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②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③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1.节选部分第②③段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节选部分第②③段写母亲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节选部分第①段在语言和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这样写?请读节选部分第①段后回答。
(1)“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作者为什么用一个转折连词“但”来强调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品味加点词“只” “等” “才” “等”“先……然后” “无论……总”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作者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母亲重重的责罚;②作者患眼疾,母亲想尽办法为其医治;(3)母亲与五叔的冲突。
2.第②段体现了母亲“教之严”“爱之慈”的品性;第③段则体现了母亲做人的刚强。
3.语言上:质朴无华、感情真挚、毫无雕琢的痕迹。写法上:记叙与抒情相结合,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辅之以画龙点睛的直抒胸臆。
4.(1)转折连词“但”强调了后文叙述的母亲总是无一例外地对“我”严厉管教;这管教既有她向己的方法,又维护了“我”的自尊。
(2)加点词连缀起来的语句,强调说明了母亲处罚孩子的惟一目的,就是对孩子有所惩戒,叫孩子有所反省,而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你是我一生的陪伴 刘墉

小时候,父亲常带她去爬山,站在山头远眺台北的家。

有一年深秋,看着满山飞舞的白芒花,父亲指着山说:“爸爸就在这儿买块寿地吧!”“什么叫寿地?”“寿地就是死了之后,做坟墓的地方。”父亲拍拍她的头。她不高兴,一甩头,走到山边。父亲过去,蹲下身,搂着她,笑笑:“好看着你呀!”

十多年后,她出国念书回来,又跟着父亲爬上山头。

原本空旷的山,已经盖满了坟,父亲带她从坟间一条小路走上去,停在一个红色花岗石

的坟前。碑上空空的,一个字也没有。四周的小柏树,像是新种的。

“瞧!坟做好了。”父亲笑着,“爸爸自己设计的,免得突然死了,你不但伤心,还得忙着买地、做坟,被人敲竹杠。”

她又一甩头,走开了。山上的风大,吹得眼睛酸。父亲掏手帕给她:“你看看嘛!这门开在右边,主子孙的财运,爸爸将来保佑你发财。”

她又出了国,陪着丈夫修博士。父亲在她预产期的前一个月赶到,送她进医院,坐在产

房门口守着。

进家门,闻到一股香味,不会做饭的父亲,居然下厨炖了鸡汤。

父亲的手艺愈来愈好了,常抱着食谱看。有时候下班回家,打开中文报,看见几个大洞,

八成都是食谱文章被剪掉。

有一天,她丈夫生了气,狠狠把报摔在地上。厨房里刀铲的声音,一下子变轻了。父亲晚餐没吃几口,倒是看小孙子吃得多,又笑了起来。小孙子上幼儿园之后,父亲就寂寞了。下班进门,常见一屋子的黑,只有那一台小小的电视机亮着,前面一个黑糊糊的影子在打瞌睡。

心脏不好,父亲的行动愈来愈慢了:慢慢地走,慢慢地说,慢慢地吃。只是每次她送孩子出去学琴,父亲都要跟着,坐在钢琴旁的椅子上笑着,盯着孙子弹琴,再垂下头,发出鼾声。

有一天,经过附近的教堂。A.父亲的眼睛突然一亮:“哎!那不是坟地吗?埋这儿多好!”“您忘啦?台北的寿墓都造好了。”“台北?太远了!”

拗不过老人,她去教堂打听,说必须是“教友”,才能买地。

星期天早上,父亲不见了,近中午才回来。

“我比手画脚,听不懂英文,可是拜上帝,他们也不能拦着吧!”父亲得意地说。她只好陪着去。看没牙的父亲,装作唱圣歌的样子,又好笑,又好气。

一年之后,她办了登记,父亲拿着那张纸,一拐一拐地到坟堆里数:“有了,就睡这儿!”又用手杖敲敲旁边的墓碑:“Hello!以后多照顾了!”

丈夫拿到学位,进了美商公司,调到北京,她不得不跟去。

“到北京,好!先买块寿地,死了,说中文总比跟洋人比手画脚好。”父亲居然比她还兴奋。

“什么叫寿地?”小孙子问。“就是人死了埋的地方。”女婿说,“爸爸已经有两块寿地了,还不知足,要第三块。”当场,两口子就吵了一架。

“爸爸为自己买,你说什么话?他还不是为了陪我们?”“陪你,不是陪我!”丈夫背过身,

“将来死了,切成三块,台北、旧金山、北京,各埋一块!”

父亲没说话,耳朵本来不好,装作没听见,走开了。

搬家公司来装货柜的那天夜里,父亲病发,进了急诊室,一手拉着她,一手拉着孙子。

从母亲离家,就不曾哭过的父亲,居然落下了老泪:“我舍不得!舍不得!”B父亲的眼睛突然一亮,“死了之后,烧成灰,哪里也别埋,撒到海里!听话!”说完,父亲就去了。抱着骨灰,她哭了一天一夜,也想了许多。想到台北郊外的山头,也想到教堂后面的坟地。如果照父亲说的,撒到海里,她还能到哪里去找父亲?

“老头子糊涂了,临死说的话不算数。就近,埋在教堂后面算了。”丈夫说,“人死了,知道什么?”她又哭了,觉得好孤独。

她还是租了条船,出海,把骨灰一把一把抓起,放在水中,看它们一点一点从指间流失,

如同她流失的岁月与青春。

在北京待了两年,她到香港;隔三年,又转去新加坡。在新加坡,她离了婚,带着孩子回到台北。

无论在北京、香港、新加坡或台北,每次她心情不好,都开车到海边,一个人走到海滩,赤着脚,让浪花一波波淹过她的足踝。

【甲或乙】 (有删改)

1文章题目“你是我一生的陪伴”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父亲买了多块墓地、临终又叮嘱女儿“哪里也别埋,撒到海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A.、B.两处都出现了“父亲的眼睛突然一亮”这句话,请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所

表现出的父亲的不同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有甲乙两种写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甲】“爸爸,谢谢你!我可以感觉到你的抚摸,你的拥抱,谢谢你!我会坚强地活下去。”

她对着大海轻轻地说。她四海漂泊几十年,总有父亲的陪伴;不论生与死,父亲总是在她身

边。

【乙】走过那么多路,脚上留下许多伤疤,再也找不到少女时的娇嫩。但是四海漂泊几十年,不论年轻或年老,也无论生与死,她觉得慈爱的父亲,总在自己的身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父亲用一生陪伴女儿四处奔波;父亲生命终结,女儿仍能够感受到父亲给予的精神上的慰藉 。

2.有女儿的地方就有家,变换墓地只是想离女儿近一些;但父亲知道女儿四处奔波,任何一块墓地都是固定的,无法一直陪伴女儿;只有四处流动的海水,无论女儿到了哪里,都能够陪着女儿。

3.对比手法。丈夫的粗暴与父亲的小心翼翼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父亲不愿意给女儿带来麻烦的心理,体现着父亲对孩子的爱。(或:父亲的情绪由低落得吃不下饭,到但看到小孙子吃饭多就高兴起来,前后形成对比,体现着父亲对孩子的爱。)

4 A处:强调父亲发现教堂有墓地时的兴奋,表现出父亲时时想离女儿近一些的迫切心理。

    B处:父亲临终前与女儿诀别时极度不舍,当他用生命的最后一丝气力想出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永远陪伴女儿时,眼睛发亮,获得了永远的满足。

5.我更喜欢甲作为结尾。因为:甲直接点出父亲要把骨灰撒在大海里的良苦用心; 照应了题目“你是我一生的陪伴”;突出了父爱的深挚。

我更喜欢乙作为结尾。因为:乙写出了女儿在生活磨砺中总能处处感受到父亲的陪伴; 照应了题目“你是我一生的陪伴”;突出表现了女儿对父亲无尽的怀念之情。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学年实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中的“这样”是指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

[答](1) (2)

(3) (4)

4、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见诸行动的,而且极为认真负责的,这从他看鲁迅抄的讲义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全面”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细致”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始终如一”的词语是

5、“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 ;“我”又因何“感到一种不安”

6、“实物是那样,我们没法改换它”这句话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 和对科学的 态度。

7、由上文段可以反映“我”对藤野先生相处的前两件事的态度是

(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8、“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后两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① 和②

的高贵精神。

1、“我“与藤野先生的相处

2、“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也都一一订正

3、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图;了解裹脚

4、“第二三天”;“从头到尾”;“一一订正”;一直

5、藤野先生竟然为一个外国留学生细心地添改讲义;“我”的讲义错误多,让先生费神

6、科学严谨

7、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与感激;还不服气

8、热情诚恳;求实

(五)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1.文章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其中两件事。

第一件事:“我”被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_

第四件事:“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

2. 文章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

②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4.“香樟树下”也可作为本文章的标题,你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

1第二件事: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第三件事:“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

2①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下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

    ②女店主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她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物;她一直梦想着去黄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她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③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她一人经营着商铺,在闲暇时光,不停地编织各种精巧的小饰物;她经营的商铺总是一尘不染。

    ④女店主是一个懂得感恩,善良的人。当别人欣赏她或者帮助她时,她总是心怀感激,说自己“真走运”。

3①通过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当“我”听说女店主居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时感到非常意外、吃惊。  ②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烘托(表达)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  示例二:运用象征手法。用历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意对即可)

4答案示例一:我喜欢“香樟树下”。因为“香樟树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香樟树又象征着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女店主,标题“香樟树下”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示例二:我喜欢“一个走运的人”:因为小说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作者用它贯穿全文: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揭示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

三代同堂

①在中国人眼里,获得四代、五代同堂的经历,才算是达到了人生最幸福的境界。从人类进化的历史上看,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幸福观,更是整个人类的幸福观。

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别说是四代、五代同堂,就是三代同堂,也曾经是人类一个很遥远的梦。
  ③前不久,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的牙齿化石进行了研究,发现在13万年前,没有一个人的寿命超过30岁,而这正是他们变成祖父母的年龄。在这个年龄之前,他们的孙辈们还没有出生,所以他们不可能实现三代同堂的美梦。但当人类学家着眼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欧洲人时,竟然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比例是2:1,这意味着此时有很多人已经可以见到他们的孙辈出生。换句话说,直到大约3万年前,多数人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
  ④人类学家指出,人类能圆三代同堂的美梦,是一个很伟大的进步,它对促进人类飞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⑤早些时候,以色列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技术,从非洲克瓦人、桑人等土着人身上采集了600多个完整的线粒体DNA基因组样本。通过样本对比,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约7万年前,人类一度濒临灭绝,只剩下2000来人。但为什么没有灭饱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那时剩余的人类生存能力很强,因而平均寿命也比较长,超过30岁的人已经出现了,这说明三代同堂的现象已经出现了。这让祖父母们可以把传统狩猎技术等知识传授给后代。无疑,这些知识武装和保护了后代。正是凭借这些,人类才最终走出濒临灭绝的险境,又重新发展壮大起来。因此,我们可以说三代同堂的最大作用是增强了人类自身抵抗灭绝风险的能力。
  ⑥最新的研究表明,在现代人身上,也能看到三代同堂对人类发展的切实帮助。美国生物学家发现.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积极乐观,也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他们得病的几率比那些不能与孙辈一起生活的人要低20%.而他们的孙辈则更活泼,更健康.反应也更快。这说明,三代同堂对促进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早期人类社会中,意义更重大,好处也更多。
  ⑦但由此也引发了一个新鲜有趣的问题:如果未来人类能够实现六代、七代同堂的美梦,那么它还会促进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吗?现在看来,我们还不能在人类寿命延长与人类社会迅猛发展之间简单划等号,因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阻碍。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必须承认,人类历史上的三代同堂确实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
  (选自《大科技》,有删改)
  1.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③段中加点词“多数”为什么不能删去?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说明④⑤⑥三个自然段的顺序不可以调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选文第⑥段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牙齿化石的研究表明,13万年前没有一个人寿命超过30岁。
B.以色列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技术,从非洲土著人身上采集基因样本进行研究。
C.研究表明,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积极乐观,他们的孙辈更活泼健康。
D.人类寿命不断延长,对人类未来社会的迅速发展将完全发挥积极的作用。

1三代同堂对社会(或人粪)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多数”(表示限制),说明当时大部分人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如果去掉,表示人类祖先都是这样。所以不能删掉。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1) ④段和⑤段的说明内容是按照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的顺序说明的(或按照“研究”的时间顺序说明的)(2) ④段与⑤⑥段在结构上是总分关系(或是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所以不能调换。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5.D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上三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学习方面,母亲是如何要求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做人方面,母亲又是怎样训导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情感。

①“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②“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用你的眼光评价一下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

1.主要写母亲对我的管教,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的训导。

2.母亲对我学习的督促是非常严格的,每天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3.在做人方面,母亲对我的管教则近乎严厉了,“每天天刚亮,把我叫醒”,反思头天的错误,认错。“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但行罚时,不许“哭出声音来”。因我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重重的责罚。

4.此题可概括叙述,也可答具体事例。如:母亲听了“我”一句轻薄的话后,重重地责罚我;“用舌头舔我的病眼”,充分表现了“我的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

5.这些语句质朴、真切,饱醮感情,表现出母亲对“我”的挚爱,字里行间渗透着“我”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

6.评价可见仁见智,积极面消极面均可。可正面肯定母亲的教之严,简述理由;也可以辩证地看待母亲教子过于严厉,尤其是体罚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只鸟瞄准一座村庄

①人类的亲密伙伴——鸟,歌喉婉转,体态玲珑,雄姿威猛,千姿万态,难以胜数,诗词里,画境中更是少不了它们作点缀。

②爱鸟之情,源远流长,有些来历。

③小时候住过一个村庄,四季有鸟的倩影。热闹时,鸟鸣声整天都铺满了大地和天空。

④开春了,祖父甩下棉袄,开始耕种,犁铧尖头明亮,在沉寂的大地表层行走,泥浪翻滚,如军舰般在海上航行。黑色沃土翻开埋藏一冬的草根,各色小虫苏醒过来,浮出地面,浓郁的油菜花香和清新的麦苗香接纳它们,不幸的虫儿是黑喜鹊、灰喜鹊、翠鸟、云雀、杜鹃、夜莺和知更鸟,还有其他一些不知名的小鸟的美餐,刚翻过的地,一群小鸟像机灵、欢乐的小姑娘,脖子一伸一啄,一观望,一低头,神态天真可爱至极。

⑤一片苜蓿地,红、紫的花茂盛地正在开放着,色彩艳丽,自顾自浓浓地开。偶有“扑棱棱”的一声,鸟影乱飞。轭下壮牛呼出粗气,惊动了一群正在觅食的巧嘴八哥,八哥冲天飞翔,找新的就餐地。其中两只八哥胆大,径直在牛背上歇脚,怡然自得。

⑥暑假,村里是孩子们的天堂,也是鸟的欢乐国。早晨起来,睡眼惺忪,屋后一片大竹林,雾岚还未散尽,空气清新,鸟在枝头争鸣,起初声音不大,如单人演奏,双人合奏。渐渐地,这些鸟儿全部都展开歌喉,开始交响乐,一呼一应,一应一答,一答一和,鸟音清新,动心悦耳。脚底像安了弹簧似的,鸟儿们从一个枝头蹦到另一个枝头,像钢琴大师手中飞逸而出的一串音符。篷篷翠竹,只只鸟影,微风过处,竹叶沙沙,鸟语啁啾,声声入耳。场景蕴涵静默的自然力量。恨自己不通鸟语,不能分享它们的快乐,短短十分钟,演奏结束,只有一名观众的演奏会,鸟谢完幕,一哄而散,飞向竹林外的远空。

⑦秋天,收获的季节,鸟在田间稻茬儿穿来穿去,与人争夺粮食。辛苦的农人被丰收的喜悦陶醉,毫不计较;鸟儿抢着剩在地里的谷穗、高粱粒,放开肚子吃饱。农人憋足劲儿,小腿肚子肌肉绷紧,挑起一捆捆谷穗回家;吃饱的鸟像凡·高“麦田里的乌鸦”,蹦蹦跳跳跟在人脚后。走近村子,一群群麻雀像过节,一忽儿停在屋前大柳树上,一忽儿歇在门口禾场上。

⑧冬季,一场雪掩盖了一望无垠的荒野,农人脸露喜色,“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可怜的过冬鸟儿开始在饥寒中找食,在门外显眼的地方撒上几粒谷,一会就招来几只鸟前来啄食。谷子吃干净了,鸟就飞走了。雪地里只剩串串“个”字,睁大眼睛看着人。

⑨故乡的村庄,鸟与人和谐相处,年年如是,季季如此,鸟早已融进我的生命,我离不了它们,忘不了它们。

⑩搬家后,住进城里,难见可爱的鸟儿们的踪影,每天有成群的家养鸽子在灰色楼顶单调地盘旋。一日得宽裕,坐车去动物园,掏钱买票看那些鸟,小吃一惊,鸟儿衣冠楚楚,呆立笼中,偶有几声清脆的鸟叫,已失去村子里那些鸟的灵性,人类和鸟的亲密感已荡然无存,人作为征服者在欣赏它们,笼中锦衣玉食,但终非自由之身,看到那些鸟儿们现在的模样,我心中隐隐作痛,决定抽空回家去看看。

⑪近乡情怯,故乡的村落依然是旧日的模样。去寻找鸟的踪迹,看到二三只熟悉的白鹭,刚想招呼它们一声,它们已拔腿逃走,歇在高高的水杉树尖上睃着人,人远远注视那些可爱的生灵,它们只冷冷地回视,一层可怕的陌生感隔断了鸟与人之间融洽的情感。村子周围原来有大片湿地,鸟儿们自由飞翔、繁衍、生息,是一个旺盛的鸟族,这十多年滥捕乱猎,围湖造田,砍伐树木,改变了鸟类的栖息和生存环境,鸟数量开始锐减,人们喷洒农药也害死了不少的鸟。

⑫鸟已早早地飞过村庄,隐匿空中,在自来水龙头上歇脚,在电线杆子上休息,在__铁塔上垒窝。

⑬亲昵的炊烟,阿公阿婆熟悉的呼唤声犹在耳边回响,树梢头,屋顶上,旷野里,那些可爱的鸟逐渐停止鸣叫,舞动,只剩满天的纸鸢在风中颤舞。

⑭村庄终于安静如太古,静得人心里泛起阵阵的虚空。

(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对“故乡的鸟”的两种情感以及产生这两种情感的原因。请根据文意,填写下面表格。

情 感

产生这一情感的原因

①喜爱、赞美

②小时候的村庄四季有鸟的倩影,鸟与人和谐相处。

2.作者小时候居住的村庄春夏秋冬四季都有鸟,请仿照示例,给这几幅鸟的生活场景图命名。

(1)开春:众鸟捉虫图; (2)夏天:

(3)秋天: ; (4)冬天:鸟在雪地找食啄食图。

3.简要分析第⑩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4.本文语言优美,特色鲜明,请你分别欣赏文中两处画线语句。

(1)刚翻过的地,一群小鸟像机灵、欢乐的小姑娘,脖子一伸一啄,一观望,一低头,神态天真可爱至极。

(2)篷篷翠竹,只只鸟影,微风过处,竹叶沙沙,鸟语啁啾,声声入耳。

5.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本文借村庄的鸟的遭遇意在表达怎样的主旨?

1.③担忧(隐痛) ④鸟与人的融洽情感已被隔断,鸟遭到人类直接或间接的捕杀

2.示例:群鸟争鸣演奏图;秋天鸟在田间稻茬儿吃食图

3.与上文内容形成对比,通过将城里的鸟和小时候村庄里的鸟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作者希望人与鸟和谐相处,渴望鸟儿自由飞翔的情感;为下文写现在故乡的鸟儿的情况作铺垫。

4.(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鸟比作小姑娘,赋予小鸟以人的动作和情态,亲切并且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小鸟觅食的敏捷可爱,表达出作者对小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  运用一连串整齐的短句,增强语言气势,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群鸟争鸣这一场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控诉滥捕滥猎、围湖造田、砍伐树木(捕杀动物、破坏生态的罪行),倡导人们爱护动物,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生活在 QQ时代

1998年,中国网民有了一个新的沟通方式——OICQ。如今,这个改名为QQ的小“企鹅”已经跃上了无数用户的电脑桌面。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是腾讯QQ的用户。这只可爱的小企鹅,带领人们进入了另一个沟通世界,牵动着人们的喜怒哀乐。

QQ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不断修改更新,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今,在网民的个人生活中,利用QQ聊天、交友、游戏、购物、学习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面。

QQ最基本的应用就是聊天、交友。通过QQ,人们不仅可以和现实中的好友保持联系,还可以和陌生人轻松交往,认识更多的朋友。网络上不见面的交流方式,能让人忽视很多现实的距离,做到心与心的交流。

除了交友之外,QQ对社会还体现出了巨大的人文关怀作用:人们可以通过QQ向社会求助或者发起慈善募捐活动、传递爱心;老师可以通过QQ和自己的学生聊天,从而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企业可以利用QQ进行日常的沟通,提升工作效率;政府机关也开始利用QQ进行工作,加强和群众的联系。

同时,QQ逐渐增加的功能也为大家的网络生活增添了乐趣,其中,QQ游戏的火爆程度可以说已经不亚于现在的任何一款网络游戏。群组聊天更是深远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具有共同志向或者爱好的朋友,可以在网络上有个属于自己的交流空间,十分方便。

现在,QQ软件还在不断地完善着,并开始倡导“在线理念”。所谓在线生活,就是指在网络上完成学习、生活、工作、共同交流、咨询获取、休闲娱乐、电子商务等各项功能。为了更好地帮助用户实现“一站式在线生活”,腾讯构建了QQ、腾讯网、QQ游戏以及拍拍网这4个网络平台,形成了中国规模最大的网络社区。业务几乎覆盖了互联网的所有应用,包括即时通讯、门户、搜索、电子商务、游戏、视频、邮箱等。

在满足用户信息传递与知识获取的需求方面,腾讯拥有访问量巨大的门户网站——腾讯网、最多人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QQ;满足用户群体交流和资讯共享方面,腾讯推出的QQ空间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个人空间,并与论坛、聊天室、QQ群相互配合;在满足用户个性展示和娱乐需求方面,腾讯拥有QQ秀、QQ宠物、QQ游戏等产品;在满足用户的交易方面,拍拍网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在为“在线生活社区”修桥铺路的同时,腾讯还推出了WebQQ,借助平台的优势增强用户对在线社区的黏性。当其他用户还在各种软件间反复切换的时候,QQ的用户已经能够通过一个页面完成即时通讯、搜索、收发邮件、听歌等多种操作。这种创新的单页面多功能的设计,在真正意义上发挥了平台效应,用户通过WebQQ这道“门”,就可以直接进入“在线生活社区”,使用“社区”内的各种“设施”实现与世界的沟通。相信不久的将来,WebQQ会实现像芝麻开门一样的效应,用户通过WebQQ这个入口就能发掘一座互联网的“宝藏”。

目前,QQ注册用户总数达到了4.3亿,形成了庞大的用户群,赢得了大多数互联网用户的认可。如今的QQ,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沟通方式和文化现象,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改编自《学语文之友》2010年3月〈下〉刊)

1、在QQ时代,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答: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满足网民的需求,QQ逐渐增加了哪些功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用四个字概括QQ体现出的巨大人文关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业务几乎覆盖了互联网的所有应用”中“几乎”为什么不能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品析“WebQQ会实现像芝麻开门一样的效应,用户通过WebQQ这个入口就能发掘一座互联网的‘宝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本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请结合个人生活实际,谈谈你对QQ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利用QQ聊天、交友、游戏、购物、学习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面。(

2.腾讯逐渐增加了QQ游戏、群组聊天、QQ空间、QQ秀、QQ宠物、拍拍网、WebQQ。

3.传递爱心(求助募捐)、消除隔阂、提升效率、加强联系。

4.“几乎”指差不多,说明QQ业务差不多覆盖了互联网的所有应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

5.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用户通过WebQQ能实现与世界的联通。

6 略。

①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C.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选段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先写了高邮咸鸭蛋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了高邮咸鸭蛋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什么感情?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赏析“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名声大;质细而油多

2.赞美,自豪。举例说明:

示例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 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示例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表达了作者的赞美、自豪之情。

示例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觉得很亲切”,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示例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的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意思对即可)

3.“吱”,形象地描摹出筷子扎进咸鸭蛋红油从中冒出来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三尺。

花担

张晓风

①诗诗,春天的早晨,我看见一个女人沿着通往城市的路走来。

②她以一根扁担,担着两筐子花。诗诗你能不惊呼吗?满满两大筐水晶一般硬挺而透明的春花。

③一筐在前,一筐在后,她便夹在两筐璀璨之间。半截青竹剖成的扁担微作弓形,似乎随时都准备要射发那两筐箭镞般的待放的春天

④淡淡的清芬随着她的脚步,一路散播过来。当农人在水田里插那些半吐的青色秧针,她便在黑柏油的路上插下恍惚的香气。诗诗,让我们爱那些香气,从春泥中酿成的香气。

⑤当她行近,诗诗,当她的脸骤然像一张距离太近的画贴近我时,我突然怔住了。汗水自她的额际流下,将她的土布衫子弄湿了。我忍不住自责,我只见到那些缤纷的彩色,但对她而言,那是何等的负荷,她吃力的走着,并不强壮的肩膀被压得微微倾斜。

⑥诗诗,生命是一种怎样的负担?

⑦当她走远,我仍立在路旁,晨露未晞,青色的潮意四面环绕着我们。诗诗,我迷惘地望着她和它,那逐渐没入市尘的模糊的花担。

⑧她是快乐的呢?还是痛苦的呢?

⑨诗诗,担着那样的担子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的呢?走这样的一段路又是怎样的一段路呢?想着想着,我的心再度自责,我没有资格怜悯她,我只该有敬意——对负重者的敬意。

⑩那天早晨,当我们从路旁走开,我忽然感到那担子的重量也压在我的两肩上。所有美丽的东西似乎总是沉重的——但我们的痛苦便是我们的意义,我们的负荷便是我们的价值。诗诗,世上怎能有无重量的鲜花?人间怎能有廉价的美丽?

11诗诗,且将你的小足举起,让我们沿着那女人走过的路回去。诗诗,当你的脚趾初履大地的那一天,荆棘和碎石便在前路上埋伏着了。诗诗,生命的红酒永远榨自破碎的葡萄 。今年春天,诗诗,今年春天让我们试着去了解,去参透。诗诗,让我们不再祈祷自己的双肩轻松,让我们只祈祷我们挑着的是满筐满篓的美丽。

12诗诗,愿今晨的意象常在我们心中,如同光热常在春阳中。

【注】①诗诗,是台湾作家张晓风的儿子。本文选自张晓风的散文《初绽的诗篇》。②箭镞:箭头上的金属尖物。

1.本文写了作者在春天的早晨与一位担花者的偶遇。请参照所给语句,梳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感情脉络。

花担行近,不禁自责 花担沉重,参透明悟

2.请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半截青竹剖成的扁担微作弓形,似乎随时都准备要射发那两筐箭镞般的待放的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当农人在水田里插那些半吐的青色秧针,她便在黑柏油的路上插下恍惚的香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仿照文中画曲线的语句,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合理地表达作者的感悟。 诗诗,生命的红酒永远榨自破碎的葡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末,作者为什么说“让我们不再祈祷自己的双肩轻松,让我们只祈祷我们挑着的是满筐满篓的美丽”,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例:①远望花担,惊喜满怀(偶遇花担,惊喜欢呼;花担初现,惊喜满怀)②花担隐没,尊敬尊重(花担走远,尊敬尊重)

2.示例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将扁担喻为弓,将花担里的花比作箭镞,以“待放的春天”赞美它,形象地写出了花的蓬勃美丽和含苞待放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花担里璀璨花朵的喜爱。

示例2:这句话运用“微作弓形”和“射发”等词,描摹出担花人肩担花筐,扁担微弯,花担略沉的姿态,又将花担里的花说成“待放的春天”,表达了作者看到璀璨春花,感受到美丽春光和勃勃生机的喜悦及欢欣。

3.示例:插下,在这里有栽种之意。承接上半句 “农人在水田里插那些半吐的青色秧针” 中的“插”,继续用“插下”使得香气有形,具体可感,形象地写出花香随着担花人的脚步,“一路散播过来”的情状,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欢愉。

4.示例:生命的甜汁永远来自压干的蔗茎。生命的彩虹永远来自风吹雨打后的晴空。生命的花朵永远来自__的土壤。生命的蝶舞永远来自挣脱束缚的茧壳。

5.示例:这世上的美丽都需要付出代价。作者用这样的句子启迪孩子,与其祈祷生活轻松,不如祈祷劳累后能收获生活的甜蜜。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