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________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

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1.这两段文字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空白处应填的一个词语是( )

A.驯良B.乖巧C.警觉D.聪明

3.第一段中加△的词语如果省略,表达效果将会有什么变化?

4.第二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文字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松鼠乖巧的特性?

6.本文的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国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

1.举例子  作比较  打比方

2.C

3.“是那样”表示一种赞叹的语气,用来突出松鼠们爪子的锐利和动作的敏捷,使说明语言显得既生动又准确。如果省略,语言就显得平实,松鼠惹人喜爱的特点就不够突出。

4.总分

5.①搭窝的过程和动作;②窗口的巧妙设计。

6.布丰  法  学者  作家

阅读下列文段

①走下楼梯,远远地看见外婆正孤孤单单地站在萧瑟的秋风中,白发和落叶一起飞扬。在空旷的操场上,她瘦弱的身影显得那么的无助与苍老,我心一酸,眼泪掉了下来。

②外婆是来给我送生活费的,还给我买了一条牛仔裤。“这么大的姑娘,也该打扮打扮了,我看别的女孩子都穿,也给你买了一条。不算贵,五十块钱。”外婆的眼里流淌着慈爱的笑意。背带裤是我向往已久的,但捧着它时心里却是沉沉的。五十块钱!那是外婆拾多少垃圾倒多少个马桶才揍齐的?

③很小我就能够管得住自己,抵挡小伙伴身上那一件件漂亮衣裳的__,因为我知道自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很小就没了爸爸妈妈,年迈的外婆独自一人负担我的学习和生活已是万分艰难。

④十六七岁的女孩,潜意识里总是渴望着别人的注目,而我总是失望总是被人忽略被人冷落,只因为我身上永远是外婆缝制的土里土气穿也穿不完的灰色的与藏青色的衣服。

⑤永远不能忘记,那天班里要排一个短剧参加学校里的汇演,高中的学生对这种表演已不感兴趣,没有愿意参加。老师在讲台上为难着,我站起来说:“我可以演。”当时班里爆发出的哄笑声,是如何地刺痛了我的心;也不能忘记,有一次和几个同学参加区里的歌咏比赛,训练时那位“以貌取人”的老师把我晾在一边不教,一会儿派我去买冷饮,一会儿叫我去端凉水给他们几个擦脸,把我像个佣人一样支使来支使去,我感到十分难堪与愤怒。

⑥是的,我不漂亮,我没钱买美丽的衣服,买洗发精护肤膏。无论是盛夏或是隆冬,我必须利用每个假日蹬着三轮车给杂货店送货以贴补家用。所以我的头发很黄,皮肤很黑,手指很粗,走路不文雅。可是,可是你们为什么不看看我的心呢?我照样拥有美丽面熠熠生辉的心灵!

⑦那次歌咏比赛我获得了唯一的一等奖,我在如潮的掌声中接过灿灿的奖杯,面对那位老师惊讶的神色,我在心里一字一顿地重复着“简·爱”的话,泪若泉涌——“你以为我贫穷、卑微、不美、瘦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

⑧我的成绩一直是优异的,我的文章发表在校内外的刊物上,我参加市里的中学生辩论赛获得“最佳辩论员”的桂冠,评委们给我的称号是“笑面虎”,以至对方辩手说:“我一看见她就害怕。”在学校的庆功会上,校长拍着我的肩,对着我话筒说:“这是我们学校的骄傲!”

⑨面对无数双热情赞赏的眼睛,我的心平静如水——是的,这就是现实。一个人可以凭自己的容貌和家境让人羡慕,而当你无法拥有一切的时候,你只能凭自己的努力赢得别人的尊重,否则,你就会永远被别人看不起!

⑩拿到最多的一次稿费是一百元,捏着那笔“巨款”,我告诉自己要买一件最漂亮的衣服。穿梭在五彩缤纷的服装一条街,面对那么多美丽的衣服,幻想着每一件穿在自己身上的样子,我的心“突突”在跳着。而就在那时,在烈烈的阳光下,我看见我的外婆,拎着一只塑料袋,正弓着腰跪在地上,吃力地掏着阴沟里的一个矿泉水瓶,汗水,顺着她脸上纵横的“沟渠”流下来,满头的白发,在阳光的辉映下,亮得令我心酸。泪水,一下子涌到我的眼眶里。我飞快地转身,买了一个大冰淇淋,递到外婆面前。外婆开心地嗔怪着说:“这得花多少钱啊?孩子,外婆不吃,你吃吧。”我说:“我们还是一起吃吧。”于是一人一口,在路人的侧目中,舔出了笑声和温情。那一瞬间我发现自己其实是多么的幸福,我拥有再多的钱也买不来的真情,我是精神上的百万富翁。

⑾人生没有绝对的事。我在失去的同时也得到了,而且得到的远远比失去的要多。命运一直是这么厚爱我,还有什么好埋怨的呢?

⑿我把那条背带裤卖给了宿舍里的一位女同学,并用这钱买了那本我向往已久的《文化苦旅》,剩下的给外婆买了双保暖鞋——因为一到冬天外婆的脚就会裂口子。

⒀青春无美衣,我并不遗憾。漂亮的衣服可以把女孩子们装扮成一朵花,而我曲折的经历赋予我坚韧、纯朴、勤奋的品质,会使我成为一棵松树。花总有凋谢的时候,而松树却可以长青。

1.文章开头“我心一酸,眼泪掉了下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不能用原文)

答:

2.第⑦小节中“面对那位老师惊讶的神色”“我”为什么要“在心里一字一顿地重复着“简·爱”的话”?

答:

3.文章最后一小节中说:“我曲折的经历赋予我……”,阅读本文后请你说说,“我”的曲折经历主要有哪些?

答:

4.文中说“人生没有绝对的事。我在失去的同时也得到了,而且得到的远远比失去的要多。”联系课文,说说“我”失去了什么?“我”得到了什么?

答:

5、这是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贯穿全文的有两条主线:一是主人公的奋斗精神,二是对外婆的孝心,请你就其中的一方面,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

1.外婆的命也是很苦的,她老年丧女、丧婿,本是安享晚年的时候却要为自己的生命、外孙女的生存而奔波(意思对即可。如果答“为外婆送背带裤而感动“只能得一分)

2.因为“简•爱”的话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我”由来已久的情感,是成功之后对以往所受委屈的倾泻,也是一种自我__的意识。

3.“我”很少就没了爸妈,与外婆相依为命;“我”长得并不漂亮;“我”受学校教师与同学的歧视等。

4、“我”失去了父母的关怀,美丽的资本;得到了优异的成绩,出色的能力,坚韧、纯朴、勤奋的品质等。

5、略

(1)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靖、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之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植翠竹,盖取东坡诗意:“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的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2)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十二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3)“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香飘,苍翠生凉。

(4)①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②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③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④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势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⑤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⑥“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5)步下秋山,透过“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面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栗。

1.为什么扬州个园取名为“个园”?

2.“个园”的特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选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4.作者在介绍个园的特点时,用了那几个表示位置变化的词?这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5.给选文第(4)段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雨后春笋:

豁然开朗:

7.选文(2)—(5)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8.选出下列几个句中引号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整个“春山”与竹林相映成趣。

B.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

C.“秋高气爽”是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1. 园中植翠竹,又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

2.以四季假山堆叠精巧而著名

3.总 — 分

4. 步入个园大门;绕过宜雨轩;转过鹤亭步下秋山。按空间顺序写的

5. ① /②③④⑤⑥

6.略

7.并列关系

8. C

①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 )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我们革命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②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象征着英雄们的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的怀念和敬仰。③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势,是上有卷云下有重漫的小庑殿顶。④整个纪念碑的造形使人们感到即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1. 给①句中的( )内加一个标点。

2. 改正③、④句中的错别字。

A. 应为 B. 应为 C. 应为 D. 应为

3.给碑的三个形近字注音。

① 啤 ( ) ② 脾 ( ) ③ 牌 ( )

4.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有:A. 记叙 B. 说明 C. 议论 D. 描写 E. 抒情。选文中第③句使用的表达方式是( ),第④句使用的表达方式是( )。

5.本选段的写作顺序是( )。

A. 按空间转换 B.按时间先后

6.本段分层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本段的结构特点是( ) 。

A. 总 — 分 — 总 B. 分 — 总 C. 总 — 分

1.破折号

2.① 形—型;②势—式; ③漫--幔;④即—既

3.说明;议论

4A

5.A

 6.B

①沙尘暴,这个黄色的风魔,越过它传统的西北领地,长驱直入,直达内地沿海。所到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大自然给我们敲响的世纪警钟,这是大自然为报复人类而发动的一场生态战争。

③为了找到沙尘的起源,众多科学家进行联合考察。结果却出人意料:屡屡肆虐华北地区的沙尘并非来自沙漠,而是来自京西北的面积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退化和撂荒耕地,飘到北京上空的浮尘大部分来自这些地区。研究人员发现真正能产生扬尘的是一些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在内蒙古的四子王旗和武川县,由于过度开垦,地面上很薄的土壤都被风刮起,剩下的则是难以耕种的沙地。

④专家说,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无论是沙尘暴的出现的频率还是土地沙漠化的速度都是直线上升的。90年代,土地沙漠化已经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意味着每年要消失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森林和植被的减少,而森林和植被的减少,又直接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一个多么可怕的恶性循环。

⑥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世界性重大难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其严重。环境问题早已远远超出它本身,它折射、隐藏着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中国的大部分人员居住在靠东部的三分之一的土地上。中国人口的西迁,似乎早晚是不可避免的。而西部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就是我们民族生存空间的挤压、缩小和危机吗?也正如此,大西北的生态环境问题,就绝不仅仅是它自身的问题,对中国、西亚、乃至整个人类来说,都是件

⑦沙尘暴作为大自然的代言人,它将强迫我们坐下来,用耐心和理性

18.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描述沙尘暴的危害。(不少于25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沙尘暴的频繁出现意味着土地沙漠化的加剧”是从文中抽出的一句话,其最佳位置在( )

A.第②段之后B.第③段之后

C.第④段之后D.第⑤段之后

( )

A.毁坏 急促 倾听B.破坏 急迫 聆听

C.破坏 急迫 倾听D.毁坏 急促 聆听

21.根据文意写出“飘到北京上空的浮尘”大部分来自哪里?

22.“沙尘暴作为大自然的代言人”这句话好不好?为什么?

23.对上文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沙尘暴的肆虐是要告诉读者,这是大自然发动的一场报复人类的生态战争。

B.第④段是用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速度很快。

C.第⑥段介绍了环境问题并不能体现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D.本文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指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启示人们要学会与自然和睦相处。

24.根据全文内容,结合文中“过度开垦”、“破坏生态”等词语,写出你认为能治理沙尘暴的有效方法。

18.略 

19.C 

20.C

21.来自京西北的面积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退化和撂荒耕地。

22.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两种答案均可,要说明理由。

23.C

24.限制开垦、培植防护林;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等。

我国的古塔建筑

我国古塔的形制千变万化。

①我国古塔有圆形的□有正方形的□也有6边形的□8边形的□12边形的。

从建筑屋檐上说,我国古塔有单檐的,也有多檐的。如河南登封的嵩岳寺有15层檐,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有16层檐等。

②我国古塔分为喇嘛塔和带檐塔两大类,而带檐塔中,又有亭式、楼阁式和密檐式之分。

从建筑材料上说,我国古塔不仅有木塔,还有砖塔、石塔,西北地区还存在土塔。有些砖塔的整个外表全用玻璃砖瓦饰面,把整个佛塔的外表,装点得富丽堂皇。有些古塔,如广州光华寺东塔和西塔、湖北当阳的玉泉山寺塔、山东济宁的铁塔寺塔等,都是用铁铸成的。山西的神通寺塔,是用铜铸成的。还有大量的古塔,用金、银、珐琅、陶瓷、料器等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真是应有尽有。

1.在选文中的方框内标上标点。

2.在文中①、②处补上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可知加粗词“形制”的意思是( )

A.形状和制作情况。

B.物体和图形由外部的面或线条组合而呈现的外表。

C.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

D.(器物或)建筑物的形状的构造。

5.选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

1. , , 、 、

2.①从建筑面上说  ②从立面造型上说

3.我国古塔的形制千变万化

4.D

5.分类别  举例子  列数字

6.C

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本体)。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持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1.选段第一节介绍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介绍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A.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

B.以行踪为主的空间顺序。

C.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

D.由近及远的空间顺序。

3.把孙中山手书做成横匾,镌刻在门楣上,这样做是因为( )

A.中山陵是纪念孙中山的,当然应该用他的手书。

B.这是孙中山生前的遗愿。

C.“博爱”、“天下为公”是孙中山思想的体现,精神的写照。

D.孙中山的书法独树一帜,颇具个性。

4.从选段中你觉得陵墓的建筑有哪些特点?

5.如果你是解说员,你将如何介绍陵门?

1.陵园的总平面布局  石牌坊  陵门

2.C 

3.C

4.高大、淳朴、简洁,具有民族特色。

5.略

御花园

故宫是豪华而壮阔的。站在午门前的广场上,你会觉得一切都变得小了;走进五光十色的珍宝馆,你会觉得世间的珠宝也不过如此;逐一参观三宫六院,你更会因为那处处闪烁的金光、银光刺得眼睛都倦怠了,而懒得细细观赏那些平常以为很高贵而又精巧的工艺品。

然而在这金碧辉煌的建筑群的尽头,却有一个由怪石、古柏和奇巧的亭阁组成的幽境——御花园。

御花园面积不大,但设计、建筑颇具匠心。园内有千秋亭、万春亭、澄瑞亭、浮碧亭、钦安殿等大小建筑20多座,看起来却毫无拥挤、重复之感。

亭台楼阁之间都点缀着生机勃勃的翠竹和奇形怪状的石头。那些怪石或者堆叠在一起成为假山,突兀嶙峋,气势不凡;或者单个放在矮矮的石台上,成为盆景:有的像灵芝,有的像大象,有的像猴子,有的像仙女,有的正面看像拄着拐杖的老头,侧面看像坐着的guān yīn ,有的近处看像珊瑚,远处看像攒在一起的许多蘑菇,还有的表面一条条突起,像小孩吃的芝麻糖。

你担心这些玲珑的“石像”会被大雨淋坏吗?不必!因为它们顶上有苍松翠柏围成的天然帐幔。那些古柏少说也有百把年历史了,盘根错节,姿态飘逸。有的贴近地面向一侧横着生长,那粗壮的、屈曲的枝干,仿佛老人躺在那儿熟睡。有的和相距一米多远的另一棵树扭在一起,枝叶互相交错,分不清它们是从其中的哪棵柏树长出来的,主干上的片片青苔说明这两株连理柏经历了无数风雨,然而它们至今还那样亲热地拥抱着,真比世界上任何一对好朋友还要亲密。离连理柏不远的地方恰好又有一棵柏树,从离地面一米多高的地方分成两根一样粗的枝干,互相叉开着直指青天,远处看就像做体操的人舒展着两臂。其他的也都各具情态:像长髯飘飘的老者,像肃穆的十字架,还有的树皮裂开,中间露出白花花的木质部,宛如一道飞瀑,而它两旁暗色的树皮,便是想像中的湿漉漉的岩壁。

那些亭阁都掩映在松柏中,傍着鱼池,依着垂柳,还有建在一大堆突兀的怪石上的,从松柏间望去,能隐约看见小亭的一角;站在山石下面仰视,有时又只能看见一个尖顶。它们是为了临时歇息或纳凉而修建的,因此既别致又小巧。漫步间,映入眼帘的是绿莹莹的树,清亮亮的池水,微风徐来,仿佛听见缥缈悦耳的古琴声,又似看见了当年的宫女、妃嫔们__小亭,悠闲地摇着羽扇,正在观赏“鱼戏莲叶间”……

御花园把怪石、松柏、亭阁结合得这样好,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难怪人们称它是苏州园林的缩影。它向前来参观的人们显示着:我国杰出工匠不仅能把幻想中的胜景用辉煌的宫殿形式表达出来,而且能把江南的园林搬到北方来,让明媚的春色永驻人间。

1.作者写石之怪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其中作者突出写的__________种,连用9个比喻极写石__________的特点。

2.写柏与石相同的是都着重写__________,不同的是写柏先____________________介绍,后__________说明。

3.本文开头先写故宫豪华而壮阔,再引出御花园,其用意是( )。

A.只有突出了故宫,才能突出御花园。

B.御花园在故宫内,要写御花园,非先写故宫不可。

C.故宫本身就是豪华而壮阔的,这样写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精神。

D.这里运用反衬法,或者说是抑扬法,作者欲扬先抑,突出御花园。

4.对本文主要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分类别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列数字

5.选出对末段画线句子分析不当的一项( )。

A.御花园把怪石、松柏、亭阁结合得很好。

B.我国杰出的工匠把江南的园林搬到了北方。

C.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D.我国杰出的工匠把幻想中的胜景用辉煌的宫殿形式表达出来。

1.堆叠在一起的怪石;单放在矮矮的石台上的怪石;后一;奇形怪状

2.奇形怪状;总体;个别

3.D

4.B

5.B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以__台划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 ]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 ]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 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在文中找出两组近义词、两组反义词。

近义词:( )—( ) ( )—( )

反义词:( )—( ) ( )—( )

2.在文中[ ]内填上适当的标点。

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4.这段文字涉及了哪些说明对象?

5.作者描写眼前景物时使用了哪两个比喻?

(1)

(2)

6.对于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段主要介绍了站在中山陵的平台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B.本段综合运用了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C.本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摹状貌。

D.本段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南往北。

7.结合你自己的登山经验,分析文中加点的词语如何理解?能否删去?为什么?

1近义词:眺—望,犹—若;反义词:晨—夕,远—近。

2 ; ——。

3.无论 都 作用:与上文呼应,总结上文的景色描写。

4.石阶、平台、祭殿。

5.……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6.C

7.“垂直”意味着从入口处的石坊到平台之间的纯高度差是70米,但因为在实际游览中,中山陵是依山势而建,逐渐攀升的,所以游客可能不一定能感受到如此之大的高度差,这也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所以“垂直”一词不能删去,否则会产生歧义。

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

穿红裙子的语文老师

又一个夏季。

炎热的田野,火热的山林。她穿着一件红裙子。带着几个小学生,说说笑笑走出校门,步入校园树丛的绿色中了。

这是所“老龄”的村级小学,已经65年了。任课老师大多都五十多岁了。学校生活在“老”的色彩中变得默默无语。

那年我刚上小学,20岁的她走进了校园。她一头乌黑的头发,穿了件美丽的红裙子。

学校安排她给我们上语文课,任班主任。她上语文课与众不同:有时把学生带到村子中间的清水河里,找小鱼咬脚趾的感觉;有时把学生领到郁郁葱葱的牛头山上,看哪儿像牛头,哪儿像牛角;有时把学生打扮成课文中的大灰狼、小白兔、丑小鸭,在讲台上模仿课文内容大喊大叫,有哭有笑……

课堂上,学生跟着她进入了情境。一会儿是没捞到月亮的水淋淋的小猴子站在讲台上,一会儿又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巴巴地向大家诉说着什么。

她那漂亮的红裙子飘在课外活动场地上,飘在学校的小戏台上,把学生带到课本以外的精彩世界。不久,班队会、活动课在这所偏僻小学的各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二胡、口琴、笛子、小碗小盆等“乐器”的“交响曲”在校园小戏台上演了,惹得近处几个“玩船迷”村民止不住心里痒痒而登台献艺。小学生们把课本剧演到了家里,课本里的故事家长们也熟悉起来。学校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它驱散了丛林深处的宁静,赶走了村民们的无聊和疲惫。

放学回家的学生吃了饭就吵着要上学,学校充满了令家长费解的__。再也没有搜肠刮肚的找借口的“逃学生”了。更没了爸妈拿棍赶着上学的孩子了。村民们在议论:学校变了。原来辍学的9名学生又自觉地背着书包上课了,主动来学校找老师谈孩子情况的村民多起来……

有一次,她到县城参加了一个教学研讨会,一去就是五天。这可苦了这些山里娃。他们一天三次站在校门口的尖角山上,等啊,盼啊,想看到那红裙子又飘回来。等到第三天,五年级的一个女生不知从哪里得到的消息,泪水汪汪地告诉大家:红裙子飘到城里的学校了!

坐到太阳落下了尖角山,带着一种无名的惆怅、一种失落感,几个不甘心的小学生背着书包,拖着沉沉的脚步告别了最后一抹余晖,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第六天,她从城里回来了。她带来了锅碗瓢盆,带来了批改作业的小方桌,还带了几件更漂亮的红裙子。她对着围过来的学生微笑着,好像在说:我哪里也不会去。

激动、兴奋的孩子们把她围起来,许多学生流着泪笑了。在红裙子的映衬下,这些满含渴望的笑脸多么动人,多么纯真!

1. 从全文来看,“红裙子”贯穿全篇,因此,从结构上来说,它是文章的___________;从内容上说,它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穿红裙子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年轻美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得学生及家长欢迎的好老师;她的语文课与众不同,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刻画“红裙子”形象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的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

4. “红裙子”给小山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11段写“红裙子”带来了锅碗瓢盆,带来了小方桌,还带来了几件红裙子,这意味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中画线的句子“好像”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附加题:文章中有一个病句,请挑出来进行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线索;语文老师那颗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的火热红心。

2. 热爱学生、教学有方(教法多样);注重情境教学,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和能力,注重课内外结合等等。

3.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4. 给小山村带来一股清新的风,使不爱学习的学生爱学了,使学生家长关心孩子的教育了,使退学的学生又复读了。(原因略)

5. 意味着“红裙子”爱上了山里的孩子,爱上了农村的教育事业,决心扎根农村,献身农村的教育事业。

6. 不能删。因为“红裙子”并没有说,只是学生们的一种想象,若去掉,就与事实不符,表达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7. “学校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应在“学校”后面加上“生活”一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