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苏州网狮园的引静桥是中国园林里最短最小的拱形桥,颇像苏州出产的精雕细刻的工艺品。这座桥全长只有两米多,游人只需三四步即可跨过。它造型优美,侧立而为柔婉的弧形,小小的,曲曲的,妩媚可爱。桥面两侧,均有石栏,石栏两端,刻作依次递减而连接的三个半圆形,以示桥栏两端美丽而明确的终止。桥面正中,则刻以圆花形浅浮雕纹饰,避免了平板单调。

① 根据上面的文字提供的信息,用三个词语概括引静桥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从侧面看,引静桥“为柔婉的弧形,小小的,曲曲的”。请你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妩媚可爱”的形态描摹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短小、优美(娇媚可爱)、精致(基本意思对即可)  ②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比喻要

  符合桥的造型特点“柔婉的弧型,小小的,曲曲的,娇媚可爱”。例:如一钩新月,似一弯初弓。

小品建筑

①小品,是一种文体的名称,凡属随笔、杂感、散文一类的小文章统称为小品。“小品建筑”是借用文体“小品”之名,专指那些小而简的建筑。

②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建筑相比,有它鲜明的特点:除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以外,建筑的群体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性表现为一个建筑往往是由许多单幢建筑组合而成的,从老百姓的住宅到皇帝宫殿莫不如此。明清两代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作为当时地位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建筑也就是一幢平面为长方形、内部也没有分割的单层大殿。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单幢建筑组合成紫禁城这个建筑群体。

③这些建筑群体除了有连成一体的殿堂、廊屋、门楼等,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相对独立的小建筑与之相配。例如,一座宫殿、一组寺院或者坛庙,甚至大型的住宅,人们都可以看到在建筑群的最外面往往竖立着牌楼;在建筑群大门的前面立有华表、石狮子;在建筑群的主要殿堂前面排列着香炉、日晷以及龟、鹤等兽像。人们熟悉的__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九开间的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它的形体已经够宏伟的了,但是还不够,在__前金水河上有几座金水桥,在桥的左右两边又各安放了一尊石雕狮子和一根华表。正是这威武的狮子、高耸的华表,装点了这座气势恢宏的皇城大门。可见,这些小品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虽然不是主要部分,但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自然,所谓小品建筑,只是相对大建筑而言,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在重要建筑群中,作为标态的牌楼应属小品。而一般建筑群的一些院门虽然形体并不大,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因为这类院门都附在院墙上,并非独立存在,所以不属于小品建筑。中国古代众多的小品建筑都有着特殊的形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也是相当有成就的。 (有删改)

①[日晷(guǐ)]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1.文章开头从一种文体的名称“小品”写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 个宇)

3.阅读下面介绍“宁寿宫”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出“宁寿宫”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为什么?

【链接材料】

北京紫禁城内的宁寿宫,是清代乾隆皇帝准备退位后当太上皇时居住和使用的。这是一组有相当规模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建筑的布置很注意显示皇家气魄。主建筑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与皇极殿相接。宁寿宫建筑群的入口是面向南的皇极门,皇极门气宇轩昂。皇极门的南面,立着一座很长的影壁,影壁上有九条用琉璃烧制的巨龙,这就是有名的“九龙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说明“小品建筑”名称的由来。

2.“群体性”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    “群体性’的内涵    以太和殿为例作具体说明

3.示例:“九龙壁”属于小品建筑。它是“宁寿宫”中的一个独立的、但又与整个建筑群相配的小建筑。它起到装点“宁寿宫”的作用。

(一)

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__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毛__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8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__亲自起草、周__亲笔书写的碑文。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这段文字为了介绍纪念碑的结构,先________后碑身;先四周,后________;先题字,后_________。按______________顺序说明,条理清晰。

2.碑的主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在文中一共出现了_________次,其作用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毛__亲自起草、周__亲笔书写的碑文。”这一句中的“亲自”“亲笔”不能删去,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碑文中标出的三个年代,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依次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段碑文分开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本文主要采用了空间顺序,也有人认为本文主要采用了时间顺序,请你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采取此种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台阶  中间  碑文  空间

2.3  紧紧围绕纪念碑的主题,反复强调对人民英雄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颂,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3.说明毛__、周__对此事态度非常慎重,显示纪念碑意义的重大

4.解放战争  五四运动  鸦片战争  表达了对各个历史阶段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5.列数字  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  

  作比较  栏杆的形状和__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

6.本文实际采用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顺序。在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大体结构时,作者采用了空间顺序,在具体介绍10块汉白玉浮雕的雕刻内容时,作者采用了时间顺序。这种时空相结合的说明顺序,既能够让读者对它的整体建筑结构有一个总体把握,又能够使读者对其中最精彩的部分——10块汉白玉大浮雕的具体内容有详细的了解,符合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风格。

小贩(节选)

孙 犁

我们的村子是个小村,只有100来户人家。一年之内,春夏秋冬,也总有一些小贩,进村来做买卖。早晨是卖青菜的,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晚上是卖杆杂面的,卖牛肉包子的。闲时是打铁的,补祸的,锯碗的,甩绸缎的。年节时是耍猴,唱十不闲、独角戏的。如果打板算卦也可以算在内,还能给村民带来音乐欣赏。我记得有一个胖胖的身穿长袍算卦的瞎子,一进村就把竹杖夹在腋下,吹起引人入胜的笛子来。他自己也处在一种忘我的情态里,即使没有人招揽他做生意,他也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一直吹到街的那头,消失到田野里去。

这些小贩进村来卖针线的,能和妇女打交道,卖玩具的,能和小孩打交道,都是规规矩矩,语言和气,不管生意多少,买卖不成人情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再进村,就成了熟人,朋友。如果有的年轻人调皮,年老的就告诫说,小本买卖,不容易,不要那样。

我在保定上中学时,学校门口附近有个摊贩。他高个子,黑脸膛,沉静和气,从不大声说话,称呼我们为先生。在马路旁,搭了一间小棚,又用秫秸纸墙隔开,外面卖花生糖果,烧饼猪肉。纸墙上开一个小口,卖馄饨。当炉的是他的老婆,年纪不大,长得十分俊俏,从来不说话,也没有一点声响。只是听男人说一声,她就从小窗口送出一碗馄饨来。我去得多了,和她丈夫很熟,可以赊账,我只是从小窗口偶尔看见过她的容颜。

学校限制学生吃零食,但他们的生意很好,我上学六年,他们一直在那里。听人说,他们是因为桃色事件从山东老家逃到这里来的。夜晚,他们就睡在那间小小的棚子里,靠做这个小买卖,维持生活,享受幸福。

小棚子也经受风吹雨打,夜晚,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梦?我有时想写一篇小说,又觉得没有意思。写成了,还不是一篇新的文君当炉的故事?

不过,我确是常常想,她们为什么能那样和气生财,那样招人喜爱,那样看重自己的职业,也使得别人看重自己。他们不是本小利薄吗?不是早出晚归吗?劳累一年,才仅仅能养家糊口吗?

1.找出第1段中起总括作用的句子。

2.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是三个反问句,把它们改成陈述句。说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3.本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一年之内,春夏秋冬,也总有一些小贩,进村来做买卖。

2.他们本小利薄,早出晚归,劳累一年,才仅仅能养家糊口。

反问语气更能表现出小贩们的生活艰难。

3.家乡小贩和气待人,看重自己的职业,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4. 作者对小贩的赞美和同情之情。

①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②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气“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1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2.第①段中介绍了哪几种叫卖的方法?

第②段中写了几种吆喝的声调?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4.文中的吆喝声都带有浓郁的____________特色。

5.体会一下,作者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在你的家乡,你听到过哪些吆喝?请写下一两种。

1.①叫卖有不同的内容。②叫卖有不同的声调。

2.叫卖的方法:①吆喝制作的过程;②借甲物形容乙物;③戏剧性吆喝。

叫卖的声调:①声音细而高;②声音低而沉;③忽高忽低。

3.写实的成分多,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可能会“吓了个马趴”,当然,作者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幽默风趣。

4.北京

5.充满了怀念之情。

6.提示:注意要有地方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职 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小教堂的牧师,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她把“有”字切成了“——尤”,破空而来,传得很远。“旧衣烂衫”稍稍延长,“卖”字有余不尽:“一——尤旧衣烂衫……找来卖……”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从此人的吆喝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板桥大概是一个镇吧,想来还不小。不过它之出名可能就因为出一种叫化风丹的东西。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是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

黄昏以后,直到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虼(gè)蚤药!”

壁虱就是臭虫。昆明的跳蚤也真多。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有时有苗族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玉麦粑粑——!”

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都长得很秀气。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昆明的街头了。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盒,饼子和年糕分别放在木盒两侧,上面盖着一层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作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盒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卖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阴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摹仿:“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偏僻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右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把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盒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看看。他看见巷子里没人(他没有看见我),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选文有删节)

1.从内容、写法及表达情感等方面简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2.本文对街头叫卖声描写得十分精彩,展示了十足的昆明风情。细读文章,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对收“破衣烂衫”吆喝声的描写,突出了声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②对卖“化风丹”的吆喝声的描写,主要写声引起的遐想。最后两句(“这位贵州老乡……你有时……)使你感受到什么?

③卖“壁虱药”“虼蚤药”吆喝声的有什么特点?

④写苗家姑娘“卖杨梅、卖玉麦粑粑的“吆喝”声,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3.作者为什么四次写“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叫卖声?

4.文中称卖“饼糕”的孩子“是个小大人”,说说“小大人”是什么意思。

5.文章是在卖“饼糕”的孩子“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中结束的。这句“捏着鼻子吹洋号”和“椒盐饼子西洋糕”都出自一个人之口,调子相同,心境却不一样。你能体会处其中的不同吗?

6.本文以“职业”做题目,有什么含义?

1.相同点:①内容上都是介绍或记叙叫卖的“吆喝”,结构上都是以“一年四季”和“从早到晚”展开。③都表达了作者对旧日风情的怀念。不同点:①课文除了介绍口头“吆喝”,还介绍了器物的“吆喝”,选文只描写了口头“吆喝”;②课文作者在介绍的过程中更多是融入欣赏和品味的情感,而选文作者在文中更多的是流露对“吆喝”者的同情,也包含着对当社会的谴责意味。

2.①清脆。以一个形象的比喻经常表现(“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一个脆萝卜似的。”)。②吆喝者辛苦奔波和不幸。③悲苦凄凉。④甜美好听,使人春天和初秋的暖意。

4.年纪虽小却有着大人的成熟(也可理解为:承受着不该承受的大人的负担,失掉了孩子的天性,没有了玩耍的自由。)

5.以“椒盐饼子西洋糕”为A,以“捏着鼻子吹洋号”为B,区别是你:①A是一种“职业”劳动,B是游戏;②A是谋生的手段,B是玩耍;③A是老板要求的,不喊不行,B是自己想喊的,自由自在的。④A是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B是暂时的解脱;⑤A是一本正经的,B是轻松愉快的;⑥A是机械枯燥的,B是活泼开心的。(能写出一两点即可)

6.文章主要写一个小孩街头叫卖的生活,写一个不该有职业的小孩在那个时代却有了职业,题目中含有对人物的同情和对社会的谴责之意。另外,用这个枯燥的、一本正经的、成人意味的词,来写一个天真的、向往游戏乐趣的小孩的生活,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①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C.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第①段:

第②段: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3.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A.处:

B.处:

C.处:

4.“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5.袁枚是____________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

6.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7.从语段的语言运用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1.①家乡鸭蛋的名声。

②家乡鸭蛋的特色。

2.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实际上是对儿时的生活,对故乡不能忘怀,而不仅仅是咸鸭蛋。

3.A处:浓厚的口语色彩。

B处:淡淡的幽默。

C处:文言词语与口语相映成趣,增添了典雅之美。

4.不可以,“吱”字写出了吃鸭蛋的快感,一个字就写出了特色神韵。

5.清代  家乡的咸鸭蛋很有名气

6.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7.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听民歌

①听过民歌。

②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③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④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间的对唱,还真的唱得情深意长。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满向往。年轻人是对着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

⑤时间继续往后推移,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1.文中写了作者几次听民歌的经历?分别听的什么?

2.文章写听民歌的经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章结构有何特点?

3.第③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为什么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老人唱山歌的情景?

4.第④段中所描绘的唱山歌的情景与课文中的哪一个场面相似?

5.第⑤段画线句子中说“想来并非没有道理”,有什么道理?

6.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7.纵观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四次:①从小听老翁唱山歌;②参加山场劳动时,听男女对唱的山歌;③听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④如今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

2.按时间顺序写的。先总后分。

3.让我至今怀想的不是老人唱的山歌本身,而是我童年的岁月以及那朴实无华的氛围。

4.与课文中描绘的山野对歌的场面相似。

5.闽北的山深、山高,受外界的影响少,因此人也单纯一些,山歌也朴实,而乐清与闽北相比,受外界的影响多一些,所以人也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华丽了些,这是有道理的。

6.比喻,把磁带、音响中的民歌比喻成扎红绸的大白菜。

7.表现了作者对朴实无华的民歌的怀想与赞美。

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1.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2.“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

3.“唱的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5.下面的两首民歌分别属于文中所提到的哪种方式?

①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②小乖乖 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 来,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1.描绘了山野对歌的场面。

2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3“多”在文中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与“也唱其他故事”照应。因此,此处一个“多”字用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4.肖像描写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场景。

5.①“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的方式。

②“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的方式。

金星人的挫折

[美国]阿·布克华德

上星期,金星上一片欢腾——科学家们成功地向地球发射了一颗卫星!眼下,这颗卫星停留在一个名叫纽约市的地区的上空,并正向金星发回照片的信号。

由于地球上空天气晴朗,科学家们便有可能获得不少珍贵资料。载人飞船登上地球究竟能否实现?——他们期待对这个重大问题取得某些突破。在金星科技大学里,一次记者招待会正在进行。

“我们已经能得出这个结论,”绍格教授说:“地球上是没有生命存在的。”

“何以见得?”《晚星报》记者彬彬有礼地发问。

“首先,纽约城的地面都由一种坚硬无比的混凝土覆盖着——这就是说,任何植物都不能生长;第二,地球的大气中充满了一氧化碳和其他种种有害气体——如果说有人居然能在地球上呼吸、生存。那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教授,您说的这些和我们金星人的空间计划有无联系?”

“我的意思是:我们的飞船还得自带氧气,这样,我们发射的飞船将不得不大大增加重量。”

“那儿还有什么其他危险因素么?”

“请看这张照片——您看到一条河流一样的线条,但卫星已发现:那河水根本不能饮用。因此,连喝的水我们都得自己带上!”

“请问,照片上的这些黑色微粒又是什么玩意儿呢?”

“对此我们还不能肯定。也许是些金属颗粒——它们沿着固定轨迹移动并能喷出气体、发出噪音,还会互相碰撞。它们的数量大得惊人,毫无疑问,我们的飞船会被它们撞个稀巴烂的!”

“如果您说的都没错,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将不得不推迟数年,来实现我们原来的飞船计划?”

“说对了。不过,只要我们能领到补充奖金,我们会马上开展工作的。”

“教授先生,请问:为什么我们金星人耗费数十亿格勒思(金星的货币单位)向地球发射载人飞船呢?”

“我们的目的是,当我们学会呼吸地球上的空气时,我们去宇宙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平安无事了!”

1.本文的体裁是____________,文章题目中的“挫折”指的是____________。

2.本文借虚构的“金星人”之口,主要谈了地球哪几个方面的严重污染问题?

3.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揭示地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警醒人们好好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文章借金星人之口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呢?

4.请针对文中所揭示的地球遭到严重污染的问题,就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做?

1.科幻小说  由于金星人不能适应地球的恶劣环境而不得不推迟数年来实现其原来的飞船计划

2.①气体污染;  ②水源污染;  ③噪音污染

3.①以科幻的形象更吸引读者;  ②通过第三者谈,更能表明地球污染已严重到威胁人类自己的生存,使文章更有警示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4.提示:针对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谈具体做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