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
(1)闷热的夜,令人_________,我辗转不眠。窗外,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_________。
(2)一道闪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了瓢泼大雨,甲,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
(3)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墙上,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乙。
(4)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5)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6)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_________躯体。
(7)从窗外射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道人间的黎明。碧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在和煦的微风中翩然起舞,把蔚蓝色的天空擦拭得更加明亮。
(8)鸟儿唱得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阳。被暴风雨压弯的花草儿伸着懒腰,丙。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9)常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迎着朝霞,披上玫瑰色的丽装,远处林舍闪闪发光,丁,使人心潮激荡。
(10)江山似锦,风景如画,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
(11)绮丽华美的春色啊,你是多少美好!
(12)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13)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1依次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A.、疲惫 惊恐 窒息B.、惊恐 窒息 疲惫
C.、窒息 惊恐 疲惫D.、惊恐 疲惫 窒息
2根据文意,将下列四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只写序号)
A.、犹如在黑夜中哽咽B.、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
C.、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D.、宛如天神听到信号
答:甲处应填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丙处应填_______,丁处应填_______。
3第(6)段中“铿锵的乐曲”实指____________,“节奏单一的旋律”实指___________。这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描写了雨后的美景,其中写听觉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嗅觉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题为“暴风雨”,却用相当篇幅描写了雨后的美景,由此可见,作者意在表现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得超过15个字)
1。C。
2。D、A、C、B。
3。“铿锵的乐曲”是实指狂风的咆哮、大雨敲打屋顶冲击玻璃的声音。“节奏单一的旋律”指雨声。
4。略。
5。作者意在表现:要全面地看待事物。
他,独自走在这条僻静的巷路里。越过一盏盏昏黄的路灯,他的影子投射在地面上,一会儿拉长,一会儿缩短……
他就这样瞄着自己的影子往前走去。当影子再次缩短的一刹那,他发现地上有一张绿色的钞票——刚才被自己拉长的影子遮住,所以没注意到。
他的眼睛一亮,一百块钱呢,不知是谁丢失的?如果是一个有钱人,那不过是九牛一毛;但要是失主是穷人,倒可以买几斤米呢!
如果是成千上万,倒可以送到警察局去招领,也算是________(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乐得做一桩好事!而这区区一百元,警察不会嫌太多事么?
管它呢,何必多管闲事!他继续往前走去,但脚步却慢得多,好像那张钞票有一股磁力,把他给吸引住了。
如果我不捡,还不是给别人捡去了?不捡白不捡,拿这一百块钱,买玩具给小孙子,一定乐得不得了!
走了几步,他又转身回头,那钞票仍然躺在那里。他前后左右看看,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旁边有一扇门半开着,里面静悄悄的,一点动静也没有。
他用脚尖拨动钞票,心跳得厉害,就是弯不下腰去。
怕什么,就是被瞧见了,也以为我是在拾自己的钞票呢。经过一番挣扎,他终于鼓足了勇气,俯身去捡。那钞票忽然动了,偏偏在这节骨眼上起了风。他追上两步,还是没有捡到。
原来不是风,他看清楚了,那钞票是用一条细黑线系着,现在正被拉回到那扇半开的门里去了。从门后传来一阵孩子清脆的笑声:
“嘻嘻,真好玩,又钓了一只金龟!”
他感到脸上燥热,喉咙发干,不知如何自处。
1.根据文中括号内的提示的内容,空白处应填上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2.这篇短文所记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详写的人物是________,写作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他继续往前走去,但脚步却慢得多”,联系前后文说说“他”为什么要放慢脚步?
5.“他”想去捡钞票,但就是弯不下腰去,这是为什么?
6.文中说:“经过一番挣扎,他终于鼓足了勇气……”这里的“挣扎”是什么意思?
7.给本文起个题目,既要切合中心,又要简明扼要,具有讽刺意味。
1.拾金不昧
2.夜晚 僻静的巷路
3.“他”时间顺序或事情发展的顺序
4.钞票吸引了“他”,“他”陷入了思想斗争。
5.怕别人瞧见,怕丢失人格,很矛盾。
6.激烈的思想斗争。
7.钓金龟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张晓风
①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
②“再见!”
③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学的第二天。
④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⑤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里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⑥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⑦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回来。
⑧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⑨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引之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个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⑩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文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渲染了母亲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之情。
B.本文在结构上突出的特点是倒叙法的运用,巧设悬念,耐人寻味。
C.本文多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D.本文选材以小见大,反映了父母和社会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令人回味无穷。
2.文章加粗的“欢然”和“循规蹈矩”分别反映了小男孩当时怎样的心理?
3.“我”尽管将孩子交给社会,但仍有许多忧虑,其中第9段主要写了“我”哪些忧虑?
4.作者将母子关系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5.这篇文章的人称很有特色。“你”、“我”、“他”均有使用,试从选文中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A
2.“欢然”生动表现出孩子第一次独自上学时的新奇、喜悦的心情。“循规蹈矩”体现出孩子听话且略显胆怯的心理。
3.“我”对于他将获取什么样的知识的忧虑。
4.略
5.略
挖荠菜(节录)
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天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似的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地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
多少年来,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明白,孩子们之所以在我的身旁跳着,跑着,尖声地打着唿哨,多半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似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他们长大一些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正像那些恭顺的年轻人,迁就他们那些因为上了年纪而变得有点怪癖的长辈一样。这时,我深感遗憾: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
1.“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为什么这么做?
2.“我”觉得挖荠菜时,“心情坦然”“简直是一种享受”。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 )
A.因为经过了饥饿的冬天,嫩绿色的荠菜引起了“我”的食欲。
B.因为“我”知道荠菜是“天上的美味”。
C.因为荠菜属于像“我”这样的每一个人,“我”能充分感受到不被欺侮的“自由”。
D.因为“我”挖荠菜时,天上有欢快的鸟儿飞过,树上有绽开的花儿,蓝天上有白色的云朵,环境宜人,令人心情舒畅。
3.孩子对“挖荠菜”抱什么态度?
4.孩子们长大后,为什么仍然陪同他们的母亲去挖荠菜?而母亲为什么还感到遗憾?
1.让孩子们懂得过去生活的艰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C
3.把挖荠菜看作一种有趣的游戏,在如画的风景中感受身心的愉快。
4.是对母亲的一种迁就。遗憾是因为孩子们多半不能体会母亲当年挖荠菜的心情。
阅读语段
高高的白杨
这三五年里,杨老师的病尽管越来越重,但他从未缺过课。直到上月初去县医院检查回来,校长才不得不强制他留在家中治病休养。校长悄悄对我讲,说杨老师已是肝癌晚期,医生叫尽快为他备办后事。
从县医院回来不久,果然传来杨老师病危的消息,校长带我们全班同学去探望。
杨老师示意让我打开他床头墙上的窗户,并扶他坐起来。他目不转睛地、久久地凝望着窗外,凝望着校园里那株白杨,那株37年前他来校任教时亲手栽下的高高的白杨。
尽管如今提倡丧事从简,但是杨老师是在这个山村教了一辈子书的德高望重的民办教师,殡葬档次是不能太低的。校长寻思良久,终于把集上的余木匠叫来,伐倒了那株白杨。
尽管在场的人谁都不说破,但谁都看得出来,校长叫把这棵树运往木匠铺,是给杨老师做棺木。此后不几天,我们再次去探望杨老师。杨老师问:“那株白杨咋不见了?”同学们面面相觑,没有人回答。杨老师指着我说:“你是班长,你回答我。”“前天……刮大风,折断了。”“折断了?那么大的树,不会折断的。”“可它……断了。”
杨老师听了,先摇头,接着又善解人意地点了点头,不再追问。
此后,不知是用药对了症候,还是病逝前的回光返照,杨老师的身体居然逐渐硬朗了起来。师母要拿村委会补助的300元钱去买药,他都不给。他说:“病轻了,还要药干吗?”他不仅能下床走动,而且还能拄着棍子去集市上转转,到学校里看看。有一天,他还对校长说:“下星期一开始教《白杨礼赞》,我一定要来上课。”
可没有等到“下星期一”到来,杨老师病逝的噩耗就传来了。
灵堂设在学校的房檐下。
在穿丧服时,人们在杨老师换下来的上衣口袋里发现了他工工整整写下的《白杨礼赞》的教案。
校长叫人去通知余木匠,叫他把棺木送来。
不料余木匠送到学校的,竞不是棺木,而是两大车新崭崭的课桌。
余木匠解释说:“上月里的一天,杨老师走进木匠铺说:学校决定要把这些木料改做课桌。为了证实确实无需为我做棺木,学校要我把这300元加工费亲手给你送来。”
“杨老师还对你说了什么?”我问。“让我想想……”余木匠说,“哦,他离开木匠铺前,还叮嘱我说桌面与桌腿连接,一定要用榫头胶粘,不能钉钉子。孩子们皮肉嫩,钉子冒头,容易伤着他们……”
1.读了本文之后,你觉得杨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老师询问那株白杨咋不见的事,为什么同学们“面面相觑”班长回答也吞吞吐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了班长的回答,杨老师为什么“先摇头”,然后“又善解人意地点了点头,不再追问”,这说明了什么?试谈淡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两段的一问一答可否省去?为什么?试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以“高高的白杨”为题,有什么寓意?试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杨老师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2.答案:校长要用这株白杨为杨老师做棺木,这件事若让杨老师知道一定会伤他的心,所以大家都不愿回答,即使回答也是吞吞吐吐的。
3.答案:对班长回答不满意,没问出个所以然来。对学生都不愿回答他提出的问题表示理解。
4.答案:不可以。这一问一答中涉及的内容虽极平常,但这是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老师想到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处处为学生着想,表明他人格崇高,精神可贵。
5.答案:高高的白杨是一种象征,它正直、挺拔、不屈不挠,具有顽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杨老师正是这样的人。
阅读《芳草斜阳》
①那个时候天空很高远,洁净而澄碧。很空灵,就像划过了一声小鸟的脆啼,大地辽阔,一马平川,远方还悠远地传扬着牧马人的歌声。
②那年我顶多五岁,一个不知烦恼忧闷的年龄。然而,令母亲忧虑的是,我竟不会说话。我非常想开口。可是,总像有什么堵住嗓子,无法出声。在苍茫草原上,我就像一粒小黑点,整天无虑无忧、无声无息地玩耍着。一天,在大人们赶着羊群远去时,我独自一人离开帐篷,沿着一条小溪不知不觉地走远了。
③那是一条精灵似的美丽溪流。溪水清洌,水草柔美,溪中砾石粒粒可数,草原上的神灵——金灿灿的太阳——在我的脑门上方宁静地照耀着。溪水流向何处?亮晶晶的波光__着我走向远方,溪水里的五彩石、小虾米早己让我忘掉了一切。
④后来,走得倦了,我上了一个山冈。极目远眺,这才发现已经迷失了我的家园、我的兄长和亲爱的母亲。一阵忧急,我流下泪来,喉咙里发出了哭音。我开始往回走,可是,先前并不在意的溪涧岔道已经让我茫无头绪。
⑤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冈,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坡岭,徒劳的奔徙逐渐击溃了我的意志。那天特别漫长,中午时分,我在饥饿、惊吓与疲倦中睡去了,在一个小冈上。
⑥黄昏时分,我醒了过来,触眼的是芳草青青、斜阳凄迷。眼看雾霭降临,我一阵心悸,不自禁地在草原上狂奔不止:妈妈,你在哪里?哭声穿透草原上空,我相信母亲定会听见儿子的呼唤。砾石啃咬着我的脚趾,草秸划破了我的脚掌,但所有的疼痛并不能阻止我的奔走,即使绊倒在地摔得头破血流,也阻止不了我奔向母亲,
⑦眼看斜阳一点一点地退隐,我心急如焚,却又手足无措。我孤零零地站在一个小小的山坡上,一如一棵孤立无助的小草。柔风吹拂着我,余晖吻着我的泪水。我双眼凝望着太阳消隐的方向,惊心动魄、凄厉地喊出一声“妈——妈——”
⑧许多年以后,这一声惊世骇俗的呼喊仍会穿透时空而来,让我的双眼情不自禁地爬上泪花。有谁能相信,一个从来未曾说话的小孩子,能在瞬间之内从心灵深处爆发出那声至热至切的呼喊!
⑨就在那声呼喊之后,奇迹出现了。母亲出现在数百米之外的一个小山上,那正是夕阳消隐的方向。斜阳把母亲的身影长长地打在草原上,母亲飘拂的长发、披散的衣襟、挥动的双手一瞬之间定格成了儿子永远的风景:芳草,你能报偿得了母亲的三春晖吗?斜阳一如母亲,将她毕生的精力与关爱,倾注于儿女……从那以后,我居然就能很顺利地说话了。我相信,那是灵魂的力量。
⑩10年后,母亲去世了,再10年后,我流浪到了远方。当我每次归家时,总要去看看母亲的坟茔。那个长满衰草的小小的沙堆,一如母亲风干的躯体,孤零零地守望着苹原上一茬又一茬的芳草,一度又一度的斜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澄碧( ) 诱惑( ) 远眺( ) 雾霭( )
砾石( ) 草秸( ) 心悸( ) 脚趾( )
2.第①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五岁时,母亲最忧虑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为什么说那是一条精灵似的美丽的溪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走失后“我流下了泪,喉咙里发出了哭音……哭声穿透草原上空,我相信母亲定会听见儿子的呼唤”。我双眼凝望着太阳的方向,惊心动魄,凄厉地喊出了一声“妈——妈——”你能理解令一个五岁的哑孩子说话的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许多年以后,这一声惊世骇俗的呼喊仍会穿透时空而来,让我的双眼情不自禁地爬上泪花”,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母亲在心里美好的瞬间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三春晖”来源于谁的诗句?原句是什么?在此处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标题“芳草斜阳”在文中有几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chéng yòu tiào ǎi lì jié jì zhǐ
2.答案:为下文描写自己的迷失和母亲斜阳下寻找呼唤儿子创设美丽的背景。
3.答案:我想说话而不会说话。
4.答案:因为它具有童话色彩。它溪水清冽,水草柔美,溪中砾石历历可数,头上是灿烂的太阳。这些对于五岁的我极具__性。
5.答案:家是孩子栖身的港湾,母亲是孩子精神的家园。当一个孩子失掉家以后,是痛苦,彷徨、惊吓,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一股强大的力量就会撞击孩子的心灵或某根神经,那么奇迹就会出现。这在现实中也是经常发生的。可见家和母爱的力量是巨大的。 (答案合情合理即可)
6.答案:“惊世骇俗”,是从一个迷失的孩子心底里爆发出的对母亲的呼唤,它有着惊天动地的力量,它时时萦绕在耳边,跨越时空界限。
7.答案:略
8.答案: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比喻母爱的恩泽。
9.答案:既指草原上的芳草、斜阳,又暗喻孩子和母爱。
阅读《三根雪糕》
电话刚装上那会儿,马上就成为儿子与同学对作业答案的现代化工具。这让我叫苦不迭。
楼门口,总有一个人在叫“雪糕,雪糕”。判断得出,这是个下岗的人,看年龄和我差不多,下过乡,而且也应该有个和我儿子一样大的孩子。看他风里雨里地叫卖,邻居都说,这是个可怜的人。对这个人同情的同时,我也发现了儿子对卖雪糕的人的鄙夷。
这天,天空下着小雨,我回来很晚,急步冲进楼门时,忽然暗处响起,“雪糕,卖雪糕!”哦,这时候,他还在卖!在__中我找到了他:“雪糕没几根了吧,全卖给我吧。”我摸出一张大票子。
“唔,还有十多根。”他慢慢地说,“但是,只能卖你三根,你家应该是只有三个人。”
“为什么?我全要。”
“是在可怜我吧!但我每天必须卖完这些。不会每天都有人同情我的,我必须靠自己,卖完每天的数。给,这是三根。想吃明天再买。”
我不可以再说了,捏住三根雪糕,匆匆上楼了。忽地,我有了一个想法。
儿子正在对着本子发愁,依例,他又快操话筒了。我说:“去,下楼,把那个人的雪糕全买回来。”
一会儿,他跑上来了,手上是三根雪糕,喘着,“爸爸!卖……雪糕的……是个了不起的人!”
“怎么只是三根?”我故意问。
“爸爸,你猜,他说了什么?他说,你是在可怜我吧!但我每天必须卖完这些,不会每天都有人同情我的,我必须靠自己。他卖我三根。这是个有骨气的人。”
“那就学习人家吧!”
他又开始做作业了。在他样子很苦恼的时候,我故意说:“不行就打个电话,问问同学吧!”
“那怎么行,这是我每天必须自己完成的。我必须靠自己,靠别人怎么能行呢!”我明白,他是指楼下正在卖雪糕的那个叔叔。
每天,楼下照样响起“雪糕,卖雪糕!”我觉得,这是很好听的声音,因为那是一个老师的声音。
1.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鄙夷:_____________ 风里雨里:_____________
2.文章题目为什么叫“三根雪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话把它概括出来。(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一段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看不起。 文中指恶劣的自然环境。
2.答案:三根雪糕,不仅是本文的叙事线索,而且也是主人公“自立”精神的体现,文章主题内涵之所在。
3.答案:叙述了一位下岗工人的自力自强的故事及其对我儿子的教育和影响。
4.答案:这里的骨气是指自强自立的精神。这样的人值得敬佩。(合理即可)
5.答案:这位下岗工人的行为给我们人生旅途的教育像一位老师教育学生一样。
(1)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2)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3)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4)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5)柳叶,自然在嫩的时候最好吃,老了,便又苦又硬,难以下咽。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风快,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
(6)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7)柳叶儿,是要抢的。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他们在长杆上绑一把镰刀,咔嚓咔嚓把树枝全割下来,一抱一抱运回家去,柳叶儿捋下来吃,树枝儿烧火。高处的,大人没办法,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
(8)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有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子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树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1.文章开头第一句“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既然是第一句,为什么要用“又是”,这是不是前后矛盾?为什么?
2.选段中,在同一个自然段连用了三个“吃光了”,请体会一下这三个词语的含义。
3.通读语段可知,吃柳叶儿要嫩的好,还是老的好?为什么?文章的前两个自然段中有没有词语和此相结暗合?
1.不矛盾。因为年年都有柳叶儿,说明作者对柳叶儿很关注。
2.说明人们饥饿程度之深
3.嫩的好吃。“柳叶,……难以下咽。”苦中略带些涩。
他狡猾地一笑,又问:“它有几个花瓣?几根花蕊?”
这种花开得满地都是,我玩时不知踩倒过多少,但从来没有仔细看过它。三叔提出的问题,我一句也答不上来。
“真是一个粗心大意的孩子!”他微微一笑,露出白亮亮的牙齿,忽然又叹息一声,“唉,谁又不是这样呢?”
他拉着我,坐在一根伐倒的树干上,把这朵花擎在我的眼前,说:“仔细看看,仔细看看,时间已经不多了!”
“什么?”我听见他的声音有点怪异,不由心里惊诧起来。
“时间不多了。”他又重复了一句。
什么时间不多了?我丝毫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好吧,不说这个问题了。你看这朵花,真是有意思透了,它只有一个大花瓣,像一件紫色的外套披在外面;里边又有两片小花瓣,像衣服的领子,护着一个耳坠一样的小苞。这真是有心计的植物,它把花蕊藏在这个苞里,所以谁也没有见过,连蜜蜂也被它瞒过了。你用针尖将小苞挑破,才能看见这个害羞的家伙。它共有7根小花蕊,围绕着一个大花蕊。小花蕊也有9根的,也有5根的,一律都是米黄色……”
“你看得这么仔细!”我惊讶地叫了起来。
“我还看过它的叶子,每片叶子上有12道叶脉,左右两边各6道……”
说到这里,他的眼睛闪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辉,瘦瘦的脸颊上升起两朵红晕。我把这种花叶拿过来一数,果然一点不差。
1.“狡猾”一词的意思是
( )
A.调皮、机灵B.别有用心
C.狡诈、诡诈D.另有用意
2.加点的“擎”改成“举”、“拿”行不行?为什么?
3.“真是一个粗心大意的孩子”一句包含了三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叔为什么说时间不多了?理解合理的是( )
A.马上天就要黑了,马上就要回家了。
B.他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了,流露出对时光的珍惜。
C.告诫我时光飞逝,过去了永远也不可能追回来。
D.花期是有限的,再不细看,今年再也看不到了。
5.三叔引导我看野豆角花,是为了什么?
6.选段最后一节画线句属于________描写,表现了三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不行。改后不能表现三叔慎重的态度。
3.对我的批评和婉惜
4.B
5.启发我留心生活,仔细观察生活。
6.神态 为自己这一次观察到自然的一点秘密而兴奋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 ),肥胖的黄蜂( )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甲]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乙]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丙]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按原文填写第一段文字中的括号里所缺的词语。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轻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缠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拥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浪线句的修辞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
4.对第一段中加粗词语用法理解正确的是( )
A.“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是说园里的景物不值得多说,只有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才有趣味。
B.是说百草园的景色美不胜收,所以不必多说了,只选有趣的写出来。
C.作者用“不必说”与“单是”形成对比,突出百草园泥墙根一带最有乐趣。
D.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的“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经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是比比皆是了。
5.第二段文字中空格[甲][乙][丙]处的恰当词语是( )
A.毁 隔壁 跳B.弄 间壁 蹦
C.毁 间壁 跳D.伤 邻居 窜
6.第二段文字着重记叙的内容是( )
A.“我”告别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就要到书塾去读书前的具体活动的情景。
B.“我”与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告别时的具体过程。
C.“我”告别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就要到书塾去读书前的心理活动。
D.“我”对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的最后一笔的描写。
1.碧绿 光滑 高大 紫红 长吟 伏 窜
2.(1)轻快。
(2)缠绕。
(3)形容何首乌块根粗大。
(4)凑在一块儿。
3.拟人 排比
4.D
5.C
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