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项链
⑴这是美国东部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路过此地,他二话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了雪地,拉到了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⑵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
⑶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要感谢少年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⑷爱心是无价的,它不需要回报,但却可以心心相传。如果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颗珍珠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心都是一根金线。用金线把颗颗珍珠串起来,就是世界上一条最珍贵的无价项链!
⑸爱心项链串起了颗颗真诚的心,让大家心系一处,播洒爱的种子。让我们拾起这根金线,也做一个串项链的人,将我们手中的这本杂志,当作一份礼物,送给那些在贫困中却强烈渴望着知识的同学手中吧!
1.第一段叙述了一个故事,写出这个故事的相关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结果:
2.从表达方式上看,该文可分成两部分,前部分为 ,后部分为 。
3.第三段所叙的事能否省去,为什么?
4.第三段中少年所说的话中省略的内容是 。
5.第四段点题,作者将用“爱心项链”作比,有什么好处?
6.第五段中“这根据金线”是指 ,“串项链的人”是指 ,这段的意思是在号召我们 。
1.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美国东部的一个山区;克雷斯和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克雷斯的车坏在雪地上了;中年男子要克雷斯给他一个承诺。
2.记叙;议论抒情
3.不能省。经过克雷斯做了若干次的好事之后,又有人向他说同样的话,表明这种做好事的作法在一个接一个地传下去。(意近即可)
4.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帮助他。
5.神似,意为形成一个整体,人人互相关爱,同时告诫读者要用爱心,多做善事。(意近即可)
6.爱心;做好事的人;帮助那些在贫困中渴望得到知识的人。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正。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里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计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给我,我的胡琴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准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春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之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缝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1.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意思。
第一段:
第二段:
2.用简洁的话概括第二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画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乐以教和”的意思是 。
5.选文中“和”字有两种读音,分别是 和 。
6.纵观全文,两个女孩的心境是由苦闷到 。
1.雨中演奏胡琴,引得众人观看。由雨中演奏胡琴而得出的感想。
2.像《渔光曲》这简易而高尚的曲子艺术陶冶效果很好
3.点明文章的主旨。
4.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5.略
6.欢喜
阅读下面的文章
有你的冬天不会冷
周萍
①我小时候到全乡唯一的一所小学读书,要通过一条小路,小路两旁是空旷的麦田。我很怕冬天,尤其怕在冬日的清晨走上那条小路。干冷的北风迅疾地窜进我的袖管裤管,畅通无阻地一寸寸割过我的皮肤,那种寒冷的感觉我清楚地记得。
②学校,同样让我感到寒冷。同学拒绝带我一起玩,他们常常把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股脑地扔给我,留我一个人在教室里搓着冻僵的手一本一本地做。我知道我穷,衣衫破旧,又不会说话,很不讨人喜欢。说实话,我那时真是自卑。感觉自己就像是田埂边上的那一丛枯茅草,卑微地匍匐在凝满寒霜的泥土上,了无生机。
③那个冬日的清晨,阳光似乎格外灿烂。靠窗坐着的孩子“来了来了”地喊着时,我看见一个微胖的中年男子一颠一颠地从阳光里走进教室。这是我们新来的数学老师,姓杨。那节课他提问同村卖豆腐家的二虎子:两点之间,线段短还是曲线短?二虎子抓耳挠腮答不出来。杨老师嗓门一下子大起来:在麦地里丢一块骨头,放开狗,那狗肯定是笔直地飞窜过去。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狗都懂的道理……我一下子想起了家里养的小黑,每次我扔出一块饼子,小黑总是箭一般地窜过去。这个例子竟让我对杨老师生出一些崇拜,尽管他脸上少有笑容,我却在他身上感受到了一股子亲切。
④我于是第一次喜欢上一个老师,连带着喜欢上了他教的数学。当伙伴们又把本子扔给我时,我心里竟充满了快乐。我快乐地一本本地算来算去,算着算着,我的数学就突飞猛进。我成了全班的焦点。伙伴们不再把本子随手扔给我,他们央求我把作业借给他们抄,然后把家里带来的好吃的塞在我的手里。清晨上学,二虎子主动在村口等我,常常会递给我一张煎饼,里面夹着几块豆腐。我咬着豆腐和二虎子在小路上一溜小跑,天气似乎不是那么太冷了。
⑤快要放假时,下雪了。雪很大,一脚踩下去,齐到脚脖子。中午时我带了干粮,杨老师办公室有一个煤炭炉子,我可以在那上面热着吃。那天我走进办公室,炉子上正搁着一个小铝盆,满满一盆的白菜,还有牛肉;已经煮开了,几片红艳艳的牛肉在白菜间一跳一跳的,发出快乐的“咕噜咕噜”声。我的嘴里不知从哪一下冒出了那么多口水,我艰难地咽下去,听见喉间“咕咚”一声。
⑥办公室的老师见我来了,把小盆端下来放在旁边的凳子上。我拿着干邦邦的煎饼在炉子上烤,尽量不去想旁边小盆里的牛肉。可是,那牛肉的香气却始终缠绕着我眼角的余光。我忽然为心中这强烈的渴望难为情,那刚刚散去的自卑又重新笼上心头。就在我站起身想要离开时,杨老师走了进来,办公室的那位老师招呼他:老杨,正等你呢。杨老师看了一眼我手里的煎饼,很随意地问了一句:怎么没带菜呀?我的脸 “腾”地一下热起来。我任他从我手里拿过煎饼,任他在煎饼里裹了几筷子菜,然后我感觉到他拍着我的肩膀,说了句:好样的,好好学,长大肯定会有出息的…… ⑦那个冬日的中午,我坐在校园的一处墙角根下,用我尖利的小牙齿咬着渐渐变冷变硬的煎饼,咀嚼着杨老师的那句话。学期结束前的全校大会上,校长给单科和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发奖,我一趟一趟地上去领奖。杨老师用他那特有的大嗓门在班里狠狠地把我表扬了一番。我还拿到了三块钱奖金,我用这三块钱给自己挑了一本数学应用题集,给家里买了一斤肉,还买了一大堆花生、瓜子。那天我拎着一大堆东西走在那条小路上,我一边走一边用脚踢着路边的积雪,忽然间发现积雪覆盖下的枯茅草的根部竟泛出了一丝新绿,我蹲下身仔细地看了好一会,然后很快乐地自个儿笑起来……
⑧有时候,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一直相信。很想告诉杨老师,因为他,我的冬天不再寒冷。
1、仔细阅读文章的第①②段,“我”为什么很怕冬天?
2、体会画线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①那个冬日的清晨,阳光似乎格外灿烂。
②忽然间发现积雪覆盖下的枯茅草的根部竟泛出了一丝新绿。
3、第四段中“当伙伴们又把本子扔给我时,我心里竟充满了快乐”的原因有哪些?
4、你觉得杨老师哪些特征值得敬佩?试举例说明。
5、阅读选文第②③④段,结合下面的链接文字,具体说说你的感悟。
【链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原因之一:“我”家境贫寒,衣衫破旧,抵御不住冬天干冷北风的侵袭;原因之二:伙伴们看不起“我”,拒绝带“我”一起玩,还让“我”替他们写作业。(大意相同就可以)
2、①环境描写衬托了“我”开始喜欢杨老师,喜欢数学;为下文“我”在同学面前不再自卑,感觉冬天不会冷作铺垫。
②与前面“感觉自己就像田埂边上的那一丛枯茅草,卑微地匍匐在凝满寒霜的泥土上,了无生机”相照应;(1分)明写枯茅草根部泛出新绿,衬托“我”在杨老师的鼓励之下从自卑中走出,萌发了自信、向上的心理。
3、“我”喜欢杨老师,连带着喜欢上了他教的数学;“我”在同学面前有了自信,并努力向上。第二点如答成“同学们开始乐于和我玩,羡慕我”也对。
4、杨老师上课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关心学生生活,善于鼓励学生。还要适当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
5、围绕兴趣、勤奋,并结合一个事例谈感悟。
阅读下文
七根火柴(节选)
王愿坚
①卢进勇看着这场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②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③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
④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⑤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⑥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⑦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⑧“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⑨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⑩“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⑪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⑫“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⑬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__前进的方向……
⑭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__。
⑮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⑯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
1.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无名战士却数了很长时间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处写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火柴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结合无名战士的身体状况,联系无名战士的心理作答。
答案:一方面是因为无名战士生命垂危,体力衰竭,没有更多的力气,另一方面也说明无名战士交出火柴时的认真、庄重,因为这是他牺牲前最重要的一件事。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及作用的理解。“双手捧起”夹着火柴的党证,“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这是比喻手法,把人物的神态写得生动形象。
答案: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无名战士转交火柴时的庄重态度。
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描写方法及作用的理解。人物的描写方法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五种,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能把人物描写得更形象、丰满、传神。
答案: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形象地体现了无名战士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结尾作用的理解。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联系作者敬仰战友的情感作答。
答案:①使我们认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②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和纯洁的心灵;③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和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长征的路
①“卅里草地廿里水,荒无人迹鸟不飞。如有行人误入内,十有九个去难归。”这是当年流传于川西北草地的一首民谣。
②说变就变的高原草地天气,春夏秋冬一天过。上午还骄阳似火,下午就寒风骤起,即使半天中也是时而暴雨倾盆,时而大雪纷飞,狂风夹杂着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③当夜幕降临无边的草海时,泥沼中的战士浑身已是疲惫不堪,瘫软无力,拖着像是灌满了铅一样沉重的双腿,一步步向前挪动。此时是大家恐惧感顿生的时刻,漆黑夜空,弄错了行军方向或掉进泥潭都是说发生就发生的事。这时,大家最大的希望是能看到在前面不远处有一簇篝火。如果队伍中突然有人高喊:“看,火光!”那肯定是此刻最大的福音。因为走在前面的__,每当到达宿营地后,总燃起一堆堆篝火,用来烧水做饭和取暖,更为后面的战友指引前进的目标。各级指挥机关,也常在__处,挂起一盏红灯,作为联络信号。时隐时现的灯火,透过黑沉沉的夜幕,照亮了赶路者的心头,为后面一步步挪近的指战员升起了希望。
④然而,所谓宿营,就是在地上蹲着,因下雨下得到处是水,想躺下是不可能的,坐下也不行,所以只能蹲着,蹲累了就站一会儿,到了天明再开始出发。
⑤一天,红军大学的前卫排发现走在前面的__一个营的人,吃了草地里的一种什么菜,全都中毒了。__速度一下子慢了下来。这种野菜看上去非常地美观,可中看不中吃,人吃了就会上吐下泻。前面这个营就是这样中毒的。
⑥刘伯承校长听到汇报后,立即就在这里召开了现场会,让后勤部分管卫生员把所有的野菜全部摆出来,把有毒的和无毒的分开放,然后,再一一教大家如何去识别辨认。由于这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学校整整用了近3个小时,把如何认野菜、如何吃野菜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作了总结。
⑦渐渐地,大家因吃不上能够补充热量的饭食,只能靠野菜什么的充饥,有时,前面的__将野菜都吃得一光二净,他们实在没有办法,就只能啃树皮、嚼皮带和草根。如此下来,不少同志身体再也无法挺得住了,掉了队。
⑧四排的那个小战士最终还是没能挺过来。
⑨那天,阳光大发慈悲了,高高地把温暖挂了下来。刚走过一片沼泽地,几个人身上已是湿漉漉的,此时温暖的光线照射下来,使他们原本不太开心的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杨业龙让大家就地在一块满是松软的土堆上歇着,然后,自己从身上掏出水壶,拿出小碗,给每个人递水,他们只能靠水维持生命了。
⑩四排的那个战士刚端过碗要喝水,突然头一歪,倒下了。
⑪“喂,小同志,小同志。”杨业龙上前扶起这位小战士,大声地喊着。然而,小战士永远地合上了那双还是双眼皮的大眼睛。他是被饥饿夺去了年轻生命的。
⑫杨业龙含泪将这位小战士就地埋了,并用泥土为他写下了“红军小战士之灵墓”的碑文。
⑬快到目的地腊子口了,此时还需要再翻越一座大山。
⑭到了腊子口,杨业龙一看,沿途一路大__走过的脚印还清晰可见,他知道大__就在前面了,便鼓励大家再坚持一会儿,就能够赶上大__了。大家一听,脸上立马露出了笑容,浑身也都有了劲。不知是谁这时轻轻地哼起了“我们是光荣的红军战士……”,大家精神倍增,跟着都唱了起来,歌声高高地在天空中飘荡。
(2012年2月 来源:人民网。有删改)
1.文章开头引用流传于川西北草地的一首民谣,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画横线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第⑦段加点字词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天,阳光大发慈悲了,高高地把温暖挂了下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题考查对开头作用的理解。民谣主要写高原草地恶劣的环境,红军正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闯过草地的,反映了红军不畏困难的英勇精神。
答案:突出了川西北草地恶劣的环境,为下文红军英勇过草地的行为作铺垫。
2.【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把战士们双腿的疲惫不堪,比成灌满了铅一样沉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狂风暴雨、大雪冰雹、泥沼给战士们带来的影响。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像是灌满了铅一样沉重的双腿”,生动形象地写出草地恶劣的环境给红军战士带来的困难。
3.【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作用的理解。结合上下文,联系红军的生存环境,紧扣战士们崇高的革命精神作答。
答案:一“啃”一“嚼”,生动地写出红军战士在前面的__将野菜都吃得一光二净后艰苦生活的情景,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一般在文章中起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等作用。“大发慈悲”“温暖”烘托了红军战士高兴的心情。
答案:环境描写。烘托了红军战士高兴的心情,表现出战士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内阅读
阅读“周副__接过野菜,仔细端详着”至“而且,最好是附上标本”回答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__,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周副__为什么这么关心野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周副__在了解情况之后,做了哪些部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下列语句刻画人物运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周副__接过野菜,仔细端详着。野菜有些蔫巴了,但样子还可以看得出来:有点像野蒜苗,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选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周副__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根据选段内容,按照××人,做××事,结果如何来概括。
答案:周副__详细了解有毒野菜的情况,作出英明决策。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含意的理解。结合语句,联系周副__一心为革命的优秀品质,分析其关心野菜的原因。
答案:让__掌握野菜的有关情况,以避免再次发生误食有毒野菜的事件。
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从“他的命令是非常明确的”“他的命令又是十分具体的”后面的内容归纳出要点即可。
答案:(1)要医生马上去救治中毒的战士们;(2)要担架抬上杨光赶到总部去报告,并要求总部给__下发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熟练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然后结合具体语境,从表现周副__的优秀品质方面入手。
答案: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周副__对红军战士的中毒状况十分关心,想辨别野菜,不使中毒事件再次发生,也暗示了长期的军中生活,使周副__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和生活经验。
5.【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时要从周副__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思考。
答案:周副__平易近人、关心战士、考虑事情全面周到。
好望角沉思
陆元兵
①我有幸来到了好望角,来到了好望角最尖端的点——CapePoint。
②从美丽的海滨城市开普敦乘车南行,一路上,我禁不住极力想像那高大的楼房、雄伟的建筑。但是,当导游告诉我们好望角到了的时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除了白云、蓝天、碎石、大海之外,就是一块再普通不过的木牌,上面用英文写着“好望角”及其所处的经度和纬度。
③这就是好望角,一个“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的好望角!站在乱石之上,迎着呼啸的海风,远眺碧蓝的大海和深邃的天空,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一些联想!
④好望角耐得住寂寞的品性不能不让人叹服。如此举世闻名的好望角,即便是最有名的地理学家也不知道她何时降生,何时开始在此驻守。直到1487年8月,一位名叫迪亚士的葡萄牙航海家奉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之命,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此地,终于目睹了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1497年,另一位名叫达·伽马的人再次近距离亲近她,从此打通了从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使世界真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使好望角从此与希望和梦想联系在一起。而之前的多少世纪,多少岁月,也不知道她独自经历了多少斗转星移,独自感受过多少潮起潮落。
⑤好望角无比博大的胸襟不能不让人叹服。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说过:“美洲的发现,经由好望角前往东印度群岛的航道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在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之前的300多年间,好望角航路成为欧洲人前往东方的唯一海上通道。可以想见,好望角自被发现之日起,就开始了她未曾经历过的喧嚣。她常以好奇的目光打量着那些从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驶来的船队,目送他们经此前往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中国。她也曾亲眼看到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人在这片土地上的所作所为,不管是狂暴的风雨还是和煦的阳光,不管是汹涌的海浪还是明朗的星月,都一概微笑面对,因为她知道那一切同样得顺其自然。
⑥好望角独有的坚守精神不能不让人叹服。如今的好望角,那普通的木质标示牌、简易的洗手间、低矮的邮局、山顶的灯塔以及简朴的小卖部,无不散发着朴实无华的气息。尽管经历尘世的纷扰,但没有被纷扰的尘世所侵蚀。她仍然坚守着湛蓝的海水,坚守着古朴的大地,始终默默地注视着往来于身边的每一艘船只、每一位游客、每一只动物。她默默地守护这片全世界最古老、完全处于原生态的灌木丛,和不时出没于林间、徜徉于人群之中的鸵鸟与猩猩。而她周边的海洋中,每一个倒影反映的正是她非凡的经历和记忆;那时而微弱时而宏大的海浪声,回荡的是她对自然的叩问和对人类的祝愿。
(选自“和讯新闻网”2012年2月)
1.文中着重赞美了好望角哪几方面的品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从写作手法上看,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中写了迪亚士和达·伽马两位早期的航海家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美洲的发现,经由好望角前往东印度群岛的航道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此题考查对信息的搜集提炼能力。扣住“赞美”一词来寻找有关的中心句,不难发现:④~⑥段的段首都属此类。
答案:耐得住寂寞的品性,无比博大的胸襟,独有的坚守精神。
2.【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辨别及作用的分析。写想像中的好望角和现实中的好望角有一定的差别,属于对比。其作用是突出好望角某一方面的特点。
答案:①对比。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好望角的普通、平凡。侧面交代了好望角与想像中的差别之大,即自己思想上的落差很大。②欲扬先抑。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好望角的平凡普通,为下文赞美好望角的美好品性作铺垫。
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时,可围绕本段的中心句来思考,要交代清楚事例与中心句之间的关系。
答案:文中写迪亚士和达·伽马这两位早期的航海家发现好望角的壮美时,好望角早已不知存在了多少年,更能突出好望角耐得住寂寞的品性,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说好望角伟大、重要,体现在什么地方,这是回答的重点。应扣住第⑤段来寻找。
答案:在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之前的300多年间,好望角航路成为欧洲人前往东方的唯一海上通道。
5.【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回答时,应把句子表面的意思和蕴涵的深意都交代清楚。
答案:表明好望角的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一直是林木茂盛,动物出没其间,这里的人们环保意识很强。赞美了好望角的坚守精神的难能可贵。
美文品析
海来去
王 谨
①大自然给四川长宁人恩赐了这片神奇的竹海。这是一片由翠绿酿造的海,是一片典雅绝美的海。
②竹,系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还有人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可见竹是国人喜爱的典雅之物。竹枝挺拔,竹干修长,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四时青翠,凌霜傲雪,古往今来的中国文人骚客无不咏竹示雅。唐代诗人刘禹锡以诗咏竹云: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据说大画家郑板桥一生爱竹、敬竹,竟无竹不居,并常画竹咏竹以自勉。大诗人苏东坡则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言。
③川南长宁的竹海游,让我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
④在这片土地上, 开门见竹,睁眼是竹,合目记忆之帘映出的仍然是竹。竹,成为长宁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给长宁人生活注入宁静、休闲和典雅。
⑤我们行走在120平方公里的竹海深处,导游不时给我们讲解竹海的历史与现状,并不时穿插一些故事,增添了我们这些采风者的情趣。据说,北宋诗人黄庭坚曾来此一游,当他登上峰顶,看到如此秀美成片的竹海时,他情不自禁地赞道:“壮哉,竹波万里,峨眉姊妹耳!”乡人闻讯纷纷前来献酒,诗人在石壁上书写了“万岭箐”三个大字。至今竹海内有两个乡仍名“万岭乡”和“万里乡”。如今的蜀南竹海保护区位于四川长宁、江安两县毗连的南部连天山余脉中,景区内28座山岭全是茂密的竹林,竹波荡漾,连片成海,绿透了天府的南端。如此广阔无际的楠竹海洋,实为国内外所罕见。1988年蜀南竹海被国务院列为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荣获“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和“中国自然风景区十佳”的称号。
⑥21年前,我来过一次竹海,那时的蜀南竹海,完全是一片原生态的、幽静的绿海。沿着一条沙土路穿越竹海,可欣赏到沿路两旁一眼望不到边的翠竹。夜宿全部用竹材料建成的“竹海宾馆”,倾听竹涛声声,是难得的一种原生态的美的享受。自那以后,在我生命的旅程中,就多了一份对这片土地的情思。今天重游竹海,映现在视野里的人为开发的景点多了,停车场多了,汽车多了,游人多了,竹制纪念品一条街多了。尽管旅游开发增加了当地市县的旅游收入,但对原生态的蚕食不能不令人担忧。呵护好竹海这一片上天的赐物,既是长宁人的责任,也是所有游人的责任。我们应有保护重于开发的理念。建议景点对汽车和游人有所限制。广泛倡导步行或自行车的游览方式,既环保低碳,又能让游人更密切地亲近大自然。
⑦我愿借用一句古语祝愿长宁:“竹苞松茂,日月悠长。”
(摘自2012年2月4日《人民日报》)
1.文中说“竹是国人喜爱的典雅之物”,那么竹的典雅表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画线句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⑤段穿插介绍了黄庭坚的故事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题目中的“竹海”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第⑥段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应紧扣第②段对竹的描写来回答,且应突出竹的典雅特点。
答案:竹枝挺拔,竹干修长,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四时青翠,凌霜傲雪。
2.【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作用的分析。对于这类修饰限制类词语,应主要从词语的意思和语言的准确度来分析。
答案:不能。“据说”表示所要介绍的郑板桥的事例不一定真实,而是听别人传说的。“据说”体现了用词的严谨、周密。
3.【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所叙故事作用的理解。这里在讲解竹海的历史与现状时,插入了历史人物的故事,能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答案:照应前面总括的“不时穿插一些故事”一句,激起游览者的情趣,引发人们的深思,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时要紧扣“海”字,即是写竹的多,体现竹的连绵无边。
答案:景区内28座山岭全是茂密的竹林,竹波荡漾,连片成海,绿透了天府的南端。可欣赏到沿路两旁一眼望不到边的翠竹。
5.【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及作用的辨析。本段中重点写了21年前后游览竹海的所见所感的不同,因此属于对比。其作用是强调人们应保护大自然。
答案: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比,告诫人们,保护原生态环境,重于开发景点旅游;呼吁人们节制对原生态的蚕食行为,还原大自然的本来面貌。
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至“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回答6~9题。
1.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中的“大约”和“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回答时,应围绕选文第一段对红桧树的介绍进行概括。
答案:香 高 粗 老
2.【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回答时,一般先说明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再说明去掉后句子表达的意思与实际不相符,最后点明该词语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不能删去。“大约”和“或许”都是表示估计,不确定。说明树龄三千年、被称为“神木”的原因并没有经过精确的考证。如果去掉就变成事实了,与实际不相符。“大约”和“或许”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解析】此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回答时,从“神木”表现出来的精神方面思考。
答案:因为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那“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的精神依然存在,所以“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4.【解析】此题考查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分析。要围绕神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领悟。
答案: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而阿里山又是台湾的标志性风景区,选文揭示了神木的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深邃内涵,所以也揭示了全文的思想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章
静悄悄的昆仑山 王宗仁
昆仑山下,__营院一角的枯草丛中,亮亮地袒露看一个野兔窝。额角上有块白印记的兔妈妈,带着三个儿女旁若无人地生活着。日出而起,日落而归。炎阳爆燥的中午,它们到太阳晒不到的不冻泉边散步。大雪扫山的傍晚,它们躲开喧闹到雪水河里爽饮。偶尔也会看到老兔独自离开营院,随心所欲地走在通往荒原的山径上,走走停停,停停又走走。它是在默默体味着它们一家拥有一座山的快乐吗?
在距离野兔那块自由天地的不远处,驻着一个汽车连队。百十个兵在军号声中过着整齐划一的生活。起床、早操、出车、开会、熄灯。兵和动物,相安无事。
时间在昆仑山静悄悄地流逝了半年。这天,一只灰鸽子不知从何处突然飞到军营里。它站在战士们当年搭地窝子的残墙上,尾巴一撅一撅地急叫着,似乎在呼唤什么。灰鸽子肯定是长途跋涉而来,要不它为什么灰头土脸地显得那么疲惫?噢,它是没有地方栖身,无家可归呀!昆仑山从古至今树木不落根,鸟儿筑巢少依托。
一连好些天,每到傍晚,外出的灰鸽子就飞回军营,悄没声息地站在残墙土过夜,光天赤身,风雨不避。静静的军营生活因为添了一只鸟儿而变得快乐,兵们自然也多了一份情趣。但同时也让他们的心不安起来,无遮无掩的墙头毕竟不是灰鸽子的久呆之地!一天深夜,陡地飘落起大雪,次日清晨,兵们看到披着一身雪被的灰鸽子变成一个雪桩,呆立不动,他们实在心疼却又不知如何使它温暖?
兵们发现灰鸽子从残墙上消失,是在半个月后,那天清晨班长马安良早早起床,照例端着一小碗虫米,给灰鸽子送到残墙下。他惊喜万状地看到灰鸽子从兔窝里悠悠哉哉地走出来,抖抖翅膀飞上了墙头。奇了,怪了!难道昨晚它钻进兔窝过夜吗?
细心的马班长,不声不响地观察了野兔与灰鸽子共栖一窝的和谐情形:兔们住在里端,灰鸽子栖身洞口。兔的满足是显而易见的,它既大度地让了步,又有了遮风挡寒的墙,何乐而不为!至于灰鸽子,能在走投无路时免费得到一个家,这已是求之不得的了,即使做出点牺牲也心安理得。
兵们在紧张的军事化生活之余,绝对不会忘记住在军营一隅的伙伴。早送它们出门,晚迎它们归家,还会时不时地给它们送上一顿美味的晚餐。
军号照样喷亮,队伍照样整齐。高原军营生活就这么简单,没有额外的负担,只有平静的氛围。静静的昆仑山,静静的军营,静静的野免和灰鸽!
这天清晨,我看见高天下,一对翅膀在晨曦中闪亮,那是兵的黎明在飞翔。我祝愿:昆仑山永远静下去,昆仑军营永远美下去!
( 2007 年7 月《 光明日报》 有删节)
1、文章“静悄悄的昆仑山”的“静”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2 分)
2、文章写__营院一角的一窝野兔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引出对灰鸽有什么作用?(4分)
3、文章结尾“我祝愿:昆仑山永远静下去,昆仑军营永远美下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愿?( 4 分)
4.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2 分)
1. 体现在自然环境的静 和氛围的平静、安宁
2.写野兔主要为突出环境的安静,写灰鸽主要突出氛围的宁静、和谐,目的是为深化主题服务
3.收束全文,揭示中心。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自然永远和谐、世界永远和平宁静的美好心愿。
4.以小见大的方法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