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

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嘀嗒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一条。”

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

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1.“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并不是由“仿佛”来判断)

2.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1)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

(2)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七段文字的内容。

4.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能说说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吗?

1.比喻。“闪光”这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灵感”产生时的情景。

2.(1)不能删去。“似乎”表示猜测,这在还未得到科学实验验证之前,只能用“似乎”表示猜测的语气。(2)不能删去。“又”说明伽利略像这样的异乎常人的猜想、假设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个。

3.写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或 描写了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的经过)

4.从上文可看出伽利略是一个善于观察、发现和思考问题,并用实验来检验发现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①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的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②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③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④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⑤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文中画线句写出了春雨什么样的情状?三个比喻句分别写出了春雨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中“静默”一词用得精妙,请你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引用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③④⑤段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春天什么特点?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春雨细密迷蒙的景状。三个比喻,既总写“细”的特点,又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2.“静默”二字用得最妙,是拟人笔法,传达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那样一种表态的美,着力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温馨,写出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3.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

4.这三个比喻句分别写出了春天的“新”、“美”、“充满活力”三个特点。这三个比喻,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阅读下面的文字

①热心的刘女士让邻居李老太太搭载自己的顺风车,不料发生事故,老太太不幸去世,刘女士主动提出赔偿,老太太家属坚决拒绝,理由是“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好报”。这件事让我很感动,举手之劳的热心或许并不缺,但面对重大事故敢于担当负责,面对巨大悲痛不忘感恩和包容,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从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更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人要存好心,人要做好事,好人要有好报。

②存好心就是要有勇于担当的责任心、助人为乐的同情心、知恩图报的感恩心、判断善恶的是非心,而且还要对人性抱有一份信心。先贤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人本性中的良知良能,人人都应珍视它们。社会中难免会有一些丑恶的现象,这会使我们看到人性阴暗的一面,但是我们更要看到,社会上也有很多如刘女士一样善良的人:如信守承诺的信义兄弟,恪尽职守的徐老师,舍己救人的吴妈妈,还有千千万万的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的志愿者……这些好人好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对人性善抱有希望,抱有信心。存好心才能使一个社会的发展获得巨大的推动力。

③人要做好事,既说的是人要“做出好事”,也指人要“把事做好”。首先是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做食品的将食品做得安全放心,做医生的提高医术减轻病人的痛苦……每个行业首先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其次是要乐于助人,甘于牺牲奉献,刘女士的行为就属于此类,所以应该大力弘扬。至于有时做好事不幸发生意外,那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不能因此错怪好人,这倒又让我想起一些去参加雅安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他们满怀爱心和激情,在没有任何救助知识和能力的情况下,盲目地赶到灾区,结果是灾没有救成,反而要人救,这就是真的没把好事做好了。可见做好事还要有知识,有能力,有准备才行。

④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时候考虑得再周全,做好事的结果却依旧不够美好。但是,只要是存好心做好事的人,无论得到的是什么结果,我们都应该让他有好报。

⑤如何让好人有好报?这集中体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对于好人好事要有 。首先,对于好心人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好心人有荣誉感、自豪感、自信心。媒体要充分发挥抑恶扬善的作用,宣传好、报道好好人好事。其次,就物质层面来说,要建立完善的救助机制。做好事是有风险的,这风险不应让好人个人承担,而应由全社会为此买单。社会要为善良撑腰,制度要为好人护航,这样做好事才做得有保障,有底气,有力量。

⑥我们不仅要满怀信心地继承发扬古道热肠的优良传统,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强大的能力,更要有正确的评价和完善的制度做保障,这样才能把好事做成、做多、做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答:

2. 说说本文第③段举刘女士和一些志愿者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

答:

3. 从下列三项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合填入第⑤段横线处的一项,将其序号填在答题卡上。

【甲】适当的保障措施和完善的救助机制

【乙】正确的评价导向和完善的救助机制

【丙】正确的评价导向和适当的保障措施

1.答案要点:

①首先叙述刘女士的事例。

②接着对事例加以分析。

③进而引出中心论点:人要存好心,人要做好事,好人要有好报。

2. 答案要点:

①通过刘女士的具体事例充分肯定了做好事要乐于助人,甘于牺牲奉献。

②通过一些志愿者的具体事例提示人们做好事还要有知识,有能力,有准备才行

3.答案:乙

阅读《山城烧饼》

山城烧饼

安海

①我第一次吃烧饼是在只有几岁光景的小时候。有一次二舅从山城来乡下看我母亲,见到我便取出一包东西,油乎乎的,先是依稀有一股咸香的味道钻入鼻孔,接着我便看到一个圆圆的,表面有螺旋纹的,焦黄的东西,样子有点像母亲做的玉米面锅贴。二舅从上面撕下一块喂在我嘴里,顿时满口都是一种油香的味道。那是我第一次吃烧饼,虽然只吃了一小块,但烧饼的味道却盘踞在了我的头脑中,而且这一次吃烧饼的经历,也成了我在伙伴们面前显摆的一个砝码。

②后来到山城读中专,学校食堂早餐就有烧饼,有时候和同学到离校不远的沙岭子去逛,饿了就在那儿买个烧饼,边走边吃边谈,走到宿舍,烧饼也吃完了。那是一段令人回味的青葱岁月,烧饼由小时候梦寐以求的美味,还原成了一种涵养青春的普通食物。

③第一年放寒假回家和父亲闲聊,不知怎么就聊到了烧饼。父亲说当初二舅的烧饼是从山城买的,那时的烧饼真香。父亲还说原来山城卖烧饼的就那么几家,接着又自嘲地说,多了人们也买不起。父亲又说让我下次回来时给他买几个,我满口答应了,但事实上却没当回事。八十年代末的农村,生活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饭桌上再也不是玉米面打到底的光景了,馒头、米饭已成为稀松平常的食物,就是点心蛋糕也不鲜见,我想父亲或许也只是随口说说而已。因此放暑假回家时我并没有给父亲买烧饼,而是从商场买了几斤高级点心。回家后兴冲冲地从兜里掏出点心,满以为父亲会很高兴,却发现父亲看到那拿出点心后空空的背兜,目光深处似乎有一丝希冀的亮光转瞬即逝了。后来,他虽然吃着点心连连说好,但目光中那种落寞的神情却始终遮掩不掉。那次之后,父亲再没有对我提起过烧饼,我以为他忘了,也就不再想着这事了。

④我上中专的第二年,父亲办理了退休手续。父亲在乡镇工作近四十年,我们一家人跟着他像候鸟一样四处迁徙,脚步几乎抵达了家乡所有的乡镇。临近退休的前几年,他才调回了老村所在的镇,我们也才结束了那种居无定所的日子。

⑤退休后的父亲再也不用每天往返于老村与镇上之间了,但他却并没有悠闲下来,反而增添了一种烦躁感。他开始一遍又一遍地打扫院子,侍弄果树,来往于田间地头。而且他的眼光也越来越挑剔,对母亲横挑鼻子竖挑眼,令母亲很上火,也很烦恼。中专第二年寒假回家,母亲向我诉了半天苦,有时候两个人还在我面前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弄得我也不知该怎么办。好在,他们也只是吵吵,吵完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母亲说父亲的性格变了,以前可不是这样子,以前他总是遇事忍让的。

⑥度过了短短的假期,我又回到了山城的那所学校。头脑马上被眼前的景象和身边的事情填满,父母与乡村暂时忘到了脑后。临近放暑假的时候,收到了姐姐的一封信,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姐姐信中特别提醒我要记得给父亲买烧饼,她说父亲在她面前提过好几次了,很想吃山城的烧饼……直到这时我才知道,父亲参加工作前曾在这座山城做过一段学徒,就像小时候我把烧饼当作美味一样,他最喜欢吃的就是山城的烧饼。

⑦这次暑假回家,我的行囊中多了一兜烧饼。果然,当我把烧饼放在家里的桌上时,父亲感到很意外。他吃着烧饼,目光中有回味、有欣慰、有满足、有失落,他给我介绍他年轻时在山城的经历:杂货铺、武城街、堡子、大境门……那一天,他的兴致特别高,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目光炯炯,手舞足蹈,每个细胞都兴奋着、活跃着。那个假期,家中竟然很平静,父母再没有像以往那样吵过。我发现父亲眼中的焦虑、烦躁已经不见了,父亲又变回了原来那个慈祥、自信的父亲。他每天或者饶有兴致地打理着院中的菜蔬花果,或者和母亲叫上我到地里去给禾苗施肥锄草。

⑧多年后,我读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才明白,父亲当年出现的那一种焦虑、烦躁的情绪,是一种典型的“退休综合症”,忆旧是其特征之一,而烧饼在此刻起到了一种连通今昔的媒介作用。我也才明白,父亲记忆中的烧饼之所以那么香甜,是因为它多了一种调味品,这种调味品就是岁月的沧桑。

(选自《北极光》2011年1期,有删改)

1在父亲人生的不同阶段,山城烧饼带给了他不同的心理感受。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期

情节

心理感受

父亲学徒时

父亲退休前

托我带山城烧饼

吃到我带的山城烧饼

兴奋

2.结合上下文品读第⑥段画线句,说说 “我”为什么会感到“意外”。

答:

3.从文中看,“我”逐渐理解了山城烧饼对父亲有着怎样的意义?生活中,寻常之物有时会变得很不寻常,请结合你的经历就此谈谈感悟。(不超过150字)

答:

1.答案示例:

①在山城吃烧饼    ②喜欢    ③希冀(或“忆旧”“挂念”等)   ④父亲退休后

2.答案要点:

①以为父亲托“我”带烧饼只是随口说说;

②带过点心后,父亲再没有对“我”提起过烧饼,“我”以为他忘了;

③没想到父亲在姐姐面前多次提到很想吃烧饼;

④不知道父亲在山城做学徒时最喜欢吃山城烧饼。

3.答案示例:

文中“我”逐渐理解了山城烧饼是父亲在山城做学徒时最爱吃的食物,对父亲来说,它是连通今昔的媒介,带有着岁月的沧桑,有着特殊的意义。我有一个看似普通的发卡,但它是我小时候奶奶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带有我对奶奶的美好回忆,因此对我具有不寻常的意义。寻常之物之所以变得很不寻常,就是因为它上面带有某种特殊的意义。

我的四季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没有权利逃避,上苍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也给予我责任。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每天,我怀着希望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像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来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花朵。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花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可那是怎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我顿足,我懊恼,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自己检点!

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过成熟是怎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苦又酸的快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在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我有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感动过、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不,我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里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安心得多!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1.文章把生命比作四季,并以之为序写出了“我”奋斗的一生。请模仿下面对春天的概括,再各用一句话对另外三季加以简要概括(答案不超过方格限定的字数)。

春天 怀 着 希 望 艰 难 开 拓

夏天

秋天

冬天

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2)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3.阅读下面材料,你认为本文作者对材料中的人物会持什么态度,请说明理由。

中华第一蛙——石蛙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非常高,但人工养殖石蛙无一成功的先例。有位捉石蛙的山民偏偏不信这个“邪”,他经过多年的尝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花费了他十几年的积蓄,还欠下了几十万元的债务,终于养活了几十只石蛙。许多人都认为他活得太累、太不值得了,简直是个傻子。

4.透过文中的比喻,说说现实中的“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人生?

5.作者在文中说“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1.夏日:历尽艰辛经受磨练;秋天:酸苦交加收获人生;冬日:冷静反思检点自我。

2.(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不可能有谁来帮你走完,不管着条路多么艰难,都要靠自己去开拓。(2)想通过脱离实际的幻想去谋求事业的成功是完全不可能的。

3.作者对材料中的人物持肯定(赞成、赞赏、赞同)的态度。因为作者认为“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4.不设统一答案。要点:充满艰辛,付出巨大,收获不多,充实无悔

5.开放题。

有趣的“三”

①数字中最神秘、最受青睐的大概要算“三”了。在我国,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淮南子·天文训》,历来注家对此都有解释。其中,较为权威的解释是:“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是两性合和的成果,是万物生殖繁衍的体现。

②如中国古代建筑,王城的营建制度是九里见方,城的每一面各开三个城门;城内南北道路、东西道路各九条,路宽72 尺。这些数字都是三或三的倍数。为何要这样修建呢?一是帝王都自称“受命于天”,表示其统治人民的权力是上苍赋予的,于是干什么都打着“行天之道”的旗号;二是因为“三生万物”,王朝要兴盛发达,就得行“三”之法。

③再如历史上的“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共计120 个官。这说明王朝设官也是以“三”为法的,其用意仍然是为了表明王者法天,即所谓“顺天成道”。

④在社会和民俗方面,“三”这个数字也是无所不在的。“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体现了事物的开始、过程和结果。“三羊开泰”中的“三”在民俗中有“吉祥”之意。“三教九流”中的“三”和“九”概括了社会各行业的方方面面。

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通过对中国古代礼节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情,古代的礼节也多与“三”这个数字有关。古时候,中国人待客,往往要客人熏三次香,洗三个澡,叫做“三衅”、“三浴”,表示极高的尊重。古有“退避三舍”之说,也是起源于一种礼节。晋重耳为报楚王之恩,在两国交兵时,后退三次,以表示感谢和敬畏之心。

⑥古代,臣民们拜见帝王都得行三叩九拜之礼,同时还得三呼万岁。如遇家中长辈死丧,晚辈人还有守孝三年之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高卧隆中,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请他出山,帮自己打天下,演出了一部思贤若渴“三顾茅庐”的剧目,诸葛亮在三请之下如再不出山,恐怕就有失礼之嫌了。

⑦古代的许多礼节对于现代人来讲是很繁琐的,没有必要去讲究了,但是有的礼节我们还仍然保留着,如去吊唁时,面对死者,哀悼者要三鞠躬;去别人家里作客,需得敲门而进,而敲门三下,则是比较礼貌的行为;现在还有一种礼貌与“三”的联系比较密切,就是我们常见到汽车的厢板上往往写着“礼让三先”。

⑧“三”这个数字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时空和算数。凡极言时间之长、空间之大、数量之多,古时多用三或三的倍数来表示。如“三思而行”、 “九天”、“十八层地狱”、 “三人行必有吾师”、“三百六十行”等等。

⑨可见,“三”这个数字,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被广泛运用到各个方面。

1.阅读全文,根据下表中已填内容的所属类别,在空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古代建筑

“王城九里见方”等

古代设官

表示顺天成道

“三衅”“三浴”等

表示时间之长

2.第⑤段中把“熏三次香”叫做“三衅”,“熏”和“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请运用你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推测其中的原因。

3.运用文中有关知识,分别指出下面语句中 “三”的文化含义。

①率子孙荷担三夫。 ②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③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4.第⑧段介绍了“三”在时空和算数方面的表达功能,而下面几个成语中的“三”却恰与之相反。请以这几个成语为例,在该段后面再补写一段话。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寸金莲 三言两语 三三两两

1. 表示行天之道和行三之法;“三公”“九卿”等;古代礼仪;表示尊重;时空算数;“三思而行”

2.不设统一答案。古代汉语中长用音同或音近字代替另一个字,可能是通假字。又“衅”古有“祭祀仪式”意,可从“仪式”上推测。还可从校对印刷传抄上考虑。

3.句①是在算数中的运用,表数量多;句②表“行天之道”或数量多;句③表“行三之法”,用于营建制度。

4.择生与择死;生与死选择;生的(得)伟大,死的(得)光荣;两种生死观……

最后一课

(1)我们依旧的摇铃上课。

(2)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教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3)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4)“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决定,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刻将学校关闭结束。”

(5)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6)“但我们这门功课还要照常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7)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讲下去。学生们照常记着笔记,默默无声。

(8)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便觉得格外留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分外的白、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涂写着,刻画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呢!

(9)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的嗒嗒的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10)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信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11)远远的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以听到。

(12)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扬着。

(13)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14)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15)“现在下课!”

(16)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17)没有一个学生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个个都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

(18)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19)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定过,从校长到工役。

(20)这样,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21)那些喧哗的慷慨激昂的东西们,却在忙碌地打算着怎样维持他们的学校,借口于学生们的学业、校方的保全与教职员们的生活问题。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啜泣( ) 彷徨( ) 暨南大学( )

2.在第(8)段中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3.第(13)段与上文的哪句话是照应的?

4.作者特意记下了“上午10时30分”,表达了何种心情?

5.第(17)段中“个个都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你认为“他们向哪个方向走”?

1.chuò  páng  jì

2.比如“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表现对教室的留恋,以及对敌人的憎恨

3.“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的嗒嗒的走着。”

4.表现了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憎恨的感情。

5.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方向走。

(一)梦话

你睡着了你不知道

妈妈坐在身旁守候你的梦话

妈妈小时候也讲梦话

你在梦中呼唤我呼唤我

孩子你是要我和你一起到公园去

我守候你从滑梯一次一次摔下

一次次摔下你一次一次长高

如果有一天你梦中不再呼唤妈妈

而呼唤一个陌生的名字

啊那是妈妈的期待妈妈的期待

妈妈的期待是惊喜和忧伤

1.这首诗展现了怎样的一个生活细节。

2.从诗的二、三两节来看,“守候你的梦话”是什么意思?

3.划横线的句子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句中各有什么作用?

4.诗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什么样的生活哲理?

5.“有一天你梦中不再呼唤妈妈”,为什么说“不再呼唤妈妈”了。

6.怎样理解“妈妈的期待是惊喜和忧伤”?

7.这首诗体现了怎样的一个主题思想。

8.下面是一些有关诗歌的常识,说法正确的是( )

A.诗歌在形式上是以句子为单位的,而不是以行为单位。

B.鸦片战争爆发以前所创作的中国古典诗歌都被称为古体诗。

C.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首尾两联可不对仗,但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D.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前者代表人物以苏轼、辛弃疾为主,后者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1.妈妈守候儿女的梦话。

2.守候儿女的成长。

3.反复。前一句突出了儿女在孩童时期对母爱的渴求,后一句强调了“妈妈”强烈的心愿。

4.不要溺爱孩子,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

5.因为儿女成长后对母爱的渴求会减弱。

6.儿女成长是母亲的强烈期待,但对母爱的渴求会减弱,使得母亲在这期待到来之际会出现惊喜与忧伤的复杂情怀。

7.赞美了人世间无私、伟大而细腻的母爱。

8.CD

你在伞里吗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桔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发紧,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地用力。“你在伞里吗?”“在!”

②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会考,她语文、数学得了两个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每当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就与我的脊背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始终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九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麦当劳,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

⑤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省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一些小小的愿望有时都难以实现……

⑥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更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你在伞里吗?”“在!”

⑦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把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⑧泪水和着雨水,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1请用3个四字词语概括文中“我”的生活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足女儿吃肯德基的心愿,应该是件高兴的事情,为什么“我”到家时却流泪了呢?

3.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顺叙的方式,主要讲述了我与女儿在风雨中同行的事情。

B.文章第四、五小节有一处插叙,讲述了自己到城市创业的艰难。

C.文章第二节也有一处插叙,交代了为女儿买肯德基食品的原因。

D.文中的几处插叙丰富了故事内容,也使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情趣。

4.如果你爸爸也像文中的爸爸那样,有一次带回来肯德基,当你吃着喷香的肯德基食品,你会对爸爸说些什么?

5.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1)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

(2)一些小小的愿望有时都难以满足。

6.假如文章的标题不用“你在伞里吗”,而改用下面提供的标题中的一种,你同意吗?为什么?(下面之题任选一题)

(1)我不同意更改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同意更改题目我愿意选择________________(A.风雨也多情B.女儿的心愿C.浓浓父女情D.寒雨暖意)为作标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我同意更改题目,但供选的题目却不能令我满意,我愿意为此文取名为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假如你是肯德基某分店的经理,读了上文后,你将采取怎样的新举措来满足那些家境困难而又渴望到肯德基用餐的孩子呢?

8.假如你是肯德基的服务员,当顾客购买套餐时,提出不要饮料时,你该怎么回答?(3分)

1.生活艰难  囊中羞涩  捉襟见肘  压力较大

2.因女儿受我所累,很少满足她的愿望,在雨中为我打伞,所以流下了感激的泪。

3.B

4.参考:爸爸肯德基真好吃,你也尝一尝吧。

5.(1)表现女儿难得品尝麦当劳食品的那种谨慎,生怕有浪费。

(2)语言准确,如果去掉就不符合实际。

6.略 

7.略

8.你可以说“饮料是赠送给你的”。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记得七八岁时,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搂住我嚷道:“巴迪,这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歌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地落在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地再次拥抱了我。

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的时候,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情。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四行,可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望地痛苦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我因此还一直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评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十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许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对我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任何一股风刮倒。

1.“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在文章中代表了父母对子女的两种不同态度,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地方连用三个时间词语是为了表现巴迪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对“诗只有四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父亲会写剧本,但并不懂诗。

B.父亲读诗非常认真仔细。

C.我心情紧张,对时间产生了错觉。

D.我急于得到父亲的赞赏。

4.父母对巴迪同一首诗的评价截然不同,原因是( )

A.母亲比父亲更爱我。

B.父亲欣赏诗歌的水平比母亲高。

C.母亲希望我成为诗人,父亲不希望。

D.母亲鼓励我,父亲鞭策我。

5.“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这句话中,“幸运”指的是( )

A.我已经有了许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

B.我能同时得到鼓励和警告。

C.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精彩极了!”

D.我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对我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

6.“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任何一股风刮倒”,这句话中,“刮倒”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中,“我”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几次起伏变化,从文中找出表现“我”心情的词语,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得意洋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醒悟

    1.鼓励孩子,严格要求孩子。    2.焦急等待

    3.C、D    4.D    5.B

    6.受到这两种态度中的任何一种的负面影响。

    7.满怀信心→紧张→失望→幸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