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短文

夏之韵

⑴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被,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几个月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⑵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其中大约有一定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在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最后的冲刺。

⑶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餐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想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⑷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淡淡,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

1.第一段中作者调动多种感官来写夏天,请举出相应的例。

视觉:

听觉:

嗅觉:

触觉:

2.第二段的中心句是 。本文题目是“夏之韵”,作者为什么要写“春之色”及“秋之色”?

3.第三段引用诗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有什么目的?

4.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大声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夏季”,请从正反两方面讲明原因。

5.夏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请抓住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用比喻或拟人手法加以描述。(不少于100字)

1.(4分)视:山坡......长墙。听:蝉儿,潜在......长鸣。嗅:吹送着......麦香。触:热风浮动着。

2.中心句: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写“春之色”及“秋之色”目的通过对比(或衬托)来突出夏之色富有韵味。

3. 意在突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这一中心。

4.正面:因为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反面:因为“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淡淡,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5。略

阅读甲、乙两文段

(甲):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乙):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色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影是镶着各色绦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化,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化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也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滚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色、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诗一般的秋。

1.揣摩甲乙两文段中心后作答:甲段突出雪后济南山的 ,乙段突出秋天济南具有

(用文段中的词或短语回答)

2.甲段是按空间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文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依次是:山上→( )→( )→( ),乙段写秋山的颜色,没有按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的顺序,而是先写山腰,再写“山脚”和“山顶”,其原因是

3.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的理解表述错误的是( )

A.甲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用“最妙”两字概括山景的特点,用了“呀”自然、亲切地把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和赞叹之情传达出来。

B.甲段写雪后小山“最妙” ,“妙”在青黑的矮松像看护妇,山尖镶银边,山坡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妙”在使济南小山变得秀气。

C.乙段中“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诗一般的秋”与段首照应,以突出济南秋天的特点。

D.乙段重在突出山顶颜色变化多端,富有诗意。

4.乙段写山腰颜色的变化,连用了六个“忽然”,其作用是什么?

1.秀气  诗的境界

2.依次是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原因要点:①因为本文段的重点是写济南秋天富有诗的境界,山腰颜色最有诗意,这样写突出重点。②这样写既符合人们日常的观察习惯,又为下文重点写山腰做铺垫。(答对其中一点即可)

3.(D) 

4.突出颜色变化莫测,给人以动感(或体现济南秋天具有诗的境界)。 

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回答问题

廪君故里—--三里城

清江问月

①三里城史称武落钟离山,位于清江北岸、巴东县水布垭镇境内,海拔1300多米。三里城虽然名之曰“城”,其实有山而无城,城即山也”,三里城是一座以山为城的方圆三里的山;里城形似虎钮錞(chún)于,“独立峻绝”,

清江三面护城,山即城也,三里城是一座天然形成的城。三里城东有古捍关,西有景阳关,南有邬阳关,北有野三关,四关拱卫,一城独尊,四千多年前就是土家族始祖廪(lǐn)君巴务相曾经“穴居”过的“城”。

三里城“城”虽只有三里,但却奇山异岭相连城中有天鹅山,城东有朱雀岭,城西有磐石山,城北有天子山,城南有掷剑山。象征土家族始祖廪君巴务相的“廪君头”就端坐在朱雀岭主峰之上,他正以睿智的目光打量着山外的“廪地”,也似乎在思念着盐阳一战后的盐水女神。距三里城水路三十余里的清江南岸的神女峰,风华绝代的盐水女神临水而坐,汨汨的盐池温泉千年不涸,昼夜不寐的盐水女神正深情款款地等待那西去“广求廪地”的廪君凯旋。

③三里城溶洞众多,主要有“赤穴”“黑穴”两类。“赤穴”有大洞湾、老虎洞、红洞等,“黑穴”有仙人洞、燕子洞、黑洞等,此外还有30多个不知名的洞。在众多洞穴中,以大洞湾、仙人洞最为幽深。大洞湾就是土家族始祖廪君巴务相走出武落钟离山之前居住过的“赤穴”。此洞宽四五十米,主洞纵深五六十米,高七八十米,面积约三百平方米,洞内常年干燥,避风,采光好;洞顶有一小洞,一碗口粗的水柱长流不息,清澈照人;洞内有一古石缸,是天然还是人工不得而知,相传是廪君吃水的地方。大洞湾以南约八百米就是仙人洞,洞体透黑,面积是大洞湾的1.5倍,洞内亦有一清泉顺洞边溢出。此洞也是常年干燥,避风,采光好。仙人洞就是樊、瞫(shěn)、相、郑四姓部落走出武落钟离山之前居住过的“黑穴”。三里城下南潭河渡口附近还有一个燕子洞,进洞朝里走一百多步,就是“并立穴中,相去一丈”“俗名阴阳石”的“二大石碛(qì)”。距燕子洞不到一公里就是难留洞,也就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写的“每乱,民入室避贼”而“无可攻理”的 “可容数百人”的“石室”。洞口残留着前人所书“良民避难”四个大字,洞内有暗河流出,洞壁有古人搭建栈道的痕迹。

④三里城有一长约三华里的地段,两面绝壁千米,只有东、西城门口可以出入。东城门口有伸向南北两端绝壁的人工古城墙,据传四千多年前为土家族始祖廪君巴务相率族垒筑,一说此城墙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为防范明玉珍所筑。西城门口有延伸至南面绝壁形似古城墙的天然城墙。城墙下面全是绝壁,城墙高低错落,如斧劈刀削,长约数十米,石与石之间还有缺口,仿若城墙垛。天然城墙和人工城墙自然对接,浑然一体,刚好把三里城完整封锁。

⑤三里城西城门口下就是天然港埠(bù)桃符口。“水色清照十丈”的清江在这里三面护城,形成一条天然的“护城河”。四千多年前,土家族始祖巴务相与同时告别穴居生活的樊、瞫、相、郑四姓部落就是从西城门口下到桃符口进行划船比赛最终推举巴务相为“廪君”的。取得“廪君”地位的巴务相统率五姓族人,“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在盐阳与盐水女神一战后,再举族西征的。

⑥这是一座“独立峻绝”的山,这是一座城即山也”的城。遗存的洞穴,唤醒的是巴人曾经的记忆;巍峨的城墙,承载的是先祖智慧的印迹。掷剑浮舟,五部落廪君一统;夷水西进,巴务相夷城建都。圣山犹在,等待朝圣的足迹;祖河长存,呼唤寻根的欢歌。逝去的,是一种生活;永恒的,是一种精神。

(选自《恩施新闻网·文化恩施》,有删节)

1.三里城只是一座方圆三里的山,为什么却称之为“城”?文中哪两种说法最能突出表现“三里城”的特点?

2. 第③段介绍三里城的溶洞,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选其一种说明其作用。

3.文中第④段中加点的“据传”“一说”两个词语能否去掉?请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做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一则材料,从材料中找出两个词语(或从文中找出一个并列短语)概括这两项赛事,并说说哪一项赛事与现在的一项民俗活动有关?或者说是这项民俗活动的源头。

四千多年前,居住在武落钟离山的巴、樊、瞫、相、郑五姓通过两项赛事“共立”廪君。五姓勇士先在一个很大的山洞掷剑,樊、瞫、相、郑四姓勇士掷出的剑到达目标前就已先后坠落,只有巴务相掷出的剑掷中目标。随后,他们又到清江浮舟。樊、瞫、相、郑四姓勇士的“土船”在穿过激流险滩时先后翻沉到了水里,只有巴务相划着“土船”到达了对岸。

1.三里城方圆约三里,三面环水,周边有天然城墙和人工古城墙,有东、西城门口。独立峻绝;城即山也。

2.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引资料。分类别:使说明条理清楚;列数字: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引资料: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3.不能去掉。“据传”是“根据传说”,不一定是史实;“一说”是“另一种传说”,也不一定是史实。如果去掉,那就是“史实”,不准确。

4掷剑浮舟  赛龙舟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回答问题

五岁那年的离家出走

匡文庆

①这件事是妈妈讲给我听的。

②上小学以前,我一直被寄养在外婆家。

③五岁那一年,有一次,亲戚给外婆家送来许多螃蟹。贪嘴的我从螃蟹一下锅就坐在饭桌旁,一直吃到所有人都离开饭桌了还意犹未尽。舅舅开玩笑地说:“行呀,你这陪客的工夫挺到家的嘛!”客人们一下子哄笑起来,连外婆也跟着笑。没有人注意到我小小的自尊心已膨胀成一个大气球,在他们的笑声中濒临爆裂。爆裂的结果是,我下定决心从外婆家出走,生平第一次只身踏上了回家的路。

④从外婆家到我家大约有十四五里路的样子,一半的路程要走在一条名叫龙河的小河堤上,另一半则要走在棋盘一样整齐排列的对虾塘的堤坝上。总之,沿途处处都是水,充满了__,又布满了危险。

那时三伏刚过,午后的太阳把河堤烤得冒起了烟,龙河里的水清冽得诱人,一群孩子正在水里嬉戏打闹。看到他们,我走不动了。外婆平日里绝对不允许我下水的,可是今天……

⑥我在水里尽情地疯了一两个小时才上岸赶路。经过对虾塘的时候,免不了又和钓鱼摸虾的孩子们玩上一会儿,和路边的蝴蝶蜜蜂逗上一阵子。直到天快黑了,我才进了家。

⑦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成功地回家,妈妈有点惊讶,赶紧问我外婆知不知道我回家的事,我含含糊糊地说声知道,就猛地扑向了饭桌。

⑧外婆把镇上的几条街喊遍了,仍不见我的踪影,一家人立即陷入了恐慌。外婆瘫倒在地上,站不起来,哆哆嗦嗦地命令舅舅和邻家的几个小伙子带上网沿龙河去打捞,命令二姨到六里之外爸爸教书的学校找他,命令三姨到我家看看我有没有回家。

⑨那时候没有电话,就是自行车全镇也才有两三辆。

⑩舅舅和那帮小伙子到了龙河边,也不知怎么那么巧,头一网下去真的就捞上来一个小孩。十七岁的舅舅吓得一头栽到水里,怎么也爬不上来。邻居一看不是我,赶紧一边掐舅舅的人中,一边找了一口大锅让那小孩伏在上面抢救。

⑪外婆在家一听说河里捞上来个孩子,一下子昏了过去。苏醒后听说不是我,又昏了过去。

⑫爸爸骑着好不容易借来的自行车,载着二姨回来。看到河堤上围满了人,便重重摔倒在路上,血“刷”地从头上流下来。得知并不是我,他立刻跳起来,飞一般往家里骑去。

⑬快到家的时候,爸爸追上了跑得筋疲力尽的三姨。不知道是爸爸骑车太生疏的原因,还是心里太慌张,短短的一段路,他们摔了不知多少跤。

⑭一进家门,看到我正和哥哥、弟弟没心没肺地打闹,三姨哇的一声哭起来。她完全忘记自己从来没有骑过车,抢过爸爸手里的自行车,摇摇晃晃骑上了就跑。听外婆说,三姨就是这样奇迹般地学会了骑自行车,一直骑到了家。

⑮我猜出是怎么回事,躲到了门口不敢吱声。爸爸脸上带着一种我从没有见过的很奇怪的笑容,慢慢地走到我的身边,伸出手摩挲着我的短发,反复地说着同一句话:“你回来了呀,你回来了呀……”爸爸的神情把妈妈吓坏了,妈妈抱着他的胳膊一个劲儿抚摸。好长时间爸爸才恢复正常,妈妈忙着安抚,倒把打我的事给忘了。

⑯晚上,妈妈到外婆家去了。爸爸一夜没有睡,就坐在屋里喝茶。觉得热了就拿出凉席铺在院子里,把我们兄弟三个人一个个抱出来躺好,自己坐在旁边为我们赶蚊子。觉得露水凉,又把我们一个个抱回屋放在床上,自己再坐在旁边喝茶。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抱来抱去,直到东方已白。

⑰那以后,我好像突然懂事了。哪怕离开十分钟,也要告诉大人自己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期)

1.这篇小小说写五岁那年“我”离家出走,但大量笔墨却用在外婆、舅舅、邻家几个小伙子、二姨、三姨、爸爸对“我”的寻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第⑤段划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第⑯段画线句子写“爸爸一夜没有睡”,既怕热着了“我们兄弟三人”,又怕凉着了“我们兄弟三人”,于是“反反复复地”“把我们兄弟三人”从屋子里到院子里“抱来抱去”,“直到东方已白”,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这一细节?

4.结合语境,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任选两个),并评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在水里尽情地①了一两个小时才上岸赶路。经过对虾塘的时候,免不了又和钓鱼摸虾的孩子们②上一会儿,和路边的蝴蝶蜜蜂③上一阵子。

5.第⑰段说“那以后,我好像突然懂事了”,“我”懂得了什么?

1.突出长辈对“我”的担心,同时也写出“我”的离家出走给亲人们带来的麻烦。

2.描写三伏过后中午太阳的火烈,突出龙河清冽的河水对五岁的“我”的__,渲染了故事发生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刻画人物的心理。两个“觉得”后的一系列细小动作的描写充分说明了爸爸对我们兄弟三人的关心和爱护。

4.①长时间无节制地戏水;②和孩子们一起钓鱼摸虾;③惹蜂弄蝶。这三个词语生动地再现了离开外婆家的“我”回家路上“玩”的经历,为后文长辈们到处寻找“我”埋下伏笔。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作为孩子贪玩、好动、好奇的天性。

5.离家外出要告诉家里人,哪怕是很短的时间,不让家里人为自己担心。

阅读下面的文章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

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1.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

2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文中加点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

3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4、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5.文中“我”与打铃的老师傅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给人很多的感想。请根据你对“默契”一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1、打铃老师傅为不让“我”迟到而长时间打铃。 “悠长的铃声”传递的是一份善意(温情),串起的是一生的记忆。

2、(1)打铃的师傅用铃声催促我快跑,不要迟到。

(2 )这个句子通过细腻的神态和外貌描写,表现了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

3、关键词:善良,宽厚。(言之成理即可)

4、(1)①最后揭示真相,出人意料,给人震撼性的效果;②揭示真相后便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③彰显了作品的主题;④结局即高潮,如此巧合又合情合理。(答出任意两点皆可。)

5、结合“默契”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成全一棵树

⑴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⑵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⑶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⑷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⑸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⑹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⑺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⑻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不想,也很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⑼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⑽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⑾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⑿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⒀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接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⒁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⒂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⒃他一下子怔住了。

⒄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着( ) 灼( ) 着( ) 号( )

2.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母亲复杂目光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面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④、⑧、⑨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________的经过,又写了________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6.第⒄段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1)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母亲担心他不会长成一棵大树。(2)孩子做这件事可能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3)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母亲为孩子的将来忧虑。

3.母亲看到孩子天天半夜偷偷给那树喂童子尿。

4.突出孩子的自强(志坚)回答:做事努力,认真或执著不算全对。

5.孩子成全了一棵树苗    母亲成全了一个孩子。(必须写出“成全”或者类似的说法。)

6.要点:抒发自己的感激之情或者对母亲的赞美。

阅读《甘露的秘密》

蚂蚁和蚜虫的关系简直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有时候,你会看到一群蚂蚁背着蚜虫川流不息地跑来跑去,那是蚂蚁在给蚜虫搬家。当蚜虫在一片植物上大肆蚕食,只剩下残茎败叶之后,蚂蚁就把这群祸害转移到另一处食物充足的地方去,使蚜虫能够饱食终日,好排泄出更多的蚜蜜来。在蚂蚁搬家的时候,也不会丢下为它提供美餐的好朋友不管。确定了新居之后,小蚂蚁就会把蚜虫一个一个搬到附近的植物上去。蚂蚁不仅是蚜虫的“卫士”,还是蚜虫的“保姆”。冬天临近了,雌蚜排出了一个个越冬卵。蚂蚁很担心这些卵会被冻坏,便不辞劳苦地把它一个个搬到外面晾晒,晒完后再搬回巢去。到了次年早春,蚜卵孵化了,这下又忙坏了小蚂蚁,它又主动承担了喂养小蚜虫的任务。直到春暖花开,蚂蚁又把小蚜虫一个个搬出洞来,放到植物上,让它去啃食鲜嫩的茎叶,以便自己从它的屁股后面捞取一点蚜蜜。(选自《中学生必读文库》)

1.文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蚂蚁是蚜虫的保姆,它作为保姆要为蚜虫做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捞取一词体现了作者对蚂蚁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蚂蚁不仅是蚜虫的“卫士”,还是蚜虫的“保姆”

2.晾晒蚜虫卵    喂养小蚜虫    搬出蚜虫,放到植物上

3.例:最后一句,“捞取”一词,含有贬义色彩表明作者对蚂蚁助纣为虐的不满

阅读《风筝》片段,回答问题。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甲( )断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乙( )在地上,丙( )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丁( )地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以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1.根据课文,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

A.拉B.抓C.掷D.扔E.踩F.踏G.凛然H..傲然

甲( ) 乙( ) 丙( ) 丁( )

2.找出描写小兄弟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文字中,作者把对弟弟的压制写得很严酷,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CFH

2.(1)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或(2)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3.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4.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阅读《养一畦露水》

①露水是下在乡村的。只有古老的山野乡村,才养得活精灵一样的露水。

②童年时,在露水里泡大,以为露水是入不得诗文的,直到读《诗经》里的《蒹葭》才开了心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风情画 呈现于眼前:雾色迷濛,芦苇郁郁葱葱,美丽的女子在露水的清凉气息里如远如近……

③我的童年里也有睡在苇叶上的露水,但那是另一种风情。生产队里养着一条褐色水牛,农忙时节,孩子们大清早起来割牛草。我和堂姐相约着,去村西河边的芦苇荡里割草。卷起裤管下去,脚下的软泥滑腻清凉,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苇丛里的青草又长又嫩,几刀便可割一大把,有时还顺便割一把细嫩的水芹,算作中饭菜。出了芦苇荡,几个大青草把子拎在手上,一路滴着露水。我们的头发和衣服,也被露水打得湿透。仿佛洗了个露水浴,身上、眉毛上、眼睛里,皆是露水。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④那时候过暑假,晚上不爱在家里睡觉,而是在平房顶上露宿。堂姐堂哥堂弟,唧唧喳喳的一大群,自带凉席,都来我家的平房顶上睡觉。我们简直成了原始部落,月光为帐,星星为灯,感觉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到后半夜,露水重重地下来,裹身的毯子又凉又软, 翻个身,贴着堂姐的后背,听她说断断续续的梦话,窃窃想笑。星星在耳边,垂垂欲落,虫声蛙声都已歇了,四下阒寂。满世界,只剩下露水的清凉气息在流散、漫溢。露水里睡着,露水里醒来。清晨下房顶,常看见邻家的瓦楞上结着蛛网,蛛网上也悬挂着露珠,亮晶晶的,在晨风里摇摇欲坠。

⑤暑假一过,初秋早晨上学,穿过弯弯曲曲的田埂,也是一路蹚着露水去学校。到学校,一双小脚泡得好白,又白又凉,嫩藕一般,脚丫里有草屑和碎小的野花。那时候,常提着凉鞋上学,到了学校后,才下到学校前的池塘边,洗掉脚上的草屑和野花,将一双被露水洗得格外好看的小脚插进凉鞋里。 有时 不舍得插:是露水让一个乡下小姑娘拥有了一双不为外人知晓的好看的脚。

⑥成年之后,庸庸碌碌,在家和单位之间来回折返,过着千篇 一律的两点一线式生活。有一日,读《枕草子》里写露水的几句,才想起自己似乎好多年没看见露水了。忙时只顾着抬头往前赶路,快!快!闲时只想饱饱地睡会儿懒觉,起床时,草木上的露水已经遁形。以至以为:露水,是只下在童年的!

⑦当然不是。露水一直在下,下在童年,下在乡村,下在有闲情闲趣的人那里。

⑧《枕草子》里写露水的笔墨多而有情趣,最爱玩味的是:“我注意到皇后御前的草长得挺高又茂密,遂建议:‘怎么任它长得这么高呀,不会叫人来芟除吗?’没想到,却听见宰相的声音答说:‘故意留着,让它们沾上露,好让皇后娘娘赏览的。’真有意思。”读到这里,我恍然觉得游离多年的一片小魂儿给招回来了。养花种草,不是目的,是为了给一个闲淡的女人去看清晨的露。烽火戏诸侯,裂帛博取美人笑,都不及人家种草来养露水的风雅。

⑨我读着《枕草子》,不觉痴想起来。痴想有一天……

⑩养一畦露水,在露水里养一个清凉的自己。生命短暂渺小,唯求澄澈晶莹,无尘无染。让美好持续,一如少年时。(选自《深圳商报》2013年11月5日 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童年时“我”“在露水里泡大”的三件事。(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

2.按要求品味语言。

(1)感觉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揣摩下面句子的含义。

我恍然觉得游离多年的一片小魂儿给招回来了。

4.根据上下文,补写第⑨段“痴想”的具体内容。

1. 示例:①苇荡割草洗露水浴   ②夏夜房顶宿露水中   ③秋晨上学露水美脚

2.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露宿房顶时凉爽、自由、舒展的感受。

 (2)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多角度写出露珠落在“我”身上,带给“我”清凉愉悦的感受,形象生动。

3. 找回了失去多年的童年生活的闲情闲趣和诗意。

4. 示例:我能拥有一座庭院。我在院子里,种花种菜种草。清晨起来,临窗赏览,看我养的一畦一畦的露水。

要求:能联系上下语境展开合理想象,有对“花草”“露水”“自我感受”等方面的描写,表达顺畅。

阅读《草》选段

卫生员抽噎了两声,突然抓起一把野菜,光火地:“都是敌人的围追堵截,逼着我们走草地,逼得我们吃草!”

“吃草,嗯,说得好啊!”周副__严肃地点了点头,“革命斗争,需要我们吃草,我们就去吃它。而且,我们还要好好总结经验,把草吃得好一些!”

“应该感谢他们,感谢这些同志用生命和健康为全军换来了经验。也要记住这些草!”稍微喘息了一下,他又说下去,不过话却温和多了,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这些话,从那瘦弱的身躯里,从那干裂的嘴唇里发出来,又慢,又轻,可是,它却象沉雷一样隆隆地滚过草地,滚过红军战士的胸膛。

杨光激动地听着。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顿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他向着敬爱的周副__深情地举手敬礼,然后,那紧握着野菜的手猛地一挥,转身向总部所在的方向跑去。

医生向卫生员嘱咐了句什么,也紧抓着那个红十字挎包,向另一个方向跑去。

周副__望着两个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耳边传来警卫员的话音。话是对着小卫生员说的:“……看你说的,为革命嘛,我们吃的是草,流的是血,可我们比那些花天酒地的敌人高尚得多,也强大得多呀!……”

周副__那浓浓的胡须绽开来,宽慰地笑了。他笑得那么爽朗,那么开心。自从患病以来,他还是头一次笑得这么痛快。

1用简明扼要的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周副__说:“要记住这些草”,“懂得这些草”?

3.周副__的声音既是“又慢又轻”,为什么它却“像沉雷一样隆隆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4.周副__在小说中一直是很严肃的,为什么到最后他“宽慰地笑了”?

1. __意味深长议吃草,战士深受鼓舞向前进。

2     “要记住这些草”是因为这些草使红军战士明白了革命斗争需要正视困难,进而战胜困难.懂得正是因为这些困难,才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锻炼得更加坚强。

3.    因为周副__对革命大业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战士。

4.    这是看到问题得到解决后的宽慰的笑。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