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人生之师
他是我仅见过三面的老师,却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
认识梁敬泗先生那年我16岁,独自离开村子,背着破包去城里参加山东艺校美术科的招生面试。
他坐在桌旁,一双单眼皮的小眼睛盯着我。盯着我又黄、又瘦、又矮的身子,盯着我的大脑袋、细脖子,盯着我柴禾棍似的脏手腕,盯着我因营养不良而凸凹不平的指甲。
“你是团员吧?”他声音很轻。
“不是。”我声音更轻。
“是红卫兵吗?”他多了分期望。
“不是。”我多了分沮丧。
“那么红小兵总是了?”他开始失望。
“我什么都不是。”我开始痛苦。想起笔试前填的报名表,政治背景栏里排着的父亲、母亲、外祖父,没有一个是“清白”的。我知道那一行行黑色的弯弯曲曲的字符会像锁链拴住我一辈子。
“不,你是全市最好的成绩!”他笑了,笑得勉强。他在床上摊开一张张考生的素描卷耐心地评点着,比较着,对我那张最出色的卷子指出了一大堆不足,从光、色、层次到结构、线条讲得很细,使我第一次知道绘画竟有如此多的道理。
黄昏,他送我出来,弯腰拍着我的肩:“好孩子,千万别灰心,党的政策是‘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老师一定帮你,会录取的。只要求你一件事:天天画,别荒了学业,下次见面要检查作业的。”
我没被录取。听说他为这事和工宣队拍了桌子。
两年后,他又招生,已经走了十几个市县。
我却没报名,因为我知道不会被录取。我觉得自己像笼子里的狼崽子,瞪着渴望的眼睛,被一道道铁棂隔在了生活之外。考场静静的,只听得见“沙沙”的铅笔划过画纸的声音。我独自悄悄站在窗外,背着一大捆两年来画的“作业”,忧伤地望着窗棂那边一张张同我一样年轻而充满兴奋的脸。
他看到了我,责怪地叫起来:“怎么来晚了?”
我无言以对,只把那捆画递了过去。
他愣了一会儿,叹了口气,走出考场,拉我坐到一条长长的木凳上,紧绷着脸,翻看着我的画。
“你比他们基础都好,”他指着屋里。“必须画下去,不能放弃,你会成功的。按我们学校的教学程序自修,听着……”于是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
不知什么时候,周围已默默地站着一圈交了卷的考生。
“记住,你们要多用脑子画!”他大声嚷着,就像课堂上训斥学生。我的腰挺得直直的,心中涌动着一种迸发的积蓄。
后来我听说,招生前他上下游说,做通了录取我的工作,可我却退缩了。我无颜对他。
从那以后,我把忧郁和自弃留给了少年时代,却再也没有见到他。
风风雨雨的16年过去了。我在中国美术研究所取得了博士学位。
返乡看望双亲的途中在省城下了车,寻到了当年梦寐以求的省艺术学校。
他老了。坐在房间里的藤椅上,半天才认出我。还是那双眼睛,依旧盯着我。盯着我又高又宽的身子,盯着我已成中年的脸,盯着我粗壮的手腕,盯着我长长的手指和轻轻递上的名片。
“长高了,那年你才这么点儿。”他抬起手比了比,噪音有些哑。“我知道你会来的。我常拿你作例子讲给学生们听。”他激动起来。“希望他们能懂得,别以为自己多付出一份并不重要,那也许会改变人的一生,老了会多一分欣慰。像你。”
我松开了他那双苍白无力却扶起我人生的手,百感交集地离开了这位没有孩子的老人,离开了那像主人般重病缠身的藤椅,离开了那书堆到屋顶的小屋,离开了窗灯齐明的教学楼,离开了少男少女们丛丛簇簇的校园。
步人万家灯火,独自站在街头,我望着来去匆匆陌生的人们,真想倾尽肺腑喊:我能为你们做什么?说吧!
1、首段写“他是我仅见过三面的老师”,哪三面?
2、第一次和第三次见面,“我”的相貌有什么不同?
3、第二次见面,“我背着一大捆两年来画的‘作业’……”这句中的‘作业’为何加引号?
4、“从那以后,我把忧郁和自弃留给了少年时代”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倒数第二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6、在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
⑴
⑵
7、从文中概括出他对“我”的人生教诲。
8、在他的教诲下,“我”的人生态度有何转变?用原文回答。
1.16岁参加山东艺校招生面试;18岁在招生考场外;34岁时去省艺术学校探望他。
2.第一次是又黄又瘦又矮的身子,大脑袋、细脖子,柴禾棍似的手腕,因为营养不良而凸凹不平的指甲。第三次是又高又宽的身子,已成中年的脸,粗壮的手腕,长长的手指。
3.一是因为我并没有学,二是为了与上文第一次见面老师说要检查我作业相照应。
4.略
5.排比
6.“我知道那一行行黑色的字符会像锁链锁住我一辈子。”“我觉得自己像笼子里的狼崽子,瞪着渴望的眼睛,被一道铁棂隔在了生活之外。”
7.别灰心,别荒了学业;必须画下去,不能放弃,要多用脑子画。
8.“我把忧郁和自弃留给了少年时代。”
(一)
三克镭
(美)迪克•格莱格利
1920年5月的一个早晨,一位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里见到了镭的发现者。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时,镭问世已经18年了,它当初的身价曾高达75万金法郎。美国记者由此推断,仅凭专利技术,应该早已使眼前这位夫人富甲一方了。
但事实上,居里夫妇也正是在18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权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居里夫人的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麦隆内夫人困惑不解地问:“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有,一克镭,以便我的研究。可18年后的今天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
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麦隆内夫人既感惊讶又非常不平静。镭的提纯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困顿至此!她立即飞回美国,打听出一克镭在美国当时的市价是10万美元,便先找了10个女百万富翁,以为同是女人又有钱,她们肯定会解囊相助,万万没想到却碰了壁。这使麦隆内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求,更是一场呼唤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社会教育。于是,她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最终获得成功。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将公众捐献的一克镭赠予居里夫人。
数年之后,当居里夫人想在自己的祖国波兰华沙创设一个镭研究院,治疗癌病的时候,美国公众再次为她捐赠了第二克镭。
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上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可以解决了吗?居里夫人在后来的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居里夫人一生拥有过三克镭,她把研究出的第一克镭给了科学,公众则把第二克镭和第三克镭回赠给了她。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和由此唤起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1.怎样理解“一位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里见到了镭的发现者”这句话?
2、读过本文谈谈你对居里夫人的印象。
3、“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这句话体现了居里夫人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4.为什么居里夫人的回答令麦隆内夫人既感惊讶又非常不平静?
5.文中写10个女百万富翁不肯解囊相助的作用是什么?
6.居里夫人为什么不在专利书上签字?
7.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①居里夫人的伟大业绩吸引了美国记者。②“几经周折终于在实验室里找到她”说明居里夫人虽然是名人,但她却不愿意抛头露面,过着隐避的生活,始终没有离开科学实验。
2.端庄、典雅、为人朴素大方,热爱人民、献身科学。
3.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的精神品质。
4.惊讶是由于居里夫人出乎意料的回答。不平静是由于她被居里夫人大公无私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同时又为科学家的困顿而深感不安。
5.衬托居里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下文的公众捐赠事件做铺垫。
6.因为居里夫人认为人类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者。
7.点题
(二)
一个礼物换回另一个礼物
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一个男孩非常喜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于是,他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拣来的椰子壳。他在巷口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个空地上踢。
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的水塘里猛踢一只猪膀胱时,被一位足球教练看见了。他发现这孩子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送给他一只足球。小男孩踢得更卖劲了。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圣诞节到了,小男孩跟妈妈祷告完毕,向妈妈要了一把铲子跑了出去。他来到一处别墅前的花圃里,开始挖坑。就在他快挖好坑的时候,别墅里走出一个人,问小孩在干什么,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您,我愿给您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
教练把小男孩从树坑里拉上来,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去吧。”
三年后,这位17岁的男孩在第六届世界杯足球赛上独进21球,为巴西第一次捧回金杯。一个原来不为世人所知的名字——贝利,随之传遍世界。
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
1.给加粗的字注音。
膀胱( ) 祷告( ) 别墅( )
2.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贝利的确有足球天赋?
3.题目中的“一个礼物”指什么?“另一个礼物”指什么?后来还有什么特殊含义?
4.故事结束才说出贝利的名字,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
5.“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贝利的成功之路是用哪些“爱心”铺成的?
6.找出点明主旨的句子,并说说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1.páng guāng dǎo shù
2.“不久……一只水桶里。”
3.足球。圣诞树坑。贝利回报教练的爱心。
4.巧设悬念,吸引读者,使人印象深刻。
5.①贝利对足球的爱;②教练对贝利的爱;③贝利对教练的回报。
6.最后一句。篇末点题,寓意深刻。
(一)
他们说得好像也有理,我当然希望他们的乐观看法是有根据的。但我一回到家,就明白不是那么回事了。父亲马上把我叫了过去。我觉得奇怪的是,他的声音十分平静,就像在和我讨论最近的一场足球赛一样。
“我看到你抽烟。”
我没说话,因为我无话可说。我只是站在他的跟前,东张西望,就是不敢碰他的目光。他一直保持着耐性。
“我有没有看错?”
“没,没有。”
“你抽烟有多久了?”
他还是非常平静,就像是在问我擦皮鞋擦了多久、上学上了多久似的。这是不是暴风雨前的那种宁静?
“我,只吸过几次,几天前……”
“告诉我,味道好不好?你知道,我没抽过,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味道。”
我没说正式的香烟我没吸过,只吸过“絮絮”烟。我也明明知道讲明了这一点也没有用。“我不知道,也许没有多大味道。”我答得那么笨,本以为他一定会一记耳光打过来,但是他没有揍我,而是把我拉了过去,好像要进行一次朋友间的谈话似的。他伸出一只手抱住我的肩膀,向我解释开了:
“你踢球有几分天分,以后也许会成为一个高手。要是你抽烟喝酒,就踢不好球了。到时候就没有足够的体力在九十分钟之内一直踢出理想的水平。这事你自己决定吧。”
然后他伸手从口袋中取出了钱夹子。这夹子又旧,又薄得可怜。他打开夹子,我看到里面只有几张皱皱巴巴的票子。他接着说下去:
“但是,如果你还想抽烟,最好还是抽你自己的烟。老是讨人家的烟抽很丢人。你自己买烟需要多少钱?”
我简直羞得无地自容。我抽的烟不是自己买来的,这还无关紧要,这时我倒联想起许多事情——我似乎见到父亲每星期一拐一拐地走上足球场,膝盖肿得像西瓜那么大;我似乎看见他为了养活一家,在毫无怨言地清理便盆、打扫地板。我两眼盯着地板,真希望地上开个洞把我吞下去,埋葬我的羞惭。父亲一声不响地看了我很久。
“好吧,没事了。为了我们家庭的名誉,你自己的名誉,以后别再讨烟抽了。要买,向我拿钱,我给你。”我知道,如果我真的向他要,他是会给的。
后来,我又好几次想起这次谈话。我知道我的个性。而且在那个年龄,我是容易感情冲动而轻举妄动的。要是他当时狠狠地骂了我一顿,很可能反而会激起我的__,今天我便成了一个恶习难改的烟鬼了。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由于我一直酷爱足球运动,而且知道抽烟对一名职业球员的确有害,因此我可能不至于堕落到那个地步。这些都很难说,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从那一天开始,我一直没有碰过香烟,也从来不想去碰它。
1.选文第一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乐观看法”指的是什么?
2.父亲与贝利的谈话用了哪些具体的描写方法?从中可见父亲是怎样的人?
3.从文中画曲线的句子中,你得知了哪些信息?哪些词贴切地导出了这一信息?
4.“这些都很难说” 中的“这些”指什么?“但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 中“一件事”指什么?
5.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你感受到的贝利是怎样一个人?
6.你有过不好的习惯吗?对此,父母是怎样对待的?
1.承接上文,孩子们的议论。乐观看法指的是“父亲没看见你吸烟”。
2.对话、动作。父亲对儿女要求十分严格,但十分尊重儿女,教子有方。
3.家境贫困,父亲养家艰难。旧、薄得可怜、皱皱巴巴的票子。
4.是否会因抽烟雨变成恶习难改的烟鬼。文章最后一句话。
5.直抒胸臆。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自己年轻无知真诚追悔,对父亲谆谆教导有衷心感谢。
6.略
⑴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一生渴望光荣,他20岁从索尔本学法学系毕业后,没有去做律师,却选择了当作家的道路,发誓要做“文坛的国王”。此后连续四年,巴尔扎克住在巴黎一家公寓的顶层阁楼里,从事悲剧和小说的写作。
⑵巴尔扎克写作十分勤奋。每天从半夜写作到中午,然后从中午到下午4点校对文稿,5点钟用餐,6点钟睡觉,待到半夜又起来床工作。他写作时穿着教士的袍子,点上7支蜡烛,桌边摆着提神用的黑咖啡。他连续工作两三个月,不露一面,然后像从地下钻出来的一样,拿着他的书稿,十分天真地为自己喝彩。有时候,他工作了一个长夜后跑到朋友家,吃点东西就睡,要朋友一小时后唤醒他。但当他一觉醒来,发现超过了时间,便跳起来破口大骂朋友是混蛋、小偷、凶手。
⑶巴尔扎克写作时常进入忘我的境界。有一次,一位朋友访问巴尔扎克,见他正在专心致志地写作,不忍心打搅,就坐在一旁等着。吃午餐的时候,佣人给巴尔扎克端来了饭菜,这位朋友以为是招待自己的,便把它吃了。又等了一会儿,见巴尔扎克还在写作,朋友就悄悄地离开了。巴尔扎克突然感动饿了,便起身打饭吃,发现桌子上用过的餐具,便责备自己:“你这饭桶,吃了还想吃。”说罢又坐下写起来。又有一次,一个朋友去看巴尔扎克,一进门就看见这位作家倒在地板上,脸色惨白,昏昏沉沉。朋友惊呼道:“巴尔扎克先生不行了!”被他这么一叫,巴尔扎克苏醒了。说:“你懂什么,刚才是高老头死了!”
⑷尽管巴尔扎克被债主追赶着写作,但他对创作从不肯马虎了事。一部小说,他总是反复修改多遍,以至十多遍。他的小说清样从来没有干净过,而校排清样的费用,出版商都记在他的账上,从版税里扣除。因此,他的艰苦劳动所得,往往比预想的报酬要少。但他宁可少得稿酬,也要坚持修改,决不草率从事。
⑸巴尔扎克是19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一生写作了容有97部作品的《人间喜剧》。
1、从文中看,作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巴尔扎克拥有哪些精神品质?
2、巴尔扎克骂朋友是“混蛋、小偷、凶手”,为什么?这反映了什么?
3、本文写巴尔扎克用了什么方法?
4、“你懂什么,刚才是高老头死了!”中的“高老头”是其作品 中的人物。
5、写出二至四段的中心句。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6、请举出巴尔扎克的作品两部。
1.写作十分勤奋;写作时常进入忘我境界;对创作从不肯马虎了事。
2.因为朋友没有及时叫醒他,耽误了他写作的时间。反映了巴尔扎克珍惜时间写作。
3.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4.《高老头》
5.第二段:巴尔扎克写作十分勤奋。第三段:巴尔扎克写作时常进入忘我的境界。第四段:他对创作从不肯马虎了事。
6.略
杰克·伦敦(美国近代著名作家)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A.)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B.)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C.)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D.)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出的地方。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即使在漂泊无定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1896年他二十岁,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
1.下列两句话是从原文段中抽出来的,请将它们恰当地放回原位。
⑴继父的情况也不好。
⑵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
⑴句放在 处,⑵句放在 处。
2.文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再在文段中找出一句类似的话。
3.杰克·伦敦的童年生活经历给了你哪些感受?
4.你知道杰克·伦敦的作品吗?
1.AC
2.承上启下(过渡);例句略
3.如:永远不要放弃自己;每一种经历都是人生的财富;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等等。
4.《狼的儿子》、《深渊中的人们》(1903)、《海狼》(1904)、《铁蹄》(1908)、《马丁·伊登》(1909)、《一块排骨》(1911)、《在甲板的天蓬下面》(1913)、《埃尔西诺尔号的叛变》(1914)、《红死病》(1915)等等。
(一)
我父亲读过两年书,认识一些字,足够记账这用。我母亲完全不识字。两人都是农民家庭出身。我是家里的“读书人”。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家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__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这位老先生讨厌这些禁书,说它们是坏书。我常常在学堂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正经书遮住。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许多故事,我们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知道得还要多些。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常常和我们互相讲述。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1.“这位老先生讨厌这些禁书,说它们是坏书。”老先生为什么说这些书是“坏书”?
2.文中提到的“正经书”是指 。
3.从作者少年时代喜欢看的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性格?
4.“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__从这些书中接受了什么?
5.《三国》、《西游记》等在当今被列为名著,鼓励青少年阅读,你怎么看?
1.因为这些书都是宣传“反上”内容的书,在当时看来,这些内容的书是该禁止的。(意近即可)
2.先生让我们读的一些经书。
3.叛逆精神。
4.__接受了这些小说中的__精神,学会了对旧社会的不满与__。
5.略
(二)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籍长乐县横岭乡。父亲谢葆璋是海军军官,曾参加甲午中日海战,具有爱国思想。冰心的童年是在山东烟台海边度过的。大海以它奇幻多彩的晨昏朝夕,孕育了她丰富的想像,陶冶了她诗人的气质。在海边孤寂的童年生活中,冰心7岁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和林纾译的《说部丛书》。辛亥革命起,随家南回,才进福州女师上学。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1914年入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因志愿学医,于1918年进协和女子大学理科预科。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是预科一年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青年爱国运动中,在学生自治会任文书,又是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中的一员。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她开始在北京《晨报》发表《21日听审的感想》等赞扬爱国__的时评,署名谢婉莹。在奔腾澎湃的五四运动的启迪下,她看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等,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所以冰心说,是五四这道电光,这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由于白天上街宣传、募捐,晚上笔不停挥地写“问题小说”,理科的功课脱下一大截。1921年,在理预科毕业后,就考入文本科。因文科成绩优异,还跳了一级。
冰心的“问题小说”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抒写对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不满,二是揭露军阀混战造成陷民于水火的惨痛生活,三是从人道主义立场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921年,冰心由许地山、翟世英推荐,列名于文学研究会。她的“问题小说”与文学研究会的文章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讨论人生问题的宗旨是一致的。这时,冰心着重反映刚从封建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páng( )徨与苦恼,她敏锐地感到了这部分青年的危机:“不能升天,不甘入地”,他们被“悬在天上人间的中段”。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但那时冰心已不满足于只在小说中提出问题,她在探索人生道路上希望寻求答案。当时她既不可能与工农结合,又缺乏先进思想的武装,只能以自己“美满”的家庭中的“亲子之爱”作为灵药,推荐给当时患有时代病的青年,以母爱的深沉,自然的神妙,童心的纯真来慰藉他们烦闷的灵魂。这就是冰心的“爱的哲学”的起因。她的小说和散文的文采既融化了古典文学的神韵,又融合了欧美文学的乳汁,赢得许多青年的共鸣,隐隐产生了一种“冰心体”的文字。
从 1920年开始,冰心又以诗歌体裁抒唱对人生的感受。由于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她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模仿者不乏其人,造成了所谓“小诗流行的时代”,当时有人将此类短诗称为“春水体”。冰心的诗歌风格含xù( )、温婉、隽美。她的“诗的女神”“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冰心早期的文学观是:文学要能“表现自己”才是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真的文学”。而她的短诗则是最能“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探索,对自然的赞颂,乃至心灵深处的矛盾、烦闷的“真的文学”最典型的例证。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隽美( ) 惟悴( ) páng_________惶 含xù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古典名著的作者。
《三国演义》_________________《聊斋志异》___________________
《西游记》___________________《水浒传》___________________
3.“辛亥革命起,随家南下,才进福州女师上学”中,为什么说“随家南下”?“才”字有何含义?
4.“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青年爱国运动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选文中的话回答。
5.“冰心”这一笔名始用于什么时候?此时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6.冰心说,是五四这道电光,这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句中“震”字用得是否恰当?为什么?
7.冰心的“问题小说”分哪几类?
8.选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1.jùn qiáo cuì 彷 蓄
2.罗贯中蒲松龄 吴承恩 施耐庵
3.家乡在福州,在当时所住的山东烟台的南方。“才”字表现了对上学读书迟的遗憾,也从侧面说明当时教育的落后,尤其是对女子读书的漠视。
4.“在学生自治会……一员”
5.1919年发表问题小说时,作品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等。
6.恰当,既呼应“惊雷”一词,又形象地写出了“五四”运动对她的影响之大,犹如春雷把她从沉迷中震醒。
7.三类(具体见文中)
8.叙述
(一)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2.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段中画浪纹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1.……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
2.写出了鲁迅处境不尽如人意,想寻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3.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18”惨案。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达的。它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露出无声的控诉。
4.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__。鲁迅在这次重大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
(三)
我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我开始写小说时用的笔名。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是前清秀才,后来从外祖父学中医。外祖父名陈我如,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在杭州、嘉兴、湖州、苏州一带很有名的中医。我的母亲是外祖父的独生女,出嫁前在家塾受过良好的旧文学教育。
我10岁丧父。我进过戊戌维新后在浙江开办新学时设立在乌镇的第一所小学,后来又进过浙江省立第三中学,浙江省立第二中学以及杭州私立安定中学。1913年(17周岁)考取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当时北京大学堂刚刚改称北京大学,第一次在上海招生。1916年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由亲戚介绍,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先在英文部,后在国文部,又曾参加《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1920年初,《小说月报》半革新时,我曾主持“小说新潮栏”编辑工作。同年11月我任《小说月报》主编,决定全部革新《小说月报》。同年12月底我与朱希祖、周作人(皆当时北大教授)、郑振铎、王统照(当时还在求学)、叶圣陶等12人发起“文学研究会”,12个发起人中,只我一人是在上海的。《小说月报》原为上海鸳鸯蝴蝶派文人所盘踞,我主编后完全不用他们的稿子,并在《小说月报》上提供写实主义文学,抨击鸳鸯蝴蝶派,引起他们的怨恨。同时,商务印书馆内部的守旧派也反对《小说月报》的全部革新。在内外夹攻下,两年之后,终于因为商务当局不遵守我在接编辑时所提出的条件,我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但仍在商务编译所“打杂”。《小说月报》由郑振铎接编,郑当时已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主编《儿童世界》。
1、这份自传写得最多的内容是 ,作者的经历与鲁迅的经历不同地方在于 。
2、作者对《小说月报》的全新改版,表明了他在文学上的什么观点?
3、从茅盾辞职可以看出茅盾怎样的人格?
4、文中提到的“内外夹攻”指的是 。
5、结合课文和该文说说一般写小传包括哪些内容?
1、茅盾在《小说月报》杂志社工作时的事;作者不像鲁迅一样颠沛流离,四处奔波。
2、表明了茅盾提倡写实主义文学,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文学风格。
3、提倡新文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意思相近即可
4、商务印书馆内部守旧派的反对和鸳鸯蝴蝶派的怨恨。
5、一般说来,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家庭、学历、性格爱好、特长以及思想发展过程等等,对于重大事件要详细介绍。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