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算笔帐你就知道了。”他把老鼠放进一个纸袋里,从背包中取出了本子和铅笔,“一对旅鼠从三月份开始生育,假使它们一年中生了7窝,每窝12只,一共84只,这是它们的第二代,也就是儿子和女儿。再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则为6对。20天后,第一胎的6对开始生育,每胎12只,一下子就可生出72只,一共可以生6胎,则为432只。40天后,第二胎的6对也投入了生育大军,它们一共可以生5胎,若每胎12只,则为360只。以此类推,那么,它们的孙子和孙女能有多少呢?一共可以有1512只。这是第三代。不要忘了,40天以后,第三代的第一胎共36对也开始繁殖了,它们的第一胎就可以生432只,一共可生5胎,为2160只。还有第三代的第二胎到第七胎呢,所以第四代一生可以生出6480只小老鼠。照这样推算下去,第五代为25920只,第六代为93312只,第七代为279936只,第八代,也就是这一年的最后一批为559872只。你看看,从三月份的2只,到八月底九月初就会变成967118只的庞大队伍!就是由于气候、疾病和天敌的消耗等原因中途死掉一半,也还有50万只!天哪,这简直像是一个天文数字!”他把推算的结果摆在我的面前,用手指着那些数字说。

我迟疑地接过他的本子,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数字,内心深表怀疑。于是自己动手,重新推算了一遍,所得的结果竟然和他的完全一致。“是的,”我喃喃地说,“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如此广阔的北极草原上,有时候,它们的密度竟能达到每公顷有250只之多!这还只是旅鼠的第一大奥秘。”看着我惊讶的表情,他显得有点得意。

1.所选文段介绍了北极旅鼠的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说清楚的?

3除了这一特点,文章中还介绍了北极旅鼠的哪些特点?

4.文章结尾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你认为这样说对吗?谈谈理由。

1.繁殖能力惊人

2运用数字说明,一对旅鼠,一年有七代子孙,作者一代一代说下来,写法是逐步展开,有详有略。第几代第几代一一交代明白,让人觉得烦而不乱。

3.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旅鼠的繁殖不但有所节制,而且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怪现象,好像想方设法要自杀似的;二是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奔往大海,葬身大海。

4.提示:本题是开放性的。可以围绕“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这一点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②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③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⑤罗布泊消失了。

1.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2.第三段中的画线句子多次引用数据,起到什么作用?

3.第四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第四段中加点的“盲目”能否去掉?为什么?

5.从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1.一是塔里木河曾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2.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的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3.排比。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

4.不能。因为“盲目”的意思是指没有计划的,毫无组织地进行,这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果去掉,就表现不出来了。

5.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课外语段练习。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何祚庥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

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 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

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 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 0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

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 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 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 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0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 。

2.段③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3.段④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4.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

(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

5.读了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至少谈两点。

1.地球上的资源能按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多少年正常生活

2.因为在4 0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

3。对资源过度的消耗。 

4.(1)“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  (2)①控制人类对资源的损耗;  ②控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

阅读理解

课内语段练习。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大面积死亡。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________,________, 你会________。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1.“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2.选文第一自然段引用了大量数据有何作用?

3.请在文中的画线处按顺序填人相应的内容

A.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

B.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C.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

4.文中画波虚线的句子把30年说成是瞬间,这合适吗?为什么7

5.导致罗布泊的消逝这一悲剧的是人,你还能说出一、二例人类制造这类悲剧的其他事例吗?

1.拟人修辞手法。  赋予胡杨人的感情,写出了他们生命最后时刻的痛苦与挣扎,也表现了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之情。 

2.用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地说明了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的土地沙漠化速度之快,从而说明了人们盲目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是造

成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3.C A B

4.合适。3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一瞬,从而突出了土地荒漠化的速度之快。 

5.青海湖,甘肃敦煌的月牙泉等。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撒哈拉的变迁

①“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大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___________。

②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的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③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④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从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⑤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1.第①段末尾的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A.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B.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

C.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D.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2.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 )→( )→( )→(沙漠)

3.第④段开头加粗的“当然”、“也”、“无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加以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一句话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并谈谈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

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1.D

2.绿茵时代或青葱草原  稀树草原  干旷草原 

3.“当然”承接上文;“也”引出撒哈拉草原沙漠化的又一原因;“无不”双重否定,加强肯定语气,突出强调撒哈拉草原沙漠化的人为因素。 

4.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降雨量与蒸发量比例失衡,降雨量少于蒸发量的趋势不可改变。 

5.①自然原因,由于季风雨的变化使撒哈拉大草原在湿润期与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最后处于长期干旱而形成沙漠; ②人为原因,人类对撒哈拉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加速了撒哈拉大草原的沙漠化人类应该强化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空间,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生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750余万各民族儿女。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大面积死亡。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沦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1.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主要运用了_____和_______的表达方式。

3.如果把“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改成“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其效果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数据,体会下列几个句子的作用。

(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作者站在罗布泊边缘感慨万千。

2.抒情 说明

3.前者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抒发了作者的痛惜之情,而后者只是客观的描述。

4.(1)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2)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3)用数据来说明由于胡杨林的锐减而导致了沙漠化的扩大。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些高级的生命形态正是从这“死”的物质中产生的,换言之,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因此,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1.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怎样理解画线句子的意思?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这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5.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6.在文段中,找出一处拟人的句子,并说一说它的作用。

1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2.用了拟人的手法,说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区别只在于高级生命形态与低级生命形态之分,低级生命形态,即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隐藏着生命”,也有“生命的萌芽”。

3.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4.敬畏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6.如“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用拟人手法,有生动、形象、亲切的效果。

雨珠·露珠·泪珠

[伊朗]埃泰萨米

东方破晓,晨光熹微。黎明女神飘然下凡,从娇艳欲滴的红玫瑰近旁走过,看见花瓣上有三滴晶莹的水珠在向她招手,请她留步。

“熠熠闪光的水珠,你们有何贵干?”女神驻足问道。

“有劳大驾,请你为我们当裁判。”

“噢,什么事啊?”

“我们同属于水珠,可是来源出身各异。请问哪颗水珠更珍贵呢?”

女神指着其中一颗水珠说:“那你就先来自我介绍一下吧。”

雨珠听到要她先说,十分得意地晃了晃身子:“我呀,来自高空的云层,是大海的女儿,象征着波涛汹涌的海洋。”

“我是黎明之前凝成的露珠。”另一颗水珠急不可待地抢着说,“人们称赞我为五彩朝霞的伴娘,奇花异草的美容师。”

第三颗水珠迟迟不肯开口,黎明女神和颜悦色地问道:“那么你呢,我亲爱的小姑娘?”

“我算不得什么。”她忸怩地回答,“我来自一位姑娘的明眸。起初像是微笑,尔后又称友情,现在被叫作眼泪。”

头两颗水珠听她这么说,不约而同地撇撇嘴,露出轻蔑的笑容。黎明女神小心翼翼地将泪珠置于手中,连声称赞道:“还是你有自知之明,丝毫也不炫耀,显然比他们俩更纯洁,也更珍贵!”

“可我是大海的女儿呀!”雨珠急得叫起来。

“我是辽阔苍穹的女儿!”露珠很不服气。

“是的,一点不错。”黎明女神郑重地说,“而她呢,是人类内心纯真感情的升华,而后凝结成夺眶而出的泪珠。”

言罢,女神吮吸了泪珠,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1.这首散文诗采用拟人手法,将雨珠、露珠、泪珠人格化,赋予她们以人的思想、感情、性格。根据对话,谈谈她们各自的思想、性格特征。

2.文章通过女神最后的裁判和对泪珠的称赞,表明作者怎样的情感立场?

1.雨珠“十分得意地晃了晃身子”,“我呀,来自高空的云层,是大海的女儿,象征着波涛汹涌的海洋”,表现出轻佻,骄矜自负的性格。露珠“急不可待地抢着说”“人们称赞我为五彩朝霞的伴娘,奇花异草的美容师”,争宠,自我炫耀。泪珠“迟迟不开口”,“忸怩地回答”,如实说出自己是“眼泪”,表现为谦逊、诚实、稳重的性格与品质。

2.文章通过女神最后的裁判和对泪珠的称赞,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对骄傲、自我炫耀、浅薄的否定,对谦逊、诚实、稳重品格的称赞,抒发了对人类具有“内心纯真感情”的高尚品格与情操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浪之歌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从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1.在这首散文诗里,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以第一人称手法,塑造了“海浪”这一形象。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这一形象的认识?

2.潮涨潮落是海浪的自然物理特征,但在作者灵性的笔下,却呈现出一幅生动感人的爱情画卷:____________既合人之情,也入物之理,体现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3.黎巴嫩的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造成了诗人与故土的别离。长期的异国漂泊,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反而更加爱之深,思之切。诗人常在自己的诗作里表达这种情感。在这首诗里,他借助____________这对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____________。

4.“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写出海浪对爱情的_________。让你联想中国古诗中类似意境的句子________。

1.参考答案:海浪是一个执著的爱人形象,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并由对海岸的爱情上升到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个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

2.提示:可用原文语言,也可用自己的话描述。黎明,她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言;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人脚下。

3.海浪与海岸 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4.执著追求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虽九死其犹未悔”等。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时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

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

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

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

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

“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

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

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

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

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

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⒈用“ ”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⒉文中记了三件事,根据记叙要素的知识,你认为第一件事的结果是什么?选出正确的答案。 ( )

A.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

B.父亲画的画被青年农民看到。

C.父亲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

D.父亲接受了青年农民的意见,重画了一张。

⒊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

过渡句是

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内容。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⒌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 2、A  3、父亲说到做到。 4、父亲讲述“斗牛图”的故事,得出结论: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像,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画背纤图就是经过实地观察而画成的。 5、强调了要有虚心求学的态度。  自己的理解应该从虚心求学出发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