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
清新的回忆
1994年8月15日,我乘坐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的班机从莫斯科飞抵斯德哥尔摩,这是我第一次踏上北欧的土地。常说的北欧五国包括瑞典、挪威、丹麦、冰岛和芬兰,其中前四国的语言文化相当接近;芬兰与爱沙尼亚、匈牙利的语言类似,同在印欧语系之外,所以算是北欧国家里的另类。欧洲北部的人民对四季的转换特别敏感,这也难怪,因为漫长的冬季不仅冰天雪地,而且白昼短得让人心烦。幸好,我的首次北欧之旅是在一年中最好的夏季,第一站就是美丽的瑞典首都、北方水城斯德哥尔摩。
飞机抵达已是六七点钟,但天色仍然早得很。快捷地办好瑞典入境手续,我们推着行李车走出阿拉达机场,第一个感觉就是环境异常地整洁、空气异常地清新。也许这与来自较为破旧的俄罗斯有关,但在多年后走过很多发达国家的今天,我仍清晰地记得瑞典给我的第一印象,那就是无与伦比的整洁清新。车子飞驰在从机场通往市区的高速公路上,路边是一块块错落有致的田野风光,这儿一片金黄,那儿一畦碧绿,不时看见通勤或者长途的火车优雅地驶过高低起伏的原野。但抵达瑞典的第一天,我还没有见到这座北方名城的最大特色,即纵贯环绕全市的河道与海湾。好在第二天,我就坐上了观光游艇一览这个北国水城的秀色。
斯德哥尔摩本来就是漂在海上的城市,据说全城由八九个大岛组成,崎岖海岸线边的小岛更是星罗棋布。这几天丽日晴空,正是全年的最佳旅游时节,游艇上各国游客吹着清爽的海风,面对海天一色、城在水中的美景赞不绝口。导游是个体格健壮的当地姑娘,她操着流利标准的英语向大家介绍沿途的景点。后来经过比较,我发现欧洲北部的人们说英语确实非常地道,特别与法国、东南欧相比;后来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一是他们的母语大都与英语同属日尔曼语系,二是欧洲一体化的步伐至少在文化层面已经席卷西北欧,再有教育得力。说到瑞典姑娘,这可是个盛产西方美女的国度,从早期的电影明星嘉宝到当代风靡全球的流行歌手层出不穷,今日看到这里的如画美景似乎大悟: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再联想到瑞典人的音乐天分,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虽然不是英语,却出产了众多享誉西方的英文流行组合。瑞典的工业基础也实力强劲,一大批响当当的跨国企业都从瑞典走向世界,这也奠定了该国在本地区的老大地位。
人杰地灵的瑞典,主要城市都面水而建,斯德哥尔摩称得上世界同类水上城市的代表作。其实不只是靠海的城市需要水。走遍全球后我总结到,凡是历史文化名城都离不开水的滋润,这水可以是天然的河道,如拥有塞纳河的巴黎;可以是人工运河,如莫斯科和阿姆斯特丹;还可以是天然或人工的湖泊,如今日的德国新都大柏林。当然海滨的名城更是数不胜数。有了水,整个城市就像人有了眼睛一样有了灵气和生机。我国的历史名城也不例外,江南水乡和京杭运河两岸曾兴起了多少美丽的城市,可惜到了近代随着河水的逐渐消失而繁华不再。想到这里,我真希望我们现在还享有天赐秀川、良湖的城市如杭州、苏州、武汉、岳阳,北方的泉城济南,或祖先开凿有人工湖的北京等名城,都能珍惜这城市的性灵和生命的源泉,永葆一方生机活力。
1.全文移步换景,由景到人、由景到理,既写了迷人的景色,又写了哲理的思考,请围绕题目“清新的回忆”完成下列小题。
(1)作者对瑞典景色的清新回忆有哪几点?(至少写两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瑞典人的清新回忆有哪几点?(至少写两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语境,请你想想,能不能将文中画线的句子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时看见通勤或者长途的火车优雅地驶过高低起伏的原野”一句中“优雅”一词给你怎样的阅读感受,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简要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但抵达瑞典的第一天,我还没有见到这座北方名城的最大特色,即纵贯环绕全市的河道与海湾。好在第二天,我就坐上了观光游艇一览这个北国水城的秀色”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认为,水对于城市有何重要作用?请你以自己身边或周边的城市为例子,说说城市的美化和建设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此题考查搜集信息的能力。回答时应扣住第二段中的重点词语“第一印象”和第三段中“面对海天一色、城在水中的美景”“导游”来提炼概括。
答案:(1)①整洁清新;②海天一色、城在水中。
(2)①瑞典人英语好;②人美,有音乐天分;③工业基础实力强劲等。
2.【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瑞典给我“整洁清新”的印象,并非仅因来自破旧的俄罗斯,多年后走过很多发达国家非仅因来自破旧的俄罗斯,多年后走过很多发达国家“我”仍有此感。
答案:不能删去。删去后就显得瑞典带给“我”整洁的感觉,只是因为有较为破旧的俄罗斯在衬托,那整洁就带上了疑问,特点就不够鲜明。画线句扩大了比较背景,使整洁的特点鲜明、突出。
3.【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优雅”给人以优美文雅的视觉美感。
答案:长途火车在高低起伏的原野上展示着它的弧线美,柔性美,就像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时起时伏,若隐若现。
4.【解析】此题考查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回答时,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概括。结构上一般起承上启下或引起下文的作用。
答案:不仅巧妙点出这座北方名城的最大特色,而且引起读者兴趣,自然引出下文。
5.【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回答时,结合第四段中“有了水,整个城市就像……”来寻找。有关城市的美化和建设,应从绿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考虑。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水就像眼睛一样会使城市充满灵气和生机,水是城市的性灵和生命的源泉。
青岛——依山傍水,绿树葱郁,绿化带错落有致,设计为不同的图案,给人以美的享受。
阅读下文
父亲那只寂寞的手
琴 台
①家人住院,同病房有个乡下来的年轻人,右手的手指除了大拇指外全部截掉了,为了还原手上的皮肤,医生将他的右手缝到肚皮上,据说要养护一段时间。
②陪这个年轻人来住院的是他的爱人和父亲。每天晚上,年轻人和妻子挤在窄小的病床上休息,而他那黑瘦苍老的父亲,就用几块泡沫板席地睡在大厅的走廊上。白日里无事,小夫妻两个经常叽叽咕咕地凑在一起说私房话,做父亲的,远远坐在安静的走廊长椅上,一只手在眼眉上滑来滑去,衰老的眼睛湿漉漉地看着某个地方发呆。即便吃饭的时候,他也是沉默的,唯一话多的是每天早晨查房的时候,他总要追着医生问东问西,听到解答后,又一个人怔怔地去长椅上发呆了。
③一天夜里,病房的空调调得太低,年轻的儿媳感冒了,昏昏沉沉躺在病床上睡着了。年轻人坐在床边的椅子上输液,那个黑瘦的父亲跑到门诊大厅买来几片药,然后坐在儿子身边,眼巴巴看着输液瓶的液体一滴一滴落下来。
④半小时后,液输完了,护士拔下针头后,用一根棉签摁在年轻人的手上,转而嘱咐老人:帮着摁一下,另外,如果有时间的话,按摩一下他的胳膊。
⑤就在那个瞬间,我注意到做父亲的手轻轻抖了一下,他小心翼翼地摁住棉签,眼光忽然变得有点羞涩。年轻人似乎也不习惯父亲的手在自己胳膊上按摩,他局促地扭一扭身子,转眼看着睡梦中妻子的脸。往日里,都是爱人帮他按摩和摁棉签,他咕哝着要父亲停下来,可是老人并不答话,而是继续轻轻按摩着他的手臂。
⑥病房里长时间地沉默着,老人放在儿子胳膊上的手渐渐不颤抖了,他熟稔地从上到下运动着,眼神里竟然有欢欣的火花蹦出来。而那个年轻人,也不再看妻子,他微微闭上眼睛,短短的睫毛颤巍巍地在灯光下抖动着,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场景深深感动了。
⑦每个孩子都是在父亲手里长大的,哪怕再笨拙的父亲,也几乎都为孩子换过尿布。稍微长大一点,父亲们喜欢用有力的大手将孩子高高地举过头顶,银铃一样的笑声中,他粗糙的手指滑过孩子娇嫩的皮肤,满心都是愉悦和感动。无论多暴躁的父亲,当孩子亲昵的脸蛋和小手扑过来时,他们的心都会瞬间融化成温柔的水波。
⑧孩子日渐长高,世界愈发开阔,父亲终于不再是生命中唯一的英雄。这时,孩子的手开始离开父亲,落在朋友的肩上、恋人的臂上,做父亲的,欣慰地笑了。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在父亲灿烂的笑容中看到些许失落的阴影。孩子大了,血缘浓情依然在,可父亲的手却从此寂寞下来。再也没有那个娇气的丫头拉着他的手到街角去买一串糖葫芦。顽皮的孩子成为清醒理智的成年人,成熟的代价是,他变得羞于直接细腻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⑨中国有句古语,家有白发爹娘是大福。只是,天下儿女可曾知道,在父母心中,六七十岁还依然可以有和自己撒娇的孩子,那又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⑩离开医院之后的第一件事,我回了父母的家。在父母惊喜的笑脸中,我好像小时候那样猛然把自己的手钻到父亲的手里:“帮我焐一焐,好冷呐。”那个瞬间,我感到父亲明显抖了一下,他整个人似乎一愣,而后,我看到一滴泪落在了我的手背上。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2年第2期,有改动)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语“抖动”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文章结尾第⑩段多余,应该删去,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
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你将如何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抓住人物、事件、“我”的感受概括。
答案:一位父亲在医院里为生病的儿子按摩的情景,让“我”深受感动,引发了“我”对亲情的理解与思考。
2.【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作用。先判断运用“抖动”属于什么描写,然后联系上下文思考其表达的情感。
答案: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儿子感受到父爱时内心的激动。
3.【解析】本题考查对优美语句的品析。从修辞手法入手,抓重点词“扑”“温柔的水波”,品析语句中蕴涵的内容。
答案: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无论什么样的父亲,当儿女依恋他时,他内心都会变得柔软,感到幸福。
4.【解析】本题考查结尾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思考作答,不管同意与否,理由充分即可。
答案(示例):①可以删去,因为删去后,并不影响文章主旨的表达,而且结构也较紧凑。 ②不能删去。结构上与前文呼应(或结构严谨);内容上突出了主旨。
5.【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谈感受要联系本文的主旨——父母的无私和伟大及给人的思考。回答第二问可通过行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
答案(示例):感受:通过这篇文章,我认识到父母的无私和伟大,但他们也需要儿女的爱。我们一个小小的爱的举动,就可以让父母感到欣慰和满足。
做法:在爸爸(妈妈)疲惫的时候,为他(她)端上一杯茶,为他(她)捶捶背。
阅读课文第6段
1.请为本段文字加一个四字小标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段中刻画父亲形象最突出的描写手法是什么?从中你能读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写父亲的外貌,先后写了“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作者不
惜笔墨写服饰的颜色,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中“似的”一词能删去吗?
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中两次写到“我”的流泪,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示例):望父买橘(或买橘送别)
2.【解析】选段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作者是通过父亲的外貌、衣着、动作和语言来刻画背影的。在这些描写中,动作描写最为传神,表现了父亲的爱子深情,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答案:选段中刻画父亲形象最突出的描写手法是对父亲买橘子时的动作描写。从中能够读出父亲买橘子的艰难和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之情。
3.【解析】解答此题注意从全文的感情基调去领悟,服饰的颜色烘托了家境,渲染了气氛。
答案:说明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色”正好反映了家庭的困顿,与全文气氛一致。
4.【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体会。联系“似的”这个词语的意思,结合上文买橘子的艰难理解即可。
答案:不能删去。“似的”在句中是“好像”的意思,父亲的“轻松”只是一种姿态,是怕“我”为他担心;同时也是父亲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心里却觉得高兴和踏实的体现。
5.答案:第一次是被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子而感动得流泪;第二次是和父亲分别,因依恋和牵挂父亲而流泪。两次流泪既烘托出父亲的背影感人至深,又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感激与牵挂,突出了父子深情。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 :“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又不被重视的人。
1.第一段采用的是 与 的表达方式,第二段采用的是 的表达方式,点明了 。
2.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请用一个词语来更明确地表达赫耳墨斯雕像的价格: 。
3.在赫耳墨斯的想象中,雕像者会如何回答他的雕像价值?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
4.文中划横线部分是对赫耳墨斯的 描写,表现了他 的心理状态。
5.赫耳墨斯在问赫拉像的价值时,为什么笑?这反映了他问话是怎样的心态?
6.在文中找出与“你并不比我强”这个否定句相应的肯定句是 。这两句把蚊子 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7.判断正误:
⑴蚊子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狮子,根本原因是蚊能咬狮子。 ( )
⑵在写法上,上一则寓言是反衬手法,在修辞方面本则寓言用的是拟人手法。( )
⑶本文是在篇末点明寓意。( )
⑷能概括蚊子战胜狮的神态的词语是“势不可挡”。( )
8.能确切概括蚊子结局的成语是( )
A.后悔莫及 B.可歌可泣 C.乐极生悲 D.宁死不屈
9.文中两次写蚊子“吹着喇叭”,第一次表现蚊子的什么特点?第二次表现蚊子的什么神态?
10.这则寓言说明了( )
A.狮子虽然庞大,却没有本领。
B.是不是真有本领,不取决于个子的大小。
C.蚊子败在蜘蛛手里,是出于偶然。
D.取得胜利后,不能盲目骄傲,要谨慎从事,否则会受挫折。
1.叙述、描写;议论;寓言的寓意
2.一文不值
3.价值比赫拉的雕像还贵。表现了他狂妄的心态。
4.心理;自以为身价很高,狂妄
5.蔑视赫拉的骄傲的心态。
6.我比你强得多;步步进逼、咄咄逼人
7.⑴×⑵√⑶√⑷×
8.C
9.无畏、果敢;洋洋自得、骄傲自大
10.D
一个母亲创造的奇迹
⑴德国二战结束后,一个纳粹战犯被处决,他的妻子因无法忍受众人的羞辱与谩骂,吊死在自家的窗外。
⑵第二天,邻居们走了出来,一抬头就看见了那个可怜的女人。窗户微开,她两岁的孩子正伸出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眼看另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人们屏住呼吸默然地观望。
⑶这时,一个叫艾娜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在量夕的孩子救了下来。她收养了这个孩子,而她的丈夫曾经为帮助犹太人而被这个孩子的父亲当街处决。街坊邻居没人理解她,甚至没有人同意让这个孩子留在他们的街区,他们让她把孩子送到孤儿院或者干脆把孩子扔掉。
⑷艾娜不肯,便有人整日整夜地向她家的窗户扔秽物、辱骂她。她自己的孩子也对她心存芥蒂,甚至以离家出走相威胁。可是,艾娜始终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是多么漂亮啊,你是一个小天使。”
⑸渐渐地,孩子长大了,邻居们的行动已不那么偏激了,但是还有人常叫他小“纳粹”,同龄的孩子都不跟他玩。他变得性情古怪,常常以恶作剧为乐。直到有一天,他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邻居们瞒着艾娜把他送到了十几里外的教养院。
⑹半个月后,几乎发疯的艾娜费尽周折,终于找回了孩子。当他们再次出现在愤怒的邻居们面前时,艾娜紧紧地护着孩子,乞求邻居们说:“给他点儿爱吧,他也会是一个可爱的天使的。”
⑺孩子就在那个时候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痛哭流涕,悔恨充斥着幼小的心灵。艾娜告诉,最好的补偿就是爱,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⑻从此,他痛改前非,认真做人。在别人的诋毁与侮辱面前,他不再针锋相对;在别人有困难时,他又总是不计前嫌,乐于助人,并友善地与人相处,礼貌待人——多年来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一个不相干的女人给了自己一份母亲的爱,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别人!
⑼中学快毕业那年,别的同学都陆陆续续地收到了一些礼物。哪怕是一支钢笔,或是一辆单车,可他什么也没在。他的母亲艾娜依旧日夜操劳,他天始有一丝失落,不知道自己的出生究竟是对是错。
⑽终于,毕业典礼如期举行。校长念到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走上台,那一刻是多么神圣和骄傲!作为一个“纳粹”的儿子,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已是不易,他多想自豪地对世界大喊——我毕业了!但是这种感觉转瞬即逝——不会有谁关注我的成功的!
⑾“雅克里……”他听到校长念他的名字了,于是移动着沉重的脚步,沮丧地向台上走去,“雅克里,祝贺你正式毕业。”这时,雅克里听到台下掌声如潮,他回过头,看见自己的母亲艾娜和许许多多的邻居不知什么时候站在台下,正粲然 冲着他微笑。他的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观看他的毕业典礼,这在该校可是史无前例的。
⑿“我收到了这一生中最好的礼物……”雅克里在台上激动得只说了这么一句话。
⒀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样的年代,一个纳粹战犯的儿子受到如此的礼遇有确罕见。如果说这算得上一个奇迹的话,那么,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位母亲用爱创造的奇迹。
1、本文的叙述顺序是 ,体现这种顺序的标志性词语有(依次答出四处即可) 、 、 、 。
2、雅克里被邻居送往教养院的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 。
3、阅读第⑻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雅克里是如何“痛改前非,认真做人”的?
②支撑他这样做的信念是什么?
4、第⑾段中加点词语“这”指代的是 。
5、第⑿段中雅克里激动地说:“我收到了这一生中最好的礼物……”,你认为“最好的礼物”含义是什么?
6、文中写道:“两岁的孩子正伸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艾娜“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了下来”。请你揣摩一下:当时艾娜心里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认为她会这样想?
揣摩艾娜心理:
理由是:
1、顺叙。二战结束后;第二天;孩子长大了;直到有一天;半个月后;从此;中学快毕业那年;终于,毕业典礼如期举行(依次答出四处即可)。
2、答案要点:他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他是纳粹战犯的儿子,受到人们的歧视,因此变得性情古怪,常常以恶作剧为乐。
3、①在别人的毁与侮辱面前,他不再针锋相对;在别人有困难时,他又总是不计前嫌,乐于助人,并友善地与人相处,礼貌待人。②一个不相干的女人给了自己一份母亲的爱,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别人!
4、答案要点:他的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观看他的毕业典礼。
5、答案要点:最好的礼物是别人对他的理解、尊重和关爱。
6、答案之一:孩子是无幸的,他不应该为父亲的罪行承担责任。因为艾娜有一颗善良和宽容的心。
爱心项链
⑴这是美国东部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路过此地,他二话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了雪地,拉到了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⑵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
⑶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要感谢少年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⑷爱心是无价的,它不需要回报,但却可以心心相传。如果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颗珍珠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心都是一根金线。用金线把颗颗珍珠串起来,就是世界上一条最珍贵的无价项链!
⑸爱心项链串起了颗颗真诚的心,让大家心系一处,播洒爱的种子。让我们拾起这根金线,也做一个串项链的人,将我们手中的这本杂志,当作一份礼物,送给那些在贫困中却强烈渴望着知识的同学手中吧!
1.第一段叙述了一个故事,写出这个故事的相关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结果:
2.从表达方式上看,该文可分成两部分,前部分为 ,后部分为 。
3.第三段所叙的事能否省去,为什么?
4.第三段中少年所说的话中省略的内容是 。
5.第四段点题,作者将用“爱心项链”作比,有什么好处?
6.第五段中“这根据金线”是指 ,“串项链的人”是指 ,这段的意思是在号召我们 。
1.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美国东部的一个山区;克雷斯和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克雷斯的车坏在雪地上了;中年男子要克雷斯给他一个承诺。
2.记叙;议论抒情
3.不能省。经过克雷斯做了若干次的好事之后,又有人向他说同样的话,表明这种做好事的作法在一个接一个地传下去。(意近即可)
4.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帮助他。
5.神似,意为形成一个整体,人人互相关爱,同时告诫读者要用爱心,多做善事。(意近即可)
6.爱心;做好事的人;帮助那些在贫困中渴望得到知识的人。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正。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里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计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给我,我的胡琴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准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春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之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缝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1.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意思。
第一段:
第二段:
2.用简洁的话概括第二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画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乐以教和”的意思是 。
5.选文中“和”字有两种读音,分别是 和 。
6.纵观全文,两个女孩的心境是由苦闷到 。
1.雨中演奏胡琴,引得众人观看。由雨中演奏胡琴而得出的感想。
2.像《渔光曲》这简易而高尚的曲子艺术陶冶效果很好
3.点明文章的主旨。
4.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5.略
6.欢喜
阅读下面的文章
有你的冬天不会冷
周萍
①我小时候到全乡唯一的一所小学读书,要通过一条小路,小路两旁是空旷的麦田。我很怕冬天,尤其怕在冬日的清晨走上那条小路。干冷的北风迅疾地窜进我的袖管裤管,畅通无阻地一寸寸割过我的皮肤,那种寒冷的感觉我清楚地记得。
②学校,同样让我感到寒冷。同学拒绝带我一起玩,他们常常把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股脑地扔给我,留我一个人在教室里搓着冻僵的手一本一本地做。我知道我穷,衣衫破旧,又不会说话,很不讨人喜欢。说实话,我那时真是自卑。感觉自己就像是田埂边上的那一丛枯茅草,卑微地匍匐在凝满寒霜的泥土上,了无生机。
③那个冬日的清晨,阳光似乎格外灿烂。靠窗坐着的孩子“来了来了”地喊着时,我看见一个微胖的中年男子一颠一颠地从阳光里走进教室。这是我们新来的数学老师,姓杨。那节课他提问同村卖豆腐家的二虎子:两点之间,线段短还是曲线短?二虎子抓耳挠腮答不出来。杨老师嗓门一下子大起来:在麦地里丢一块骨头,放开狗,那狗肯定是笔直地飞窜过去。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狗都懂的道理……我一下子想起了家里养的小黑,每次我扔出一块饼子,小黑总是箭一般地窜过去。这个例子竟让我对杨老师生出一些崇拜,尽管他脸上少有笑容,我却在他身上感受到了一股子亲切。
④我于是第一次喜欢上一个老师,连带着喜欢上了他教的数学。当伙伴们又把本子扔给我时,我心里竟充满了快乐。我快乐地一本本地算来算去,算着算着,我的数学就突飞猛进。我成了全班的焦点。伙伴们不再把本子随手扔给我,他们央求我把作业借给他们抄,然后把家里带来的好吃的塞在我的手里。清晨上学,二虎子主动在村口等我,常常会递给我一张煎饼,里面夹着几块豆腐。我咬着豆腐和二虎子在小路上一溜小跑,天气似乎不是那么太冷了。
⑤快要放假时,下雪了。雪很大,一脚踩下去,齐到脚脖子。中午时我带了干粮,杨老师办公室有一个煤炭炉子,我可以在那上面热着吃。那天我走进办公室,炉子上正搁着一个小铝盆,满满一盆的白菜,还有牛肉;已经煮开了,几片红艳艳的牛肉在白菜间一跳一跳的,发出快乐的“咕噜咕噜”声。我的嘴里不知从哪一下冒出了那么多口水,我艰难地咽下去,听见喉间“咕咚”一声。
⑥办公室的老师见我来了,把小盆端下来放在旁边的凳子上。我拿着干邦邦的煎饼在炉子上烤,尽量不去想旁边小盆里的牛肉。可是,那牛肉的香气却始终缠绕着我眼角的余光。我忽然为心中这强烈的渴望难为情,那刚刚散去的自卑又重新笼上心头。就在我站起身想要离开时,杨老师走了进来,办公室的那位老师招呼他:老杨,正等你呢。杨老师看了一眼我手里的煎饼,很随意地问了一句:怎么没带菜呀?我的脸 “腾”地一下热起来。我任他从我手里拿过煎饼,任他在煎饼里裹了几筷子菜,然后我感觉到他拍着我的肩膀,说了句:好样的,好好学,长大肯定会有出息的…… ⑦那个冬日的中午,我坐在校园的一处墙角根下,用我尖利的小牙齿咬着渐渐变冷变硬的煎饼,咀嚼着杨老师的那句话。学期结束前的全校大会上,校长给单科和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发奖,我一趟一趟地上去领奖。杨老师用他那特有的大嗓门在班里狠狠地把我表扬了一番。我还拿到了三块钱奖金,我用这三块钱给自己挑了一本数学应用题集,给家里买了一斤肉,还买了一大堆花生、瓜子。那天我拎着一大堆东西走在那条小路上,我一边走一边用脚踢着路边的积雪,忽然间发现积雪覆盖下的枯茅草的根部竟泛出了一丝新绿,我蹲下身仔细地看了好一会,然后很快乐地自个儿笑起来……
⑧有时候,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一直相信。很想告诉杨老师,因为他,我的冬天不再寒冷。
1、仔细阅读文章的第①②段,“我”为什么很怕冬天?
2、体会画线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①那个冬日的清晨,阳光似乎格外灿烂。
②忽然间发现积雪覆盖下的枯茅草的根部竟泛出了一丝新绿。
3、第四段中“当伙伴们又把本子扔给我时,我心里竟充满了快乐”的原因有哪些?
4、你觉得杨老师哪些特征值得敬佩?试举例说明。
5、阅读选文第②③④段,结合下面的链接文字,具体说说你的感悟。
【链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原因之一:“我”家境贫寒,衣衫破旧,抵御不住冬天干冷北风的侵袭;原因之二:伙伴们看不起“我”,拒绝带“我”一起玩,还让“我”替他们写作业。(大意相同就可以)
2、①环境描写衬托了“我”开始喜欢杨老师,喜欢数学;为下文“我”在同学面前不再自卑,感觉冬天不会冷作铺垫。
②与前面“感觉自己就像田埂边上的那一丛枯茅草,卑微地匍匐在凝满寒霜的泥土上,了无生机”相照应;(1分)明写枯茅草根部泛出新绿,衬托“我”在杨老师的鼓励之下从自卑中走出,萌发了自信、向上的心理。
3、“我”喜欢杨老师,连带着喜欢上了他教的数学;“我”在同学面前有了自信,并努力向上。第二点如答成“同学们开始乐于和我玩,羡慕我”也对。
4、杨老师上课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关心学生生活,善于鼓励学生。还要适当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
5、围绕兴趣、勤奋,并结合一个事例谈感悟。
阅读下文
七根火柴(节选)
王愿坚
①卢进勇看着这场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②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③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
④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⑤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⑥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⑦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⑧“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⑨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⑩“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⑪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⑫“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⑬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__前进的方向……
⑭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__。
⑮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⑯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
1.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无名战士却数了很长时间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处写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火柴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结合无名战士的身体状况,联系无名战士的心理作答。
答案:一方面是因为无名战士生命垂危,体力衰竭,没有更多的力气,另一方面也说明无名战士交出火柴时的认真、庄重,因为这是他牺牲前最重要的一件事。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及作用的理解。“双手捧起”夹着火柴的党证,“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这是比喻手法,把人物的神态写得生动形象。
答案: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无名战士转交火柴时的庄重态度。
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描写方法及作用的理解。人物的描写方法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五种,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能把人物描写得更形象、丰满、传神。
答案: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形象地体现了无名战士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结尾作用的理解。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联系作者敬仰战友的情感作答。
答案:①使我们认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②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和纯洁的心灵;③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和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长征的路
①“卅里草地廿里水,荒无人迹鸟不飞。如有行人误入内,十有九个去难归。”这是当年流传于川西北草地的一首民谣。
②说变就变的高原草地天气,春夏秋冬一天过。上午还骄阳似火,下午就寒风骤起,即使半天中也是时而暴雨倾盆,时而大雪纷飞,狂风夹杂着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③当夜幕降临无边的草海时,泥沼中的战士浑身已是疲惫不堪,瘫软无力,拖着像是灌满了铅一样沉重的双腿,一步步向前挪动。此时是大家恐惧感顿生的时刻,漆黑夜空,弄错了行军方向或掉进泥潭都是说发生就发生的事。这时,大家最大的希望是能看到在前面不远处有一簇篝火。如果队伍中突然有人高喊:“看,火光!”那肯定是此刻最大的福音。因为走在前面的__,每当到达宿营地后,总燃起一堆堆篝火,用来烧水做饭和取暖,更为后面的战友指引前进的目标。各级指挥机关,也常在__处,挂起一盏红灯,作为联络信号。时隐时现的灯火,透过黑沉沉的夜幕,照亮了赶路者的心头,为后面一步步挪近的指战员升起了希望。
④然而,所谓宿营,就是在地上蹲着,因下雨下得到处是水,想躺下是不可能的,坐下也不行,所以只能蹲着,蹲累了就站一会儿,到了天明再开始出发。
⑤一天,红军大学的前卫排发现走在前面的__一个营的人,吃了草地里的一种什么菜,全都中毒了。__速度一下子慢了下来。这种野菜看上去非常地美观,可中看不中吃,人吃了就会上吐下泻。前面这个营就是这样中毒的。
⑥刘伯承校长听到汇报后,立即就在这里召开了现场会,让后勤部分管卫生员把所有的野菜全部摆出来,把有毒的和无毒的分开放,然后,再一一教大家如何去识别辨认。由于这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学校整整用了近3个小时,把如何认野菜、如何吃野菜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作了总结。
⑦渐渐地,大家因吃不上能够补充热量的饭食,只能靠野菜什么的充饥,有时,前面的__将野菜都吃得一光二净,他们实在没有办法,就只能啃树皮、嚼皮带和草根。如此下来,不少同志身体再也无法挺得住了,掉了队。
⑧四排的那个小战士最终还是没能挺过来。
⑨那天,阳光大发慈悲了,高高地把温暖挂了下来。刚走过一片沼泽地,几个人身上已是湿漉漉的,此时温暖的光线照射下来,使他们原本不太开心的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杨业龙让大家就地在一块满是松软的土堆上歇着,然后,自己从身上掏出水壶,拿出小碗,给每个人递水,他们只能靠水维持生命了。
⑩四排的那个战士刚端过碗要喝水,突然头一歪,倒下了。
⑪“喂,小同志,小同志。”杨业龙上前扶起这位小战士,大声地喊着。然而,小战士永远地合上了那双还是双眼皮的大眼睛。他是被饥饿夺去了年轻生命的。
⑫杨业龙含泪将这位小战士就地埋了,并用泥土为他写下了“红军小战士之灵墓”的碑文。
⑬快到目的地腊子口了,此时还需要再翻越一座大山。
⑭到了腊子口,杨业龙一看,沿途一路大__走过的脚印还清晰可见,他知道大__就在前面了,便鼓励大家再坚持一会儿,就能够赶上大__了。大家一听,脸上立马露出了笑容,浑身也都有了劲。不知是谁这时轻轻地哼起了“我们是光荣的红军战士……”,大家精神倍增,跟着都唱了起来,歌声高高地在天空中飘荡。
(2012年2月 来源:人民网。有删改)
1.文章开头引用流传于川西北草地的一首民谣,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画横线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第⑦段加点字词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天,阳光大发慈悲了,高高地把温暖挂了下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题考查对开头作用的理解。民谣主要写高原草地恶劣的环境,红军正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闯过草地的,反映了红军不畏困难的英勇精神。
答案:突出了川西北草地恶劣的环境,为下文红军英勇过草地的行为作铺垫。
2.【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把战士们双腿的疲惫不堪,比成灌满了铅一样沉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狂风暴雨、大雪冰雹、泥沼给战士们带来的影响。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像是灌满了铅一样沉重的双腿”,生动形象地写出草地恶劣的环境给红军战士带来的困难。
3.【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作用的理解。结合上下文,联系红军的生存环境,紧扣战士们崇高的革命精神作答。
答案:一“啃”一“嚼”,生动地写出红军战士在前面的__将野菜都吃得一光二净后艰苦生活的情景,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一般在文章中起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等作用。“大发慈悲”“温暖”烘托了红军战士高兴的心情。
答案:环境描写。烘托了红军战士高兴的心情,表现出战士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