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冼星海

茅 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玩语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的。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

我见过马达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经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象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冼星海却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的话我已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我兴奋鼓舞。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的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他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这伟大创作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响在我耳边,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有删改)

【注】①苏联,指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91年解体。

1.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回忆

想象、印象

听《黄河大合唱》

读冼星海的自传

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

2.阅读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

“好奇”的原因:

“好奇”的内容:

3.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个字)

1.答案示例:①魁梧奇伟,沉默寡言  ②战胜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伟大的抱负 ③在西安与冼星海相见

2.答案示例:①听《黄河大合唱》之后,“发生崇高的情感”。②能写出具有“伟大的气魄”作品的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

3.答案示例一:

       作者先写听《黄河大合唱》和看《冼星海作曲图》,从侧面表现出冼星海的气魄和神韵;然后再正面写与冼星海的见面,通过对他滔滔不绝谈吐的描述以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冼星海这一形象生动而感人。

答案示例二:

作者虽与冼星海只见过一面,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记述了这次见面的情形,描写了冼星海滔滔不绝的谈吐,计划写《名族交响乐》的创作激情,以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的铿锵话语,在对人物的描写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热情开朗、才华横溢、充满爱国情怀的音乐家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唐柳色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⑵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⑶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名《渭城曲》)

⑷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⑸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⑹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⑺客舍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⑻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⑼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人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⑽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⑾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⑿隔着岁月,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

(作者:余显斌  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 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⑷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

3.请看第⑺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

4.第⒀段画线处省去了原文结尾。请你拟写一个符合本文风格意蕴的结尾(不超过30个字)。

1 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新的风范神韵;赞美唐人重人格重友情的晶格节操;感叹现代人无法进入唐人境界。

2. 照应文题;承上启下;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唐人潇洒多情的风范神韵;增添诗意文采:引出下文的想象与抒情。

3. 符合偏正结构,前两个字为叠词即可。

示例:栩栩如生 翩翩似仙 摇摇欲坠……

4.答题要求:与原文衔接自然;有意蕴,令人回味。(酌情给分)

示例一:“但是,大唐柳色依然夜夜入梦。″

示例二:“送,大概就是现代人的悲哀了。”(此例为原文结尾)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

杨振宁

①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②到底这两种哲学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地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中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地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③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生,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④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中国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中国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1.文中两处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

[甲]:

[乙]:

2.选出对第2选段中的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

B.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

C.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D.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3.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

4.作者在第③选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

5.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要

;又要 。

6.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1.[甲]处:怎样才能鼓励创新[乙]处: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

2. A(

3.美国的学生可以跳跃式学习,而中国的学生需要按部就班的训练。

4.证明与美国的教育相比,中目的教育也有成功之处。

5.进行有规则的圳练  敢于挑战权威

6.须表明白己的观点

汉语可以治病

①汉语可以治病。

②两年前美国费城的心理学家公布了以利用学汉语的方法治病的试验,引起了医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乃至信息科学界的广泛□注。

③美国费城有一少年,聪明好学,深得老师的喜爱。但一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父亲叫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他一看,报上的字一个都不认识,他痛苦地告诉父亲,说看不懂。已读小学五年级的他怎么连天气预报也看不懂呢?他父亲不相信,带他去看医生,医生经过测试口实这是真的,并说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④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例如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伤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则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这种患者常常不能用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说起话来颠三倒四,复杂一些的内容他们就说不出来,严重的甚至完全不能使用语言。“失读症”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怎么会患上这种病呢?追查的结果,说明是脑外伤造成的。

⑤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不管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只要在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可能发生失语症(失读症),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⑥科学家经过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确实简单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使用汉字。循着这条线索,科学家进一步实验、探索,发现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意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意,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同字意),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日本患失读症者少的原因。

⑦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及某些智商作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

⑧开始他们很惊愕,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他们研究了各种可能的原因,之后才比较清楚地看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汉字,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从小就得到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⑨根据汉字跟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假设,能否用学汉语汉字的方法来纠正失读症呢?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试验正式开始了:在一张纸上,英语句子和同意思的汉语句子分行列写,让他看着汉字读英语句子。不久,这位美国少年便把英语句子念出来了。试验初步成功了。要知道他原来单看英语是念不出来的,所以这个实验结果是□切的。

⑩不过这个试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到“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以后的试验表明,经常这样做,不断“唤醒”,患者最终能恢复英语阅读能力。这些实验先后在法国等国家进行,都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11汉语、汉字的学习、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的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U.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汉字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了,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陛却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在文中的□中填上恰当的字。这些字依次是:□□□□

2.请用简练的话概括本文说明的内容。

□□□□□□□□□ (不超过9个字)

3.“失语症”产生的原因是:

4.第⑧段中说“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句中的“事实”指的是

其原因是 。

5.文中对用汉语如何治好美国一少年“失读症”做了详细说明,其过程可以表示为:

6. 你简要地谈一谈读了本文后所发生的有关汉语的一些感想。

1.关  证  确  深

2.汉语可以纠正失语证

3.人的大脑皮层只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钟书一旦脑外伤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则人的语言行为便会出现障碍,造成失语症

4.中国的儿童智商要高得多   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汉字。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从小得到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5.略

6.答案开放

鲍西娅 那商人身上的一磅肉是你的;法庭判给你,法律许可你。

夏洛克 公平正直的法官!

鲍西娅 你必须从他的胸前割下这磅肉来;法律许可你,法庭判给你。

夏洛克 博学多才的法官!判得好!来,预备!

鲍西娅 且慢,还有别的话哩。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

葛莱西安诺 啊,公平正直的法官!听着,犹太人;啊,博学多才的法官!

夏洛克 法律上是这样说的吗?

鲍西娅 你自己可以去查查明白。既然你要求公道,我就给你公道,而且比你所要求的更地道。

葛莱西安诺 啊,博学多才的法官!听着,犹太人;好一个博学多才的法官!

夏洛克 那么我愿意接受还款;照约上的数目三倍还我,放了那基督徒。

巴萨尼奥 钱在这儿。

鲍西娅 别忙!这犹太人必须得到绝对的公道。别忙!他除了照约处罚以外,不能接受其他的赔偿。

葛莱西安诺 啊,犹太人!一个公平正直的法官,一个博学多才的法官!

鲍西娅 所以你准备着动手割肉吧。不准流一滴血,也不准割得超过或是不足一磅的重量;要是你割下来的肉,比一磅略微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即使相差只有一丝一毫,或者仅仅一根汗毛之微,就要把你抵命,你的财产全部充公。

……

夏洛克 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

1. 安东尼奥的命运转机出现在哪一句?

2. 根据鲍西娅的语言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3. 夏洛克与葛莱西安诺对鲍西娅的称赞如出一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 分析画横线的文字,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5.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6. 鲍西娅在对付夏洛克时采取了什么对策?表现了鲍西娅什么性格特点?

1.且慢,还有别的话 …… 全部充公。

    2.少年老成、自信、有才智、有魄力

    3.形成鲜明的对照,对夏洛克进行无情的嘲讽。

4.吝啬,嗜钱如命

5.鲍西娅铁面无私、公正判决,是安东尼奥绝处逢生,夏洛克弄巧成拙,一败涂地。

6.欲擒先纵,欲曲姑予的策略,表现了鲍西娅的聪明才智。

(二)阳光,是一种语言

雷抒雁

①早晨,阳光以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攀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地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炫耀在枝头。而当阳光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即展开,像一个个恭听教诲的耳朵。

②晴朗的日子,走在街上,你不会留意阳光。普照的阳光,有时像是在对大众讲演的平庸演说家,让人昏昏欲睡,到处是躁热的嘈杂。

③阳光动听的声音,响在长夜之后的日出,严冬之后的春天,以及黑夜到来之前的黄昏。这些时刻,阳光会以动情的语言向你诉说重逢的喜悦、友情的温暖和哪怕是因十分短暂的离别而产生的愁绪。

④倘若是雨后的斜阳,彩虹将尽情地展示阳光语言的才华与美丽。赤、橙、黄、绿、青、蓝、紫,从远处的山根,腾空而起,瞬间飞起一道虹桥,使你的整个身心从地面立刻飞上天空。现实的郁闷,会被一种浪漫的想象所消解。阳光的语言,此刻充满智慧,让你理解天雨花,石点头;让你平凡生活的狭窄,变成一片无边无垠的开阔;让你枯寂日子的单调,变得丰富多彩。

⑤可这一切,只是一种语言,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江河之上,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琢磨的意境。瞬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可是,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在你的血管里推涌起波澜壮阔的浪潮,在你耳边轰响着长留不息的呼喊,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

⑥和阳光对话,感受光明、温暖、向上、力量。即使不用铜号和鼙鼓,即使是喁喁私语,那声音也没有卑琐和阴暗,没有湿淋淋的怯懦和哀伤。

⑦你得像一个辛勤的淘金者,从闪动在白杨翻转的叶子上的光点里,把握阳光的语言节奏;你得像一个朴实的农夫,把手指插进松软的泥土里,感知阳光温暖的语言力度。如果你是阳光的朋友,你就会有一个红润健康的面孔和一扇明亮清朗的心境。

⑧阳光,是一种语言,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

1.请从第①段的句子中找出3个运用拟人手法的词语,说明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⑴词语: 、 、

⑵作用:

2.从①—④段看,作者赞美了阳光“语言”的哪些特点?

3.第⑤段中,作者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又说“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为什么?

4.文末,作者说“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从第⑦段看,怎样才能“听懂”呢?

5.作者说:阳光是一种语言,它和树叶攀谈,和鲜花对语,动情地向人们倾诉,给世界带来温暖和力量。还有人说:阳光是跳动的旋律,将七色幻化为七个美丽的音符,在大地上谱写着动人的乐章。你想把阳光比喻成什么呢?请写几句话表达你对阳光的感受。

l.(1)词语:攀谈  颤抖  炫耀  兴奋

(2)作用:赋予阳光照射绿叶的想像以生命的活力,使之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形象性。

2.①明亮、透彻(清纯亲切、令人振奋);②动情(动听、温馨);③充满智慧(丰富、有才华、有启发性)。

3.阳光产生的美丽情景是短暂(虚纠、不真实)的,但对人的影响是有力的、“切切实实”的。

4.做阳光的朋友,对阳光语言用心把握,真切感知。

5示例:①阳光是美丽的油画,将变幻不定的七色定格在记忆的画框中,成为永久的回忆。② 阳光是灿烂的做笑,它用温情融化坚冰,以坦然直面人生,让人平添信心和勇气。

(一)时 间

我从母亲那儿学会如何工作,并憎恶懒惰。她常说:“时间就是永恒……人们荒废时间就是荒废永恒。”她还常说:“在这世界上没有什么美好的东西,也许时间就是我们拥有的惟一美好的东西;让我们别荒废它吧……谁能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呢。”

时间!然而,这个词语意味着什么?我们诞生,我们活着,我们死去,并且认为这一切都是按时发生的,仿佛时间是某种巨大、崇高、宽广和深邃的东西;仿佛它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天体,包容着一切发光的世界,包含着生命和死亡,而这个地球像是蓝色的大海,无数的鱼在其中相聚相依,同泳同游。我们把已经做过的一切叫做过去;把正在做的一切叫做现在;而我们将要或试图去做的一切则称之为未来。而所有这一切都在我们身内,不在我们身外。过去了的存贮在我们的记忆中,现在正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而将要来的则包容在我们的希望和期待之中。

我们总是在期待着什么;我们的生命就是在期待中耗费掉了;我要说,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期待。我们认为某个时刻将会到来,而且一定会到来,那时我们的期待将会实现。在某种情况下,满足和实现我们的希望似乎依赖于时间,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坚定地相信并且确认,时间依赖于我们,而我们并不能使它缩短或延长。

我们把时间分为时代、世纪、年代,并给这些虚构的划分取上名字,把它们看做是某种真实的存在于它们自身之内并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的某种东西。我们相信我们真正量度了时间,而实际上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不存在什么东西;在我们的书籍之外也不存在什么东西,在书中我们写下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谬见和我们的空虚的言词。时间在其自身中什么也不是;它不是实在,不是实体,而是人的思想、观念,书中的一个词,石头上的一道刻痕。

亲爱的死去的母亲,当你说:“时间就是永恒……人们荒废时间就是荒废永恒。”或许你说出的是一个巨大的真理,或许你的朴素的思想(并非自觉自愿)所要达到的不是哲学家,而是父亲!一个人在他的民族中是个伟人,在上帝面前也是正直的,他也许会这样祈祷:“教我们计算我们的日子吧,这样我们就有可能使我们心灵专注于寻求智慧。”

我注意到天才和头脑简单的人之间有某种相似之处,他们都能够显示真理:前者通过理性的力量得到它,后者则通过他们的心和爱。庸人并不是真正的人。

1.下列句子中使用比输手法揭示时间特殊内涵的句子是( )

A.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按时发生的,仿佛时间是某种巨大、崇高、宽广和深邃的东西;仿佛它是个无边无际的天体…

B.时间就是永恒……人们荒废时间就是荒废永恒。

C.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坚定地相信并且确认,时间依赖于我们,而我们并不能使它缩短或者是延长。

D.它(时间)不是实在,不是实体,而是人的思想、观念,是书中的一个词,石头上的一个刻痕。

2.“而所有这一切都在我们身内,不在我们身外”中的“这一切”指什么?请用文中语言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3.作者认为天才、头脑简单的人和庸人三种人有什么区别?

4.母亲的话“时间就是永恒……人们荒废时间就是荒废永恒”,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它在文章中有什么特殊作用?

5.通过阅读文章,你认为本文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6.古往今来,关于时间的名人名言不胜枚举,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则,并谈谈喜欢它的原因。

2.“这一切”指过去、现在和未来。作者说这一切都任人们体内是因为“过去了的存储在我们的记忆中,现在正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而将要来的则包容在我们的希望和期待之中”。

3.作者认为:天才通过理性的力量追求并得到真理;头脑简单的人通过他们的心和爱显示真理;庸人既不追求真理,也不显示真理,只是平庸无为,浪费时间,所以作者说他们“并不是真正的人”。

4.母亲的话表明时间内藏了许多珍贵而水恒的内容,时间的流逝更是筛选出更为珍贵而永恒的内容,只有珍惜时间勤奋努力的人才能得到这份

永恒,浪费时问无所事事的人永远没仃永恒”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引出主题、前后照应并进一步深化主题的作用。

5.本文作者是一个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努力有所作为的人。(意思对即可)

6.略(言之有理即可)

(二) 奇 迹

那年,文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那晚,文把窗外的月光望了一夜。

吃早饭时,文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

听了这话,爹白了他一眼,说:“算啦!回家帮我吧!”

文知道爹的脾气,爹决定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错了也不改。何况这次,爹没错。

那年,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奶奶病故了;刚埋了奶奶,娘又病了;家里贷款买的那头奶牛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村里还要庄基排队。两个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就一个劳力了。

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

第二天天刚亮,文就去找爷爷。文知道爹是个大孝子,爷爷的话,爹句句听。爷爷很疼文,立马去找爹。爹听了爷爷的话,气呼呼地说:“叫他复读,你能挣回钱来?”一句话问得爷爷不吱声儿了。

文去找爹的好朋友赵伯。赵伯和爹在堂屋里谈了半天,叹着气摇着头走了。

文咬咬牙,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中学找当教师的姑父。这是最后一线希望了。

半下午,文用自行车把姑父捎回家。姑父的脸晒得通红,文浑身出汗了,像刚从河里爬出来一样。

姑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坐在正扎笤帚的爹身边:“叫娃复读吧!”

爹硬硬地说:“家里没钱!”

姑夫说:“我供他!”

爹白了他一眼,说:“你供他一年,他考不上,还要读,你供吗?”

姑父坚决地说:“供!”

爹连珠炮似的说:“还考不上你供吗?考上了你供吗?”

气得姑父胸脯一起一伏地走了。

文真想冲上去,给爹两脚,可他不敢。文也是个孝子呀。

文默默地走到家后面的窖背上,靠着一棵柏树,无力地软了下去。文的脑幕上闪现出一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脆生生的上课铃声。

这时候,不知哪儿的广播里传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歌声。歌声里,文流下了伤心的泪:我的脚下哪有路?我的脚下明明是崖呀!

不知过了多久,文听到谁在叫他。这声音多么熟悉而亲切呵!文扭头一看是爹。文把头倔强地扭过去。

爹走上来,和蔼地说:“娃,咱回!”

文硬硬地答:“我不!”

爹问:“你要咋?”

文大声说:“你不叫我复读,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摔死算啦!”

文想用这话激怒爹,让爹狠狠地打他一顿,这样,他心里也许好受些。

谁知,听了他的话,爹的眼睛却湿了,他一下子把文拉起来,拉进他的怀里,激动地说:“爹答应你!”

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老大。

爹说:“你找爷爷,找你赵伯,找你姑父,你把爹给感动啦!冲着这股牛劲,还怕考不上大学?爹就是把腰挣弯,也要供娃复读!”

“爹!”文大叫一声,把爹抱住,热泪如泉涌。

文复习了一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这时,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甚至产生奇迹!不是么?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1. 文中揭示产生“奇迹”的前提条件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画线句交代“爹的脾气”,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两次写“文”一夜未眠,其表达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依次写“文”、“爷爷”、“赵伯”、“姑夫”求爹让“文”复读,其构思技巧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大篇幅地写“文”争取复读的过程,而对复读的经过和结果一笔带过,为什么这样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一句话进行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 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

2. 为下文爹不为说情所动作铺垫,同后文爹的态度改变形成对比,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3. 分别写出了“文”因高考落榜的懊丧和复读无望的辛酸之情。

4. 层层蓄势,表现“文”的锲而不舍

5. 详写“文”争取复读的过程,表现“文”的锲而不舍的性格,其复读时的努力、考上大学的结局可想而知。

6. 详写“文”是一个认准目标不言放弃的有志青年。(以上每题各3分,共18分)

(一) 戏如人生

一位台湾老人游东京,携介绍函到新宿公寓来找我。我看见他鹤发童颜,气宇不凡,不免对他肃然起敬。

他说明来意,要我介绍一家东京歌剧院,由他购票入场,惟特准许他在散场后到后台参观一下。

霎时间,他的形象在我的眼里缩小了。原来他是个老不修,初到东京,什么正经的不看,但图亲近日本女戏子。但我受人之托,不得不挂个电话给那家剧院,替他订了当晚票位,并拜托票房经理指定一位服务员,在散场时引带这位老者进入后台参观。

第二天早上,这老人特来致谢辞行。他很得意地说,此次游日,过境签证只限两天,他只能重点考察三个目标,虽很细微,却能由微而窥大;尤其最后一项,得我之助,混入后台,所见所闻,极有心得。

这时,他的形象稍微放大,也扭正了一些。我问道:“是哪三项?”

“我是个缺德鬼,素来察人观耳后;穿堂过户,乐看人家厨房的抹布;考察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这次我来东京,千街万厦,不在眼里。但看,一、菜篮,二、公厕,三、后台。我首先站在东京旧式菜市场门口,看一个个日本主妇提着菜篮出来,篮中食物相当丰富,尤其种类分配均匀,这是日本最足以自傲的一点;其次,我到新宿高架电车道下面,观察日本人随地大小便的集密区,这是日本最丢脸的一面;最后,承你安排到剧院后台参观,使我非常感动,藉此了解日本民族的特质。”

他的形象再放大了,我急切问道:“您看到什么?”

“昨夜演出《茶花女》悲剧散场时,我被带到后台,这时,女主角正由一个老妇扶着走下台来,她仍不停地唏嘘、呜咽着,表情非常悲怆,似乎戏还在上演。那老妇一边替她拭泪,一边安慰道:‘姑娘啊,戏已经落幕了,我们不在巴黎,在东京,你不是苦命的茶花女,而是日本最幸运的姑娘,你慢慢回过头来吧!乖,好姑娘,回过来吧!……慢慢的……’后台这一幕,使人大开眼界,我活在中国社会,惯看‘人生如戏’,昨夜得见‘戏如人生’,非常过瘾,也感慨万千!”

这时,那老人大大膨胀起来,形同巨人。我再三请他留下长叙,却留他不住,他才走到门口,又折回来道:“差一点忘了奉告主人,方才经过你的储蓄室旁边,偷看一下,发现有一条抹布不够干净,再见!”

他的形象终于消失在人还重。

1. 老人为什么自称是个“缺德鬼”?这表现了老人什么性格?

①老人自称“缺德鬼”,是因为               。(不超过15个字)

②这表现了老人 的性格特征            。(不超过8个字)

2.老人说“昨夜得见‘戏如人生’非常过瘾,也感慨万千!”

①他感到“非常过瘾”的是               (不超过18个字)

②他“感慨万千”的是              。(不超过70个字)

3.通观全文,作者写“他的形象在我的眼里缩小了”作用是什么?

答: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二项是(   )

A.“人生如戏”表现了中国人乐观开朗的一面。

B.本文表现了希望民族奋进,渴望民族振兴的拳拳之心。

C.“随地大小便的集密区”表现了日本民族的劣根性的一面。

D.本文精心剪裁,刻意取舍,产生了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艺术效果。

E.本文多用对比手法,如中国与日本的对比,我与老人的对比,我对老人前后感觉的对比等。

1.①不看表面内里,往往使人难堪。②实事求是,认真执著。(简析:文中“素来察人观耳后;穿堂过户,乐看人家厨房的抹布”即是对这一自称的解释,只不过说的具体些。)

2.①了解了日本民族认真执著的民族素质。②看到了两个民族的优劣长短。日本人不管做什么都认真执著,所以进步快,发展快。中国人却“人生如戏”,随便敷衍,所以落后,发展慢。(简析:“昨夜得见‘戏如人生’”指日本女演员的表现,“感慨万千”当指中日比较。)

3.欲扬先抑,形成跌宕,为后面形象逐层放大做铺垫。(简析:后文有“他的形象稍微放大”、“他的形象再放大了”、“形同巨人”等句,由此可知前面是铺垫。)

4.B、D(简析:A不符合老人的意思,,“人生如戏”是对中国人的批评;C过于夸大;E我与老人不能说是对比。)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人,如晋僧法显、唐僧玄奘,都把沙漠说得十分可怕,人们对它也就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晋法显著《佛国记》说,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弄得人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也说,东行入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走踏过的脚印,不久就为流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

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么?解放以来,我们的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好几次横穿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并没有什么鬼神离奇的东西阻挡了他们的行进,这是什么缘故呢?

试想法显出发时,只有七个和尚结队同行,而且没走多久,就有人不胜其苦开了小差,有人病死途中,最后只留下他一人。唐玄奘也是单枪匹马深入大戈壁,所谓孙行者、猪八戒、沙和尚等随从人员,那是小说《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就十分困苦了。

沙漠里真有魔鬼吗?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看起来,确像是有魔鬼在作怪。但是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便可把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这种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见的事。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阿拉伯人是对沙漠广有经验的民族,阿拉伯语称这一现象为"魔鬼的海“。这一魔鬼的幻术到了19世纪的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孟奇随拿破仑的军队到埃及去和英国争夺殖民地,当时法国士兵见到这"魔鬼的海"极为惊奇,就去问盂奇。盂奇深深思考以后,指出这是因为沙漠中地面被大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的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像有乔木倒栽在上面似的;蔚蓝天空的倒影,在地上望过去便成__万顷的湖面了。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海市蜃楼。

在沙漠里不但光线合作怪,声音也会作怪。唐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还有相信的。群众把会发生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名叫鸣沙山,即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这里设有治沙站,站的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座北,北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出囊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轰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表面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大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采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说明的。

1.本文与《向沙漠进军》作者同属一人,他是 。

2.在古代人们的口中,沙漠是十分可怕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3.《西游记》中也提到唐玄奘师徒四人取经路过沙漠的故事,你能说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称吗?

4.在阿拉伯人口中的“魔鬼的海”指的是 ,课文用了下定义的方法解释了这一现象,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加以概括

5.沙漠里“声音也会作怪”为什么直到如今,住在沙漠里的人们,还认为那是魔鬼在迷人?假如你是一个科学工作者你应该怎样向当地的群众去解释这件事?

6.解释下列词语。

①光怪陆离:

②可望而不可即:

1.竺可桢   

2.因为沙漠很荒凉,举目远看尽是沙,弄得人认不出路来。而且沙漠里还有许多奇怪的现象,人们又无法解释。    

3.过火焰山  

4.海市蜃楼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又叫蜃景。

5.群众因不懂声音的来源,所以误以为是魔鬼在一作怪。你只要告诉他们这是由于沙漠的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并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走动,就会发出声音,也叫呜沙,群众就会见怪不怪了。  

6.①形象奇特,色彩繁杂。   

           ②只能够望见而不能接近。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