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子那头

李少龙

(1)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一幢楼房的六楼的窗户外,有一根绳子,下头吊着一个人——他是我父亲,一个空调修理工。

(2)暑假的一天,闷热的天气实在使人感觉无聊,我便要求与父亲、母亲—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出发前,父亲专门去买了一瓶廉价的防晒油,在我身上抹了个遍,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3)到了雇主家里,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麻袋中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转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了,孩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了。”

(4)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释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离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5)站在窗户边,一股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碰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特别烫了。

(6)绳子那头传来一声:“手套!”

(7)母亲慢慢递下一副粗糙的手套。

(8)“这么热的天还要带手套?”“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9)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一坠,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住绳子。

(10)绳子那头传来一阵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11)“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

(12)“没事,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带着笑意说。我却要哭了

(13)绳子那头喊了声:“拉我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

(14)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他。他的皮肤黢黑,长年累月,恶毒的太阳光已经侵蚀了他健康的皮肤,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他已然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岁月啊,你过早地催老了我的父亲!

(15)一会儿,雇主拿来一只冰糕送给正在干活儿的父亲,父亲接过冰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我。

(16)“天儿热,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冰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冰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冰糕

(17)父亲又要下去了,我慢慢地释放着绳子,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18)我紧紧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那个伟大的人。

(选自《意林》合订本第44卷,有改动)

15.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6.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

17.请结合上下文,写出第(12)段中划线句子分别表现了父亲和“我”怎样的心理。

18.请分析文章第(14)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19.请写出第(16)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7ab2d372e5f36a6a.jpg]

唱歌的人

沈家禄

在报社旁边的小店吃面,门外的风吹得紧,街上几乎是漆黑一片,我要了一碗辣酱面。吃到一半,门被大大地推开了,西北风乘机往我衣领里钻。三个小伙子,一个背着吉他,一个拿着萨克斯,一个双手甩着沙球就唱起了歌。他们是对着一张坐满了客人的桌子唱的,那桌子人在吆五喝六地喝着酒,菜盘子一个叠一个,一个火锅冒着热气。但是这拨客人挥挥手,像赶苍蝇似的叫他们走。他们又来到一张小方桌前,四个小青年在喝酒,喝啤酒。“快走吧。”他们的声音显出更加不耐烦。唱歌的三个人来到角落里,两个中年客人在吃馄饨,他们说:“你们唱也是白唱,我们没有钱给你们。”这三个小伙子只得怏怏地走了。

我叫住了他们。“你们吃晚饭了没有?”他们愣了一下,就来到我面前准备开口。我没让他们唱,而是给他们每人要了一碗排骨面。店主有点纳闷,但还是吩咐手下人去做了。他们三个穿着相似的衣服,浅米色的粗呢西装,起皱的地方看样子是熨不平了,外套里面穿得不多,但他们情绪还不错,说话干脆利索,时不时地看看同伴,笑一下。他们皮肤黝黑,很瘦,从辽宁来到上海,看看,顺便赚点钱。我问他们会唱什么歌,他们说老歌新歌都会,太多了。

面上来了,但他们不动筷。说:“还是你吃吧,叫我们怎么咽得下。”我说我有胆囊炎,不能吃大肉。于是他们说了声“不客气了”就吃起来了。我不再问他们更多的问题,怕产生误会,好像我请他们吃面就有了询问他们的权利。他们好像没怎么嚼就吃完了,犹豫了一下把汤也喝下去了,站起来问我想听哪支歌。我一手按住吉他的弦,说我还要上班。

结了账,店主嘀咕一声:“你做了好人,他们明天就还会再来。”我说让他们来吧,给他们吃面,账算在我头上。旁桌客人中传来笑声:“天下饿肚子的人多了,给一碗排骨面就能做慈善家了?”我没理他们。三个辽宁小伙子听不懂上海话,但觉出味道不对,就问我要不要揍那些人一顿。我把他们推出门外。

没想到我走在前面,他们就紧跟着我唱起来。我挥手阻止他们,吉他手说:“我们喜欢唱,有时候憋在心里发堵,还是唱出来痛快。”他们一个弹吉他,一个吹萨克斯,一个手甩沙球,就在夜色沉沉的街上边走边唱起来。我在脚下加了点力,一转身进了报社大门。回身一看,三个小伙子就站在不远的路灯下,声音更加响亮,很高兴的样子,风吹起了他们的衣角。我心里感激着他们,后来这种情绪慢慢地变成了羞愧。我真是羞愧极了。

12.根据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怏怏: (2)味道:

13.文章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4.下面三句话分别表现了人们怎样的心理?

(1)你们唱也是白唱,我们没有钱给你们。

(2)你做了好人,他们明天就还会再来。

(3)天下饿肚子的人多了,给一碗排骨面就能做慈善家了?

15.联系具体语句,概括“唱歌的人”的性格特点。

16.文章结尾作者两次提到“羞愧”,“我”为什么“羞愧”?

[0adfc7801559f4fd.jpg]

[2a6cc3a2cfc652e3.gif]

时间让你与众不同

吴晓波

1902年,27岁的诗人里尔克应聘去给62岁的画家、雕塑大师罗丹当助理,在初出茅庐的诗人的猜想中,名满天下的罗丹一定过着十分浪漫、疯狂、与众不同的生活。

然而,他看到的真实景象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罗丹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画室的老人。

里尔克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罗丹沉默片刻,然后及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一夜成名,张爱玲说过的,“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句话真的耽误了很多少年人。其实,你如果把人生当成一次马拉松长跑的话,在前一千米是否跑在第一名真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吗?

  我身边有着很多与众不同的杰出人物——至少在世俗的意义上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于自己的工作中。

  在我熟悉的中国经济学家中,张五常大概是天赋最高的一位,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差点儿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他又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早年为了写《佃农理论》,他把十几箱原始档案一一分拣完,这份工作大概是很多博士所不屑于去做的。到今天,他已经是一位年近80的老人了,可是每周还要写两篇1500字以上的专栏文章。

在我了解的当代西方学者中,英国的尼尔·弗格森是公认的“神童”,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历史学、经济学与政治学三界之间,不到30岁就被牛津大学聘为研究员,40岁时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一百人”。

可是他的勤奋又是非常人能比的,为了写作《罗斯柴尔德家族》一书,他和助理们翻阅了罗氏家族百年以来的上万封加薪及城吨的原始资料。

  在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不足与外人道的辛苦。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

  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在制造的过程中是枯燥的、重复的和需要耐心的。

  在流传至今的明清瓷器中,有犀皮斑纹的是最昂贵的,几乎一器难求。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甚至不知道它是由哪些天才制作出来的。后来,王世襄终于在他的书中把秘密泄露了出来,它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工匠制作犀皮,先用调色漆灰堆出一颗颗或者一条条高起的地子,那是“底”;在底上再刷不同颜色的漆,刷到一定的厚度,那是“中”和“面”了;干透了再磨平抛光,光滑的表面于是浮现细密和多层次的色漆斑纹。

  当我读到这个秘密的时候,突然莞尔一笑

  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

7.为什么说张爱玲的话“耽误了很多少年人”?

8.“当我读到这个秘密的时候”,为什么“突然莞尔一笑”?

9.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10.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件事情。题目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

11.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丹认为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必须勤勉地工作,其次还要有耐心。

B.作者举尼尔·弗格森的事例,主要是强调他在许多领域都有建树。

C.成功者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只在乎意义,并不在乎结果。

D.任何传世之作,都是以全身心的投入和无比寂寞的勤奋为代价的。

[aa92ffba20c72f90.jpg]

阅读下面的新闻,按要求答题。

尚一网讯 6月3日,半程马拉松赛和环湖自行车赛将在湖南省常德市柳叶湖激情开赛,数百名长跑和骑行爱好者将在风景如画的柳叶湖环湖赛道上充分展示自己,为常德市民和景区游客带来一场体育盛宴。

常德柳叶湖半程马拉松赛将于6月3日8时18分举行,比赛设市州组半程马拉松个人赛与团体积分赛,其中个人赛将分设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等6个组别,全程约21公里,当天15时,环湖自行车赛也将在柳叶湖畔开赛。届时,参赛运动员将由起点罗湾大桥以西岩子堰出发,向东行至泉水桥下东南300米处折返,赛道全长20公里。比赛期间,交警部门将在相关路段实行交通管制,驾车前往观看比赛的市民,需关注相关的交通管制公告,做好防暑降温准备,文明观赛。

这两场安排在6月6日(2015)常德旅游节前的赛事,有利于提升柳叶湖的旅游品牌价值,对柳叶湖乃至常德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1)请为上述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2)依据上文信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百名长跑爱好者将在柳叶湖环湖赛道上充分展示自我。

B.半程马拉松赛将设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等6个组别。

C.交警部门将在比赛期间实行交通管制,市民不得驾车观看。

D.半程马拉松赛和环湖自行车赛能推动常德旅游产业发展。

[268dcb12628b0631.jpg]

阅读《烟花惊艳》一文

烟花惊艳

①我家住的小区里,有家小理发店。十四年来,很朴素,也很有底气地存在着,犹如一株小草,自有自己的风姿,并不理会花的鲜艳和树的参天。

②想说的是今年大年三十的事情。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快一年,但印象很深,一般我不会挤在年三十晚上去理发,那时候,不是人多,就是老板着急要打烊,赶火车回家。但那几天因为有事情耽搁了,我一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才去他那里。店里只剩下他一人了,正弯腰要拔掉所有的电插销,关好水门和煤气的开关,准备关门走人了。见我进门,他抬起身子,热情地和我打过招呼,把拔掉的电插销重新插上,拿过围裙,习惯性地掸了掸理发椅,让我坐下。我有些抱歉地问他会不会耽误火车的时间。他说:“没关系,你又不染不烫的,理你的头发不费多少时间的。”

③就在他刚给我围上围裙的时候,店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位女同志,急急地问:还能做个头吗?我和老板都看了看她,三十多岁的样子,穿着件墨绿色的呢子大衣,挺时尚的。我想,居然有比我来得更晚的。老板对她说:“行,你先坐,等会儿!”那女人边脱大衣边说:“我一路路过好多家理发店都关门了,看见你家还亮着灯,真是谢天谢地。”

④等她坐下来,我替老板隐隐地担忧了。因为老板问她的头发怎么做,她说不仅要剪短,要拉直,而且关键是还要焗油,这样一来,没有一个多小时,是完不了活儿的。等她说完这番话时,我看见老板刚刚拿起理发剪的手犹豫了一下。

⑤显然,她也看出来了老板这一瞬间的犹豫,急忙解释,带有几分夸张,也带有几分求情的意思说:“求您了,待会儿,我得跟我男朋友一起去见他妈,是我第一次到他家,而且是去过年,你看我这一头乱鸡窝似的头发,跟聊斋里的女鬼似的,别再吓着我婆婆!”

⑥老板和我都被她逗笑了。老板对她说:“行啦,别因为你的头发过不好年,再把对象给吹了。”

⑦我知道,老板的时间紧张,便赶紧向老板学习,愿意成人之美,让出了座位。那女人的感谢,开始从老板转移到我的身上。我想别给老板添乱了,人家还得赶火车回家过年呢,便想趁老板忙着的时候,侧身走人。谁知悄悄拿起外套刚走到门口,老板头也没回却一声把我喝住:“别走啊!别忘了正月不剃头!”我又感动地坐下来。老板麻利地做完她的头发,让她焕然一新。但是,时间确实很紧张了,老板招呼我坐上理发椅时,我对他说:“不行就算了,火车可不等人。”老板却胸有成竹地说:“没问题,一小会儿的工夫准得!”

⑧果然,一小会儿的工夫,发理完了。我没有让他洗头和吹风,帮他拔掉电插销,关好水门和煤气的开关,拿好他的行李,一起匆匆走出店门的时候,看见那位女人正站在门前没几步远的一辆汽车旁边,挥着手招呼着老板。我和老板走了过去,她对老板说:“上车,我送你上火车站。”看老板有些意外,她笑着说:“走吧,候着您呢!”老板不好意思地说:“别耽误了你的事。”女人还是笑着说:“这时候不堵车,一小会儿的工夫就到。”

⑨汽车欢快地开走了。小区里,已经有人心急地放起了烟花,绽放在大年夜的夜空,就像突然炸开在我们的心头,挺惊艳的。

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0.请品味文章第⑤段中“我看见老板刚刚拿起理发剪的手犹豫了一下”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1.文章以“烟花惊艳”为题好在哪里?

22.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出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0437d5e6714188b9.jpg]

①春天来了,万物生长,空气中飘荡的霉菌、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一下子多起来了,这些物质与对其过敏的人体接触,就可以诱发接触部位的炎性症状或过敏反应。

②跟食物过敏不一样,春季过敏多为吸入性或者接触性的,尤其是花粉树粉过敏,表现出很强的季节性,而且比食物过敏更难以避免。

③避免过敏,理想的做法是找出过敏源,尽量避免或者减少接触。花粉树粉和尘螨,是春季常见过敏源,对此过敏的人就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对花粉过敏的人,花粉浓度高的时候避免在户外停留太久,在户外时戴上口罩;在家关闭门窗并开启空调。回家后及时淋浴并更换衣物、鞋子。浴后尽快涂药膏,涂药后过一小会儿再加涂润肤霜,日常要注意皮肤保湿。如花粉引起喷嚏、鼻塞、流鼻涕,可用适当比例的盐水冲洗鼻子。如果对尘螨过敏,太长时间不用的空调首次开启之前注意清洗滤网,以防螨虫从出风口飘散出来。衣物及床上用品清洗后使用烘衣机干燥而不是悬挂在外;注意床垫、床底、被子、枕头、沙发、地毯、窗帘、毛绒玩具等所有容易积尘的地方定期吸尘清洁。最好选用纯棉高支床上用品或专门的防螨床上用品。

  ④以上方法仅适用于预防和轻微症状者,如果过敏症状较为严重,请及时就医。

15.从说明对象来看,这是一篇 说明文,采用了 顺序。

16.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7.第②段加点的词语“多”能否删除,请简述理由。

18.请你依据全文内容为本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0个字)

[e7050fa8d2ee4398.jpg]

阅读《燕子来时》

燕子来时

王琪

(1)燕子来时,衔风带雨,描红画绿。风是温柔的春风,雨是多情的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几场春雨润物后,数阵春风传情间,慵懒的渭北大地,沉睡的黄土高原,也变得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了起来。原野上百草回芽,万木争荣;天地间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农人们栽瓜点豆,文人们敲诗吟句。真是燕子来时春正好,天也风流,地也风流。

(2)我从小对燕子情有独钟。它美丽、优雅,傍人而居,小鸟依人。看到燕子,就看到了春天和希望。看到了播种和耕耘,因此,每年三月,我都会在绿草如茵的春色里,寻觅燕子的身影,聆听燕语呢喃,静观燕舞晴空,让冬眠的心灵尽早舒展开来,让暗淡的心情尽快明亮起来。

(3)今年三月,我又看到了一场盛大的燕子舞会。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我行走在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陌间。阳光如流水般温柔,倾泻在我的周身,让人感到生命的美好。路边无数的绿叶,像顽皮的孩童,争先恐后地攀上枝头,着意卖萌;无数的花朵,如初恋的少女,在风中禁不住笑出声来,引得路人也驻足观望。当我来到一片苗圃旁时,我被一片啁啾的燕语吸引住了。我停下脚步,一只熟人似的燕子,就停在离我不远处的花枝上,它有着玄黑色的背,乳白色的腹以及剪刀一样的翅膀和尾羽。它那一双眼睛像宝石一样清澈晶莹,让人不忍惊扰它。

(4)而当我抬眼向天空望去时,一幅群燕舞空的壮观图景,深深地震撼了我。只见一群燕子正在蓝天白云下,任意东西,往来穿梭,时聚时散,时停时飞,时高时低,时远时近。凝目处,如怀素狂草,项庄舞剑;纵目处,若离弦之箭,脱缰之马:十分壮观,异常美丽。我陶醉在这片美丽之中,久久地凝望着、伫立着,一动不动。燕子们争相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感受着春光的爱抚和生活的乐趣。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禁陷入沉思之中。

(5)燕子是人类亲密的朋友,自古就与人们亲如一家,和睦相处。“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每年春天,它们都像那些出门在外的游子一样,不远千里万里,跋涉千山万水,为家乡引来百花满园,流水潺潺。小时候,老家的屋檐下,总有一个燕子窝,天天看燕子觅食,听燕子闲谈,自然而惬意,古典而唯美。

(6)我常常惊叹于那些燕子,它们柔弱的身体,究竟蕴含了多少向上的力量,如何穿越高山阻挡,长河隔离,将春的消息一点儿一点儿传递给北国。我从它身上不仅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更汲取了无穷的力量。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起那些小小的燕子。然而,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

(7)近年来,随着城市乡村高楼大厦的快速崛起,燕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燕子也越来越少。燕子头顶绕的美丽,或许将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一缕淡淡的乡愁。

1.请结合文章第(2)自然段,概括作者“对燕子情有独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3)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它那一双眼睛像宝石一样清澈晶莹,让人不忍惊扰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1)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来时的美好春光:风是温柔的春风,雨是多情的春雨;万木争荣,桃红柳绿。

B.文章第(3)自然段写阳光、绿叶、花朵,为的是与盛大的燕子舞会形成对比,突出燕子给作者带来的特殊感受。

C.文章第(5)自然段,通过回忆“我”与老屋屋檐下燕和睦相处的情景,表现了燕子和人类的亲密关系。

D.通观全文,作者以时间为线索,描写燕子乖巧、伶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E.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将叙述经历、描写场景、抒发感情、思考现实等融为一体。

4.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我的视线”点出了什么现象?请简要分析第(7)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美丽、优雅;(2)傍人而居,小鸟依人;(3)给人希望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燕子眼睛明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3.B D

4.现象:燕子越来越少,正从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燕子所带来的美丽、优雅的景象也许将不复存在。

作用:结尾对燕子越来越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燕子的生存空间被挤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也许将成为过去。表达了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的惋惜与忧虑。深化了主题。


阅读《苏州园林》的节选文字

1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2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颗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看到美的享受。

3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1.下面对第1自然段介绍“花墙和廊子”在园林中的作用,理解准确的一向是( )

A.使亭台与轩榭在布局上显得合理。

B.使景物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C.花草和树木的配合,使景致更加错落有致。

D.使景物层次变得少了,显得很单调。

2.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自然段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在园林里装上镜子的作用。

B.第2自然段通过选取的几幅小景,说明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案美。

C.第3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D.选文中“大多”“几乎”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1 B

2 A

一件毛衣的温度

①19岁那年,我第一次去北京,为了挽救濒临死亡的爱情。事情终究还是发展到了

那一步。任我在他校门口一直等着,他始终没有出现。深秋的夜静得出奇,寂寞的路灯

把我的影子拉得老长。我流着泪,无奈地准备打道回府。

②等我到火车站,去南京的火车已走了。幸运的是,去上海的还有一班,半夜的时

候,我坐上了去上海的列车。车厢里人很少,也很冷。心急来寻男友的我,竟忘记带件

外套,只穿了件薄薄的长袖。一会儿的工夫,身上的鸡皮疙瘩像好斗的士兵一样整整齐

齐地站出来。我把长袖拉得紧紧的,希望能将自己尽可能多地装进去。不知从什么时候

开始,鼻子开始发痒了,喷嚏一个接着一个地喷涌而出,还带着黏黏的液体。

③我四下寻看着,抱着一丝希望看看能否找到什么东西来御寒。当头转到左前方的

时候,我发现45角处一个二十三四岁的男生在看着我。当我俩眼神交汇的时候,他

赶忙将头低下,我没再理会,继续寻找着。再看到他的时候,发现他还在看着我,眉目

微蹙着,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觉得奇怪,便仔细打量起他来。这是个长相不错的男

孩儿,挺拔的身材,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因为瘦,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外套显得空荡

荡的。

④可能感觉到我一直看着他,他微微抬起头盯着我,嘴微微蠕动了一下,又没了声

响。随即,又低下头去。顺着他的眼睛看下去,我发现他一直盯着手中的袋子看,从我

的位置处,可以辨别出袋子里装的是衣服。是衣服又怎么样呢?难道我要向别人借衣服吗?

可是,寒冷一阵阵袭来,我越来越觉得冷,身上的温度越发的低了。心里的两个念头在

不停地打架,“借”还是“不借”,抗争越来越激烈。最后,还是“不借”败了!

⑤打定主意后,我借着去厕所的名义,回来的途中,经过他的位置前,小心地问他

一句:“袋子里的衣服可以借我穿下吗?等下车我就还你。”他猛然抬起头,瞪大了眼睛,

又有些欣喜地看着我,拿出袋子里的毛衣。他红着脸说:“毛衣上有个小洞,你不介意的

话,就穿上吧!”道了声谢谢,我拿着毛衣疾步回到位置上,立刻就将它套在身上。

有了大大的毛衣,身子顿时暖了起来,一个个鸡皮疙瘩也像败军一样急急撤退了。

等身子暖和起来,我才注意到毛衣的袖口处的确有个小洞,不大,但在一整片灰色中还

是显得很扎眼,像个自卑的小孩子一声不响地躲在角落里。我看着那个手指般粗细的洞,

幡然醒悟过来为什么他一直看着我又欲言又止的样子了。他一定早就觉察出我的处境,

想借衣服给我,却又碍于衣服的不完美不好意思将衣服递上。瞬间,一股热热的东西在我心里来回翻滚起来……

⑦到南京的时候,他将毛衣留给了我,我没有拒绝,因为有毛表的相伴,我不再感觉到寒意。

⑧至今,我还留着那件毛表。虽然它旧了,还有一个小洞。

⑨人生就是如此奇妙。一个陌生人与你相遇,只占你生命中短短的一寸光阴,有时

却又显得如此珍贵。不知道,远方的他是否还记得自己的一件带着破洞的毛衣,给当时

失恋的女孩儿带来多大的宽慰与温暖。

(选自《读者丛书》,有改动)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一会儿的工夫,身上的鸡皮疙瘩像好斗的士兵一样整整齐齐地站出来。

3.选文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段中那件毛衣虽然旧了,还有一个小洞,可为什么至今“我”还要留着它?

5.结合选文的内容,简要分析男孩儿是个怎样的人。

6.选出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第①段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冷清、寂静的气氛,烘托了“我”接受了失恋这个事实后平静的心情。

B.选文第③段和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相互照应。

C.选文第④段中“他微微抬起头盯着我”中加点的“盯”字传神地写出男孩儿特别想把衣服借给“我”的心理。

D.结尾段写出了“我”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我”对男孩儿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1.当“我”因失恋在回家的火车上又冷又无助时,一个男孩儿借给“我”一件

袖口上带着破洞的毛衣,让“我”感到了温暖和宽慰,并终生难忘

  2.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因穿得少而感到

特别寒冷

    3.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我”向男孩儿借毛衣时他意

外(或“惊讶”)而又高兴(或“欣喜”)的心理,表现了男孩儿善良的品质

  4.因为那件毛衣在“我”身心最寒冷的时候给了“我”温暖和宽慰,让“我”终生难

忘,值得纪念;毛衣承载着男孩儿的一片爱心,非常珍贵,值得珍藏。

5.从男孩儿把毛衣借给“我”并在下车时把毛衣给了“我”的举动,可以看出

他是一个善良、热心、乐于助人的人;从“我”向他借毛衣时他脸红的神态,能看出他是一个羞涩(或“腼腆”)的男孩儿

    6.A

自    尊

周海亮

  那是一段令他刻骨铭心的日子。

  他失去工作,身无分文。他认为城市里,纵是一条狗也比他活得幸福。因为狗可以乞讨,他不能。因为狗没有尊严,他有。2-1-c-n-j-y

他开始捡垃圾。纸箱、啤酒瓶、香烟壳、食品包装袋……所有能够换成钱的东西,他都捡。在夜里,他将头深深探进臭气熏天的垃圾箱,他泪流满面。在夜里,他像一条落魄的狗。也只能在夜里,因为他不敢将自己暴露在别人的视线中。

每天都有收获。其中一个垃圾箱,更是一个富饶的“宝藏”。那里面有成箱的空易拉罐、成捆的旧杂志、坏掉的铝盆铁锅、奇形怪状的玻璃瓶……每天晚上,这些东西会在垃圾箱里静静地等着他。第二天,它们就会变成馒头和咸菜,让他有力气在这个城市里继续奔走。

  后来他发现一个问题,似乎,这些东西是有人故意放在那里的。它们总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出现,它们摆放整齐,就像夜市上精心摆置的小摊。夜里他偷偷观察,果然见到一个男人将一包“垃圾”规规矩矩地放好,然后躲到远处,静静等待。

  他知道男人在等他。

  他感激那个男人,可是他有被伤害的感觉。强烈的自尊心让他想放弃那些东西,强烈的饥饿感又让他一次次将那些东西捡回来,然后变成馒头、咸菜……他暗想,假如他将来发达了,一定要回来好好感谢这个男人。他会成百成千倍地偿还,他相信他完全可以做到。

  后来他真的发达了,资产足以买下一条街。他想到了报恩。

  他回到当初租住的小区,他见到了男人。

  他知道,现在的男人,生活得并不容易。

  似乎那个家至少二十年没有装修,地板翘起了角,水龙头“嘀嗒嘀嗒”地滴着水。老式的家用电器,老式的厨房用具,老式的沙发和桌椅,男人似乎仍然生活在十几年以前。不必自我介绍,男人一眼将他认出,简单聊了几句,便聊到了从前。

  他说:“我知道那些东西是您故意放进垃圾箱的。我知道当初您在顾及我的自尊。”

  “是的,我在顾及你的自尊。”男人说,“那时我生活得尚好,可以送你一点多余的东西。我知道它们虽不值钱,但也许可以帮你撑过那段日子。”

  “您的确帮我撑过了那段日子。”他说,“如果没有您的暗中相助,我也许早就回到了乡下。那么现在,我就不再是一个企业家,而是一个乡下的羊倌……”

  “我在报纸上见过你。”男人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有钱。”

  他笑笑,说:“这些年,我过得并不容易。您知道,白手起家,这有多难……”

  “你不是白手起家。”男人说,“我知道那个花瓶即使在当时,也最少值十万。”

  “花瓶?”他感到疑惑。

  “是啊。”男人说,“你离开的前一天,我在给你收拾废品的时候,将那个花瓶也装进塑料袋,放进垃圾箱。那时我并不知道一个花瓶能值那么多钱,否则我也不会把它当成废品……”

  “可是我没有捡到花瓶……”

  “你捡到了。”男人说,“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元朝的花瓶,值很多钱……”

  “可是我真的没有捡到花瓶。”他说,“如果捡到了,如果我知道它很值钱,我会还给您的……”

  “你不会。”

  “我会。”

  “那你为什么第二天就搬走?”

  “因为我找到了工作……我要住集体宿舍。”

  “那你怎么会发达了?”

  “两年以后我与朋友合伙,赚了点钱。然后我开始单飞,资产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是因为你卖了花瓶,才有了本钱……”

  “根本没有花瓶……”

“谁信?你白手起家,这么短的时间就腰缠万贯,谁信?你卖掉了那个元朝的花瓶……”

他久久地盯着男人,内心慢慢地涌出一丝丝凉意。很显然男人说谎了。他记得很清楚,那天,男人放进垃圾箱里的那个塑料袋里,根本没有花瓶。他绝不会漏掉。那段时间,每一天,他都将那个臭哄哄的垃圾箱翻个底朝天。21*cnjy*com

  他低下头,不再说话。他在那里安静地坐了一会儿,起身离开,放下他带来的很大一笔钱,这笔钱,远远超过那个花瓶的价值。 2·1·c·n·j·y

他告辞,离开。走到门口,他扭头,看着呆立在那里的男人,认真地对他说:“你的确伤害了我的自尊。却不是以前,而是现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摘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1.根据小说情节,围绕“男人”梳理下面的思维导图,仿照第(2)处,概括相关内容,填写在田字格内。

2.赏析下面语句,按要求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因为狗可以乞讨,他不能。因为狗没有尊严,他有。(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2)走到门口,他扭头,看着呆立在那里的男人。(为什么男人会“呆立”?试简要分析男人此时的心理状态。)

3.试分析“男人虚设花瓶”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他”和“男人”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

1.①暗送垃圾    ②顾及    ③索钱如愿   ④伤害(意近即可)

2. (1)比喻修辞手法,将狗与人作对比,强调人与狗的不同,点明了人不光要活着,而且要有尊严的活着。 

(2)因为男人没想到“他”会给自己那么多钱,而自己却为了钱虚设花瓶。表现出了男人心中的惭愧、内疚、懊悔的矛盾心理。  

3.①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③将男人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更具可读性。④反映出男人品行的前后变化,折射出物欲横流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

4.他:是一个坚强不屈、自尊自爱、知恩图报的人。如他落魄时夜晚捡垃圾,发达后送钱报恩

男人:当初是一个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的人,现在是一个被金钱同化了的、利益熏心的小市民。如男人虚设花瓶,索要钱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