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小行星漫想
人类对小行星的研究由来已久。人们根据对“拜访”地球的小行星即陨星进行化学分析,发现碳质陨星的含碳量很高,还含有高达20%的水分。这就为人类今后的移居提供了一线生机。硅质陨星含有丰富的无需加工的自然铁,典型的硅质陨星中大约10%的重量是铁金属,其中还混有镍。有些陨星几乎完全由铁一镍所组成,例如,位于美国北亚利桑那州沙漠中的直径达1公里的著名的陨星坑里的陨星,就是一整块巨大的铁——镍混合物。据估计,一立方公里的小行星金属可能为人类提供69亿吨铁,8亿吨镍,4000万吨钴和800万吨铜。其中仅镍一项,就足够人类消耗一百年。
如此诱人的财富,人类自然不能等闲视之了。专家们根据现有技术水平,已制定了一个开发小行星的方案:首先选择一个大小适中的小行星,用航天飞机发射一种配有挖掘设备的飞行器,登上小行星开采自由金属。然后把金属锭送往宇宙空间工厂加工成阻力较小的翼面状物体,让他们能够半飞半落地穿过大气层而不致熔化。最后用空间拖船把金属块推入地球大气层轨道,溅落到指定海面。由于事先往金属块中充入了特殊的气体,使金属块呈海绵状,所以这种金属块可以漂浮在海面上。这样一个“天外来客”,一块就可能含有10万吨金属。
据计算:从一颗位置适当的小行星获取一吨自由铁,所花费的能量要比在地球上用高炉冶炼优质铁矿获得一吨铁所需能量少。开发小行星,实在是一件造福子孙万代的明智之举。
1.第二段文字所写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在文中选择合适的动词,概括开发小行星的步骤。
一→ 一→ 一→
3.文中体现语言“准确”特点的地方很多,仿照例句举出两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点标出体现语言准确的词或短语。
例句:一立方公里的小行星金属可能为人类提供69亿吨铁,8亿吨镍,4000万吨钴和800万吨铜。
①
②
4.为什么说“开发小行星,实在是一件造福子孙万代的明智之举”?
1.专家们根据现有技术水平,制定了一个开发小行星的方案。
2.选择、开采、加工、推入
3.选句加点时注意表示约数、程度的词即可。
4.因为小行星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开发小行星可以为人类节约能源,所以说开发小行星是一件造福子孙万代的明智之举。(意近即可)
近五百年来,人们对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怀着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她那神秘的微笑,引起种种猜测和议论。
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在于:当你注视她的面容时,先是看到微笑,继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再次神秘地隐去……难道画中美人真的活了吗?难道蒙娜丽莎会“变脸”吗?达•芬奇是怎样捕捉如此美丽又神秘的表情的呢?为什么别的画家没有模仿呢?
意大利文中有一个字用以描述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时所采用的“无界渐变着色法”:sfumato(词根为fume:烟),意思是朦胧似烟凭想象。正是这种扑朔迷离的朦胧美使人陶醉在美妙的艺术胜境中,浮想联翩,浑然忘我。
我有幸见到过现藏于巴黎罗浮宫的《蒙娜丽莎》真迹,她那带着神秘微笑的美丽倩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无数观赏者。艺术之魅力竟至于此,可叹为观止矣。
最近事态有出乎意料的发展。哈佛大学的一位脑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列文斯通以科学观点对蒙娜丽莎微笑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她认为蒙娜丽莎之所以时隐时现,是由于人类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
列文斯通博士是研究视觉系统的权威学者。她特别对人的眼睛和大脑如何处理视觉形象的光照度和对比度感兴趣。最近她在写一本关于艺术和大脑的书,编辑建议她不妨学习一些美术史。她在一本名为《美术故事》的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我知道你已看过这幅画不下一百次,但是再看,就这么看……”她照着做了——近看远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她感觉到这幅名画具有一种闪烁的特性,但还是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一天她在骑自行车回家的途中,忽有所悟:微笑的忽隐忽现是由于我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列文斯通大喜过望: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终于解开了!
1.选文第一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第二段中的四个问句起什么作用?
3.第四段中“艺术之魅力竟至于此”中的“此”是指 。
4.为什么说列文斯通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1.点题,引出下文。
2.设置悬念。
3.她那带着神秘微笑的美丽倩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无数观赏者。
4.因为她的解释必竟是一种推测,并不代表画的作者的意图。(意近即可)
平分生命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浆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声响动,只是向邻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就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紧紧握住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⑦男孩的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 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的诺言。
1、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请概括回答。
答:(1) (2)
2、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光彩”?
答:
3、文中的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答:
1、给妹妹输血 和妹妹平分生命
2、神态描写,因为男孩听到医生的话后十分惊喜,觉得抽血后不但自己不会死,而且妹妹也有救了。
3、勇敢、无私、富有爱心和献身精神
三代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碰伤了。本来我可以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 拉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 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
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说:“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是我太多虑了,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拦挡。”
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愣愣地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我有股搁下车子跟上前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可是,我一直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两头担子,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边。
1.那位陌生的先生为什么向“我”的自行车撞上来?
2.“我愣愣地目送他们”,“我”为什么发愣?
3.试从写作方法和主题等方面比较《三代》与课文《散步》的异同,至少比出异同各一点。
异:
同:
1.他为了保护孩子和父亲
2.被陌生先生对孩子和父亲强烈的责任感深深地震撼了
3.异:角度不同。课文以“我”的角度写对母亲儿子的责任感,主要表现对老去的生命的善待;《三代》中的“我”只是那位陌生先生对父亲孩子极尽保护责任的见证人。 同:两文都 深刻揭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重大历史使命。(此题回答有理即可得分)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dì zàng 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幽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A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的气息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B连“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到。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1.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与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而含义不同,各是什么意思?
2.文章前四段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是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可以引用原文回答)
4.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我选
赏析:
5.本文主要的写法是什么?
1.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含义是每一个人(学生、孩子)都能成才。母亲的话只是在陈述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这一自然现象。
2.作者运用大量笔墨细致地描写各种草开的花,为下文写“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打下铺垫;结构上与结尾构成首尾呼应;借花喻人,表现文章的主题。
3.(l)他有些耳聋。因为不怎么能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耳朵,微向前伸了头,努力倾听。(2)他同答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3)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4)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蠕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 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4.A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男孩尽管貌不惊人、技不出众,但他有着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为下文小男孩的成功做了铺垫。
B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衬托环境的安静。说明小男孩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也解密了小男孩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5.借花喻人(象征)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
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抱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偏头痛,算了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根草棒,用刚学的乘法,在地上算着。我报了一个数字,母亲跟着报出。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揭开,露出一沓纸票,沾了些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我放了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三棵白菜都躺在蜡条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泪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选自《杂文选刊》2013.4有删改)
1.文章题目是《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请说说“我”的“狂”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
2.文章第一段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刻画母亲,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它们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3.作者回忆了那年随母亲卖白菜的事,母亲的言行举止表现了她怎样的品质?
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依然沉痛”,这“沉痛”的背后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文章多次写到那棵最小的白菜,请你探究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1.“狂”主要表现在:母亲决定卖掉白菜时,“我”不愿意且埋怨(冲撞、责怪)母亲;老太太刁难“我”的白菜时,“我”不顾尊长,气愤地回击她;“我”算账时,故意多算一毛钱报复老太太; 母亲要“我”算账时,不诚实,欺骗、伤害了母亲。
2.本段细节描写用了“叹息、抬高、瞥、锁定、端详”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在艰苦的年月里,母亲对自己珍爱的白菜不想卖又不得不卖的矛盾、无奈和痛苦的心理。(大意正确即可,但没答出“不想卖又不得不卖”的意思适当扣分)
3.表现了母亲本性善良、为人诚信、朴实能干、严格教子的品质。
4.“我”因故意多算一毛钱让母亲丢脸、难过而自责;“我”对自己当年幼稚不宽容的做法而感到愧疚;“我”因辜负了母亲平时的教育,做事出格,让母亲失望而感到懊悔;“我”因欺骗伤害了母亲,但又无法弥补而痛苦。(注意加点词语,大意正确即可)
5.表现了这棵最小的白菜长成不易;表现了“我”对这棵白菜特别的喜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气愤时惩罚老太太多算一毛钱作铺垫;也用这棵最小白菜的曲折经历来暗示了“我”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扣住要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看云识天气》选段
(1)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3)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接着,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新的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4)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出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冰雹或者龙卷风。
1.选文中没有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诠释 B.作比较 C.分类别 D. 打比方
2.对(3)(4)小节说明的中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B.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C. 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D. 卷层云、高层云、积云、积雨云的演变过程。
3.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表示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
B.“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一句意在说明卷云的特点“很薄”。
C.第(2)节的说明结构是先分后总。
D.“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是从形态的角度说明积云的特点,“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是从位置的角度说明积云的特点。
4.对第(2)小节的说明顺序归纳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主到次,从少到多。B.从高到低,从稀到密。
C.从主到次,从稀到密。D.从高到低,从少到多。
1、B
2、B
3、C
4、D
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选段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已。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对于“杰利”这个人物,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我”伏在崖石上下不来时,别的孩子嘲笑“我”,而杰利却没有。
B. 杰利虽然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毕竟还表现出了“好像有点不放心”。
C. 是杰利带着“我”父亲来找“我”,才使“我”有机会脱险。
D.有些胆小怕事,大家在嘲笑“我”时,不敢吱声。
2.文中的这位父亲是值得赞赏的。你认为他哪一点最值得赞赏?下面正确的说法是( )。
A. 他具体指导儿子第一步应踏在哪块石头上,引导儿子成功地迈出第一步。
这使儿子产生了自己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激励儿子独立走向完全成功。
B.他教会了儿子如何战胜恐惧心里,使他的儿子变得百折不挠,顽强不屈。
C.他让自己的孩子克服了自卑心理,战胜了懦弱,从此变得坚强。
D.他为儿子设计好了下山的路线,很有方法,这使儿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了如何选择正确路线。
3.对于学习这篇文章后得到的启示,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
①要勇敢面对困难,遇到问题不慌张,动脑筋想办法;②自己的亲身体验是最深刻的;③平时要锻炼好身体;④要交杰利这样的好朋友;⑤大人要像文中父亲那样科学地教育孩子;⑥不要像文中的母亲那样给孩子过多的或不必要的训诫。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⑥ D. ①②③④⑤
1、D
2、B
3、C
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
胡适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
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A.〗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B.〗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
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13.本文的论点是 。
14..指出文中A.、B.两句话运用的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A.〗
〖B.〗
[00d78ee847e036fc.gif]
小提琴的力量
(澳)布里奇斯
①每天黄昏,我都会带着小提琴去尤莉金斯湖畔的公园散步,在如血的夕阳中拉一曲《圣母颂》。我喜欢在那悠扬婉转的旋律声中编织自己美丽的梦想,让琴声把我带入田园诗般纯净恬淡的生活中去。
②那天中午,我驾车回到别墅。刚刚一进客厅门,我就听见楼上的卧室里有轻微的响声,那种响声我太熟悉了,是我那把阿马提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有小偷!”我一个箭步冲上楼。果然,一个12岁左右的少年正站在那里抚摸我的小提琴。那个少年头发蓬乱,脸庞瘦削,不合身的外套鼓鼓囊囊,里面好像塞了些东西,我瞥见自己放在床头的一双新皮鞋失踪了,看来他是个贼。我用结实的身躯堵住了少年逃路,这时,我看见他的眼里充满了惶恐、胆怯和绝望。刹那间,我突然想起了记忆中那块青色的墓碑,我愤怒的表情顿时被微笑所代替。我问道:“你是拉姆斯敦先生的外甥鲁本吗?我是他的保姆,前两天我听他说有一个住在乡下的外甥要来,一定是你了,你和他长得真像啊!”
③听见我的话,少年起先一愣,但很快就说:“我舅舅出门了吗?我还是先出去转转,待会儿再来看他吧。”我点点头,问那位少年:“你很喜欢拉小提琴吗?”“是的,但我很穷,买不起。”少年回答。“那我将这把小提琴送给你吧。”我语气平缓地说。少年似乎不相信小提琴是一位保姆的,他疑惑地望了我一眼,但还是拿起了小提琴,临出客厅时,他突然看见墙上挂着一张我在悉尼大剧院演奏的巨幅彩照,于是浑身不由自主地颤栗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远了。我确信那位少年已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没有哪一位主人会用保姆的照片来装饰客厅。
④那天黄昏,我破例没有去公园散步,妻子下班回来后发现了这一反常现象,忍不住问道:“你心爱的小提琴坏了吗?”“哦,没有,我把它送人了。”“送人?怎么可能!你把它当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说得对。但如果它能够拯救一个迷失的灵魂,我情愿这样做。”看见妻子并不明白我说的话,我就将当天中午的遭遇告诉了她,然后问道:“你愿意听一个故事吗?”妻子迷惑不解地点了点头。
⑤少年时,我整天和一帮坏小子混在一起。有天下午,我爬进一幢公寓的某户人家,因为我见这户人家的主人驾车出去了,这对我来说,正是偷盗的好时机。然而,当我潜入卧室时,我突然发现有一个和我年纪相当的女孩半躺在床上,我一下子怔在那里。那位女孩看见我,非常惊恐,但她很快就镇定下来,微笑着问我:“你是找五楼的麦克劳德先生吗?”我机械地点头。“这是四楼,你走错了。”女孩的笑容甜甜的。我正要溜出门。那位女孩又说:“你能陪我坐一会儿吗?我病了,每天躺在床上非常寂寞,我很想有个人跟我聊聊天。”我竟然坐了下来。
⑥那天下午,我和那位女孩聊得非常开心。准备告辞时,她给我拉了一曲《希芭女王的舞蹈》。看见我喜欢听,她又索性将那把阿马提小提琴送给了我。就在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走出公寓,无意中回头看时,我发现那幢公寓楼竟然只有四层,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居住在五楼的麦克劳德先生!那位女孩早知道我是一个小偷,她之所以善待我,是想体面地维护我的自尊! 后来我再去找那位女孩,她的父亲悲伤地告诉我,患骨癌的她已经病逝了。我在墓园里见到了她青色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一首小诗,有一句是:“把爱奉献给这个世界,所以我快乐!”
⑦ 妻子泪流满面,她激动地说;“亲爱的,我是多么感激那位让你成长为优秀小提琴演奏家的女孩啊!”
⑧三年后,在一次高中生的音乐竞技中,我担任决赛评委。一位叫梅里特的小提琴手凭借雄厚的实力夺得了第一名!评判时,我一直觉得他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颁奖后,梅里特拿着一个小提琴匣子跑到我面前,脸色绯红地问:“布里奇斯先生,您还认识我吗?”我摇摇头,“您曾送过我一把小提琴,我一直珍藏着。直到有了今天!”他热泪盈眶地说,“那时,几乎每一个人都把我当成垃圾,我以为我彻底完蛋了,但是您让我重拾自尊,让我心中再次燃起了改变逆境的熊熊烈火!今天,我可以无愧地将这把小提琴还给您了……”
⑨梅里特含泪打开琴匣,我一眼就瞥见自己的那把阿马提小提琴正静静地躺在里面。他紧紧搂住了我,三年前的那一幕顿时重现,原来他就是“拉姆斯敦先生的外甥鲁本”!我的眼睛湿润了,仿佛又听见那位女孩凄美的小提琴曲,但她也许永远都不会意识到,她的纯真和善良曾经是怎样拨动了两位迷途少年的心弦,让他们重树生命的信念!
8、标题“小提琴的力量”概括了文章内容,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小提琴的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
9、文章第③段划横线句子“我确信那位少年已明白是怎么回事”中的“明白是怎么回事”具体指少年明白了什么事?
10、文章第②段中划线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1、文章用较大篇幅插入了“我”少年时代的一次行窃经历,这样写有何用意?
12、结合全文,说说 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eab5eee7b8106513.gif]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