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牧羊人的奇迹
①在新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小村庄,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以牧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不可能。”
②20世纪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放羊时发现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做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中心牌。
③每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天冷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像看宝贝一样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这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护“亚心”。
④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块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再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火。
⑤四年过去了,吴庭德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⑥然而,老人不但没有把钱交给家里,反而将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石料。此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刻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子陪伴它……”
⑦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就没学过雕刻!
⑧有一个远方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表达对他最崇高的敬意。
⑨如果你有机会参观亚心塔,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像所吸引。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的奇迹。
1.概括第③段的段意。
2.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砸”字来写吴庭德制作亚心石的情形?
3.本文写作方法上没有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
A.前后呼应 B.正侧映衬 C.倒叙插叙 D.叙议结合
4.文中的吴庭德老人创造奇迹的事迹给你怎样的启示?
1.吴庭德执着地守护“亚心”。
2.①表明吴庭德“压根儿”没学过雕刻,不是雕刻艺人。②表现他制作亚心石的执着,突出他对“亚心”的热爱。
3.C
4.只要执着追求,普通人也能创造奇迹。
阅读《故乡》选段,回答问题。
①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 ……
③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④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⑤“阿!闰土哥,——你来了?……”
⑥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⑦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⑧“老爷!……”
⑨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⑩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⑪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选文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选文第②段和第⑪段的自然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3.面对中年闰土,“我”对少年闰土仍念念不忘,对往事依然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选文中哪几处流露出了“我”的这种思想感情?
1.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表明闰土的生活已陷入贫困之中。
2.第②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我”对故乡现实的失望之情。第⑪段自然环境描写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表现出“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3.见到闰土,却感觉到不是记忆中的闰土,依然记得闰土“红活圆实的手”和“紫色的圆脸”,在脑海中回旋着“角鸡,跳鱼儿,贝壳,猹”等许多少年趣事,见到水生,认为他“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的选段,回答问题。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对于勒叔叔充满同情,又对他把自己弄到穷困潦倒的境地暗加指责。
B.对处于贫困的于勒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
C.受父母影响对处于贫困的于勒非常气愤,不愿上前相认。
D.于勒的穷困,使“我”父母的许多愿望落空,因此,“我”非常气愤。
2.母亲骂“我”“疯了”的一些话,表现了母亲( )
A.对“我”教育粗暴简单。
B.对“我”胡乱花钱,深感气愤。
C.不仅痛惜钱财,而且冷酷无情。
D.性情很急,处事极不冷静。
3.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加点的两个“狼狈”意思一样。意思都是“受窘的样子”。
B.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综合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他们虚伪、自私、贪婪、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特点。
C.作者写“我”(若瑟夫)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细腻地再现了一个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纯真善良的少年形象。
D.“我”(若瑟夫)是选文中的线索人物,选文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组织材料,结构全文。“我”又是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孩子。“我”是菲利普夫妇丑恶灵魂的见证人,同时“我”的行为的“纯真”又衬托出了菲利普夫妇行为的丑陋。“我”起寄托作者感情和希望的作用。
1.B
2.C
3.A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意】奥里亚娜•法拉奇
那天晚上,我才知道你已存在:为了战胜虚无,一个生命降临到世界。当时,我睁开双眼躺在__中,我蓦然确信你就在那里。你存在,仿佛一颗子弹射中了我,我的心停止了跳动。当你再一次撞击我时,无限的惊奇便在我心中涌起。我感到我掉进了一口深井,以致一切对我来说都显得那么恐惧、那么陌生。此刻,我幽闭在恐惧里,这恐惧渗透了我的脸颊、头发和思想。我迷失在这恐惧中。我知道,这不是对其他事物的恐惧,因为我不在乎其他事物;这不是对上帝的恐惧,因为我不相信上帝;这也不是对痛苦的恐惧,因为我不畏惧痛苦。这是对你的恐惧,对突然把你从虚无中抛出,让你附着在我身上的这样一件事情的恐惧。
我从不曾急切地期望着你的来临,尽管我知道你有一天终会存在于某一时刻。我在这种意识中,一直在久久地等待着你。但我仍向自己提出了这样可怕的问题:你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有一天,你会带着责备的心情冲着我大声哭喊:“是谁赋予你权利,让我降临到这个世界?你为什么要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为什么?”孩子,生活就是这样一种艰难的尝试。它是一场日益更新的战争。它所有欢乐的时刻全都是些微不足道的插曲,并且你将为它付出太高的代价。我怎能知道把 你遗弃将会更好?怎能认为你的确不愿意返回沉默?你无法对我说这些,因为你生命的诞生仅仅是一团勉强形成的细胞。也许,它不是生命,而仅仅是一种生命的可能。我希望你能帮助我,哪怕是点一次头,使用一种暗示。我的母亲就曾要求我给她这样的暗示,这也就是她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理由。
许多女人都会这样问她们自己,为什么她们要让一个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由此会导致饥饿、寒冷、毁灭和耻辱吗?它会被战争和疾病杀戮吗?她们放弃了那种饥饿将被满足、寒冷将被温暖的希望,否定了人的一生将有忠诚和尊敬相随的期许,抛弃了人会把生命奉献给消除战争与疾病的任何努力。也许,她们是对的。但难道虚无会比痛苦更可取吗?即使我在为我的失败、幻灭和挫折哭泣时,我也坚信痛苦远远胜过虚无。如果我把这点推及生命,推及让生命诞生与否的两难处境,我相信,我周身的每一根神经都会发出这样的呐喊:生命的诞生比生命的遗弃更为美好。然而,我能把这一 推论强加于你吗?难道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仅仅是为了我自己,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原因才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如果仅仅是为了我自己和别的什么,我没有兴趣让你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因为我完全不需要你。
你没有回答我,没有给我暗示。但我已做出了选择,你会 诞生。我是在一张图片上看见你之后,才做出了这一选择的。这是一张三周胎儿的图片。当我看着它的时候,我内心的恐惧消失了。你看上去像一朵神秘的花,如兰花一样晶莹。在它的顶端,人们将会看到那个最终会变成脑的 、由两个隆状物构成的头部。头的下部是那个将长成嘴巴的孔洞。你仅仅才三个星期,就几乎清晰可见。图片上注明的文字是——大约八分之一英寸,这是你身体的大小。你正在发育,开始慢慢形成眼睛的轮廓,形成类似脊椎神经系统、肠胃、肝脏、肺叶那样的东西。你的心脏已基本形成,看上去显得很大,它与身体的比例是我的十倍。从它形成的第14天开始,它便有规律地跳动,让血液在周身循环。
我怎么能够抛弃你呢?我关心的是,是不是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抑或什么过失才促使你心脏的第一次跳动。难道我们会在其中发现我们自己的这个世界不是由于一种偶然,或者一种错误才开始形成的吗?难道你认为在那次分化之前,会有人思考那种两难处境?难道你认为有人会在乎细胞是不是会喜欢这样?你认为会有人对生命的饥饿、寒冷和它的不幸感到惊奇?我怀疑。即使有人已经存在——比如一个或许可以超越时空、充当太初之始的上帝——他也不会去关心人世间的善恶。生命真正发生,原因是它能够发生,所以,它不得不发生。
1.独自面对未出世的孩子,文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心理感受?
2.作者为什么要让一个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上?
3.第4段详细描写一个生命诞生过程的用意何在?
4.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思考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1.惊奇而又恐惧,期待却又矛盾。
2.生命的诞生比生命的遗弃更为美好。
3.说明生命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一点打动了作者,使她下决心让未出生的孩子诞生。
4.生命真正发生,原因是它能够发生,所以,它不得不发生。同意;生命的诞生不受任何人左右,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因任何原因扼杀生命。
话说筋骨
梅万林
①所谓筋骨,包括筋肉和骨头两个部分。一个人如果没有筋骨,或者筋骨软弱,即使长再多的肌肉,也终究寸步难行,甚至连独立支撑也很勉强。如果某人被骂作没有骨头,那便是他的奇耻大辱了。
②因此,筋骨之重要,不仅关乎一个人的生存与否,而且更关乎一个人的生存要义。所以,在古人眼里,一个能担当大义的人,摆在面前的第一道关口必是劳其筋骨。这里,筋骨早已超出了身体本身的含义,而上升到了人生乃至境界的层面。
③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要创作出更多更优质的文艺作品,有筋骨必然是摆在谋篇布局之前的第一道关口。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我看来,这里的“文”,不仅指文采,而且更主要的还是指文章能否“载道”,而欲有所承载,离了筋骨是万万不能的。可以说,载道之文,必有筋骨。而一篇不能载道、没有筋骨的文章,只怕连存世的可能也没有,更遑论穿越时光、流传千古。
④这种筋骨,绝不是认识上的似是而非,绝不是态度上的模棱两可,更不是不着边际的顾左右而言他。它所表达的必是掷地有声的启迪,必是见物见人见思想的多棱镜,传递的是一种力量,温暖的是人的心灵。
⑤这种筋骨,追求的不是表面的光鲜,不是理解的曲折和艰深,也不是毫无嚼劲的一览无余。相反,它的意蕴犹如冰山漂浮在海面,露出来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其中的大部分则深埋于水下。
⑥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里的“一代之文学”之所以能够独领时代风骚,流传后世而不朽,莫不与其本身的筋骨有关。“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的筋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筋骨;“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陶渊明的筋骨;“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的筋骨;“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的筋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轼的筋骨;“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筋骨;“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是关汉卿的筋骨;“铁肩担道义”是李大钊的筋骨;“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的筋骨……
⑦一代之文学因其筋骨的多样性而多姿多彩,因作者的小我与时代的大我互为表里而流淌不息,因其深刻的内涵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契合而获得永生。没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就没有辛弃疾的筋骨;没有“王师北 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没有陆游的筋骨;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没有范仲淹的筋骨。
⑧在今天,每一位艺术家都希望能够“发现世界不被注意的部分”,从而到达个人艺术的巅峰。但如果没有德艺双馨的艺术追求,企望靠小资的敷衍、靠穿越和玄幻的演绎,从而创作出传之后世、有筋骨的美妙文章,则与缘木求鱼无异。真正的写作,有筋骨远比皮肉上的光鲜更为重要。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文艺作品要有筋骨必然是摆在谋篇布局之前的第一道关口。
B.文章第⑤段中加点的“大部分”与第⑧段中加点的“部分”指代的是同一种东西。
C.王国维说:“一代之文学”之所以能够独领时代风骚,莫不与其本身的筋骨有关。
D.一代之文学能够流淌不息,获得永生,乃因其深刻的内涵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契合。
E.文章大量引用名人名句,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趣味,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
2.简要分析第④~⑧段的论证思路。
3.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所引用的苏轼的词句不能恰当地证明论点,请从苏轼的作品中另选一句。
1.BE
2.①筋骨的标准;②举例论证不朽的作品皆有筋骨;③举例论证筋骨对文学的重要意义;④做到德艺双馨,才能写出有筋骨的文章。
3.示例:①把思想、见识、内涵等决定文学境界的要素比喻成身体的筋骨,②比喻自然合理,说理浅显生动。
4示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做等待什么礼物一般地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 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节选自《傅雷家书》)
1.傅雷接到儿子的来信非常高兴。高兴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结合上下文,品味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3.傅雷在这封信中对儿子寄予了怎样的期望?
1.(1)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 (2)替国增光 (3)没有减少对艺术的谦卑(通过阅读短 文可知,表现傅雷高兴之情的内容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注意提示性的语句,“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我们也因为……而快乐”“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
2.现实世界让赤子感到孤独,但他会以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创造一个博大宽广的精神世界,会拥有许多心灵美好的朋友。(考查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要将句子放在具体语境中,通过对句子前后内容的分析来弄清这个句子的含义。注意联系文章的背景,傅聪在外求学,孤身一人,拥有着赤子情怀。)
3希望儿子坚强,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生活的各种打击,能够孤军奋战,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在第1段的后半部分可以找到作者对儿子的期望内容,第2段中提到要“永远保持赤子之心”。)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 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 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瞭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枣树生长在高峻、陡峭的石崖上,崖上极少有泥土和草木,缺少养料和水分。
2(1)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树进行了描写;写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2)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也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
点拨: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的题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改变了作者的心情,去掉了自身俗气;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点拨:要解答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组织语言解答。内容上,扣紧文本有关文字,联系文章主旨概括作答;结构上,结合文段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文章上下文的关系,概括作答。
4.美好的事物,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让你企慕;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给成人读的童话
周国平
①最近又重读了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还重读了安徒生的一些童话。和小时候不一样,现在读童话的兴奋点不在故事,甚至也不在故事背后的寓意,而是更多地感受到童话作家的心境。我发现,好的童话作家一定是极有真性情的人,因而在俗世中极为孤独,甚是悲凉。他们之所以要给孩子们讲故事绝不是为了劝喻,而是为了寻求在成人世界中不易得到的理解和共鸣。也正因为此,他们的童话同时又是写给与他们性情相通的成人看的,或者用圣埃克絮佩里的话说,是献给还记得自己曾是孩子的少数成人的。
②童话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王子,他住在只比他大一点儿的一颗星球上。这颗星球的编号是B.612。圣埃克絮佩里写道,他之所以谈到编号,是因为成人们的缘故——
③“大人们喜欢数目字。当你对他们说起一个新朋友的时候,他们从不问你最本质的东西。他们从不会对你说:‘他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他爱玩什么游戏?他搜集蝴蝶吗?’他们问你的是:‘他几岁啦?他有几个兄弟?他的父亲挣多少钱呀?’这样,他们就以为了解他了。假如你对大人说:‘我看见了一所美丽的粉红色砖墙的小房子,窗上爬着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是想象不出这所房子的真实模样的。然而,要是对他们说:‘我看到一所值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就会高呼:‘那多好看呀!’”
④圣埃克絮佩里告诉孩子们:“大人就是这样的,不能强求他们是别种样子。孩子们应当对大人非常宽容大度。”他自己也这样对待大人。遇到被生活外在光环所蒙蔽的大人,“我对他既不谈蟒蛇,也不谈原始森林,更不谈星星了。我就使自己回到他的水平上来。我与他谈桥牌、高尔夫球、政治和领带什么的。那个大人便很高兴他结识了这样正经的一个人。”
⑤在这巧妙的讽刺中浸透着怎样的辛酸啊。我敢断定,正是为了摆脱在成人世界中感到的异乎寻常的孤独,圣埃克絮佩里才孕育出小王子这个形象的。他通过小王子的眼睛来看成人世界,发现大人们全在无事空忙,为占有物质、拥有权力、炫耀虚荣之类莫名其妙的东西活着。他得出结论:大人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相反,孩子们是知道的,就像小王子所说的:“只有孩子们知道他们在寻找些什么,他们会为了一个破布娃娃而不惜让时光流逝,于是那布娃娃就变得十分重要,一旦有人把它们拿走,他们就哭了。”孩子们看重的是它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所以他们并不问破布娃娃值多少钱,它当然不值钱啦,可是,他们天天抱着它,和它说话,便对它有了感情,它就比一切值钱的东西更有价值了。这种对待事物的态度就是真性情。许多成人之可悲,就在于失去了孩子时期曾经拥有的这样的真性情。
⑥安徒生也流露出这样的真性情。在一篇童话中,他让一些成人依次经过一条横在大海和树林之间的公路。对于这片美丽的景致,一个地主谈论着把那些树砍了可以卖多少钱,一个小伙子盘算着怎样把磨坊主的女儿约来幽会,一辆公共马车上的乘客全都睡着了,一个画家自鸣得意地画了一幅刻板的风景画。最后来了一个穷苦的女孩子,“她惨白的美丽面孔对着树林倾听。当她望见大海上的天空时,她的眼珠忽然发亮,她的双手合在一起。”虽然她自己并不懂得这时渗透了她全身的感觉,但是,唯有她读懂了眼前的这片风景。
⑦无须再引证著名的《皇帝的新装》,在那里面,也是一个孩子说出了所有大人都视而不见的真相,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也许每一个优秀的童话作家对于成人的看法都相当悲观。不过,安徒生并未丧失信心,他曾说,他写童话时顺便也给大人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我相信,凡童话佳作都是值得成人想想的,它们如同镜子一样照出了我们身上业已习以为常的庸俗,但愿我们能够因此回想起湮没已久的童心。
(选自《周国平文集》,有删改)
1.第①段中,作者感受到了童话作家怎样的心境?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内容表现了大人们什么样的特点?
(1)大人们喜欢数目字。
(2)我与他谈桥牌、高尔夫球、政治和领带什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读懂这片风景的只是女孩子而不是其他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写童话给成人读的这类作家持有怎样的态度?本文列举的给成人读的这类童话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作者感受到童话作家多是极有真性情的人,因而在俗世中极其孤独,甚是悲凉。②他们渴望在成人世界中找到性情相通的人,以求得理解和共鸣。
2.(1)“喜欢数目字”表现出大人们感知事物依赖于用数字去判断,并不关心事物的本质内涵;喜欢用数字来衡量事物能给他们带来多少的实际价值,也突出大人想象力的匮乏。(2)“谈桥牌、高尔夫球、政治和领带什么的”这些是大人所看重的,是他们所渴望的生活光环的一部分,凸显出大人们的唯利、唯名渴求,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人们以价值为追求目标,体会不到生活的美
3.当面对这片风景时,地主、小伙子、画家等人都是从唯我、唯利的角度出发,看到的只是占有物质、拥有权力和炫耀虚荣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而那个女孩对这眼前的风景有了感情,她尊重自己所看到的风景,用心去领会、用真性情去对待自己所看到的风景
4(1)作者对写童话给成人读的这类作家持赞美和同情的态度,作者“赞美”是因为他们能够给成人以警醒,使其怀着真性情来生活;“同情”是因为作者认为这类作家创作童话并不是为了劝喻孩子,而是为了寻求在成人世界中不易得到的理解和共鸣,他们的童话也是写给成人中那些与他们性情相通的人看的。(2)这类童话的特点:①是写给性情相通的人看的;②是对现实生活中为权力、占有欲和物质而活的大人的讽刺;③值得成人思考,像镜子一样照出人身上的庸俗;④能帮助我们找回湮没已久的童心
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两个骗子各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让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顶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上 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你认为他们说谎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让一个小孩子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目的是什么?
3.阅读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思考:皇帝已经感觉到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还“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4.你认为骗子行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篇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1.或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骑士地位,或是害怕招来“说错话”的杀头之罪。
2.说明人应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3.为了掩饰自己的虚伪,掩饰自己被骗子骗到大街上光着身子游行时的那种内心的恐慌
4.根本原因:骗子抓住了皇帝昏庸无能、爱慕虚荣的特点和大臣们明哲保身的心理。启示:要说真话,要办实事,要做真诚的人、正直的人
橡树之谜
①一个严寒的冬季,我和几个从没见过寒带原始森林风光的年轻人,到原始森林去探险观光。为了躲避一头因受惊扰而暴怒的黑熊,我们在惊恐中拼命地奔跑。等我喘着粗气停下来的时候,发觉自己掉了队,已是孤身一人。我在莽苍阴森、遮天蔽日的林海深处,迷失了方向,在森林中兜转。
②两天后,我拖着沉重的双腿,走出了林海,走进了一片低矮的橡树林。我只觉得眼前突然一亮:我终于见到了完整的太阳!
③见到了完整的太阳,见到了橡树,我的心中就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我知道,橡树的果实——橡子,是可以食用的。小时候,我曾吃过橡子面制作的食品,不仅耐饥饿,口感也不错。我急不可耐地寻找橡子,可树上的橡子都被鸟儿和松鼠吃掉了,只留下空空的壳。我趴在地上,扒开积雪,挖地三尺,还是一无所获。
④我绝望地靠在一棵枯死的橡树上。凛冽的寒风一阵紧一阵,吹得饥肠辘辘、灰心丧气的我一阵紧一阵地颤抖。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副空荡荡的躯壳。
⑤对生命的渴望使我作出最后的努力。我使尽最后的力气,用匕首刮剥枯死的橡树皮,想用它们燃起一堆篝火驱散寒冷。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被刮去树皮的树干上有许多小洞,每个小洞都镶嵌着一粒橡子——饱满成熟的橡子,珍珠般闪亮的橡子!
⑥这真是大自然的恩赐啊,幸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我。我噙着泪,疯狂地用匕首挖着小洞里的橡子。那树干,缀着一个个小洞,每个小洞,不大不小,不深不浅,刚好镶进一粒橡子,——简直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⑦篝火在欢快地跳跃着,映红了洁白的雪地,橡树林显得分外绚丽。我用烤熟的橡子驱散了绝望,恢复了体力,靠北斗星认准了方向,最后回到了驻地。
⑧同伴们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我的内心深处也沉淀着一个难解的谜。
⑨前不久,遇到一位研究寒带原始森林的专家,他说:“拯救了你生命的不是什么神灵,而是森林中常见的啄木鸟。啄木鸟同许多在寒带森林定居的动物一样,每年秋季都要为自己贮存食物过冬。为了不使贮存的食物被其他动物盗走,它想方设法巧妙地在树上啄洞,把食物贮存在其中。”我惊呆了,好半天默然无语——当年拯救我生命的,竟然是啄木鸟!
⑩专家还告诉我:“啄木鸟贮存食物只选枯死了的树,它们甚至比人类更懂得保护养育了它们的大森林。”
⑪啊,我的橡树,我的啄木鸟,你们现在还好吗?
(选文有改动)
1.为什么说“见到了完整的太阳,见到了橡树,我的心中就燃起了生命的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副空荡荡的躯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⑥段画线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难解的谜”是什么?其谜底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我”的经历和啄木鸟的做法,分别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各答出一点即可)
(1)“我的经历”给你的人生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啄木鸟的做法”给你的人生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见到了完整的太阳,意味着我走出了林海,视野更加开阔,我更容易辨明方向,找到归途;见到了橡树,我知道橡子可以食用充饥,我就能恢复体力,保住性命,所以我心中就燃起了生命的希望。
2我饥肠辘辘,肠胃空空;我丧失希望(失去了精神支撑),内心空空,所以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副空荡荡的躯壳。
3极度喜悦、深深感激、十分急切。4.“难解的谜”是为什么在枯死的橡树干上有许多小洞,而且每个小洞里都镶嵌着一粒橡子。(“难解的谜”是为什么橡树的枯树干上,缀着一个个小洞,每个小洞,不大不小,不深不浅,刚好镶进一粒橡子。)“谜底”是啄木鸟为了贮存食物过冬,在枯死的橡树上啄洞,把食物贮存其中。
5.(1 )示例一:人陷入困境(绝境)时,不能轻易失去希望,放弃努力。
示例二:丰富的人生经验(知识)有时可以帮助你摆脱困境。
(2)示例一:人类应该像啄木鸟一样注重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示例二:凡事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防后患。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