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 儿
冯骥才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 “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叮里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的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契约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里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反它点亮。
(选自冯骥才《灵魂的巢》)
1.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
事件 | 歪儿坐庄 | 歪儿挨骂 | 歪儿扔下铁罐 | 歪儿回来 |
感情 |
2.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划线处是一个细节:“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歪儿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歪儿的眼睛是如何被“点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拿他取乐 有点不安 深感内疚 亲密快乐
2.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二是为下文写我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做铺垫。
3.示例:听得出来,没有长铁罐儿,大家玩得没那么起劲了。真想下去同伙伴们一起玩,可妈妈不许呢。不管怎样,还是悄悄把罐儿扔下去,让他们玩得开心点吧。
4.伙伴们的体贴与帮助,让歪儿不仅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还体验到了友情、关爱和尊重带来的温暖,这使他的心灵充满了阳光,从而点亮了他的眼睛。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好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车黑的,但通过好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__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1.第一段中作者刻意描写外祖母的“黑衣服”与“她的眼睛”,主要运用的写法是什么?其作用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外祖母说话”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外祖母在我心中是“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肖像描写 以衣服的黑反衬眼睛明亮
2.记载着她所承担的繁重的劳动和艰辛的生活。
3.由于外祖母的关爱之切以及留给我一生的影响。
4.暗示外祖母在我的生活中极为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5.外祖母给予我的深厚的爱和对我一生影响至深,也抒发了我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把“不能”埋葬起来
唐娜是美国密歇根小学的资深教师,再过两年便要退休了。这时她志愿参加了一个旨在借着一些表达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对自己有信心,进而爱惜自己生命的活动。唐娜的工作是借着参与训练进而将这些理念实现。
她教的第一堂课就是让学生填写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
所有的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填写。有的写道:“我无法将足球踢过第二条底线”,“我不会做三位数以上的除法”,“我没办法让麦克喜欢我”;有的写道:“我没法做十次的仰卧起坐”,“我发球无法超过前边的球网”,“我不能只吃一块饼干就停止”等。
而此时,唐娜也正认真地写着诸如“我无法让约翰的母亲来参加母子会”,“我无法不用体罚好好管教亚伦”的句子。
等大部分学生都填满了整张纸,甚至有人开始写下页时,唐娜告诉学生将纸对折交到前面来。学生依次到教师的桌子前,把纸张投入一个空的鞋盒内,把所有学生的纸张收齐之后,唐娜把自己的也投进去。她把盒子盖上,塞在腋下,带头走出教室,沿着走廊走,学生也跟着老师走了出去。
走到一半,整个行列停了下来。唐娜进入守卫室,找寻铁铲,带领大家到运动场最远的角落边,大家开始挖了起来。
原来,他们打算埋葬“我不能”。整个挖掘过程历时十分钟,因为每个孩子都要轮流挖。直到洞有三尺深的时候,他们将盒子放好,用泥土把盒子完全埋葬。
三十多个十几岁的小孩,围绕着这刚埋好的“墓地”,每个人“力不能胜”的事情,都深深地埋藏在了三尺的泥土下。
此时唐娜开口了:“小朋友,现在手牵手,低头默哀。”学生牵手绕墓地围成了一个圆圈,低下头来等待。唐娜念出一段悼词:
“各位朋友,今天彳艮荣幸能邀请各位来参加‘我不能’先生的葬礼。他在世的时候,参与我们的生命,甚至比任何人影响我们还深。他的名字,我们几乎天天挂在嘴边,出现在各种场合:如学校、市政府、议会甚至白宫。
“现在,希望‘我不能’先生能平静安息,并为他立下墓碑,刻上墓志铭。死者已矣,来者可追,希望您的兄弟姐妹‘我可以’‘我愿意’能继承您的事业。虽然他们不如您有名,有影响力,但如果您地下有知,请帮助他们,让他们对世界更有影响力。
“但愿‘我不能’先生安息,也希望他的死能鼓励更多的人站起采,向前迈进。阿门!”
然后她带领学生回到教室,大家一齐吃饼干、爆米花,庆祝自己解开了“我不能”的心结。
唐娜用纸剪成墓碑形,上面写着“我不能”,中间加上“安息吧!”再把日期填上。
唐娜把这个纸墓碑挂在她的教室里。以后每当有学生无意说出“我不能……,’这句话的时候,唐娜只要指着这个象征死亡的标志,孩子们便会想起“我不能”已经死了,进而想出积极的解决方法。
后来,唐娜所带的这个班的31名学生在事业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有的还成为政治、经济领域的领军人物。
1.唐娜作为一名教师,也像学生一样认真填写好自己的“做不到”,她想用这种方式告诉学生什么?有何作用?
2、唐娜为什么没让学生们把所有的“做不到”写完之后再上交?
3.唐娜为什么让每个孩子都轮流挖土?
4.文中的“力不能胜”具体指什么?
5.“我不能”还有哪些像“我可以”、“我愿意”一样的好“兄弟姐妹”?
6.你认为这种活动有无意义?简要谈谈你真实的想法?
1.告诉学生老师也有“做不到”的。或:老师也想埋葬自己的“做不到”。作用是老师的行动能消除学生的自卑感。
2.写得越多越增加孩子的自卑感,不利于实验活动的开展。
3.必须让每个人都直接参与才能切身感受“做不到”已被埋葬了。(或:必须让每个人都直接参与才能真正“解开‘我不能’的心结”)
4.指“我无法将足球踢过第二条底线”、“我无法不用体罚好好管教亚伦”等。
5,我(能)行、我能够、我希望、我会、我应该、我决心等。
6好。现代生活愈来愈注重心理调节。它能给人积极的帮助。这是一种很有创意又带有幽默感的活动方式,它能起到奇特的效果。我们应多开展类似的实验活动。 或:不好。它仅仅是一种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自卑感和其它心理疑惑。形式上太假,含太多做戏的成份,达不到效果。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改变一生的闪念
1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2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3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惟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4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5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到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里,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6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7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脱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地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8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5段中“她所料到的那样”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5段和第8段都写到了这位教师的笑,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1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的善良、高尚、责任心和善解人意,请你从文中找出两处相关的描写抄写在下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女教师问女孩“你找谁?”时,女孩“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请你想象一下,女孩的“一大堆话”中最可能有的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位女教师救助一个因“一念之差”而偷书的小女孩。
2.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
(或: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或: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
3.第一次:为了减轻小女孩的恐惧和愧疚感。(或:为了安慰小女孩。)
第二次: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改变了女孩的一生而感到欣慰。
4.(1)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 (2)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3)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 (4)“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 (5)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 (6)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 (7)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
5.您还记得十几年前,在那个书店里,被您认作女儿领出来的那个小女孩吗?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为你自己高兴
刘心武
①朋友小凌自幼双腿瘫痪,在一家印刷包装纸的福利厂工作,业余爱读文学书,常到我家来借,我有一天就对他说:“你怎么不立个大志向,发奋写作,也成个作家?”当时他没说什么,过些天来还书,他告诉我:“我没有写作的天分,我就这样当个读者挺好。”临告别时更笑着说:“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
②上个星期天我在大街上看见了他,他骑着电动三轮车,后座上是也有残疾的妻子,搂着他们完全健康的小女儿,三个人脸颊都红喷喷的,说是刚从北京游乐园玩完回来。真的,他们全家都为自己高兴,那是人生中最扎实最醇厚的快乐!
③为自己高兴吧!我为什么不完美?——别钻那牛角尖.要是别人问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那么,让我们都像小凌那样,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
④一个作家朋友得了个奖,却很不高兴。为什么?因为有人问:为什么只是个地区奖,而不是全国奖?如果他得了个全国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不是最高奖?如果是最高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国际上没有得奖?如果国际上得了奖,那么还可以问:为什么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呢?……这样一路问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也许会有正面的例子,但我举不出来,我只知道美国海明威和日本川端康成都是在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后自杀身亡的。也许那自杀的心理因素非常复杂,但一些评论家讥讽海明成的“江郎才尽”,社会舆论对川端康成达到至美至丰境界的高于富土山的期盼压力,很可能是那诸多因素中相当重要的一种。
⑤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
⑥争取不凡( )可敬可佩,( )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这个世界很大,机会确实很多,然而这个世界也很小,机遇又极为难得,我们应在奋力进取与适可而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我们要懂得这个世界不单是为不平凡的人而存在,更是为平凡的人而存在。
⑦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的努力奋进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能够如现在这样也真是挺不错;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不为自己设置徒添烦恼的标杆,更不受他人出于好意而设置的缥缈标杆的蛊惑;为你自己高兴,为你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1.删掉第②段似乎也可以保持文章的完整二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一段?请简要分析。答:
2.第①至⑤段运用了举例论征和的方法。举小凌的例子是证明要“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的观点;举作家朋友和海明威、川端康成的例子是证明的观点。
3.下面这句话摘自第⑥段。请在句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争取不凡( )可敬可佩,( )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
4.有人认为“为自己高兴”就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对此观点,作为一个中学生的你是如何看的?
1 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小凌所说的“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对比论证(或:正反论证) 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
3.诚然(或:虽然、固然) 然而(或:但是)
4.示例:①“为自己高兴”并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要为自己的平凡充实的存在而高兴,而不要总是为那些自己高不可攀,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徒生烦恼。
②人还是要有一个远大目标,并要为此作出最大努力。完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应该是我们中学生所具有的人生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元宵节俗
古人以月亮的变化作为记时的历法依据,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太阳历的历法体系。太阳历将正月定为一年之首月,正月初一为元正,正月十五晚上升起的自然是新年的第一轮圆月,这就是元夕(元宵)的意义。元夕处在新岁之首,其地位因此超过一般的望日(月圆之时)。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虽然太阳历颁行之后,元宵节俗有了发展的契机,但作为一个民族大节,它的出现还要有适宜的社会历史条件。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汉武帝正月初入夜祭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以后。东汉fó jiāo 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西域记》称印度摩竭陀国正月十五会聚僧众,“观佛舍利放光雨花。”东汉永平年间,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fó jiāo 文化影响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的节俗意义与岁首密切相关,这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与元旦连接,是年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它传承了古代太阳历的岁首部分习俗,因此在元宵节俗中年味浓郁。如果说春节是一台由家庭向乡里街坊逐次展开的社会大戏的话,那么元宵节就是这台大戏的压轴节目,它是社会民众情感、意愿、信仰的集中表现。“闹元宵”之闹,就生动地映射出元宵节俗活跃的文化精神。“东风夜放花千树”,元宵的锣鼓、元宵的灯火、元宵的游人编织着元夕的良宵美景,构成了中国传统节俗的独特景观。
1.请说出元夕(元宵)的意义。
2.元宵节俗的形成经过哪几个阶段?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元宵节俗形成的?请在原文中用“ ”画出标志性词语。
4.中国是有着悠久民俗文化的国家,陈元宵节外,请再描述一个传统节日的独特景观。
1.太阳历将正月定为一年之首月,正月十五晚上升起的自然是新年的第一轮圆月,这就是元夕的意思。
2.①先声阶段。
②确定阶段(真正作为民俗节日阶段)
③推动阶段。
④扩展阶段(答①②或①③④都可以)
3.时间顺序
汉武帝正月初八夜,汉魏以后(东汉、东汉永平年间)
4.略。 点拨:开放性题所描述的能抓住以下几点即可。①是中国传统节日。②有节日特征。③有描写性的语句。
《朱自清卷》序言 林非
喜爱和熟悉朱自清散文的读者,可以说是相当不少的。大概会有许多人,从各种本子中读到过他最为著名的《背影》,而大凡阅读过这篇散文的读者,又总会多少触动自己感情的弦索,从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为什么一篇只有千余字的短短的散文,会产生出这样的力量来呢?它的奥秘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俄国作家高尔基谈到在自己的少年时代,读完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一颗单纯的心》之后,曾被这个朴素的故事感动得如醉如痴,多次把书页摊开在阳光底下,想从字里行间找出使自己激动的奥秘。《背影》比起福楼拜的那篇小说来,篇幅要短小得多,情节要简单的多,然而它们同样折射出一种强烈的打动读者的情感,这就是十分明了易懂的奥秘之所在。
《背影》所以能够感动读者之处,恰巧在于朱自清善于运用质朴、鲜明和细腻的文字,洋溢出一股诚挚而又深沉的感情。我们常说散文最要紧的是应该抒发真情实感,《背影》就相当卓越地表现出了这一点。朱自清着力刻画体魄衰颓的老父,执意要去火车站为自己送行,到达后又絮絮叨叨地操心他的行李,再三嘱咐他一路平安。最感人的一笔是为了替他购买路上解渴的橘子,竟在月台旁支撑着身躯上下攀援,正是这个动作很艰难的背影,活泼泼地写出了老父对他深沉的爱。
只要是写出真挚的感情,这篇散文就一定会打动读者的心。《背影》这个成功作品的关键,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曾见到过不少的散文,有的确乎也想惊涛骇浪般地倾泻自己的感情,却因为表达的并非真情实感,而是虚情或矫情,因此这些作品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尽管在一段时间之内,受到较多的推崇,却不会真正地活在读者的心里,很快就消失了自己的影响,而像《背影》这样充满了真情实感的文章,却在问世后的几十年来,始终被广大的读者所钟爱。(片段)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摊开( ) 矫情( )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有的确乎也想惊涛骇浪般地倾泻自己的感情。
(2)尽管在一段时间之内,受到较多的推崇,却不会真正地活在读者的心里。
3.这篇序言以《背影》为例,告诉了我们写散文的成功之处在哪儿?
4.《背影》着力刻画的是父亲什么时候的背影?
5.通过学习这篇序言,你领悟到写作成功散文的奥妙了吗?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一谈。
6.作者认为散文写不好的主要原因在哪儿?
1.tān 点拨:不要误读为tán jiǎo 点拨:不要误读为jiáo,按“强词夺理”解释时“矫”读jiáo。
2.(1)感情很快、很强地流露出来。 (2)十分推重。
点拨:一定要把词语放到句中要理解,结合前后文,不可单独去解释。
3.只要是写出真挚的感情,就会写出成功的散文。 点拨:从文中找答案。
4.父亲为了替他购买路上解渴的橘子,竟在月台支撑着身躯上下攀援时候的背影。
点拨:这类问题要从文中找答案,好多题目的答案,文中就有原话,本题即如此。
5.要想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自己,所以选材非常重要,要选自己熟悉的,令自己感动的内容去写。
6.表达的并不是真情实感,而是虚情或矫情。 点拨:从文中找答案。
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 ,第二层是 。
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 的内心感受。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 (当时、昔日)的梦。
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1.写景 抒情
2.悲伤、遗憾、苦闷 点拨:要抓住诗人在诗歌中贯穿始终的感情。
3.昔日
4.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诗歌景中有情、音调柔美,被人称道。
点拨:解答此题,要把景物描绘的内容写出来,同时把寄寓的情道出来。
最后一只蝴蝶
(美)迈克尔·韦尔岑巴赫
①在我11岁那年,由于父亲被调往英国任职,我们全家就要离开已经住了4年的日本冲绳岛了。
②我从小就学会了如何适应这种不安定的生活,而且这种生活还意外地培养了我对自然界的浓厚兴趣。所以无论走到哪个国家,我总是能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和惊喜。从记事起,我曾经收集过贝壳、化石,也曾到野外远足,还参加过观鸟活动。但当我到了冲绳这个太平洋上的小岛后,惊奇地发现这里有品种繁多的蝴蝶,采集蝴蝶标本就成为我的新爱好。
③渐渐地,我拥有了许多用玻璃框镶起来的蝴蝶标本,并在每一件下面都认真地做了标记。这些蝴蝶大小各异,颜色多样,从深蓝色到明黄色,从猩红色到绿宝石色,应有尽有。因为捕捉蝴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很为自己的收藏而自豪。但也有一件遗憾的事,那就是我始终没有捉到一只翅膀尖是橘黄色的白蝴蝶。有一年圣诞节,我的教父曾送给我一本有关亚热带地区蝴蝶的书。书中就有一幅插图详细描述了这种冲绳岛上最大的白蝴蝶,它的两翼大约有7到10厘米长,其生活习性与众不同。我常看见它们像一群五彩的纸屑从我的眼前轻轻飘过,时而在海风中上下翻飞,时而又飞翔在大树的树冠之上。可气的是,无论我爬多高,蝴蝶总是远在我力所不及的高空之上。
④离开冲绳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家里的东西开始一件件地装进了行李箱,但我一直没有把我捕捉蝴蝶的工具收起来,而且还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户外。学校开始放暑假了,这意味着几天后我们就要出发了,我几乎准备放弃寻找白蝴蝶的希望。
⑤一天早晨,妈妈告诉我,我的蝴蝶标本和书籍必须在当天下午收拾好。于是,我决定作最后一次努力。那天的天气非常炎热,蝉在大树上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绿色的蜥蜴在炙热的阳光下扭动着灵巧的身子迅速穿过林间小路,甘蔗林在风中轻轻地泛起一层层波浪,各种各样的蝴蝶在山边的野花上起起落落。但与平常一样,白蝴蝶还是高高地飞在树顶之上。最后,我只好拖着疲惫的步子向家走去,我最后的搜寻一无所获。
⑥可是,当我从一簇芙蓉花旁走过时,一个闪亮的白点闯进了我的眼帘,我惊喜地发现一只白蝴蝶就停在离我一米远的一朵大红花上。它正在吮吸花蜜,翅膀还在轻轻地颤动。我当时就呆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想起举起我的捕蝶网,一点一点地靠近蝴蝶。我的心脏怦怦地跳着,没想到,这只蝴蝶突然飞了起来,当时就惊了我一身冷汗,然而幸运的是,不一刻它又轻轻地落在了另一朵花上。我扭转身子,抱着最后的一点希望,用力将网甩了出去。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只蝴蝶居然被我捉到了。
⑦我轻轻地打开网,捏住蝴蝶的胸部把它拿了出来,打算投到装有甲醛的瓶子里。就在我的手刚碰到瓶口的一刹那,我情不自禁地停住了。我看到了这只蝴蝶的白色翅膀正在闪闪发亮,而翅膀尖则是一小块灿烂的橘黄色,细细的小腿在我的手掌间绝望地划动,我甚至感觉到了这个小生命在我的手指间恐惧地发抖。
⑧不知怎的,我的心微微地一颤,伸手将这只盼望已久的蝴蝶向晴朗的天空中抛了出去,看着它飞过附近的大树,消失在我的视线外。
⑨两天后,我就离开了冲绳岛,奔向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留在了这个小岛上,它或许正围着大树和野花轻盈地飞着呢。
⑩爱可能就是这样的吧!
1.给加粗字注音。
圣诞节( ) 一簇( )
2.找出选文中能体现出我对蝴蝶感情的句子。(两句即可)
3.在冲绳岛,我的一件遗憾事是什么
4.第七自然段中画线句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
5.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爱可能就是这样的吧”。
6.你最喜爱的小动物是什么?请写出一句保护动物的标语。
1.dàn cù 点拨:“诞”不读“yán”,“簇”不读“zú”。
2.阅读“有关亚热带地区蝴蝶的书”;“一直没有把我捕捉蝴蝶的工具收起来,而且还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户外”;“我决定作最后一次努力”寻找白蝴蝶;当发现白蝴蝶后,“我惊喜”、“我的心脏怦怦地跳着”;“感觉到了这个小生命在我的手指间恐惧地发抖”;“我的心微微地一颤”等。
3.我始终没有捉到一只翅膀尖是橘黄色的白蝴蝶。 点拨:从第③段找答案。
4.因为“我”发现,这正是我苦苦寻找的白蝴蝶,我梦寐以求的白蝴蝶,但我又感觉到它为生命即将结束而感到恐惧、绝望,这触痛了我的心,我不忍结束它的生命。(意思对即可)
点拨:抓住“停住了”进行思考。
5.独自占有不是“爱”,索取也不是“爱”,牢笼束缚更不是“爱”……“爱”是还它以自由,给它以广阔的空间,“爱”是让所有的人都能欣赏,都能拥有。 点拨:从“爱”的普遍意义去思考。
6.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如:动物是我们的朋友,去爱它们吧!
阅读见课文第7自然段到第19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你如何看待选文中的人的做法?试举一例加以简析。
2.你知道“苦行僧”的本意吗?下面一段话中的“苦行僧”是什么意思?
初三的学习生活虽然非常紧张,但是我们也不能只顾学习,做学习上的苦行僧,而应合理调整自己,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
3.用象征的手法描述一下“空想家”。
1.如第一种人,他把死去的鱼又放回大海,但这是徒劳的,所以他的所作所为也就是虚伪的。 点拨:言之有理即可。
2.用苦行的手段修行的zōng jiāo 徒。只知学习,不关心其他的苦学者。
点拨: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分辨词语的含义。
3.符合题意即可。 点拨:如这是一个把一片树叶看成葱郁森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