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亲
莫 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有几个女人先后自杀了,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王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有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有删节)
13.文章开头描写了“我最初的记忆”,说说作者具体描写这一内容有哪些作用。
14.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这一细节。结合下文思考,这一细节形象地表现出了母亲怎样的一种生活信念?
15.依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在交中的语意。
(1)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3)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16.本文以“母亲”为题,却不仅仅写了自己的母亲,结合文本最后一段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请分条表述。
[284aa5319c251621.jpg]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菜中之王
傅丽清
①时近立冬,京郊又到了砍大白菜的季节。由于政府抓了“菜篮子”工程,冬季市场的蔬菜品种增多,大白菜虽然已不再是冬令唯一的“当家菜”,也再见不到城乡总动员运贮大白菜热闹景象;可是北京人对它总情有独钟,多少还是要买一些贮存起来过冬。
②古人称蔬菜好吃,常夸“初春早韭,秋末晚菘”。苏东坡曾有诗赞道:“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范成大也曾吟道:“拨雪挑出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菘,指的就是白菜。《本草纲目》解释道:“菘性凌冬晚凋,有松之操,故曰菘,俗谓白菜。”野生白菜属十字花科,原是远古人类的采集植物之一;世界上栽种白菜最早的是中国,在距今约七千年的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就出土了瓮藏的白菜种子。大白菜,则是我国祖先培育出来的北方优良的“结球白菜”变种。
③鲁迅先生早期作品里,曾描写过挂在杭州水果店里的“胶菜”,那就是大白菜;因以胶东所产品质最好,故称“胶菜”。鲁人夸说的“泰山三宝”,其中第一宝即为白菜。鲁迅迁居北京后,在他小说里出现的大白菜,就堆成一座小金字塔,点缀了这座古城普通人家的冬日风景。
④真是“百菜不如白菜”。大白菜营养丰富,除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外,还含有微量的钙、磷、铁,以及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和抗坏血酸等成分;并且产量高,还耐贮存,价廉物美,是冬令蔬菜中老百姓餐桌上的佼佼者。北京人包饺子,涮锅子,做芥末墩儿,都少不了它。白石老人生前爱吃大白菜,也爱画大白菜,并在“岁末清供图”上题道:“牡丹为花之魁,荔枝为果之龙,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何也?”南方人到了北方,常起“莼鲈之思”;北方人到了外地,也会生“菘鲷(注)之想”吧!那年,我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欧洲考察,我们几个从北京去的人,在斯德哥尔摩突然对祖国的白菜害起相思来了,便到中国餐馆定了一份烧白菜。如风卷残云般,我们首先把一盘白菜,吃了个底儿朝天。可是价钱令人咋舌,超过了一盘烹大虾;而且还是好客的女店主,亲自上市场去采购来的哩!
⑤我对白菜还另有一番特殊的情愫。抗战时期负笈流亡到江西,在赣东铅山城外一所中学里读书。教室设在一座荒废的祠堂里,墙上嵌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明代万历年间当地一位清廉爱民的知县笪继良画的一棵白菜,旁书他的两行题辞:
⑥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
⑦近年,我重访旧地,发现那块曾和我们学子朝夕相对、断成两截的“白菜碑”,已作为历史文物迁移到该城⑵中心,并建亭加以保护。县委施书记告诉我,他常用那块“白菜碑”告诫干部,要以清廉俭朴、勤政爱民自律共勉。
⑧啊,谢谢你,具有青松风格的白菜,至今还能作为我们后人反腐倡廉的教材。
(注)鲷,即真鲷,产于山东的又称“加级鱼”,肉味鲜美。
1.请写出第②段主要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一个相应的例句。
2.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第③段和第④段的大意。
3.第④段写了白菜的哪些优点?请分条说明。
4.说说文章结尾处记叙“白菜碑”的故事有何作用,并比较一下这样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1.引用,如:古人称蔬菜好吃,常夸“初春早韭,秋末晚菘”。或:苏东坡、范成大及《本草纲目》的话。列数字,如:在距今约七千年的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就出土了瓮藏的白菜种子。
2.第③段:白菜(产于北方)以山东所产最好;第④段:百菜不如白菜。
3.①营养丰富;②产量高;③耐贮存;④价廉物美
4.记叙“白菜碑”的故事是为了说明“我”对“菜中之王”白菜还另有一番特殊的情愫;说明文中记叙目的是为了说明事物,须体现事物的某种特征,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简明、平实;记叙文中的记叙则是为了体现人物性格或事物中的哲理,语言一般要求生动、形象、能打动人。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一段文字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尚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全面的一项。( )
A.表现男主人公的阔气、文雅。
B.表现男主人公充阔气的虚荣心。
C.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D.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第二段文字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
A. 怕把男孩子惯坏了。 关心、爱护孩子。
B.自怕他吃了要生病 。 自私、庸俗。
C. 怕多花钱。吝啬、虚荣。
D.怕多花钱。自私、庸俗
3.阅读五、六、七段回答: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有些话不能说。
B.不知说什么好。
C.发现于勒后的恐慌害怕。
D.本文通过“我”和于勒之间的冲突,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4.这几段文字塑造菲普夫妇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A.对孩子不溺爱。
B.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
C.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关系。
D.反映了社会冷漠的亲情关系。
5.课文中写吃牡蛎一节的主要作用是( )
A.让菲利普夫妇有登场亮相的机会。
B.让故事的内容更有波澜。
C.让故事情节得以向前发展。
D.让“我”看得清父母虚伪的真面目。
1.C
2.C
3.B
4.B
5.C
阅读《谈生命》中的节选文字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的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轻轻的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的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__!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1.对于“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的差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者涉及到对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后者则可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
B.前者宜用准确的语言总结出结论性的东西;后者则可用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C.前者适合表现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后者则通俗易懂地告诉读者何为生命。
D.前者是下定义,要有科学性;后者则更突出其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
2.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描写了“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B.“一江春水”在这里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
C.选文借“一江春水”阐述生命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
D.“一江春水”侧重于揭示生命的价值,表现过程的平静和温柔的特点。
3.结合前后语句,对“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中“新生的力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大雨 B.激电
C.迅雷 D.疾风
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拟人化手法,形象化地揭示了生命的一般规律,表达了坚强的意志和豁达乐的精神。
B.“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表现了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的历程时,虽没遗憾,但却有几分惆怅和虚无。
C.本文用充满哲理性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抒发了一位世纪老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绝唱。
D.生命的历程应当有欢乐和痛苦,这样才能使人走向成熟。
1.C
2.D
3A
4.B
阅读《故宫博物馆》片段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__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1.选段的说明对象是( )
A.、太和殿宏大的规模B.、太和殿
C.、太和殿的位置功能D.、太和殿的内部装饰
2.选段开头写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的目的是( )
A.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的宏大。
B.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雄伟壮丽。
C.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的精美。
D.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的威严。
3.选段整体上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A.从上至下的顺序B.从外向内、由总到分的顺序
C.从下至上的顺序D.从中间向四周的顺序
4.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中,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是正中的朱漆方台,按照方位变化依次为正中、上面、背面、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B.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重点,最能体现故宫建筑群的特点,所以文章作为重点介绍。
C.介绍三大殿建筑在中轴线上,主要是为了突出中国建筑讲究对称的特点。
D.太和殿的外观特征是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5.太和殿的内部装饰到处是龙,对其作用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突出故宫的金碧辉煌。B.表现故宫的庄严肃穆。
C.突出皇权的权威,表示皇帝是真龙天子。D.表示皇帝十分喜好龙。
1.B
2.A
3.B
4.C
5.C
马航客机为何会失联
⑴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大搜索行动举世瞩目,牵动人心。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一架先进的客机为什么会发生突然失去联系的情况?要了解个中缘由,那就先要从飞机是如何与地面保持联系的说起。
⑵正常情况下,飞机会通过多种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以波音777为例,这种先进的客机上有3种独立运作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其中高频通信系统是远距离通信系统,通信距离可达数千千米。近距离的甚高频通信系统最为常用,在高度为300米时作用距离为74千米。因为起飞和降落期间是飞机和地面联系最频繁的时间,也是飞行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时间,所以为了保证甚高频通信系统的高度可靠,民航飞机上一般都装有一套以上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⑶地面管制雷达也是管制人员获取飞机位置信息的途径之一。管制雷达分为一次监视雷达与二次监视雷达。一次监视雷达通过扫描获得回波,屏幕上显示的一个个小光点就是空中的飞机。二次监视雷达将向空中的飞机发射询问脉冲,机载应答机接收到询问脉冲后,将应答机代码及高度、速度等信息编成应答脉冲,发回地面。二次雷达所获取的信息与一次雷达获得的飞机位置信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最终在地面管制人员终端上所显示的综合信息,并通过该信息与飞机保持联系。
⑷飞机除了通过无线电通信系统、地面管制雷达这两种途径与地面保持联系外,还会通过ACARS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ACARS系统是地面监控飞机飞行状态最重要的手段,地面控制中心可以随时了解飞机的引擎、高度、航向等数据。
⑸如果一架飞机甚高频无线电呼叫不到,一次雷达扫描不到,二次雷达问询不回答,甚至ACARS系统也被关闭,那么这架飞机便与地面管制系统彻底失联了。
⑹从技术角度来看,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与现有主要依靠地面雷达的空管技术难以掌握飞机实际位置有很大关系。而被誉为下一代空管技术的ADS-B航空管制技术其实早在10多年前便已研发出来,迟迟未能推广开来并不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是由于需要对目前所有航空管制系统的地面和空中设备进行更新,所有航空管制员和飞行员都需要重新培训,难度可想而知。不知此次马航失联事件,可否成为新一代空管技术走上前台的助推剂。
(原文有改动)
1.选文第⑴段有什么作用?
2.第⑵段划线句子“以波音777为例,这种先进的客机上有3种独立运作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第⑶段加点词语“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4.阅读选文第⑷段,找出飞机与地面保持联系的三种途径。
5.请结合选文第⑹段内容,说说此次马航失联事件,可否成为新一代空管技术走上前台的助推剂?
1.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或交代)本文的说明对象;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
2.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正常情况下,飞机会通过多种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
3. 不能删去。 “之一”起限制作用,说明了地面管制雷达是管制人员获取飞机位置信息的一种途径,不是唯一的途径,删去后不符合实际,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
4.无线电通信系统,地面管制雷达,ACARS系统。
5. 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即可。
示例一:不能,因为新一代空管技术的推广需要对目前所有航空管制系统的地面和空中设备进行更新,所有航空管制员和飞行员都需要重新培训,难度可想而知。
示例二:能,新一代空管技术早在10多年前便已研发出来,虽然它的推广遇到困难 ,但此次马航失联事件一定会促使人们警醒,使新一代空管技术走上前台。
情在高处
①大约七米的距离。
②我紧握着枪托,手心里渗出了一把汗。小心地深呼吸一口山间潮湿的空气,努力把狂跳的心稳定下来,又取下眼镜仔细擦了擦。已发了誓,不击中它今生就不再摸猎枪。那是个骄傲的家伙。尖曲的喙,强硬的躯,乌黑而莹绿的羽,脖边还围着一圈浅褐色的纹锦,就像古希腊勇士的桂冠。他昂首站立在那岩石上,扇起的翅膀嵌在白浆蒙的天空上面,于是属于鹰族的野悍的与霸气就展露无遗了。我看不到它的眼,它正盯着自己爪下的猎物。一定是个年轻的家伙——岩鹰!
③我突然感到有股热血在胸里面沸腾起来。它正全神贯注地撕扯爪下的猎物——如果我没看错的话——那是一只雏鸡。
④它突然昂起头高叫了一声,隐没了的太阳一下子从阴翳的云层里挣脱了出来!山岩上风在猎猎地吹,清亮的鸣声回荡在山峦与苍穹之间,这才是真正的鹰之唳!那被霞光镀了的剪影,不啻为一座真正的力与美浑然天成的伟大雕像。我心里忽地一动,枪在中途停住了。它居然对爪下的美味只撕不吞!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它已把一切都完成了,天是如此地蓝,风又变得如此地清。它蓦然欣喜地高叫了两声,拍拍翅膀,消失在岩边。
⑤我一下从震撼中清醒过来,心里一阵难耐的懊悔。但那问号依然盘旋脑际:这冷酷与嗜杀成性的鹰竟会弃猎物而去?
⑥我刚要失望地起身,突然从天空传来一声熟悉的鹰鸣。急忙伏下,心又狂跳了起来,紧盯着岩边声音传来的地方。是它!只不过还携了另一只鹰来,我以为是它的爱侣,但仔细观察之后,发觉自己错了,那是只苍老的岩鹰。很老了,它的羽毛在阳光下灰蒙蒙的,且落了不少;好像还受了重伤,一只翅膀耷拉着,脚无力地卷成一个“7”形。它的脖子转动很困难,也许根本就不能转动!年轻的鹰把它轻轻放在向阳的岩石上,然后叼起猎物,一块块地喂它。
⑦我静静地看着,托枪的手悄然地垂了下来。年轻的鹰在笨拙地喂着,显然它只习惯大力地撕扯暴吞,做这种温柔的动作还笨拙得可笑。它的大喙不时错过老鹰的嘴,有时还忘了松开。但老鹰自始至终都在安详地接受着,那半阖的眼中,流露出的也全是爱和满足。
⑧天很蓝,风很清,我的眼睛开始潮湿。
⑨年轻的鹰每喂完一口都忍不住发出一声欢叫。有好几次,老鹰把嘴闭上了,不肯再张开,只用慈爱的目光望着它。但它都轻轻啄开了老鹰的嘴,那分明还带着少年的任性和撒娇!是的,它明白母亲(抑或父亲)的心,尽管它也确实饿了,有好几次叼在嘴里的肉差点被本能地吞下去;尽管再找到如此鲜美的野味已很不容易,但它宁愿去喝涧里的水充饥也不肯吃一块给母亲(或父亲)的食物!
⑩我的泪开始大股大股地往外涌,我不敢站起身,生怕惊动了那深情的两代鹰,我只有用泪水模糊了的眼,定定地望着那正紧紧依偎着晒太阳的两只鹰。不看那美丽的流云,也不听那柔歌似的松涛。 没有照相机,但我的心已摄下了这一生所能见到的最美丽的一幕。那一年,正是我因一双皮鞋跟父母闹翻的第一次出走。下山后,我马上还了朋友的猎枪,搭当天的末班车回家了。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在狩猎过程中,作者对鹰的情感、心理和行动发生了几次变化试加以概括。
紧握枪托,内心沸腾 —— ——
3.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第四段中划线的句子的作用。
4.第⑦、⑨节,作者细致描述了雏鹰和老鹰两代之间感人之深的场面,试选一处细节加以赏析。
5.读了“雏鹰反哺”的故事你有何感想和启示?
1.在一次猎杀鹰的时候,我看到两代鹰之间的感人之深的场面,深受感动,启示我们要学会感恩。
2.中途停止,懊悔失望 垂下托枪, 泪如泉涌
3.用壮美的太阳之景烘托出鹰的野悍与独特的气魄,而与此后的温柔可爱完全相反,震撼人心。
4.例如:“年轻的鹰每喂完一口都忍不住发出一声欢叫”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雏鹰每次喂完老鹰后的满足之情,深切感人。“有好几次、老的鹰把嘴闭上了,不肯张开,只用慈爱的目光望着它。”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老鹰不愿再吃雏鹰辛苦找到的食物,想把食物留给雏鹰,表现老鹰对雏鹰的疼爱之情,母子情深。
5.联系主题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感受和以后的想法和做法。
阅读下面文章
童 年 (曹文轩)
①童年的印象很多,其中贫穷的记忆极深刻。我吃过一回糠,一回青草。糠是如何吃的,记不得了。青草是我从河边割回的。母亲在无油的铁锅中认真地翻炒,说是给我弄盘“炒韭菜”吃。但再贫穷的童年于我来说也有着特别的温暖与美好的记忆。
②听母亲说,我小时长得很体面,不哭,爱笑,爱整天转着眼珠打量人,揣摩人,很招人喜欢。我家住在一条大河的河边上。庄上人家也都沿着河边住。我一两岁时,常被人家抱去玩,然后就沿着这条大河一家传一家,有时竟能传出一二里地去。母亲奶水旺,憋不住了就找我,可总要花很大工夫才能将我找回。重新回到她怀抱时,我也不肯再喝她的奶了。因为,那些也在奶孩子的母亲已经用她们的奶喂饱了我。母亲说,我是吃了很多母亲的奶长大的。当然后来我却慢慢地长丑了,也不再那么让人喜欢了。
③长到三岁时,我就已经变得有点“坏”了。我到风车跟前玩,不小心,穿一身棉衣摔到水渠里。我一骨碌爬上来,一声不哭地回到家,将湿衣服全部剥下,钻到被窝里。当母亲回来要打我时,我却一口咬定:“是爷爷把我推到了水里的。”被陷害的爷爷不恼,却很高兴,说:“这孩长大了有出息。”当然长大了以后,我却从未生过害人之心。至于有无出息,这就很难说了。当长到拿根树枝在地里、河边到处乱走时,倒也做了不少坏事。比如在田埂上挖陷阱让人摔跟头、将人家在河边的盆碗推到深水之中等等。但我不恶,没有让人讨厌。另有一点,不管谁逗我(甚至用稀泥涂满我全身),我都未恼过,未骂过人。如今回到老家时,那些大爷还在说:“文轩小时候不会骂人。”其实骂人还是会的,我只是在小孩中间骂,不骂大人罢了。
④长到九岁时,我又有了很大的变化。正在课堂上听课,见到外面有一条陌生的白狗走过,竟忘了讲台上的老师正讲课,“呼”一下冲出教室撵狗去了,后来遭到老师严厉的惩罚。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跟一个大我三岁的大孩子偷偷离家出走,去县城看国庆焰火。当时,只有水路通往县城。我身边只有一块钱,还是从父亲的口袋里摸来的。那个大孩子也只有一块钱。这两块钱不能买船票,得留着到城里看电影看焰火时买小食品吃(这在当时,几乎是一种奢侈的安排)。于是,我们步行三十几里来到县城。到达时,天已晚。我们向人打听哪儿放焰火,回答是哪儿也不放焰火。此时,我们身体疲乏难熬,既不想下馆子,也不想看电影,只想睡觉。我们在一个黑森森的大门洞里找到了一条大长凳,倒头就睡。不知什么时候醒来了,见满天大亮,便商量说买小笼包子吃,吃饱了再回家。
⑤母亲对我的爱是本能的,绝对的。她似乎没有任何食欲,我从来也没有见过她对哪一种食品有特别的欲望,她总是默默地先让孩子们享用,剩下的她随便吃一点。
⑥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水乡。我是在“吱吱呀呀”的橹声中,在渔人“噼噼啪啪”的跺板(催促鱼鹰入水)声中,在老式水车的“泼刺泼刺”的水声中长大的。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睁开眼来时,一眼瞧见的就是一片大水。在我的脑海里所记存着的故事,其中大半与水相关。
⑦这一切,使我“舞文弄墨”成为可能。苦难给了我幻想的翅膀。我用幻想去弥补我的缺憾和空白,用幻想去编织明天的花环,用幻想去安慰自己,壮大自己,发达自己。苦难给了我透彻的人生经验,并给我的性格注进了坚韧。难怪福克纳说一个作家最大的财富莫过于他有一个苦难的童年。祖母、父亲和母亲给我仁爱之心,使我从不知道何谓仇恨。我从未抓住不放地仇恨过任何人。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善的,尽管我常常看到恶的肆虐。那片土地给了我灵气、题材、主题和故事。开门可见的水,湿润了我的笔,使我能永远亲近一种清新的风格。 (有删改)
1.第③段“长到三岁时,我就已经变得有点‘坏’了”,我做了哪些“坏”事?请分点概括
__
__
2.第④段“长到九岁时,我又有了很大的变化”,请说说我变成一个怎样的孩子。
_ _
__
3.联系上下文,作者为什么说“但再贫穷的童年于我来说也有着特别的温暖与美好的记忆”
__
4.请你说说“我是在‘吱吱呀呀’的橹声中,在渔人‘噼噼啪啪’的跺板(催促鱼鹰入水)声中,在老式水车的‘泼刺泼刺’的水声中长大的”的表达作用。
__
1.①我弄湿了棉衣,却说是被爷爷推到水中的;②田埂上挖陷阱让人摔跟头;③将人家在河边的盆碗推到深水之中;④在小孩中间骂过人。
2.我变成一个贪玩、想入非非、不能约束自己,总是忘记大人的训斥和告诫的孩子。
3.虽然童年是贫穷和苦难的,但是童年中却有着亲人对“我”的疼爱,村中人对“我”的养育,水土对“我”的滋润,还有快乐的童心、童趣,所以说“童年于我来说也有着特别的温暖与美好的记忆”。
4.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铺陈了故乡水土对我的滋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强烈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
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嘀嗒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一条。”
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
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1.“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并不是由“仿佛”来判断)
2.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1)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
(2)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七段文字的内容。
4.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能说说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吗?
1.比喻。“闪光”这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灵感”产生时的情景。
2.(1)不能删去。“似乎”表示猜测,这在还未得到科学实验验证之前,只能用“似乎”表示猜测的语气。(2)不能删去。“又”说明伽利略像这样的异乎常人的猜想、假设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个。
3.写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或 描写了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的经过)
4.从上文可看出伽利略是一个善于观察、发现和思考问题,并用实验来检验发现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①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的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②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③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④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⑤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文中画线句写出了春雨什么样的情状?三个比喻句分别写出了春雨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中“静默”一词用得精妙,请你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引用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③④⑤段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春天什么特点?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春雨细密迷蒙的景状。三个比喻,既总写“细”的特点,又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2.“静默”二字用得最妙,是拟人笔法,传达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那样一种表态的美,着力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温馨,写出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3.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
4.这三个比喻句分别写出了春天的“新”、“美”、“充满活力”三个特点。这三个比喻,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