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张晓风
①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
②“再见!”
③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学的第二天。
④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⑤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里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⑥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⑦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回来。
⑧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⑨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引之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个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⑩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文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渲染了母亲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之情。
B.本文在结构上突出的特点是倒叙法的运用,巧设悬念,耐人寻味。
C.本文多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D.本文选材以小见大,反映了父母和社会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令人回味无穷。
2.文章加粗的“欢然”和“循规蹈矩”分别反映了小男孩当时怎样的心理?
3.“我”尽管将孩子交给社会,但仍有许多忧虑,其中第9段主要写了“我”哪些忧虑?
4.作者将母子关系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5.这篇文章的人称很有特色。“你”、“我”、“他”均有使用,试从选文中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A
2.“欢然”生动表现出孩子第一次独自上学时的新奇、喜悦的心情。“循规蹈矩”体现出孩子听话且略显胆怯的心理。
3.“我”对于他将获取什么样的知识的忧虑。
4.略
5.略
挖荠菜(节录)
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天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似的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地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
多少年来,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明白,孩子们之所以在我的身旁跳着,跑着,尖声地打着唿哨,多半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似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他们长大一些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正像那些恭顺的年轻人,迁就他们那些因为上了年纪而变得有点怪癖的长辈一样。这时,我深感遗憾: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
1.“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为什么这么做?
2.“我”觉得挖荠菜时,“心情坦然”“简直是一种享受”。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 )
A.因为经过了饥饿的冬天,嫩绿色的荠菜引起了“我”的食欲。
B.因为“我”知道荠菜是“天上的美味”。
C.因为荠菜属于像“我”这样的每一个人,“我”能充分感受到不被欺侮的“自由”。
D.因为“我”挖荠菜时,天上有欢快的鸟儿飞过,树上有绽开的花儿,蓝天上有白色的云朵,环境宜人,令人心情舒畅。
3.孩子对“挖荠菜”抱什么态度?
4.孩子们长大后,为什么仍然陪同他们的母亲去挖荠菜?而母亲为什么还感到遗憾?
1.让孩子们懂得过去生活的艰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C
3.把挖荠菜看作一种有趣的游戏,在如画的风景中感受身心的愉快。
4.是对母亲的一种迁就。遗憾是因为孩子们多半不能体会母亲当年挖荠菜的心情。
阅读语段
高高的白杨
这三五年里,杨老师的病尽管越来越重,但他从未缺过课。直到上月初去县医院检查回来,校长才不得不强制他留在家中治病休养。校长悄悄对我讲,说杨老师已是肝癌晚期,医生叫尽快为他备办后事。
从县医院回来不久,果然传来杨老师病危的消息,校长带我们全班同学去探望。
杨老师示意让我打开他床头墙上的窗户,并扶他坐起来。他目不转睛地、久久地凝望着窗外,凝望着校园里那株白杨,那株37年前他来校任教时亲手栽下的高高的白杨。
尽管如今提倡丧事从简,但是杨老师是在这个山村教了一辈子书的德高望重的民办教师,殡葬档次是不能太低的。校长寻思良久,终于把集上的余木匠叫来,伐倒了那株白杨。
尽管在场的人谁都不说破,但谁都看得出来,校长叫把这棵树运往木匠铺,是给杨老师做棺木。此后不几天,我们再次去探望杨老师。杨老师问:“那株白杨咋不见了?”同学们面面相觑,没有人回答。杨老师指着我说:“你是班长,你回答我。”“前天……刮大风,折断了。”“折断了?那么大的树,不会折断的。”“可它……断了。”
杨老师听了,先摇头,接着又善解人意地点了点头,不再追问。
此后,不知是用药对了症候,还是病逝前的回光返照,杨老师的身体居然逐渐硬朗了起来。师母要拿村委会补助的300元钱去买药,他都不给。他说:“病轻了,还要药干吗?”他不仅能下床走动,而且还能拄着棍子去集市上转转,到学校里看看。有一天,他还对校长说:“下星期一开始教《白杨礼赞》,我一定要来上课。”
可没有等到“下星期一”到来,杨老师病逝的噩耗就传来了。
灵堂设在学校的房檐下。
在穿丧服时,人们在杨老师换下来的上衣口袋里发现了他工工整整写下的《白杨礼赞》的教案。
校长叫人去通知余木匠,叫他把棺木送来。
不料余木匠送到学校的,竞不是棺木,而是两大车新崭崭的课桌。
余木匠解释说:“上月里的一天,杨老师走进木匠铺说:学校决定要把这些木料改做课桌。为了证实确实无需为我做棺木,学校要我把这300元加工费亲手给你送来。”
“杨老师还对你说了什么?”我问。“让我想想……”余木匠说,“哦,他离开木匠铺前,还叮嘱我说桌面与桌腿连接,一定要用榫头胶粘,不能钉钉子。孩子们皮肉嫩,钉子冒头,容易伤着他们……”
1.读了本文之后,你觉得杨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老师询问那株白杨咋不见的事,为什么同学们“面面相觑”班长回答也吞吞吐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了班长的回答,杨老师为什么“先摇头”,然后“又善解人意地点了点头,不再追问”,这说明了什么?试谈淡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两段的一问一答可否省去?为什么?试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以“高高的白杨”为题,有什么寓意?试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杨老师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2.答案:校长要用这株白杨为杨老师做棺木,这件事若让杨老师知道一定会伤他的心,所以大家都不愿回答,即使回答也是吞吞吐吐的。
3.答案:对班长回答不满意,没问出个所以然来。对学生都不愿回答他提出的问题表示理解。
4.答案:不可以。这一问一答中涉及的内容虽极平常,但这是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老师想到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处处为学生着想,表明他人格崇高,精神可贵。
5.答案:高高的白杨是一种象征,它正直、挺拔、不屈不挠,具有顽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杨老师正是这样的人。
阅读《芳草斜阳》
①那个时候天空很高远,洁净而澄碧。很空灵,就像划过了一声小鸟的脆啼,大地辽阔,一马平川,远方还悠远地传扬着牧马人的歌声。
②那年我顶多五岁,一个不知烦恼忧闷的年龄。然而,令母亲忧虑的是,我竟不会说话。我非常想开口。可是,总像有什么堵住嗓子,无法出声。在苍茫草原上,我就像一粒小黑点,整天无虑无忧、无声无息地玩耍着。一天,在大人们赶着羊群远去时,我独自一人离开帐篷,沿着一条小溪不知不觉地走远了。
③那是一条精灵似的美丽溪流。溪水清洌,水草柔美,溪中砾石粒粒可数,草原上的神灵——金灿灿的太阳——在我的脑门上方宁静地照耀着。溪水流向何处?亮晶晶的波光__着我走向远方,溪水里的五彩石、小虾米早己让我忘掉了一切。
④后来,走得倦了,我上了一个山冈。极目远眺,这才发现已经迷失了我的家园、我的兄长和亲爱的母亲。一阵忧急,我流下泪来,喉咙里发出了哭音。我开始往回走,可是,先前并不在意的溪涧岔道已经让我茫无头绪。
⑤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冈,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坡岭,徒劳的奔徙逐渐击溃了我的意志。那天特别漫长,中午时分,我在饥饿、惊吓与疲倦中睡去了,在一个小冈上。
⑥黄昏时分,我醒了过来,触眼的是芳草青青、斜阳凄迷。眼看雾霭降临,我一阵心悸,不自禁地在草原上狂奔不止:妈妈,你在哪里?哭声穿透草原上空,我相信母亲定会听见儿子的呼唤。砾石啃咬着我的脚趾,草秸划破了我的脚掌,但所有的疼痛并不能阻止我的奔走,即使绊倒在地摔得头破血流,也阻止不了我奔向母亲,
⑦眼看斜阳一点一点地退隐,我心急如焚,却又手足无措。我孤零零地站在一个小小的山坡上,一如一棵孤立无助的小草。柔风吹拂着我,余晖吻着我的泪水。我双眼凝望着太阳消隐的方向,惊心动魄、凄厉地喊出一声“妈——妈——”
⑧许多年以后,这一声惊世骇俗的呼喊仍会穿透时空而来,让我的双眼情不自禁地爬上泪花。有谁能相信,一个从来未曾说话的小孩子,能在瞬间之内从心灵深处爆发出那声至热至切的呼喊!
⑨就在那声呼喊之后,奇迹出现了。母亲出现在数百米之外的一个小山上,那正是夕阳消隐的方向。斜阳把母亲的身影长长地打在草原上,母亲飘拂的长发、披散的衣襟、挥动的双手一瞬之间定格成了儿子永远的风景:芳草,你能报偿得了母亲的三春晖吗?斜阳一如母亲,将她毕生的精力与关爱,倾注于儿女……从那以后,我居然就能很顺利地说话了。我相信,那是灵魂的力量。
⑩10年后,母亲去世了,再10年后,我流浪到了远方。当我每次归家时,总要去看看母亲的坟茔。那个长满衰草的小小的沙堆,一如母亲风干的躯体,孤零零地守望着苹原上一茬又一茬的芳草,一度又一度的斜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澄碧( ) 诱惑( ) 远眺( ) 雾霭( )
砾石( ) 草秸( ) 心悸( ) 脚趾( )
2.第①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五岁时,母亲最忧虑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为什么说那是一条精灵似的美丽的溪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走失后“我流下了泪,喉咙里发出了哭音……哭声穿透草原上空,我相信母亲定会听见儿子的呼唤”。我双眼凝望着太阳的方向,惊心动魄,凄厉地喊出了一声“妈——妈——”你能理解令一个五岁的哑孩子说话的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许多年以后,这一声惊世骇俗的呼喊仍会穿透时空而来,让我的双眼情不自禁地爬上泪花”,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母亲在心里美好的瞬间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三春晖”来源于谁的诗句?原句是什么?在此处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标题“芳草斜阳”在文中有几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chéng yòu tiào ǎi lì jié jì zhǐ
2.答案:为下文描写自己的迷失和母亲斜阳下寻找呼唤儿子创设美丽的背景。
3.答案:我想说话而不会说话。
4.答案:因为它具有童话色彩。它溪水清冽,水草柔美,溪中砾石历历可数,头上是灿烂的太阳。这些对于五岁的我极具__性。
5.答案:家是孩子栖身的港湾,母亲是孩子精神的家园。当一个孩子失掉家以后,是痛苦,彷徨、惊吓,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一股强大的力量就会撞击孩子的心灵或某根神经,那么奇迹就会出现。这在现实中也是经常发生的。可见家和母爱的力量是巨大的。 (答案合情合理即可)
6.答案:“惊世骇俗”,是从一个迷失的孩子心底里爆发出的对母亲的呼唤,它有着惊天动地的力量,它时时萦绕在耳边,跨越时空界限。
7.答案:略
8.答案: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比喻母爱的恩泽。
9.答案:既指草原上的芳草、斜阳,又暗喻孩子和母爱。
阅读《三根雪糕》
电话刚装上那会儿,马上就成为儿子与同学对作业答案的现代化工具。这让我叫苦不迭。
楼门口,总有一个人在叫“雪糕,雪糕”。判断得出,这是个下岗的人,看年龄和我差不多,下过乡,而且也应该有个和我儿子一样大的孩子。看他风里雨里地叫卖,邻居都说,这是个可怜的人。对这个人同情的同时,我也发现了儿子对卖雪糕的人的鄙夷。
这天,天空下着小雨,我回来很晚,急步冲进楼门时,忽然暗处响起,“雪糕,卖雪糕!”哦,这时候,他还在卖!在__中我找到了他:“雪糕没几根了吧,全卖给我吧。”我摸出一张大票子。
“唔,还有十多根。”他慢慢地说,“但是,只能卖你三根,你家应该是只有三个人。”
“为什么?我全要。”
“是在可怜我吧!但我每天必须卖完这些。不会每天都有人同情我的,我必须靠自己,卖完每天的数。给,这是三根。想吃明天再买。”
我不可以再说了,捏住三根雪糕,匆匆上楼了。忽地,我有了一个想法。
儿子正在对着本子发愁,依例,他又快操话筒了。我说:“去,下楼,把那个人的雪糕全买回来。”
一会儿,他跑上来了,手上是三根雪糕,喘着,“爸爸!卖……雪糕的……是个了不起的人!”
“怎么只是三根?”我故意问。
“爸爸,你猜,他说了什么?他说,你是在可怜我吧!但我每天必须卖完这些,不会每天都有人同情我的,我必须靠自己。他卖我三根。这是个有骨气的人。”
“那就学习人家吧!”
他又开始做作业了。在他样子很苦恼的时候,我故意说:“不行就打个电话,问问同学吧!”
“那怎么行,这是我每天必须自己完成的。我必须靠自己,靠别人怎么能行呢!”我明白,他是指楼下正在卖雪糕的那个叔叔。
每天,楼下照样响起“雪糕,卖雪糕!”我觉得,这是很好听的声音,因为那是一个老师的声音。
1.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鄙夷:_____________ 风里雨里:_____________
2.文章题目为什么叫“三根雪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话把它概括出来。(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一段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看不起。 文中指恶劣的自然环境。
2.答案:三根雪糕,不仅是本文的叙事线索,而且也是主人公“自立”精神的体现,文章主题内涵之所在。
3.答案:叙述了一位下岗工人的自力自强的故事及其对我儿子的教育和影响。
4.答案:这里的骨气是指自强自立的精神。这样的人值得敬佩。(合理即可)
5.答案:这位下岗工人的行为给我们人生旅途的教育像一位老师教育学生一样。
(1)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2)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3)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4)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5)柳叶,自然在嫩的时候最好吃,老了,便又苦又硬,难以下咽。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风快,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
(6)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7)柳叶儿,是要抢的。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他们在长杆上绑一把镰刀,咔嚓咔嚓把树枝全割下来,一抱一抱运回家去,柳叶儿捋下来吃,树枝儿烧火。高处的,大人没办法,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
(8)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有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子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树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1.文章开头第一句“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既然是第一句,为什么要用“又是”,这是不是前后矛盾?为什么?
2.选段中,在同一个自然段连用了三个“吃光了”,请体会一下这三个词语的含义。
3.通读语段可知,吃柳叶儿要嫩的好,还是老的好?为什么?文章的前两个自然段中有没有词语和此相结暗合?
1.不矛盾。因为年年都有柳叶儿,说明作者对柳叶儿很关注。
2.说明人们饥饿程度之深
3.嫩的好吃。“柳叶,……难以下咽。”苦中略带些涩。
他狡猾地一笑,又问:“它有几个花瓣?几根花蕊?”
这种花开得满地都是,我玩时不知踩倒过多少,但从来没有仔细看过它。三叔提出的问题,我一句也答不上来。
“真是一个粗心大意的孩子!”他微微一笑,露出白亮亮的牙齿,忽然又叹息一声,“唉,谁又不是这样呢?”
他拉着我,坐在一根伐倒的树干上,把这朵花擎在我的眼前,说:“仔细看看,仔细看看,时间已经不多了!”
“什么?”我听见他的声音有点怪异,不由心里惊诧起来。
“时间不多了。”他又重复了一句。
什么时间不多了?我丝毫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好吧,不说这个问题了。你看这朵花,真是有意思透了,它只有一个大花瓣,像一件紫色的外套披在外面;里边又有两片小花瓣,像衣服的领子,护着一个耳坠一样的小苞。这真是有心计的植物,它把花蕊藏在这个苞里,所以谁也没有见过,连蜜蜂也被它瞒过了。你用针尖将小苞挑破,才能看见这个害羞的家伙。它共有7根小花蕊,围绕着一个大花蕊。小花蕊也有9根的,也有5根的,一律都是米黄色……”
“你看得这么仔细!”我惊讶地叫了起来。
“我还看过它的叶子,每片叶子上有12道叶脉,左右两边各6道……”
说到这里,他的眼睛闪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辉,瘦瘦的脸颊上升起两朵红晕。我把这种花叶拿过来一数,果然一点不差。
1.“狡猾”一词的意思是
( )
A.调皮、机灵B.别有用心
C.狡诈、诡诈D.另有用意
2.加点的“擎”改成“举”、“拿”行不行?为什么?
3.“真是一个粗心大意的孩子”一句包含了三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叔为什么说时间不多了?理解合理的是( )
A.马上天就要黑了,马上就要回家了。
B.他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了,流露出对时光的珍惜。
C.告诫我时光飞逝,过去了永远也不可能追回来。
D.花期是有限的,再不细看,今年再也看不到了。
5.三叔引导我看野豆角花,是为了什么?
6.选段最后一节画线句属于________描写,表现了三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不行。改后不能表现三叔慎重的态度。
3.对我的批评和婉惜
4.B
5.启发我留心生活,仔细观察生活。
6.神态 为自己这一次观察到自然的一点秘密而兴奋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 ),肥胖的黄蜂( )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甲]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乙]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丙]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按原文填写第一段文字中的括号里所缺的词语。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轻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缠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拥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浪线句的修辞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
4.对第一段中加粗词语用法理解正确的是( )
A.“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是说园里的景物不值得多说,只有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才有趣味。
B.是说百草园的景色美不胜收,所以不必多说了,只选有趣的写出来。
C.作者用“不必说”与“单是”形成对比,突出百草园泥墙根一带最有乐趣。
D.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的“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经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是比比皆是了。
5.第二段文字中空格[甲][乙][丙]处的恰当词语是( )
A.毁 隔壁 跳B.弄 间壁 蹦
C.毁 间壁 跳D.伤 邻居 窜
6.第二段文字着重记叙的内容是( )
A.“我”告别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就要到书塾去读书前的具体活动的情景。
B.“我”与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告别时的具体过程。
C.“我”告别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就要到书塾去读书前的心理活动。
D.“我”对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的最后一笔的描写。
1.碧绿 光滑 高大 紫红 长吟 伏 窜
2.(1)轻快。
(2)缠绕。
(3)形容何首乌块根粗大。
(4)凑在一块儿。
3.拟人 排比
4.D
5.C
6.C
最好的圣诞礼物 庞启帆 编译
(1)我们是餐厅里唯一带着小孩吃饭的家庭。我让埃里克坐在一张高椅上。我注意到餐厅里的每一个人都安静地吃着,偶尔交谈,也是发出很轻的声音。
(2)突然,埃里克大声地尖叫起来:“看,那边!”他那胖乎乎的小手激动地拍打着椅子的扶手,眼睛瞪得大大的。
(3)我环视四周,发现了埃里克兴奋的来源。那是一个老人,穿着一件沾满油污并且已经破烂不堪的外套,裤子又宽又大,只剩下了半截,脚上的鞋也破了,脚趾露出了鞋外。由于离他太远而没有闻到他身上的臭味,但我敢肯定他自己一定能闻到。
(4)他正在招手,然后又拍起了巴掌:“嘿,过来,宝贝,到这边来。我看到你了,伙计。”老人对埃里克喊道。
(5)我和丈夫交换了一下眼神:那个古怪而且令人讨厌的老家伙正在骚扰我们可爱的儿子。
(6)我们点的东西端上来了,那个老人又在对面开始大喊:“你会玩躲躲猫吗?哈,瞧,这小家伙会玩躲躲猫了。”
(7)没有谁会认为那个老人是在故作姿态,但我和丈夫尴尬极了。我们默默地吃着,埃里克却不肯安静,他在那个老人的怂恿下玩起了躲躲猫游戏。他在餐桌之间跑来跑去,当他躲得很好,老人看不到他表示认输时,他就咯略笑着跑出来。我和丈夫觉得,埃里克从来没玩得这么开心过。
(8)我们用完了餐,支夫去停车场取车,我与埃里克留下来结账。结完帐往外走时,我发现那个老人正泰然自若地坐在餐厅门口旁边。
(9)“上帝,在他对埃里克说话之前,让我们离开这里吧。”当我们走近那个老人时,我背过脸,因为我不想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此时,我紧紧抓着埃里克的小手,生怕谁会把他抢走一样。
(10)可是,埃里克挣脱了我的手,向那老人的怀里投去。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我还没来得及阻止,一个浑身臭味的老人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之间的关系就达到了升华,仿佛深爱着的祖孙俩.
(11)埃里克温顺地靠在老人那着破烂的衣服的肩膀上,他把他对人的完全信任以及他的爱付诸了行动。老人闭起了眼睛,泪水沾满了他的睫毛,然后滑下脸颊。他那苍老的手布满了污垢、伤痕以及老茧,他轻轻地抱着孩子,温柔地抚摸着孩子的背。
(12)没有哪两个人会像他们那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就产生这样深厚的感情。我站在那里,呆住了。
(13)老人怜爱地看着怀里的埃里克。我知道,埃里克离开他的怀抱,对他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埃里克最终还是回到了我的身边。老人激动地说:“上帝保佑你,夫人,你给了我一份最好的圣诞礼物。”
(14)我没有说一个字,因为我知道我无法承受这一句真诚的感谢。
(15)我抱起埃里克,向我们的汽车跑去。在车上,我紧紧抱着埃里克,终于忍不住哭了,边哭边说:“上帝,请宽恕我吧!”
(16)我明白了:那一刻,孩子看到的只是一个喜欢他的老人,而母亲看到的却只是一件衣服。
(选自《教师博览》2011年第5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我”对“老人”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第(3)段中对老人进行外貌描写有何作用?
3.联系上下文,理解第㈦段中划线甸的含义。
4.请结合文章情节或人物,谈谈你阅读后的感悟。
1)我对老人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多次变化:最初是讨仄,继而是躲避,接着是被感动,由此义产生了愧疚、自责之情。(要点:①讨厌、厌恶②躲避、避开③感动④愧疚、自责:
2细腻生动地表现了老人的贫困、落魄之状,反衬老人内心的善良、慈爱,同时为下文“我”对老人产生讨厌之情以及“我”用世俗的眼光去评判老人做铺垫。
3.答题要点:①“一份圣诞礼物”是指夫人给了老人亲近孩子的机会,让他感受到了埃里克给他的爱与信任;③“最好”是指埃里克和夫人表现出的爱与信任,给落魄、贫困的老人以精神的抚慰,这是极其宝贵的。③全句表达了老人对夫人的感激之情。
4.结合情节或人物,谈感悟 (仅提到人物或情节,;对人物性格特征理解准确或情节概述准确,;针对人物或情节谈感悟,言之成理
示例1:文中的埃里克与老人一起游戏、相互拥抱,对老人表现出爱与信任.从这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身上,我感悟到我们应拥有一颗孩子般纯洁的心灵,博爱、无私,不用世俗的眼光去评判人。
示例2:文中的老人虽然贫困、落魄,但他能主动亲近埃里克,与埃里克一起游戏、相互拥抱,我感受到了老人的善良与慈爱。从老人对“我”的感激中,我又感悟到了困境中的心灵是很脆弱的,更需要人们的关爰与尊重。
飞瀑激流
我国名山大川中,瀑布很多,它们沿着各种不同形状的悬崖峭壁,奔流倾泻,千姿百态,变幻奇丽,即使用“银龙飞舞”“匹练垂空”等语句,也没法描绘出瀑布的壮丽景色。
瀑布形成的原因很多: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升降,造成陡岩,河流流经这里,形成瀑布;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成湖,湖水从缺口溢出,也会形成瀑布;火山喷出 的岩浆,阻塞河道,造成湖泊,湖水壅高泻出,同样会形成瀑布;石灰岩地区的暗河从山崖间涌出,也会形成瀑布;…… 总之,瀑布是地表不断变化的结果。
贵州白水河上的黄果树附近,由于地层断陷而形成了九级瀑布,其中以黄果树瀑布最为雄伟壮观。黄果树瀑布从二十多米宽、六十多米高的断崖上倾泻而下,汹涌澎 湃,跌落在三面环山的“犀牛潭”中。洪峰到来时,宽阔的水帘,流量每秒可达两千立方米,拍石击水,发出巨响,似劈雷,又像山崩,惊心动魄。瀑布激起的水沫 和浪花,冲天而起,四处飞溅,可达五六十米高,在夕阳照耀下,常常出现一条或两条彩虹,在如云似烟的浪花映托下,仿佛一座彩桥飞架在茫茫的云海上。
白头山山顶天池,池北有个缺口。湖水溢出时,在悬崖上跌落六十八米,浪花四溅,水声如雷。有趣的是,天池冬天封冻时,湖水仍旧以潜流流出,瀑布照样高悬,正是:“银河落下千堆雪,瀑布飞起万缕烟。”
我国黑龙江的镜泊湖上有个吊水楼瀑布,是火山喷出的熔岩,堵塞河道,积水成湖,湖水溢出而形成的。
广西西北部的卡达山和冷水山是石灰岩广布的溶蚀峰丛谷地。那里有条地下河,在高原下流过,到卡达山突然从石洞中奔腾泻出,流到冷水山,绵延十多公里,沿路 经过许多崖壁,组成七十二级大小瀑布,其中以冷水山瀑布最为壮观。它宽几十米,高一百多米,分成三股:左边的一股瀑布沿峭壁飞泻,气势磅礴;右边的一股, 从洞中倾吐出来,飞落潭面,水汽腾升,似烟若雾;中间的一股,飞瀑直下十多米后,突然向外抛落。这个瀑布飘逸雄奇,在阳光照耀下,形成璀璨的七色长虹。
河北平原通往晋中盆地的娘子关,绵河右岸有好多泉水出露,最大的是“水帘洞泉”。这里地处太行山的背斜,在近代地质史上,是个抬升区,绵河长期下切,形成峡谷。水帘洞泉东临峡谷,泉水越出池岸外溢,凌空下泻,形成落差四十米的瀑布飞泉。
长江以南、鄱阳湖西岸,庐山平地崛起,山水相映,风景秀丽。庐山是断块上升的山地,周围断层很多,形成许多陡崖和峡谷,多清泉和飞瀑。著名的瀑布有开先 瀑、三叠泉、黄龙潭、乌龙潭、石门涧、玉帘泉等。开先瀑布从泉口泻出,分成两股,东股在崖口喷散,细流仿佛一缕缕的马尾,它们汇合后继续下注,跌落进青王 峡深潭。三叠泉瀑布高三百米,分三级跌水,瀑布下是悬崖深谷,十分峻险。
众多的瀑布装扮着祖国的河山,使景色更加壮丽。
(作者:姚大均 选自《趣文选读·地理篇》,有删改)
14.把下面瀑布及其对应的形成原因用直线连起来。(4分)
冷水山瀑布 火山口积水成湖,湖水从缺口溢出
天池瀑布 岩浆堵河成湖,湖水壅高溢出
吊水楼瀑布 地壳运动造成陡坡形成瀑布
三叠泉瀑布 石灰岩地区的暗河从山崖间涌出
15.概括黄果树瀑布在洪水期的景观特点,选出其中三个,用富有文学色彩的四字短语描述。(4分)
16.文中第2段的省略号表示,除了已介绍的几种瀑布成因外,还有其他的原因。阅读上文有关“水帘洞泉”的段落及下面材料,经归纳后,试再为文章补写一个原因。(5分)
浙江山区多名瀑。雁荡山大龙湫瀑布、小龙湫瀑布灵幻多变,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雁荡山瀑布形成的原因时认为,“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17.依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想像,对庐山“三叠泉”瀑布的壮美景象作一个100字以内的具体描绘。(提示:不能照抄文中描写其他瀑布的语句,必须根据“三叠泉”的特点展开描写。)(6分)
14.冷水山瀑布——石灰岩地区的暗河从山崖间涌出;白头山天池瀑布——火山口积水成湖,湖水从缺口溢出;镜泊湖吊水楼瀑布——火山喷发的岩浆堵河成湖,湖水壅高溢出;三叠泉瀑布——地壳运动造成陡坡形成瀑布。
[e49df39d01951e38.jpg]阅读理解解析:要扣住“水势大”“声音响”“浪花高”三个特点,意思对即可。
16.答题要点:由于岩石硬软不同,软的地方容易被冲蚀,硬的地方冲蚀得慢,在软、硬交界处,高低相差很大,也会形成瀑布。
解析:只要答到“因水流冲刷下切造成地表高低落差从而形成瀑布”的意思即可。
17.没有标准答案。
解析:要求,突出“三叠泉”高、险的特点,如能恰当引用一些古诗句,则更佳(尽管李白《望庐山瀑布》描写的是秀峰瀑布,但完全适合“三叠泉”的特点)。想像丰富、符合特点、语言流畅。如整段直接抄录原文中的语句,不得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