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侯还下水游泳。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挺高明。它的听觉很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爬上树梢,躲藏起来。
1、这段话主要介绍了大熊猫的 。
2、关于大熊猫的活动范围解说,不正确的是( )
A.、大熊猫没有冬眠的习惯。B.、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
C.、大熊猫能在树上活动,但不会在水里游泳。D.、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
3、从这段话可以看出,“3000米以下”和“3000米以上”的区别主要是什么?
答:

1. 活动范围      2. 圆   粗   魁梧   高大      3. A

阅读下面文段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松树金龟子有音乐天赋,连雌虫也一样能唱歌。雄虫是不是*唱歌来召唤、引诱异性呢?是不是雌虫也用歌声来呼应雄虫的歌声呢?在通常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松树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可惜的是,我既没有听到它们在树上一唱一和,也没有听到他们在铁丝网里对唱。我无法作证。
金龟子发音的部位在腹部末端。小虫的腹部一伸一缩,腹部的最后一节鞘翅的后翼相互摩擦,就产生了声音。在腹节和鞘翅的表面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发声器官。就是拿放大镜仔细看也看不到用来发音的细条纹,两个面都是光溜溜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你把食指浸湿,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发出的声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差不多。如果用橡皮在玻璃上擦,那发出的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就一模一样了。如能掌握一定的节奏,那就跟金龟子的歌唱没有区别了。金龟子身上的能自由伸缩的软软的腹部就是橡皮,又薄又硬的鞘翅后翼就是玻璃。可见金龟子的发音原理非常简单。
其他为数不多的鞘翅目昆虫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例如屎壳螂,也是*腹部的伸缩来摩擦鞘翅后翼,发出声音的。
虽然我们掌握了金龟子的发音原理,它为什么而歌唱却仍是个谜。是为了求偶而歌唱?这有可能。然而,尽管我特别注意,在深夜里,也从未听到过金龟子的歌声。就是近在咫尺的铁丝网里,我也听不到它们的歌声。
要金龟子唱也不难,只要抓在手里,摸摸捏捏,它就会唱起来。一直唱到你不再去冒犯它。那声音听起来不像是唱歌,倒更像是抱怨声,对命运的抗议声。真是奇怪,在金龟子的世界里,歌声是用来表达痛苦的,而沉默则是欢乐的标志。
1.选文的这几段文字主要说了哪几个问题?

2.选文第一小节中作者提出了什么猜想?作者对这个猜想没有作出结论,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态度?

3.作者是如何探索松树金龟子的发声原理的?

4.“在通常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松树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一句中,“有可能”三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5.第三段中的前三句,内容上是递进的。可是第二句里说的“一模一样”和第三句里说的“没有区别”是同一个意思,并没有体现递进的关系。对这一点你是如何认识的?

1、(1)金龟子是怎样发声的?(2)金龟子为什么发声?
2.作者猜想松树金龟子是有可能夫妻对唱的。没有作出结论是因为“无法作证”,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先找到它的发声部位,然后仔细观察,找不到特殊的发声器官,这样就断定是腹部最后一节跟鞘翅后翼摩擦而发声。
4.不能。“有可能”表明这只是一种推测,而非肯定。
5.第二句说的是它“叫的音”,第三句是说的它的“歌唱”,这里有递进关系。所以从内容上看还是递进关系。

阅读下面文段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田野里,在平原地区,是找不到松鼠的。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1.选文第一小节中最能概括松鼠特点的三个词是 、 、 。这三个词分别从 、 两方面作了概括。
2.选文第二小节里说松鼠“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第三小节里又说“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都是说吃东西,为什么不放在一起说?

3.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2)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

(3)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4)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

4.《辞海》中对松鼠是这样说明的:“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雀的废巢。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这是一段关于松鼠的平实的说明,而课文说明松鼠是用文学笔调描述的。试比较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不同。


5、第二段中那一句话说明“松鼠最不像四族兽”?

6、文中画线处的表达方式分别是:① ②

 1.漂亮、驯良、乖巧,外形、习性。
2.因为第二小节着重介绍的是松鼠的形体特点,说它“往嘴里送东西吃”是为了说明前爪的功能,第三小节是为了说明松鼠不是肉食兽类而列举了它所吃的食物,两处虽都写到“吃东西”,但目的都不是为了说明“吃东西”,故不应放在一起写。              3.          3、(1)不能。“经常”是松鼠“在高处活动”比较频繁,如果去掉,就会让读者以为松鼠偶尔在高处活动,或者一直在高处活动,这与事实不符合。
(2)不能。“从来”语气肯定,表示从无例外。
(3)不能。“好像”意味着松鼠害怕强烈的阳光,只是作者根据松鼠“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所做的推断,或许并非事实。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符。
(4)既说明了翘的状态和高度,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4、课文对松鼠的外貌、生活习性等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描写,而且,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比《辞海》的介绍更加生动形象。加上人的心理感受,更加突出了松鼠的漂亮、温驯的特点。
5、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6. (1)描写  (2)议论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此文摘自《杂文选刊》2011年第7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略有改动)

1.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1)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第二人称表达,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显得亲切自然,用“您”较之于“你”又能表达对母亲的尊重

2.①小时候的英语启蒙,让我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②对我求学读书的执着和鼓励,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③摇篮前讲尼采,教育我有昂扬的生命力、意志力,有坚定的信心。

3. (1) “种子”含义为“杂交水稻的种子”

(2) “种子”含义为小时候母亲对“我”(作者)的启蒙和教育。

4、  ①母亲去世21年,作者对母亲充满思念之情。

②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支持与帮助,让作者对母亲充满感激、敬重之情。

③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在母亲身边多陪她,特别是在母亲去世时不在身边,作者充满愧疚(后悔)之情。

.阅读《松鼠》课文节选,回答问题。.

  ①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________(蛰伏、潜伏)不动。它们是十分________(警觉、警惕)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________(轻盈、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②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________(错乱、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③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它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1.给文中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2.①②两段都说明了松鼠“乖巧”的特点,请分别指出这两段文字说明的角度。

   第①段:过水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第③段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松鼠的搭窝过程,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找出语言标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蛰伏、警觉、轻快、错杂。

2.第①段:过水方法、警觉性强、跑跳敏捷、叫声特点。

第②段:窝址的选择、搭窝的方法、窝口的特点。

3.补充交待了松鼠的生理特征及经济价值。通过说明这些内容,指出它“也是一种很有用的小动物”,使文章对松鼠的说明更加完整。这样结尾,既照应文章开头“很讨人喜欢”,又点出松鼠的用途,加深人们对松鼠的了解,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密,介绍完整。而生动的描写又一贯到底,显得全文风格统一。

4.时间顺序。解析:抓住关键词“先搬些……再用一些……然后……”即可。

智慧的美丽

那天晚上看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我流了泪。

这不是一个煽情的节目,大凡不再爱琼瑶阿姨和金庸大侠的人才会喜欢,因为有一种真实和聪明在里面,还有那份期待和紧张。

是那个人感动了我。他的家庭梦想都是为了别人,几乎没有自己一件东西。他有个妹妹在加拿大,妹妹有电脑没有打印机,于是他想得到一台打印机给远在加拿大的妹妹。王小丫问,那你怎么给妹妹送去?他说,我再要两张加拿大的往返机票啊,让我的父母去送,他们想女儿了。听到这儿,我就有些感动,作为儿子,他是孝顺的,作为兄长,他是体贴的,这是多么好的一个男人啊。

主持人也很感动,她问,那你为什么还要一台电脑给你的父母?他说,因为父母很想念远在万里之外的妹妹,所以他要给他们一台电脑,让他们把邮件发给她,也让妹妹把思念寄回家。

这就是他的家庭梦想,几乎全是为了家人。主持人问,有把握吗?他笑着,当然。因为要答12道题,而每一道题几乎都是机关重重,要达到顶点谈何容易?答到第六题时他显得很茫然,这时他使用了第一条热线,让现场的观众帮助他。结果他幸运地通过了,但他很平静,甚至有些沮丧,主持人很奇怪,因为要是别的选手早就欢呼雀跃了,为什么他这样平静?他答:他觉得很不好意思,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会这道题而他不会。这时我简直有点欣赏他了,这是何等冷静而自信的一个人啊。

答题依然在继续,悬念也越来越大了,人们也越来越紧张。到最后一道题时,我手心里的汗几乎都出来了,好像我是那个盼着得到一台打印机、两张往返加拿大机票和一台电脑的人。仅仅为了他的孝顺和对妹妹的关爱,也应该让他答对吧。

最后一题出来了,居然是六选一。而且是有关水资源的。

他静静地看着这道题,好久没有说话,他的父母也坐在台下,紧张地看着他,而主持人也好像恨不得生出特异功能把答案告诉他。

这时他使用了最后一条求助热线,把电话打给了加拿大的妹妹。电话接通了,他却久久不说话,对面的妹妹着急了,哥,你快说啊,要不来不及了,因为只有30秒时间。

王小丫也着急了,快说吧,不要浪费时间了,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妹妹,你想念咱爸咱妈吗?妹妹说,当然想。坐在电视机前的我着急了,天哪,这都什么时候了,怎么还儿女情长的,难道他要放弃自己最后的圆满吗?我几乎都要生气了,怎么有这样冷静的人啊?怎么还说这些没边没际的话!

他又说,那让咱爸咱妈去看你好吗?妹妹说,那太好了,真的吗?他点头,很自信地:是的,你的愿望马上就能实现了。然后时间到,电话断了。

天哪,我一下子明白了,这道题他根本就会,答案早就胸有成竹!他只是想给妹妹打个电话,只是想把成功的喜悦让妹妹分享!

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为他的智慧,为他超乎常人的冷静和美丽。

果然他轻轻地说出了答案,我看出了王小丫的感动和难言,王小丫说,从来没有像你这样的选手。

是的,从来没有,像他一样的冷静和智慧,在最后的关头,在久久沉默之后,给大家带来了满怀的喜悦。而在台下的父母,眼角也悄悄地湿润了。

我从来没有想到,智慧也会如此美丽。它让我们慢慢麻木的心灵,在这个美好而机智的晚上,轻舞飞扬。

1、文章一、二自然段说“我流了泪”,却又解释说“这不是一个煽情的节目”,这样开头用意何在?

2读完全文,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我”在观看“他”答题过程中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

3第十一自然段画线的句子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圆满”一词在这里的含意是什么?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那个答题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5、文中“智慧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感动——紧张——着急——激动——赞扬

3、着急的心理,这里的圆满是指实现他孝敬老人、关爱妹妹的愿望。

4、①冷静,自信,谦虚而又充满智慧的人。②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体贴的兄长。

5、①家庭梦想全是为了别人。②冷静地看待别人的帮助并从中正确认识自己。③冷静地对待胜利的喜悦并和妹妹分享。

(1)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靖、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之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植翠竹,盖取东坡诗意:“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的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2)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十二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3)“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香飘,苍翠生凉。

(4)①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②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③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④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势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⑤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⑥“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5)步下秋山,透过“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难面有一面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栗。

1.为什么扬州个园取名为“个园”?

2.“个园”的特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选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2分)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4.作者在介绍个园的特点时,用了那几个表示位置变化的词?这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1.总 — 分

2. 步入个园大门;绕过宜雨轩;转过鹤亭步下秋山。按空间顺序写 

3. C

4.介绍个园中冬景的特点

花开的声音

陈文和

花开也有声音么?

②一个夏季的晚上,我在住家的阳台上,就捕捉到昙花开放的声音。那棵昙花的花苞早在两三天前就显露出了雏形,这个“雏形”的花苞越来越大,在枝头垂首有如纺锤。那一夜,我估摸它会开放的,便在阳台彻夜守护着,耐心地等待,等待。近午夜十一时,那美好的时刻终于在焦灼的期待中来到了。它的花苞慢慢地鼓胀起来,好像原先干瘪的汽球一下子灌进了风,紧接着,我便听到一声“噗”的响动,那是我盼望已久的昙花开放的声音。只见那由许多纤长洁白的花瓣组成的花蕊,快速、灿然地开放了。(甲)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③除了昙花,我还真切地听到茶花开放的声音。茶花的开放可不是那种“急性子”,早在夏季时,它的蓓蕾就在枝叶间开始孕育,开头只有一粒米那般大小,和叶芽的形状几乎难以分辨,过了好几天,它的雏形才微微显露出来,又再好几天,它那结实的体态和叶芽松动的体态才泾渭分明。茶花花苞的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一个长途旅者,走过了夏天,又走过了秋天,到了冬季,那一头尖的椭圆花苞,那花瓣如鳞片重重包裹的花苞,才终于展现在你的面前,但距离开放仍有些日子。我栽在阳台的那一株茶花,叫“五宝茶花”,枝头共有十几个花苞,它们之间好像有个约定,谁先开谁后开。(乙)那一天是休息日,我终于看到第一颗准备开放的花苞有些异样了,它在微微地颤动、颤动,仿佛是个睡美人,在阳台上睡了许久、许久,此刻才在深绿色的枝叶间苏醒,惺忪的眼眸,抖动的睫毛,微微地张开,张开。那张开的声音,和昙花的那一声“噗”完全相反,它是那么细微,那么柔和,那么舒缓。昙花开放的声音是短促的,茶花开放的声音是悠长的,不管短促或悠长,都是那么动听,那么迷人。由此我认定: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一种最美妙的乐曲,或者说是一种天籁吧!

④花儿这样,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何尝不是如此。当它突然出现时,也会有一种异样的信息,一种类似花开的声音,那是一种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美好事物的孕育、萌发、成熟,也有个渐进的过程,或许中间还会出现一波三折,受到某种压抑和禁锢。当它“破茧而出”或“破墙而出”时,会出现多大的冲击波啊,那一瞬间闪亮的冲击,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无限的惊喜。这种声音,你只有保持一份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才能听到。对于美好的事物,不要有疏离感,要把它置于自己的关爱之下,用自己的羽翼和体温去为它孵化和催生,这样,你就可以及时地听到另一种“天籁”了。

⑤长时间以来,我都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我始终认为,在人世间,倾述是一种方式,谛听也是一种方式。一个人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因为花开的那一刹那,会最充分地展开事物的内秀和外美,会给你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

(选自《南方》2011年第1期,有改动)

1.题目“花开的声音”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听到这种声音?

2.请从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句任选一句进行赏析?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甲)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乙)那一天是休息日,我终于看到第一颗准备开放的花苞有些异样了,它在微微地颤动、颤动,仿佛是个睡美人,在阳台上睡了许久、许久,此刻才在深绿色的枝叶间苏醒,惺忪的眼眸,抖动的睫毛,微微地张开,张开。

3.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

4.在第④段,作家提及“美好事物的孕育、萌发、成熟,也有个渐进的过程,或许中间还会出现一波三折,受到某种压抑和禁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保持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谛听,对美好的事物要付出关爱。

2.(甲)比喻、拟人、夸张。凸现昙花破蕊而开的迅捷,开放瞬间的灿然美好。

   (乙)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茶花开放时的悠长、动听和迷人,凸显出了作家的喜爱之情。

3.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最美妙的乐曲,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

4.围绕“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谈及,突出美好事物的获得都是不容易的,成功亦不是随便可得的,一定联系实际。

别惹乌鸦

陈 庚

①有人认为鸟类的大脑根本没有容量可以用于思考,但实验证明,鸟类会思考,很有心计,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

②英国剑桥大学的比较认知学教授妮可·克莱顿发现西丛鸦的鸟经常会从学生的饭盒里盗取食物,还偷偷dì zàng 起来。而且通常很快又回到这些藏匿点,重新转移赃物。“它们做过贼,于是就疑心别的鸟也是贼”。更有趣的是它们藏匿食物时,如果当时有别的鸟在场,它会趁那些鸟不注意迅速藏好食物,或把嘴插进地里欺骗对方。可见,“聪明”很大程度上是在耍心眼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而最聪明的动物往往是社会性动物,它们要与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动物、人类斗智并生存,竞争并发展,形成了适应环境需要的类似于社会中人的具有普遍性的习性和智力。

③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员做过一个实验,在校园里捉了一些乌鸦,做上标记,加以称量,再把它们放走。之后他们发现,那些被放走的乌鸦在校园里一见到他们,就会冲着他们哇哇大叫,并用翅膀扑打他们。即便离开一段时间再回来,那些乌鸦仍然记得他们。所以,千万别惹乌鸦。

④不仅如此,人类对动物智力生活的研究表明,动物与人类分享智力的许多方面。

⑤在塞内加尔大草原上,黑猩猩用牙齿啃咬木棍制造出“飞镰”捕杀小动物。瑞典动物园一只黑猩猩,每天早上收集笼子外的石头,等吵闹的游客到了,就拿它当武器攻击他们。日本东京大学一只7岁黑猩猩能在眨眼间识别并记忆电脑屏幕上闪过的数字的位置。《时代》杂志不久前有一期刊出一则封面故事,讲一只矮黑猩猩,自出生起就被当成人类小孩一样抚养长大,拥有384个单词,具有语言理解能力。采访时,他与记者边喝咖啡边聊天,显示了迷人的风度。

⑥然而。在制造工具方面,乌鸦比黑猩猩还复杂精细,比如南太平洋岛上的乌鸦,最喜爱的虫子生活在极窄的岩石缝里,它们便衔来一片尖尖的树叶,再用它的啮和爪子组成一个原始的钩子,将美餐钓上来。

⑦就长期记忆而言,一些鸟类更加惊人。北美星鸦能在方圆12平方英里数百个地点储存3万多颗种子,并且在285天之后仍然记得,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灵长类动物可以与之媲美。

⑧乌鸦的智商令人叹为观止。在英国,一只秃鼻鸦用冒烟的雪茄屁股把藏在它们翅膀下的虫子给熏了出来。伊索寓言里的故事,几千年后,在剑桥大学的实验室里变成了现实:事先没有做任何训练,一只秃鼻鸦气定神闲的挑了一块石头扔掉瓶子里,大小重量都恰到好处。我们不得不说它们具备一些基本的物理常识。在日本,乌鸦们发明了一种绝妙的吃果仁的办法:把坚果丢到车道上后飞到一边等汽车开过,等红灯亮时,他们再飞到马路中央安全的衔走那些被车碾碎了的果仁。

⑨或许这并不奇怪,2004年克莱顿纤细比较了乌鸦与黑猩猩的大脑,并得出结论:两者大脑与身体比例相当,智力上足以比肩。

⑩可见,人类与动物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那些只属于人类的智力或情感特征,动物也有。

⑪人类能理解黑猩猩的智力,毕竟我们有大部分的基因是一样的,一样拥有前额叶皮层(这一区域一直被认为是智力产生的生物学基础),只不过小一点。即使海豚、大象、老鼠这些哺乳类动物展现出不同寻常的认知能力时,人们也不至于太惊讶,毕竟他们的大脑与人类有相似之处。但鸟类的大脑却是一种与人类完全不同的丛状结构,没有人类那种层层叠叠的大脑皮质,却有这样高的智力,其中深藏奥秘。2.8亿年前,鸟类与猿类的进化就已经分道扬镳,两者的大脑结构完全不同,却各自独立进化出了相似的高级认知能力。比如使用工具、思维的能力等。这推翻了传统的智力进化论——智力进化的终极是人类的大脑皮层。生命之树上,智力的构建单位很可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枝干上长出了不同的形状。

⑫今天人类统治地球也许只是一次进化的偶然,我们可以做另一种假想:我们有可能生活在一个由乌鸦统治的星球里,而人类只是鸟类主人的聪明玩偶。

1.从文中看,动物与人类分享智力的哪些方面?

2.“生命之树上,智力的构建单位很可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枝干上长出了不同的形状“这个结论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试作简要叙述.

3.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一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在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你从本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1.答案:会制造工具,长期记忆能力强,具有语言理解能力,具有高智商

2.答案:黑猩猩和人类有着大部分相同的基因,海豚等哺乳动物的大脑与人类有相似之处,因此,传统的智力进化论认为:“智力进化的终极是人类的大脑皮层”但是鸟类的大脑是一种与人类完全不同的丛装结构,却进化出高级认知能力由此推翻了传统智力进化论,进而推导出“生命之树上,智力的构建单位很可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枝干上长出了不同的形状”这一新的论断

3.答案:示例一:举例子,举出乌鸦偷藏食物、被捕捉做实验对实验人员的报复的事例,既具体生动,饶有趣味,又能有力地突出乌鸦社会性动物的特征

         示例二:作比较,将乌鸦与猩猩在制造工具、记忆力、智商等方面作比较,一方面突出了乌鸦等鸟类所具有的高级认知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为进化理论的创新提供前提

4.答案: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①需要长期细致地观察、大量反复地实验,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科学的比较、缜密的分析,③需要具有挣脱传统思想束缚的创新精神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