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春》。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
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对选段①文字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虫、树、花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B.、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花朵、果实、野花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C.、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树上、花下、遍地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D.、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树木、花朵、昆虫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2、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现力。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2)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的作用是什么?
4、选文第②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春风?描绘了春风哪些特点?
1、C
2、(1)“闹”字既写出了嗡嗡的声响,又呈现出一派繁忙而热闹的景象,侧面写出春花多、艳、甜的特征。
(2)“眨呀眨”这个词运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春花遍地是,新鲜艳丽。
3“仿佛”一词由实到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地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4、引用、拟人、比喻。描绘了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
谜题
①我的孩子在四岁以前,都是无忧无虑的快乐孩童,可是,进了幼稚园以后,就会有些改变了,那是因为有人告诉了他们:生命有种极限,任谁也无法抗拒。
②我记得女儿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天,我正在厨房做中饭,秋天的阳光从窗外照进来,把屋子里照得很亮很温暖。她一脸惶急的来找我了:"妈妈,你有一天会死掉的,是吗?"
③我诧异地回过身来,低头看她。我的小胖女儿有着蔷薇的双颊,黑葡萄的瞳仁,还穿着学校的小白围兜,早上去上学时候的那种笑容不见了,换上了一种忧急而又严肃的表情。我微笑地摸摸她的脸:"不会啊,妈妈会活到很老很老的。"
④"可是,他们说,活到多老也有一天会死的啊!"
⑤我假装轻松地开冰箱,拿出青菜和水果来,心里盘算着该怎样回答她,怎样为她解释这样的第一课呢?一面洗菜,一面仍然是用不在意的语调来回答她:"妈妈要到很老才会死,那时候你已经长得够大,就不会有什么关系了。"
⑥"可是,不管怎样样,你总是会死掉的,那我就再也看不到你了,我不喜欢这个样子,怎么办呢?"说着说着,她的小泪珠就一串串地掉了下来,我把她抱进怀里,轻轻地拍着她的背,好温暖好柔软的小宝贝啊。我亲爱的孩子,妈妈也不喜欢这样啊!妈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啊!
⑦儿子到了四岁,同样的情景又重复出现了一次。他问得比姐姐还急,跟前跟后的,非要我给他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为止。
⑧我大概也是笑容满面地哄了他一阵子,孩子到底还小,还是可以慢慢哄过来的,然后,他们就能高高兴兴地出去玩了。要到某一些特别的时刻里,才会再提几句,但是,第一次的那种惊惶以后再没出现过了。不过,我想,那种感觉是仍然存在的,只是小心dì zàng 在某一个不愿触及的角落里而已,就像他们的母亲一样。
⑨我和他们,其实也没有什么差别啊!
⑩前几年,很想变做一棵树,一棵可以继续生长,永远不死的树。
(11)我想做一棵高高大大的树,有挺直的躯干,有茂密的枝叶,风吹过来的时候,每一片叶子都会翻动,云拂过来的时候,我知道,也能感受那种轻柔的凉意。水从地里流过来的时候,我也知道,并且能从容地吸取。
(12)我想做一棵很敏感又很快乐的树,可以活好几千好几万年,而每一年春夏秋冬的变化都能记住,所有美丽的回忆都可以存进年轮里面,一层松一层紧,一圈淡一圈深的,都妥妥帖帖地放在心里,该有多好!
(13)我就常常做这种梦,并且,偶尔走进森林时,也常会仔细端详,想挑选一棵适合我的理想的树。
(14)一直到有一天晚上,忍不住了,终于把我的感觉向丈夫说了出来:"假如能变成一棵树该有多好,永远也不会受死亡的威胁。"
(15)"谁说的?树的年龄也有限制的啊。"
(16)"可是,不是有很多树可以活很久的吗?"
(17)"了不起几千年,还是逃不了枯萎死去的一天啊。"丈夫在灯下一面看书,一面微笑着回答我。他那样轻描淡写却又那样肯定的一句话,把我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18)整个晚上,我走来走去做了很多家事,却没有再说一句话。
(19)生命本来就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谜题。
(20)我和我幼小孩子的心情,其实并没有两样。我不能说生命不甜,我不能说生命不美,但是就是因为它的甜蜜和美丽,才使我心中充满了忧伤,而也就是因为心中充满了忧伤,我更加珍惜眼前一切的甜蜜和美丽。还是让春去秋来,让岁月逐渐把我改变了吧,我愿意接受上苍一切的赐予和一切的安排。
(作者:席慕容,文章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文章围绕“生命”这个谜题,记叙了三次“解题”的经过,最终醒悟到:要“ ”,要“ ”(用原文语句回答),表现出她 、 的人生态度。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A.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我的小胖女儿有着蔷薇的双颊,黑葡萄的瞳仁,还穿着学校的小白围兜,早上去上学时候的那种笑容不见了,换上了一种忧急而又严肃的表情。
B.结合语境,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我把她抱进怀里,轻轻地拍着她的背,好温暖好柔软的小宝贝啊。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⑨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4.将文章第(11)段与下面链接的语段进行比较阅读,指出它们在写作上的一个不同点,并结合内容说说作用。(提示:可从修辞手法或写法的角度作答)
【链接】……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
(节选自冰心《谈生命》)
1答案:更加珍惜眼前一切的甜蜜与美丽 愿意接受上苍一切的赐予和一切的安排 乐观 旷达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抓住关键词“最终”,在文章结尾处顺藤,抓住关键词“醒悟”摸瓜,即可得出前两空的答案。后两空,要在解答前两空的基础上,用积极向上、乐观旷达之类的词语概括作者的人生态度。
2A答案:该句运用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的描写手法;“蔷薇的双颊”“黑葡萄的瞳仁”刻画出女儿的幼小可爱;“早上去上学时候的那种笑容不见了,换上了一种忧急而又严肃的表情”生动地表现出女儿因为听人说生命的极限谁也无法抗拒,担心妈妈有一天会死掉的担心、焦急以及急于求证这种想法的正确性的认真情状。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手法的赏析。第一步,回忆描写人物的手法有哪些;第二步,把画线部分文字与描写手法一一对照,明确这一句描写女儿的双颊、瞳仁、衣着、表情,使用了外貌描写与神态描写的手法,最后结合句子分析这些描写体现了她怎样的形象、心理即可。
B答案:“好温暖”是“使人感到好有温情”的意思,“好柔软”是“好柔和”的意思;句中形容的是幼小的女儿带给妈妈的感受,女儿担心妈妈会死掉,担心再也看不到妈妈了,这样的话语让母亲感到自己在孩子心中的重要性感受到孩子对自己的依恋与爱,有一种温馨的感觉。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加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从两个词语的本义出发,结合第⑥段具体语境(女儿担心妈妈有一天死掉)分析女儿对母亲的爱以及这种爱带给母亲的温暖与柔软。
3答案: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两个孩子对生命极限的担心忧虑,引起下文“我”对生命极限的担 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关键段落作用的能力。细读第⑨段,抓住关键词“我和他们”,明确“他们”指的是上文所述的两个孩子,两个孩子与“我”“其实也没有什么差别”的是对生命极限的忧虑,即是⑨段之后“我”的感想,所以该段在结构上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4答案:示例一:从修辞手法上分析:文章第(11)段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将“我”比拟作一棵高高大大的树,描写这棵“树”遇到风、云、水时的情状,反映了人生会有各种经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链接材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比作一棵小树,给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活力。
示例二:从写作手法上分析:文章第(11)段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很直接地表达出“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一棵树以及内心的感受。链接材料主要运用了描写的手法,通过描写小树生长以及汲取养分时的画面来表现生命的活力。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写作特色的能力。两者均是写对生命的感悟,但是目的不同,文本语段重在写生命经历值得珍惜,链接材料重在表达生命需要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两者使用了不同的修辞。前者使用了比拟,将人比作树,后者使用了比喻,将生命比作树,由此生发开去即可。写法上前者重感受抒情,后者重画面描写,由此生发开去即可。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翩翩双飞燕
①鸟族中,与人类关系最亲密的当属燕子。几千年里,人们人们一直把燕子视为祥乌、瑞鸟,欢天喜地恭迎,小心翼翼侍奉,不仅宅第开放,檐梁裸呈,甚至夜不闭户。
②燕子身体俊长,背羽大都呈灰蓝黑色,因此,古人又称之为玄鸟。它体态轻盈,两翼狭长,善于飞行。滑翔时,两翼平展于体侧,如同镰刀,尾巴分叉像剪子。它飞行迅速如箭,喜欢俯冲疾驰,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能在比其身躯长度还小的距离内作九十度转弯,堪称飞行“高手”。
③燕子是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每当秋天来临,它们就成群地飞向南方;到第二年春暖花开,又飞回原来生活过的地方。“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迁飞多远,□隔着万水千山,它们□能靠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返回故乡。
④表面上看,是北国冬天的寒冷使燕子离乡背井,其实不然。燕子以昆虫为食,且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可是,北方的冬季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燕子不能像啄木鸟那样去发掘潜伏的昆虫的虫卵、幼虫和虫蛹,也不能像松鸡那样在冬季杂食浆果、种子或改吃树叶,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秋去春来,南北迁徙。
⑤燕子一般在4-7月返乡。返乡后,头一件“大事”便是雌鸟和雄鸟共同建造自己的家园,有时补补旧巢,有时建个新巢。他们不断衔来泥土、草茎、羽毛等,再混上自己的唾液,终于,一个崭新的碗形巢便出现在人家屋檐下了。
⑥鸟族中,燕子是出了名的勤勉,除迁徙、筑巢之累,更体现在哺雏之劳上。“梁上有双燕,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燕子每年繁殖两窝,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每窝产卵4-6枚,卵乳白色。
⑦ ,而且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审美愉悦。春燕、征燕、归燕、新燕、旧燕、喜燕、劳燕、双燕……单看人们对燕子的称呼,就令人浮想联翩。
⑧古诗文中,燕子几乎是被歌咏最多的。“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在陶渊明笔下,喃喃绕梁、人燕同居,是多么美好的情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带给白居易多少早春到来的欣喜;“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北迁南徙,归去来兮,成了晏殊眼中伤春感时的最佳情物。古时候,人们还常把山河羁旅、家国破碎的伤痛与燕子连在一起。“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故园颓毁,梁栋无踪,徒留惆怅。
⑨然而,随着院落平舍被取缔、高楼大厦之崛起,人居的封闭式格局使燕子愈来愈面临无梁可依、无檐可遮、无台可歇、无舍可入的尴尬。流传几千年的燕事,难道真要与人烟诀别了吗?那寻寻觅觅的徘徊、声声断断的哀鸣、空空怅怅的彷徨,又能寄与谁呢?
1.阅读全文,在第⑦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能够概括上文内容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而且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审美愉悦。
2.阅读第③段,说一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燕子是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
3.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燕子不能像啄木鸟那样去发掘潜伏的昆虫的虫卵、幼虫和虫蛹,也不能像松鸡那样在冬季杂食浆果、种子或改吃树叶
4.文章第⑧段引用了许多古诗句,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燕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③段“□”处可以填入的关联词语依次是“无论”“哪怕”“也”。
C.文章第③④段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D. 文章结尾“那寻寻觅觅的徘徊、声声断断的哀鸣、空空怅怅的彷徨,又能寄与谁”,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
1答案:燕子不但勤勉(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第一步,先要理解与第⑦段相邻的⑤⑥段的内容。第⑤段说的是燕子筑巢,第⑥段说的是燕子哺乳,将两段结合起来分析,用第⑥段中的词语“勤勉”更能概括燕子的特点。第二步,联系第⑦段最后一句“单看人们对燕子的称呼,就令人浮想联翩”,再联系横线后的句子“而且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审美愉悦”,明确横线处与横线后的句子连起来说明了人们喜爱燕子的原因。第三步,抓住关键词语“而且”分析横线处应有一个“不但”与之搭配,将燕子的“勤勉”与“不但”连起来,就能得出答案。
2答案:“游牧民族”是指某些地区的人们为了寻找生活资源而不断从一个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用在句子中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燕子秋天飞向南方,来年春天又飞回原来生活的地方的习性。
解析:本题考查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解答此题时,先要答出“游牧民族”的意思,其次要结合说明方法及句意综合作答。此句将燕子比作“游牧民族”,可以看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另外,注意结合句意及“游牧民族”的特征概括。
3答案:该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燕子与啄木鸟的捕食方式、松鸡的杂食习性进行比较,突出了燕子以昆虫为食且习惯在空中捕食飞虫的生活习性与捕食方式,从而解释了燕子不得不每年都秋去春来、南北迁徙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说明方法对句子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第一步,辨识画线句子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句子谈及啄木鸟的捕食、松鸡的杂食,并用“燕子不能像……也不能像……”,将燕子与这两者进行了比较,所以该句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第二步,分析表达作用,要将句子还原到第④段中,明确第④段说明的内容,抓住和燕子对比的两个对象来阐述。
4答案: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文采飞扬,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从而更好地说明人们对燕子的喜爱。(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时要从语言与内容两个层面分析。从语言上看,引用陶渊明、白居易、晏殊等人的古诗词,增加了文采,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内容上看,则更能表现出第⑦段中所说的人们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综合知识的辨析能力。A、B、C项说法正确。D项“那寻寻觅觅的徘徊……又能寄与谁呢”,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不是设问。
阅读下面短文
夏之韵
⑴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被,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几个月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⑵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其中大约有一定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在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最后的冲刺。
⑶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餐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想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⑷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淡淡,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
1.第一段中作者调动多种感官来写夏天,请举出相应的例。
视觉:
听觉:
嗅觉:
触觉:
2.第二段的中心句是 。本文题目是“夏之韵”,作者为什么要写“春之色”及“秋之色”?
3.第三段引用诗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有什么目的?
4.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大声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夏季”,请从正反两方面讲明原因。
5.夏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请抓住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用比喻或拟人手法加以描述。(不少于100字)
1.(4分)视:山坡......长墙。听:蝉儿,潜在......长鸣。嗅:吹送着......麦香。触:热风浮动着。
2.中心句: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写“春之色”及“秋之色”目的通过对比(或衬托)来突出夏之色富有韵味。
3. 意在突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这一中心。
4.正面:因为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反面:因为“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淡淡,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5。略
阅读甲、乙两文段
(甲):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乙):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色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影是镶着各色绦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化,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化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也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滚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色、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诗一般的秋。
1.揣摩甲乙两文段中心后作答:甲段突出雪后济南山的 ,乙段突出秋天济南具有
(用文段中的词或短语回答)
2.甲段是按空间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文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依次是:山上→( )→( )→( ),乙段写秋山的颜色,没有按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的顺序,而是先写山腰,再写“山脚”和“山顶”,其原因是 。
3.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的理解表述错误的是( )
A.甲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用“最妙”两字概括山景的特点,用了“呀”自然、亲切地把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和赞叹之情传达出来。
B.甲段写雪后小山“最妙” ,“妙”在青黑的矮松像看护妇,山尖镶银边,山坡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妙”在使济南小山变得秀气。
C.乙段中“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诗一般的秋”与段首照应,以突出济南秋天的特点。
D.乙段重在突出山顶颜色变化多端,富有诗意。
4.乙段写山腰颜色的变化,连用了六个“忽然”,其作用是什么?
1.秀气 诗的境界
2.依次是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原因要点:①因为本文段的重点是写济南秋天富有诗的境界,山腰颜色最有诗意,这样写突出重点。②这样写既符合人们日常的观察习惯,又为下文重点写山腰做铺垫。(答对其中一点即可)
3.(D)
4.突出颜色变化莫测,给人以动感(或体现济南秋天具有诗的境界)。
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回答问题
廪君故里—--三里城
清江问月
①三里城史称武落钟离山,位于清江北岸、巴东县水布垭镇境内,海拔1300多米。三里城虽然名之曰“城”,其实有山而无城,“城即山也”,三里城是一座以山为城的方圆三里的山;三里城形似虎钮錞(chún)于,“独立峻绝”,
清江三面护城,山即城也,三里城是一座天然形成的城。三里城东有古捍关,西有景阳关,南有邬阳关,北有野三关,四关拱卫,一城独尊,四千多年前就是土家族始祖廪(lǐn)君巴务相曾经“穴居”过的“城”。
②三里城“城”虽只有三里,但却奇山异岭相连。城中有天鹅山,城东有朱雀岭,城西有磐石山,城北有天子山,城南有掷剑山。象征土家族始祖廪君巴务相的“廪君头”就端坐在朱雀岭主峰之上,他正以睿智的目光打量着山外的“廪地”,也似乎在思念着盐阳一战后的盐水女神。距三里城水路三十余里的清江南岸的神女峰,风华绝代的盐水女神临水而坐,汨汨的盐池温泉千年不涸,昼夜不寐的盐水女神正深情款款地等待那西去“广求廪地”的廪君凯旋。
③三里城溶洞众多,主要有“赤穴”“黑穴”两类。“赤穴”有大洞湾、老虎洞、红洞等,“黑穴”有仙人洞、燕子洞、黑洞等,此外还有30多个不知名的洞。在众多洞穴中,以大洞湾、仙人洞最为幽深。大洞湾就是土家族始祖廪君巴务相走出武落钟离山之前居住过的“赤穴”。此洞宽四五十米,主洞纵深五六十米,高七八十米,面积约三百平方米,洞内常年干燥,避风,采光好;洞顶有一小洞,一碗口粗的水柱长流不息,清澈照人;洞内有一古石缸,是天然还是人工不得而知,相传是廪君吃水的地方。大洞湾以南约八百米就是仙人洞,洞体透黑,面积是大洞湾的1.5倍,洞内亦有一清泉顺洞边溢出。此洞也是常年干燥,避风,采光好。仙人洞就是樊、瞫(shěn)、相、郑四姓部落走出武落钟离山之前居住过的“黑穴”。三里城下南潭河渡口附近还有一个燕子洞,进洞朝里走一百多步,就是“并立穴中,相去一丈”“俗名阴阳石”的“二大石碛(qì)”。距燕子洞不到一公里就是难留洞,也就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写的“每乱,民入室避贼”而“无可攻理”的 “可容数百人”的“石室”。洞口残留着前人所书“良民避难”四个大字,洞内有暗河流出,洞壁有古人搭建栈道的痕迹。
④三里城有一长约三华里的地段,两面绝壁千米,只有东、西城门口可以出入。东城门口有伸向南北两端绝壁的人工古城墙,据传四千多年前为土家族始祖廪君巴务相率族垒筑,一说此城墙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为防范明玉珍所筑。西城门口有延伸至南面绝壁形似古城墙的天然城墙。城墙下面全是绝壁,城墙高低错落,如斧劈刀削,长约数十米,石与石之间还有缺口,仿若城墙垛。天然城墙和人工城墙自然对接,浑然一体,刚好把三里城完整封锁。
⑤三里城西城门口下就是天然港埠(bù)桃符口。“水色清照十丈”的清江在这里三面护城,形成一条天然的“护城河”。四千多年前,土家族始祖巴务相与同时告别穴居生活的樊、瞫、相、郑四姓部落就是从西城门口下到桃符口进行划船比赛最终推举巴务相为“廪君”的。取得“廪君”地位的巴务相统率五姓族人,“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在盐阳与盐水女神一战后,再举族西征的。
⑥这是一座“独立峻绝”的山,这是一座“城即山也”的城。遗存的洞穴,唤醒的是巴人曾经的记忆;巍峨的城墙,承载的是先祖智慧的印迹。掷剑浮舟,五部落廪君一统;夷水西进,巴务相夷城建都。圣山犹在,等待朝圣的足迹;祖河长存,呼唤寻根的欢歌。逝去的,是一种生活;永恒的,是一种精神。
(选自《恩施新闻网·文化恩施》,有删节)
1.三里城只是一座方圆三里的山,为什么却称之为“城”?文中哪两种说法最能突出表现“三里城”的特点?
2. 第③段介绍三里城的溶洞,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选其一种说明其作用。
3.文中第④段中加点的“据传”“一说”两个词语能否去掉?请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做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一则材料,从材料中找出两个词语(或从文中找出一个并列短语)概括这两项赛事,并说说哪一项赛事与现在的一项民俗活动有关?或者说是这项民俗活动的源头。
四千多年前,居住在武落钟离山的巴、樊、瞫、相、郑五姓通过两项赛事“共立”廪君。五姓勇士先在一个很大的山洞掷剑,樊、瞫、相、郑四姓勇士掷出的剑到达目标前就已先后坠落,只有巴务相掷出的剑掷中目标。随后,他们又到清江浮舟。樊、瞫、相、郑四姓勇士的“土船”在穿过激流险滩时先后翻沉到了水里,只有巴务相划着“土船”到达了对岸。
1.三里城方圆约三里,三面环水,周边有天然城墙和人工古城墙,有东、西城门口。独立峻绝;城即山也。
2.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引资料。分类别:使说明条理清楚;列数字: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引资料: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3.不能去掉。“据传”是“根据传说”,不一定是史实;“一说”是“另一种传说”,也不一定是史实。如果去掉,那就是“史实”,不准确。
4掷剑浮舟 赛龙舟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回答问题
五岁那年的离家出走
匡文庆
①这件事是妈妈讲给我听的。
②上小学以前,我一直被寄养在外婆家。
③五岁那一年,有一次,亲戚给外婆家送来许多螃蟹。贪嘴的我从螃蟹一下锅就坐在饭桌旁,一直吃到所有人都离开饭桌了还意犹未尽。舅舅开玩笑地说:“行呀,你这陪客的工夫挺到家的嘛!”客人们一下子哄笑起来,连外婆也跟着笑。没有人注意到我小小的自尊心已膨胀成一个大气球,在他们的笑声中濒临爆裂。爆裂的结果是,我下定决心从外婆家出走,生平第一次只身踏上了回家的路。
④从外婆家到我家大约有十四五里路的样子,一半的路程要走在一条名叫龙河的小河堤上,另一半则要走在棋盘一样整齐排列的对虾塘的堤坝上。总之,沿途处处都是水,充满了__,又布满了危险。
⑤那时三伏刚过,午后的太阳把河堤烤得冒起了烟,龙河里的水清冽得诱人,一群孩子正在水里嬉戏打闹。看到他们,我走不动了。外婆平日里绝对不允许我下水的,可是今天……
⑥我在水里尽情地疯了一两个小时才上岸赶路。经过对虾塘的时候,免不了又和钓鱼摸虾的孩子们玩上一会儿,和路边的蝴蝶蜜蜂逗上一阵子。直到天快黑了,我才进了家。
⑦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成功地回家,妈妈有点惊讶,赶紧问我外婆知不知道我回家的事,我含含糊糊地说声知道,就猛地扑向了饭桌。
⑧外婆把镇上的几条街喊遍了,仍不见我的踪影,一家人立即陷入了恐慌。外婆瘫倒在地上,站不起来,哆哆嗦嗦地命令舅舅和邻家的几个小伙子带上网沿龙河去打捞,命令二姨到六里之外爸爸教书的学校找他,命令三姨到我家看看我有没有回家。
⑨那时候没有电话,就是自行车全镇也才有两三辆。
⑩舅舅和那帮小伙子到了龙河边,也不知怎么那么巧,头一网下去真的就捞上来一个小孩。十七岁的舅舅吓得一头栽到水里,怎么也爬不上来。邻居一看不是我,赶紧一边掐舅舅的人中,一边找了一口大锅让那小孩伏在上面抢救。
⑪外婆在家一听说河里捞上来个孩子,一下子昏了过去。苏醒后听说不是我,又昏了过去。
⑫爸爸骑着好不容易借来的自行车,载着二姨回来。看到河堤上围满了人,便重重摔倒在路上,血“刷”地从头上流下来。得知并不是我,他立刻跳起来,飞一般往家里骑去。
⑬快到家的时候,爸爸追上了跑得筋疲力尽的三姨。不知道是爸爸骑车太生疏的原因,还是心里太慌张,短短的一段路,他们摔了不知多少跤。
⑭一进家门,看到我正和哥哥、弟弟没心没肺地打闹,三姨哇的一声哭起来。她完全忘记自己从来没有骑过车,抢过爸爸手里的自行车,摇摇晃晃骑上了就跑。听外婆说,三姨就是这样奇迹般地学会了骑自行车,一直骑到了家。
⑮我猜出是怎么回事,躲到了门口不敢吱声。爸爸脸上带着一种我从没有见过的很奇怪的笑容,慢慢地走到我的身边,伸出手摩挲着我的短发,反复地说着同一句话:“你回来了呀,你回来了呀……”爸爸的神情把妈妈吓坏了,妈妈抱着他的胳膊一个劲儿抚摸。好长时间爸爸才恢复正常,妈妈忙着安抚,倒把打我的事给忘了。
⑯晚上,妈妈到外婆家去了。爸爸一夜没有睡,就坐在屋里喝茶。觉得热了就拿出凉席铺在院子里,把我们兄弟三个人一个个抱出来躺好,自己坐在旁边为我们赶蚊子。觉得露水凉,又把我们一个个抱回屋放在床上,自己再坐在旁边喝茶。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抱来抱去,直到东方已白。
⑰那以后,我好像突然懂事了。哪怕离开十分钟,也要告诉大人自己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期)
1.这篇小小说写五岁那年“我”离家出走,但大量笔墨却用在外婆、舅舅、邻家几个小伙子、二姨、三姨、爸爸对“我”的寻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第⑤段划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第⑯段画线句子写“爸爸一夜没有睡”,既怕热着了“我们兄弟三人”,又怕凉着了“我们兄弟三人”,于是“反反复复地”“把我们兄弟三人”从屋子里到院子里“抱来抱去”,“直到东方已白”,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这一细节?
4.结合语境,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任选两个),并评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在水里尽情地疯①了一两个小时才上岸赶路。经过对虾塘的时候,免不了又和钓鱼摸虾的孩子们玩②上一会儿,和路边的蝴蝶蜜蜂逗③上一阵子。
5.第⑰段说“那以后,我好像突然懂事了”,“我”懂得了什么?
1.突出长辈对“我”的担心,同时也写出“我”的离家出走给亲人们带来的麻烦。
2.描写三伏过后中午太阳的火烈,突出龙河清冽的河水对五岁的“我”的__,渲染了故事发生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刻画人物的心理。两个“觉得”后的一系列细小动作的描写充分说明了爸爸对我们兄弟三人的关心和爱护。
4.①长时间无节制地戏水;②和孩子们一起钓鱼摸虾;③惹蜂弄蝶。这三个词语生动地再现了离开外婆家的“我”回家路上“玩”的经历,为后文长辈们到处寻找“我”埋下伏笔。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作为孩子贪玩、好动、好奇的天性。
5.离家外出要告诉家里人,哪怕是很短的时间,不让家里人为自己担心。
阅读下面的文章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
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1.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
2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文中加点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
3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4、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5.文中“我”与打铃的老师傅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给人很多的感想。请根据你对“默契”一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1、打铃老师傅为不让“我”迟到而长时间打铃。 “悠长的铃声”传递的是一份善意(温情),串起的是一生的记忆。
2、(1)打铃的师傅用铃声催促我快跑,不要迟到。
(2 )这个句子通过细腻的神态和外貌描写,表现了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
3、关键词:善良,宽厚。(言之成理即可)
4、(1)①最后揭示真相,出人意料,给人震撼性的效果;②揭示真相后便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③彰显了作品的主题;④结局即高潮,如此巧合又合情合理。(答出任意两点皆可。)
5、结合“默契”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成全一棵树
⑴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⑵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⑶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⑷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⑸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⑹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⑺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⑻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不想,也很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⑼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⑽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⑾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⑿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⒀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接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⒁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⒂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⒃他一下子怔住了。
⒄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擎着( ) 灼灼( ) 拎着( ) 绰号( )
2.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母亲复杂目光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面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④、⑧、⑨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________的经过,又写了________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6.第⒄段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1)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母亲担心他不会长成一棵大树。(2)孩子做这件事可能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3)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母亲为孩子的将来忧虑。
3.母亲看到孩子天天半夜偷偷给那树喂童子尿。
4.突出孩子的自强(志坚)回答:做事努力,认真或执著不算全对。
5.孩子成全了一棵树苗 母亲成全了一个孩子。(必须写出“成全”或者类似的说法。)
6.要点:抒发自己的感激之情或者对母亲的赞美。
阅读《甘露的秘密》
蚂蚁和蚜虫的关系简直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有时候,你会看到一群蚂蚁背着蚜虫川流不息地跑来跑去,那是蚂蚁在给蚜虫搬家。当蚜虫在一片植物上大肆蚕食,只剩下残茎败叶之后,蚂蚁就把这群祸害转移到另一处食物充足的地方去,使蚜虫能够饱食终日,好排泄出更多的蚜蜜来。在蚂蚁搬家的时候,也不会丢下为它提供美餐的好朋友不管。确定了新居之后,小蚂蚁就会把蚜虫一个一个搬到附近的植物上去。蚂蚁不仅是蚜虫的“卫士”,还是蚜虫的“保姆”。冬天临近了,雌蚜排出了一个个越冬卵。蚂蚁很担心这些卵会被冻坏,便不辞劳苦地把它一个个搬到外面晾晒,晒完后再搬回巢去。到了次年早春,蚜卵孵化了,这下又忙坏了小蚂蚁,它又主动承担了喂养小蚜虫的任务。直到春暖花开,蚂蚁又把小蚜虫一个个搬出洞来,放到植物上,让它去啃食鲜嫩的茎叶,以便自己从它的屁股后面捞取一点蚜蜜。(选自《中学生必读文库》)
1.文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蚂蚁是蚜虫的保姆,它作为保姆要为蚜虫做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捞取一词体现了作者对蚂蚁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蚂蚁不仅是蚜虫的“卫士”,还是蚜虫的“保姆”
2.晾晒蚜虫卵 喂养小蚜虫 搬出蚜虫,放到植物上
3.例:最后一句,“捞取”一词,含有贬义色彩表明作者对蚂蚁助纣为虐的不满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