……草儿绿了,花儿开了,土地松软了,生命以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在繁衍、传承、轮回。前两天还光秃秃的山冈,奇迹般地罩上了新绿。真可谓浓妆淡抹总相宜。大地是藏梦、长梦的地方!萌生绿色的地方就舒展生命,就有开花的渴望,就有歌声在酝酿!每人都种植一份鲜嫩的心境,收获一缕成长的愿望。
⑤春雨是会说会笑的精灵,是律动生命的音乐。春雨会跟随着气候幻化不同姿态、不同神情,也会随听雨者心情演绎不同的内涵。或嫣然,或惆怅,或温柔,或冷寂,或清丽,或婉约……可谓千种心情,万种雨境。 (《中学生阅读》)
1. 记叙线索:所谓线索是贯穿全文并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请再读全文,并回答:
选文是以 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2. 文学知识:本文多处用到拟人的修辞方法,试举出一例,抄写在横线上。
我的抄写:
3. 内容理解:试结合文段内容,并根据所给的示例,分析“春雨”的其他特点。
示例:第②段让我们感受到:春雨的朦胧,多姿,无私奉献。
第 段让我们感受到: 。
4. 句子赏析:选文②段中:“春雨如烟,如雾,如丝,如梦”,和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一句?并说一说理由。我的理解:
5. 语言表达: 选文生动的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独特感受。请用上排比的修辞方法写一段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一下你对“夏雨”或“秋雨”的感受。
1、 “享受春雨”或“喜爱春雨”等。
2、略
3、①第③语段让我们感受到春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与舒畅。
②第④语段让我们感受到春雨的宝贵,对乡间万物的滋润,生命的律动。
4、1):我更喜欢选文的这个句子,它不仅形象地说出了春雨的轻柔细,并给人朦胧的梦幻感,有诗一般的意趣。 2):我更喜欢《春》的这个句子,因为它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春雨的“细、密、多、闪亮”等特点。
5、①符合题意:描绘春(秋)雨②符合要求:运用排比③符合规范:语句通顺,
1:夏雨,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夏雨,让我感受到奋斗的畅快;夏雨,让我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2:瑟瑟的秋雨中,我回味那春雨的轻盈,夏雨的激越,冬雨的冷冽。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